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经典案例

2022-08-11

第一篇:管理经济学经典案例

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案例之二

义乌“小商品城经济学”讨论

一、 背景材料与问题的提出

引子: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奉命来到浙江抗击倭寇,他发现现有明军根本不是倭寇的对手,倭寇是出身日本四国岛等地的武士,明军却是浙东子弟,前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后者思想活络生活富裕;这是以短对长,以有欲对无欲。一天戚继光来到浙江、江西、安徽交界的浙西山区义乌县公干,正好赶上义乌人与永康人争矿,双方打得头破血流,这场械斗持续4个月,双方死伤3000人,以义乌人赶走永康人结束;特别是义乌人的强悍给戚继光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在父亲被打的奄奄一息抬回时,父亲告诉儿子的是“你上”,在没有成年孩子的家庭丈夫被打的奄奄一息抬回时会告诉妻子上,在面临根本利益时他们决不妥协,没有搭便车行为,他们几乎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靠公共利益合作打败了同样强悍的永康人。这件事引起了戚继光的思考,一群无欲的兵是不能打胜仗的,一群为利益敢以死相搏的人是可以激励的,一群能够相互合作又勇敢的兵是能够最后取得战场胜利的。于是戚继光决定在义乌招募4000人加以训练,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戚家军”! 改革开放:浙江义乌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丘陵),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没有完全割“资本主义尾巴”,他们的货郎担走遍了浙江、安徽、江西,为他们的经济起步进行了最原始的积累。改革开放之后他们从最初的马路市场,草帽市场到如今拥有7大主体市场,年成交额达到200多亿的小商品城,义乌市小商品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商兴市”的成功模式。

1、路边市场:最初他们自发在路边设集市方便物资流通。请记住这时全国其他地方还在搞土地承包,义乌人的小商品经济开始上路了。

2、发展专业市场:接着他们又发展成为专业市场,把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人由市场组织分工协作。请注意早期这种专业分工协作没有政府指导,也没有统一的企业来组织。其中最著名要算“义乌纽扣市场”了,它几乎成为世界纽扣中心。

3、政府指导,企业组织阶段:随着规模扩大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政府引导与企业组织成为必要,随着规模的扩大与要求的提高,行业的自律组织商会出现了(请注意:这种商会不同于政府主导的行业协会,它可以制定区域商业规则),生产也需要转化成企业组织生产,政府引导会加速这一过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义乌小商品城”,它适时出现为义乌经济规模化提供了平台,“义乌小商品城”作为企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这是一个以浙江基层官员为代表的故事:他是政府官员,家里有自己的工厂,他的时间就是金钱,别人请他吃饭可能造成他的经济损失,饭局不管你花多少对他来讲价值只有10元,他可能耽误2小时也许折合成30元,在别的地方官员吃喝风在这里没有市场;还是这个官员,大年初一会带着他的积蓄去拜访当地企业家,说我这有些余钱暂时没用就放你这吧,就这样张三5万,李四5万,王五5万,。。。企业家们多半会说谢谢某领导的关心,年底3成利还是有保障的,家里的事请领导关照。这政府领导为纳税人服务本就是本职工作,现在又加上私人利益,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大家是可以猜到的。

4、义乌小商品城经济外延-销地小商品城:义乌人并不满足于他们在家门口的发展,他们在很多地方按照他们的思路在销地建立或收编了很多小商品城,按照他们思维习惯和商业惯例-见利就走和内部不竞争,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看到浙江小商品城,你可以在一个三尺柜台购买整个小商品城具有的商品,甚至无须讨价还价,因为换一家不会有什么变化。你可以在北京的木樨园或者天意去体会一下浙商的氛围。进一步他们还把部分制造也转移到销地,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河北白沟小商品城,那里已经成为北京市场供应的一个浙江制造中心,同时还产生了一个行当-卡车司机商店,他们每天2点去白沟上货,早晨到北京木樨园批发。

义乌的融资市场:由于义乌没有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的银行在向他们放贷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他们如何融资呢?我们知道再有经商传统的一个群体,也会是大多数不长于经商的,资本必须在群体中流动才能达到帕累托有效,也就是资源要集中到有能力的人手中才可以产生效率。在外部资本难以进入的情况下,在浙江各地就形成了民间信贷的融资市场-地下钱庄,并产生了封闭的各区不同的民间市场利率-通常比公开的市场利率高很多。他们靠血缘关系保证信用,靠群体唾弃赖账行为给予外部约束,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水涨船高的集体富裕生活。这产生了下述经济学问题:第一地下市场利率决定了企业的产量决策,第二形成了地域产品价格的最低限价,第三形成了当地人雇佣价格提高,也决定了外地民工的引进。我们可以从当地的调查中发现,在义乌的产业工人基本是外地人,本地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具有具体知识的工作),就连当地的生活用品零售都让位于外地人。

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效率:义乌的小商品经济虽然外界可以竞争,但是他们靠专业化和先入优势,大体上可以具有对外的竞争优势,基本保持在竞争垄断的市场结构水平,也就是不存在地租(经济利润),因此可以认为这种经济是有效的;我们的重点是要看这种经济内部组织是否有效,第一义乌的企业之间通过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完成谈判定价,这在一般经济学中已经著作有定论,这接近于农贸市场定价,被认为是满足弱势有效定价系统;第二是在浙江在义乌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具有相对优势的,按照罗纳德。科斯的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是市场的一种替代,原因是市场交易存在交易成本,另外一些生产本身存在设计属性也是企业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一个原因,那么我们需要考察义乌经济在这方面有哪些优缺点,义乌经济用区域生产资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在解决市场交易成本方面是个有效办法;在组织生产方面义乌是一种供应链合作方式,既可以一定程度获得专业化收益,也可以照顾一些生产中的设计属性。第三是小商品城经济中的小商品城内部几乎无需管理就可以达到单个企业中极端激励方式-把员工生产的产品全部卖给员工的效果,这与一般企业不同,小商品城实质上是一个收租金的房东;但小商品城在物流、融资和广告方面又能够享受整个小商品城的规模经济收益。第四是小商品城经济的销地复制,小商品城经济由于受运输等条件限制,在规模很大时再发展就会遇到困难,而在销地或多中心布局就成为必要,这就是销地小商品城发展的原因,这种复制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连惯例一起复制,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商品城内的坐商仍然是义乌人的原因,同时它也限制了小商品城融入当地文化之中,也限制了小商品城经济的推广。

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组织:义乌小商品城经济本质上仍然是由市场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个分散决策的体系,它充分利用了当地人商业理念和惯例,例如本地人更愿意做老板,也就是我的事我上说了算,合同和口头契约约束力高,对指令有一种本能的对抗(你在同浙江人聊天时会感到他们时刻都在判断,这体现的是一种自主意识,尽管其他地方的人也有这种习惯,但浙江人更典型)。分散决策有可能是这个区域里较好的决策类型,有些地方可能是单企业一体化生产可能更有效(如胶东半岛),而浙江地区就有可能是供应链一体化更有效(契约一体化)。义乌的企业内部在外部供应链约束下生产,内部组织基本是专业化组织的,大多数企业更像一个成本中心,组织很简单-职能组织加成本考核,他们把供应外包给生产资料市场,把销售外包给小商品城市场,其中还有部分企业把研发通过协作外包给科研机构,把物流外包给社会物流。这种模式的极端例子就是浙江黄岩的私人造船,“他可能只有一些资金,他可以从朋友那筹措资金,他可能不懂造船但可以请人设计,请人制造毛坯船,通过看样订货,然后按照合同生产出售;我们很难看出他干了什么,但只要这个专业市场功能齐全且有效,这种运作方式他实际是个风险投资商,他通过风险投资来获利并有益于社会,好莱坞的影片制片人就是这样的投资商。”

