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创新培养女性人才论文

2022-05-01

摘要在国家与社会愈发重视学生身心各方面教育与成长的现在,如何培养出现代化的体育教育人才,如何切实提高我国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如何推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等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育教学创新培养女性人才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教学创新培养女性人才论文 篇1:

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生体育课程实践

摘 要:引入社会性别理论及多学科交叉合作,设计和实施女生体育课程。女生体育课程实践表明:多学科交叉,提高了女生体育课程的学术内涵;以理论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激发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活力,提升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和地位。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女生体育;体育课程;课程改革;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根源于女权主义运动实践。该理论认为人的性别有两种:一是生理性别,一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生理性别差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一个社会所规范的男、女不同的角色、行为、心理和情绪特征[1]。社会性别理论主要呼吁女性要同男性处于平等主体地位,强调女性物质、精神的独立自主具有进步意义。鉴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过少关注女性特殊生理和心理特征,缺少针对女性的体育课程现状,本研究将社会性别理论引入高校女生体育中,组织实施了女生体育课程。女生体育课程以完善女生自我为主线,以塑造女生形象为核心,以增强女生社会竞争能力为目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女生体育教学体系,实现了健身美体、完善人格和增强社会竞争力的目标。而且渗透于女生体育教学实践各环节的社会性别理论,使普通公共体育课程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1 女生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1.1 女生体育课程设计初衷

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女生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培养其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2]。然而在现实中,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却又总是差强人意。史燕等[3]对南京高校1 000名在读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女生仅为21.37%,且有21.2%是为体育考试达标而参加体育锻炼。关彦莉[4]对女生闲暇体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女生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多是因为她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面对他人,自己易胆怯、害羞等。相似关注女生体育的研究不一而足[5-9]。这表明女生体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如果不能说是失败的话,那么至少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稍微观望一下象牙塔外女子健身会所的火热,就会明白学校开展的女生体育的差距如何。将社会性别理论引入女生体育课程所做的实践努力,希望能为女生体育课程注入一股活力。女生体育课程设计之初,基于对理论指导实践重要性的考量,本研究多次组织教师进行社会性别理论的学习,务必使教师意识到女生体育课程应是协助女生正确认识性别角色,消除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树立现代性别平等意识,为女生提供参与体育实践各种帮助,提高女生体育运动能力,引导其充分认识体育对于改变传统观念的积极作用,使女生参与其中,享受体育;同时又多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当前女生体育兴趣所在,把握当下女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及关注焦点,实实在在将社会性别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把该理论渗透到女生体育课程各环节。

1.2 女生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策略

1)多元理论共建。

多元理论共建,多学科交叉互补是女生体育课程亮点之一。为突出女生阳光体育特征及女生体育文化特色,女生体育课程在实践中,推出了“一主多项、二个阶段、三项功能、四个结合、五步策略”的女生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一主多项”以女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为主,同时兼顾其它相关项目。“二个阶段”将女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分为普修和选修2个阶段。普修对新生开设,是体育学习准备阶段;选修则是在普修基础上,为满足学生身心、兴趣需求而开设,以便更好地达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三项功能”即为女生体育教学内容的健身功能、健心功能和美育功能。“四个结合”强调女生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以“健康”为目的,结合女生个性身心特点、结合女生专业知识特点、结合女生体育需求与兴趣特点、结合学校人才形象塑造需求特点,予以因才施教,因需施教。“五步策略”:一是以挖掘女生潜质,尊重女生个性发展,引导女生自我完善的女生体育教学为育人理念;二是构建一支教学、科研、知识结构合理和年龄、学历、职称、学位结构优化的女生体育教学团队;三是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女生体育教育教学科研链;四是将社会性别理论与其他体育理论进行跨学科融合,丰富女生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拓宽女生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课内外一体教学的实践活动;五是注重课内教学和课外学生社团的互动,实施女生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统筹管理模式。其突出表现为理论课集多学科理论于一体,在社会性别理论统摄下融汇“女性学”、“女性气质塑造新方略”、“形体与形象塑造”、“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大学体育文化教程”等,向女生传播女性休闲及现代社交礼仪、性别理论视角下女性心理健康与生理卫生、运动营养与大众健身、体育艺术鉴赏与欣赏、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体适能等;实践课则注重个性发展,开设女生较为喜爱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且兼顾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如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

