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

2022-04-20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如何进行,本文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旅游综合资源库为重点内容进行四纬度顶层系统设计,探寻突出重点、共建共享、注入智慧因素的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新思路,为教学、培训和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资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 篇1:

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的逐步走向深入和旅游文化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日渐密切.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人手,在正确界定旅游文化学与其他旅游专业课程关系的基础上,为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的构架理出,以增强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的完备性和教学过程的可能性。

关键词: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理论体系

一、旅游文化学内容设置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文化学方面的教材比较多,如曹诗图,阚如良,曾文贵的《旅游文化与审美》、钟贤巍的《旅游文化学》、赵荣光,夏太生的《中国旅游文化》、华国梁的《中国旅游文化》、潘宝明的《中国旅游文化》、李光羽的《旅游文化精典》、郝长海、曹振华的《旅游文化学概论》和章海荣的《旅游文化学》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十余种。

此外,还编了一些区域性和专题性的教材。区域性的如蔡繁华《浙江省旅游文化》一书以浙江旅游客体文化为主题,从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特产文化、传统文艺等方面介绍了与旅游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文化现象,突出了各种文化的个性特征。庄志民的《旅游经济文化研究》则是一本从文化与经济结合视野中谈旅游的书。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旅游”,有其特定的含义。首先,它指的是旅游业,即作为“产业”门类的旅游,它与旅游经营管理者关系密切;其次,它是指作为赏心悦目活动过程的旅游,它与旅游者有着更多的联系。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的“旅游”两字,所涵盖的意义很丰富,是个多重指向交强的意义集合体,有时,这个意义集合体甚至隐含着内在深刻的矛盾性。旅游经营者追求可以理解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旅游者来说,社会效益更符合自身的利益。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彼此冲突的。显然,各位学者在旅游文化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对旅游文化构成的认识上尚未达成其识。

二、笔者所在学院《旅游文化学》精品教材建设的经验

教材体例安排实用、恰当。基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求,我们在安排《旅游文化学》教程体例上打破了依学科分类要求而设置的《旅游文化学》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将旅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内容纳入教材。同时,根据我院不同专业、不同学时对教学内容需要的差异性,在教材内容上采取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共学和选学两部分的弹性设置方式。

教材内容应以基础知识为根基,同时注意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需要选择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内容满足根基的需要,通过选学内容实现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站在企业用工需要和未来学生工作发展的角度,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将如何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鲜明体现在每一章节。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让学生具备一定未来独立创业的必备知识。

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编写结构应侧重提高读者注意力和兴趣。为此,我们在编写《旅游文化学》教程过程中,采用了以“本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提示该章重点、难点,在每节通过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特定案例引导、提出问题,在各章节中穿插相关资料和提出小问题的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通过促进教学互动,更好地实现了各章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材编写语言精练、表达生动活动。教材编写中,注意了适用者的非旅游专业性,注重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教学容量,满足培养学生必要的旅游素养和旅游实践技能的需要,应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实践可能和技能性的旅游论述得较为详细,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在纯旅游文化理论方面,如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等,则对其高度精简概括,做到了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案例的编写上,做到了连续而有针对性,应有所涉及知识点并要求覆盖所要重点教授教学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做到了用语规范严谨、简明流畅。

三、笔者所在学院《旅游文化学》教材动态建设的实践与认识

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1994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我们《旅游文化学》教研室参与了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以前教材建设的滞后局面,决心以此为契机,将教材建设纳入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建设的主体。我们成立了常规化的“教材编辑委员会”,由骨干教师组成,落实责任制,根据编委会每位老师自己的专业特长分配一定章节,常年负责其内容的编写、资料的收集、新进展的跟踪,要求每2-3年更新一次内容。经过7年的运作,证明有较好的效果。

教材出版工作常规化与动态化,致力于缩短出版更新周期。缩短教材出版更新周期,是当前旅游管理科学类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目前我国5~10年的周期水平缩短到3~5年是现实合理的。我校上世纪90年代末选用的马波主编《旅游文化学》(青岛大学出版社)教材;进入20世纪初我们采取了措施,目前使用周期在4~5年。这个周期不能是固定的,而是要做到动态化,根据学科的发展情况而定,需要时随时修订出版。由于计算机技术带动的电子版稿件的应用和出版技术的革命,快速定稿、排版、印刷已成为现实。我们的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注意按教材出版格式要求收集、保存教材文本资料和图文资料,修订出版一次教材周期可以大大缩短,从开始修订到印刷可以在2年内完成,甚至可以在1.5年内完成。