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管理问题;第一这种经济模式管理思路是管理简单化,注意简单未必就无效,能够不要管理环节而且能做好就一定比有管理环节更有效,这是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复杂性是因为代理问题存在和私人信息的甄别困难;具体到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管理他们的原则是减少代理环节而不是解决代理问题本身。在采购和销售环节他们的市场可以被解释为拍卖交易,这不但解决了市场交易费用问题,也部分避免了代理问题发生;在组织生产上他们的生产部门足够小以致使代理问题微不足道。第二这种经济模式管理上偏重激励机制,弱化风险分担机制,首先他们那个销售平台-义乌小商品城-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公司的话,它下属的一个柜台租赁者就是一个员工,那么就可以把他们描述为由员工完全承担风险的极端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是不需管理的,公司就是一个收租人,通常认为这种激励机制是无效的,但在义乌可能是有效的,因为义乌人更类似风险中性;其次义乌的产业链每个环节几乎都是独立的,很好的维护了个体的决策积极性,但同时又都是风险暴露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利用企业的保险职能。第三这种经济模式管理倾向短期合同,管理中短期合同容易明晰,一般更容易达到合同的完备性,这是短期合同的优势,市场购买就是一个即期合同,如果服务条款明晰的话就是一个完备的合同;长期合同通常不能做到明晰,更像关系合同,关系合同是非完备合同,这可能是义乌区域经济中通常不涉足需要复杂关系合同来保障的大型复杂制造业原因之一。 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激励协调机制:协调问题来源于专业化 一个人的经济是不存在协调问题,我们研究义乌经济模式是怎样协调和激励的:首先考察协调:第一价格协调在这种经济模式下民间借贷利率有可能是当地产品定价的最低限价,我们假设义乌经济暂时对外有一定的定价权控制力,那么本地的民间借贷利率就决定了最低限价,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国际贸易上就是当地人收入决定了其产品的最低限价。第二价格以外的协调这种经济模式没有发现有特点的东西,只是这种经济模式通常避免涉足范围经济,特别注意用惯例处理问题,创新问题依托外部交流。其次是考察激励:第一在上述内容中已经叙述了这种经济模式特别重视激励-显性激励,请参照管理问题的叙述;第二在非金钱激励方面是由于中国东西经济落差较大,员工学习的正的外部性使雇佣员工的成本进一步下降。故事(金钱以外的价值):王老五是安徽安庆岳西县的一个高中生农民工,他在义乌一家硬质塑料厂打工,工厂的生产工艺以他的知识水平经过三年是可以掌握的,尽管老板给他较低的工资,他还是没有离开,三年后他满师回到家乡完全模仿贷款建立了一个生产同样产品的工厂,由于他的家乡人工成本更低,他很快就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再三年后王老五去义乌感谢他的原老板,老板也高兴,还把现在义乌生产已经微利的产品转移到徒弟企业生产,真是皆大欢喜!

义乌小商品城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应对危机的脆弱性:危机下的义乌“小商品城经济”:自200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终于在2008年10月开始影响中国经济,据最新报道,最近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只有江苏工业仍有12%的增长,而浙江2月份工业则下降8%,说明这种单一的依赖出口的经济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上是有缺陷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它在应付危机方面也不是最差的,如在就业流动方面就比广东做的好些,也就是在规模控制上很少出现刚性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要承认这种经济模式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脆弱性,这也是这种经济模式重激励,忽视风险分担的一个必然结果。

2、专业化是义乌小商品经济的一个优点,也造成这种经济的一个缺陷,那就是产业升级的难度加大,由于专业化导致资产的专用性,这包括存量资本和人力资源。当面临产业升级或转型时,代价和阻力就更大。

3、最新国家颁布的就业法规着重考虑了就业保险问题,这与小商品城经济的激励模式形成矛盾,使他们在适应新的就业政策方面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 主题思想:以义乌小商品城经济为背景的经济与管理的全面思考,达到对管理经济学的融会贯通。

三、 学习指导:大家可以顺着案例内容讨论与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1、环境、文化和惯例形成一个区域人的性格作用,经济有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但趋于有效的途径是多样化的,这性格就决定选择途径。

2、发展过程的自然性:这主要理解改革开放的渐进性和始终保留了义乌人的烙印。

3、分类研究:融资市场和总体效率。这实际上需要回答这种经济模式存在的条件和适当条件下的有效性问题。

4、分类研究:组织与管理。这是这种经济模式组织内部合理性的研究,需要回答决策的组织方式,管理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的特点。

5、分类研究:激励协调机制和存在的问题。这里需要回答激励协调机制的特色和这种经济模式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有条件还可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 要解决的的问题:就以上5个问题形成5个分类讨论研究报告。5个问题分类报告命题如下:

1、义乌人性格对小商品城经济的机制选择作用和烙印;

2、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变化过程研究;

3、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融资市场与效率研究;

4、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的组织和管理研究;

5、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激励协调机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五、 学员研究要求:

1、分组讨论:学员5组织,每组10-15人;

2、地点:由学员分组后与MBA中心协调;

3、分组写出一个分类报告;

4、学员推荐2-3组课堂发言;

5、教师点评与师生互动。

第二篇:企业经济管理案例分析

阿里巴巴集团商业模式案例

摘要:阿里巴巴B2B公司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先者和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其电子商务业务主要集中于B2B的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服务的平台服务提供商。阿里巴巴B2B着力于营造电子商务信任文化。其独具中国特色的B2B电子商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诚信的商业体系。2007年达到9.678亿元净利润的业绩充分说明了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和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业务模式”“诚信通”“中国供应商” “支付宝”

一、相关背景介绍

1、企业基本情况

阿里巴巴B2B公司的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在中国大陆超过30个城市设有销售中心,并在香港、瑞士、美国、日本等设有办事处或分公司。截至2007年底,阿里巴巴B2B拥有超过5200名的全职员工。

阿里巴巴集团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先者,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集团茁壮成长,到2008年上半年已拥有多家子公司:

阿里巴巴B2B公司()——阿里巴巴B2B公司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公司,是国内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服务于中国和全球的中小企业。

淘宝网——亚洲领先的个人网络购物市场。

支付宝——中国领先的在线支付服务。

阿里软件——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务管理软件公司。中国雅虎——国内领先的搜索引擎和社区。

阿里妈妈——中国领先的网上广告交易平台。

口碑网——中国最大的生活搜索平台。

2008年6月,中国雅虎和口碑网整合,成立雅虎口碑公司,正式进军生活服务领域。它以全网搜索为基础,为生活服务消费者打造出一个海量、方便、可信的生活服务平台——雅虎口碑网。

