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问题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全球价值链在实践领域和理论研究领域的兴起,嵌入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VC)已成为我国企业升级和“走出去”的重要选择,但是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却广泛地产生了“俘获效应”,并陷入“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问题论文 篇1:

浅析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中小企业为例

摘 要 面对如今这个多变的市场环境,我国的企业应该与时俱进,需要经常改进自身的条件来适应内外部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很多以贸易为主的企业而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贸易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關键的作用。不过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进出口的相关贸易工作上,在整个对外的贸易水平上,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自身发展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果相关的企业经营人不能引起重视,不及时的对自己的企业工作进行改进,那么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在很大程度上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阻碍,往往会影响自身的发展。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问题;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各种鼓励政策的实施,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欧美消费能力的急剧下降,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订单减少了很多,再加上拖欠货款等现象的频繁发生,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的资金出现了短缺,最终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破产倒闭。这些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给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2.研究意义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股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构造市场的经济主体的相关工作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促进社会的稳定上同样发挥了不小的力量。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的大环境下,在缓解国内毕业生以及下岗员工等的就业压力上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力量,为很多毕业生以及下岗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确保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始终处在一个增长的阶段。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工作的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重视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通过研究,能够找出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工作上所存在的不足,并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对相关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可以有效地改进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工作,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建设工作的完善,从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进出口贸易概述

进出口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是指有关商品出入国境的相关贸易工作。换句话说,进口贸易就是从其他国家引进商品,随后在国内进行销售;出口贸易则是将国内的商品向国外进行输出,并在国外进行销售。进出口贸易在交易数量以及交易金额方面往往相对较大,并且往往存在着运输的距离较远的弊端,也就是说,进行进行交易的双方都要承担较大的风险,而且整个交易的操作过程也是很复杂的,既涉及到运输方面,也涉及到海关等方面,整个过程很是繁琐。不过进行进出口贸易也是有很多的好处的,一方面,进行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的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对国际间的供求关系同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可以很好的调整经济结构;除此之外,进行进出口贸易可以为国家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相关建设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据调查,2010年我国国内的的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972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4.7%,其中,中小企业出口额占到了全部出口额的72%。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地区,出口率高达70%以上。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工作上,是有着自身的优势的,这个优势就是在生产劳动密集性的产品上,要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这与我国有足够的便宜的劳动力有很大的关系,也就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凭借着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将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工作发展了起来,并带动了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进出口贸易的相关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上文已经有所提及的劳动密集性的产品,另一类则是一直受国内很多人士关注的技术密集型的相关的高端产品以及终端产品,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是出口劳动密集性的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其中的不同可想而知,虽然我国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支撑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竞争,但这同样使得这些中小企业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无法真正的占据一席之地,不能以自身的竞争力来对抗国外产品的入侵,据数据统计,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总量约在6万亿人民币左右,基本上占到了整个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这使得占我国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深深地陷入了无法及时收到账款的困难中,使得中小企业的60%左右的资产都是应收帐款,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工作,阻碍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中是非常低的,2004年时,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额在70%左右,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占有率仅仅达到1%,这是非常低的,直到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占有率也只是仅仅提升到了2%以上,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始终无法真正在进出口贸易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占据一席之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及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重视自身实力的提升,重视自己的不足,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进,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从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获取养分补充自己。那么,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呢?

四、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够强大

我国中小企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自身的竞争能力不够强大,这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在很多方面,我国中小企业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我国中小企业企业自身缺乏技术、相关的设备,在人才的招纳以及培养方面也做得不够好,缺乏专业的人才,对于外来信息的接受工作不够重视,缺乏信息,这些方面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小企业在技术上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有明显的差距,这在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在使用的设备上都相对落后,技术水平也十分有限,并且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很多时候,企业相关的工作员工都是直接上岗,并不进行培训等工作;第二,我国中小企业并没有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产业结构并不十分合理,在出口的产品上也只是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这是非常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的,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要靠企业自身的产品的,好的产品,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可以将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很多,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则很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并不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第三,我国中小企业并没有对互联网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互联网的作用并不十分了解,中小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往往会因为地理以及信息等因素而受到一些限制,会遇到一些不利,作为沟通渠道的互联网,则拥有成本较低的优势,凭借这个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对业务的扩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始终不能够有很好的提升。