建立学科教材内容信息资料库,动态化跟踪本学科的新进展。目前,旅游管理科学具有进展迅速的特点,及时把学科的新成果、新知识在教材中有所反应,是时代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补充新知识外,必须把教材建设整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平时注意建立学科教材信息资料库,随时收集补充国内外有关学科方面的新资料。根据教材出版要求,收集的资料随时在电脑中加工和保存成适当的文本格式或图表格式,这样可以随时与陕速实现教材的升级修订。我们在2007年出版《旅游文化学》教材时,由于保存了第一版的电子文本,平时注意收集资料,虽然第二版补充修订了较多内容,但在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修订工作。

教材载体形式的多媒体化,丰富教材层次和提高教学效果。教材载体形式的多媒体化,类似于“立体化教材”、“多元化教材”等提法。从近几年教育技术发展来看,配合传统的印刷版纸质教材,还应考虑音像资料和电子版,其中最主要是电子版,特别是电子版课件。电子版课件是配合纸质教材的重要手段,是课堂面对学生的实时教材,它对旅游管理科学类课程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旅游管理科学类课件可以做到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件的建设要结合教材,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在内容的先进性方面要超过教材。这样不同的教材形式采用不同的组成方式,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有机整体。我们近年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充分重视教材电子版建设,课件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校教学先进集体的荣誉。

努力打造网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优秀教学成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教学成果共享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我院开展了“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从资源库框架的构建到内容的建设,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研制近40个动画,70余个分子结构数据,80余个演示试验,近1000幅图片。目前,前期工作已通过专家鉴定。结合远程教学实践,涵盖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解题方法的单元复习、课程总结等网上资源已陆续上网,实施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作者:曹令秋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 篇2:

基于全域旅游背景下四纬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思路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如何进行,本文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旅游综合资源库为重点内容进行四纬度顶层系统设计,探寻突出重点、共建共享、注入智慧因素的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新思路,为教学、培训和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资源。

【关键词】全域旅游;四纬度;资源库;网络运行

全域旅游是要素与空间共同作用下的新型旅游发展形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旅游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业发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如何进行,本文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寻四纬度建设专业资源库新的思路。

1 大格局变,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思路要变。

旅游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全域旅游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景区景点界限,呈现景点淡化甚至无景点状态,而是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全景式旅游格局。这就给旅游人才培养带来全新的课题,带来专业方向要变、课程要变,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也要变。

1.1 对资源的认识要变,要更加开放和融合。

全域旅游体系下,对旅游资源的认识要更加开放和融合。资源的认识要从单一到复合、从静态转为动态地全面认识,尤其是农业产业、交通业、商贸业、户外游憩运动产业等與旅游关联度较高的几个产业门类,其资源价值更需要重新认识,要认识其资源价值随着关系的理顺大幅提升。

1.2 专业资源库建设在内容上要变,要面向全域、全覆盖。

首先从社会资源角度讲,包括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全方位、系统化的资源体系;其次,要打破以单一景区景点建设为核心,以观光旅游要素为主的景点旅游发展传统封闭观念,向“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并行发展的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全局性观念转变;由“旅游业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式的散兵发展”向“全社会多个部门有机合作式的全局发展”转变;对旅游发展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市场结构、组织运作、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实施一盘棋的全面发展。

1.3 专业资源库建设在手段上要变,要基于数据化管理平台进行建设。

全域旅游体系下,旅游业与各产业融合,情况更复杂,需要的信息传送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内容更多,必须使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化管理平台来聚集、反馈信息。

1.4 专业资源库建设面向的知识、技能、素质点要增加,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全域旅游背景下要求要求旅游职业教育实行供给侧改革,改变过低的旅游职业教育定位,人才培养规格要提高,要培养新业态、新领域、新技术、新技能人才,因此,旅游资源库必须具有多个知识、技能与素质点。

2 四纬度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主要内容

在传统意义上,在旅游产业链条上,景区(点)、酒店、交通、娱乐等旅游要素部门提供的单项产品由旅行社加工汇总成为线路产品后再提供给旅游消费者。从产业链上看,旅行社是旅游供给和消费的连接者,是旅游产品的总装和集成者,被称为整个旅游产业的龙头。根据旅游产业链的逻辑关系,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专业,整合导游、酒店管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空中乘务、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构建旅游服务业专业群,对接湖南旅游产业,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高铁公司、航空公司、会展公司、休闲会所,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通过建立以旅游综合资源库为中心辅以旅游酒店资源库、旅游交通资源库、旅游娱乐资源库,构成一个四纬度全域旅游资源库,满足以全域旅游为背景、以旅游管理专业和旅行社为双龙头的旅游服务业专业群教学需要。

