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市场论文

2022-04-15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着眼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深度交流、融合,以全方位创新共建人文湾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表演艺术市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表演艺术市场论文 篇1:

浅谈表演艺术市场消费者购买心理及行为

摘 要:表演艺术是一种体验型消费,因而感情因素是艺术消费的一项核心效益。在针对表演艺术的营销策略研究中加入感情要素的目前为数不多。关系营销的结果受到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而感情因素与关系营销结果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阐明。评价感情影响顾客满意度,而评价感情产生的原因中目标一致性是最基本的一项,目标又与动机紧密相关,所以可以推断出席观看表演艺术的动机对评价感情有影响,从而影响满意度和再购买意图。

关键词:表演艺术;消费者;营销

在表演艺术市场中,交易的内容是无形的体验。Holbrook & Hirschman(1982)首先提出了享乐型消费的概念来指称涉及商品使用中感官、幻想、情感方面经历的消费者行为。他们把传统的、实用型商品,与享乐型、体验型商品区分开来。相对于实用型商品的消费而言,享乐型消费决定欠缺理智,并且很大程度上基于探索性搜索行为和整体上的印象。也就是说,体验型消费更加依赖于享乐性、审美性的标准。既然体验型商品与实用型商品在本质上有区别,关于两者消费者满意度的测定方法也应当不同(Langrehr1991等)。享乐主义的观点激发了很多艺术营销研究者将感情因素识别为艺术消费的一项核心效益(Colbert 2003等)。

营销中感情的作用已经由许多研究者进行探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Bagozzi et al.1999等)。Oliver(1991)发现3项感情回应是满意度的重要先行要素。 Nyer(1997a,1997b)发现预测消费后回应的最佳方法是测量满意度及其他的感情要素。Sherman et al.(1997)确证了消费者的感情状态可能是购买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管理人及营销者可以通过运用感情来获取竞争优势(Taylor 2000)。竞争优势是组织在竞争市场中业绩表现的关键(Porter 1998),艺术组织与其他企业一样需要获得竞争优势来创造并维持卓越的表现。对于本质上更倾向于享乐型的服务来说,感情的达成及状态被认为会对消费、评价以及再购买意图产生一定的作用。满足主观因素并激发感情反应被看作是决定这类体验中顾客价值的最关键元素(Addis & Holbrook 2001)。

随着关系营销的出现及兴起,顾客维系和再购买成为关注的焦点(Bolton et al.2000等)。Hellier et al.(2003)证实了最新的发现,认为再购买意图是推动组织收益性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性增长的极具价值的要素(White & Yu 2005等)。服务质量、感知价值和满意度等构想已经被不同的研究者识别为再购买意图的先行要素(Zeithaml 1988等)。根据先行研究可知:服务质量对感知价值有正面影响(Sweeney et al.1999等);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有正面影响(Cronin et al.2000等);顾客满意度对再购买意图有正面影响(Selnes 1998等)。然而却很少有研究验证表演艺术领域中再购买意图的重要性及其与先行要素间的关系。

营销中的感情因素研究包含3个阶段:类别方法,维度方法和认知评价方法。类别方法不解释感情的起因,只根据相似性将各种感情分成几组(Plutchik 1980等)。维度方法利用效价和觉醒两个维度来区分感情(Mano 1990等)。认知评价方法则提供了一个更有深度的办法来说明感情之间细微的差异,并旨在预测特定环境下什么感情会被引出、被激发的感情如何影响行为(Lazarus 1966等)。认知评价方法被认为更适合理解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感情回应(Watson & Spence 2007等)。该方法被用于研究消费感情及其对购买后行为的影响(Nyer 1997)。在导致感情的潜在评价项目中,最基础的一项便是目标一致性(Scherer 1988等)。Frijda(1987)以及其他学者认为感情是一种对个人——环境关系的动机性回应,而动机涉及个人目标。