2.拥有较为薄弱的融资力量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的融资渠道很是单一,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都是来自银行的贷款。一个企业的发展与资金是密切相关的,没有了资金的支持,或者无法获得足够资金的大力支持,那么企业根本无法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甚至会因此而阻碍自身的发展。根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中只有5%的企业可以得到银行贷款的帮助,而且贷款金额并不多,只有企业运营额的20%。这样的融资力量,很难让我国的中小企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3.缺乏较为完善的政策体制

我国政府对待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工作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政策体制,对其进行保护、规范。这就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无法依靠政府所提供的信息背景、相关的金融背景以及技术背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来完成进出口贸易,并维护自身利益,这样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另外,缺乏较为完善的政策体制,就无法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就很难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关的指导、规范等工作。缺乏较为完善的政策体制,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4.面对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愈演愈烈,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调查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正處于上升阶段,但是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少,可见,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五、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所遇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努力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上要投放更多的人力、物力,不断地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以及电子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对相关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有效地应用适合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的相关技术。

在人才上,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人才进行招纳以及培养的力度。企业可以通过去学校进行专业人才的招收,来扩大人才的招收量,也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向社会招聘相关的专业人才,对于招收的员工要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省去员工因为上岗而导致的各种不适应的不必要的问题,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在产品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要对自己企业的技术进行不断地创新,实现产品的升级、更新、换代,对所要进行出口的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提升,并努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

重视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加强电子商务类的相关业务。我国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类资源,努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来发展进出口贸易,为企业寻找更为可靠的合作伙伴。

2.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政府应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颁布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力扶持、鼓励中小企业的政策,为中小企业能够够好的发展铺路、搭桥,通过一定的扶持手段,让银行调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要求,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拓宽融资的渠道,根据自身的需求,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大力发展自身企业,进而带动整个中小企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贸易管理的政策体系

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的发展特点,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贸易管理政策体系,支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在进行相关的税收时,应该给中小企业一定的扶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其他合理的手段,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4.中小企业之间进行互相合作

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之间应该多交流经验,多合作,这样既可以促进彼此的关系,更能推动彼此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六、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相关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佳倩,朱惠.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1

[2]王晓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栾凤.山东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骆玲娟

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问题论文 篇2:

基于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价值链在实践领域和理论研究领域的兴起,嵌入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VC)已成为我国企业升级和“走出去”的重要选择,但是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却广泛地产生了“俘获效应”,并陷入“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根据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与企业升级类型之间的匹配关系,分析了导致我国企业陷入升级困境的原因,并结合“微笑曲线”分析,指出构建国家价值链(NVC)是我国企业走出升级困境的重要路径,而构建国家价值链势必要求重构我国现有的工业品批发体系。对此,从技术层面、主体层面、功能层面、制度层面系统性提出了面向国家价值链构建的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的重构策略。

关键词:工业品批发体系;企业升级;国家价值链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迅速升级的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极其优惠的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的政策,中国企业以国际代工或加工贸易的方式嵌入到由跨国公司所主导和控制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的全球分工体系中,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的高速成长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处于GVC中“附加值最低、最消耗资源、最破坏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使得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匮乏,企业转型升级更是举步维艰。对此,有学者提出构建“国家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简称NVC)”来部分或完全取代GVC的嵌入(刘志彪、张杰,2007),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较多的认同。然而,针对如何构建NVC,国内的相关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认为,打通流通环节的瓶颈,让企业更好地与终端消费者衔接是中国企业培育本土市场势力进而促进NVC整体构建的重要思路,而重构我国现有的工业品批发体系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而这也正是本文主要关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GVC条件下中国企业升级困境与构建NVC的必要性

