中美传媒网站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传媒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深入和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和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之中。“话语权力”强势的习惯性支配性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活动。中关传媒在青少年保护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从法律、政策以及技术角度对中美传媒青少年保护做一个比较分析,希望中国传媒学习美国传媒在青少年保护方面的经验,为青少年保护作出努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美传媒网站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美传媒网站研究论文 篇1:

从政府网站建设看传媒理念的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周杨,男,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谢茜,女,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摘 要:我国开展“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政府网站在报道政务信息、展示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可利用率、更新率、服务率低的问题随之日益凸显,这个问题导致网络媒体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本文以我国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特殊阶段为背景,针对政府网站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指出政府网站的建设必须扭转“官本位”的理念,发展“民本位”的路径,进而明确中国媒体需承担的主要任务,即将政府与民众之间已打了很多结的纽带重新理顺,促使二者沟通变得畅达。

关键词:政府网站;服务型政府;传媒理念;以人为本

近年来,“政府上网”已成为多国政府转变职能和改革机构的重要途径。然而,其信息更新不及时、可利用率低,民众个性化需求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小等因素造成的弊端日益显现。所以,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中强化传媒理念发展的路径,转型期下浮躁的政府、媒体、公民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群体利益切入点。

一、政府网站建设的背景

(一)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凸显

服务型政府理念源于西方国家在政府再造中的观点,是指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组织[1]。2004年,温家宝发表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命题。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建设服务型政府”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变为了国家意志。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把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到体制改革目标的价值层面。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将政府网站的建设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结合起来,使政府网站的建设成为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尺度。

(二)新媒体提供信息传播新渠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格局由“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变为“多对多”的互动传播。人们接收信息的载体由报纸、电视、广播逐渐向电脑、手机等新媒介转移。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增强,政府网站发展成为政府公开信息的主要形式。政府网站彰显出了超越时间、空间的优势,在实现政务电子化的同时,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方便公众行使民主监督权。政府网站已逐步代替传统渠道,成为公众了解政府信息的“电子通路(e-way)”。

(三)民主诉求加速“电子政府”建设潮流

信息大爆炸的后工业时代下,大众传媒的个性化、细众化、碎片化、微内容化,促进了公民舆论的多元化。为此西方各国普遍重视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电子政府”的建设,相继制定了本国“电子政府”的发展规划,确定了国家“电子政府”发展的方向。如英国政府制定了《信息时代公共服务战略框架》《21世纪政府电子服务》;日本政府在其“新纪元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在2003年实现“电子政府”,即百分之百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各种行政事务;2000年,新加坡发布消息,在未来3年内,新加坡政府将拨15亿新元巨款,落实“电子政府行动计划”[2]。而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电子政府法》,以联邦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电子政务管理实施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能[3]。世界范围内的“电子政府”潮流促使中国政府加快政府网站的建设。

二、政府网站的发展及问题

(一)政府网站建设初见成效

在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公众要求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背景下,建设全面、系统的政府网站逐渐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议题,政府网站建设初见成效。截止2011年底,中国各级政府及组织机构网站数量已近八万个。其中,中央级网站122个,省级网站2241个,地市级网站17948个,县区级以下网站48466个,一个电子化政府的体系日趋形成[4]。同时,政务网站的内容从最开始只简单介绍省市、县的名称、机构、职能等基本内容,逐步发展成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增加了政府采购、调查问卷、服务链接、在线访问等多种形式,促使政府网站走向电子政务公开、引导舆论导向、满足民众利益的实用性道路。

(二)政府网站建设仍存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网站正沿着服务民众的路径发展,但受“官本位”传统媒体理念影响,政府网站建设中仍有很多问题。

