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论文

2022-04-20

摘要:旅游地质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西藏自治区的旅游地质资源极为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在阐述旅游地质资源含义的基础之上,重点对当惹雍措附近的旅游地质资源进行了分类和评述,并提出了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论文 篇1:

以科普基地带动国土资源科普宣传

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是我国国土资源事业和科普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是我省唯一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拥有珍贵的馆藏、现代化的展览设施和雄厚的科研力量。该馆馆藏内容涵盖地质、土地、测绘三大方面,拥有大量珍贵而富有特色的藏品和先进展览设施,采用实物、模型、图表和声光电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和解读各种神奇的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堪称一座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科普殿堂。

科普宣传成绩显著

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构建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体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该馆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活动,公众参与度较高,如“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湖南开放日”及“国土资源各类夏令营”等。另外,不定期组织各类国土资源科普知识讲座、高峰论坛等,通过这些讲座和高峰论坛,互相交流、探讨,推动了科普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开馆一年来,已开展各类讲座13场,高峰论坛两场,2009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

该馆积极开发科普项目和科普产品,编辑出版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张家界》、《带你游玩张家界》、《神奇的矿物会说话》、《寻龙记》等一批较优秀的科普书籍,其中《神奇的矿物会说话》荣获全国优秀国土资源科普作品。为提高全社会的国土资源知识的普及程度,积极加强与中小学联络和合作,开发适合青少年、幼儿参加的科普项目和科普产品,更好地普及国土资源相关知识。

在科研方面,凭借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该馆还完成了《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等一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荣获多项荣誉。

构建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体系

根据两型社会的主题思想,湖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还有较大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国土资源科普应该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建立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形成稳定长效机制,保障国土资源科普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2011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制定《湖南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时指出“要加快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并对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实施单位和部门“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和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编写评选一批科普丛书和音像制品,推出一批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精品,建立科普网络平台,构建全省特色鲜明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实施单位。无论是在场馆面积、标本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人才队伍、科普实力等方面都是省内唯一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该馆将以“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为指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馆藏标本,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打造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中心,构建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更好地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

作者:胡能勇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论文 篇2:

西藏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评价

摘 要:旅游地质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西藏自治区的旅游地质资源极为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在阐述旅游地质资源含义的基础之上,重点对当惹雍措附近的旅游地质资源进行了分类和评述,并提出了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建议。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 当惹雍措 文部 来多乡

以地质遗迹为依托的旅游资源称之为旅游地质资源,这些地质自然资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包括有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遗迹、标准地层剖面、地质构造痕迹、岩石、矿物、水体、地质灾害遗迹以及人类活动遗址等[1-3]。这些地质遗迹多是经历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才能形成,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和观赏价值[4]。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5]中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中国旅游地质资源》[6]中将旅游地质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旅游地质资源,一部分与地质形体有直接关系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人文旅游地质资源”。

1 旅游地质资源概况

当惹雍措位于东经86°30′北纬31°00′附近,冈底斯山中段北麓,万里羌塘的西部,行政区划上属于那曲地区尼玛县境内,是西藏四大雍措之一。过去除了偶尔在民间神话或传说中被提及,很少有人知道,到过那里的人很少。

当惹雍措位于一个深陷的湖盆底部和当琼措位于同一个盆地,位于曾经著名于世界的“无人区”南部,是西藏雍仲本教崇拜的最大的圣湖。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开发,特别是国道G317西段那曲至狮泉河段的建设,以及县道尼玛镇至文部乡段进入设计阶段,使得当惹雍措地区逐渐开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1.1 旅游地质分类

本文将腊丁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实际测量出的旅游地质景观划分为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气象景观四个大类,16個小类,并且确定该地区典型的旅游地质资源,见表1。

1.2 地质地貌景观

本文将调查区的地质地貌景观分为岩石景观、化石景观、标准地层剖面、地质构造遗迹、山岳、奇特和象形山、峡谷和冰川遗迹8种类型,见图1。

1.2.1 地质构造遗迹

新近纪以来,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期后抬升阶段,导致了新构造和“老构造”的活化,在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展布的张性构造带。这些地堑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南部,从西往东的主要地堑有扎布耶茶卡-佩枯错地堑、当惹雍措-许如措地堑、申扎-定结地堑以及谷露-羊八井地堑等[9]。当琼措许如措南北向断裂带控制的当琼措-许如措新近纪-第四纪地堑,南北长可达190km,从被往南当琼措、当惹雍措、许如措3个子盆地组成;盆缘断裂的形成始于新近纪,第四纪全新世仍有活动,由差异升降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在地堑中自南往北具有由东西东的变化趋势,地震、地热等活动南强北弱,反映了青藏高原具整体有限隆升、局部差异升降、新构造活动南强北弱的特点[8]。这些活动构造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旅游地质遗迹,比如当惹雍措南北向断裂及断层三角面遗迹;当惹雍措-当琼措盆地南北向现代活动构造形成的温泉、钙化、湖积物遗迹等。