2.1 旅游综合资源库

在全域旅游体系下,景区(点)要素以不是十分突出和重要,就归结为全域问题,就通过建设旅游综合资源库来统一管理、盘活旅行社和全域景点资源。从学校层面说,主要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选择2--3家大型旅游企業共同建设。旅游综合资源库主要服务于专业规范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办学质量。主要建设基础管理、现代管理、创意管理、文化管理、教学管理5个中库,26个子库。在建设过程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办学标准,促进专业发展。

2.2 基础管理库

(1)知名旅行社及门店资源库;

(2)旅游营销库;

(3)旅游计调库;

(4)导游带团与讲解库;

(5)财务核算库;

(6)人力资源管理库;

(7)全域旅游资源库。

2.3 现代管理库

(1)智慧旅游库;

(2)网上创业库;

(3)旅游制图库;

(4)旅游质量库。

2.4 创意管理库

(1)旅游线路设计库;

(2)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设计库;

(3)旅游创新库;

(4)旅行社目的地营销库;

(5)自助游资源库。

2.5 文化管理库

(1)文化遗产地资源库;

(2)度假游乐文化库;

(3)度假健康文化库。

2.6 教学管理库

(1)教学文件库;

(2)课件库;

(3)微课库;

(4)技能抽考资源库;

(5)毕业作品设计资源库;

(6)知名高职学院旅游专业资源库;

(7)名师、名导资源库。

2.7 旅游酒店资源库

主要服务于酒店管理专业规范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办学质量。重点建设5个子库。选择1家大型旅游酒店企业共同建设。包括:

(1)知名酒店资源库;

(2)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3)茶艺与插花资源库;

(4)化妆资源库;

(5)酒店接待资源库。

2.8 旅游交通资源库

主要服务于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空中乘务专业规范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办学质量。重点建设5个子库,选择2家大型旅游企业共同建设。包括:

(1)行业企业情况资源库;

(2)专业教学资源库;

(3)礼仪资源库;

(4)旅游交通服务技能资源库;

(5)旅游交通装备资源库。

2.9 旅游娱乐资源库

主要服务于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规范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办學质量。重点建设5个子库。选择2家大型旅游企业共同建设。包括:

(1)旅游游乐资源库;

(2)旅游展会资源库;

(3)旅游文化、文艺资源库;

(4)旅游探险资源库;

(5)旅游教学资源库。

3 四纬度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的作用点、关键点和趋向。

3.1 作用点

建设四纬度共享型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满足多人同时在线的使用要求。通过专业资源库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职前、职后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示范效应的辐射作用。

3.2 关键点

教学资源库建设遵循四纬度设计、突出重点、整体解决,团队共建、资源共享,把握共性、体现特性,网络运行、不断更新的基本思路。

3.2.1 四纬度设计设计、突出重点、整体解决。

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目标,以旅游综合资源库为重点内容进行四纬度顶层系统设计,构建起循序渐进、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资源集成和资源开发的整体解决方案。

3.2.2 团队共建、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库建设采取企业、专业、课程三结合团队合作共建模式,通过使用者共同参与,主动为资源库提供优质资源,共同建立起高效的资源收集、开发、整理平台。

3.2.3 体现共性、突出特色。

在资源库建设中,针对全域旅游新趋势,结合专业及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兼容性教学资源的同时,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资源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延展性,不断丰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3.2.4 網络运行、不断更新。

借助资源库建设团队优势,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网络教学资源、课堂及实训教学参考、行业培训支持等服务。

3.3 趋向

按照“团队组建——调研论证——框架设计——资源建设——网络运行----推广应用——评价反馈——不断更新”的路径进行建设,是该资源库成为全域旅游背景下以旅游管理专业和旅行社为双龙头、共建共享型四纬度智慧旅游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杨香花、王取银 、谭艳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

[2]龚光军.[J].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要求与路径.来自万方,2016.

[3]李光耀.[J].浅析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来自万方,2016.