在 Hume & Mort (2010)的研究中,作者验证了表演艺术背景下消费者观看演出后感情对感知价值和满意度的影响。在研究中调查感情的方法采取了认知评价法,因此感情变数的名称被定为评价感情。经过实验统计分析,感情对感知价值及满意度都产生正面的作用,即评价感情上对演出的满足程度高的话,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的水平也高。除此以外,作者还验证了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度和再购买意图各个变数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中,该研究提供了至今最完整体系化的表演艺术消费者分析道具,涉及各项服务环境中的变数,但是在他们的研究模型中没有考虑到消费者个人的出席观看动机。

消费者在惠顾艺术演出时常常出于个人心理上的动机(McCarthy & Jinnett 2001)。有许多证据证明内在动机在消费者的商品消费行为中起到很大作用(Hausman 2000等)。McCarthy & Jinnett(2001)提出个人动机可能决定观众出席艺术演出与否以及参与艺术的形式。Swanson et al.(2007)探究了表演艺术消费者的4项个人心理动机(审美,良性压力,娱乐,自信提升)与顾客口碑及支持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动机变数的路径系数具有显著性,但数值相当低。这说明模型中需要其他的动机变数,如一些观众想要更多了解艺术,一些顾客将观看演出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或觉得枯燥无趣的个人在观看现场演出时可以暂时忘却烦恼。服务营销者普遍认可维系长期的客户基础所能获得的益处(Berry 1995等)。测试顾客与公司间关系的强度时可使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他们参与支持组织的积极行为的意向。票房销售对大多数艺术组织来说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为公众对艺术的兴趣与艺术价值提供了实质性证据。因此再购买意图被看作是支持行为中的一项(Jones & Sasser 1995)。研究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关系营销效益由满意度介导与心理动机相关联。

通过总结分析各种表演艺术相关研究,可以得知:观看动机影响评价感情,从而影响感知价值和满意度。

艺术组织的管理人和营销者势必关注如何增加收入、提高收益性、发展可持续性。艺术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及观众带来的票房收入,因此经营艺术组织的时候不仅要重视艺术创造方面,也要高度集中于消费者分析和观众群拓展。对于特定的观众消费群体,应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采用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和关系营销方案,由此达到顾客满意度和再购买率最大化。而出席观看的动机可成为一项很好的细分表演艺术消费者的手段。带有不同动机的观众在前往剧场观看演出时抱有不同的目标,当剧场服务和演出质量与观众的目标相符合时,观众会感受到正面的评价感情,因而感知价值及满意度的水平也随之上升;只有满意度高的情况下观众才会再次对表演艺术进行消费。为了把握艺术消费者的观看动机,可以在事前通过票务网站等各种媒介渠道进行简易问卷调查,经数据搜集并分析后导出该演出的预计观众群体中占最大比例的观看动机类型。之后,将整个演出的服务特性调整至能够最佳满足带有该观看动机观众的状态,使尽可能多的观众从表演艺术中获得乐趣、感动与欣慰。满足而归的观众越多,再次心甘情愿为表演艺术掏腰包的人就越多,因而艺术组织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作者:钱之辰

表演艺术市场论文 篇2:

以岭南文化夯实大湾区人文底蕴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着眼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深度交流、融合,以全方位创新共建人文湾区。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岭南文化 文化创新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统筹全局、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对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抓住这一重大政策利好,新形势下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构筑岭南文化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必将进一步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激发文化改革创新精神

岭南地区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同于中国传统内陆文化形态,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分支的岭南文化,是在开放、多元的海洋文化背景中孕育的。改革开放之后,岭南文化重放异彩。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厚重性以及现代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水乳交融,为广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驱力。2003年11月,“新时期广东人精神”被概括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