1.受传统“官本位”传媒理念的禁锢。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被定位为“党和政府的喉舌”[5],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网站作为一种电子政务新渠道,没能及时摆脱官方对传统媒体束缚所带来的影响,体现着浓厚的政府管理意志。政府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可利用率低,民众个性化需求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小等问题,都体现出政府网站建设缺乏互动、民主、高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2.政府网站制度和法规建设滞后,缺乏技术支撑。中央和地方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政府网站机构,政府机关纵横向未能互联,很容易造成不联不通或联而不通的情况,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6]。同时政府网站的建设未形成制度化、法律化,致使政府网站建设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此外,政府网站对网络技术的利用率很低,政府网站始终处于平面、流动的宣传画或公示栏。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对信息的收集、处理、网站的维护亟待提高,损坏了政府作为社会服务提供者、管理者的公众形象。

三、政府网站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具体措施

(一)路径选择:“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政府网站是政府施政的一种工具,更是政府树立服务意识的一个重要构成。很多西方国家在建设之初便已经将现代公共行政理念融入到电子政府建设之中,秉承“以公民为中心”的观念来设计政府网站,将信息技术的变革性与现代公共行政理念的价值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美国政府提出了“以公民为中心、面向结果、基于市场”的三大指导原则;英国政府将“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跨部门的合作,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新加坡政府的eCitizen(电子公民)网站就是按照一个居民由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全部问题来设计的,是一个完全以居民为中心的服务网站[7]。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说是在经历“涉及观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8],它需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因此,首先必须树立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核心观念,彻底实现传媒理念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二)具体措施

1.及时更新政务内容,摆脱沉闷官网页面。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是否全、准、快,反映出政府的态度与立场,决定着是否将服务民众放在首位。有些官方网站尤其是区县级网站,长期疏于管理,变成应付国家“电子政府”建设的空壳,这样增加了政务的不透明,引起民众的恣意猜测,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顺利建立。此外,官网页面的整体风格应更加鲜活、立体,在不失严肃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文风、版风,不仅体现政府的亲民,还有利于改变当下民众厌烦看官网、脱离政治的境况。

2.健全网站评估体系,畅通反馈渠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要激励机制,虽然全国各地每年都会举办“年度优秀政府网站”活动,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网站的评估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我国应借鉴美国三大政府网站考核体系[9],尽快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同时,政府网站还应努力使民众的反馈渠道畅通无阻。民众直接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反馈,不仅方便快捷,还避免了有关单位对一些敏感事件的“捂”“压”“盖”,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及官民更好地沟通。

3.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设立专门的网站管理机构。目前,我国仍缺乏对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领导,极易造成政府网站横纵向的链接、服务功能较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层级负责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诸领域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这应是今后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4.制定政府网站制度和法规,提高政府网站的技术支撑。政府网站需建立完备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促使政府网站规范化、科学化。首先明確政府网站管理服务者的责任,确定政府网站建设的目标、阶段及惠民措施;其次追究恶意干扰、破坏政府网站运行者的法律责任;最后明确政府网站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此外,要增强政府网站的技术支撑。不断改善政府网站建设的硬件设备,引进专业人才从事政府网站的建设,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网络公司公平地参与到网络化建设中,使政府能够选择最优的“性价比”,这样既体现了政府的开放性,又可树立廉洁的政府形象。

总之,我国政府职能正处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政府网站作为公共行政改革的技术支撑,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这是我国“电子政府”摒弃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实现公共行政由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转变的良好契机,也为信息时代媒体的理念变革指明了路径:媒体应以独立的姿态,从“官本位”走向“民本位”,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将政府与民众之间已打了很多结的纽带重新理顺,使得二者的沟通变得畅达。

参考文献:

[1]吴玉宗.服务性政府建设之现状研究[J].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2]宁浩.政府网站的作用与信息利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1(1).

[3]张锐昕,杨国栋.网络时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动因、对策及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4]卢昌宁.我国政府网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学习月刊,2011(5).

[5]李君如.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与媒体的作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

[6]李晓红,郭城,程倩.突破“信息孤岛”解决“服务缺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路浅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7]颜海,国外电子政府发展理念与经验[J].信息科学,2004(5).

[8]林治波.建设服务型政府[N].人民日报,2004-03-11.

