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审计环境比较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从内部审计体制和人员结构、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程序和方式、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准则和处罚措施等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差异,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机构设置、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审计师执业能力,创新内部审计业务、拓展内部审计功能的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美审计环境比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美审计环境比较论文 篇1:

中美环境审计比较研究

摘 要:回顾环境审计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尽管中国审计学会在1996年组织过环境审计的初步探究,而且近几年也出现过一些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是我国审计界对如何使环境审计融入常规审计,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利用中国与美国环境审计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我国环境审计在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差距,为环境审计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比较研究;中国与美国

一、引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匮乏、空气的严重污染,物种灭绝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而环境审计作为环保监督的重要手段,早在二世纪中后期,美国就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与实践付诸了行动,最早关于环境审计的一些笼统的准则是由国际上的相关组织部门规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九十年代成为了全球的共识,经过各国坚持不懈的努力,环境审计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完美的进展,尤为突出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我国通过借鉴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基本思路,并推动着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工作进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美国和加拿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进行环境审计活动,随后扩展到欧洲、亚太地区国家,环境审计在全球普遍开展。进入90年代末,西方主要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法律规范得到了普遍的完善,环境审计准则逐步强化。目前学者大家对环境审计的概念、理论争议很多,但多数还是支持成本理论、资源环保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理论。环境审计是从内部方面监督企业环境管理的活动,总体概括为环境审计是一种控制监督活动,是有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性的控制活动(高方露等,2000)。关于环境审计的目标分为一元论、二元论和三元论。李学柔(1997)就曾指出一元目标论只是列举了一系列环境审计应达到的最低目标。目前二元目标论有三种观点:一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陈淑芳李青,1998;陈汉文池晓勃,1997);二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高目标和具体目标,这是福州市审计署环境课题组(1997)和许多专家(陈东,1999;袁素琴,2000;靳永军,2000)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执行目标(赵春涛,1999;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梁森杨卉,2000)。张以宽(1997)认为关于环境审计目标的三元目标论应分为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环境审计活动执行准则与财务审计、政府绩效和内部审计是异曲同工的,所以可以看出环境审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企业更应该重视环境审计(靳永军2000)。

汤姆森林早期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做出了7种定义,它们分别对环境审计内容和执行程序等进行审计。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整体中的一部分,环境审计领导层通过确定环境管理系统与政策和监管要求的匹配程度,确保环境审计的执行效果(汤姆森,1972)。环境审计是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评价,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在这种自我评价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法律法规和环境目标的要求。环境审计指广义上的环境保护与评价( 莱特博迪)环境审计包括广泛意义上的环境评价与复核。出上述表述外,外国的学者Natu也研究过环境审计的定义。Boivin则认为,环境审计的目的在于减少企业环境风险的补偿性问题,评价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是否遵循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公司业绩与环保政策的相关性。

三、中美环境审计比较研究

3.1环境审计概念的比较

在我们审计领域中,环境审计是一个崭新的新课题。有关它的概念,有关专家、学者讨论较多,例如,环境审计是一种鉴证活动,审计部门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环保问题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的鉴证活动,确保鉴证的真实性、合法性。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就是力求证实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美国对环境审计的定义为:环境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法定机构,对与环境有关的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

3.2环境审计产生与发展过程的计较

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1983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探索阶段环境审计的观念没有渗透,概念也没有被明确的提出来,但是当时的审计署接触的项目涉及关于环境审计,主要是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2002年,审计司开始审计资源与农业方面的环保,1998年这些方面的工作突显出来。该部门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试点,稳步推动”的方法,以兼顾环境保护和对污染的整治,标志着环境审计进入新阶段。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该阶段我国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积极进行环境审计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吸收着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及理论基础,伴随着这种实践的积累我国的环境审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

美国开展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其环境审计的实施机构体系计较完善。美国审计总署首先进行的环境审计是针对水污染管理活动,与此同时加拿大也开始了环境审计起始工作,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环境审计工作。美国审计署制定出一系列环境审计的措施,并严格执行。迄今美国环保意识与环保理念无处不在,随着政治、文化领域对环保问题的宣传促进,美国的全民环保活动发展的越来越好,为政府环境审计提供了强大的支出。