作者简介

覃业银(1960-),男,湖南省石门县人。现任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作者单位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4

作者:覃业银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 篇3:

小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小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的对象主要有: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村带头人,培训方式主要是:与高校合作培养、通过对口帮扶单位培养、人才引进。目前,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存在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够、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足、文化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要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平台,加大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落实文化旅游人才组织保障措施。

关键词: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小凉山

近年来,小凉山地区始终把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作为重要抓手,以文化旅游管理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和一线技术服务才培养为重点,通过本土培养、专家智力援助、专业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能力提升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造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叫得响”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同时,依托重点景区,建设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示范基地,为加快区域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小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培养对象及培养内容

1.党政管理人才培养。一是科级领导干部培养。重点加强领导能力、统筹城乡发展、现代管理、金融知识、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二是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以理想信念、能力提升、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为重点。培养一般分为高校培训、党校培训和实践锻炼三个阶段,比如在高校培养阶段设置“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政务礼仪和个人形象管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创新民族自治地区社会治理”等专题,重点提升学员理论修养和组织领导能力。三是一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养。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2.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是政府文化旅游技术骨干。重点以旅游公共政策与管理、旅游规划和景区设计管理、旅游规划与公共政策、旅游项目投资与运营、会展经济与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等专题为主,对文化旅游专业技术骨干进行集中脱产培养。二是涉文化旅游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好、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目标,重点开展涉及文化旅游企业运营管理与生产管理、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企业文化与品牌价值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国有、民营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领导班子后备人员的培养。三是其它系列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涉及农业、林业、住建、水务、交通、环保、财政、广电、统计、档案等系统,依托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完成培养任务。主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课程,扩展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面,提升专业服务技能。

3.乡村带头人培养。一是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主要培训对象为新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学习内容主要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业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振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学习目标主要是加强新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的党性修养,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学习期间一般还会安排参观学习、警示教育等活动。学制一般为一周左右,每期学员50人左右。二是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农家乐业主、民宿业主、酒店负责人、旅游村寨餐饮业主等。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先后对先锋村、胡坝村、九家村、解放村、底底古村、古井村等数十个重点村落(社区)有培训意愿和有转移就业需求的人员进行了培养。培训重点内容为星级农家乐、民宿、国家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创建标准,食品消防安全知识,庭园布置,乡村旅游礼仪,餐厅摆台及服務,景区村寨管理,市场营销等。通过“课堂授课+现场讲解+实践操作”模式,先后组织培训1795人次。三是对口帮扶干部。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进行培养,以增进各级干部责任担当、提升精准帮扶能力水平为基本任务,开展多层次、大规模、高质量干部培养。

(二)主要培养方式

1.与高校合作培养。一是“党校+高校”培养。充分发挥县级党校主阵地作用,突出党校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将县委党校建成面向全县党员干部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先后选派多批次年轻干部赴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开放大学、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集中培训或进修。二是“课堂+现场”培养。课堂教学作为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块,是提升年轻干部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渠道。同时,将课堂移到园区、将课桌搬到田间,采取案例、观摩、讨论等方式,实地观摩学习现代农旅发展模式。如峨边县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的第二期培训班学员重点围绕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彝家新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城市管理”等课题,分组开展现场专题调研。通过现场讨论互动,学员详细了解了相关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拓宽了产业发展思路,增强了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意识。三是“线下+线上”培养。2017年,黑竹沟景区获批为“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示范基地”。根据《峨边彝族自治县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示范基地三年建设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乡村振兴实际,黑竹沟景区管委会和峨边彝族自治县文旅部门联合举办了多期文化旅游技术骨干线下集中培训,大大提高了当地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效缓解了当地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能力不强的问题。2020年,峨边彝族自治县与乐山市广播电视大学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接下来的三年,双方将联合对200余名村级干部进行培养,培养主要采取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历包括中专、大专和本科,专业包括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等5个专业或方向”[1]。