[9]刘丽群,刘淑芬.中美门户网站评估体系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2).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周杨 谢茜

中美传媒网站研究论文 篇2:

中美传媒青少年保护的比较分析

摘要:传媒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深入和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和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之中。“话语权力”强势的习惯性支配性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活动。中关传媒在青少年保护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从法律、政策以及技术角度对中美传媒青少年保护做一个比较分析,希望中国传媒学习美国传媒在青少年保护方面的经验,为青少年保护作出努力。

关键词:权力话语;青少年保护;法律;政策;技术手段

文献标识码:A

不知不觉,现代人已生活在一个以媒介为“圆心”,以各种信息模式为“半径”的社会圆圈中,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人们足不出户却想看、想听、想体验分享一切,“现实世界”与李普曼的“虚拟世界”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在现实前失去了理性辨别能力。1967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论断;西方发达国家诉诸传媒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传媒以其自身独特的权力(利)涉指了生活中的任意层面,任意人、事物。社会的需要促进了传媒的发展,传媒一方面“笑语盈盈”地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快乐体验、同时命运似乎注定古希腊神话中的那把达摩克立斯之剑将永远悬在人类的头上,潘多拉的磨盒向人们张开了。1982年罗马俱乐部在它完成的第12份报告中指出:“微电子技术所带来的,改善人类处境和消灭贫穷的许诺,是相当有力的;而愚蠢地开发这项技术,所造成社会堕落的可能性也是同样巨大。”事实证明如此,各国犯罪率频频上涨、媒介暴力层出不穷,媒介带来的苦果之一就是引发了很多青少年问题,青少年是社会的活力源泉,但是如此媒介情境却使其成为了一大群“弱势群体”,关注青少年的发展,遏制媒介带给青少年的负面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严肃的话题,这里笔者想通过中美媒体与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比较,就传媒与青少年的保护谈一些看法。

一、警惕传媒作为“权力话语”带给青少年的侵害

爱·W·萨义德在《东方学》这一著作中提到了“话语建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被“话语”建构的世界中,媒介成了“话语建构”的罪魁祸首,这种“话语权力”表现为极强的渗透性和最大的普适性,它既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全球性文化背景,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支配力量。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技术节约了劳动,使生活更加舒适,但却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幸福,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恰当地运用它,日正如“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限制的“话语权力”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犯罪、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传媒发展到今天,传媒作用已经深入和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和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之中。“话语权力”强势的习惯性支配性力量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众传媒高度清晰的图像和高度形象化的倾向使得青少年过分注重画面,诱导青少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模仿世界,而排斥“想”,放弃了对事物本质的追问与思考,按照丹尼尔·贝尔的观念,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共同营造了一种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话语权力”的张力。市场的运作和利益的驱动,使得媒介的权力无限膨胀,这是当前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现实。青少年的启蒙与成长,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抽象、具象因人而异,大众传播媒介是很好的启蒙方式,它就其本质来说有深刻的内涵、有故事、有情节、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对于青少年来说,大众传媒发映的现实是一种生活、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幅优美的画卷。但现如今“话语权力”支配的媒介出现了“现实倒置”的现象,传媒所营造的虚拟环境在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中替代了真实的现实本身,传媒表现着“通俗的(为大众欣赏而设计的)、短命的(稍现即逝)、消费性的(易被忘却)、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宏壮举……”这种被学者丹尼尔·贝尔称之为的“幻觉文化”或“反文化”颠覆了传统启蒙,带来了心灵伤害、亵渎了原本的善良与纯真。2004年9月14日《新民晚报》评论《别让动漫世界破坏了孩子的世界》,一个父亲强烈呼吁对媒介暴力文化精神毒品的遏制。对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有越来越强烈的反应,有的诉诸法律、有的呼吁社会舆论的互动、有的号召媒介的自律。然而,传播技术的进步、文化市场的扩张、地区和国际间文化交往和信息交流的增长以及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都增加了青少年保护问题的艰巨与复杂。

