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表演与表演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歌唱表演是人们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优美的演唱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表达内心的情感及心绪,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的歌唱表演中,单纯的技巧训练及磨合固然重要,但是歌唱表演这一“二次创作”过程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才是歌唱表演的核心内容,才能将音乐作品的审美养成作用充分的表达出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歌唱表演与表演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歌唱表演与表演艺术论文 篇1:

论歌唱表演的心理与表演创造

[摘 要]歌唱表演是对具体歌唱作品的二度创作,表演者在表演实践中把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涵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歌唱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心理往往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需要对歌唱表演所具备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表演心理因素对歌唱表演的重要性,让歌唱表演具有创造性。

[关键词]歌唱表演;心理;创造

歌唱表演并不仅限于传达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赋予作品更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表演活动。歌唱表演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完满地表现和再现歌唱作品的具体要求,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阐释。

一、歌唱表演的心理因素

在歌唱表演过程中,表演心理的控制与运用对歌唱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与准确地感知声乐作品,理解声乐作品的符号形式,这是演唱者首先应具备的歌唱心理。对声乐作品情感的理智把握贯穿于演唱过程中,对情感的把握应做到恰到好处与准确对待,并适时对演唱过程进行调控,达到一种理性创造的境界。

(一)感知与审美

对声乐作品的感知与审美,首先可以从作品的歌词、旋律以及歌唱家的演唱中得到,把这种对作品的整体感觉与审美具体运用到歌唱状态中,并对这种感知与审美进一步升华,这是我们对待声乐作品必须的心理因素。对声乐作品的整体性感知,是演唱者对作品最初的直觉,不仅仅是对歌词、旋律和音乐符号的大体把握,还包括对总体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在感知的基础上,对声乐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不断调整演唱者的审美心态与审美能力,尽可能从多侧面对声乐作品进行审美感受体验,避免单纯地从演唱的效果或者音域的高低进行评判作品的难易程度。

(二)情感与理智

声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与理智分析是歌唱中的具体部分,一首成功的声乐作品的演唱应该是具有恰当与理智的情感表达,不能盲目地追求一些外在的表演,而没有真正表现出歌曲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表演者应该把这种具体的情感表达与歌曲的内涵结合起来,音乐要求是悲,则表演应该是悲,但这种悲不能去夸大或者缩减,必须恰到好处才算是正确地理解了声乐作品。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要与理智结合起來,这样才更有利于表现作品的真实的情感内涵。

(三)心理调控与理性创造

“临场的心理调节与控制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任何音乐表演都是转瞬即逝的一次性过程,它既不能重复,也无法补救。”① 歌唱表演者必须重视心理调控的训练,对作品的演唱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吸收优秀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实践与临场的心理调控经验,把这种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歌唱中。在演唱中,不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应调整和克服心理紧张的状态,全神贯注地演唱作品,对作品进行理性地创造。

二、歌唱表演的创造

(一)尊重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

正确地理解声乐作品,歌唱者应该尊重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原意。挖掘歌词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分析歌曲旋律、调式等方面的特点;弄清词曲作者当时的创作目的,词曲作者是怎样将旋律和歌词有效地结合起来,最终创作出了一首优秀的、成功的声乐作品。这些都是声乐演唱者和研究者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歌唱者明白和理解作品的来历,可以更有效地指导歌唱者去演唱和研究声乐作品。

(二)对作品内在意蕴的挖掘

对声乐作品内在意蕴的挖掘,首先应把握作品的情感属性与变化。正确的情感表达是歌曲的灵魂,歌唱者善于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概括,体验作品的情感变化与情感的逻辑表达。比如说,声乐作品上标有忧伤地,而这种忧伤要在一个什么样的度上去表演才算对呢?这就需要演唱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文学修养去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演唱者也必须在歌唱修养和文学修养方面做一些必要的积累,以备在演唱中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得更好。