2.通过对口帮扶单位培养。一是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培养。近年来,四川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四川省通信管理局、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行、乐山市市中区等省市级单位定点帮扶峨边彝族自治县,分批、分期对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型农民进行了培训。比如,乐山市市中区作为峨边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单位,每年制定年度技能培训专项工作计划,并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开展嘉州绣、厨师等培训10个班次,培训劳动力256人;组织峨边彝族自治县党政干部与市中区干部一道去浙江、深圳等地参加领导干部业务素质培训提升[2]。过去五年,“乐山市市中区累计拨发财政资金3315万元,引进社会资金1.5亿元,实施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项目140余个”[3]。二是通过东西协作培养。2017年,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与峨边彝族自治县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双方签订《椒江—峨边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了旅游营销服务计划,椒江区派出文化旅游技术人员到峨边彝族自治县参与乡村旅游等项目的营销策划。自2018年以来,椒江区先后派出89名优秀青年干部到峨边彝族自治县医疗卫生、教育、交通、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帮扶。峨边彝族自治县10余名党政干部、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被选派到椒江区挂职学习, 举办了35期干部人才培训[4]。 三是通过项目引进培训。通过文化旅游等项目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让350余名本地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3.人才引进。一是柔性引进人才。通过校地合作方式,借助校地合作单位资源,引进文化旅游专家到峨边彝族自治县挂职,或聘请省内外高端文化旅游人才(专家)担任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二是公开招聘。2020年以来,峨边县公开考核招聘34人,通过“三支一扶”招募46人, 完成职称评定142人[5], 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建立人才工作站。2019年,峨边彝族自治县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驻峨边博士工作站,“开展各种技术培训现场会18场次3000余人,培育技术骨干近100人”[6]。

二、小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够

一是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根据《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2020年部门预算编制的说明》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总编制人数为43名,在职人员总数为38名,其中:行政人员25名、工勤人员2名、事业人员11名。考虑到县级部门和各乡镇负责文化旅游事务的人员基本都是兼职这一特点,实际的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与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升。现有的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懂乡村旅游规划、景区运营、音乐、舞蹈、编导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稀缺。文化旅游经营管理及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的专门人才明显不足,如康养旅游、文化产业、目的地营销及文化旅游投资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总体学历层次较低,科班出身少。初级职称和没有职称的人员占比较大,有学历、无职称和学历低、职称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引进人才中涉文旅人才比例不高。近年来,乐山小凉山地区对外招聘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考虑到该区域主要以山地地形和农业产业为主,所以技术性人才引进向医疗卫生、农业、教育倾斜,文旅产业人才引进不多。以2018年为例,乐山市“三县一区”(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引进脱贫攻坚人才176人,其中:金口河区9人、沐川县16人、峨边彝族自治县78人、马边彝族自治县73人[7]。 除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构改革前的名称)公开招聘的2人岗位需求里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外,其余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农林水利、森林保护、会计等方向,与文化旅游直接相关的岗位不多。

(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足

一是培养对象层次不平衡。从现有的培养对象看,每年接受同一个项目的培养对象往往来自县级各部门、乡镇及村(社区),大家从事的工作领域存在较大差别,且每次选出的培养对象基本都不一样,接受培养对象的专业、学历层次不同,培训效果难以保证。二是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培训内容主要是党务、政务和管理有关的专题讲座,培训内容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性和实战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地方实际还存在脱节现象。三是培养管理与服务还有待提高。人才管理的封闭性和人才市场的开放性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还不浓。本土优秀文化旅游人才流失和文化旅游人才引不进来的问题较为突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内县、乡(镇)、村级人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文化旅游人才资源整合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文化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一是优秀文化旅游企业人才培养不足。具有独立法人的文化旅游企业不多、规模不大,景区规划人才、导游人才、旅行社经营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人才稀缺。目前,峨边彝族自治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3家。懂管理、会经营、善营销的人才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不足。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较多的集中在厨师等领域,对文化经纪人、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员、信息化人员的认证体系还有待健全,系统的培训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文化旅游创意人才挖掘不够。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师级的文创人才稀缺,在省、市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人才较少,乡村活动策划人才极度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传统技艺人才文化素质不高,对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小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一是加强县级文化旅游人才工作统筹规划。系统梳理本区域文化旅游人才需求,出台人才培养开发规划,进一步明晰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路径及措施。根据小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工作尤其是文化旅游人才工作进行科学分析。主动对接省、市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县(区)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省、市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工作战略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内具体的文化旅游人才行动计划,根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分类培养开发。“整体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人才落地生根。”[8]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结合文化旅游机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小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研究出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利用产业发展、对口帮扶、乡村振兴对彝区、山区和脱贫地区的人才政策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推动人才部门简政放权。建立县(区)人民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构建动态人事调整机制,清理不合时宜或作废的人才政策文件。三是构建统一、开放、高效的人才培养开发服务体系。深化文化旅游人才服务体系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针对彝区人才特点,可根据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放宽人才服务准入限制,对引进人才、本土人才要加大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各种障碍”。积极培育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和人才中介服务组织,扩大对乡村文化旅游人才的培训范围,利用大数据平台为文化旅游人才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二)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开发平台

