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创新体育教学法论文

2022-04-27

高中体育交互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盲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交互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交互,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体育交互教学法是现代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一个质的创新和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校创新体育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校创新体育教学法论文 篇1: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现状与整合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等,在回顾《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课程地位的确立、发展与分离等问题的基础上,对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课程内容体系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整合的必要性,提出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思路,以期为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课程;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整合

Key words:curriculum; relevance course group; content system; integration

1.1《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历程的回顾

1.1.1《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的漫长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体育理论课程只是沿用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在接受前苏联专家言传身教的帮助之下,开始了体育理论及《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漫长历程。60到80年代主要编写了学校体育学的讲义和参考书,在此期间,也有一些专家编著出版了《体育教学法》《体育教育学》等。90年代至今,《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进入了规范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阶段,主要以金钦昌、李祥、周登嵩、潘绍伟等编著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为代表。

1.1.2不同版本内容体系的比较

在内容体系方面也体现出显著差异。体育理论讲义阶段主要内容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内容。1983、1991、1994和2001版《学校体育学》的主要内容一脉相承,目的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体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体育课教学,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课外运动竞赛,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等。

1.2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的确立

1983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学校体育学》教学参考书正式出版,1986年4月来自全国高师体育专业24个单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多数与会专家提出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具体设想与建议,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报送国家教委并由国家教委通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执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正式赋予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的地位与目标,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的正式确立。

2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发展与分离

80年代末,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确立以后,学校体育学多个版本教材的出版,以及内容体系的日益科学和丰富,从本质方面反映出该课程的全面、快速发展。1992年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均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主干课程,充分反映了该课程地位的稳固与发展。同时,课程内容体系越来越细化,内容的精细化使课程分离成为可能,同时,课程的发展也为课程的分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88年我国第一本《体育教学论》出版,至今已有近20个版本的《体育教学论》陆续出版,也印证了学校体育学课程逐渐分离的过程。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将体育教学论列为6类主干课程的人文社会学类课程之一,标志着该课程从学校体育学中完全分离出来。

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课程内容体系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学隶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虽然,2004年《纲要》中将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均列为主干课程,但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仅对课程的“基本内容”做了宽泛的描述,因此,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很难限制和规范教材的内容体系,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也不尽统一和规范,也就造成了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和课程内容体系中内容相互交叉的情况,有研究者用重复字数来描述交叉比重是不合理的,应以重复的章节为交叉的标志来衡量才是最合理的,即使文字不完全重复或不重复,一样反映出内容本质上的重叠或交叉。内容交叉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果课程群之间宏观统筹,在教学大纲中会反复出现,学分也会无辜累计叠加,在具体课程内教学组织实施时会占据一定不必要的重复学时,有时还会出现相同概念的表述不统一,对教师的教研、学时的学习在概念上造成模糊。下面仅对学校体育学(潘绍伟,高教版,2009),体育教学论(毛振明,高教版,2011),体育教育学(刘清黎,高教版,2004)三教材进行对比,以示比较。

5.1.3体育教学论

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一直以来被高教界公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课程版本,建议以该版本为模型进行构建。首先,在阐述体育教学理论之前,把《学校体育学》中剔除的“体育课程论”内容进行讲述,使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其次,由于《学校体育学》已对“体育教学内容”予以整合,因此,移除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再次,避免与《学校体育学》赘述,移除原版本的“第十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最后,移除“第十四、十五章”,该部分将在《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更加系统的论述。

5.1.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该课程的核心词是“体育教材教法”,综观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材,内容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有罗希尧、颜庆等人的版本,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技能类教材的教法,新增的主要有新兴体育类、休闲体育类教材的教法阐述,当然,原版本中绪论、教材教法实施、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保健方法等内容尚需进一步修订。

5.1.5体育新课程设计

《体育新课程设计》旨在帮助设计者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该课程开设较晚,起步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北京理工大学王皋华教授的版本最具代表性,主要内容有: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与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要素的说明与举例、各学段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问题以及附录等。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设置该课程,给课程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5.1.6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

国家教育部2012年要求师范类专业必须开设《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尚无课程体系范例,建议以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中的“第十四章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和“第十五章体育教学研究”为模型进行构建。

5.2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主要涵盖以下6个系列: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体育教育理论系列、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体育教材教法系列、体育课程理论系列(含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系列。一方面,可以按6个系列的名称命名课程,即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课程论(体育课程设计或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按不同系列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将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与体育课程理论合并,即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将体育教育理论系列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合并,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将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合并,即体育教材教法与教学研究。

在对课程群进行整合时,首先要遵循《纲要》的基本精神,不能违背《纲要》的基本纲领;其次,要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中课程群的实际设置和学时分配等进行整合,并最终落实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

6结论

6.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等几个阶段。1988年11月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正式确立,之后,经历了发展和分离的漫长历程。

6.2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随意性大,缺乏宏观统筹,课程群内容出现较多的交叉或重复,以及相同内容表述不统一等现象。

6.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依据现有课程合理配置课程内容资源,二是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纲要》、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绍伟,等.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

[13]程明吉,等.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8):102-106.

