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

2024-04-20

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精选6篇)

篇1: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

<政府经济学>案例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建议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竞争失效(2)外部性(3)市场不完全(4)公共产品(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1)对效率的介入 ① 财政支出 ② 财政补贴 ③ 政府采购④ 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 税收和转移支付 ② 公共事业投资 ③ 特别征税(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① 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 ②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③ 金融政策 ④ 紧急行政措施 ⑤ 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建议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签)。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据。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垄断和市场失灵。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措施。

建议分析: 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作为政策目标。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执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据展开的。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案例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建议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过多。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许可证。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果。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就指出了共有资源的问题:“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

案例5: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70%,随之而来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测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的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2002年9月30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布了国内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2003年1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340万元的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购买为期两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问题:1.什么是外部性 2.外部性的纠正措施有哪些? 建议分析: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矫正外部性的措施可分为:(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 ①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②规定采用新技术 ③规定排放标准(2)经济管制 ①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 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②排污产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案例6: 2002年3月22日,一场特殊的官司在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长兴县泗安水库的养鱼户把安徽省广德县的有机合成化工厂推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因水库受污染而造成水产品死亡的损失。2001年4月30日,长兴县泗安水库2000亩左右的水体遭受化学污染,鱼虾青蟹大面积死亡。此前,1999年7月19日,泗安水库也曾有3000亩水体遭受同样类型污染。根据长兴渔业部门调查,两次污染给长兴养殖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7万元。

问题:1.外部性的含义 2.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3.产权界定和污染治理。

建议分析: 1.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化工厂的生产排污具有生产的负外部性。2.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① 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② 规定采用新技术。③ 规定排放标准。1)排污标准是由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2)规定排污标准中存在的问题。A、如何确定排污标准。B、如何确定罚款。(2)经济管制。① 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② 排污产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3.如果能够清楚的界定产权,则可以通过科斯定理解决污染问题。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通过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一定的协议,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案例7: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者免受学费”。虽然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地方义务教育都作到了免收学费,但其他如书费、杂费、住宿费、补课费、校服费、报刊费、校舍维修基金等收费项目却是名目繁多。为此,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陆续实施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广东省从2001年起,每年拨出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收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北京市从2002年9月1日起,将有约6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免交杂费。它意味着在北京109万名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中将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问题:1.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2.义务教育的外部性。建议分析: 1.公共产品因为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会带来搭便车的行为,如果由市场提供会造成公共物品缺乏供应或供应不足。政府供应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既是政府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要履行好其所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成为有效政府,就应该供应公共物品。政府具有更强的供应公共物品的能力。第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它具有市场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强制力;第二,政府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机构,它能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赋予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责任,并授予其筹资和分配资源的权力,从而可以使公共物品的供应具有稳定性;第四,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民主政府受到选民监督,因而能够保持公正,从而适合提供公共物品。2.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义务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市场力量难以提供社会需求的数量。

案例8: 义乌和东阳同处金华江流域。东阳市在上游,水资源丰富,仅一个横锦水库,在满足灌溉区农业灌溉及城市供水外,还有1.65亿方水可供利用。然而,义乌市却严重缺水,特别是发展现代化的商贸城,水城为第一个制约因素。2001年2月,义乌和东阳签订了有偿转让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横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使用权。转让用水权后,水库原所有权不变,水库运行、工程维护仍由东阳负责。除一次性出资外,义乌市每年按实际供水量以每立方米0.1元的价格支付总和管理费(包括水资源费)。这个协议打破了水资源使用权完全由国家垄断的局面,开创了中国水权制度改革的先例。问题:1.公共产品与共有资源 2.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3.科斯定理怎样发生作用的?

建议分析: 1.一种产品或劳务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能够排他,排他的成本很高,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应属纯公共产品;如果一种产品或劳务同 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属于公共资源。2.政府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划归国有,收费、征税,合理规划,限制使用量等方式,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3.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通过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一定的协议,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当交 易成本很小,当事人数量不多时,可以通过此方法有效解决问题。案例9: 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征了环保税。进入80年代后,环保税受到各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经历了一个从零散的、个别的环保税种开征,到逐渐形成环保税收体系的过程。包括对废气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废水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垃圾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噪音课征的污染税。对农业污染物课征的污染税等。另外,对援用税制的调整主要包括:一是取消了原有税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定;二是在原有税种中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从调整的税种看,比较突出的是消费税、所得税和机动车税。

问题:1.税收的替代效应 2.税收与外部性。

建议分析: 1.(1)税收对消费者的替代效应 政府的课税造成消费者减少对课税商品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商品和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因此,发生了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2)由于政府征税,会造成生产者减少课税商品和重税商品的生产量,增加无税商品和轻税商品的生产量,这就产生了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3)税收对总收益率的影响,首先是由于纳税的缘故总收益率下降了。如果其影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即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2.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在解决外部性时,税收可以通过替代效应,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减少外部性的生产。

篇2: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

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在人类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也要重视政府干预活动。但究竟为什么需要政府在经济中担任角色?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管理经济?政府何时进行干预?怎样进行干预?政府如何从事经济活动?等等,都政府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深入理解并掌握以上问题也就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斯大林模式的高度中央计划经济被打破,市场经济的作用被凸现出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也纷纷由政府干预型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不能免于这场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浪潮。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政府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政府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课题,学好这门课,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基础;需要对我国行政体制所处的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环境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需要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需要有勤奋多思的刻苦精神。

二、课程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言

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政府经济学》学科的产生和当前经济领域研究的动态;全面理解政府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内容与范围、《政府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政府经济职能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中国经济中政府干预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节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概述

一、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

1.政府的定义。政府是一个特殊存在的政治组织。

2.基本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作为经济主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如何决策?在以上三个方面,政府部门的生产选择与私人部门的生产选择相比更为复杂P。

二、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政府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化的政治、政治化的经济以及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要寻找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具体来讲,要研究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府的经济管理。

1.政府的制度安排。

▲制度是一套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行为的组织方式。政府要运用一定的权力制定出符合社会利益的、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划,即制度安排。

▲政府制度理论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政府(国家)的产生、演变与性质,;政府经济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的决策机制;政府经济行为与产权问题。

2.政府的经济管理。

▲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和公平原则;实现充分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和方式与拟实现的管理目标有关,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运用不同的管理工具或运用不同管理工具的结合。

三、政府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1.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组织方式。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具体部门所构成,它们彼此区别和联系,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的运行机制和活动范围,以保证各部门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互相支持和配合。

2.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和效率。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公平原则,为此,政府经济学必须研究经济活动的结果和效率,以便从理论上进一步指导经济活动。

3.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评价。经济活动的结果是经济政策的产物,考察经济活动的结果最终实际上是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为什么要评价政府政策,运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政府政策,是政府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政府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1.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联系:政府经济学许多理论分析的基础建立于福利经济学。第一,福利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理论的基础;第二,福利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效率与公平”关系评判的依据。

2.政府经济学规范分析与福利经济学有着一定的差异:第一,政府经济学研究所有后果,而不仅仅是福利后果;第二,政府经济学研究的是公共福利,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福利。

二、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行政学

1.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行政学联系:第一,许多经济行为可以借助政治学的框架进行;第二,经济学的思想及研究方法常常用于解剖分析社会政治制度;第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离开政治来分析政府的经济行为,同样,任何政治事实上也就是各种不同利益间冲突的过程,离开对经济利益进行分析的政治也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

2.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行政学的主要区别:第一,政府经济学主要探讨政治制度的经济意义或政治过程是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第二,政治学、行政学则直接研究社会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

三、政府经济学与法学

1.政府经济学与法学的联系:第一,市场经济在法的框架内运行,建立与维护法律秩序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第二,政府本身是法律的产物;第三,法学为政府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础;第四,法律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主要手段。

2.政府经济学与法学区别:第一,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法的秩序是强制的,市场秩序是自发的,市场秩序必须借助法的秩序来维护。