2)多元网络共享。

为利于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本研究通过网络搭建起“学生-校园-社会”点、线、面沟通平台,营造网络教学环境。积极与校外网络运营企业联系,构建起一套“个体-群体-整体”三位一体开放式多元网络交流平台。参与女生体育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教师还参加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子网络项目的申报与建设,获得由党校系统、社科研究系统、高校系统及妇联系统组成的跨学科、跨界“四位一体”队伍提供的信息交流、沟通以及师资、课程等学科建设的支持。子网络项目成立了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并获得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的理论指导与支持,获得了国际劳工组织项目资金支持。

3)构建互助式教学平台。

基于对“体育是女性社交、健康娱乐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观念的推广,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一起参与编排了一系列“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易于自我锻炼、评价”的体育活动,开展了各种适合不同能力水平女生的体育项目并形成具有女性特色的体育文化,构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运动平台,且实现了课堂内外教学一体化。教法上,结合女生体育课程特点,采用引导教学、模拟教学、小团体教学、教学比赛、积极收集教学信息反馈、运用教学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拍摄与分析、表演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女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加强体育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个性潜质,增强运动实践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主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4)构建辅助式外联平台。

女生体育课程在虚拟网络上走出去,搭建起网络平台的同时,其做法和影响也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2010年全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会“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建设与发展经验研讨会”上,女生体育课程得到妇女社会性别学会同行的好评。为拓展、整合多方资源,从性别与社会体育的角度开展了“女生节”等系列活动,并结合本校女生自身特点在2010年实施了“女生阳光体育”推广策略的跨校联谊会,将运动健康身体理念与自信阳光的心理理念融合,同时安排了体育文化讲座和趣味体育比赛。通过与社会联合开展各种活动,女生体育课程让女生得到了更多实践与锻炼。这种与学术界和社会的互动还在不断地推进中。

2 女生体育课程实践的启示

2.1 多学科交叉合作提高了女生体育课程的学术内涵

当前国内外均在积极推进和鼓励多学科交叉,因为学科交叉与创新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物理学家普朗克(M.Planck)曾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10]科学走向综合化作为一种趋势,学科交叉研究及交叉学科不断大量涌现便不足为奇。现代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已经是一门集多学科成果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其本身也有着内在和外在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和研究的需要。通过不同学科间的思维碰撞、交流与合作,可以打破体育学科视野的局限性,突破定式思维,产生创造性思维。而女生体育课程正是引入社会性别理论,在其统摄下完成的。女生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实践,对体育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2.2 激发体育课程改革的活力,提升体育课程的价值和地位

女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从设计伊始,便不仅着眼于教会学生一些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是注重通过女生体育课程的实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在教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握住时代脉搏,将流行元素及学生个性特点融于一体,进行开放式教学,适时增加实践性、趣味性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真正成为一门以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女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课程。该课程创造性地将社会性别理论引入体育教学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继而进一步完善女生体育课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以项目促进学科建设,以理论推进课程改革,以教学带动活动,以活动引领运动训练”的科研、教学、活动、训练统筹管理新模式。

科研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科研既能促使教师把握学术研究动态,开拓视野,又能丰富其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因此,科研和教学实践作为体育课程的两方面,不仅理论课教师需要学习,术科教师同样需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理论渗透于体育课程设计之中,把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再反过来指导实践引导学生,这样的体育教学往往能够有创新、有新意。女生体育课程实践表明,适宜的理论-实践策略在教学实践的应用,会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设计和安排更合理有效,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均得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以“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项目教学化”为指导处理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可使体育课程摆脱肤浅而缺乏深度的弊病。

参考文献:

[1] 卡拉·亨德森. 女性休闲:女性主义视角[M]. 刘耳,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 欧平.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休闲体育[J]. 体育学刊,2009,16(5),33-36.

[3] 史燕,马云,罗建萍,等. 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48-1550.

[4] 关彦莉. 兰州市高知女性闲暇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19(2):63-66.

