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危机论文

2022-04-16

(1.衡阳师范学院经济系,湖南衡阳421008;2.芬兰奥鲁理工大学商学院,芬兰奥鲁90101)[摘要]与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端发展路径不同,现代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发展路线的具有创新型的产业集群。它能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工艺技术创新和软实力创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现代金融危机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金融危机论文 篇1:

现代金融危机模型的演化路径及其现实困境

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原理,并就历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分析。每一代模型都在其局部范围内解释了危机爆发的原因,在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指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但三代模型所研究的导致危机爆发的原因都仅仅是对危机现象的表面描述,没有追寻危机原因背后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西方学者只能就每次危机作出现象的解释,很难建立一套能全面预防、治理和预测各种货币危机的理论体系,因为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全面考察。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 演化路径 理论逻辑 现实困境

一、引言

2010年11月4日,美国重启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2),这引起了世界资本市场剧烈的反映。在本次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的时期,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这无疑对金融危机的的发展态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现代金融危机理论的体系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于1979年首创的。该理论是在黄金本位制度崩溃后,随着世界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采纳浮动汇率制度的国际金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当前货币危机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许多西方学者都使用该模型来解释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机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货币危机模型按照其研究的重点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其研究的重点在于探寻扩张性经济政策同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关系,即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二是危机预期模型,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强调危机的自我促进(又称为自我实现)的性质,即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三是道德风险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金融资产泡沫同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以上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结论都明确地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急剧逆转的根本原因。国内已有的综述货币危机模型方面的文献十分丰富,但它们缺乏系统、全面地阐述每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形成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原理,在研究每一代危机的困境方面涉足更少。因此,本文试图在作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高晨伟、王选华,2010)进一步来弥补该领域的不足,全面地研究三代模型的演化路径、理论逻辑及其现实困境,以便对现代金融危机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把握,并为研究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理论帮助。

二、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逻辑

(一)模型的假设前提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定前提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政府将内部均衡视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二是外汇市场信息完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国内外资本可完全替代,且投资者进行理性决策;三是政府发行货币不受限制;四是外汇储备规模有限,可以持续耗尽,但购买外汇的本国货币规模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得到;五是外汇市场实行固定汇率。

(二)模型的理论体系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主要研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攻击同国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Krugman在1979年所构建的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假设前提之一就是完全预见能力的存在(即外汇市场的信息完全),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产生国际收支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国政府所实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同固定汇率之间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性最终会导致理性的投机攻击产生。其理论逻辑在于:扩张性经济政策→财政赤字→增发货币→影子汇率↑→本币贬值。这时,公众会减持本币数量,增加对外币的持有,通过调整其资产结构来降低本币与外币未来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社会公众理性投机的持续攻击下,政府不断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已有的外汇储备会随之而耗尽,固定汇率逐渐丧失。后来,弗拉德和加尔伯(Flood and Garber,1984)认为,由于国内的信贷过程和投机攻击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Krugman模型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不成立,他们对Krugman模型进行了改进和简化,简化模型称为K-F-G模型。在K-F-G模型中,所有的经济变量都是动态变化的,且是一个具有线性结构的国际收支模型。该模型的基本结构为:Mst=Pt[a-b.Ret] (1)

(二)货币危机预期模型——金融恐慌模型 金融恐慌模型是货币危机预期模型的另一个理论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戴蒙德和戴维格(Douglas. W. Diamond and Philip .H Dybvig,1983)首先提出来的银行挤兑模型,又被一些学者称为D-D模型。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银行挤兑模型的基本原理,许多学者采用保罗·克鲁格曼(1998a)对该模型的简化形式。

(1)D-D模型的假设条件。模型有四个假设条件: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遵循大数定律,存贷款业务按照一定储蓄进行;假设存在三个时期T(T=0,1,2),银行客户均在T=0时刻向银行存款,当取款发生在T=1,2时刻时,假定对应的回报分别为1+R,(1+H)2(H≥R);按照提款时期将存款者共分为两类:类型1(T=1时期提款消费)和类型2(T=2时期提款消费);银行不知道存款者的类型,只有本人知道。