GVC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微观层面来说,GVC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是跨国公司在新竞争条件下全球战略的重要体现,其本质上是跨国公司在空间层面和实践层面综合运用和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即通过对跨越国界的GVC众多环节之间的价值创造行为与价值创造过程进行高效协调,以达到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所必需的企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时间经济的目标(Gereffi&Humphrey,2005)。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在与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跨国公司以及价值链每个节点企业的持续互动过程中,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融入这一全球价值链中以实现自身价值增值,更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经验知识的吸收而实现自身的升级。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很多企业完成了较低层次的升级之后难以向更高层次的升级形式迈进。关于这一“升级困境”的形成,可以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从价值链治理模式与企业升级类型之间的匹配关系中进行分析。

关于GVC治理模式,Humphrey&Schmitz(2004)提出了GVC的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型治理、均衡网络型治理、俘获网络型治理与层级型治理,用以描绘GVC在世界范围内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片断化条件下不同价值链环节组织间的连接形式。而关于GVC条件下企业升级的形式,代表性的观点是Kaplinsky&Morris(2001)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分析,提出在GVC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企业作为跨国公司的代工生产者的四种次序式升级路径,即“工艺升级一产品升级一功能升级一链条升级”的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但是,GVC治理模式与企业升级类型之间并不是完全互通的,在特定的跨国公司制定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条件下,企业仅仅能完成较低层次的工艺或产品升级,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功能和链条升级,这些升级形式之间并不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Schmitz,2004)。这直接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俘获效应”并陷入“低端锁定”。图1给出了价值链治理升级模式与企业升级类型之间的匹配关系。

如图1所示,在“均衡网络型”和“市场型”的GVC治理模式之下,企业不仅可以实现较低层次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更可以实现高层次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显然这两种价值链治理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是比较有利的。而在“层次型”和“俘获网络型”的治理模式之下,企业可能仅完成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企业升级就陷入了停滞。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经过较长时间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大部分企业已经完成了工艺升级和产品的升级,但是由于层级型或俘获网络型价值链治理模式的束缚,发达国家大购买商和跨国公司对我国国际代工企业实行资源控制、能力隔绝、租金挤占和战略俘获,导致我国本土企业失去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价值链攀升活动空间与发展能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我国企业必须要力争GVC治理模式从层级型或俘获网络型转变为均衡网络型。要实现这种治理模式的转变,我国企业必须承担更高的技术学习成本和交易协调成本,也必须拥有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在这些方面,我国企业却又是非常欠缺的。

如何让我国企业走出全球价值链条件下形成的“升级困境”呢?基于我国本土市场构建NVC是推动我国企业走出低端锁定的重要路径。国家价值链是指由国内本土市场需求培育而成,由本土企业控制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在本土市场获得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以及终端的品牌和销售终端渠道的价值链高端竞争优势,然后拓展延伸进入区域和全球市场的价值链分工生产体系(刘志彪、张杰,2009)。NVC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上就能完整地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以及链条升级的持续升级过程。其背后原因在于,越是处于产品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高端要素,越是依赖于迅猛发展的新兴国家市场以完成其价值的创造、转移和增长过程。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熟悉庞大国内市场的条件,积极利用与整合国内市场,重视企业品牌打造和研发设计等高端价值环节。具备实力的企业甚至可以把低端价值环节比如制造环节外包给海外企业,这便是学者们指出的“决胜于国内,决战于国外”的企业可持续升级过程。

二、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企业构建国家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以及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国内市场已经具备了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构都完全可以支撑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NVC的基础条件。同时,本文也强调NVC的构建势必要求重构我国现有的工业品批发体系,以下将结合产品价值链分析证明这个结论。