2、B2B公司业务里程碑

1999年,本为英语教师的马云与另外17人在中国杭州市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为小型制造商提供了一个销售产品的贸易平台。其后,阿里巴巴茁壮成长,成为了主要的网上交易市场,让全球的中小企业透过互联网寻求潜在贸易伙伴,并且彼此沟通和达成交易。阿里巴巴于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现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1999年,阿里巴巴集团成立。

2000年10月,推出“中国供应商”服务以促进中国卖家出口贸易。

2001年8月,为国际卖家推出国际站“诚信通”会员服务。

2002年3月,为从事中国国内贸易的卖家和买家推出中国站“诚信通”服务。

2002年7月,国际交易市场推出“关键词”服务。

2003年11月,推出通讯软件“贸易通”,让买方和卖方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沟通交流。2005年3月,中国交易市场推出“关键词竞价”服务。

2007年3月,中国交易市场推出客户品牌推广展位服务。

2007年9月,在三个主要地区推出阿里软件外贸版,在中国交易市场推出黄金展位服务。

2007年10月,与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贷款。2007年11月,阿里巴巴成功于港交所主板上市。

2007年12月,推出更新版阿里巴巴日本网站。

2008年3月,阿里巴巴成为恒生综合指数及恒生流通指数成份股。

二、阿里巴巴的对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的创新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美国,各行业前三大公司掌握着绝大多数的市场和资源,基本上所有的电子商务都是为这些大公司服务。但中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市场经济环境与美国迥然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要发展电子商务就只能为中小企业服务,它不应该是美国电子商务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概念,而应是商人对商人(Businessman To Businessman)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建立商务网站,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出口,也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另外,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是一种趋势。因此在1999年,阿里巴巴正式创立,其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业务主要集中于B2B的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的平台服务提供商。阿里巴巴实行会员制度,主要开展“诚信通”会员和“中国供应商”会员有偿服务。会员企业可以通过网站阅读行业新闻,了解行业市场动态,及时掌握供求状况,查询和发布供求信息。会员采购商和供应商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进行自由供需对接,达成企业间的合作与贸易。阿里巴巴作为平台提供者不介入会员企业间的交易行为。阿里巴巴网站分为中文站及国际站。

1、营造电子商务信任文化——“诚信通”

马云认为,在B2B领域,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诚信”。国内在线支付系统的不发达、邮政网络的滞后、诚信环境的缺位,使得安全支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2002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了“诚信通”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第三方认证、证书及荣誉、阿里巴巴活动记录、资信参考人、会员评价等5个方面,来审核申请“诚信通”服务的商家的诚信。该计划实施的结果显示,诚信通的会员成交率从47%提高到72%。这是用传统手段,而非技术手段来解决了网络商家之间的信任问题。

在阿里巴巴构建的商务平台上,诚信通档案是诚信通会员必填的基本信息。它用来展示会员的一些基本诚信情况,由四个部分组成:A&V认证信息、阿里巴巴活动记录、会员评价、证书及荣誉。

A&V认证信息包括公司注册名称、地址,申请人姓名、所在部门和职位,并同时需要出具相应的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等。提供商业信息的企业,必须首先通过这个认证。阿里巴巴活动记录是指某一网商在经营过程中的信用表现,及其与阿里巴巴共同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时间,时间愈久,愈能证明该网商的诚信度。

会员评价是指在商务活动中,合作方的会员对企业进行的评价。为了避免企业会员之间的恶意攻击,阿里巴巴有两大法宝:一是只有诚信通会员才能拥有评价的权力;二是评论以后相互留档案,不可以匿名,必须公开。

另外,诸如ISO体系等行业认证也成为诚信通会员重要的参考要素,并且阿里巴巴会用优先排名、向其他客户推荐等方式,来奖励那些诚信记录良好的用户。

在向商家提供服务的基础上,阿里巴巴每年向“诚信通”企业会员收取2800元的会员费,“诚信通”个人会员收取2300元的会员费。针对商家都希望自己的商品在搜索中排在第一位的心理,阿里巴巴推出了另外一项收费服务——“关键字竞价”。企业可以通过竞价排名锁定关键词,让自己的产品在众多的商品中排名靠前,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据调查统计,有85%的买家和92%的卖家会优先考虑与诚信通会员合作,诚信通会员的成交率也是普通会员的7倍。

2、主要产品——“中国供应商”服务

“中国供应商”服务是基于全球浏览量第一的商贸网站-阿里巴巴,为出口企业提供的向海外买家展示企业和产品的外贸推广服务。阿里巴巴通过全方位海外推广,让出口企业轻松接轨全球市场。

阿里巴巴向“中国供应商”会员主要提供以下服务:

1 提供专业企业商务网站,企业可全面展示产品及公司信息,更好地吸引全球买家的眼球。

2 对企业进行第三方身份审核,确保企业的真实性,更好地帮助买家找到值得信赖的供应商。

3 提供排名优先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产品曝光率,抢占市场制高点。

4 提供客户管理系统“My Alibaba”,轻松实现外贸信息一体化管理。

5 通过海外分支机构组织参加国际展会,向与会买家派发光盘手册和产品目录,帮助企业实现线下展会和线上电子商务的一体化推广。

6 提供外贸及电子商务实战培训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外贸人员的电子商务实战及外贸能力。

7 在国内开展会员俱乐部活动、帮助出口企业共享外贸管理经验,共赢同发展。

3、安全的电子支付工具——“支付宝”

为解决电子商务支付环节的安全问题,2003年10月,阿里巴巴首先在淘宝网推出了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正式进军电子支付领域。

“支付宝”的运作流程是:买家在确定购物后,先将货款汇到支付宝,支付宝确认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买家收货并确认满意后,支付宝汇款给卖家完成交易。买卖双方通过支付宝进行交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作为诚信、中立的第三方机构,起到了保障货款安全及维护买卖双方利益的作用。

2005年2月,支付宝又推出了“全额赔付”制度,对于使用支付宝而受骗遭受损失的用户,支付宝将全部赔偿其损失。支付宝又将全额赔付制扩展至阿里巴巴,以及所有采用支付宝支付工具的电子商务公司。主动全额赔付以保障用户利益,在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尚属首例。这一制度一方面显示了阿里巴巴解决电子商务支付问题的决心,也表现出对“支付宝”产品的绝对信心。

截止2008年5月,使用支付宝的用户已经超过8000万,支持使用支付宝交易服务的商家已经超过30万家,涵盖了虚拟游戏、数码通讯、商业服务、机票等行业。在交易过程中阿里巴巴还增加了对物流公司的配送服务链接。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阿里巴巴独特的B2B商业模式带来了丰厚的收益:2003年,阿里巴巴实现了每天收入100万元;2004年,实现每天利润100万元;2005年,实现每天税收100万元。

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4季度中国B2B市场季度监测》的数据显示:2006年第4季度B2B市场规模(交付价值)达到6.29亿元,环比增长39.53%;阿里巴巴、环球资源、慧聪网三家在线交付价值中位居前三位。而据艾瑞市场咨询机构预测,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其中B2B市场规模预计将占到95%以上,这块大蛋糕的大部分也将被阿里巴巴占据。