(2)D-D模型的基本原理。首先,一般模型推理。假设存在一种跨3个时期的模型(T=0,1,2),在T=0时期有两类投资项目:第一类项目约定只有在第1时期获得的报酬才为1+R,第二类项目约定只有在第2时期获得的报酬才为(1+H)2,且项目回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时期越长,回报率越高,即假定H>R。因此,如果第二类项目的报酬要想提前到第1期取得,只有以价格P来计算报酬,且P<1+R。再假设投资者也有两种类型:两类投资者在初期(T=0)均只有1个单位资源,但是他们的消费预期不同,第一类投资者会在第1时期消费,第2类投资者会在第2时期进行消费,假定两类消费者均追求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类型,他们就会选择与自己相对应的投资类型:第1期消费的投资者选择第1类投资,第2期消费的投资者选择第2类投资。但是,假设在投资初期(T=0),两类投资者均不知道自己的类型,只有等到第1期期末才知道自己的类型,这时两类投资者如果发生消费与投资类型错位,他们都要发生损失:如果第2类消费者选择了第1类投资,他面临的损失为L1=(1+H)2-(1+R)2=(H-R)(H+R+2),如果第1类消费者选择了第2类投资,其损失为L1=(1+R)-P。其次,一般模型的应用。假设有一家银行并不知道投资者的类型,但是清楚两类投资者的长期比例关系:假定第一类投资者占两类投资者的比例为?姿,相应地第二类投资者的比例则为1-?姿,这时银行将两类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将既定的资源按照?姿:(1-?姿)的结构对两类投资项目进行分配,这样就可以满足所有的投资者获得自己的预期收益,即第1类、第2类投资者分别获得1+R 和(1+H)2的报酬。因此,银行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创造流动性的中介机构,即将非流动资产转为流动性资产,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不过,银行为了消除所有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满足他们预期收益的时候,自身却面临遭遇“挤兑”的风险。原因在于:假设社会出现不确定性因素,如战争、政治变革、经济危机以及其他预期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在第1期期末所有第2类投资者要求提前支付存款,这时银行就遭遇破产的危险,因为存款人之间、存款人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会出现当较多的存款人到银行取款时,很容易导致其他存款人参与进来。当银行发生挤兑现象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属于类型2的存款者预期银行的信用支付能力有限,也会提前要求支付存款,从而削弱了银行的整体信用能力,该银行就会出现信用危机。此外,一个银行的信用危机会动摇其他银行的信用能力,造成流动性恶化,这种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传染效应”。当某个银行或某一个地区的存款人出现挤兑现象时,其传染效应可以迅速演变成大范围的金融动荡,而挤兑风暴可能会渗透到整个银行系统,从而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在金融恐慌面前,银行为了保全自身,往往会通过增加储备来改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用能力预期,让存款人对银行的信用支付能力充满信心。但是,银行的这种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加速整个银行体系的危机到来。因为某一银行为了增加储备资金,其途径主要是变现T=2时期的资产,而实现变现的方式主要是提前收回贷款、银行系统外借款、同业拆借以及出售债务等等。当所有的银行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解决信用支付能力时,大量的银行资产进入资产市场,从而会导致银行资产价格过低,银行损失重大,当银行所获取的净资产低于需要在T=1时期支付的债务时,银行就面临破产的危机。

四、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演进

(一)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设条件 从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设条件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通过建立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来研究以劳动和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的单商品生产,且国内商品对进口商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假定收入不存在剩余,即企业将收入全部用于投资,工人将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并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研究投入—产出的基本工具;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都在开放条件下运行;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不存在国内障碍,被允许任意借债经营,其投资规模受最优化条件约束,即:Rtd= (1+Rft)-1,在约束条件中,Rtd、Rft、Rt分别表示国内、国外资本投资回报率和国内价格水平;假定国际市场的资金供给方对国内企业附加了约束条件,其融资规模取决于国内企业的净财富水平和融资能力。