作者:程明吉

中学校创新体育教学法论文 篇2:

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高中体育交互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盲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交互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交互,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体育交互教学法是现代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一个质的创新和发展。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当前不少体育教师对高中体育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化,认为高中教育知识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的锻炼,而没有重视终身体育思想,注意使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生活化、长期化。此外,还有不少教师过分追求体育教学的理论上的创新,有邯郸学步之嫌,忽略其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其次,当前高中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学习、掌握简单的运动技术内容为主,不能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传授健身保健的知识技能,不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此外,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繁杂,部分课程设置脱离了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理论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疗法,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第三,传统的高中体育教育方法和模式表现为单一的集中式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忽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学生只是片面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和方法,积极性丧失。最后,随着现在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发展向多样性与科学性演变,对高中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中的体育教师还是停滞和满足于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方式采取回避和形式主义。此外,一些高中体育教师只是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化”,而没有重视多样的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重视体育教学方法与竞技体育训练方法的区别,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

二、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从内涵来看,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法即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遵循高中体育教育学和教学标准相关原则,紧紧围绕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主动参加,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体育“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达到高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包括:(1)双向性。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这两个“主体”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配合协调,体育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2)创造性。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内容、组织、教法方面的创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3)目的性。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是紧密围绕体育教学目的展开的,根据教学目的编排教学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等,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根据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交互式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交互: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交互是达到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举措。(2)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交互式教学法适时利用学生这个潜在的教育资源,在教师有计划地分组练习、分组表演、配对练习等手段下,学生进行相互学练。(3)理论与实践的交互:高中体育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相关,相互渗透,达到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三、今后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交互式教学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施终身体育的理论已为人们普遍接受,使体育运动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当中已经成为共识。在学校方面,高中体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过后的落后观念,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高中体育教育要体现学生的具体现实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发展学生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安排课程与教学。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标准》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实施《标准》时,要全面关注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以促进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2 合理设置高中教学单位:交互式教学条件

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质量与上课的人数多少有密切关系。从我国现有的国情来看,对于那些超过60人的大班要切实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很大难度。因此,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需要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这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体育教学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如今有条件的高中体育课程大多采取男女分班上课的形式,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男女生的各方面差异越来越显著,如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等。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将两个平行班放在一起排课,然后将两个班的男生由一位老师上课,女生则由另一位老师上课。这种分班做法大大方便了高中体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高了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的效果。最后,高中交互式体育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班。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更趋于集中,不再要求学生像小学和初中阶段那样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而是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学好一至两项感兴趣的运动方法。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3 完善交互式体育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核心

高中体育交互教学法的核心是“交互”,要使师生真正意义上交互起来,需要学生在情感上有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同时教学上师生关系应是融洽和轻松的。首先,体育交互教学要提倡创设合适的情境。体育课上学生都是在体育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下进行的,情境应具有引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注重激发学生内部动力。学生对学习的目标都有一个跃跃欲试的心态和强烈的成功愿望。因此在组织体育教学时,根据这些情况教师需要精巧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创设高中体育活动情境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归属感。体育活动大多数不是一个人的活动,应利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认同、悦纳、同伴间互相关心的归属感。如在篮球比赛中,同伴间通过密切配合,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快攻。每个队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次,体育交互教学要注重调节情绪。在交互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灵活采用情绪调节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交互情绪,创设一种和谐、友好的交互教学心理氛围,以便使他们真正做到积极参与交互教学。体育交互教学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体育教师应该在交互教学中帮助学生调适焦虑和紧张心理,把它们降低到适度水平。体育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体察他们在参与体育交互过程中

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方式,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交互教学的开展。

4 建立专业化体育师资队伍:交互式教学重点

建立专业化体育师资队伍是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的重点。只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有可能提高高中体育交互式教学质量。高中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及高中体育教育自身的特点使教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中体育教育教师要有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专业化能力和技巧。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教师在面授过程中贯彻“点到即止”的原则,留给他们充分思考的空间。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符合现代网络信息社会教师应有知识结构发展的要求,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效率,适应高中体育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此外,稳定的、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中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战略性的选择。学校应当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师的新知识、新理念培训,高中体育教师也应当自觉地不断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体育教学规律,研究适合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体育教学摆脱传统体育授课模式,提高高中交互式体育教学的质量。

我国高中体育教育课程目标经历了由“技能”到“体质”到“健康”的演变过程。交互式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高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精神。高中体育交互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在“交互”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人。总之,在高中体育教育的转型期,当前高中体育课程应该充分使用交互式教学策略,目标定位应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有机联系起来,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情景导人、合作探究等灵活的方法,达到增进学生健康和完善人格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立,对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体育教学,2005(2)