通过借助互联网,阿里巴巴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一是向全球买家展示中国企业,二是向中国企业提供国际买家,将中国企业长期以往的商业习惯向更高一级的行为阶层推进,使他们迅速地向网络商务靠拢,从而为海外企业所熟悉。

根据其2007年财报显示数据,阿里巴巴2007年净利润达到9.678亿。在其付费会员强劲增长和客户平均消费进一步提高的双重驱动下,公司收入较2006年增长58.6%;基于规模效应的日益扩大,营业利润较2006年大幅增加199.6%。同时,收费业务模式继续产生大部分的经常性自由现金流——经常性自由现金流13.164亿人民币,较2006年上升80.9%,再次大幅超越其营业利润8.043亿元。而在阿里巴巴的资产负债表中,列出的递延收入及客户预付款已达到人民币19.198亿元,几乎等于2007年全年收入,2008年收入几乎全为增长。

尽管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阿里巴巴却用独具中国特色的B2B商业模式,帮助许多在现实的商务环境中受限的中小企业,找到了走出困境的途径。

2、社会效益

阿里巴巴集团未来的核心发展战略是,“建设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培育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而这一切都将统一在社会责任的大旗下。

阿里巴巴的企业责任感是内生的。阿里巴巴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内生于商业模式,并与企业发展战略融为一体。只有使社会责任成为内在核心基因,才能具备恒久性和可持续性。脱离商业模式、发展战略与核心价值体系等企业立身之本,去架构社会责任的做法,将很难行之久远。以淘宝网为例,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本身决定了它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一个淘宝网大约为100万人提供了就业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7大子公司,无论是做电子商务还是软件,都把社会责任根植在商业模式中。

实际上,阿里巴巴之所以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未来战略,与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分不开。阿里巴巴以信息服务平台开创的B2B模式在过去的五年中,用电子商务整合传统产业,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其模式已经逐渐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为自己赢得了诸多的荣誉,在国内和国际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阿里巴巴对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创立诚信体系,建立商业信用等。

四、案例分析 从阿里巴巴对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的创新可以看出:社会化网络营销方式是趋势,以分享为主导,在熟人推荐下,有更高的信任感,同时获得更好的推广效果。营销越来越细碎,无论对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整合的难度都在不断加大;传统网络营销更看重媒介的识别,而社会化营销更看重如何与受众产生互动;社会化营销可能能够以很小的成本实现极高的回报,

而传统网络营销很难;社会化营销的信息接收度普遍要高于传统网络营销;社会化营销的可控性和评估更加复杂,周期也更长,需要长期的运营和积累。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过程中,消费者能够与企业进行双向的互动沟通,比如在购买过程中就可以对企业进行信息咨询等。而更大的区别在于,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信息不单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流传,更多的是在消费者之间流传,这种传播模式是双向性的,是一种分享性的沟通模式。由此可见,分享性和双向性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最本质的区别。

第三篇:2018经济学考研: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

1.使用范围: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专题——风险情况下的选择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 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 理性与风险决策; 风险规避者的行为。 3.思考题:

(1)现实中,人们对待风险有哪些态度?从同学的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理财行为可以看出个人的风险态度? (2)从本案例中你能解释出为什么俄尼斯特-沃克曼在个人理财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是合理的吗? (3)如何理解“人们对于比平常多的钱趋向于风险规避,而对于比平常少的钱则更易表现为风险取向,而数目大小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情况。”这句话?你觉得实验经济学家KahnemanandTverskv对问题的解释合理吗? (4)对于本案例不要求你有很确定的理由解释,但是,你能区分确定情况下和风险情况下的人们的选择行为的差异吗? 俄尼斯特-沃克曼在理财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的年收入有2.5美元,他把其中的1万美元存入了当地银行,并且每月投资200美元在信誉卓著的债券和蓝筹股上。此外,每星期总有一两次,俄尼斯特会用10美元来买彩票;每年他还会带着1,000美元去一次毕勒斯睹上一把,而且他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俄尼斯特是否像其他人一样,由于缺乏自制力或教育而把保守行为和冒险行为集于一身?或者说他是非理性的呢?对于像俄尼斯特·沃克曼这种并不罕见的理财行为,会有不少种解释。相对而言,其中的一些似乎更可信,也更吸引人。但我们仍然难以给出一个真正有说服力的答案。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人们在多数情况下是理性的,俄尼斯特的赌博也说明了这一点。问题是这个解答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俄尼斯特和其他人的行为。非理性是没有层次性的,即使从大体原则上,它也无法被度量。因为它是对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的全部概括,是那种无法阐述清楚的东西。另一种可能性是俄尼斯特也许缺少理财约束,所以看不出他的行为中明显的不一致性。他在存钱和投资方面有着规则的理财约束,但理财约束仅此而已吗?假如他只是存1,000美元,并且每月用50美元进行相同的投资,我们就能况他有足够的理财约束吗?但为什么这种约束每星期会动摇两次,每年会消失一次呢?如果俄尼斯特明年不去华勒斯赌博,他就有厂足够的理财约束吗?这种解释不能对俄尼斯特的行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因为它没有回答出什么是俄尼斯特的理财约束,更不用说对其他人了。另外,把这个问题归结于教育同样是无用的,我们无法判断什么样的教育对理财约束来说是恰当的。如果我们无法判定理财约束到底是什么的话,作为一种不确定的概念,理财规则不能被度量,因此,与之相关联的不同行为也不能被评估。还有一种解释是,俄尼斯特和许多人一样是长期储蓄和投资积累方面的保守主义者,或者说是风险规避者。储蓄和投资行为自身并无效用,而仅是达到理财目的的工具而已。相反,赌博是有趣的,起码对俄尼斯特和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是如此,确实,赌博也被当作实现理财目的的工具,但赌博本身对那些定期赌博的人来说通常是快乐之源。对于俄尼斯特来说,赌博和赢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他专注于此,当然还会带来潜在的收入。俄尼斯特愿意以他输掉的钱来“购买”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理财经济理论难以对其进行解释,因为该理论假定人的理财行为是受着行为的效用及预期结果激励的。这种解释无法提供一种方法来区分。下面这两种行为:其—,像赌博那样的经济行为,人们为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参与进来;其二,那些可以充作工具的有帮助的或无帮助的经济行为。例如,俄尼斯特也许会通过买垃圾债券、低价股票或商品期权,来从事同样水平的风险/回报交易。但为什么他却愿意去赌博呢?这种解释缺少方法论和最终结论,因此并不可取也许俄尼斯特显出了规避损失的倾向。这意味着收入的价值低于同等程度的损失,这种情形很常见,也被认知心理学家们(KahnemanandTverskv,1984)用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即人们看轻他们已经拥有的事物,而重视尚未拥有的或将要拥有的事物,对后者财富上的价值赋予更多的主观价值判断,他们认为这是人的内在本性。赌博收入有后者,即未获事物的性质,而储蓄和投资被用以积累来增加已有的财富。损失规避解释了这样的谚语:“手里的一只鸟顶得上灌木丛里的两只。”有趣的是,接近现实的表述大概是两单位的价值损失(-2x)相当于一单位的价值得到(x)(TverskvandKahneman,1991)收益和损失的边际效用风险规避的解释可以结合这样的理解,即赌博可以看作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它产生的赌博收益和赌博损失比它本身提供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多得多。这种损失规避的解释在主流经济学看来是制造麻烦,因为它意味着机会成本概念应被不对称地看待,收益应比损失的价值更低。为什么1美元的收益等同于2美元的损失?如果把机会成本概念囿于无法解释的经验性规则,就不能引起以概念为导向的主流经济学的思考。最后的解释以人们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理性经济个体对最优既定目标有持续的偏好。持续偏好是指每个人有着隐藏的偏好,该偏好完全由个人确定,他们自己了解自己的偏好,每个人实际做出的选择会揭示出他们的偏好,但偏好并不会改变。激发个人做出抉择的有两种可能因素,它们是个人独立做出选择的边际机会成本,或是提出及表现出某种选择的条件。不变的偏好或“品味”包含风险特征。风险取向的行为既非理性也非不理性,在风险爱好和风险规避之间毫无理由地摇摆却是不理性的行为。对于俄尼斯特-沃克曼来说,这意味着不管他表现的行为是怎样的风险爱好和风险规避的混合产物,他的行为仍是不变的。如果俄尼斯特在某种场合下是风险爱好型的,在相似的状况下依然是风险爱好型的。在此,关键的词当然是“相似状况”。弗里德曼和萨维奇(FriedmanandSavage,1948)处理该问题的方法是推测个人有种效用函数,因此人们对于比平常多的钱趋向于风险规避,而对于比平常少的钱则更易表现为风险爱好,而数目大小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情况。对于俄尼斯特的边际效用函数,假定俄尼斯特年收入35,000美元,处于X至Y的区间内。在这一范围内,少量的收入损失只会造成小部分效用损失,因此我们可以解释俄尼斯特为何买彩票。他的潜在收益巨大,因为潜在的高回报将使他很快进入边际效用递增的Y-Z区域。尽管玩彩票有明显的风险特征,损失的价值(货币损失X收入损失边际效应)少于收益的预期价值(货币收益X收益可能性X收入收益的边际效用),因此俄尼斯特玩彩票是理性的。1,000美元损失很可能会使俄尼斯特来到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增区间,即在X-Y连线中点的左侧。如果他是一个风险规避者的活,结合考虑货币损失的大小,用收益的期望价值来弥补损失的大量价值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年1,000美元代表着长期收入中一笔数目不小的部分。虽然这能够解释他购买彩票的行为,却无法解释他到毕勒斯赌博的行为。俄尼斯特将35,000美元输得越多,每元钱损失的边际效用越大。如果赌博有其内在价值而不仅是有助于增加其财富的工具价值,那么我们能进一步理解俄尼斯特的行为。很明显,没有一种单—的解释能够完全解释俄尼斯特·沃克曼的行为。赌博所具有的内在价值、风险规避和弗里德曼一萨维奇的效用函数可被综合为一体来解释俄尼斯特的行为。但这仍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因为这些解释的理论来源彼此不相同。对这个难题尚未有更好的解释。