另外,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的阿索构造混杂岩带遗迹和错龙错北花岗岩中的构造韧性剪切带遗迹也具有较好的科学和观赏价值。

1.2.2 岩石景观

经调查区内的当惹雍措的湖积物景观,来多乡东则弄群中的火山泥球景观,来多乡北粗粒巨斑状花岗岩景观,文部面康地区多尼组波痕景观等可作为岩石景观。

当惹雍措湖积物景观从数十万年前的新近纪至现在仍然在不断地沉积,湖积物分布于整个当琼措、当惹雍措、许如措3个子盆地中,之后由于气候变化,湖水开始退缩,当琼措和当惹雍措分离,当惹雍措湖和当琼措湖之间的湖积平原广布,湖相阶地较发育,湖积台地多达20级。阶地面平缓,宽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最宽可达几千米。

本次调查在来多乡西侧则弄群火山岩中发现大量的火山泥球,该泥球形成于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其形成原因在地学界还存在加大的争论,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来多乡北粗粒巨斑状花岗岩由于斑晶直径较大,最大斑晶可达鸡蛋大小,可作为观测岩石景观。

文部面康地区的多尼组粉砂岩和页岩中含有大量的波痕遗迹,可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和保护。

1.2.3 化石景观

在调查区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化石遗迹主要包括白垩纪盆地中发现大量的固着蛤、有孔虫、圆笠虫、海绵、藻类、六射珊瑚等生物化石;荣拉组蕨类植物化石;下拉组海百合化石;拉嘎组中的苔藓虫化石。

1.2.4 其他景观

标准地质剖面:来多乡西侧则弄群地层剖面;来多乡阿勒地区捷嘎组地层剖面;当琼措西侧白垩纪多尼组,二叠纪拉嘎组、昂杰组、下拉组和敌不错组地层剖面。

山岳:达果山远景、达扎同生刀菱状山脉等。

奇特和象形山:文部乡北侧进入当琼措盆地处垭口的擎天石;文部同磨地区晚白垩竟柱山组-古近纪牛堡组的紫红色砾岩夹砂岩形成的红色山体。当琼措南钙化堆积物,分布于当琼措南,沿活动断裂带呈南北向分布,宽50~100m,长度超过10km。

峡谷:同莫峡谷、面康峡谷。

冰川遗迹:达扎同生冰川;皎隆冰川。

1.3 水体景观

1.3.1 湖泊

当惹雍措是西藏第四大湖,也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徒崇拜的最大的圣湖。当惹雍措为形如鞋底的大湖泊,呈南北走向,三面环山,唯南岸达尔果山东侧有一缺口。面积836km2,最大深度超过210m。其景色宜人,历来为藏北地区主要旅游胜地。

当琼措湖位于当惹雍措的北侧,和当惹雍措位于同一个盆地,其原本和当惹雍措为同一个湖泊,由于地质变迁,现在分别为两个湖泊。

1.3.2 泉水

由于新生代地质作用,在当惹雍措发育有大量的温泉和泉水。文部阿莫曲温泉:温度为54℃~60℃,咸味,无色,水量约为3L/s,矿物质含量极高,该温泉可能和深层断裂有关,现已经被乡政府所开发。文部扎日来温泉:水温52℃~58℃,无色无味,水量约2.7L/m,周边钙化极为发育,其形成与活动断裂有关。当琼措西侧串珠状泉水带:分布有多个泉水,无色无味,水温10℃~15℃,泉水总量大约10L/m,其形成与南北向活动断裂有关。

1.4 生物景观

调查区生物景观主要包括观赏林、珍稀植物、重要农作物、草坪和珍禽异兽五类。文部乡作为藏北地区唯一可以种植树木和农作物的地区,其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本次调查中还在野外发现有唐古拉翠雀、全刺绿绒蒿等珍稀植物,以及藏羚羊、野毛驴、熊、狼、黑颈鹤、野驴、野牦牛、藏原羚、狐狸等珍禽异兽。来多乡草坪、当惹雍措-当琼措盆地中的草坪也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1.5 气象类景观

气象类景观主要包括云海、彩虹、晚霞等。

2 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景观的开发与保护

目前当惹雍措地区还处于非常原始状态,到2016年为止还没有一条硬化公路可以通向该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仅限于当惹雍措-当琼措的湖边,对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更是无从谈起。