[2]肖焕禹,平杰,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体育科研,2006(5)

[3]邵伟德,尚志强,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4]徐国忠,普通高校成人体育专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冲国成人教育,2006(9)

(责任编辑 杨子)

作者:陆 军

中学校创新体育教学法论文 篇3:

中学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摘 要】文章首先指出在中學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时面对的难题有哪些;接着说明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所在;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层教学模式,并分析其优缺点;最后就如何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中学;体育教学;应用

体育课程是中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不仅影响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的培养,还会影响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更关系到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学体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投入也逐渐增大,学校及体育教师不断探索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分层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难题

1. 难以消除对体育教学的传统偏见

(1)在很长时间内,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都被视为学校为了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考试而进行体能训练的工具,都是枯燥、乏味的体能训练,没有乐趣可言。

(2)中学生面临的文化课学习和考试压力较大,再加上体育课要求不是很严格,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将重心完全放在了文化课上,不重视体育课程,也不愿意积极参与体育教学。

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偏见,学生轻视体育课程,不愿积极参与,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不同学生身体素质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此也就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这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科学培养,对于体育特长生的发展更是极为不利的。

2. 将分层教学法和中学体育教学结合的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采用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缺少分层设计的依据,难以保证体育课程内容的分层性和针对性,使得设计的体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或无趣、学生的体育特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体育爱好难以得到进一步满足和扩展。

除此之外,中学体育教师还存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现象,由于对学生体育素质的了解不够充分,或者教师自身不够重视,中学体育教师很难将分层思想和分层方法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很难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此外,教师没有充分考虑体质较弱的中学生的需求,容易挫伤其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甚至因过度训练受伤;对体育特长生来说也很不利,制约了其强项体育项目的培养和发展。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

1. 实现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

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分层教学,体育教师能够根据体质、体育潜能、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措施,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热情,在保证体育教学科学性的同时,更好地保证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

2.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大多数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并不多,因而体育课程成为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重要途径。通过分层教学,体育教师能够对中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增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锻炼效果和锻炼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掌握该项目的科学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3. 有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和发展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使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体育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效训练,发掘学生的体育潜质,并使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专业、更科学的体育指导和锻炼机会,培养体育特长生,并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三、几种常见的分层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

1. 项目分层

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等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能力,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体育学习内容和训练方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在各自体育项目上的优势。

2. 目标分层

体育教师先对中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考核,再依据考核结果和学生个人意愿设定课堂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分层,将设定相同目标的学生分在同一层,为其提供体育训练方法的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激励学生尽快达成目标,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3. 班内分层

大部分教师会采用班内分层这种方法,因为其适应性极强,在任何班级、任何条件下都能够独立进行。但是,受班级规模的限制,处于某一层的学生数量会很少,该层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比较少,容易出现或加重某个层次偏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顺利进行。

4. 走班式分层

结合目标分层和班内分层两种分层方法,在原有行政班的教学模式下,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打乱班级分布,使具有相同学习内容的学生在同一个体育课堂上课。适用于以整个年级为单位的分层,这种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除了便于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体育竞争热情,大大提高体育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

四、如何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

1. 了解学生状况,将学生科学分层

体育教师可以在中学体育课程还未开始之前,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设计出包括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爱好、体育学习目的、体育特长、性格特点等在内的调查问卷,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如实填写。在课上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和体质的测试,记录不同学生的测量结果,建立初级档案,再根据之前做的问卷调查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并对每一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其建立和明确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和体育学习方案,并引导各层学生互动和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还要留心观察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质的变化状况,以及各层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及时调整分组,提高分组的科学性,更好地激励学生的进步,还需要保证各层学生和谐相处,避免矛盾。

2. 增强不同层面学生学习内容的针对性

对于体育技能较差、体质较弱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将重点放在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基础体育训练上,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增强体质。

对于体育技能和体质处于中等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时间,强调体育训练方式的纠正和体育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发现这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体育潜能,激励这部分学生继续提高。

对于体育技能和体质比较优秀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拓宽体育项目、体育知识和专项体育训练上,让这部分学生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擅长的优势项目,进行专项训练。也可以使体育特长生得到进一步细致、专业的专项强化训练,为其制定和提供更精细化、科学化的指导,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的科学性,帮助体育特长生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有助于教师发现体育特长生和培养体育特长生。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应用分层教学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满足不同中学生的体育需求,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发现和培养体育特长生,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中学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鹍鹏.浅谈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6,(5):71.

[2] 谢开华.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 2016,6,(3):52-54.

[3] 王鹏庆.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6):72.

[4] 龚建华.关于“体育课堂中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J].运动,2016,(8):44-119.

[5] 聂宁普.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6,(27):61.

(编辑:易继斌)

作者:何春红

上一篇: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问题论文下一篇: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