其次,对声乐作品进行多侧面的想象活动也是必要的,不同的声乐表演者都有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表现,同一声乐作品,不同唱法的歌唱者表演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听觉效果。演唱者应扩大对作品的理解,拓展演唱技术与技巧,提高自身的歌唱修养与文学修养,丰富演唱想象力,多侧面挖掘声乐作品的内在意蕴,正确理解作品和演唱声乐作品。

(三)合理的二度创作与创造

对声乐作品合理的二度创作是歌唱者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某种程度上说,二度创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听众对歌曲的认同感。当听众对一首声乐作品不熟悉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演唱者的演唱作出对歌曲的判断。合理的二度创作也给听众留下第一印象,也暗示出作为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尽可能的去理解声乐作品,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经过合理的二度创作给听众留下好的印象,有利于歌曲的推广与传唱。强烈的表演欲望,恰当的交流与情态交融,表演与技巧的统一,可以说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与创造,巧妙地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运用到演唱中,无疑是演唱者追求的目标。在演唱过程中,如果没有强烈的演唱欲望和激情,演唱者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激情。在表演中注意主客体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也有动态交流和静态交流,既需要表演者用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激起观众的共鸣,也需要观众有声和无声的回答,这样的表演可能就是声乐演唱追求的最佳的艺术效果。

三、歌唱表演能力的培养

歌唱表演能力随着歌唱者的演唱积累与表演实践的增长而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其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征与差异,要随着这种特征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对歌唱能力进行提升,让歌唱表演具有创新性。

(一)提升文化修养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对于演唱者演唱歌曲至关重要,就如我们听到一些成功的声乐作品,作品的演唱透露出歌唱者较高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不是简单地看几本书就能解决的,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也要求歌唱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真正找到适合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路子,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加强歌唱技能

任何时候,歌唱技能都是歌唱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高超的歌唱技能,再好的作品我们都无法将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对歌唱技能也要保持一种创新的态度,勇于接受新事物,吸收和吸取成功歌唱家的经验和演唱技巧,继承与创新并存。在这一点上我们善于把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和民间歌曲的演唱区分开,因为民间歌曲的演唱有其原生性,与创作歌曲和艺术歌曲在演唱上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想要自己的演唱达到一种高境界,必须加强自身歌唱技能的提高,选择适合自身演唱的作品,发挥自身歌唱的优势,把作品发挥到尽善尽美。

(三)感性表演与理性表演

任何一种音乐表演都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表演过程中,理性表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我们在不理解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们所作出的演唱表演往往是靠自己的第一感觉来进行,这个感觉不是不好,而是有时候所表演出来的效果很感性,不贴切声乐作品的真实要求,也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感性表演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作出理性的判断和理性表演,这就有赖于我们对声乐作品的把握和对声乐技术、技巧的掌控以及对歌唱心理因素的调控,这样的表演才具有价值。

在歌唱表演中,把心理调整到最好的歌唱状态,较好的心理素质能让演唱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歌唱也需要二度创作的突破,能在歌唱创作中找出适合歌曲表演的新路径,把我们的演唱和表演提升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让声乐作品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歌唱表演赋予了歌唱作品的生命力,表演让有律动的音响不断地传承,以至于我们一直在寻找这种有生命力的歌唱作品,追求有价值的歌唱表演。

参考文献:

[1] 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 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彭黄

歌唱表演与表演艺术论文 篇2:

歌唱表演中情感与技巧的关系

【摘要】歌唱表演是人们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优美的演唱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表达内心的情感及心绪,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的歌唱表演中,单纯的技巧训练及磨合固然重要,但是歌唱表演这一“二次创作”过程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才是歌唱表演的核心内容,才能将音乐作品的审美养成作用充分的表达出来。因此在实际的歌唱表演中,演员要实现到情感与技巧的统一,才能提高表演的感染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文章主要针对歌唱表演中情感与技巧的关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歌唱表演;情感表达;演唱技巧