3.3环境审计状况的比较

在33年前国际上就进行了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而我国真正开展环境审计研究活动才历时10年的时间,二者在时间上的积累就相差甚多。虽然我国关于环境审计研究起步晚,但是其相关的理论、实施已逐步深入。环境审计的地位在国家审计中也是得到了相当的认可,专家、学者等也紧随步伐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审计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相对于外国的环境审计,国内的环境审计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各地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相比国外环境审计的进展差距较大。我国政府审计部门执行着国家审计工作,被赋予了职能与权力,在审计署建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部门。《宪法》和《审计法》对环境审计的内容与执行部门的职能工作做了相关规定,这也成为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法律基础。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人员比较单一,多是由财务人员兼职的。环境审计模式与政府模型一致以行政为主,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对象涉及环保资金的筹集来源、使用和管理情况。中国审计署的环境审计主要是对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环保专项资金的来源、用途和监督过程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收益性进行审计。使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

环境污染审计最早涉及的是水污染,美国在50年前就本土水污染项目初次进行环境审计。美国环境审计数量上的分析和对决策模型的研究在政府审计之中占有的地位很高,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层次性与多样性特点突出,主要包括会计专家、技术专家、政策专家等,他们的存在确保了分析与决策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层次性是环境审计理论的重要特点,研究历史悠久,宝贵的经验是在长期的探索与环境审计材料的收集中积累的。环境审计署向国会定期提交的报告中,披露了包含水资源审计,环保资金审计,管理活动审计,研究绩效审计等一系列的内容,披露的报告内容为美国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4环境审计政策的比较

因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效果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不想匹配,颁布的法规之间没有一致的协调性,政策的执行体系和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我国环境质量总体上来说并不乐观。

而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关于环境审计的相关技术与措施不断进步,在推行的道路上更畅通,并且其制度体系较为健全、完善。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较西方起步的晚、发展的慢,处于现在这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环境政策覆盖的领域还不全面,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匹配,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我国环境审计前进的障碍。公众、社会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相比参与环境审计的程度低,大众还没有这种意识。

美国实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依据是《国家标准》,是由联邦审计总署起草制定的黄皮书。为了开展环境审计,美国联邦政府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标准》,再加上一系列针对环境审计特别制定的标准,这些都为美国的环境审计提供了审计依据。美国进行环境审计依据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系统既有联邦成文法,又涉及习惯法,这些法律文献都成为环境审计重要且必要的法律基石。

四、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审计行为活动存在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基础是审计依据。我们并不是要照搬外国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我们只是借鉴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加快我国环境审计执行工作的步伐,环境审计依据的开展得以实施。因为我国环境会计发展落后,国家并没有制定出相适应的标准,企业并不强化环保成本的控制、环境收益的确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对外披露很少,外部人员是难以从对外的会计报告中直接获取可利用的审计证据,所以我国要重视强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效果的监督。审计实质将某一项活动执行结果与事先确定准则进行比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表保留或确定意见,加快中国环境审计的准则是势在必行的。积极推进和促进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就是政府审计,这种畸形的发展会阻碍环境审计的前进,更何况未来的中国,环境保护治理项目会越来越多样化,过分依赖政府的审计并不是长远之计。加强与外国环境审计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就环境问题开展国际联合审计。借鉴外国经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艾环境审计中各自独立且统一的作用,实现三方审计的有机结合,协调好环境审计的各方力量。(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春,陈晓媛.2000.环境审计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 袁广达.2013.中国上市公司环境审计理论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

[3] 陈思维.1998.环境审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4] 李学柔,秦荣生.2002.国际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 刘长翠.2005.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邱玉红,邱改红,戴红霞.2011.中美环境审计的计较研究.财政监督

[7] 李雪,杨智慧,王健姝.2002.环境审计回顾:回顾与评价.审计研究

[8] 李明辉,张艳,张娟.2011.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张玉新

中美审计环境比较论文 篇2:

中美高校内部审计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从内部审计体制和人员结构、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程序和方式、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准则和处罚措施等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差异,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机构设置、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审计师执业能力,创新内部审计业务、拓展内部审计功能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中美差异 启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以及经济活动多样化的发展,高校经费管理日趋复杂,难度不断增加。强化高校内部审计,也就成为提高学校自身免疫力、改进财务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滞后,本文比较了两国高校内部审计之间的差异,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改进策略。

一、中美高校内部审计的差异比较

(一)中美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和人员结构的差异

受社会体制、办学机制、文化差异、市场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存在根本性差别。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体制主要有三种模式:校长直接领导、机构独立模式;纪委书记主管、监审合并模式;校长主管、纪委书记协管模式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纪委书记主管、监审合并的模式,其独立性亟待提高。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同的是,美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基于高校发展需要而产生,一般独立于财务及其他行政机构,主要有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校长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副校长或类似人员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等,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直接对学校董事会负责。从人员结构来看,与美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首先具备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必须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职称结构较为欠缺,初、中级职称人员占相当大比例,一些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有的虽然持有资格证书,但与会计、审计本身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任何资格、职称证书。此外,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尤其在信息技术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中美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的差异

审计目标,即审计的根本目的或出发点。审计范围,则是审计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由于指导思想、发展阶段不同,中美高校审计目标和范围存在较大差异。首先,从审计目标来看,美国高校审计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直接对校董事会负责,审计以追求资产保全、财务增值、效率提升、规避风险为目标;作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追求“纠错防弊,审查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防止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现象”目标,“纠错防弊”成为首要的任务。由于审计目标不同,审计范围也有所不同:美国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检查、评估政策和程序的合法性、合理性,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资源的完整、高效使用。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进行财务收支审计、违纪审计、效益和效率审计、合法和合规性审计,以及内部咨询服务等。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主要集中于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三个方面,尽管能较好地发挥“纠错防弊”作用,但在分析、解决前瞻性、宏观性问题,在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三)中美高校内部审计程序和审计方式的差异

审计程序是为完成审计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步骤,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检查和评价信息、披露审计结果、后续跟踪评价等四个过程。审计方式,则是从审计发生的时间来分析的,包括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等。中美两国高校内部审计程序大体一致,但在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美国高校内部审计紧扣学校发展阶段特征,按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批准的项目,以及为满足学校管理当局特殊要求而临时确定的项目来执行审计任务,除进行必要的财务收支审计外,还从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角度出发,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言献策。我国高校的审计大多以上级管理机构下达的审计任务及常规审计项目为主要对象,重点审查财务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在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有限。与美国高校内部审计遵循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三者功能的审计方式不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沿袭传统的政府审计方式,尽管已开始尝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但更多地强调事后审计,难以发挥“防患于未然”的功能。

(四)中美高校内部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的差异

审计方法则是审计人员为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的总称。审计手段是审计方法的细化,通常可以分为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和现代计算机审计手段。在审计方法上,与美国高校内部审计特别重视风险评估、统计抽样方法的使用,分析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重的方法不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更多地注重实质性测试,在分析性测试阶段投入的精力不多。分析性测试的不足,可能影响审计重点的确定,进而可能增加后续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在审计手段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美国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得到了深度运用,一些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较为普及,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科技含量和审计效率。从国内高校内部审计来看,尽管计算机运用越来越普及,但受高校审计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制约,仍以手工现场审计为主要手段,更多地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较少运用现代财务审计软件,影响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五)中美高校内部审计准则和处罚措施的差异

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指导,也就是需要相应的审计准则。同时,为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监督作用,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美国早在1941年就成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先后制定、实施了《内部审计职业说明》、《内部审计协会道德规则》、《注册内部审计师职能道德规则》、《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职业、人员构成、工作范围、工作程序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内部审计有了较完备、集中的行为规范和衡量标准。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主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并根据国情进行适当调整,形成了包括《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等条例规范,基本形成了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但整体感觉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在处罚措施方面,美国审计总署规定,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不直接进行处理,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触犯法律的行为,一般由州审计署或联邦审计署按审计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对于尚未触犯法律的行为,由审计部门直接如实披露审计结果,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如媒体曝光、削减预算等软约束措施。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按《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执行,其中:审计处理措施包括责令限期整改、责令限期退还、责令冲转或调整有关会计账目等;审计处罚措施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以及依法采取其他处罚措施。在处理、处罚过程中,审计部门有较强的决定权。

