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危机论文

2022-04-16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严重冲击了世界金融体系,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通过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余波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得出中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启示;进而提出建立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和防范机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金融危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金融危机论文 篇1:

我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系统的构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我国融入全球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全球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横冲直撞的国际游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以及银行体系公司治理的欠缺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时刻处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下。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预警,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金融危机指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金融危机具有长期潜伏性、突发性、综合性、蔓延效应及全球破坏性、可消除性、熨平性、可控制性等基本特点。产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有:

(一)宏观经济不健康

宏观经济平衡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条件。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对金融安全起着决定作用,经济平衡的破坏必然导致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如果经济运行中存在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经济结构失衡、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等问题,那么即使金融风险程度不是很高,也有可能从外部环境角度引发金融危机。

(二)泡沫经济

金融自由化取消信贷限额控制带来了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金融机构会倾向于扩大信贷风险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资本在追逐利润的天性下纷纷涌向股市、房地产等投机性市场,金融资产的现实价格被严重高估,与其代表的产品的基础价值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金融资产在虚拟的价格高位上就会蕴藏高金融风险。如果与此同时政府没有及时采取谨慎的金融监管,或者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落后,这样极易产生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损失惨重的银行部门将无法避免危机的出现。所以,信贷的过度膨胀被视为危机的重要前兆。

(三)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是影响国民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M1的增长如果过快,就可能从需求方导致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上涨。若M2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则说明经济总体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各国都会选择M1和M2的有关指标。对总体货币供应量进行监控。

(四)汇率与国际收支问题

汇率政策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合理估计实际汇率水平,量化汇率失调的程度,可以为及时而全面监测一国国际收支风险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贸易条件恶化与经常账户赤字也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重要原因。出口的急剧下降将导致经常性账户的赤字,而在无稳定的国外资本流入的情况下,经常账户的长期赤字将造成国际储备的枯竭。所以,经常性账户余额是分析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国际储备则是调节短期国际收支失衡,维持汇率稳定和支撑一国国际资信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往往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衰退,绐政府带来巨额的预算支出,甚至可能引起政局的动荡。但显而易见的是,危机的预测与防御要比危机产生后的处理更为有效,而现代金融危机的突发性更要求将对付金融危机的重点放在对危机的预见上。以往的金融危机几乎都是在某一时点突然爆发,危机国都来不及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处于一种“措手不及”的状态。就我国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巨额的不良资产,资本市场的运作欠规范,金融监管体系有待健全以及缺乏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目前潜在的金融风险也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设置测度风险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坚持不懈的监测,密切观察本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动,一旦危机苗头出现,金融当局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加以处理,及时制定预防性的有效方案及措施,并适时调整总体经济政策,降低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乃至避免其发生。

(二)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这些因素可通过一系列量化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并且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在危机爆发前总有许多征兆,常常以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值的恶化为先兆,且距实际爆发一般有较长的前置时间。实证的结果表明,主要的经济指标如实际汇率、实际利率、M2的货币乘数等发生变化超过临界值,至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差,期间的范围介于12个月~l7个月。由此可见,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理论上可行。通过选取适当的预警指标,综合分析一国的经济金融形势,采用适当的数量分析方法,应该是能够提前预测金融危机爆发的。

三、我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系统的构建

(一)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选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指标

所谓系统性风险是指由金融活动主体本身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是金融市场所有参与者共同面临的风险,其涉及的宏观因素较多。借鉴前人研究的预警模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取的监测指标包括:

(1)经济增长指标。主要反映政策风险,指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里选取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企业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反映了宏观环境的风险程度。

(2)货币风险指标。这组指标反映了货币供应量本身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它主要包括: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增长率之比。

(3)财政风险指标。在政府负债规模过大的情况下,有可能无力偿还债务,成为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财政风险通过财政债务依存度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衡量。财政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财政支出中债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反映一国财政支出中有多少依靠发行国债实现。财政收入占GDP之比,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状况及国家控制能力大小。

(4)国际收支风险指标。国际收支风险,指由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一系列外债风险指标、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月)反映。外债风险指标则包括: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之比、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严格限制资本项目流动,现阶段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对我国的冲击还很有限,主要体现在偿债风险上。