[5] 尹剑春,柏建清.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身体自我概念、状态焦虑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9,16(9):78-82.

[6] 马卫平,李凌霞,夏漫辉,等. 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 体育学刊,2011,18(1):75-78.

[7] 叶芳. 高校女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2012,35(9):164-165.

[8] 梁月红,李大永,曹永庆,等.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与试验[J]. 体育学刊,2010,17(1):54-58.

[9] 张玉强,徐晓飞. 大学生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10,17(3):65-69.

[10] 吴宜灿. 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EB]. 中科院院刊,2009(5).http://www.bulletin.cas.

cn/dqml/yjsjy/200910/t20091010_2542361.html,2010-10-20.

作者:陈玮君

体育教学创新培养女性人才论文 篇2:

《科学健身指导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摘  要  在国家与社会愈发重视学生身心各方面教育与成长的现在,如何培养出现代化的体育教育人才,如何切实提高我国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如何推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等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当前体育专业对口岗位的发展现状入手,反思了目前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师资和革新育人方案两个层面提出了改革路径,希望能够为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新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   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   路径探索

身体素质下滑,肥胖人数增多是现阶段我国青年及少年群体所呈现出的新趋势[1],除了国家大力提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理念[2]、学校进行相关体育教育的改革外,还需学生自己意识到身体健康对于自身生活、学习的重要性。好在随着物质的丰富、健康理念的不断引入,使得体育文化市场逐渐呈现繁荣的景象。减脂、塑形、养生等行业的发展,在促进体育人才就业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提高了人们需日常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这不仅能够对我国青少年群体体质下降的趋势起到明显的遏制作用,还有利于高校基于现实的角度改革体育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模式,探索可行的路径。

一、现阶段体育对口岗位的发展现状

(一)需要复合全面型人才

随着国民物质的富足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新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被过分溺爱,缺乏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少学生对体育锻炼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教学任务。使得体育教师不得不花费较多精力去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提高其重视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与体育相关的行业虽种类较多,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基础的理论知识,如人体营养的摄入与运动间的关系、肌肉训练与对应的动作刺激、不良体型的形成原理等,需要专业体育人员根据学员的具体需求设计对应的运动锻炼方案并指导其日常的饮食与能量摄入,但大部分从业人员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此类工作,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在培育体育人才时,需立足于实践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完善相关知识理论的构建和训练技巧的传授,还需融合教育的基本原理,调动学员对体育运动及锻炼的积极性。

(二)存在性别分布不均的现象

由于男女体能在先天上存在差异,因此现阶段体育专业对口的行业中,男性占据较多优势。在国内具体体现在:其一,体育除了动作技巧和项目规则的介绍外,还涉及到基础的体能与力量训练, 在这方面男性具有得天得厚的优势,其耐力和肌肉能够达到的速度普遍优于女性;其二,在就业市场上,据调查显示70%以上的体育项目从业人员是男性[3],整体存在性别分布不均的现象;其三,部分招聘人员认为女性生理因素对其就业的执着度有影响,因此在招聘时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使女性教练的人数进一步得到减少。上述情况在发达国家中表现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健身作为一项全民行为,在其国内推行十分普遍,在从业人员男女性别分布上并不存在明显失衡现象,且女教练由于更能站在学员的角度看待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态度更为亲切和具有亲和力,而在学员和招聘者中更受欢迎。存在性别分布不均的现象,可能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人对女性存在“柔弱”等刻板影响有关,需要共同提高意识纠正偏见。

二、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高校體育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体育人才,但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该目标的具体把握,未结合学生实际身体素质、社会需求等现实因素制定培养方案,使得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其一,部分教师按照体育运动员的标准实施教学[4],一方面难度过高强度过大易加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厌恶心理,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内容过于专业适合从事更深一步的体育研究,对于大多数想要在社会中尽早实践的学生来说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其就业或创业;其二,部分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较为盲目,不够科学,未将基础体育知识与对应的技能训练相结合,存在过于偏重体能训练而忽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而全面地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我国高校大多数从事体育专业教育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体育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磨炼,这就会导致我国体育教育存在两种极端:一是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往往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偏向通过各项实际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一是具备较高体育理论素养的教师由于越发实战经验,通常会侧重于教授学生较为专业且有些深奥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其体能与技巧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专业素养均存在一定的侧重,加之缺乏对体育就业市场的调研,十分不利于其未来就业与创业。因此,高校需要对体育教师队伍进行整改和重新建设,均衡体育理论知识教授与常规体能训练间的教学关系。