第三节 政府经济职能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府参与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经济是国家的重要职责。政府代表着公共利益,它的一切行为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其行为原则及效果判断必须以公共意志为转移;市场经济的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才能解决;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保障;制定市场规则;应对国际经济竞争。

2.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立法与司法;宏观经济调控;参与再分配、维持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微观经济活动;在国际经济领域代表一个主权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作用

1.政府的一般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发挥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政府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

2.政府的特殊作用:在新兴工业化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调整游戏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章 市 场

基本要求:

政府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市场,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掌握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明确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角色是我们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

第一节 市场的基本原理

市场,被经济学家们喻为“看不见的手,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逻辑和市场的规则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能自发的调节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的配置。

一、市场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

简单商品经济特点: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1.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产生提供三个基本条件:经济主体相对独立化;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制度结构的建立。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为市场经济的产生确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结构;工业革命导致市场经济体制的定型;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服务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二、市场与市场经济

1.市场。市场的定义和本质;市场的类型。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科学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要把握四点: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市场经济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

3.市场经济的特征: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法制性。4.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结果;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手段,它不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它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社会主义要大胆利用市场经济这个手段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机理。它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

1.供求机制及其运作。市场供求关系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化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部分,其它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2.价格机制及其运作。价格机制在市场上表现为商品供给与需求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动力。供求对比变化引起价格变动,价格变动又引起供求变化,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它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或背离实现的。

3.竞争机制及其运作。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伴侣,竞争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得以实现的重要市场机制。竞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风险机制及其运作。市场风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在参与市场经济中面临着盈利、亏损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第二节 市场均衡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如何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去生产更多的物品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是经济学面临的难题和矛盾。经济学家们研究认为,只有在供求均衡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最为优化经济效率最大。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市场均衡时的总剩余是实现供求均衡即自由竞争市场均衡的三个重要因素。

一、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数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支付的数量之间的差额。

2.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密切相关。消费者剩余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市场价格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少,市场价格越低消费者者剩余越多。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的支付量

二、生产者剩余

1.生产者剩余就是卖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量减去卖者的成本。2.生产者剩余与供给曲线密切相关。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三、市场总剩余

1.市场总剩余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2.市场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四、市场均衡时的总剩余

1.当市场均衡时,决定价格的是参与市场的买者和卖者。第一,那些对物品评价大于价格的买者选择购买商品;那些对物品评价小于价格的买者选择不购买商品。第二,那些成本低于价格的卖者选择生产并销售商品;那些成本高于价格的卖者选择不生产和销售商品。

2.供求均衡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就是说,均衡结果显示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角色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表现

1.含义。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2.表现。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外部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垄断性失灵;社会公平分配的失灵;宏观性失灵。

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角色

市场失灵的情况,决定了政府介入、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同时,政府也需要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介入来利用市场机制为发展经济服务。

1.公益人角色。作为公益人的政府其主要目标是:第一,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第二,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应,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第三,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个人收入差距过大。

2.管制人角色。作为管制人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防止垄断;第二,防止过度竞争;第三,保护消费者和雇员的利益。

3.守夜人的角色。守夜人的角色的职责有两个:第一,防止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第二,保护经济主体的利益。

4.调控人的角色。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保持社会经济宏观总量的平衡。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三章 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用认识的历史演进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懂得政府的角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政府的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守夜人”到“万能政府”的长期演变过程。要了解从重商主义到新凯恩斯主义等各个学术流派的演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观点。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国家权利的退却

一、重商主义与国家权力的增长

1.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重金”和“贸易出超”即认为货币就是财富,对于那些没有金银矿山的欧洲国家来说,要通过贸易顺差来输入金银,从而使新兴资产阶级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2.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成为现实。两方面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市场经济功能的局限性。

二、自由放任主义与国家权力的衰退 1.以亚当斯·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2.以马歇尔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

第二节 市场失败与国家权力的再度增长

一、凯恩斯主义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学说 1.市场失败与国家权力的再度增长。

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观点 1.新古典综合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2.新古典综合学派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学说。第三节 政府干预陷入困境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但它的兴起是在60、70年代后期,由于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滞胀”危机,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主张和政策显得于事无补。于是,主张修复“看不见的手”,反对政府干预的呼声日益高涨。

一、哈耶克极端自由主义和弗莱堡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观点 1.哈耶克极端自由主义的政府经济行为观点。2.弗莱堡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观点。

二、货币主义的政府经济行为

1.货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兴起与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①货币主义把货币数量看作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②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要区别。③货币主义的政府经济行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

理性预期学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与凯恩斯主义的对抗中,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局面上并未产生实际作用,因此,新的理论应用而生。

1.理性预期学派的核心思想。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行为是人的行为,经济行为的结果必然带上人的思维活动的印记。

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四、供给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

1.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但供给学派为萨伊定律赋予了新的内容:认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不成立;强调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非均衡性;指出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肯定了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的很有必要性。

2.供给学派的政府经济行为。

◆现代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对政府行为的争论,给我们的启示: 1.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行为的两种主要观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满足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两种经济思想不断演进,此消彼长。不论哪种观点占上风,目的都是为资产阶级整体利益服务。

3.今天,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呈现出日益融合的趋势,两者区别不再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的问题,而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国家作用,国家对经济如何干预;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这也是我们《政府经济学》课程所要明确的根本问题。

第四章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中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者的决策风格和素质要求。

第一节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条件和基础

一、政治法律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是共产党领导,其它党派合作、参政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体制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也保证了全体公民的合法利益。

1.凡政府涉及政治范围总理的经济决策,将充分体现出共产党组织意图和政治追求。

2.政府的经济决策过程,重大方针决策需坚持党的方针指导。

3.党管干部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一个组织原则,政府经济管理者也受此原则约束。

二、经济基础

政府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政府的行为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影响和制约。

1.受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影响,国家及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有加强的趋势。

2.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政府行为有所差异。3.政府行为必然受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制约。

三、传统文化背景

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历漫长岁月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特点的深厚基础,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同样渗透到政府管理行为之中。

2.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政府管理行为上的差异。

3.东西方政府管理行为上的差异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的原因决定的,不能过于夸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四、心理分析

1.政府管理行为最终是由人去完成的管理行为,因此它根本上说也是管理者的行为。这个管理者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或一个社会群体。

2.心理基础是支配政府经济管理者行为的重要原因。

五、国家经济体系基础

1.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形成一定的经济体制,也叫经济管理体制或经济管理的制度。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要受到特定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它是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一个必要前提。

2.政府行为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政府只有拥有了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其行为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率。

3.政府要拥有权力的同时,必需要以对权力的监督作为保证。因此可以说,必要的权力和对权力必要的监督是政府行为的共同前提。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领导角色转变

一、市场的两重性与政府领导的两手策略

1.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市场经济的优点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2.市场缺陷决定了我们还必须利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经济起导向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1.市场经济的共性:企业行为自主化;企业经营开放化;企业权利平行化;经营行为竞争化;经济活动市场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第一,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制约。第二,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第三,在宏观主体地位上,国家宏观调控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节 政府经济管理者的行为

一、政府经济管理者的行为分析

1.对政府角色的全面理解。政府经济管理者的社会角色是多样化的。政府经济管理者在经济管理中的角色也不是单一的。政府经济管理者个人与角色之间的距离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去缩短,同时也需要制度去规范和保证。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府经济管理角色 3.经济管理实践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

二、政府经济管理者的管理决策风格 1.典型的管理环境造就典型的管理风格。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风格。

3.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政府管理风格转型。

三、政府经济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管理者素质是管理者生理、心理、社会及职业诸种因素所决定的个人行为特征和能力总和。

1.具有现代化社会特征的行为价值观。2.较高水准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理论修养。3.有以系统性和连续性为特点的思维模式。4.拥有高于现阶段社会平均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5.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6.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