2.选取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指标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活动主体由于经营不善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指标是用来预警某一特定银行可能将要面临的困难,着眼于单个或微观的风险监测。监测指标具体包括:

(1)信贷收支状况指标。对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金运行和运作状况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它由五个指标组成:资产流动性比率、存款余额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短期资金贷款比例、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

(2)流动性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指由于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比例、期限结构失调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而造成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比率是从总体上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该比率越大越好。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建立的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运行状况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有:流动性风险比率、余额存贷比例、库存现金比例、拆人资金比例、拆出资金比例、借人资金比例、备付金比率、总偿付能力。

(3)资本风险指标。资本风险,指由于资本金不足不能弥补亏损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破产倒闭的风险。它包括四个指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同一借款户贷款余额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其中,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属于安全性的综合指标,是重中之重。它们既反映财务基础,又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比值越大,则资本的安全性越高。

(4)经营风险指标。商业银行是以货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高风险行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管理制度出现漏洞或管理者及员工的不当或犯罪行为等主客观因素致使银行经营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处选取的这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及损失状况及其损益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有:存款年平均成本率、负债成本率、应收利息率、贷款收息率、资产利润率、损益指标完成率。

(二)设置预警界限

确定指标体系后,要对每一个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即预警界限。它指达到可预兆发生金融危机时金融指标的数值,由安全点增减一定幅度而得到。增减幅度要根据具体指标的具体隋况而定,需要参考历史数据、国际通用标准和一些专家的意见。在临界值的确定上,如果国际上有公认的临界值,就按照国际标准来确定,如果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标准的临界值,临界值通过比较确定,可以参照我国在金融稳定时的各项指标的数值,也可以参照经济金融背景相似的国家在金融稳定时的各项指标数值。例如,国际公认的“经常项目逆差/GDP”的警戒线是5%,而短期外债/外债总额接近或超过25%就是危险信号等。需要说明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危机爆发的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原有的临界值在预警中的准确性会降低,这就要求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相应地对临界值进行修正。以GDP增长率为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拐点,发展起点相对较高,不会保持过去的经济高增长态势,所以我们将安全点定为8%,偏离该点越远经济安全性越差。参考历史数据、国际通用标准和一些专家的建议,将增减幅度设定为1.5个百分点,即将8%上下增减1.5%的位置确定为安全状态的警界限,即GDP增长率在6.5%--9.5%的区间内为安全,可用相同方法确定基本安全、出现风险和严重风险区间的警界限。类似这样,其他指标的警界限也可以比照定出来。

金融安全预警系统仅有完整的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配套措施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包括合理的法规框架、适当的组织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作者:谢华

我国金融危机论文 篇2:

次贷余波与我国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严重冲击了世界金融体系,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通过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余波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得出中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启示;进而提出建立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和防范机制。

一、次贷危机及其传递效应

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而引起的信贷市场上的信用危机,以及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证券大面积缩水而导致的资本市场上的次级债危机。这种次级抵押贷款一般提供给那些缺乏足够还款能力或已有其他较多负债的高风险借款者,由于这类借款者的信用级别较低,通常需要强制支付较高的利率和首付。

2001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和低利率政策使得次级抵押贷款迅速发展,但自2004年7月以来,为遏制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美联储连续十七次加息,加重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的还贷负担,借款人失信违约引发了次贷危机。此外,美国贷款机构将次级贷款采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包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机构,使得次贷危机的“杠杆效应”迅速席卷全球。

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之间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相关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冲击力,而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危机国与国之间传递的速度。

危机的传递引发了股市汇市、银行、外债等诸多方面的危机,同时也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控制力。金融自由化使得金融资本四处游荡。大量游资聚集在基金的名目下,随时寻找出击的机会,而国际游资的能量之大,已超出世人的想象。外资大规模撤离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引起股市的大跌,对一国货币的攻击也引起该国汇市起伏不定。