三、高校体育专业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创新体育专业育人模式

高校实施的传统体育育人模式是单向的,仅体育教育这一条[5]。对其实施创新后,开辟了以体育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使学生可以立足于自身对体育教育看法的情况下,动态把握市场对体育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调整自身对专业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向,找准自己未来就业或创业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种双线育人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6],有利于高校向社会供输不同类型的专业体育人才。该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较为常见,发展较好,我国可汲取相关育人经验事实改革与创新。

(二)強化师资团队做好创新创业的引导工作

强化师资团队做好创新创业的引导工作,无论是偏向体育实践的教师还是侧重体育研究的教师都需与实际体育专业就业市场实际相结合,明确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目标,管理人员可将两种类型的教师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既抓理论又抓实践,根据学生特性安排专攻体育研究和体育实践的课程体系,方面其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立足于过去的经验和多年积累的理论成果外,还需做好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引导工作,针对不同的个体以专业化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四、结语

在物质足够富余的当下,人们开始追求更为健康舒适的生活状态,具体体现在健康运动理念的引入、健身运动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在身体健康与保养方面资金的投入等[7]。这为高校体育专业所培养的现代化优秀人才营造了很好的就业与创业环境,有利于其将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从而推动我国整体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从根本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健康理念和运动体系,为我国经济持续腾飞、社会安宁稳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欣泉.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6):106-108,封3.

[2]付宇.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文存阅刊,2017(20):73.

[3]王继健,邓琦.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9(3):53-55,105.

[4]王继健,陈华锋.依托高校体育资源开展体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8):182,184.

[5]张庭华,徐海衡,柳仁, 等.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的整体改革与创新研究 ——基于国务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J].体育科技,2017,38(1):105-107.

[6]王继健,陈华锋.依托高校体育资源开展体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①[J].当代体育科技,2017,7(8):184.

[7]张庭华,徐海衡,柳仁, 等.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的整体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国务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J].体育科技(广西),2017,38(1).

作者:刘昕颖

体育教学创新培养女性人才论文 篇3:

体育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良好的幼儿体育教育,可以加强幼儿身体素质与四肢的协调,促进幼儿心理发展,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前体育教学质量,必须保证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基于此,本文试对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加强幼儿体育人才培养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幼儿体育人才培养

对幼儿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显然给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幼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体育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

一、体育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体育越来越被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注重的今天,体育高职院校體育教育专业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提高。但从现实看,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理论层面,对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应具备哪些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需要哪些课程支撑还不够明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不够,囿于传统经验,知识方法老化;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做基础,很难帮助学生制定合适且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更不用说帮助学生进行拔高了。二是实践层面,关注幼儿体育教育实际不够,缺乏对幼儿体育教学规律的深入探索,教学活动形式不能多样化,主动对接市场不够,适应幼儿实际的体育技能培养比较单一,且不能灵活运用达到实效。这造成体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上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导致本就课时比较少的体育课更是效率低下。这些存在的问题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此外还存在专业教学中教学语言运用不科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幼儿心理进行体育教学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的体育教学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等。