(一)中国制造企业构建NVC的客观条件

如图2所示,我国在以下五个方面具备了构建NVC的条件:(1)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与庞大本土市场的形成。我国中产阶级数量持续增加,收入结构也正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接力式和梯级式的市场需求结构已经初步形成,为我国NVC的构建提供了最根本条件。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万亿元,并且连续多年维持了20%的年均增长率,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的差异化,为构建NVC提供了最核心的本土市场优势。(2)迅速发展与完善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每年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持续维持了30%以上的增长,已经基本建成了四通八达、快速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公路的通车里程位居世界首位,为NVC构建提供了关键的物流配送支撑。(3)先进的技术条件。当前,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研发;无论是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物流信息管理方面的EDI、ERP和GPS系统,还是近年来射频识别技术、商业智能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兴起,都说明衔接NVC的各个环节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技术条件。(4)优越的人力资源条件。我国教育部门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可以满足NVC价值链各个环节人才的需求,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要素成本较低,这也是我国构建NVC的一大优势。(5)完善的政府政策。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和完善了一大批带动城乡消费市场的政策措施,同时维护市场机制有效运转的法律制度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政策的支持为国内NVC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综合以上五个方面条件来看,我国已经完全具备构建完整NVC的客观条件。

(二)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促进国家价值链构建的理论逻辑

在中国流通领域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改革过程中,“经济成分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总体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目前工业品流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功能正面临着不断被弱化的风险(宋则,2009),这使得目前的工业品流通中存在品牌培育不足、采购分销职能弱化等新的问题,也从更深层次上制约着我国本土NVC的培育和构建。有鉴于此,必须深入探讨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对NVC构建的作用机制,以期进一步明确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在促进NVC构建进而推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意义。

图3描绘了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NVC构建的逻辑关系。当前,我国大量企业积聚在GVC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微利化地为跨国公司提供贴牌代工服务,造成了企业的低本地根植性以及企业集群的封闭性(王益民、宋琰纹,2007),这进一步导致企业陷入与本土NVC脱节的局面。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本文认为首先必须从流通环节着手重构我国现有的低效工业品批发体系(对接环节),让我国的企业更好地与本土市场需求“对接”起来,这将能让NVC中的加工制造环节、批发零售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实现贯通,为企业的本土市场势力培育构建坚实基础。企业本土市场势力的构建能反哺NVC最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反哺环节),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内生的动力机制、盈利机制和再投入保障机制(张小蒂、朱勤,2007)。对此,熊彼特也将市场势力理解为“防止企业创新被迅速模仿和利润受到损害的能力”,新奥地利学派也强调企业家抓住利润机会的行为理应受到市场势力的激励,适度的市场势力既是“创新竞争行为”和“模仿反应竞争行为”的前提,也是其结果。企业在研发设计环节实现自主创新之后,将能从源头将创新技术传导到NVC当中的包括材料生产、加工制造以及批发零售各个环节(传导环节)。如此看来,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使得NVC通过“对接”、“反哺”与“传导”,实现了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的良性耦合互动。

三、面向国家价值链构建的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策略

当前,传统的工业品批发体系正在逐步瓦解,工业品流通体系内不断出现企业品牌销蚀,采购分销功能弱化,批发市场功能不完善,批发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突出问题,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由改革前的“全国一盘棋”演变成改革后的“全国一盘沙”的松散局面(宋则,2009)。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国内市场势力的培养的发展,也实质上成为我国企业构建NVC的关键瓶颈。这也迫切需要理论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的整体对策(谢莉娟,2010)。本文以下基于技术层面、主体层面、功能层面和制度层面构建了面向我国NVC构建的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模型,如图4所示。

(一)技术层面

当前,国际上的批发业转型升级模式主要是将批发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高科技构建工业品批发体系的管理网、信息网和物流网,这在很大程度提升了批发效率。当前,我国批发业正在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引进,批发业用于技术研发和设计的投资只有行业总投资的3%左右,离发达国家30%的比重相距甚远(祝合良,2009)。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应瞄准信息化、标准化和即时化的目标重构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

1.信息化。促进我国工业批发体系引进现代信息科技。在批发经营管理环节,提升流通技术革新的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在商品采购、销售等商流作业方面进一步实现自动化,物流方面的进出库、分拣、分类、再包装、倒库、库存量计算、出库时间安排、库存预警等,都由信息管理系统自动控制与指挥(洪涛,2010)。只有广泛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工业品批发体系才能提供现代化的服务,促进NVC下游的贯通。