(二)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体系 Krugman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诱因。Krugman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中介存在金融过度行为,这种行为导致货币危机爆发的原理在于:当国内金融机构处于封闭状态时,随着国内企业的投资需求膨胀,国内资金逐渐耗尽,而又无法从国际市场筹集资金,这时企业膨胀的投资需求不会导致实际投资过度行为发生,而只会引起国内银行利率的上升;相反,当国内金融机构处于开放状态时,它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获取资金支持,这时金融中介机构会摆脱道德约束,将大量资金流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过度积累,形成金融过度和金融泡沫,恶化了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时,金融泡沫破灭,货币危机爆发。(2)“亲缘政治”加深了金融过度的程度。这种“亲缘政治”表现在政府同企业和银行之间形成的裙带关系,并为这些机构提供隐性担保,从而催化了企业和银行敢于从事道德冒险的经济活动,由此形成的不良资产就成为政府的“隐性赤字”。然而,东南亚国家潜在的隐性赤字却表现为“良好”的财政状况,最终导致货币危机到来时政府无能为力的困境。正是这种“亲缘政治”的长期存在导致了东南亚国家时刻处于危机爆发的风险之中。(3)东南亚爆发的货币危机主要在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因为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主要根源于:国内货币贬值→银行利率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急剧下降→企业资产负债恶化→企业财务状况崩溃。这时,即使想通过改善银行经营活动(比如将面临困境的银行实施重组)来扭转企业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这种设想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使将金融环境得到改善,那种财务状况已经急剧恶化的企业也无法得到改变。因此,企业财务状况发生恶化的主因并不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改变。(4)在小国经济模型中,共有三个均衡存在。其中中间均衡具有不确定性。这时,其他两个均衡可以不予考虑:即当 = 时的高水平均衡和低水平均衡。当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时,国内企业无法在国内筹集到资金,因为资金所有者认为企业没有得到担保,贷放资金会承受较大风险,不会向企业发放贷款。这样,国内的实际汇率面临贬值的风险,加速了企业破产的进程,从而又印证了资金所有者拒绝向企业贷款所做决定的合理性,最终形成了拒绝贷款→实际汇率贬值→企业破产→继续拒绝贷款……的恶性循环。因此,资金所有者拒绝向企业贷款的行为具有预期自我实现的特征。(5)政府对于是否维持汇率的稳定性并没有固定的决策模式。因为在作出决策时它面临两难境地:当作出稳定汇率的决策时,另外一种导致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会随之出现。如当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十分明显,所负债的金额又较大时,如果政府继续维持汇率稳定,其维护成本较高,因为这样势必会导致企业减少生产,从而加速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货币危机随时爆发。

五、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现实困境

(一)货币危机模型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到目前为止,货币危机模型还属于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同传统的经济理论相比还远未成熟。比如,第一代危机模型所推导的投机攻击时间仅仅是在严格假设和高度抽象的条件下,从理论层面来论证确定的投机攻击时间,而在现实实践中并不能准确判断投机攻击时间点的发生;第二代模型虽然将心理预期视为货币危机的变量,对现实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它所强调的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多重均衡的出现,各种均衡之间随着预期的变化而不断转移,这种均衡转移的过程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第三代危机模型将道德风险和亲缘政治等社会因素作为危机的控制变量,这些非经济因素对危机爆发的影响程度如何来实施计量,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还没有涉及。

(二)危机模型的封闭性无法扩展对现实的解释 从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体系来看,都是在分析个别案例的条件下形成一种只是局限于特殊现象的解释,而无法建立预测模型。因此,这种封闭的特性决定了三代模型的理论局限。对于货币危机来说,导致其爆发的诱因较多,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等等,因此,每一次货币危机爆发后都有其特殊原因,如果仅仅是从局部范围来进行原因分析,每一次货币危机爆发都会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且这种理论无法逐渐成熟,因为当下一次危机爆发后引起经济学者对原因的寻找又会掩盖前一次理论的发展。如此循环下去,最后留下的仅仅是讨论货币危机爆发的零碎的理论片段。