第五章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基本要求:

本章通过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目标、特点、变量、主要环节和方法的分析,要求全面掌握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懂得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选择的必要性、主要环节和主要方法。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宏观经济管理是国家为了实现既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经济管理机构,从价值形态对社会活动总体运行和总量平衡所进行的间接管理,它是通过计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等管理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

2.特点。第一,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第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是综合经济平衡。第三,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价值形态的总量管理,是最高层的管理。第四,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间接管理。第五,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包括全部管理职能的完整过程的管理。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1.既要速度,又要效益。

2.控制国民收入超分配具有突出意义。3.既要调节社会需求,又要调节社会供给。4.国家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物价管理权。5.要合理利用资源和促进科技发展。

6.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较之于资本主义国家更复杂。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与变量

1.宏观经济管理的狭义目标。①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②产业结构合理化。③物价稳定。④经济增长。⑤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2.宏观经济变量。①国民生产总值。②价格水平。③通货膨胀率。④失业率。⑤利率。⑥外汇汇率。

3.宏观经济管理的广义目标与指标。

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选择

1.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选择的必要性。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重点不同,目标选择应当有所侧重;受财力、物力制约,经济发展应有轻重缓急;在速度与效率、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矛盾时,要选择效益型、社会型发展目标。

2.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选择的原则:遵循客观规律和适合国情的原则;经济中心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实际出发相结合的原则。

3.宏观经济战略目标的选择依据:国情国力依据。包括:人口、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和资金问题;国际环境依据。包括:国际市场、外国资本和国际经济合作三个方面。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过程的程序

一、宏观经济的信息管理

1.经济信息及其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是宏观经济预测和决策的前提;是宏观经济计划及其实施的基础;是宏观经济控制和监督的依据;是沟通各管理层次和环节的纽带。

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社会统计系统、社会簿记系统、科技情报系统和计划指挥系统。

3.宏观经济信息处理的环节和要求。环节:获取、加工、传输和贮存。要求: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完整性、经济性和科学性。

二、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决策

1.预测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宏观经济预测也叫国民经济预测,它是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为总体为预测对象,主要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中各个相关的总量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作用:是提高宏观经济决策质量的保证;是正确实施宏观经济计划的保证;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效率的保证。

2.宏观经济决策。宏观经济决策就是人们在宏观的经济活动中,在宏观经济预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宏观经济目标,并选择实现目标的满意方案和政策措施的活动过程。经济决策的特点:未来性、择优性、动态性。宏观经济决策的特点:统一性、复杂性、长期性。

3.宏观经济决策的地位和意义:它决定着整个经济活动的方向和成效;它制约着政府其它职能的发挥;它决定着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它影响着人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计划

1.宏观经济管理计划,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过程所作的安排和部署。它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而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计算并筹划人、财、物,拟定计划实施步骤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管理活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宏观经济管理计划的特点:以市场为基础;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以间接调控为主;以价值管理为主。

四、宏观经济计划体系

1.从计划的期限上看,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2.从计划的范围上看,分为中央、地方和基层计划。3.从计划的内容上看,分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计划。4.从计划的领域上看,分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计划。

五、宏观经济的监督

1.宏观经济监督的含义和任务。宏观经济监督就是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依据法规、法令、计划、政策和制度等,对宏观经济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监督的一种重要管理形式,是使宏观经济活动符合预定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宏观经济监督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判断和维护宏观经济参与者的合法性;二是督促经济单位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宏观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计划监督、市场监督、财政监督、银行监督。

第三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方法

一、经济调节方法

1.含义与特点。含义:经济调节方法是指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杠杆,调节控制国家宏观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和协调企业的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方法。特点:调节对象的平等性;调节作用的诱导性;调节领域的广泛性。

2.主要内容。价格杠杆及其作用;税收杠杆及其作用。

3.经济调节方法的利弊。利: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主性;激发竞争性。弊:范围的有限性;力度的欠缺性。

二、行政调节方法

1.行政调节的含义、形式、客观必然性。行政调节方法是国家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宏观经济活动,以保证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行动,维护全局利益的一种管理方法。行政调节的主要形式:具有政策性的行政手段;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手段;具有强制命令的行政手段;具有约束力的行政手段。运用行政调节手段的客观必然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是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差别的矛盾的需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需要。

2.行政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行政调节的特点:强制性;垂直性;单一性;无偿性。行政调节的优点有:时间短、见效快;统一性强、稳定性好;权威性强,约束力大。其局限性表现在:主观性强、容易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割断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联系;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调控的及时性、适应性不强。

3.法律调节方法。法律调节方法是指国家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工作,调整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管理方法。经济立法的经济司法是宏观经济管理中法律调节方法运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六章 政府失败与政府效能的改进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全面了解西方政府失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对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要懂得如何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效能;通过对政府失败论的研究,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及手段,避免政府失败。

第一节 西方政府失败理论

一、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

1.政府失败论产生的背景。市场缺陷及市场失灵是政府经济干预的基本理由。但由于政府干预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特别二战以后,国家经济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滞胀”的经济危机。

2.主要流派:最先对政府失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公共选择派。政策分析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问题都作为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政府失败的表现与成因

1.表现。公共政策失效的失效不仅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加剧了市场失灵,带来了更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引发社会灾难。

2.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是政府失败的一个基本原因。

4.寻租及腐败。“寻租”的字面意思是“寻找利润”,是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付出的代价,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也成为政府腐败的根源。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万能的

1.“政府万能”计划经济体制赋予的,而不是政府的意愿。2.“政府万能”的体制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政府的管理能力。3.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节 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改进

一、西方学者关于防范政府失败的主要措施 1.改革公共决策体制及政治制度。2.引进竞争机制。

二、改进政府管理效能的措施

1.强化政府权威。提高政府领导集体的整体素质;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政府工作程序;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财政吸纳能力。

2.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其所能为。

3.提高政府决策能力。由于政策具有导向、协调、控制三大特殊功能,因此,政府管理经济的效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能力的高低。

4.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服务功能

三、政府失败论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

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5.从制度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

第七章 重塑政府

基本要求:

在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我们深知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府的形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了解国家的产生及其职能的基础上,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政府的意义;理解政府能力与作用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完成政府职能的更新,掌握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的途径;了解市场全球化与超国家调节的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作好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第一节 重塑政府的意义

一、现代国家的概念及主要职能

1.概念。一个标准的现代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领土和人口,并由一个拥有独立的司法、立法和行政执行功能的主权政府在此范围内发挥中心的协调的作用。

2.主要职能:基本功能是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和中介服务;主要功能是解决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发挥宏观经济调控功能。

二、影响政府可信度的主要因素 1.政府制定规则中的可预见性。2.政治的稳定性。

3.人身与财产能否得到保障。4.司法执行的可靠性。5.政府腐败的程度。

三、政府膨胀及其后果 1.政府膨胀的原因:政府官僚追求政府机构的最大化;政府官僚行为不受产权的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不受利润的支配;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力;政府机构的高度垄断性;政府官员与政治家间的串谋;坚持国家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2.政府膨胀的后果:增加了政府部门浪费的可能性;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下降。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当前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两个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第二节 政府职能更新与强化公务员制度

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赋予政府新的职能

1.政府生产职能的更新:从私人消费品生产领域退出来,承担起生产公共物品的职能,履行资产经营与管理的职能;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退出,承担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

2.政府调控职能的更新:这一职能转换的要点是:变对微观主体(企业与个人)的直接行政控制为对市场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进宏观上的间接调控。

3.担当起制度创新的职能:制度创新属于一种依存于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政治经济”事件。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人们的财产权利;市场经济的有效性;社会认可性。

二、强化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1.基于个人才干的招聘与晋升制度。2.树立和强化政府公务员的团队精神。3.给予政府公务员足够的工资报酬。