二、中美媒体与青少年保护措施比较

传媒“第四权力”的巨大、传媒与文化工业的“联姻”使得青少年权益的保护机制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但是急遁膨胀的市场和金钱力量使得这种保护机制显得脆弱和幼稚,到处飘荡着的形象与神话、意识与观念、情感与趣味、风情与时尚的媒介传播使得青少年保护问题变得复杂艰难而急需解决。各国虽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不同,但保护青少年的宗旨是一样的,这里我从法律、技术、政策等方面对中美媒体在这方面的做法进行比较,希望能通过比较为我们所用。

1.法律、政策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手段。(1)美国在法律方面,首先体现为它自觉受到国际规范的限制。1948年3月至4月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自由会议上通过了《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1995年3月,电视与儿童世界高层会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会议以通信方式通过了《儿童电视宪章》。《宪章》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提出儿童少年的权利。儿童少年同成年公民一样,有通过电视媒介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知识和健康的娱乐权利。其次,体现在国家法律方面。1899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制定世界上第一部青少年法规以来,美国在不断完善发展青少年保护法:美国政府尤为注重规制儿童色情资讯。其国会早在1977年就通过《反儿童性剥削保护法》对制造儿童色情者予以处罚。1996年,《儿童色情防治法》又进一步扩大了儿童色情资讯的范围,将电脑合成或虚拟的儿童色情列为犯罪,对儿童色情资讯的处罚不仅因为对儿童造成伤害,而且由于其本质的邪恶。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也注重对传媒暴力的限制,如美国《美国全国广播家协会电视规范》节目标准中就规定了对传媒暴力的限制。(2)在我国,有关青少年保护问题的法律制定近年来逐步引起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逐步将政府的有些成熟的做法纳入立法和司法程序,尽可能为青少年的媒体保护提供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在法律方面,《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等行政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并颁布了实施细则,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等等。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立法已经取得重要突破,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总体上一表现为指导性规范多于强制性规范!原则性规范多于详细的可操作性规范;二表现在刑事法单一化倾向严重,综观

我国青少年立法,大多涉及青少年犯罪及相关刑事处罚、矫正方面,而对于青少年其他合法权益的特别保护则显得异常薄弱、甚至出现立法空白。

在政策实务方面,政府在高度重视对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对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对传媒暴力的各种新形式、新趋势的研究工作,政府进行了扶持、优惠或奖励。2002年5月16日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的通知》,对规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遏制有害信息的网络传播等做出了进一步规定,这是我国政府机构在规范娱乐场所安全领域进行的一次有效尝试,表明了我们政府加强青少年保护的决心。

2.技术手段上保护青少年。从技术手段上来说,早期对媒体传播不宜少年儿童信息的限制主要采取审查定级和特别准予制度,如美国的影片分级制度,它起始于1968年11月1日,它将影片分为G级:适合所有观众,PG级:建议由家长指导;PG-13级:家长应陪同13岁以下的子女观看;R级:17岁以下儿童需要家长或成年人陪伴观看。NC-17级:17岁及以下不得入内。另外美国ESRB(EntertainmentSoftware Ratings Board)针对青少年的游戏分级制度对防止未成年人接触到其中宣扬了卡通、幻想、强烈、性暴力内容不良的游戏软件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除了分级制度外,美国政府还采取“确定年龄、划分时段”的方法来限制传播内容,不适合儿童观看的节目只能在深夜的规定时段播放。在一般时段播放的节目中有裸露镜头或是粗俗言语,要加上马赛克和剪辑,露骨的色情节目只能在加密的收费频道里播放。所有有色情或暴力内容的网站,都必须在首页上醒目注明“本网站只对成人开放”。