(三)危机模型研究方法上的“形而上学” 从三代危机模型寻找到的危机爆发原因来看,都是对危机现实表面原因的描述。当然,西方学者所描述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公众心理预期、金融体制的脆弱等等看上去的确符合当时的危机表象。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寻找这些原因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因为那将涉及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思考。从历次爆发的货币危机来看,其主要原因均可以归结为市场的缺陷,而市场缺陷其根源又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货币危机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失败的象征。因为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的“万能性”,用“最小的政府、最大的市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定“良方”,想必这样的逻辑正是货币危机爆发的真正诱因。因此,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在各自局限的范围解释独特的危机现象,而使用这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寻找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最终很难建立一套能全面防范、治理和预测各种货币危机的理论体系。

六、结论

从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化逻辑及其现实困境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虽然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已经成为解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主流理论,但它们共同面临的现实困境则充分暴露了危机模型的局限性,即无法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来对金融危机进行解释、防范、治理和预测。全球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如何对此次危机从理论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是当前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从当前金融危机的现象来看,政府缺乏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因,这是区别以前货币危机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既有的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逻辑框架内无法对此次危机作出合理的解释。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危机的出现是社会制度基本矛盾的强制平衡,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其自身无法解决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如果要建立一套能解释所有金融危机爆发诱因的危机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逻辑框架下,从分析社会制度本身出发,将决定金融危机的本质要素分离出来,通过引入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制职能来约束危机爆发的基础——自由市场盲目地、自动地调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统一的逻辑框架下将所有的金融危机纳入解释范畴。至于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建立统一的金融危机理论,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有昌:《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

[2]吴有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财贸经济》1999年第3期。

[3]邢毓静:《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当代财经》2001年第1期。

[4]Paul. Krugman. 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1979 .

[5]Flood,Robert and Peter,Garber.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ome Linear Ex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

[6]Diamond, Douglas W. and Philip H.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

[7]Paul. Krugman, What Happen to Asian?Mimeo. Cambridge, MA,MIT,1998.

[8]Paul. Krugman,Fire-Sale FDI. Mimeo. Cambridge, MA,MIT,1998.

[9]Paul. Krugman,Balance Sheets, 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Financial Crises,Mimeo, Cambridge,MA,MIT,1999.

[10]Maurice Obstfeld,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

(编辑 梁 恒)

作者:高晨伟 王选华

现代金融危机论文 篇2:

现代产业集群:金融危机下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衡阳师范学院经济系,湖南衡阳421008;2.芬兰奥鲁理工大学商学院,芬兰奥鲁90101)

[摘要] 与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端发展路径不同,现代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发展路线的具有创新型的产业集群。它能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工艺技术创新和软实力创新。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处于一种初级形态的块状经济状态,没有形成现代产业集群。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出现了需求锐减和行业巨亏等巨大冲击,究其根本在于其没有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培育有色金属现代产业集群是该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应重塑政府在集群形成中的作用、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 金融危机;有色金属;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编号:07YBB301)。

[作者简介]周镕基(1978-),男,湖南永州人,衡阳师范学院经济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皮上玉(1989-),女,湖南澧县人,芬兰奥鲁理工大学商学院国际交换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Modern Industrial Cluster: Path Sele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Financial Crisis

Zhou Rongji 1, Pi Shangyu 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8;

2.Business Collage, Oulu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Oulu, Finland 90101)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non-ferrous metals; modern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path

产业集群这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学者与政府等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外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他通过对生产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后来,马歇尔①、克鲁格曼②和波特③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了产业集群发生的各种原因。在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从最初的区域创新角度发展到今天的制度安排④等集群治理领域。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对我国有色金属需求锐减、行业巨亏和许多中小有色金属企业倒闭,且其冲击比预期的更严重,这与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一种较粗放的经营状态不无相关。为调整和振兴有色金属产业,2009年2月25国务院通过《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本文将结合现代产业集群理论,较详细地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调整与振兴提供新思路。