随着对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外资的流入,银行经营成本增加,存款利率上升;为追求高回报率,银行将贷款投向房地产、证券等高风险行业,使得这些资产的价格上升,而价格上升又刺激银行贷款进一步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次贷危机使得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过度繁荣的“泡沫”破灭后,银行的不良资产随之增加,经营出现破绽并经由清算系统向整个银行系统传递,进而引发银行危机、甚至是倒闭。资料显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闭的美国银行数量上升至38家,而2009年以来关闭的银行数量就有13家之多(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yh/txt/2009-02/16/content_177729.htm)。

金融危机同样引起了外汇储备贬值,国外投资亏损,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规模过大从而也会出现危机。另外,在资本账户对外开放的国家,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之间出现矛盾。这些国家就会丧失货币自主权,削弱国家对本国的控制力,在金融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当前次贷危机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对国际经济产生的冲击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受到冲击的是金融领域。危机从金融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市场快速蔓延,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具体表现为美欧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报出巨额亏损,国际资本市场深幅调整,货币市场流动性骤减等。第二阶段受到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次贷危机逐步向信用级别较高的住房贷款、公司贷款、信用卡和商业房地产贷款领域扩散,引发消费下滑、就业下降,加速了信贷紧缩的循环效用,使经济陷入衰退。第三阶段,次贷危机将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传播到发展中国家。一些经常项目赤字严重、资本项目负债过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最先受到冲击。

美国经历了从次贷危机到信贷危机、再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是由出口下降带来的投资和服务业等萎缩;间接影响主要是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金融市场的冻结、企业融资的困难、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证券市场的冲击等。

(一)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经济增长与国际市场早已紧密相连。对于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国经济来说,在内需的替代作用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中国出口产品造成压力。一方面,由于美元贬值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内缺乏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价格效应必然会给我国出口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伙伴,在危机爆发后,由于其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其进口需求明显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减缓。此外,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美国次贷市场的动荡已扩散到普通公司债券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境外投资亏损。

(二)危机将影响中国人民对市场的信心和预期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危机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市场投资者信心低落,对风险类资产的偏好度降低。同时,次贷危机会使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信心下滑、减息预期增加,导致美元汇率受到打击。危机改变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加剧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随着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不断上升,加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美元持续贬值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会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欧洲、美国和日本世界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这个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直接影响中国的海外市场,外部需求疲软。沿海地带、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上升。

(三)危机影响到中国的资金和资本的流动

次贷危机的发生,将对全球资金的存量、增量及流向产生影响,而这一切都将通过全球资金的流动影响到中国。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不得不靠央行和其他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注资来维持流动性。更糟糕的是,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缺失,金融机构都变得异常谨慎,不敢轻易放贷。于是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局部流动性偏紧,使得欧美各国央行多次联手对金融体系注入巨资。而由于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他们不得不抽出其在亚洲等市场的资金来回补自身的资金缺口。

(四)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业和证券市场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国际游资的撤离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预期也凸现出来。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美国房地产市场同样是在低利率、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形成泡沫,泡沫又在高利率和经济走软的情况下被挤破。随着“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破灭,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暴露无遗,管理层将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力度,避免形成恶性泡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中国有很大警示,中国也同样需要在资金不足的情形下振兴房地产业。此外,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实体经济冲击。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除了出口的直接影响外,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潜在风险,例如银行信贷紧缩、消费能力下降、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以及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下滑。二是金融风险溢出冲击。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资本市场主要指数对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指数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溢出,而且各主要市场之间也互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溢出。与前几次危机比较来看,本次危机背景下,中国股市受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影响程度明显超过了前两次危机。

三、构建应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目前,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仍然过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还是来自于全球经济减速带来的出口下降的压力。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有较大风险,不利于持续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摆脱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进而实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脱钩”。还是必须加快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启动内需,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对于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还要积累经验,构建应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1.强化和健全金融监管系统

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强化我国监管系统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政府监管模式,重点从制度上完善监管的体系;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运作和权力制约,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培育金融监管体系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加强金融系统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有机结合。