面对传媒无所不在的影响,人们也寄希望于技术手段来限制传播内容,美国不少新型电视机和有线节目接收装置都有锁定功能,父母给不适合儿童观看的频道加密码锁。如“V-Chip”的技术,电视台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在播放电视节目的同时播放节目分类信息,观众可以预先输入设定要求,若播放了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内容,电视机会自动转台或关机。类似如此的科技手段、网络过滤功能软件也在不断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尽管实践也证明纯技术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典范。

比较的最终出发点还是为我所用,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传媒领域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的发挥都限制于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的发展,美国传媒在法律、政策、技术手段上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学习模式,但是单纯靠法律、政策、技术等手段来保护青少年,而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全社会上至国家政府、下至社会教育家庭的集体互动,青少年保护的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中国媒体应该与社会综合起来加强青少年的保护,除此之外,应当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我们包括青少年群体都对媒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不会仅仅是沉浸在传媒“权力话语”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中,在不知所然的媒体“快乐体验”中失去理性、失去自我。大家共处于信息圈中,直接或间接都经受着传媒“权力话语”的冲击,不光是青少年要在信息化进程的道路上需要拼搏,全社会都要互动起来保护青少年,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肖 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吴 跃

中美传媒网站研究论文 篇3:

盘点2015年影响传媒的重大事件

尽管2015年传统媒体陷入了多年来少有的经营困境,但媒体人、媒体单位和媒体管理机构寻求突围的锐气未减,各类新媒体更是以其精彩的呈现令人瞩目。泛媒时代的到来,休刊、互联网+、整合转型、资本运作、新品上线——关键词下的各类事件层出不穷,构建新模式、引领新业态的改革创新力量异军突起。这里只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点评。

习近平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国家高层主动参与国际传播,有利展示中国大国形象

事件回放:据新华社报道,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9月22日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就中美关系、两国在亚太及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两国人民交往、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经济形势、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中国互联网政策、反腐败等回答了提问。

点评:接受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采访,通过他们传达中国的声音,有利于扩大中国的话语权和展示中国大国的形象,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习近平主席此次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的答问和访美时发表的演讲,引发国际社会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互联网+”概念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网络新技术助推传统产业转型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事件回放: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将“互联网+”的概念首次引人报告中。

点评:李克强在2015年上半年的六次考察中就有四次提到“互联网+”的概念,与此相关的“网速”从总理口里说出之后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也把大会定调“互联网+”,以“产业融合互联共享”为主题。工信部积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创业创新的发展。从一系列的举措来看,许多传统产业已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相结合,网络新技术助推传统产业转型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新一轮新闻客户端纷纷启用,走不同路径,避免同质化才是正道

事件回放:2015年10月28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社与阿里巴巴集团组建封面传媒,以新闻客户端为主打,以The cover.cn网站为基础,涵盖微博、微信、视频、数据、论坛和智库等,逐步推出多个垂直细分范畴的产品矩阵。10月23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举全集团之力打造的拳头产品南方+客户端上线。此前的4月15日,南方报业下属的南方都市报推出了“并读新闻”客户端。6月6日,“新华社发布”被整合升级后的新华社同名新闻客户端上线。9月16日,由财经杂志母公司财讯集团,联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阿里巴巴打造的无界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

点评:新华社客户端连接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县,构筑1200多家地方党政企客户端网络,其独家优势是其他媒体难以复制的。封面传媒强调“个性化定制”。南方+试图打造融“新闻、服务、社交”于一体的平台型移动互联网产品。南方并读其独特之处在于读者参与广告分成,打造全球首家“读者获利”新闻平台。无界新闻客户端则进行政、企、媒三强混搭打造新媒体的新尝试。早期的新闻客户端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新一轮新闻客户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试图走一条与别人不同的成功之道。

媒体转型中纷纷组建“中央厨房”,探索中应多点理性思考

事件回放:以“中央厨房”式新型全媒体采编发空间揭幕和一批新技术系统的启用为标志,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2015年7月7日启动运行。在此之前和之后,各地许多媒体也纷纷创建“中央厨房”。