二、基于中美高校内部审计比较的启示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内部审计的做法和经验,推进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事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机构设置,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推进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事业,首要的问题,是要使内部审计成为规范高校管理的内生需求,而非外部的强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别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提高,高校领导者有必要通过优化组织机构设置,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最具效能的组织,使其成为规范学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规避营运风险的重要咨询机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制度安排上,尤其是组织机构设置上,解决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问题。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由高校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或由第一负责人授权给相关副职领导,并对第一负责人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应完全独立于学校各职能部门,切断内部审计机构与被监督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应只接受本单位的领导。但在业务操作上,可接受审计署、教育部、内部审计协会等机构的指导,在遵循国家各部委有关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行业准则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工作。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审计师执业能力

审计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规范学校管理、防范营运风险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相应的执业能力,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取得理想的审计效果。为提升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应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严格审计师准入制度,在国家层面组织公开、公平的任职资格考试,并对执证人员实施定期的培训、考核,使其胜任审计环境变化的需要。其次,要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其掌握包括会计准则、风险管理、预算编制、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最后,要提高审计执业者将具体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掌握现代大学治理经验、具备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较强管理水平的综合型人才,在提升高校管理、推动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创新内部审计业务,拓展内部审计功能

纵观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内部审计的功能,在“纠错防弊”的同时,更多地发挥了咨询服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功能。在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继续发挥“纠错防弊”功能,强化对学校财务收支监督,强化对学校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要经济活动监督管理,保障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规范管理、堵塞漏洞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内部审计机构在强化学校内部控制、规范组织管理、加强风险控制过程中的审核与评估功能,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保障高校的持续稳健运行。具体来讲,在拓展高校内部审计功能时,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创新内部审计管理的模式。主要从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出发,重构高校内部审计管理目标,使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纠错防弊”,以及为社会提供公证。其次,强化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审计。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市场风险的不断增加,独立性的不断提高,高校的经济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开拓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审计,以规避组织运营风险,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再次,要立足学校需要,强化具体项目的审计。一是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承担经济责任的责任人在履行责任期间的业绩进行评价,重点对学校收入中心、利润中心、费用中心、投资中心的责任人进行经营业绩评价。二是强化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对学校运营的作业方式、流程环节、管理模式等进行规范与控制,保证其在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下的有效运转。三是强化经济合同审计,主要对学校运营过程中有关经济合同签订、执行的必要性、合规性、效益性和风险性加以审查、评价。四是强化绩效审计,主要对学校有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加以评价,协助学校建立一套全面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合理评价,进而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促进学校的发展。Z参考文献:

1.何荣华.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路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1,(7).

2.孔提英.加强内部审计 促进高校基建管理[J].中国审计,2009,(7).

3.李迎庆.试论高校内部审计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J].内部审计,2009,(5).

作者:周旺东

中美审计环境比较论文 篇3:

中美国家审计体制比较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审计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端日渐显露出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国家审计体制,希望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以期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一、中美国家审计体制的比较

1、审计机关设置

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于1983年设立的。按照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这一体制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

美国是立法模式国家审计的发展者。但从1800年到1920年这120年间,美国的国家审计部门一直属于政府,即在美国财政部内设首席审计官办公室,负责政府审计工作。1921年颁布实施了《预算和会计法案》,根据该法案,在国会之下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机构——美国审计总署,同时撤消财政部的主计长和审计官,这两项职能全部移交美国审计总署。

2、审计长任免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审计署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人选,国家主席任免,任期与政府同届。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地位相对没有那么高,任期也没那么长,独立性相对较弱。

美国审计总署的主计长具有独特的地位。由国会提名,总统任命,任期为十五年,其退休时薪金不减。在任期内,只有参、众两院联合决议方可能使主计长被免职。由于独特的地位和较长的任期,总统无法对其构成威胁,从而有效地保证他独立地开展工作。