参考文献:

Friedman,M.andL.J.Savage(1948),“TheUtilityAnalysisofChoicesInvolvingRisk",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56,279—304. Kahneman,DanielandAmosTversky(1984),“Choices,Values,andFrames”,AmericianPsychologist,39,341—50. TVersky,AmOsandDanielKahneman(1991),“LossAversionandRisklessChoice:AReferenccDependentModel”,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6(4),1039. 本案例选自[美]马克-斯考特和肯那-泰勒所著《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一书。

第四篇: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

案例资料 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 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 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 问题分析: 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

解答

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 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 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 统一性、预测性和性等特征可以理解为技术方面,法律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政治内涵。

3、应对措施(附送) 我国要提高政府预算的民主性,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预算分权和制衡,另一方面要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首先是预算分权与制衡。预算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预算分权就是要将预算权力在立法机关、政府、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及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独立审计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如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分离的制度,并形成三套相互制约的机构;建立资金的使用权、支付权、审核权相互分离的制度;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还可以建立一套独立于政府、直接对人大负责的审计监督系统,并独立行使监督权。其次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公众对程序的参与,特别是普通公民对政治决策程序的参与,是程序内在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显著标志。政府预算收支的多与少都将实质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或者企业,让公众参与预算程序,让相对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将要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与政府沟通,这本身就有其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的案例

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各项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调节功能很强,是各国政府实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其生存需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内容。而这种制度保障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与其所缴纳税的多少不完全对等;工资制度,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由政府财政支出安排,其支出总额和支出标准,直接关系到这部分社员成员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工资制度构成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属转移性支出,其目的是为了执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对企业、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给予资金支持,以影响相关产品和劳务价格结构,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政府财政补贴数额、补贴对象,则直接影响有关企业、个人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和份额。 (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稳定经济职能,还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属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经济增长率或增长额来表示。而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即经济的增长,最终要有利于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为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需要运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运用财政制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 (3)政府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共选择案例 案 例 分 析 案例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机动车车牌的管理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机动车车牌是按顺序发放,由工厂批量制作好车牌,然后由车管部门按号牌顺序发放给车主。第二阶段是“九二式车牌”,即为解决车管部门和群众之间因为车牌号码而产生的矛盾,实施“电脑选号”。该政策于1992年制定并进行试点,1994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然而随着机动车数量年年猛增,“九二”式车牌的容量已经不能满足车辆发展的速度。截止200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398万辆,一些城市摩托车和小型汽车号牌容量已趋饱和。随着机动车总量的增加和机动车所有人结构的变化,现行的“九二”式机动车号牌由于受编号规则的限制,在数量上不能满足人作的需要,在号码选取上也不能满足人们对个性的追求。 为了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意愿,依据《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00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安管[2002]85号),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于2002年8月12日率先启用这种新式机动车号牌。此次试行的“二OO二 ”式机动车号牌的所有号码全部对外开放,并采取机动车所有人自主选择的方式。号牌编号使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按“3+3”方式编排,字符位数由5位升至6位。汽车类号牌号码为上下两排结构,上排有一个汉字和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前者是所属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简称,后者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的顺序代码,如“鄂E”;下排是号牌编号。而摩托车号牌号码则为左右结构,左侧是机动车登记机构代号,右侧是号牌编号。在颜色方面,小型客车和轻型摩托车牌照颜色为蓝白相间,大型客车则上黄色牌照。依据这一通知,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排车号。个性化车牌一经推出就受到有车族的欢迎,投放头一周北京就发出了7000多份新车牌。但由于《通知》基本上没有对车牌的编码做出限制,于是像“CHN-001”、“USA-911”、“IBM-001”、“WTO”、“SEX”、“TMD”、“FBI”、“TCL”等被认为颇具“创意”的号码或字母组合纷纷出炉,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片争议。8月22日,北京2002式机动车号牌突然暂停发放。8月23日,其他三个城市也因“系统技术故障”暂停发放新式车牌。四个试点城市根据有关部门规定,暂停发放“二OO二”式车牌,恢复“九二”式车牌,个性化车牌在试行十天后匆匆收场。 讨论提纲:

分析政策终结的主要原因和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依据有哪些? 总 结: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助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任务完成之后,根据信息反馈对所执行的政策方案所做的必要补充或修正。

政策主体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败,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即是政策终结。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有:

主要任务、目标、路线发生了变化;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负作用的产生。 政策终结的原因:

⑴既定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政策事项完成; ⑵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⑶财政困难; ⑷政府的低效率; ⑸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⑹行为理论的变化; ⑺学习和试验。

市场失灵

一条;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他一边欣赏风光,一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式市场经济的无能为例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的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G.J.Stigler)和阿尔钦(A.A.Alchian)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苗,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奔驰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所无能为例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二条; 简言之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 . ②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 ③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

④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 ⑤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

三条;另有观点认为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从各国市场经济实践分析,市场失灵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条件下,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企业很多,每一个企业都不能操纵、控制市场价格,只能接受市场价格,这种市场价格是通过供求双方的竞争形成的,各种生产要素可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有关交易的信息是透明的。在此情况下,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企业生产能够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即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成本,资源配置可达到最优状态,也就是“帕累托效率”。

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完全垄断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垄断,即在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厂家,它可以完全操纵市场价格。 寡头垄断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垄断竞争就是指市场上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的状况,其程度介于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在市场上有较多的生产企业,它们之间存在竞争,但还达不到完全竞争的状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垄断竞争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市场条件。

至于垄断形成的原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答案,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自然垄断等。

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有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技术进步产生的垄断等。 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是企业在竞争中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量,当其产量和市场份额足以控制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时,就会产生垄断。

技术进步产生的垄断,是由于企业在一定时期掌握了某些生产技术,如专利权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能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 而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在垄断条件下,无论具体程度如何,都会对市场机制形成扭曲,不能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达不到资源合理配置目的。

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克服各种垄断产生的竞争的不完全性,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治理,主要有两种途径:

第一,利用法律手段打击或限制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第二,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政府管制,价格由政府控制或指导,并对服务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限制这类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市场失灵定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

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

次佳的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最常见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份产品及劳务。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

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⑵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⑷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危害。

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因为这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对正在消费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不产生拥挤也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类产品如国防、公安、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所以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⑺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

有些生产主要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他们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有时仅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市场失灵的表现还有许多,它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管制,公共产品,外部性

政府管制失败的经典案例政府管制失败的经典案例

经济学在解释政府管制之合理性时,总是以自由市场存在着“失灵”为根据。这些失灵包括“公共产品”(如航标灯)、“自然垄断”(如固定电话网、输电网)、“内部不经济”(如隐瞒产品质量和工作岗位安全信息)、“外部不经济”(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滥采)等。为了克服这些市场失灵,政府理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积极采取准入、定价、标准、反

轻轻松松订酒店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海量音乐免费下载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垄断以及监督、检查、处罚等行政管制政策和手段,对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格、范围甚至手段进行限制。

遗憾的是,在政府管制最发达的美国,大量研究文献显示政府管制并没有达到上述目的,不但没有克服市场失灵,反而大大增加了企业、消费者和纳税人的成本。因此从社会福利改善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管制是不划算的,划算的只是那些管制者和被管制的企业,因为后者“捕获”了前者后,就可以合法地搓揉竞争者和消费者了。政府管制实际上成为利益集团之间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好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议制度,使得任何利益集团都无法永远保持其来自政府管制者的“恩惠”。19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的私有化、取消管制、限制管制、回归市场的运动,就是对“福利国”和“管制国”无限扩张的深刻反思和彻底反叛。

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比,我国改革前的计划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面而彻底的国有化和管制,其理由自然不是上述各种经济学的解释,而是为了实现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因此,20多年来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逐渐拓展的放松管制的运动,它的主要特征是在保持国有企业主导地位的同时,由竞争性产业开始,然后在某些垄断性产业,逐步引入民间和国外资本。这种变化,体现在政府管理机构身上,就是由运动员到裁判的过渡,由具有私人利益的老板向代表公共利益的中立管制者的过渡。应该说,这种过渡是极其困难的。困难的原因在于:第一,国有企业毕竟代表着一种正统的意识形态,民间企业则处于被歧视的地位;第二,公共财政和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某些政府官员难以舍弃既得的权利,他们甚至要通过各种寻租的方式维持自身的体面生活;第三,政府职能的调整和弱化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大量不合理的管制权力依然被政府保留和继续产生;第四,权力制衡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民间经济主体难以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到补偿。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在本来不应该存在特许权的地方,政府仍然不舍得松手;而且特许权的分配往往采取暗箱操作被不公平地授予某些利益集团;更有甚之,以前政府习惯于和国有企业结成利益同盟,现在,政府则把权力的滥用和寻租的范围扩展到外商和新生的私人利益集团。正是这种权力的滥用和难以制约,在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加重了市场失灵的程度,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创造出了市场失灵,而这些恰好是更危险的政府管制的失灵。

正是在这种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北京出租车业的垄断现象,堪称政府管制失灵的一个经典案例。我断定,不管中国经济时报针对这一典型案例的调查报道对北京市政府未来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它都将被载入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史册。任何与政府管制有关的学者、官员、企业、从业者都将难以忘记它。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政府管制的学者,我非常愿意从理论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管制失败现象,以验证上述关于管制失败的观点。

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可完全竞争的行业,其从业者的进入壁垒几乎为零。如果有必要对它加以管制,只需要事前通过法律规定行业准入的若干条件,如司机必须是身心健康的,无传染病和精神病史、有若干年的驾驶经历以及上下限年龄的限制,再由申请司机向交通管制部门出具包括这些信息的真实文件,就应该可以取得行业准入资格,在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后,即可开始营业。出租车的服务价格,可以通过公开听证会的方式加以确定。事后的监督,包括无理拒载、价格欺诈、绕路、车容和车内卫生等,则主要通过乘客投诉,由交通管理部门或司机自愿组成的行业协会进行处罚。这中间根本没有必要引入出租车公司。即便有出租公司存在,也应该采取司机之间的股份合作制;或由出资人雇佣司机,形成劳资雇佣关系,司机只按市场平均工资获得其收入,他的其他合法权益则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该调查报道所示,北京市出租车管制的失误之一,在于一开始就主要采取了向有挂靠单位的出租车公司无偿颁发出租车经营特许权的做法,这在1990年代初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却埋下了管制失败的祸根。我相信当时的管制机构并没有寻租的动机,但正是这一制度安排使得大部分出租车公司靠司机的融资款玩儿起了“合法”的“空手套白狼”的剥削伎俩。我们尤其疑惑不解的是,当时的工商管理部门是如何界定出租车公司的治理结构的。

到1996年,“变相卖车”的问题暴露后,行业管制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措施完善出租车公司的产权结构调整,使司机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被雇佣者,明确司机的合法权益,而是再次错误地要求公司收回(实际上是低价收回)本属司机购买的车辆,并且出文规定司机交纳

四、五千元不等的高额“车份钱”、五万元以上的“风险抵押金”,实际作为司机再次出资购买更新车辆的资金。这一典型的错误在1998年的“摘红帽”和2000年开始的所谓“兼并联合”的过程中进一步被放大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出租车司机无可挽回地沦为现代“骆驼祥子”,其命运开始由出租车公司任意宰割。

北京出租车管制失败的第三种表现是,当出租司机被出租车公司以滥集资、滥罚款(扣风险抵押金)、不投保或少投保(包括出租车6个车险种和三个社会保险险种)、“黑”小钱、“铲分”等手法严重侵害,不得不以高于常人2.5倍的工作时间赚取平均1800元左右的收入,并实际沦为城市弱势群体时,居然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能够出面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北京市的高级法院甚至还出文明令不受理司机的维权诉讼!