歌唱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心绪的重要形式,歌唱艺术是将歌曲的思想内涵及情感用人声表达出来的表演艺术,是一种更加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与各类乐器相比,人声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更加准确,其审美愉悦的效果也更加明显。声乐演唱作为进一步生产和艺术加工的二度创造,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它不仅仅只局限于一度创造的传达和表现,同时还给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即要体现出表演者自己的创造。

一、歌唱表演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

歌唱表演不仅需要演员具备较高的声乐专业素质,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才能将歌唱作品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声音是歌唱的基础,声乐艺术的技巧性很强,但技巧只是艺术的表现手段,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歌者是用声音去表现一定的情感内容,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感情所需要的音调。

(一)歌唱技巧的重要性。所谓歌唱技巧是指在经过练习后各种动作环节已在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甚至变成演唱者自觉性的条件反射,是演唱者意志行动的动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演唱。在歌唱表演中,同一首歌曲由不同的人演唱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主要是因为演唱者的声音条件、歌唱技巧不同,歌曲的表达也存在差异,优秀的歌唱家一定都有成熟的声音技巧。与说话不同,演唱需要科学的发声、娴熟的技巧、充沛的情感,演唱者的声音条件、扩展音域、音质、表现力等均是影响歌唱表演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演唱技巧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基础条件、必要条件。声音技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老师科学的指导与规范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嗓音条件选择合适的歌曲,指导其实现呼吸、发声、吐字、音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一些歌唱演员在演唱到动情处,由于感情过分投入会出现失控场面,但演唱中哭也需要技巧才能哭出美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主体独立存在,歌唱表演同样如此,歌唱者必须具备优美的声音、驾驭各种音色的能力才能贴切的表现作品。

(二)歌唱情感的重要性。“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可见任何乐器表演都不如人声演唱,歌唱是情感艺术,演唱者用人声控制演唱节奏、突出音色、把握旋律,歌曲是人们情感的抒发与心绪的表达,如果一首歌曲仅有技巧支撑,即使再高超的技巧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演唱者将“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歌唱表演才会从初级的技巧展示升化为歌唱艺术表达,才能真正体现出歌曲演唱的情感回归。歌唱表演过程中,可以指导演唱者大声朗诵歌词,其实朗诵歌词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酝酿情感,再演唱歌曲自然可以沉浸其中,表达出充沛而真诚的情感。音乐是一种表现性艺术,无论是演唱、演奏或者是词曲作者,均要有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表达欲望,音乐作品的感染力才更强。音乐表现欲望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演唱者自觉参与意识的体现,每个歌唱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唱实现与听众的情感共鸣,使听众感受到演唱艺术的美感,对其产生心灵的震撼。歌唱表演中很多歌唱者一味追求技巧、追求高音,特别是初学者,将唱到high C甚至high E视为高演唱水平的标准。其实以“较高音”为技巧标准的做法并不可取,歌唱者为了突破高音忽略了情感因素,不仅使得音乐作品缺乏美感,而且由于演唱苍白、空洞,无法与听众产生共鸣。歌唱演员要不断挖掘每首歌曲作品的深刻内涵,激发自身表达歌曲作品的欲望,使歌声由“好听”升华为“动听”,准确把握歌曲作品的灵魂。

二、歌唱表演中技巧的训练

歌唱技巧包括歌唱的姿态、呼吸、喉头的位置、共鸣、起音、声区的统一、吐字咬字等,演唱者还要具备调节、控制音乐、音质、音量、音准的能力。由此可见,歌唱技巧是各个因素的协调统一。在诸多因素中,呼吸、发声、共鸣是提高歌唱技巧的重要因素:

首先,呼吸。业内有“谁会呼吸,谁就掌握了演唱的根本”的说法,歌唱时必须有饱满、持久的气息才能完成呼吸的技巧,演唱旋律有悠长舒缓,也有欢快动感,不同的旋律均需要演唱者利用气息的弱收、平收、强收、回收等技巧来顺畅、轻松的完成。歌唱中在始终保持“叹”的状态,以形成良好的循环,可有效改善歌唱中气息浅、气息僵的问题。其次,发声。歌唱中发声的关键在于喉咙,歌唱表演中要充分打开喉咙,才能保证声音的稳定性,避免由于气息受阻而出现走音、破音的现象。演唱过程中喉结的位置是位于颈部中间的,而喉结会随着肌肉的移动而移动,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喉结稳定性的训练,以保证演唱时稳定的气息及顺畅的声音。当然,发声时要合理控制喉结的位置及发声的尺度,避免为了追求气息的稳定而出现舌头下压喉咙的问题。最后,共鸣。歌唱表演中的共鸣是歌唱者演唱时对基音的扩大,人体主要包括胸腔、口腔及头腔三大共鸣体。其中胸腔是最低的共鸣腔,演唱时解放喉咙可以突出胸腔共鸣的效果,增加音量,完成稳固的低音。口腔共鸣则要充分打开口腔,掌握好“一松、一提”的训练方法,松即放松舌根,一提是指用面部表情提起口腔中的小舌,使其获得向上的空间感,将口腔共鸣的作用发挥出来。头腔共鸣通常在高音区才会有更明显的体会,要将脸上所有的发音器官全部调动起来,从口腔中仅放出一半的声音,另一音则由鼻腔中放出。具体演唱中,低音时稍开头腔,高音时稍留胸腔,歌唱表演才会更加自然、统一、顺畅。

三、歌唱表演中情感的训练

要在歌唱表演中融入丰富的情感,一方面,要对歌曲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挖掘其内涵。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歌唱者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有所不同。要高质量的完成一首作品,首先要将其唱准、唱熟,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手法,剖析歌词的思想内涵,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分析歌曲的重点、难点。此外,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准确理解歌曲的重要条件。每种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的会留有时代的印记,歌曲也同样如此,歌曲作品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动态的反映,描述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及呼声,人们可以从一首歌曲中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变革、民俗民风,比如歌曲《走进新时代》,歌词中“1992年”准确指明了歌曲所描述的年代,演唱者在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后,就可以更好的利用想象力体会作品的内涵,使听众感受到作品深刻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歌曲作品的风格。歌曲的情感与歌曲的思想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歌曲的情感,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沉淀,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特征,因此歌曲的风格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比如东北民歌《看秧歌》就属于格调明朗、热情奔放的风格,情感把握突出热烈、浓郁;而江南民歌《茉莉花》则温婉、柔美,需要表达纤细、内敛的情感,如小家碧玉一般细腻。再比如《黄河怨》悲凉凄苦,演唱时要用厚重的音色,而《好日子》是则节奏明快、欢快喜悦,需要用甜美明这的音色来表达等等。

四、歌唱表演中情感与技巧的统一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演唱作品,需要经过情感体验、理论指导、情感升华等三个阶段,而这个过程中,要实现情感与技巧的统一,才能保证歌曲演唱的质量。

首先要进行情感体验。优秀的歌唱家多是人生阅历深厚的人,其情感体验丰富,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演唱起来的感染力也更强烈。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利用文学作品、电影作品、戏剧话剧等其它手段弥补这一不足,通过间接体验其它的艺术领域来丰富自己的认知,激发自身的情感。演唱前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境遇,慢慢体味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印迹。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黄河怨》,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作品基调沉重。现代人演绎该作品时,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了解当时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尽量进行角色代入,想象自己置身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体会中国人民从一开始的痛苦绝望到后来的决心反抗的情感变化,演唱时作品的层次感自然会更加丰富。

其次,用理论指导演唱技巧。理解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后,就要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发声技巧,发现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演唱技能。一般情况下,音乐曲作者通常会按照音乐发展的规律来创作旋律,很多时候没有兼顾到歌词声调的规律,比如在演唱《我爱你,中国》这一作品时,开头的“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其中的“百”“鸟”“我”都是三声,但是曲折婉转的旋律容易把这些字唱成三声,声调与音乐韵律存在矛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这些字前面加上快速装饰音,用小三度的装饰音将一声转变为三声,提高这些字的声调关系的准确性。这种应用装饰音与滑音唱法解决语言声调与音乐旋律矛盾的作法,可使歌唱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贴近生活语言的声调。