3、审计范围

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可见,基本上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很少涉及绩效审计。李金华审计长在200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曾指出:效益审计是更高层次的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效益性审计的内容和审计标准不清楚,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不具体,致使效益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很大程度的空白状态。

根据立法所赋予的权限,美国审计总署于1972年制定了《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审计准则》,进一步扩大了国家审计的工作范围。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财务和合法性审计,二是经济和效率审计,三是计划项目效果审计。这个审计准则于1981年修订后增加了内容和补充说明。美国审计总署认为:这个审计准则是完美的,经得起考验的,已被美国各级政府和会计界所公认。同时,它对世界审计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4、审计权限

具有一定的行政处理、处罚权是我国国家审计的一大特色。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予以处理、处罚的,可以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

美国审计总署拥有足够的调查权,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能直接地或强制地采取控制行动,即没有直接处理权,其权限仅限于检查、评价和向国会报告。

5、审计结果

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制度规定的审计结果的报告途径是审计机关向政府汇报,政府将结果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再告之社会公众。但由于现行审计体制将审计机关定位在政府的职能部门,并隶属于政府管理,国家审计实质上是政府的“内部审计”。同时,审计结果公示要经政府同意,那么政府对公示的内容就有选择权和决定权,由此会使社会公众可能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

在美国,审计报告除国家安全因素限制外,一般都要向立法机关、公众、媒体公开,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很大。审计总署做出的审计结论和建议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只是把审计报告提交给国会,国会通过对不接受审计总署建议的拨款单位停止拨款或召开听证会,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由于听证会完全公开,便给被审计单位带来巨大压力。听证会对推动审计建议的实施和强化美国国家审计的作用意义重大。

6、审计经费

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责任所必需的经费由同级政府的财政保证。但由于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计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势必会影响并制约审计工作,难以保证审计机关对财政部门发挥监督作用。

在美国,审计总署独立于使用公共资金、承担受托经济责任的行政当局,经费由议会确定,直接向国家预算机关申请所需要的款项,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使用预算拨款而不受政府控制和行政当局的干预。

二、启示及建议

行政型审计模式的优势是政府首长直接抓审计工作,有利于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审计以政府工作为中心,容易得到政府支持,以及审计成果转换快,效率高。其弊端是独立性不强、权威性不够、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处理与执行难度大、审计透明度低等。

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是现代国家审计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最明显的优势是独立性很强。从上文两种不同的审计模式比较中,我们已经看到立法型审计模式的主要特征及优势所在。但任何审计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下发生的。新中国审计制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如今,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与法治进程的不断进步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日臻完善,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将立法型审计模式作为构建我国新型审计体制的理想选择,已被许多学者所认可。我个人也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总结诸多学者的观点,改革具体可从以下几处入手:

1、调整审计隶属关系,确保审计监督独立性。

将审计机关从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脱离出来,使其直接隶属于人大。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平行的审计院,即“一府三院”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下也相应设立审计院,直接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2、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并重。

我国应在初步建成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把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而不断发展起来。同时,尽快完善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应坚持绩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并重,以使我国的国家审计能够更好地全方位地发挥监督作用。

3、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审计公示可以增强审计信息的透明度与老百姓的知情权,这项制度体现出审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要真正从形式和实质上做好为人民服务,则应该由直接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大去驾驭审计监督和审计公示,并向审计机关提出透明度方面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强化审计报告的约束力方面的作用。

4、改革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

国家应通过立法把审计经费独立出来,由各级人大审批,从而保证审计预算的独立,使审计机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即由议会设立公共账目委员会,负责国家审计的预算审查,以解决国家审计经费的独立问题,从法律上确保国家审计的经费来源。

当然,我们该清楚地认识到,促进现行审计体制向立法型过度,尚需一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取决于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取决于人大监督政府职能的不断强化和细化,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道德及意识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构建立法型审计模式时所应该考虑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作者:刘旭红

上一篇:能源企业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工程结算审计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