点评:新华社此举被视为国家通讯社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步”。新华社建造这样的平台,有强大的技术、畅通的渠道、优质的人才乃至资金等支撑。各地各媒体探索中应多点理性思考,不能一轰而上。而且,还要看到把同樣的信息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物多用,虽可以相对节省成本,但如何避免同质化,如何满足当今用户迫切需要,打造与他人不同的定制产品,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信活跃用户达6亿,成就众多用户也成就了自己

事件回放:2015年6月,微信拥有月活跃用户6亿,据9月份的统计,日活跃用户5.7亿。目前微信已开公众号上千万,第三方开发者达20万。有20种外语版本,涉及200多个国家及地区。

点评:微信2010年11月启动研发,2011年1月21日正式上线。几年间如此快速发展,就是坚持了以创造用户最佳体验为导向,把连接人的工作做到位,让众多的用户不断获取微信提供的创新服务。用户因微信而改变了自己,微信也在成就更多人中成就了自己。正如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所说:“腾讯自己只掌握‘半条命’,而另‘半条命’依靠更为广泛的社会各界以及合作伙伴。”

腾讯财经借助机器人协同写稿,将引发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

事件回放: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发表的《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一文,是由腾讯财经开发的机器人写出来的。文章声明:“本文来源:Dreamwriter,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点评:目前的机器人写出的文章是基于网络已有的数据和材料抓取后加工处理的,从文章来看,数据罗列较强,分析能力较弱,不可能普遍取代人工写稿。当然,未来的写作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分析能力会提升。不管怎样变化,机器人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抓取数据的能力肯定比人工强,未来的媒体人会充分利用机器人协同写稿,这将引发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

今日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自行孵化优质内容破解侵权困局

事件回放:2015年9月8日,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宣布推出“千人万元计划”,即在未来一年内,今日头条平台将确保至少1000个头条号创作者,单月至少获得1万元的保底收入,且重点扶持100+以上“群媒体”,单月至少获得2万元的保底收入。

点评:头条号发布的包括资金扶植、自媒体孵化器、产品支持等一系列针对优质内容的扶持举措,是为了破解汹涌而至的侵权起诉困局。通过给创作者输送利益以聚拢优质内容,既提升内容传播影响力,又给自己构建起了“防护墙”。不过,“千人万元计划”即便实现,也还不可能完全支撑今日头条的内容运作,如何协调与其他媒体的关系依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增数据新闻专业,适应时代人才需求趋势,深谋远虑

事件回放:2015年4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招生负责人做客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节目时,谈到中国传媒大学新增三个专业,其中,新闻学数据新闻方向主要培养专门从事数据新闻报道、挖掘、分析的高级人才。

点评: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生产和报道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奇缺,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闻院校毫无疑义要承担这一重任。中国传媒大学新增数据新闻专业,顺应了新时代人才需求的趋势,深谋远虑,前景看好。对这类人才应重视跨学科培养,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湖南报业与湖南广电分别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迈出重大一步

事件回放:2015年6月12日,湖南省属国有文化资源整合重组交接仪式在长沙举行,潇湘晨报社和长株潭报社由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整体划转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7月2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挂牌仪式,该集团由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湖南广播电视台与芒果传媒资源整合成立。

点评:2014年年底,湖南省《深化省管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此次湖南报业与湖南广电的分别整合,标志着湖南省媒体的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迈出了重大一步。当然,重组之后如何谋划,如何将原有的优势通过规模经营形成良好的效益,真正打造出“媒体航母”,依然任重道远。

阿里斥资12亿元入股第一财经,聚合相互优势实现共赢

事件回放:2015年6月4日,上海文广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在沪宣布,阿里巴巴将投资12亿元参股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第一财经,战略入股第一财经30%股份。

点评:阿里巴巴是强大的商业数据公司,第一财经主打财经新闻,其对数据的设备、专业的团队依赖程度相当高,而阿里巴巴正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第一财经作为具有专业化内容生产能力的财经媒体集团,其长期积累沉淀的财经资讯生产、编辑、处理经验和能力是阿里巴巴最为看重的价值。双方合作可构建强大的高品质商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有希望打造成中国最大的投研资讯服务商之一。这种合作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能否打造出“中国版的彭博社”,仍需拭目以待。