第三节 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的途径

一、用企业精神改革政府部门 1.明确管理权限与职责范围。2.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3.树立政府部门的成本效率观念。4.引入企业的效益奖励制度。5.在政府公营部门内重组市场。

二、权力下放和精简机构

1.通过权力下放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集中履行政府的核心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明确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

第四节 市场全球化与超国家调节

一、市场全球化趋势的由来

1.它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2.它适应了国际竞争的需要。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提供了前提条件。4.科技进步为市场全球化提供了可能性。

5.国际经济组织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到了重要作用。

二、市场全球化的利弊得失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2.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

3.全球化运动对国际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贸易全球化扩大了国与国之间的差别;金融资本的国际化使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性在为增加。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全面认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正确分析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八章 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基本要求: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关系,它是既是行政隶属关系,也是利益平衡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沿革,尤其是要重点认识建国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轨迹;要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国际比较,从中发现我们需要和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要掌握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人权、明确其作为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范围、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分工和权限、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任务和职责;要建立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化和法制化关系。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前30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中央集权型体制时期(1949—1957年)2.权力大下放和再集中时期(1958—1965年)3.中央再度大放权时期(1966—1978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有领导的大胆下放权力阶段(1978--2.地方包干的分权阶段(1980—1992年)

3.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实质性转变阶段(1993年—现在)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演进的主要内容

1.财税体制。财税体制改革在80年代经历的三次改革:“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或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90年代后期财税体制改革采取了“分税制”来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以分税制为中心,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分开了,两级调控职能也分开了。这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界定,基本上解决了长期未能攻克的,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取得了“双赢”。

2.金融体制。区分银行性质,明确不同性质银行的职能,建立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

3.计划体制。国家以市场体制为基础,总体上以指导性计划为主;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计划工作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国际比较(本节自学为主,了解以下内容)

一、发达国家的分权协作—----美国

1.政治上分权与协作的表现—----中央专有权、地方专有权和中央地方共有权力。

2.经济上分权与协作的表现—----分税制。

美国的分权协作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财权的划分以事权的划分为基础,财权划分开后,又会保证事权的实施。

二、发达国家的中央集权-------日本

1.事权特色—----法律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划分,在行政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把对方彼此作为权力伙伴来看待;放权与收权都以民族利益需要为重。

2.财权特色—内容和范围的不同。

三、发达国家其它模式—----德国、法国、英国

1.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者都有各自独立自主的财权,三级之间互不依赖,财权与事权一致。

2.法国:中央集权的比重相对较大。财政上占80—90%的比例归中央。3.英国:地方的权力由中央授予,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监督方式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4.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即法制化;主张政治权威的基础在于政治上的权威,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政治关系不应该是两张皮。

5.东亚模式:韩国。实施“垂直式行政控制”。

第三节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意义

1.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灵活性、积极性、创造性。2.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建立一套适应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3.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巩固和坚实的条件。

二、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1.统一性:宏观经济管理必须是统一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必须是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全国税制必须是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必须是统一的。

2.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的作用和职能上。要正视社会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律化,保证地方政府应有的权力。

三、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

1.正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范围。2.正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分工和权限。3.正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任务和职责。4.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系化和法制化。

第九章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经济行为的实践

基本要求:

本章是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经济行为的实践。通过学习要求了解西方各国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思考它对我国有何启发和借鉴。

第一节 美国的自由经济与政府经济行为

一、美国市场经济体制

1.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私人财产所有公;个人可以自由地创办和经营企业;企业与政府是“球员”与“裁判”的关系。

2.限制垄断,保护自由竞争:国家的职能之一就是对由垄断造成的缺陷进行处理和校正。

3.扶植和支持小企业发展。4.实行有限度的宏观调控。

5.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二、美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2.稳定宏观经济的有效市场调控。3.对特定产业部门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干预和调节。

三、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行为的启示

1.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2.政府应重视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适度调节。3.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要注意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4.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要重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5.政府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控。

第二节 德国的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行为

一、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

3.社会市场经济的实现是通过国家的努力,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条件和环境来达到目的的。

二、德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为保护竞争、稳定竞争秩序确立各种规则和法律规范;制定各项规定和政策来保证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保持货币稳定。

2.制定多种形式的计划。

3.采取别具一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4.建立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与德国经济发展 1.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德国经济发展。

2.德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失业;社会保障带来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四、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行为的启示

1.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不能因此放弃或削弱国家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2.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与修正经济运行结果缺一不可。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有效配合,而不是放弃它们的独立性。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5.必须把科技置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

第三节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行为

一、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1.在政府的市场的关系上,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又保证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导向性作用。

2.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采取“官民协调”的方式,保证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

二、日本政府经济管理的内容 1.制定经济计划和提供情报信息。2.以产业政策进行平衡协调。3.对企业进行行政指导。

篇3: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范式或是计划。 案例教学模式 (casemethod) 是以案例为关键性要素组织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选取典型案例, 通过真实情景模拟, 借助头脑风暴等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方式。 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 认为教师只是引导者, 变传统教师单向讲授案例变为师生间互相讨论、双向交流。 具体来说, 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中心、以参与式讨论为载体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 三种要件缺一不可。 因此, 在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中, 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权威或学识上的支配和控制, 师生双方是共享控制权的, 教师只是引导者。

一般来说, 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鲜明特征:

1.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或计划参与案例分析, 处于辅助性地位;而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的只是引导者角色。

2.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案例往往是来自教师, 通常是教师从相关文献、案例库和教材摘取的,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案例讨论;而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案例往往是来自学生, 通常是学生基于当前相关实践活动而选取或制作的, 学生享有较高的选择权和支配权。

3. 传统案例教学模式采取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 分组往往是现场随机组合, 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精心的准备;而参与是案例教学模式分组往往是随着案例分析主题的确定而确定的, 通常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的, 如性别、性格或成绩等, 他们事先是有过分工的, 并进行精心准备的。

4.传统案例教学模式采取的是教师点评、 教师打分的案例评价方式, 仅仅针对的是课堂表现 (通常是发言的表现) ;而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通常是建立案例评价体系, 采取的是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 针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表现, 还包括课外的准备及团队的协作情况。

二、《政府经济学》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意义

1.参与式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客体和对象,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参与意识淡薄。 而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引入, 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可以直接融入案例分析中, 通过分组和分工, 切实参与案例分析, 提高其参与意识。

2.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案例教学模式, 通常是教师准备好案例, 学生参与讨论, 是一种相对机械的学习方式, 往往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是大致限定案例教学的主题和范围, 学生需要在此范围内搜集资料, 确定最终的案例分析题目, 并安排具体的课堂展示,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相比, 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是需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组, 小组成员需要一起协作完成案例的选取、内容搜集、课堂展示、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 在此过程中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活动教学过程, 在该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准备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补充和更新, 而且可以在参与讨论中吸收学生的新观点与新方法, 不断充实自己, 拓展自己的思维,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政府经济学》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1.参与式案例教学的准备。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由郭小聪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府经济学》。 作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该教材基本囊括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方面。 对于参与式案例教学的准备,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科学设置案例教学的主题和范围。 对于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而言, 科学设置案例教学的主题和范围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 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 从教学内容出发, 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科学设置案例教学的主题, 从而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供行动指南。 具体来说, 笔者根据当前政府经济管理实践, 立足于该学科的重、难点, 确定以下参与式案例教学的主题和范围: (1) 政府与市场关系 (“浙江现象”分析) ; (2) 宏观调控的实践 (房地产调控实践分析) ; (3) 政府经济性管制 (“熔断”机制的剖析) ; (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连续“降准”的分析) ; (5) 产业政策的分析 (北京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分析) ; (6) 公共产品与政府采购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 (7) 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合理性争议) ; (8) 政府收入 (“营改增”的改革) 。