2.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和缓冲机制

金融危机往往是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要事先监控金融风险,结合国情加快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同时注意信息的收集反馈,对国际经济金融动态进行跟踪,深入系统地分析国际重大事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根据预警系统实施面对金融危机的缓冲机制,具体说来,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改变由政府来承担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风险的现状;二要综合考察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变化情况改进外汇储备标准;三要妥善处理好外资流入的管理问题。强化外债管理,控制非生产性外债增加,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四要结合经济发展战略、进出口贸易结构、吸引外资等因素适度调整汇率制度。

3.强化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经营基础

目前我国银行系统的经营基础十分脆弱,银行持有的大量不良资产本身就是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一间题亟待通过加快银行体系改革来解决。第一,调整政府与企业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改变银行无条件支持企业的政企关系和政银关系,增强银行的竞争力。第二,调整产权关系,完善治理结构,股份化后解决现存的不良资产问题,提高银行经营素质。第三,强化对银行的监管。根据国际有关银行业监管的规范,今后中国应特别注重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方面的监管;努力完善银行的内部自律制度,同时增强银行经营活动的透明度以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4.完善和稳定金融体系

一个好的金融系统应当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为此,首先要强化公开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其次要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行政管制,并解除政府参与的身份,加大政府监管的力度和对违法违规操作的惩处力度;三是要完善入市制度和“游戏规则”,提高主要市场成员的标准并加强对其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以保证市场的安全性,增强投资者信心;四是要建立健全市场退出制度,避免因某一市场成员的退出而引起市场震动。

5.有序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开放

美国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再次表明,一个开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很难在全球资本流动的背景下独善其身。中国由于对资本项目实施管制,使得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较晚。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建设期,其规模、金融产品以及抗风险能力都尚待完善,因此,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要把握好开放的次序与时机,按照稳步有序的原则推进金融开放。

一般来说,一国开放金融市场的顺序是:第一,实现经济的稳定并强化财政体制;第二,实现国内市场自由化,推动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第三,放开贸易管制;第四,放开资本管制。在放开贸易管制和放开资本管制孰先孰后的问题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先放开贸易管制。这是因为,如果先进行资本的自由化,由于外国资本流入带来对本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实际汇率上升,这是不利于外资出口的,其结果往往会带来经常项目收支恶化。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机遇。在建立相应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下,中国金融机构应适时地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次贷危机使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遭受重挫,许多机构正在考虑收缩其业务和机构规模,中国金融机构应该抓住机会尽快走出去开拓市场,扩展自己的全球业务和网络。把握好时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战略不仅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匹配,而且中国需要、也应该有一批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鲍延磊

我国金融危机论文 篇3:

我国在金融危机方面的防范策略探讨

摘要: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都提升了对金融危机的重视程度,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防范机制,希望能够以此防止金融危机的再次产生。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并就防范金融危机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防范策略  银行

金融危机也被称为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旦某一地区出现金融危机,其他地区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结果往往会伴随着实际经济的萧条,大量公司倒闭,工人失业。金融危机的出现往往具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本是金融市场不能承受金融风险,外因则是指外部的金融威胁,例如国外大量资金的恶意打压等等。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会对人们的经济生活造成很长一段时间的影响。因此,如何结合我国国内的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策略探讨意义

随着世界各地区联系的逐渐加强,金融危机的出现将会对国家经济安全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首先,金融危机的出现将会影响到我国国内正常的经济秩序以及金融体系,造成金融制度运转混乱,对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其次,金融危机出现后,市场中商品与货币的正常流通也会受到影响,货币供应量下降,国民就业出现问题,社会生产水平降低。第三,金融危机的出现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在金融危机产生之后,物价不断的上涨会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一过程融入造成社会矛盾的计划,不利于政治格局的稳定。第四,金融危机的出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在金融危机下,发展中国家会出现财富外流的情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护市场的稳定,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就不得不接受国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严苛条件,从而造成我国经济实力下降,降低我国国际地位。而这一点也是金融危机对国家利益危害的最大的表现。这些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要求我们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深入了解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防范策略进行探讨。

二、我国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市场来看,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松警惕。当前经济市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现象威胁着金融系统的稳定。具体來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资产价格不稳定