“广东精神”的提出,正是在提炼岭南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时代精神,以新的概括性语言呈现人文内涵,以更好地凝聚共识、整合价值,形成新的精神力量,树立起开放、务实、兼容、开拓的崭新形象。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时代环境中,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激发文化改革创新精神,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底蕴转变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盘活内容资源,使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的能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粤港澳合作不断开启新局面,文化融合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凭借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经济总量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成為中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之一。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传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粤港澳在文化心理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广东很容易接受港澳的东西。如香港的流行文化、影视文化,对广东的广播影视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率先进行突破。中国的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是在岭南地区发轫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逐渐出现了音像制品市场、表演艺术市场、图书报刊市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和电视文化市场,以及流散文物市场、文化旅游市场和工艺美术市场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市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开展国际贸易交流合作的窗口。

进入21世纪,粤港澳合作不断开启新局面,文化融合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早在2002年11月,为了加强大珠三角区域的文化合作,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及澳门特区文化局建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并在2003年8月签署《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此后,粤港澳在演艺节目和人才交流、文化资讯、弘扬粤剧艺术及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2009年2月,广东省文化厅、香港民政事务局及澳门文化局共同签署《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09—2013)》,促进及深化三地的文化合作。2010年6月,《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工作协议书》签署,确定了包括文化产业合作在内的32个交流合作示范点。2011年6月召开的粤港澳文化合作第12次会议,正式将珠海市横琴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园确立为三地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重点试验园区。2012年9月,广东与澳门两地的官方广播电视机构——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与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在澳门签署《粤澳影视文化合作框架协议》。粤澳两地在电视广告业务、频道覆盖、节目互换、采访互助、人员培训、影视剧制作、艺术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拓展了两地影视文化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粤港澳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粤港澳的文化同宗同源,在文化园区、影视娱乐、传媒出版、版权营销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三地文化产业合作的空间非常大。在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方面,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城市,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如果粤港澳金融界达成共识,可以协助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对接工作,为广东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影视制作、市场推广、产业园区建设等提供资金扶持。在文化品牌与文化展示平台方面,香港是一个国际性都市,有完善的展会系统、文化产业运作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粤港澳可以开发和整合三地文化产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联手打造文化品牌,传播岭南文化,把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带到世界各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方面,鼓励港澳企业参与在广州东圃和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东莞松山湖等地建设“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形成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同时,粤港澳三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增强合作,共建文化产业研发机构,为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彰显岭南文化独特魅力,推动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

对岭南文化最好的传承,就是“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生命力。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以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推进政策创新、强化服务创新、推动机制创新、加快管理创新、实现业态创新,形成新的文化优势,从而达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水平。

面对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作为岭南文化的集大成之地,粤港澳大湾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发展规律与时代精神,进一步彰显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共建人文湾区,是国际与国内环境交汇、“软实力”与“硬功夫”协调、碰撞出的最强音,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头脑资本演化、裂变、提升出的全新导向思维和文化理想。只有在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全球视野中,浓墨重彩描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文化创新要有全球眼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地位,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打造一批能够巡航世界的“文化航母”,创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在激烈的全球文化贸易竞争形势下,探索文化“走出去”的区域发展模式,瞄准世界一流水准,向国际文化市场进发,探索多样化的“走出去”模式。区域文化发展,必须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找到重点方向,构建龙头引领,抢占制高点,在重点领域起到带动作用。同时,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从投融资到项目对接、到交易平台、到消费市场,建构一个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只有因地制宜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思路,找准加快发展的牵动点和支撑要素,凝聚合力,打造特色,重点突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实力方能实现倍增。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从精神层面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的本质在于“人化”,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岭南的社会生活变迁中,我们看到民众的文化心态、气质、性格,乃至习俗风尚,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每天都创造着新的生活。正是文化的大融合,让区域文化激发出社会革新的动力,引领我们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文化多元融合、思想观念深刻裂变、体制机制变革创新,必将推动区域文化的强势崛起和新岭南文化精神的重塑。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小贴士】

作者:陈伟军

表演艺术市场论文 篇3:

吉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行业,一般包括图书报刊市场,表演艺术市场,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工艺美术等。它属于第一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处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地位的吉林省,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媒,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

(一)图书报刊业的发展现状。吉林省坚持实施精品战略,通过每年实施百种图书精品工程,已基本形成了吉版图书特色,初步形成了品牌。吉林省现有图书出版社14家,2005年出版图书3728种,出版图书8104万册。吉林省现有4家集团,即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日报报业集团、长春日报报业集团、吉林新华发行集团。有各类报纸78种,其中党报10种、都市报8种。吉林省出版期刊234种,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124种,自然科学类期刊11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356种,230万盘。全省出版物年总销售额18.5亿元左右。少数民族出版业繁荣发展,2005年出版朝文图书685种,有2种图书获长白山优秀图书一等奖,3种期刊获省十佳期刊,《儿童世界》获首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奖。

(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现状。随着包括网络在内的当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吉林省电子出版物也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成为后起之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薪型传媒,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在整个出版业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音像电子出版业基本形成了从出版、制作,到复制、发行的产业体系。省内各市(州)、县(市)都相继增加了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管理职能.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

总的来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新闻出版(版权)业呈现出了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吉林省新闻出版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新闻出版业逐渐适应并探索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生存和发展的路子,造就出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的新闻出版队伍,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发展现状。吉林广电形成了以吉林卫视为龙头,以吉林卫星广播频率为带动的7套省级广播频率、7套省级电视频道,全省共计73个电视频道、69个广播频率的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的现代广电媒体格局。吉林电视台和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央台主要新闻栏目年发稿量均进入省级台前十名行列,吉林省生产的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受到了中宣部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业内称为“吉林电视剧现象”。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1.5亿元建设了全省光缆干线网4000千米,联通了全省九个市(州)和41个县市。全省网络干、支线路总长69305千米,其中光缆29700千米。实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市)的广播电视监测网。投资5.5亿元建设的lO万平方米的吉林省广电中心工程于2007年8月投入使用。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59%和9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是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以及全省广播电影电视从业人员努力工作的结果,同时也与吉林省发展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密切相关。

吉林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人才优势。吉林省科教基础较好,科学和教育都有比较优势,劳动力素质高,劳动力成本很低。吉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41所,在校学生31.9万人;各类科研机构480个,“两院”院士2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1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第6位,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良好的人才与科教优势,一方面可以培育优良的大众传媒受众群体.有利于大众传媒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才与科教优势也有利于提升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地缘优势。吉林省地处东北中部,毗邻朝鲜、蒙古、俄罗斯,交通较便利,基础设施较好,对周边的辐射能力较强。吉林最东端的珲春市位于图们江下游地区的中、朝、俄三国接壤地带,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千米。被誉为“祖国东方第一村”的防川村距市区75千米,是三国交界的鼎足地带。从此沿图们江而下仅15千米便可进入日本海,是我国由陆域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我国经水路到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距珲春100千米以内,有俄罗斯的波赛图、扎鲁比诺和朝鲜的罗津、先锋等港口,最近处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千米;距珲春200千米以内,有俄罗斯的海参崴、东方、纳霍德卡和朝鲜的清津等港口;珲春到日本的新泻、韩国的釜山等港口也只有800千米。这种地缘上的优势使吉林省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往较为频繁和密切。在这些交往过程中,一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可从大众传媒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吸取现代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还可同对方进行版权贸易,丰富我省大众传媒的产品品种。

政策优势。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考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吉林省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风,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经济强势增长,效益水平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结构更趋合理;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品零售额高速增长;外贸经济快速发展,利用域外资金显著增加;金融机构的存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稳步增加。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和消费群体。

旅游优势。吉林省具有丰富、优越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景色宜人的长白山国家级旅游区,“雄山托天池,林海藏珍奇”,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吉林省在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实现旅游经济总量和综合效益同步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开掘、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甚至取决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否。