(2) 进行分组, 合理分配任务。 待案例教学主题和范围公布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报名参加其中两个主题, 由任课教师和学习委员沟通后, 依据一定标准 (通常综合考虑性别、性格因素) 进行分组, 一般每个小组四五人为宜, 每组选出一个组长, 组长不仅要负责本组的分工与协调工作, 而且要负责对组员的考核。 在分配任务方面, 既要安排学生负责前期资料收集 (必要时还需要社会调查) , 又要安排学生编写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 并制作PPT进行讲授。通常准备时间以两周为宜。需要说明的是不承担该讲授任务的小组也需要提前准备相关资料, 用于参与案例教学中的小组讨论。

2.参与式案例教学的组织。 为了获得较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通常情况下参与式案例教学组织的时间应安排在理论教学后不久,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加深理论学习, 又可以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 参与式案例教学的组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 学生提交相关准备资料和PPT。 在参与式案例教学开展的前两天, 学生需要提交相关准备资料和PPT, 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审阅。 具体来说, 教师需要对完成情况做简要评析, 着重指出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与此同时, 相关资料准备情况应该作为评分的依据之一。

(2)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分组讨论。各个小组应在组长的组织下, 围绕相关案例教学的主题和范围, 准备相关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分组讨论。另外, 承担案例讲授的小组负责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现场收集各个小组的主要观点, 并要在讲授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评。 该实施过程时间以15至20分钟为宜。

(3) 承担案例教授任务的小组进行课堂展示。 在课堂展示前, 教师需要公布相关实施规则, 如课堂展示时间为35分钟 (严禁超时) , 要求每名小组成员都需要上台参与 ( 避免 “ 搭便车”) , 其中回答师生问题时间不少于10分钟。 在课堂展示过程中, 要求对案例背景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并从理论角度深入剖析案例, 在剖析案例过程中必须以问题为导向, 设置多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该过程要求与学生积极互动, 并回答师生的提问。 而互动的效果、回答问题的精准程度都将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4) 对讲授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 在传统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 最后阶段教师都会对案例进行点评, 并对讲授小组的表现进行定性评价, 通常情况下是简单罗列其优缺点。 而参与式案例教学, 量化评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以及更好地发挥评价对案例教学的改进作用, 需要构建参与式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评分, 每小组的最终分数为其他小组组长按评分标准给出的分数与教师打出分数的平均分。另外, 在评分表上, 参与评分的成员还需要填写意见。

3.参与式案例教学的反馈与总结。 立足于案例教学反馈的结果, 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 是参与式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步, 也是参与式案例教学得以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 该过程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 对案例教学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此过程并不是对案例教学中呈现的观点进行是非判断, 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依据一定的标准, 对案例教学中呈现出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类总结, 并适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留作学生课后思考,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依据最终分数和学生意见, 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对各小组组织的案例教学进行反馈和总结, 既是给后续小组案例教学开展提供评价的标准, 又是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过程主要依据最终分数和学生填写的意见, 一是将相关意见反馈给小组成员, 以期他们改进提高;二是对每个小组的优点提出表扬, 希望后续小组能借鉴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具体改进和完善策略。

参考文献

[1]崔树银.参与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4) .

[2]戴黍.参与式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写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3]宋志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应用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 (2) .

篇4: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

关键词:政府经济学;教学模式;实践路径

政府经济学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在管理类、经济类及政治类等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行为的理性,经济学角度下政府行为的效率,实践中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探究学习进行有机整合,探索建立独特的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及时掌握教学效果,笔者对所授课的8个班级进行了一项有关“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评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调查结果显示:有93.4%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示非常满意;92.6%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这说明“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运用有其现实意义,代表了教学改革方向,值得认真总结并不断探索和完善。

一、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是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坚持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三个互动”(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理论与实践互动)、“两个探究”(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四位一体”(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与教学评价的彻底性。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强调主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理论与实践三者有效互动,并且以教学评价来引导互动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应将互动要求、探究方向列为重要内容,将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有机整合,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建构以学生互动能力、合作水平、探究程度等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把课程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平时的课堂师生互动讨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考核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对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发表的论文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期末,以闭卷或开卷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二,教学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的整体性。课程教学策略要依据问题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在教学方式上,结合课堂讲授、合作学习、群体讨论、角色扮演、实习实践多种形式,积极创设宽容、民主、平等的教与学和谐环境;在教学内容上,设置既围绕课程理论又紧密结合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实表象,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解决能力与方法问题。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整体性的教学组织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系统性思维。

其三,理论实践探究的深入性与实践路径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1]。理论是一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探究的前提与准备。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不仅仅由教师提出或设置,也应当产生于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之中,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思考中掌握主动权,避免学生围着教师的思维转。在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之中,在组织理论探究的同时,还应不断深化实践探究,体现在实习、实训、实践锻炼等方面,从考察到完成调研项目,从实践基地建设到实践磨砺,通过开放的众多实践路径实现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的有机统一。

二、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

1. 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创造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政府经济职能的阐述中,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体会,收集并分析现实案例材料。课中先请同学畅谈自己的认识,然后汇总同学们的各种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辨析和归纳,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课前准备和课堂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习惯

合理的课堂设计、组织、引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教师教学设计引导下,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研和实习实训,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社会,深入到实践一线,认识和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3. 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集思广益,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一些可以引起争论的实例,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剖析,并侧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受到学生们的启发和鼓舞,及时对授课内容的知识进行更新和重构,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1.通过借鉴、整合,建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为培养能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研究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设计既要体现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又要符合科学性、先进性的教育教学规律。借鉴国内外“政府经济学”课程学科最新发展和教改教研成果,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摒弃过去单纯追求学生掌握政府经济学基本理论、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提升为在扎实掌握政府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既可以将政府经济学理论与政府实践融为一体,又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政府职能和管理手段的灵活应用与创新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改革和系统整合中,坚持以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中的理论框架整合章节体系,使知识体系更加科学;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思考我国政府实践的热点与走向,实现教材的时代性和动态性;重构新的研究领域,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中来,以此培养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2. 在推进实验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中深化实践教学

课程进行实验教学,要求选择的案例具有现实意义,与该课程的理论联系紧密,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为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我们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种了土豆,毁了草原”为案例,围绕着“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被大片开垦后,给当地甚至北京、天津的生态环境带来隐患”为话题,通过让学生扮演事件中的各种人物,探讨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实习实践基地为载体探索体验式教学。带学生赴政府部门、企业考察和调研,使学生切实了解市场、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政府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学会将政府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分析政府行为的实践。

3. 在开放式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

我国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2]。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笔者把授课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政府经济学知识体系设计论题,开展小组专题研讨、辩论会等教学活动,师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首先,在论题准备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组员间的分工和交流情况,督促组员间面对面地互动中开拓思维,达成共识。其次,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其他组员学会倾听并及时记录和思考别人发言的要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最后,在课题总结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拓宽了教师对问题思考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学习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为此,还应将辩论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辩论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探讨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成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要开展一堂精彩的辩论课,关键要选准辩题。辩题要把课程理论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重大改革问题等相结合,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同时,辩题难度要适宜,既能让学生在收集和阅读资料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又能引起学生之间的争鸣,以达到辩论的效果。学生通过辩论形成批判性思维,课堂通过辩论充满生机和活力。

4. 在加强科研与教学结合中实现探究学习

科研本身就是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科研的分量,设计学生科研的任务,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实践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的作用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科学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调研选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通过帮老师查阅和整理资料、参与课题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分析,增强学生对科研的基本认识,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其科研基本技能, 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增长实践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鑫,白树勤. 从理念到实践:“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02.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政府经济学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2jyxm093)]

篇5:政府经济学

1.请结合你对中国政府经济功能的理解和思考,谈谈分税制改革对于中国财政税收体制乃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进一步推进分税制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鼓励有自己的思考,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

答: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还要从下面主要方面着手:

1、明确权责

2、规范收入划分:增值税的归属问题、企业所得税的归属问题、个人所得税的归属问题

3、合理划分税权:中央需保持相当的税权集中,高度分权的模式行不通、摒弃传统的税权过度集中模式,走适度分权的道路、在适度分权的同时,必须整顿规范地方的收费权。我们应该以战略的目光,高屋建瓴地预测未来世界经济及税制发展趋向,超前制度我国税制改革的方针和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2.在公共收入中,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厘定是由哪些要素所决定的?请作出简要回答。

答:

1、一国的经济体制

2、一国经济的国有化程度。

3、国有资产的结构

4、企业税负的大小

5、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3.分税制改革作为当代中国财政制度领域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试述这一改革的的主要内容。

答:当代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中央补助、地方上级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4.概念比较: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

答:直接规制:指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主体直接实施的干预,也被称为狭义的政府规制。

间接规制:指由司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干预,它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效能的行为,并努力建立完善的、能够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效能的制度。5.名词解释:转移支付制度

答:转移支付制度:在财政体制中,转移支付是作为各级政府间责权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种协调机构而存在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6.简述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答: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

1、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必须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员优化起促进作用,即税源的分布、税率的构成及税收额都应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际上,税收效率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税收应尽可能地保持“中性”,对市场经济和竞争主体不发生干预作用。所以通常把效率原则作为建立“中性”税制的前提之一。

2、税收的公平原则:一是横向公平原则,它要求税收引起私人产出减少而形成的负担在社会不同成员间公平分配,使税前具有相同福利水准的不同纳税者,在课税后仍拥有相同的福利水准;二是纵向公平原则,它要求具有不同福利水准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以作出同等的效用牺牲

3、税收的稳定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是指税收的设计应使税收能自动调节经济或是使国家能主动运用税收来宏观调控经济,以减少经济波动进而达到经济稳定增长。7.试述公共支出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公共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2、公共支出对生产的影响;3、公共支出对物价的影响;4、公共支出对社会分配的影响;5、公共支出对消费的影响。

8.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新公共管理在思想理念上有怎样的影响作用。

答:1、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假设;2、把政治看作相互交易的市场;3、政府失败及其纠治;4、对官僚政府的分析。

9.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政府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请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理论前提。答:公共选择学派的三大前提:

1、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领域,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与在经济活动中一样,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是也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也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

2、交易政治学——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换,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10.外部性是市场对资源进行调配时的失灵表现,对于外部性的矫正可以从诸多方面着手,请结合教材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对政府途径和非政府途径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思考。

答:政府途径:

1、由于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因此构成了政府干预的原因。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措施对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

2、对产生负外部性活动的经济主体课征正的税收,同样,对于产生正外部性活动的经济主体课征负的税收——实行价格补贴,就会消除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使资源配置重新回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可交易许可证,这一制度可以激励公司和个人改善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的费用,并最终达到逐渐降低污染程度。

非政府途径:

1、产权界定;

2、组织设计;

3、社会道德教育和舆论监督; 11.运用公共产品理论,请分析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搭便车行为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它的存在总体上说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即公共产品自己本身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主观原因,即人的一种道德行为,是人自身的利已性的表现。

影响: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市场对公共产品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化,换句话说市场无能力使之达到帕累托最优。我们知道,帕累托最优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依据,它是指经济不可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在其他人的效用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任何别人(至少是一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12.名词解释:外部性 《现代经济词典》对外部性的解释是“在私人费用和社会费用或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不一致”。简单地说,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且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外部效应。13.名词解释: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就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14.政府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请试述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方式,并对斯蒂格利茨认为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展开分析。

答:政府失灵的表现:

1、公共政策的偏差与失效;

2、政府部门的膨胀;

3、低效率;

4、寻租行为 在斯蒂格里茨看来,政府失灵主要有7个来源:

1、政府的受委托责任给就业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

2、这种受委托责任尤其对关注公平的支出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

3、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问题作为市场失灵的一个来源在公共部门里是普遍存在的;

4、和政府的强制力紧密相关的可能的再分配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而且还会产生不经济的寻租活动;

5、现今政府带给未来政府的有效合同的局限性(无论对于公共部门里的产权让渡规定和民主进程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局限性)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费用;

6、公共部门里产权让渡的其他缺陷对于有效的激励结构的构建会造成进一步的限制;

7、公共部门里竞争的缺乏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它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最后一个普遍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特征。

篇6:政府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2、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3、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二、单选

1、C

2、C3、D4、B5、A6、B7、A8、D9、B10、B

三、多选:

1、ABCD2、ABCD3、CD4、AC5、AC

四、简述: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书241页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独立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何时生产等生产经营问题。而政府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调节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从事宏观经济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五、论述

1、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债务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安定政治背景;(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哪些不同?书371页

组织行为学

第一次作业 案例分析一:《王安电脑公司》 [思考题]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答: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此假设认为:

⑴ 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

⑵ 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⑶ 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

⑷ 在适当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

⑸ 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2、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V(效价)业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请你指出这个模型中什么是目标、变量和关系。答: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 V(效价)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这个模型中的目标是: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王安认为,公司是人组成的,能不能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将关系到公司的成败。

这个模型中的变量是:公司对人的尊重、理解和信赖程度。

这个模型中的王安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⑴ 与公司高层领导和下面经理人员的关系。要做到对他们的充分信任,王安认为信赖是对部下的信条,是公司得以生存的基础。他把权力和责任越来越多地交给下面的经理人员,努力发挥他们的才干。平日里,王安从不插手一个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是在他认为非要他管不可的时候,他才露面。

⑵ 与公司有创造性的技术人员的关系。王安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类型、特点、技术专长和生活需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给与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把设计和研制产品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看成公司的灵魂,给他们特殊的礼遇以示尊重,甚至在用词上都特别讲究,从不用“雇佣”之类的词,只用“聘用”,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而对一个有创造性的技术人才,即使他有令人难以容忍的错误和缺点,或是骄横自负,或是两个工程师相互对立,王安都能和他们搞好关系,并努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明白公司最高领导人最了解和懂得他们的贡献。⑶ 与公司的员工的关系。对公司的员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怀,认真听取公司每一个员工的意见,王安公司有一条热线电话,不管是谁,凡是自认为有好主意的人,都可以通过热线和王安直接交谈。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套越级联系制度,使员工们能与他们相隔一级以上的其他负责人保持联系。另外,公司很少解雇员工,只有在公司处于最严重的困境时,才会解雇少量的人员,而一旦形势好转,王安总是尽可能地把这些解雇人员再招回来。

案例分析二:《研究所里来了个老费》。[思考题]

1、请用个性理论分析老费、老鲍和季老的个性特征。答:老费、老鲍和季老的个性特征如下:

⑴ 老费:从文中可看出属外倾型性格,他与人交往性情开朗而活跃,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自己的独立行为,工作勤奋 ;他知识渊博,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有个性,不愿受约束,也不修边幅。

⑵ 老鲍:从文中可看出属内倾型性格,他与人交往显得沉静,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自己的行为,遇到问题好思考,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他工作责任性强,有事业心,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希望有所成就,得到晋升、提拔,并把晋升看得非常重要。⑶ 季老:从文中可看出他是个不错的领导,有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勤奋,经常较晚回家;知人善任,创造条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并为下属提供有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喜欢平等的上下级关系,易于沟通。

2、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应如何管理? 答: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在管理上应注意:

⑴ 注意性格顺应和互补的原则,老鲍和老费在性格上不一样,在工作中要注意调解他们的人际关系,以缓解他们的紧张关系;当在权利上发生矛盾与性格不合而又无法缓解矛盾时,就应把他们两人分开,以利工作开展。

⑵ 注意能力阈限的原则,考虑他们各人的性格,给他们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各尽其能。

⑶ 从气质方面考虑,注意气质的互补原则,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使他们形成团结的组合,更好地提高科研效益,也使他们相处更加融洽。

3、根据态度平衡理论,季老应怎样帮助鲍尔敦使他达到心理平衡?