读到这些报道的时候,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难以相信这就是我生活了18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善之区!我曾感叹每日清晨和下午接送小女上下学必须胆战心惊地通过上地东西里之间的没有红绿灯和地下地上过道的车水马龙的马路时的情景,以及居住小区业主管委会历经一年而迟迟难以成立的窘境,可这与北京最文明的的哥的姐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毕竟是在“皮鞭”下苟且生存啊!

北京出租车管制失败的第四种表现是,由于国家的税收和消费者剩余的严重损失,目前的出租车管制,已经无可辩驳地牺牲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也许可以推论,出租车公司和北京市政府相应的管理部门,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同盟,它们在公开的秘密下,进行着不光彩的收入再分配。否则,以北京人素有的大智慧,难道就无法自己去解开这团乱麻?

在我国,政府管制的不当和失灵导致市场协调机制失灵的例子可谓随处可见,如民航票价的禁折、铁路运输的长期供不应求、证券市场的公开圈钱化、城市房地产的泡沫、民间金融的缺乏、城市公共设施的瓶颈、民办教育事业难以为继、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生产事故频仍、生态环境恶化、迁移权的限制和就业歧视使农民贫困化加剧、大量弱势群体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等等。可以说,如果不大力调整政府的职能,并彻底改革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方法,市场机制就永远无法在这些领域发挥其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作为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的成员,我深深感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我也切身体会到中央政府的改革决心。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到位和行政审批、行政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我相信北京的现代“骆驼祥子”的命运最终会得到改善。但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因此我再次向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及其报道中那些勇敢的真名实姓者表示最真切的敬意!

经济学在解释政府管制之合理性时,总是以自由市场存在着“失灵”为根据。这些失灵包括“公共产品”(如航标灯)、“自然垄断”(如固定电话网、输电网)、“内部不经济”(如隐瞒产品质量和工作岗位安全信息)、“外部不经济”(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滥采)等。为了克服这些市场失灵,政府理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积极采取准入、定价、标准、反

轻轻松松订酒店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海量音乐免费下载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垄断以及监督、检查、处罚等行政管制政策和手段,对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格、范围甚至手段进行限制。

遗憾的是,在政府管制最发达的美国,大量研究文献显示政府管制并没有达到上述目的,不但没有克服市场失灵,反而大大增加了企业、消费者和纳税人的成本。因此从社会福利改善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管制是不划算的,划算的只是那些管制者和被管制的企业,因为后者“捕获”了前者后,就可以合法地搓揉竞争者和消费者了。政府管制实际上成为利益集团之间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好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议制度,使得任何利益集团都无法永远保持其来自政府管制者的“恩惠”。19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的私有化、取消管制、限制管制、回归市场的运动,就是对“福利国”和“管制国”无限扩张的深刻反思和彻底反叛。

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比,我国改革前的计划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面而彻底的国有化和管制,其理由自然不是上述各种经济学的解释,而是为了实现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因此,20多年来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逐渐拓展的放松管制的运动,它的主要特征是在保持国有企业主导地位的同时,由竞争性产业开始,然后在某些垄断性产业,逐步引入民间和国外资本。这种变化,体现在政府管理机构身上,就是由运动员到裁判的过渡,由具有私人利益的老板向代表公共利益的中立管制者的过渡。应该说,这种过渡是极其困难的。困难的原因在于:第一,国有企业毕竟代表着一种正统的意识形态,民间企业则处于被歧视的地位;第二,公共财政和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某些政府官员难以舍弃既得的权利,他们甚至要通过各种寻租的方式维持自身的体面生活;第三,政府职能的调整和弱化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大量不合理的管制权力依然被政府保留和继续产生;第四,权力制衡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民间经济主体难以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到补偿。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在本来不应该存在特许权的地方,政府仍然不舍得松手;而且特许权的分配往往采取暗箱操作被不公平地授予某些利益集团;更有甚之,以前政府习惯于和国有企业结成利益同盟,现在,政府则把权力的滥用和寻租的范围扩展到外商和新生的私人利益集团。正是这种权力的滥用和难以制约,在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加重了市场失灵的程度,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创造出了市场失灵,而这些恰好是更危险的政府管制的失灵。

正是在这种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北京出租车业的垄断现象,堪称政府管制失灵的一个经典案例。我断定,不管中国经济时报针对这一典型案例的调查报道对北京市政府未来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它都将被载入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史册。任何与政府管制有关的学者、官员、企业、从业者都将难以忘记它。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政府管制的学者,我非常愿意从理论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管制失败现象,以验证上述关于管制失败的观点。

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可完全竞争的行业,其从业者的进入壁垒几乎为零。如果有必要对它加以管制,只需要事前通过法律规定行业准入的若干条件,如司机必须是身心健康的,无传染病和精神病史、有若干年的驾驶经历以及上下限年龄的限制,再由申请司机向交通管制部门出具包括这些信息的真实文件,就应该可以取得行业准入资格,在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后,即可开始营业。出租车的服务价格,可以通过公开听证会的方式加以确定。事后的监督,包括无理拒载、价格欺诈、绕路、车容和车内卫生等,则主要通过乘客投诉,由交通管理部门或司机自愿组成的行业协会进行处罚。这中间根本没有必要引入出租车公司。即便有出租公司存在,也应该采取司机之间的股份合作制;或由出资人雇佣司机,形成劳资雇佣关系,司机只按市场平均工资获得其收入,他的其他合法权益则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该调查报道所示,北京市出租车管制的失误之一,在于一开始就主要采取了向有挂靠单位的出租车公司无偿颁发出租车经营特许权的做法,这在1990年代初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却埋下了管制失败的祸根。我相信当时的管制机构并没有寻租的动机,但正是这一制度安排使得大部分出租车公司靠司机的融资款玩儿起了“合法”的“空手套白狼”的剥削伎俩。我们尤其疑惑不解的是,当时的工商管理部门是如何界定出租车公司的治理结构的。

到1996年,“变相卖车”的问题暴露后,行业管制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措施完善出租车公司的产权结构调整,使司机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被雇佣者,明确司机的合法权益,而是再次错误地要求公司收回(实际上是低价收回)本属司机购买的车辆,并且出文规定司机交纳

四、五千元不等的高额“车份钱”、五万元以上的“风险抵押金”,实际作为司机再次出资购买更新车辆的资金。这一典型的错误在1998年的“摘红帽”和2000年开始的所谓“兼并联合”的过程中进一步被放大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出租车司机无可挽回地沦为现代“骆驼祥子”,其命运开始由出租车公司任意宰割。

北京出租车管制失败的第三种表现是,当出租司机被出租车公司以滥集资、滥罚款(扣风险抵押金)、不投保或少投保(包括出租车6个车险种和三个社会保险险种)、“黑”小钱、“铲分”等手法严重侵害,不得不以高于常人2.5倍的工作时间赚取平均1800元左右的收入,并实际沦为城市弱势群体时,居然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能够出面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北京市的高级法院甚至还出文明令不受理司机的维权诉讼!