2.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业品批发体系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促进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建立与统一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接口,实现工业品批发体系各大主体之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处理系统间的兼容。二是工业品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为生产商和零售商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这要求工业品批发市场应扩大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能力,把众多产权分散的商户通过网络纽带集中起来,为统一采购、配送创造条件。

3.即时化。当前,工业品生产商和零售商都面临着动态复杂的环境,环境中的各种“湍流”不断涌现,特别是客户偏好和市场需求呈现的是非线性的变化。为此,必须提升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即时响应能力,为客户提供最迅捷、最周到、最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快速客户响应能力,实现NVC的加工制造环节和零售终端的无缝对接。

(二)主体层面

工业品批发市场和工业品批发企业是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的两大主体,但我国现有工业品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都与发达国家的批发体系差距很远。这势必要求我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从“贸易型”到“服务型”的功能再造和战略转型。刘志彪和张杰(2009)指出,我国构建NVC主要有两种载体模式:双边交易平台载体模式和单边市场平台载体模式。本文认为,这两种载体模式实质上对应着工业品批发体系两大主体的升级。因此工业品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应努力实现再造,这既能避免自身被边缘化,又能为构建NVC提供重要支撑,实现自身的“华丽转身”。图5展示了工业品批发体系两大主体升级与NVC构建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于工业品批发企业来说,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转型升级。首先,有实力的工业品批发企业可以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甚至构建批发商主导型的供应链模式。工业品批发企业可以采用产业链整合战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有机联结起来,构建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而批发商主导型的供应链管理则是龙头批发企业强有力地组织、管理、协调整个供应链,与供应链体系中较弱的生产商、零售商共同协作以满足价值链终端的需求。其次,工业品批发企业应主动完善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增加服务项目,包括向中小制造商和零售商提供融资便利,进行生产销售指导,合作开发市场以及组织业务培训等,建立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最后,工业品连锁批发也是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中小工业品批发企业组成的连锁组织是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一种批发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小、散、弱的现状。

(三)功能层面

从功能层面来说,实现工业品批发体系从“贸易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以商品为中心”到“以服务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是当前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点可以借鉴日本批发业的成功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批发企业将自身改革的目标定位为信息技术武装下的“物流加工型”和“零售支援型”服务企业,而以批发企业形式存在的物流中心,则把其职能扩大到了整个商品流通过程。我国工业品批发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拓展物流服务等项目,努力使自己成为集储藏、保管、加工、分拣、编配、包装、配送、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商,为零售商提供高效率的全程服务。

其次,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必须重振采购功能。当前,我国工业品批发业主要承担储运、销售和信息沟通的功能,而具有强大采购功能的批发企业却严重不足(祝合良,2009)。由于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批发企业的缺乏,因此绝大多数小型供应商只得租赁零售店铺和柜台去销售商品,这样使得工商矛盾、零供矛盾愈演愈烈,工业企业利润再薄也要做出口而不愿意做内销。因此,重构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的采购功能,实现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整合和协同,是完善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必要环节。

(四)制度层面

1.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定位,并制定相应的促进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转型的政策。中国特色的工业品批发体系应是以大型工业品批发公司为主导,以专业工业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包括工业自销系统、外贸分销系统、专业批发系统以及批发市场系统的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的工业品批发体系(王晓东,2010)。面向NVC的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2.政府应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局限,为有志投身工业品批发产业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非国有大小批发商的发展提供宽松环境。本土NVC的构建迫切需要中国培育起点高、辐射带动力强、具备“大进大出”雄厚实力的龙头批发市场和龙头批发企业(宋则,2009)。在中国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当前应以培育龙头批发企业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进军工业品批发领域,促进从旧体制“走过来”的企业和改革之后“冒出来”的企业共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共同推动市场流通结构的合理化与批发环节的现代化。完成这一历史性跨越是构建NVC的客观要求。

3.加强宏观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刘志彪和张杰的研究,我国嵌入于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最低端,并且难以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约束。当前,我国制度层面的“特殊”因素正向激励了地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以代工或贴牌方式嵌入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同时对依靠自主构建品牌和自主研发能力构建NVC的国内企业造成负向激励。这就有可能迫使我国企业被“锁定”或“俘获”于微利化的低端出口贸易方式,从而失去发挥“母市场效应”和基于本土NVC的企业高端升级能力。为此,重构我国现有的工业品批发体系也必须着眼于以社会信用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基础的宏观制度体系建设。