资产价格的频繁变动是造成我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而这其中主要以信用贷款方式来产生影响。在资产价格上涨过程中,企业抵押品价格增加,从银行中获取金融贷款的可能性和额度增加,贷款风险也就随之增加,出现金融危机的概率加大。而在资产下跌的过程中,资产价值缩减,银行也会受此影响出现不良资产,增加经营的风险。当然,资产价格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的对待这种影响。如果资产价格的变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那么整个金融系统仍然可以正常运转。反之,如果资产价格频繁变动且不再正常范围之内,那么必然会影响到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运行,造成金融危机。

(二)投资比重过高

消费、投资和贸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种主要因素。从相关部门的统计来看,我国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重要远远高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而政府又在经济投资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这种过度投资的现象很难持续发展下去,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持。当政府的收入不能维持投资时,只能依靠发放债券的方式来解决,增加了债务的偿付能力和违约风险。同时,在投资过程中如果投资规划不够合理,投资于回报不成比例,必然会造成经济失衡的现象,因此金融危机。

(三)政府债务过重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后,地方政府的债务增长就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比例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甚至还有些地方政府由于无力偿还出现了违约的情况,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除此之外,政府债务的形成过程中将于金融机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善,这无形之间就又增加了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政府部门与普通企业不同,金融机构很难按照一般方法来评估政府的还款能力,不能准确的进行金融决策。政府一旦无力偿还欠款,就会采用“借新还旧”的方式,这就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负债膨胀,增加了金融风险。

三、我国在金融危机方面的防范策略

构建完善的金融危机防范体系对于我国经济有序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范金融危机的方式:

(一)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领域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如果我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能够及时发展这些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必然就可以有效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所以,构建出一套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对于预防金融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经济有序运行的过程中要构建出信息分享和采集机制,通过各项指标来把控金融市场的变化,并以此为金融机构的决策做出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构建起完整的金融风险评估系统。这个评估系统对风险的评估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通过最真实的数据来表明金融风险的水平,以此帮助金融机构选择最妥善的应对措施。

(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一套政策体系,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稳定。该体系虽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额外资本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并没有明确指出究竟哪些金融机构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此该政策并没有被实际落实。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管理,明确金融机构的考核标准,发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并通过动态差别准备金等手段来减少金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

(三)减少金融危机风险累积

金融危机出现的出现是长期金融风险不断累计而来,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那些不断增加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一旦这些风险增加到某一临界值,金融危机很有可能会突然爆发,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金融风险的累积特征,将金融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外部客观环境结合在以,认真分析并了解潜在危机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并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防止危机的不断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危机累积到临界值之后,不管外部条件是否符合金融危机出现时的特点,都有可能会出现金融危机,因此,我们必须要准确把握风险的临界值,对金融危机的出现做出预测,最大限度的防止其全面爆发。

(四)加强金融风险传染防范

金融系统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联系紧密,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等等。一旦某一个行业发生了金融风险,那么很大程度上其他行业也会被迅速影响,扩大金融风险的范围。同时,银行通常在金融行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证券和保险行业将会处在十分被动的状态。因此,我们应加强金融风险的传染和防范,在某一行业出现了金融风险之后,迅速切断该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传染途径。对于证券和保险行业来说,也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观测,提升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经济结构与金融危机的跨国实证研究[J]. 康海媛,孙焱林,李慧丽.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05).

[2]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J]. 刘士余.求是. 2013(23).

[3]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分析——基于CoVaR技术的分位数估计[J]. 杨有振,王书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07).

[4]牛锡明,季景玉。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大力提高贷款质量[J].经营与管理,1998,(2):42-44.

[5]杨子健.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J].城市金融论坛,1998,(10):26-30.

[6]胡旭培.金融危機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8):160.

[7]姚丽莲.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实施前景——国外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对策的视角[J].中国集体经济,2009(22):162-163.

[8]美国经济中的风险究竟在何处[J]. 丁一凡.  金融经济. 2008(19).

[9]中国上市公司如何选择融资渠道——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J]. 李悦,熊德华,张峥,刘力. 金融研究. 2008(0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

作者:许超贤

上一篇:油田质量监督论文下一篇:财务成本计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