最后,引导情感的升华。如果说第一阶段情感的体验与积累是对作品的初步了解,那么在掌握了熟练的演唱技巧后,就要向听众传递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作品情感的升华。歌唱艺术是情感的释放、灵魂的表达,只有全心全意投入才能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才能引导听众跟随演唱者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中,受其感染,为其感动。仍以《黄河怨》为例,演唱到“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时,要音乐清平、语言清晰,使听众在歌声中感受到“云”或“风”所营造的凄凉的景色,同时体会主人企盼、哀婉的情绪;而唱到“孩子啊,你死得这样惨!”时,则要将母亲眼睁睁看自己孩子惨死的绝望、痛苦的情绪表达出来,使听众跟随演唱者体会到母亲的痛不欲生与疯狂。

总之,在歌唱表演中,演唱技巧与情感的表达是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演唱过程中的呼吸、发声、共鸣、情感表达是一个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演唱技巧是完成整个歌曲的基石,而情感表达则是演唱目标的直接体现,正确、合理的处理演唱技巧与情感的关系,全身心投入到演唱中,做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情感精准、深刻的表现出来,提高音乐作口的感染力,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文霞.浅析声乐表演艺术中演唱技巧与情感的融合[J].音乐大观,2011,(12).

[2]刘丽娟.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5).

[3]柴慧霞.声乐演唱艺术的技巧与情感[J].大众文艺,2011,(23).

[4]鞠曼丽.声乐演唱艺术的技巧与情感分析[J].现代交际,2014,(05).

[5]朱艳.声音与表演的融合——从青歌赛看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表演课的设置和改革[J].四川戏剧,2011,(05).

[6]巩若强.浅谈声乐教学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4,(05).

[7]尼加提·吐尔逊.论戏剧表演教学法[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03).

[8]秦容,邹渊.谈传统戏剧与传统声乐的相互传承[J].四川戏剧,2008,(04).

作者:王庆华

歌唱表演与表演艺术论文 篇3:

论歌唱艺术的历史演变

[摘 要] 歌唱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用人声表达音乐作品。歌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本文立足于独唱形式的歌唱艺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民间歌曲的演唱以及西方歌唱的产生及发展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关键词] 歌唱;歌唱表演;歌唱表演变革

歌唱( Singing)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用人声表达音乐作品。形式有带歌词的和不带歌词的(如练声曲、声乐协奏曲等);有独唱的、重唱的(如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八重唱等)和合唱的(有用乐器伴奏的和无伴奏的合唱)等。本文主要论及独唱艺术方面。

歌唱的风格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歌唱性的,擅长表现流畅的、宽广的、连续不断的旋律。是古典歌唱艺术的基础。另一种是朗诵性的,音调接近语言风格,如歌剧中的宣叙调。在外国19世纪歌剧咏叹调中还常有带朗诵性的或类似的小咏叙调朗诵风格的歌唱。第三种是花腔性的。用大量的装饰音、经过句快速演唱的个别母音。18世纪意大利演唱花腔乐段并不取决于声种的类型,几乎所有各声种的歌唱家都有演唱花腔的能力。应当一提的是17、18世纪欧洲舞台上的阉人歌唱家对花腔歌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将其发展到最高峰。此后,花腔风格的歌唱多数只保留在男、女高音部。现代主要由花腔女高音担任。

歌唱是起源最早的人类艺术之一。有人曾认为歌唱、舞蹈、诗歌,在我们的祖先时代同时产生。但笔者认为歌唱(包括舞蹈)可能更早于诗歌。人类很可能在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就借助于歌唱和舞蹈表达自己的欢乐、悲哀等感情。在古代希腊、罗马和中国,专业的歌唱艺术很早就已闻名。