随着基础设置的不断建设,将来必将涌入大量的游客,需充分认识旅游地质景观生态地质环境的脆弱性、易变性,避其害而用其利,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寓保护于开发中,只有处理好适度开发与有效保护,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科学地保护高品质旅游地质景观,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旅游地质景观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宏观管理、突出地质特色,如果有必要在将来可以加强国际合作或者设立国家地质公园。

3 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景观旅游价值

旅游地质资源评价必须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必须要依据其地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

3.1 观赏价值

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在这里既有朗山组形成的石林景观和竟柱山组形成的红色山体,也有美丽的当惹雍措湖和当琼措湖,还有壮阔的达果雪山和达扎同生刀状山脉,以及同莫峡谷、面康峡谷、达扎同生冰川、皎隆冰川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独特的新生代地堑构造,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质现象。这里造型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具有吸引旅游者旅游、观光、考察的自然条件,可以满足旅游者愉悦要求,旅游地质资源的观赏价值较好。

3.2 科学价值

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在这里既可以见到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沉积盆地和中生代白垩纪沉积盆地形成的各种地质特征,也可以见到新生代地堑景观,以及与之有关的温泉、湖积物、古生物化石、断层以及各种特殊的岩石等都非常具有科学价值。特别是新生代新近纪-第四纪形成的当琼措-许如措地堑,在这里不仅形成了美丽的当惹雍措湖、当琼措湖和许如措,形成了多个温泉和各种特殊的岩石地貌,还孕育了灿烂的雍仲本教和古向雄王国文化,这些不仅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还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康体价值等。

3.3 文化价值

当惹雍措是西藏第四大湖,也是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徒崇拜的圣湖,并且是最大的圣湖。湖边悬崖山洞中建有一座寺庙,该寺庙为玉本寺,为向雄本教古老的寺庙之一。具考证,在1500年前,在青藏高原曾经存在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向雄古国,这个古国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字。这个向雄王国的疆域在最辉煌的时候,从东边至昌都丁青一带到西边阿里岗仁波齐一带,其中心就位于当惹雍措的附近。时至今日在当惹雍措附近仍然可以见到古向雄国王宫的遗址。

3.4 特异性

这里具有独特的高原景观,特殊的新生代地堑景观,还具有古老的雍仲本教遗迹。无论从光赏性,科学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具有特异性。

3.5 康体价值

当惹雍措附近的温泉,包括文部阿莫曲温泉、文部扎日来温泉等可提供一定的疗养和康体作用,还可以开展登山、攀岩等探险活动,具有特殊的康体旅游价值。

参考文獻

[1] 朱万春.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J].知识经济,2014(2):106-107.

[2] 薛华菊,张文.青海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及SWOT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189-194.

[3] 罗银飞,李西宁.试论省域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J].青海国土经略,2009(5):37-38.

[4] 黄载环,丰江红.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南方国土资源,2002,15(2):57-60.

[5] 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6] 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7] 曹圣华,李德威,余忠珍,等.西藏冈底斯当惹雍措-许如错南北向地堑的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4(6):914-919.

[8] 徐祖丰,刘细元,罗小川,等.青藏高原冈底斯当穹措-许如错一带新近纪-第四纪地堑的基本特征[J].地质通报,2006,25(7):822-826.

[9]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西藏腊丁地区区域矿产综合地质调查报告(内部资料)[R].

作者:王燚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论文 篇3:

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现状

旅游地质资源就是指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了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纵观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分布,基本上受控于区域地质地貌条件,而地质地貌条件的好坏决定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例如,中国旅游地质资源,主要按三大阶梯地势分布,而我国的三大阶梯地势,则集中反映了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区域性差异。在第一阶梯地势区多分布着大高山、大高原、以探险旅游为主,又由于该区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发达,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如第二、第三阶梯区;在第二阶梯地势区,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旅游地质景观最丰富,但一些地方由于地质构造复杂,交通不便,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如第三阶梯地势区。因此在我国三大阶梯地势区,景观最丰富的为第二阶梯地势区,开发程度最高的为第三阶梯地势区,形成了五个显著的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具体情况如下:

沿海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该带从辽宁省鸭绿江入海口的东港市至广西防城港市北伦河入海口。包括旅大、北戴河、青岛、连云港、上海、杭州、厦门鼓浪屿、香港、琼州、北海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十万大山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这条“富矿带”是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区与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的分界系。该带地形剧变,高差千米,景观殊异,巍峨峻峭。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大兴安岭的阿尔山、古利牙山,承德、八达岭、居庸关、野三坡、苍岩山、嶂石岩、五台山、嵩山、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张家界、猫儿山等。