作者:郑准

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问题论文 篇3:

浅谈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路径选择

[摘要]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走企业国际化经营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就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路径选择问题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路径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正在形成。中国企业正面临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全球化的挑战。企业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战略和策略层次上的行为,都将接受全球标准与规则的检验。而且,当今时代是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竞争已经成为不同企业之间最主要的竞争模式。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企业要想在新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经营思想,树立全球经营战略观念,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特征

(一)国际化经营的含义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由于技术、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全球经济一体化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21世纪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发展的时代。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是,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早已不再仅仅是国内那些熟悉的、与本企业差别不大、竞争实力有限的、屈指可数的同行企业,而是来自全球各国的、能力差别巨大、竞争实力更强、早已在生产经营各方面实现国际化的企业,甚至是“巨无霸”型的企业。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自身是否“国际化”,是否愿意并主动挑战全球竞争对手,面对来自全球的国际化竞争已成为所有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身处21世纪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1.国际化经营以国际市场为活动领域。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是从全球战略出发,以国际市场为舞台,主要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当然,企业在从事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与国内市场发生联系,但其主要的经营活动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

2.开展国际化经营,要在国外设立经营机构和广告、促销机构。企业必须通过这些经营机构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活动,这些国外的经营机构可以是生产性机构,也可以是经营性或服务性机构;既可以是独资的,也可以与国外合资或采取其他形式。

3.开展国际化经营要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尤其是国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本和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才能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取得经济效益。

4.国际化经营活动往往是在多领域进行的综合性经营活动。国际化经营可以在某一领域开展经营活动,但为了减少国际经营风险,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国际企业往往进行跨行业、跨经济领域的活动,开展综合性经营。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推动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2002年,我国单个对外投资项目的平均投资额为281万美元.2004年增至448万美元。2005年,我国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对外经济合作,其中,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十五”末,我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1800多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600多家。2006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161.3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1.6%。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733.3亿美元。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规模保持扩大趋势。2006年1~12月,对外直接投资达161.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6%。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733.3亿美元。

2.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一般出口贸易、餐饮和简单加工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3.跨国并购活跃。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方式开展对外投资,2006年全年,以并购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47.4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6.7%。如中石化收购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收购法国罗迪亚公司等。

4.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增强。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已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6年按销售收入排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有20家企业入选,企业排名也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中石化由2005年的第31位升至23位,中石油由2005年的第46位升至39位,国家电网公司由2005年的40位升至32位。

5.对外投资管理体系日趋完善。2006年商务部抓紧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继续完善对外投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编制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加强对国内企业对外投资产业国别协调和指导。2006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这是自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第一个全面系统规范和鼓励对外投资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必将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还处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还很低。

1.不熟悉国际规则。由于刚刚加入WTO,对一些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的运用不太熟悉,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政治、经济形式缺乏了解。由于受制于财力、经验等,无法对国际市场深入调研,导致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信息传导机制不健全,不能把握国际市场的最新动向。

2.资本技术构成低。我国企

业融资渠道较少,普遍缺乏资金,企业技术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过低,出口商品附加值低,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缓慢,市场份额小。

3.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偏低。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低,这与当今突出以知识和科技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不相适应。

4.竞争力弱,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大。由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处于劣势,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竞争力不强。

5.中国传统文化及滞后的经营观念带来的压力。我国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企业经验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及缺乏创新精神等,这些都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构成挑战。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路径

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化经营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精心谋划、运筹帷幄,找准国际化经营的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创新。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类型

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离不开经营战略的指导。按不同的标准,可将经营战略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战略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分类:(1)国内战略,指国际企业在母国的经营战略;(2)地区战略,指国际企业在世界某一区域范围内的经营战略,如中东战略、欧洲战略等;(3)全球战略,指国际企业着眼于全球范围的经营战略。国内战略和地区战略都应当服从于全球战略。