读到这些报道的时候,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难以相信这就是我生活了18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善之区!我曾感叹每日清晨和下午接送小女上下学必须胆战心惊地通过上地东西里之间的没有红绿灯和地下地上过道的车水马龙的马路时的情景,以及居住小区业主管委会历经一年而迟迟难以成立的窘境,可这与北京最文明的的哥的姐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毕竟是在“皮鞭”下苟且生存啊!

北京出租车管制失败的第四种表现是,由于国家的税收和消费者剩余的严重损失,目前的出租车管制,已经无可辩驳地牺牲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也许可以推论,出租车公司和北京市政府相应的管理部门,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同盟,它们在公开的秘密下,进行着不光彩的收入再分配。否则,以北京人素有的大智慧,难道就无法自己去解开这团乱麻?

在我国,政府管制的不当和失灵导致市场协调机制失灵的例子可谓随处可见,如民航票价的禁折、铁路运输的长期供不应求、证券市场的公开圈钱化、城市房地产的泡沫、民间金融的缺乏、城市公共设施的瓶颈、民办教育事业难以为继、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生产事故频仍、生态环境恶化、迁移权的限制和就业歧视使农民贫困化加剧、大量弱势群体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等等。可以说,如果不大力调整政府的职能,并彻底改革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方法,市场机制就永远无法在这些领域发挥其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作为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的成员,我深深感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我也切身体会到中央政府的改革决心。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到位和行政审批、行政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我相信北京的现代“骆驼祥子”的命运最终会得到改善。但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因此我再次向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及其报道中那些勇敢的真名实姓者表示最真切的敬意!

第五篇:微观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集(用于作业删减)

作业案例一

睡帽和汽车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仅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于是他们把大量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1999年6月的上海车展是在上海少有的漫长雨季中进行的,参观者人头攒动,但看的多,买的少。在私有汽车最大的市场北京,作为晴雨表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该年上半年的销售量只相当于上一年同期的1/3。尽管当年全国轿车产量可达75万辆,但一季度销售量不过11.7万辆。面对这种局面,汽车厂商一片哀鸣。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

作业案例二

石油与天然气

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很多美国东海岸的学校都采购了昂贵的设备,准备用来使学校能迅速地从以油为热源转而使用天然气,以避

1 免遭受油价突然上升的打击,就像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曾遭受过的那样。

在1990年秋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油价飞涨,而那些学校已由烧油改为烧天然气。估计能源费将有很大节省的学校主管们却受到了一个打击:他们根本没有节省多少。当他们收到来自当地公共事业公司的账单时,他们发现天然气的价格就像油价一样也显著上涨。许多主管在公共事业公司愤怒地抱怨和谴责公司的价格欺诈。他们的理由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根本没有影响到天然气的供应,所以天然气的价格没有理由也上升。这些学校的主管们正确吗?这是公共事业公司乘国际危机之机,为增加自己的利润而搞价格欺诈的一个例子吗?

试用供给和需求理论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造成了油价的上升?(2)为什么天然气的价格也上升?(或者说为什么天然气公司敢于涨价而不担心经营情况受到影响?)

作业案例三

飞机票价的折扣

1997年以前,在我国飞机票价是受到严格管制的,各个航空公司不能随便定价。但是,我国民航总局在1997年放松了对航空价格

2 的管制,实行“一种票价、多种折扣”。于是各个航空公司展开了机票的折扣大战。有些机票票价甚至低至二到三折。由于多数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漩涡,民航总局于1998年5月上收企业定价权力,并规定各航空公司不得滥用折扣。然而迫于竞争压力和任务指标,航空公司的各种暗扣行为使得禁折令流于形式。消费者仍然能够拿到折扣后的机票。

结合我国飞机票价的最低价格说明价格管制的恶果。

作业案例四

春晚的怪圈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老百姓在过春节的年夜饭中增添了一套诱人的内容,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记得1982年第一届春晚的出台,在当时娱乐事业尚不发达的我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晚会的节目成为全国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题材。

晚会年复一年地办下来了,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越来越大,技术效果越来越先进,场面设计越来越宏大,节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人们对春晚的评价却越来越差了。原来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赞美之词变成了一片骂声,春晚成了一道众口难调的大菜,晚会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年年骂,年年办”的怪圈。

春晚的怪圈反映了什么经济学原理?

3 作业案例五

生虫的大米

2003年的“非典”期间,盛传大米涨价,而且大米价格也的确向上浮动了一点儿,于是很多人都纷纷采购大米,大米的价格更高了。一个从农村刚刚搬到城里居住的乡下人,可能是过去被挨饿吓怕了,一看大米涨价了,一下子买了20袋。结果还不到两个月,一个多月之后,“非典”被控制住了,大米也恢复了原来的价格。那个乡下人买的20袋大米都生了虫子。

请解释这个案例中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作业案例六

大企业的低价

在现实经济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企业生机勃勃地存活在市场经济的沃土里,而且每一天都有无数小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诞生。但是小企业并不是适合于任何行业和任何门类的。在市场中大企业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比如,湖南有一家“老百姓大药房”,开业的时候对外宣称,5000多种药品的价格,将比原来国家核定的零售价降低45%,有的降价竟达到了60%以上。一般的小药店能和他们比吗?同样的,在很多大型超市里,它们的商品价格的确很低,它们出售的商品甚至比其他一些商家的进货价格还要低。

4 小企业在价格上为什么竞争不过大企业呢?请加以解释。 作业案例七

泛美国际航空公司的倒闭

1991年12月4日,世界著名的泛美国际航空公司关门倒闭。这家公司自1927年投入飞行以来,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公司的白底蓝字标志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企业标志之一。然而,对于熟悉内情的人来说,这家公司的倒闭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奇怪的是什么支撑了这个航空业巨子这么多年?因为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除了一年以外,这家公司年年都在亏损,亏损总额将近20亿美元。1991年1月,该公司正式宣布破产,然而这个日子距离公司关闭的日子又将近一年。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垂死的巨人又多活了一段时间,而且,在1980年出现首次亏损后,为什么不会马上停止该公司的业务?又是什么因素使得这家公司得以连续亏损经营12年之久?

请运用经济学理论加以分析。

作业案例八

狡猾的农场主

一个生产小麦的农场主向他的工人发布了这样一则坏消息:“今年的小麦价格很低,而且我从今年的粮食中最多只能获得3.5万元毛收入。如果我付给你们与去年相同的工资(3万元),我就会亏本,因为我不得不考虑3个月以前已经为种子和化肥花了2万元。如果为了那些价值3.5万元的粮食而让我花上5万元,那么我一定是疯了。如果你们愿意只拿去年一半的工资(1.5万元),我的总成本将为3.5万元(2万元+1.5万元),至少可以收支相抵。如果你们不同意降低工资,那么我也就不打算收割这些小麦了。”

于是,工人们围坐在一起以投票来决定是否同意降低工资。这时,有一位略懂一点经济学知识的工人很快进行了一番计算,然后,他肯定地说:农场主在吓唬我们,即使我们不同意降低工资,他也会让我们为他收割小麦的。”

这个工人说得对吗?为什么?请用经济学原理加以说明。

上一篇:公路局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