一、中国的民族歌唱

在中国,纪元前的诗经、楚辞,纪元后的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各个时代歌唱的主要形式。但唐宋以前的多不见乐谱记载。《诗经》是孔子(前551-前 479 年)辑选的古代民歌集,皆可歌之。《楚辞》是屈原(前343—前 277 年)吸取楚国民歌的营养创作的艺术诗歌,可歌唱或歌舞乐合演。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几位著名的歌唱家,如王豹、秦青、薛谭、韩娥等。韩娥是韩国人,据《列子·汤问》记载:她歌艺超绝,曾在齐国雍门卖唱,“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当曼声哀哭时,可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后来她又曼声长歌,则使“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间之悲也”。并说:雍门一带的人,由于学习了韩娥的歌唱,而以擅长歌唱著称。这一时期在《礼记·乐记》和《韩非子·外储说》中最早记叙了论及歌唱技术和声乐教学的记述。秦国的秦青就是以教唱为业的著名歌唱家。据传著名歌手薛谭曾跟他学唱,自以为尽得其技,遂辞归。秦青在为他“饯于郊衢”之时,“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显示了高超的歌唱技艺,使薛谭改变了主意,恳请留下继续学习,此后再也没有主动提出回乡的请求(见《列子·汤问》)。汉朝的《相和歌》已经发展到有弦、管、击乐器伴奏的艺术歌曲形式。“歌舞大曲”为《相和歌》的最高形式。南北朝时期(367 - 589 年)具有人民性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是长篇的五七言叙事歌唱。唐代除可歌唱的五七言绝律诗外,大型的唐大曲形式的出现,展示了歌唱艺术在这个时期的高度发展。许和子是有代表性的著名的宫廷歌唱家。她于开元(713 - 741 年)被选入宫,即以永新为名,在宜春院为“内人”(即“乐伎”)。善歌且能变新声,“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深受唐玄宗李隆基赞赏,称其歌唱“值干金”。据《乐府杂录》载:一日“唐玄宗赐大酺于勤政楼,观者云集,万众喧哗,玄宗欲罢宴。中宫高力土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于是广场寂口,如无一人”。在当时没有扩音器的情况下,能使万人寂然,定是声情曲茂、唱做俱佳,包括“共鸣”的运用也一定是不错的。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还较生动地论述了发声法:“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氳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至今对指导民族歌唱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众多论及民族歌唱的文章亦多引此语。宋代,由于宋词的盛行,唱“词”成为主要的歌唱形式。同时,继唐大曲又发展为一种复杂的“诸宫调”套曲演唱形式(有时说唱相间)。如董解元的《西厢记》,它使歌唱艺术从歌舞形式进入到表现人物与故事情节的新阶段。元代出现的宋杂剧,唱赚、鼓词等说唱音乐。宋代出现的元曲,以及明代以后出现众多的戏曲形式及说唱音乐都对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有很大的创造和贡献。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是我国民族声乐上的重要论著,较全面地论及歌唱方法及其他音乐理论。《中国音乐词典》中称其为“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欧洲最早的声乐论著一般认为是早期意大利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托西( Pier F Tosi,1653—1732 年)所著的《关于古典和现代歌唱的意见与对花腔歌唱的看法》一书。由于这两部书的著作年代及燕南芝庵的生卒年均不可考,笔者只可根据元朝的年代(1260—1368年)和托西的生卒年,粗略算来,我国的《唱论》较欧洲最早的声乐论著约早了400年左右。明清以来,在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全国各地、各民族也产生了许多山歌、劳动号子、民间歌舞、小型戏曲和曲艺音乐。戏曲和曲艺均应认为是中国民族歌唱与其他艺术(如剧本文学、表演和舞台美术等)相综合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们均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四”以后,欧洲声乐艺术开始传入中国,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相结合产生了“学堂乐歌”以及此后的艺术歌曲、儿童歌舞剧、群众歌曲、新歌剧等。至于欧洲传统唱法传入我国又是较晚些时候的事情。