《中国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5)》发布,资本手段推动行业发展有新进展

事件回放:2015年7月10日,《中国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由中国建投集团旗下专注于文化传媒领域投资的建投华文传媒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起并策划,联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电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学界和业界力量共同编著完成,是国内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全面反映中国文化传媒业投融资的研究报告。

点评:《中国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5)》对201侔传媒投资状况进行了总体描述,并对2015年中国传媒投资进行预测。2014年中国传媒投融资总额超过4000亿元,其中,来自传媒业外投资超过1000亿元。该报告表明,以资本手段推动行业发展有新进展,投资已成为推动传媒产业整合创新的重要力量。

上海商报等休刊,即将卷入倒闭潮的媒体应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事件回放:有着30年历史的民生财经类报纸上海商报自2015年10月1日起休刊。之前的7月1日,有着近17年历史的云南生活新报休刊。9月21日,发行了1454期的湖南长株潭报休刊。

点评:报纸休刊历来都有,但自2014年上海新闻晚报休刊后,接二连三的报纸休刊似乎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倒闭潮。这也不奇怪,在新媒体冲击下,报纸的影响力在弱化,竞争力弱的退出市场是必然的。中国报纸本来就太多,压缩规模势在必行。预料这一倒闭潮不会很快结束,各报业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采取积极措施应对。

媒体人转型趋势加剧,借助原有身份延伸更有成功可能

事件回放:2015年6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其微博中透露,在新闻一线奋斗25年后,内心有种强烈的驱使,希望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并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央视名嘴郎永淳、张泉灵、赵普也相继离职。4月,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主理方夷敏从南方都市报辞职,全力经营她的“异想世界”。

点评:转型的媒体人中,有内容型的、经营型的、管理型的,像方夷敏就属内容型的媒体人的转型。她原本是南方都市报的文化娱乐记者,2014年10月创建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其内容主要为穿衣搭配技巧、消费购物指南、时尚潮流趋势等,引发明星和明星粉丝的关注。目前其粉丝数已达40万。方夷敏说:平台虽然改变,但做的工作仍然是内容生产。这表明,在转型中借助积累的资源和将原有身份延伸更有成功的可能。

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引发关于卧底行为法律边界的讨论

事件回放:2015年6月7日是全国高考的第一天,南方都市报的新媒体推出《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立马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在获得大量赞扬声的同时也有批评意见,对记者的这种采访方式是否违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点评:卧底揭黑方式,是出于某种舆论环境的无奈选择。当下仍有必要,但不可滥用,见好就收。从报道效果来看,南方都市报卧底替考组织的报道带来了良好社会效益,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高考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从采访方式来看,如果事先已与有关方面协调过不应成为问题;如果未协调,就有一个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在边界比较模糊的情况下,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就具有其正当性。

编造或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最高可判七年徒刑,严惩不法之徒有利网络净化

事件回放: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在第291条中增加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点评:虚假信息传播严重扰乱社会、涣散人心,尤其是在网络上传播具有广泛性和更大的危害性。《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严重扰乱”“故意”“严重后果”等关键词,彰显很强的政策性、法律性、程序性,在执行中如何拿捏很有讲究。

全国政府网站第一次普查,失信于民的僵尸网不关停,有损政府形象

事件回放: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对于没有保障能力、运转不佳的政府网站,陆续进行“关停并转”。

点评:截至7月7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全国政府网站信息报送系统上报的政府网站共85890个,其中地方82674个,国务院部门3216个。政府网站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要及时回应民众提出的问题,但一些政府网站明显存在“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问题。僵尸网失信于民,给政府声誉造成影响,倒不如关掉好。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自《新闻与写作》

作者:范以锦

上一篇:入境旅游市场分析论文下一篇:花生种植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