二、体育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要能够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体育发展的新形式,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的体育教育和教学规划,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首先应该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幼儿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这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上,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熟悉幼儿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毕竟幼儿这一群体同青少年或者成年人在身体素质以及接收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幼儿教学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实践上要尽可能的掌握较多的适用幼儿身心、激发幼儿兴趣的球操、啦啦操、武术、跆拳道、体育游戏等体育技能。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当天的心绪变化及时做出有效调整。其次,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加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专业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教学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对于幼儿体育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加强学生的体育教学素养。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耐心。同时还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明确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幼教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开展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使得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为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体育高职院校幼儿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当前,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和幼儿体育教育的特点,体育高职院校要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适时动态调整优化,不断改进幼教人才培养方式,使专业学生切实具备幼教岗位的要求,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一方面,体育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中,要充分考虑幼教方向学生的专业要求,要特别强调科学组织和指导幼儿体育活动是必要的基本技能,需要教师把这项技能作为学生专业考核的重点。要通过深入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另一方面要把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评价充分融入到学生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促进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以确保学生专业素质能力更符合学前教育市场的实际需要。这也就是意味着,学生在幼儿园实践结束之后,学院领导应当及时同实践场所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们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和处理事件的方法,从而对学生的年终评价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只有通过不断地揣摩行为,了解不足,实时更改,才能促进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态度。教师可以通过每次学生实践结束之后,通过一整节课的时间,进行点评和总结。同时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应根据实际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导学生改善体育知识方面的不足以及弥补在上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帮助学生更好指导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

(二)凸显男性体育专业学生优势

根据幼儿体育教学基本是女教师担任的状况,体育高职院校要凸显男性体育专业学生优势,加强对男性幼儿体育师资的培养。男性幼儿体育教师的阳刚、幽默气质,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是女性幼儿体育教师无法弥补的。在理论上,无论是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言语、个性等方面,男性幼儿教师都表现出较明显的心理行为优势,同时男性体育教师对孩子性别意识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男性体育教师的介入,可以改变幼儿体育教育薄弱和教育女性化的现象,将使幼教队伍构成日臻完善。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上学校应该注重男幼儿教师的特殊技能,主要包括男性化和大气化的人格特征、组织特色体育课程的能力、开放的人际态度和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此外还可邀请往届优秀学子回校交流分享等方式,全面针对男幼儿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全面提高幼儿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调整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创新

根据幼儿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高职院校教师要切实调整教学观念,符合新课改后的教学观念,要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应用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堂上同其他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每学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抽签的形式,获取需要“试听”的科目,并让相关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做好准备,能流利并有创新地串讲该科目的相关知识;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教学突发事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临机应变能力。此外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创新并采用多样的方式,设计适合幼儿需要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开展好幼儿体育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当然,教师还应当充分了解班内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特点,根据每天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因材施教的彰显,唯有此,才能促进班级同学的一致进步和发展,提高整体能力水平,从而在优良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更加适用的体育幼教人才

根据高职院校办学要积极对接市场灵活办学的要求,体育高职院校要积极整合融合行业和社会资源,培养好幼儿体育人才。比如,目前市场上成立了许多幼儿体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公司,这些机构派出师资入驻幼儿园担任体育兴趣班的教学,它们拥有良好的幼儿教学资源。通過与这些机构和公司开展合作,可以更好地明确幼儿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科学设置与开发专业课程、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还能更好地引导体育专业男生加入幼教行业,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形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育职业归属感成就感。

(五)合理设置课程架构和实践基地

幼儿体育教学方面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最终结果能够直接体现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这是对相关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重要内容。因此在幼儿体育教学方面设置的课程应当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来。首先设置的课程类型和科目应当满足当前市场对相关人才的发展需求,其次要根据幼儿体育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设置各种课程,充分体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是要体现本校幼儿体育教学专业的特色,教学内容以及操作流程明确,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第四,要设置弹性课程科目,根据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课程调整,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体育高职学院在培养人才时,主要是以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建设实习基地时,可以采用学生、院校、市场三赢的合作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理论串通和深度理解。真正做到在做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其次还可市场还可采用实践和教学相互交替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学生到相关企业或学校实习完成之后,该企业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出来,在下次实践开始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核心培训,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从而减少相关问题的发生。这样通过市场导向教学能够有效减少无用功,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实用型人才。而体育高职学校也可通过与市场的对接,了解实时市场需求,修正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案,培养更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对口人才。

四、结语

在幼儿体育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调整观念,大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发挥男幼儿体育教师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促使学生更好地走上岗位,为幼儿园输送更多优质的师资。

参考文献

[1]连远斌.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新模式探讨——基于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视角[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8):132–134.

[2]周波.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04–205.

[3]袁逊. 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作者:郭芳 胡斌

上一篇:课堂决定学校教育创新成败论文下一篇:健康教育路径表外科护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