二、欧洲的歌唱

在欧洲,专业歌唱主要是在民间祭祀歌唱、民间演唱中发展起来的。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约公元前 11世纪至前 9世纪)可以理解为歌唱与诗歌相结合(即说唱性质)的大型的声乐史诗作品。是盲诗人兼歌手荷马( Homeros)创作的。纪元前 l世纪30年代以来,在古罗马帝国建国初期,一度出现过民间歌唱的繁荣。但以后随着古罗马在政治、侵略上的成就,贵族们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开始出现供奴隶主享乐的奴隶身份专业歌唱家。宗教歌唱从公元1-2世纪,基督教产生起就已进入教堂,先是单声部,后来发展为多声部复调合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由于世俗音乐的发展,出现了更复杂的声乐体裁——歌剧,以及此后的浪漫曲、艺术歌曲等。由此,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使专业的独唱成为声乐艺术的主要种类,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出现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直接促其形成的是16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一些进步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音乐家,以卡契尼( GiulioCaccini,约1550 -1618 年)为首的音乐集体“抒情剧社”。他们不但创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歌剧,也制定了意大利古典歌唱的准则——“Bel canto”(美声歌唱)。应当说明Bel canto这词我国当初翻译为“美声唱法”是很不恰当的。这词的含义应包括曲子作得美和演唱优美动听等多层意思,并非仅指唱法。因此,应译作“美妙的歌唱”或“美声歌唱”、“美唱”。现“美声唱法”已广泛沿用,改也难了。现今,Bel canto 一词一般泛指意大利的传统歌唱风格。它的歌唱特点是: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音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唱风真挚而富于感情。技法上主张打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良好的气息支持。教学特点,一般先进行母音的发音,然后结合子音,再后掌握歌词的表情。渐强渐弱( Messa di voce)的练习认为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训练手段之一。音量的大小是次要的问题,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怎样把歌喉训练成像笛子一样有纯美、柔和、均衡的声音。“美声歌唱”产生以后,于17、18世纪盛行。它是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而完善起来的。17 -18世纪这200 年间是意大利“严肃歌剧”蓬勃发展,也是“阉人歌手”统治欧洲歌剧舞台的200 年。众多伟大的阉人歌唱家为“美声歌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整个18世纪到 19世纪初音乐史学家们称其为“歌唱的黄金时代”。其中又可分为两个“黄金时期”:第一“黄金时期”是18世纪初至1770 年,其代表是法瑞奈里(1705 -1782 年)和卡法瑞里(1710 -1783 年);第二“黄金时期”是1770 年左右至19世纪初,其代表是帕基埃罗蒂(1740 -1821 年)和卢伊季·马凯西(1755 -1829 年)。这四位代表均是著名的阉人歌唱家。19世纪,罗西尼(Rossini)、威尔第( Verdi)等作曲家的歌剧创作使“美声歌唱”的歌唱力度、戏剧性的表现得到了发展,音域进一步扩展,歌唱变得更有个性并与音乐形象紧密结合。普 契尼( Puccini)的晚期创作,以及列昂卡瓦洛( Lencavallo)、玛斯卡尼(Mascagni)等作曲家的歌剧创作,又加强了咏叙—朗诵的因素,使歌唱更富有热烈的感情。近现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有帕蒂( Patti)、卡鲁索(Caruso)、格丽-库契(Calli -Curci)、吉利(Gigli)等。