咯喇昆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岷山—大雪山—横断山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该带为青藏高原的北部与东部分界山系,高差达1000-2000米以上,地质构造复杂,景观奇特。主要风景名胜区有阿尔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黄河积石峡、黄龙九寨沟、贡嘎山冰川、丽江玉龙雪山、三江并流、中甸虎跳峡、腾冲火山等。

沿江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长江长6300km,横贯东西,切穿中国地貌上的三大台阶,沿江两岸是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带之一,也是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结合最密切的地带之一。主要风景名胜区有太湖、瘦西湖、钟山、天柱山、九华山、庐山、东湖、三峡、丽江玉龙雪山、虎跳峡等。

沿河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黄河长5464km,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自东向西曲折迂回,九曲绕天下,险滩峡谷与盆地相间分布,景观险峻雄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结合,旅游品位极高。主要风景名胜区有泉城济南、河南邙山、三门峡、风陵渡、龙门峡谷、壶口瀑布、贺兰山青铜峡、兰州皋兰山、积石峡、龙羊峡、玛卿岗山等。

以上五个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经过近二十年来不同程度的开发,有的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黄龙九寨沟、湖南张家界、涞水野三坡、昌黎黄金海岸等,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去开发。

二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已经开发的旅游地质资源中,由于旅游经营者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开发数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无序开发,破坏环境,利用率低下和管理不利

这类开发问题,主要表现在岩溶地貌方面。例如,我国北方洞穴规模较小,品级不高,一些旅游开发者为了经济利益,搞遍地开发,严重地破坏了该景点的生态平衡,造成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石基裸露等现象,也为国家资金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

在开发旅游地质资源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知识或考虑不周,而进行了一些不适当的工程,造成了对旅游地质资源的严重破坏。例如,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道路而大规模开山劈石;在风景区中央建宾馆、饭店、厕所、公安机关办公楼等,严重地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和天然美感;在一些天然景观区,修建了现代化的售票出入口,使人感到人与自然的差别与不协调。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等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旅游经营者们以营利为目的,千方百计地吸引游客。他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任意改造风景区的地形、水文、生态环境,建造各种构筑物和建筑物,出现了很多人造风景区。另外,他们还将一些项目,各类商品搬到风景区,使风景区商业化,像个叫卖市场。更不能容忍的是他们大兴土木,建豪华宾馆、星级饭店、开商店、修公路建索道、开工厂等,使旅游资源区变成了城市小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天然景观,同时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

在旅游开发之前,我们应对该地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算出该地旅游容量,然后写出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旅游开发规划。但是有些人不按科学办事,一味地求大求全,自然的不够,既破坏了旅游资源,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浪费。

三 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

旅游地质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地质资源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是自然及人类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因而具有空间定位性、永续性、易受破坏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在对旅游地质资源进行开发时,就会不同程度地破坏旅游地质资源。为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己,就要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自始至终地贯彻“以保护求利用,以利用促保护,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这类特殊的旅游资源要进行准确而鲜明的定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实施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和谐保护,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对策

造成旅游地质资源破坏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划分为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两大类。自然作用的影响主要指旅游地质资源受内外营力作用而产生的影响,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缓慢性影响和突发性影响。缓慢性影响,以外力作用为主,如风化作用,溶蚀作用,侵蚀作用,风蚀作用,氧化作用,流水切割作用等。这些作用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的同时,也会形成新的地貌景观,如奇石、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雅丹地貌等;突发性影响,以内力作用为主,如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震、火山喷发等。其他洪水、火灾、泥石流也是不可避免的。人为作用的影响,主要是指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或人类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如工业污染,过度砍伐、采石、取水、修道、加速石刻、雕塑,以及旅游素质低下,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直接破坏等。针对以上种种破坏,我们应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宣传及普及教育活动。由于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便难于复原,因此,我们要提高全民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提高地质学科普知识,使之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减缓旅游地质资源的自然风化。由于风化的原因是由于大气中光、热、水等因素变化引起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环境条件,使风化过程减缓,就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例如,对于洞穴旅游资源,可以采取控制游人数量,减少co2、水分的生成,减小洞穴内空气流动速度来进行保护。

建立健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政策法规。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旅游资源权益的配置,并逐步改善对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分散的状况。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完善旅游资源保护系统。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国家、省级、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这为旅游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保证。

把保护旅游资源列入发展战略规划中,减少人为旅游资源的破坏作用。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必定要引起破坏,而破坏又涉及到保护问题,所以开发—破坏—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许多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都是在开发时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就要减少或预防旅游资源的破坏,尽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者系辽宁科技学院旅游地学研究所所长)

作者:曲景慧

上一篇:协调城乡利益矛盾论文下一篇:网络培训实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