一是构建系统的党政人才培养开发平台。分阶段、有计划地做好在职、脱产培训,利用专题讲座、短训班和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同时,构建区域人才共同培养开发平台,齐心协力解决区域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服务和人才培养等问题,着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文化旅游人才合作平台。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人才评选结果、科技成果、职业技能鉴定、职称评聘等方面实现互认。二是加快人才基地和职教中心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示范基地和小凉山地区各县(区)职教中心配套建设,加强基地和中心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网络建设。加大网络技术开发力度,构建人才培养网络培训体系,加快村级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大力构建以村为单位的基层网络学习中心,扩大人才培养面。三是完善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和项目投资方面,鼓励地方院校及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进入地方政府文化旅游单位、村委会及文化旅游企业,帮助支持当地开展决策咨询、项目攻关和人才培养,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活力。

(三)加大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是加大政府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调查文化旅游人才资源情况及本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库,并进行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地区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对文化旅游、发改、住建、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管理人才、规划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文化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意识,提高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科学精准决策。二是加大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酒店、旅行社、景区、文博等涉文化旅游单位职业经理人、导游、讲解员、文创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提升行业文化旅游行业综合服务水平。三是加大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加强对民族地区紧缺的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人才培养及引进力度,特别要加大对重点行业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完善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教育培训长效机制”[9],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文化旅游能人的培训指导,搭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网络交流培训平台,破解小凉山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制约瓶颈。

(四)创新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创新文化旅游人才分类管理模式。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村寨及行业协会参与的分类管理模式,从市场化需求角度出发,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行业企业、村寨及行业协会的人才培养积极性,切实整合资源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服务。二是加大对文化旅游创业创新人才的奖励。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创新激励制度,对产业带头人、民宿达标户、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研究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制度,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三是优化文化旅游企业成长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和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聘、培训文化旅游人才给予适当比例的奖励,加大对乡镇文化旅游企业人才引进力度,适当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研究出台在景区、酒店和其他涉文化旅游企业逐渐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省、市人力资源和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尽快出台小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

(五)落实文化旅游人才组织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分工明确、部门配合、高效有序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全面覆盖,上下联动,相互街接的规划体系”[10],为干部培训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县(区)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好业务指导,统解协调和组织调训,确保列入规划的党政领导干部能接受培训;相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负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全面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培训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每年的培训资金,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各县(区)委党校主阵地作用,突出党校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将小凉山各县(区)委党校建成面向区域内党员干部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加大与省委、市委党校和其他高等学校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省内外知名高校的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党性锻炼和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的教育培训,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规模、质量和成效相统一。积极利用党员干部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建网站、手机信息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培训。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把乡村振兴作为锤炼干部坚强党性、培育优良作风的生动课堂,有针对性地安排文化旅游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实践锻炼。加大基层文化旅游干部的培养力度,注重考学结果运用,把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干部提拔任用、调整交流、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1]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小凉山地区应提前谋划好文化旅游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强化组织保障和责任落实。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推进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峨边村干部学历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启动[EB/OL].(2020-09-19)[2021-03-05].http://eb.leshan.cn/Item/16663.aspx.

[2]陈兴鑫,方方.大渡河畔两地情深:市中区对口帮扶峨边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纪实[N].乐山日报,2018-08-28(04).

[3]贾首健.市中区对口帮扶峨边干部人才轮换工作会召开[EB/OL].(2020-05-21)[2021-09-19].http://eb.leshan.cn/Item/17297.aspx.

[4]陈胡南.椒江:高质量助力峨边脱贫摘帽[N].台州日报,2021-04-27(01).

[5]峨边:以史促行,织密“五张网”,践行人社初心使命[EB/OL].(2021-04-04)[2021-09-02].http://www.leshan.cn/html/80089C56C125B860/2021/04/04/view_2619D23ABF5455B9.html.

[6]三年攻堅,三大培训,加速彝族聚居区乡村人才振兴[EB/OL].(2021-06-24)[2021-09-02].http://edu.china.com.cn/2021-06/24/content_77584566.htm.

[7]罗曦.乐山市将引进176名脱贫攻坚人才[N].乐山日报,2018-01-10(02).

[8]汤建萍.大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J].当代江西,2018(03):63.

[9]栗延斌,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8):110.

[10]马青军.民族地区扶贫干部培训的思考[N].农民日报,2017-07-01(3).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9-19].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作者:杨帅

上一篇:电脑软件与软件工程论文下一篇:电网构建中软件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