第二次作业 课堂讨论案例:《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小苗的成长》 [思考题]

1、请用内容型或过程型激励理论来分析小苗的成长过程。

1、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实例告诉我们,在激励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例中的小苗是一个高成就需要者,公司为他创造了高成就的机会,小苗为公司做出成就的同时,公司及时给予他必要的物质激励,就是说把内激励和外激励有机地来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国内公司同上面“固定工资还是佣金制”那个案例里的中日合资公司,在激励问题上的不同做法。中日合资公司他只考虑了成就激励,而没有考虑在人们做出成就以后,能够及时地给予物质鼓励。当然,在对人的激励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我们对于不同的情况要做具体分析。

2、本人分析的观点:从小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并为公司做出了重大贡献。我觉得公司领导在小苗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容激励理论中的需要层次理论,让小苗有成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实现自己的抱负。

记录同学的发言: DA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主要满足了小苗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小苗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小苗的成就感。

B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充分注重了激励因素,通过奖励住房,让小苗产生了了一种强烈的知足感和归属感。

C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让小苗勇挑重担,让小苗的工作具有挑战性,让小苗在企业中有追求理想有奔头,能让他学有所用。

D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十分注重了激励因素中的负有较大的责任的因素,让刚刚毕业的小苗承担了企业重要的科研任务从而让小苗很快地成长起来。

E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能够清楚地根据小苗本人的特点,充分地认识到像小苗这样的大学生已经超越了生理需要,他需要的是尊重,而公司领导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让小苗在现实中有实力、有成就、有信心。

案例中小苗的成长过程充分说明,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是年轻人成长的关键,要弄清楚人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会更加愿意工作,更卖力,更有效。人的能量需要激发,激发就需要动力,而内容激励理论研究的就是从人的需要和动机出发,来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人的需要有生理、安全、友爱和归属、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等需要,奖励、晋升、成长、责任感、成就感等等,而对于小苗来说,他更需要的是尊重、自我实现、成就感,而公司对他的奖励更是对他成长很好的促进。

第三次作业

案例分析一:《爱通公司里的员工关系(明娟和阿苏之间的矛盾)》 [思考题]

1、明娟和阿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卓越人社区--Joyren.cnc,Rk7E1?](@ @ 答、由职权之争引发冲突,又因信息沟通障碍产生矛盾。

2、威恩作为公司领导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否可行? 答:威恩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可行的,他采用了转移目标的策略,如给他们设置一个共同的冲突者马德,并促进明娟和阿苏之间的沟通信息,协调认知。

3、从本案例中,你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发?

答:改善人际一定要体现平等的原则、互利原则和相容的原则。让明娟和阿苏和平共处、互相谅解,且告知他们升迁的利益更大,并使他们相信威恩的话。这一过程启发我们应该依据人际交往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下属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案例分析

二、《红旗轻工设计院》。[思考题]

1、刘工的管理风格是什么样的?请运用所学过的领导理论分析刘工的领导行为特征。

答:刘工的管理风格属于放任自流型、低组织低关心人、贫乏型的管理方式。

⑴ 运用相关的领导行为理论来看,他首先属于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在他的整个领导过程中,整体工作效率低下,对员工没有威信和说服力,下属对他的领导极为不满,成员又没有相应的责任感,士气低沉,争吵较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属于最不可取的领导方式。

⑵ 按照“四分图理论”来看,他的领导方式则属于“低组织低关心人”的领导方式,在本就工作效率不高,目标达成困难的情况下,又不顾及、关心下属,有好事揽给自己:“不久,五组又领了一项出国考察的任务。这回刘工谁也没告诉,当仁不让,悄悄自己接下来”,导致了本就“低组织”的情况又多了“低关心人”,使得“出差回来后干啥事的都有,就没人干活”,这种领导方式亦不可取。

⑶ 按照“管理方格图理论”来看,他则属于贫乏型管理的领导方式,对人对工作的关心程度都很低。

2、院长为什么要撤刘工的组长职务?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特点。

答:因为刘工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懂得领导艺术,不能为组织提高效率,没有发挥应有的领导效能。

有你更精彩!用领导素质理论来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

⑴ 文中提到刘工“业务能力不差,但缺乏创造性;四平八稳,从不与人争吵,是有名的„老好人‟;对领导过于恭顺卑谦,引起很多人的非议”这些都指出了刘工不具备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潜质。

⑵ 在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中指出应该富有创新性,而刘工欠缺;应该能够对下属提出正确的批评意见,指导下属对工作和个人的反思,刘工也欠缺;能够和下属打成一片,体恤关心下属,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为提高组织效率服务,他同样也欠缺。

⑶ 按照领导素质理论中的十大条件论来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中欠缺合作精神,主要表现为他不能赢得别人的合作;决策能力不高,下属对他的决策也可以不服从;组织能力不高,不能很好的组织有限的人力、物力;不精于授权;不善于应变,对已发事件不能很好的处理,更无法善后,导致最后职位被撤;完全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想法,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服从,从让李工出差就能体现出来;对下属和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心。

⑷ 当然,刘工当然也有自己的性格优点,比如说他为人和善,不与人争吵,尊重他人,业务能力也不错等等,以上的种种说明刘工的性格特点不适合做管理者,在组织角色中也许更适合做“支持帮助者”,帮助上级完成任务,所以“当他的职务被撤后他自己也松了一口气”。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人,要把不同性格特点的人运用到合适的职位上。

3、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王工的个人素质特点,他为何不但拒绝出任组长,反而递上辞职申请书,去一家乡镇企业另谋高就?

答:⑴ 王工的性格特点具备一个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质,主要表现为“能力强”,具备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富有创新精神,设计工作一直很出色”,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后来,“改变孤芳自赏,目空一切的态度,对同事友好、热情,传授经验”等等,为他奠定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形成了成为优秀领导者必备的很好的人脉,有助于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加上他“知识渊博、幽默”,使得“青年们大为倾倒”。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王工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⑵ 他之所以拒绝出任组长,递辞呈去另一家企业发展,主要是为了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充分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李工和领导关系好”,在单位继续做下去难保日后不会重新出现类似这次这样的问题,耽误自身的发展,所以不如干脆去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实现自身价值。

4、请用管理方格图理论分析院长的领导风格特点。

答:院长的管理风格接近于(9.1)任务第一型的管理。这种管理中,领导作风非常专制,领导集中注意于生产任务和作业效率的需求,注重于计划、指导和控制职工的工作活动,以完成组织的目标,但不关心人的因素,很少注意职工的发展和士气。他任命刘工为组长后,要刘工干这干那的任务,出差什么都要按他指定的人选去完成,而他本人却很少出来走动,了解下属的情况和思想动态,才会出现那种状况。

5、这个案例对你有哪些启示?如何认识领导者权力的来源?