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吉林省所具有的上述优势,无疑是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十分有利的因素。但我们也要看到,吉林省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利于和不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图书报刊业存在的不足。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

初具形态的时期,在这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考验。吉林省新闻出版业在积极应对这种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成绩也是显著的,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

新闻出版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尽合理。党报党刊、自然科学类期刊比重过大,都市类报纸过于集中,同质化特征明显,无效发行日益突出,有限的出版机构多数集中在长春、吉林、延边等地,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产品结构单一,过分依赖教辅。与发达省份的出版市场相比,吉林省出版业的产值和利润过分倚重教育出版,其中教材的产值比重一直超过50%以上,教辅图书又占有相当比例,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由于教材教辅占出版、发行单位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的份额偏大。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开发滞后,缺乏经营动力和活力。

精品书、畅销书偏少。吉林省图书出版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具有社会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图书。精品书的多寡事实上是一个省出版业竞争力强弱的标志。

大报名报和大刊名刊少。吉林省报刊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大报大刊。虽然像《新文化报》、《城市晚报》等报纸号称发行量在40万份左右,但其影响力和受众只是局限于吉林省,甚至只是局限于省会长春市,很难与诸如《南方周末》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报纸相提并论。而少数发行量高、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报刊,也主要是《文摘旬刊》和选刊类报刊。

(二)广播电影电视存在的问题。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相继涌现出一批以《738早新闻》、《吉林新闻联播》、《农村俱乐部》、《守望都市》等为代表的贴近百姓、关注民生的栏目。这些品牌栏目既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认可,也获取了诸如星光奖、彩虹奖、金童奖、金鹰奖、中国名专栏奖等国内几乎所有大奖的高级别奖项。从这个角度来说,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业具有很好的基础,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但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

首先,缺乏危机意识。随着数字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促使全球的信息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冲击着传统电信业和有线电视业的概念和体系。这种深刻变化正在极大地动摇着长期以来传统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不仅是吉林省,就是全国的广播影视在新技术的应用上都面临着需要不断更新的形势。

其次,市场意识不充分。吉林省虽然具有一批获全国大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从产业角度来看,还缺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市场效益的节目和产品。

面对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吉林省文化产业的现状,要加快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对策上,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建立现代传媒企业制度。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就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提出《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政策的新亮点是: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明确了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中坚持以国有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形成多主体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繁荣和产业壮大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行广播影视产业领域公有制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广播影视产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强调坚持面向市场,一切要以人民群众即消费者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始终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省大众传媒产业要想取得快速发展,必须顺应当代潮流,加速改制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传媒企业制度。

(二)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吉林省发展大众传媒产业的方向和指导,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选择。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升民先生指出:“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媒介产业’。”“困守在政治话语的迷魂阵中,我可以大胆预言,中国的媒介只能步着国有企业的后尘,陷入老化、冗员、低效的泥潭。任何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却只能解决媒介经营的一时之痛,而替代不了媒介在市场经济中的自身生存和长久发展。”

(三)培育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在本质上不是资金密集行业,也不是劳动力密集行业,更不是技术密集行业,文化产业是智慧密集行业。人才因素决定了文化产业创新的水平和速度。吉林省文化产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是关键。建设高水平的策划、创作、编辑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培养和引进熟悉国际惯例、善于国际市场运作的高层次管理经营人才。

(四)变革文化产业经营模式。随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到了应该“寿终正寝”的时候了。从文化产业的内容特质的角度说,现代社会也要求文化产业从过去那种简单的资讯和娱乐提供者的角色扮演转变到“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这样一种智慧型信息提供者的媒介角色扮演。谁对文化产业市场的“终端客户”掌控得最为有力,谁就将拥有未来的文化产业市场。

编校 杨彩霞

作者:薛俊生 王 旭

上一篇:经济行政法学论文下一篇:景观设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