2.按经营战略对子公司的指导与约束作用分类:(1)简单一体化战略,指子公司的经营活动高度服从母公司的经营战略,母公司的经营战略对子公司具有“硬约束”,以保持整个国际企业行动上的“一体化”;(2)复杂一体化战略,指随着现代化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母公司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协调更多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协调更多的是采用“软约束”的办法,即给子公司较大的自由。母公司将子公司的活动视为实现其总体价值的潜在组成部分,而不是直接组成部分,在集团内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寻求几个主要目标的一体化。

3.按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方式分类:(1)规模扩展战略或产出增长战略,具体可细分为地域扩展战略和市场渗透战略;(2)竞争战略,包括市场领袖战略、市场挑战者战略和市场跟随者战略等;(3)风险回避战略,如产品市场分布战略、多样化经营战略、收购与兼并战略等;(4)行为合理化战略,可细分为适度规模战略、主动收缩战略、降低成本战略、主动撤退战略等。

4.按企业管理职能分工进行分类:(1)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和投资方式的战略,或统称进入模式,这是最高层的战略;(2)财务管理战略;(3)市场营销战略,也可简称为营销战略;(4)技术战略;(5)生产战略;(6)组织设计战略;(7)人力资源战略。上述按职能分工的战略,为国际企业各种实务组织活动制定了整体性、长期性的大政方针,因而亦可称为“经营实务组织战略”。

5.按企业追求的发展趋势进行分类:(1)扩张型战略;(2)巩固型战略;(3)紧缩型战略。

(二)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

1.方式战略选择。(1)“企业联盟”战略。国内企业和境外企业各自凭借特有优势建立非股权式的契约合作,相互享受对方的资源优势和政府优惠政策,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跨国并购”战略。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到东道国经营,可实行跨国并购。利用对方现有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绕开东道国贸易壁垒,迅速占领本国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可以采用独立或联合方式,也可是独立和联合的综合运用。(3)“群商连锁”战略。通过联合国内知名企业和产品在国外市场建设中国商场,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从在海外市场开设产品专卖店、销售连锁店起步,直至联合国内以及东道国的华侨、外籍华人和外国企业,建立群商连锁店。(4)“研销外移”战略。实行研发和营销机构海外设置的经营模式,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和市场信息,快速调整国内生产方向,提供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是企业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的有效途径。

2.区位战略选择。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特点,充分考虑区位要素,选择直接投资的突破口。(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创造一个17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GDP、1.2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其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为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生产和服务的直接投资环境。(2)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俄罗斯、东欧、中亚等地区市场迅速恢复,这些地区与我国存在经济互补性,蕴藏巨大商机。(3)“两头在外”的台湾市场。要充分利用台湾资源缺乏和产业海外调整速度加快的有利条件,争取将台湾地区开辟成大陆企业走出去的特色市场。(4)导引消费主流的欧美市场。通过塑造中国品牌形象,跟踪先进技术,完善规范的资本市场的方式,企业要快速跟进生产和消费前沿,符合条件的企业要把这些国家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市场。

3.过程战略选择。企业的跨国经营面临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谨慎选择。(1)先贸易交流,后投资开发。从国际贸易人手,积累经验和资本,再考虑海外直接投资、生产加工等。(2)先合资,后独资。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搞合资,有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文化和两个市场,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异地投资,容易实现更大发展。(3)先劳动密集型,后技术密集型。劳动力便宜是我国一大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积蓄资本和力量,再搞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4)先技术追随型,后技术开发型。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先利用现成技术,资本和实力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再着力发展技术开发型生产与经营。(5)先亚洲、拉美、非洲,后欧美国家。经济势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较弱的企业可以先把跨国经营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大部分亚洲、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的整体经济技术水平低于我国,其市场进入门槛低,交易成本较低,因此,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取得成功的机遇相对较高,待将来技术、资金、产品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后,再进军欧美市场。

[责任编辑:王 苗]

作者:刘 琳

上一篇:民法基本原则理论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学校创新体育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