在意大利美声学派和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欧洲的其他民族受其影响,又与本民族的语言、歌唱发音特点以及本民族音乐学派的产生与发展相结合,产生了一些在声乐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声乐学派。主要有:(一)法国声乐学派。主要特点是强调歌唱中的朗诵因素;同时,在民族作曲家吕利( Lully)、格鲁克(Gluck),以及后来的梅耶贝尔( Meyerbeer)、古诺(Gounod)、圣-桑(Saint -Saens)、玛斯涅(Masseneet)、比才(Bizet)等作曲家的创作影响下形成的。著名歌唱家有奴里( Nourrit)、玛丽布兰(Malibran)、卡尔韦( Calve)、莉莉·庞斯(Lily Pons)等。(二)德国奧地利声乐学派。它的形成与发展与本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代表性作曲家的风格、民族歌曲的音调特点、民族语言风格以及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有关,巴赫、亨德尔的声乐作品广泛采用了意大利歌剧的技巧。莫扎特综合了同代人声乐写作的成就。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玛勒等人的创作发展了室內声乐,出现了室内乐歌唱家。瓦格纳的歌剧创作要求特殊的歌唱风格:强大有力的音响、丰满的音色、鲜明的朗诵性以及长乐句的歌唱。此后,理查德。斯特劳斯、勋伯格、贝尔格、兴德米特、奧尔夫等人的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唱风格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著名的歌唱家有:莉莉·莱曼(Lilli Lehmann)、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舒曼·海因克(Schumann Heink)、菲舍尔·迪斯考(Fischer- Diskau)等。(三)俄罗斯声乐学派。具有抒情性、淳朴性,歌唱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心理描述与民族语言相结合的特点。18世纪初,先以宗教歌唱的形式出现。1735 年起,意大利歌剧开始在俄国流行,促进了专业歌唱家的成长。格林卡的创作及声乐教学进一步促其形成。达尔戈梅斯基、谢洛夫、巴拉基列夫、居伊、李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等的创作、评论对俄罗斯歌唱家的表现原则有很大影响。20世纪初,俄罗斯声乐学派开始得到国际公认。著名歌唱家有:彼得洛夫、索比诺夫、夏里亚平、涅什达诺娃等。

三、当代歌唱的发展

现代,由于广泛地使用录音、电影、电视信息手段,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歌唱艺术出现了互相影响、融合的倾向。常见一部歌剧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演员同台演出的情况。其唱法几乎都是美声歌唱的美学原则,美声歌唱已普及全世界。现代的歌剧作曲家常使用宽广的音域、大音程跳跃以及从大力度到极弱的音量变化。因此,专业歌唱家需具备更全面的技术和表现手法。声音既能匀称、平稳而且音色美、音域宽、音量变化幅度大;吐字清楚,讲究声音和语言的结合。被人誉为20世纪前半叶欧洲歌剧舞坛皇后的玛丽娅·卡拉斯是代表之一。

至于轻歌剧歌唱家要兼备歌唱技术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善于从歌唱很快地转到语言表现;擅长边舞边唱。轻音乐歌唱家不强调声音的训练,发声功能接近说话。

当代,具体讲是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于歌唱技术、歌唱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境界。文光摄影、声音的频谱分析、共振峰的研究、肌电图的测试、放慢速度观察声带振动的闪频观察仪(又称喉动态镜)、每秒钟可摄 6000张相片的快速摄影等的相继发明,为从生理学、物理学基础上研究歌唱发声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科学地解释清楚了一些歌唱理论上的经验主义和混乱的传统声乐概念。有些国家开设了专门的声乐实验室,可以发展 到现代科技与歌唱生理学、歌唱音响学的结合,必将为歌唱事业展现广阔的远景。

[参 考 文 献]

[1]汪申申.清代歌唱理论鸟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1):165-170.

[2]安东尼·西格尔,张伯瑜,王先艳.苏雅人为何歌唱?——中央音乐学院讲演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4):88-92.

[3]管谨义.歌唱的共鸣及其运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02):44-49.

[4]邓小英.歌唱音色与歌唱艺术风格[J].人民音乐,2000(12):26-27.

[5]邓小英,刘大巍.论歌唱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04):76-78.

[6]柯·瑞德,薛 良.“美声歌唱”的历史背景[J].中国音乐,1992(01):43-45.

(责任编辑:章若艺)

作者:管谨义

上一篇:初中多媒体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环境陶艺人性化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