答:通过这个案例,我觉得:

⑴ 作为领导者应全面关心和了解全体下属的思想动态,在他们的思想出现问题时,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⑵ 领导者不仅要关心工作,同时要关心员工。多与员工沟通,增进了解,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⑶ 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良心素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应凡事出于公心,以大局为重。⑷ 领导者应经常做好下属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凡事顾全大局,为组织利益着想。

领导者权力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职权和权威。

⑴ 职权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职位所决定的。这样的权力是随职务变动而变动,在职就有权,不在职就无权。职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组织活动的决定权、指挥权,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权。人们往往出于压力和习惯不得不服从这种权力。

⑵ 权威来自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力。是由领导者的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决定的。例如,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善于体贴关心他人,令人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不仅能完成组织目标,而且善于创造一个激励的工作环境,以满足群众的需要等。

第四次作业 社会调查报告: 参考材料一: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国家级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为杭州传化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公司2001年7月经正式批准整体变更为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现已成为国内纺织助剂研发、生产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员工近5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超过40%。公司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纺织印染助剂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公司营销网络健全,产品体系齐全:有前处理及净洗剂系列、染色助剂系列、增白剂系列、后整理系列、防水剂系列、化纤油系列、涂层剂系列、皮革助剂系列八大系列二百余种类产品。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取得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ISO9001:2000版认证,通过了国家化工企业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认证,2004年11月,又取得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取得此项认证的企业。公司十分注重科技方面的软、硬件投入,并与国内一些著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国外著名公司,进行广泛合作,技术竞争优势较为明显。公司已经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重点创新项目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只,区级高新技术产品5项;公司科技成果通过省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22项(其中: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1项,国内先进1项)。近年公司产品获“杭州市科技进步奖”、“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10项,“萧山区科技进步奖”10项。

2004年6月29日,中小企业板第10股-传化股份起在深交所上市交易。29日上午,传化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仪式在深交所隆重举行。9时25分,9时25分,市领导王建满,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为股票上市交易敲开市钟。传化股份迈开了新的一步。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以“社会责任感”为思想理念,本着“品质至精,服务至诚;开拓进取,永不满足”的质量方针,努力实现“达行业一流,使顾客满意”的质量目标。地址:杭州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参考材料二: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4年10月,是一家以聚酯、纺丝、织造为主,集产学研、技工贸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现有总资产近50亿元,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员工4000余名。公司年产聚酯切片8万吨,熔体直纺涤纶长丝52万吨,年加工涤纶丝30万吨,年产各类服装面料3500万米,开发新型面料200余款,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公司于1998年在萧山纺织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200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恒逸集团本着“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管理理念和“永不止步,缔造辉煌”的企业精神,激励全体恒逸人为实现“让中国悠久的纺织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再次闪射耀眼的光芒”这一远大目标而奋斗。地址:杭州萧山衙前镇

参考材料三: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69年,是万向集团下属的汽车零部件专业公司。公司总资产近40亿元,立足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专业生产汽车底盘及悬架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汽车橡胶密封件、轴承、滚动体、工程机械部件等汽车系统零部件及总成,产品供应国内外OEM市场及社会维修市场,是国内最大的独立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之一。1993年底,公司股票“万向钱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完备实验检测及先进制造技术装备,拥有一个技术中心、五个主体公司以及近三十个专业产品制造工厂的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

公司于1994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认证注册,于1998年通过了QS9000质量体系认证,于2001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3年底通过了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钱潮(Q C)”牌产品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牌产品,并被国家外经贸部列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商品。2003年公司“钱潮(Q C)”牌万向节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公司被国家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创新技术企业。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万向路 参考材料四: 杭州娃哈哈集团简介

艰苦创业 1987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了创业历程。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娃哈哈甫一诞生,就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轰动了大江南北,娃哈哈取得了巨大成功。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了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历史转折1991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西部之光1994年,娃哈哈投身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兼并涪陵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涪陵分公司,7年累计实现利税2.5亿元,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之一,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15强。1997年以来,娃哈哈再接再厉,在三峡坝区湖北宜昌、国家级贫困区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及沈阳、长沙、天津、河北高碑店、安徽巢湖、广东曲江分别成立娃哈哈控股子公司。目前除今年新建厂刚投产外,所有外地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地的利税大户。娃哈哈的对口支援、对口扶贫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赞赏,江泽民、李鹏、吴邦国、温家宝、邹家华等领导同志先后莅临视察。

战略合作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民族品牌,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今日风采2002年,公司生产饮料32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利税17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6%,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8%。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今天,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24省市建有5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60亿元的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食品饮料企业。

第五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调查法。

2、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异的人属于C.天才。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晕轮效应。

4、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地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B.升华的行为反应。

5、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A.强制。

7、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B.坦南鲍母和施密特提出的。

8、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A.社会功能。

9、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人际关系。

10、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D.建立规章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E.观察法。

2、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A.改变行为;B.改变态度;C.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A.成就需要;B.生存需要;D.权力需要;E.社交需要。

4、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安全需要;B.情感需要;C.尊重和认同需要;D.完成任务的需要;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5、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是A.信息的原则;B.不接受型原则;C.冲突的原则;D.合理的原则;E.目标合适的原则。

6、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A.理智型;C.情绪型;D.意志型;E.中间型。

7、一个合理化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梯形的年龄结构;B.互补的知识结构;C.配套的专业结构;D.叠加的智能结构;E.协调的气质结构.。

8、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是A.物质层;C.制度层;D.精神层。

9、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A.工作再设计;B.目标管理;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10、柔性化表现为A.集权与分权的统一;B.稳定和变革的统一。

三、判断改错题

1、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错。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2、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错。应是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抑郁质)

3、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错。保健因素同工作环境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4、敏感性训练是通过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错。敏感性训练是通过无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

5、组织只是群体的总称,它不是管理的一种职能。(错。组织既是群体的总称,也是管理的一种职能)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特别最近几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⑴ 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自动力;⑷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什么是气质?气质差异有何作用?

答: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气质差异的作用:各种气质类型往往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一面。许多行业,尤其是某些特殊的行业,对人员的气质行为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人们能够从事较适合其气质特征的工作,则能扩大气质类型积极的一面,而缩小其消极的一面。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安排人们的工作。可以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考虑应用气质差异。此外,要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的人员,也必须运用气质差异,以提高培训效果。

3、群体决策有哪些方法?

答:群体决策的方法有:①头脑风暴法。②德尔菲法。③提喻法(哥顿法)。④方案前提分析法。⑤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

4、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人际交往?

答:人际交往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平等原则;⑵ 互利原则,这里的互利包括物质互利、精神互利、物质精神互利三个方面的内容;⑶ 信用原则;⑷ 相容原则。

改善人际交往的方法: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应主动引导群体内的人际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包括创造有利的群体环境和交往气氛,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必要的措施;搞好民主管理,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训练群体成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理顺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群体成员应自觉地加强修养,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性格锻练;加强自我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5、什么是工作压力?怎样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答:工作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压力产生的后果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但通常更多的是表现在消极方面。压力的消极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健康和工作绩效的损害方面,这种损害程度与控制能力和个人对压力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工作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样的压力在不同人的身上却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员工提高工作绩效。但经受的压力感水平过高,或中等水平压力感持续的时间过长,都会使员工绩效降低。这时就需要管理人员采取行动。其实压力感对于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并不直接,虽然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员工提高绩效,但他们仍然以为这种压力感令人不快。对付压力的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条措施:⑴通过组织途径来改变行为方式以减轻和抵消压力;⑵通过员工个人的解决途径来减轻和抵消压力。

五、论述题

试述如何评价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答:⑴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根据积极性的运动规律,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基本途径是,激发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创造一个良好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对此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实践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有:① 思想政治工作;② 奖惩;③ 工作设计;④ 职工参加管理;⑤ 培训激励;⑥ 榜样激励。

在工商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以达到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目的。⑵ 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运用各种激励理论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是各级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前提。为使激励取得效果,在激励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 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② 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③ 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 ④ 激励时要因人制宜;⑤ 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六、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利民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思考题]

1、唐文为什么要把组织结构改成图2的样子,原先的结构有什么问题? 答:因为唐文为了便于自己对公司进行集中领导,有利于他实施控制和管理,所以要对以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职能结构:它包含了直线关系、参谋和委员会,管理层次分明。且具有集中领导,便于调配人力、财力和物力;职责清楚,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秩序井然,使整个组织有较高稳定性的优点。

原先的组织结构具有多头领导、责权不明、管理层次混乱、管理跨度不合理等缺点.2、唐文改革组织结构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答:唐文改革组织结构可能遇到以下问题:① 来自公司上下员工观念上的阻力;② 因地位变化的产生阻力;③ 来自人们的生活习惯方面的阻力;④ 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阻力,如人们的指责或批评等。

3、他应当如何分步骤地予以实施?

上一篇:国际金融实务作业下一篇:工厂个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