一、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涵义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涵义

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企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⑤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较于一般制造业产业集群,其特殊之处在于其研究对象主要限定在有色金属产业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涵义从横向关系看,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有色金属产业的开采、加工等大工业活动,大量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当然,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是相对于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言,有色金属矿产流动性较弱,以有色金属开采、加工的资源型企业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在特定地区空间出现集聚现象。从纵向关系看,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也是依托生产所必须的供应链(包含多个工业领域内相关工业厂商)和较为完整的工业食物链(上、中、下游厂商结构完整)的有机集合体。最终还将包括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其他支撑地方产业集群成员的民间机构等。

有色金属产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首先,国内有色金属采掘企业的位置会自然而然靠近矿床,与此同时,矿产加工和精炼企业为了临近廉价的电力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也会围绕形成集群。其次,集群产生于当地的有色金属产业的供应链上,众多的支持有色金属工业的机器设备供应商和咨询机构中的龙头企业也选址在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地。从第一个有色金属矿藏被发现开始,就产生了对新技术、新革新、重型设备、电力供应商和大批可用于进行采掘和加工各种矿产品的有组织的劳动力需求,从而引致了一系列与有色金属产业相关的供应和辅助产业集群的诞生。

(二)形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对其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1.形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能提高其整体竞争能力。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这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⑥

2.形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可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形式。当把交易费用这个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放入产业集群中来进行探讨时,有色金属企业地理上集中的含义意味着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而这可以有效降低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影响交易成本的一个主要方面。地理上的集中自然意味着消除或大大减少因为空间距离产生的交易费用。集群也是信息的集聚,同时,集群本身就具有网络化的特性,这既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于是明显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集群内有色金属企业长期合作,内部信誉体系比较完善,可以有效防止机会主义以及道德风险等。因此,签订、执行契约等所需要的资源即这一类的交易费用也大大减少。

3.形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有利于工艺技术创新。地理上的接近往往可以对企业工艺革新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地理上的接近有助于对某个技术问题理解上的普及,这也被认为是固定成本合并的一种方式。创新者也倾向于出现在拥有较高的科研机会、较高的要素条件、较高的积累和适应能力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创新主体在地理上接近,提高各行为主体伴随竞争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身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进一步通过群体效应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形成技术创新;集群企业竞争也会促使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生产的企业的专业化生产,推动再生产技术的创新;集群企业间竞争也使得企业努力实现企业管理上的改进和创新。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会使厂商的生产函数发生变化,在既定的投入下实现更大规模的产出增加。⑦

4.形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软实力”的创新。这种“软实力”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制度和环境等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从而使集群内专业化有色金属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且成本低。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二、金融危机对有色金属产业影响及其现代产业集群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有色金属产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有色金属价格暴跌。2008年10月初以来,有色金属市场部份价格脱离供求关系的基本面,与2007年10月相比,铜产品从每吨6万多元下降到不到3万元,铅从每吨2.5万元跌到8000多元,锌从2.6万元跌到9000元。⑧可见,价格趋势与金融形势密切相关。

2.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对我国有色金属需求锐减。需求是影响有色金属产业的最主要因素。金融危机对对有色金属的影响,最先体现在金属的下游消费上,房地产从2007年初开始下滑,是最先显现的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的订单下降,汽车产销量下降,美日欧等汽车巨头大幅亏损,下游的不景气逐步向上游传导。在2008年中期之后开始向上游需求转移,金属需求下降,订单几乎减半,交易所库存与生产商库存快速增加,有色金属进入供应过剩时代。

3.金融危机导致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大幅下降。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2008年有色金属行业整体利润大幅下降,很多企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亏损。如世界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2008年1~10月有色行业实现工业总值916亿元,但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指标同比下降了20%和13%。⑨个别企业亏损严重,如云南铜业2008年全年亏损为19.69亿元~23.69亿元之间。⑩

4.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有色金属的中小企业倒闭。如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广西河池等许多中小矿产初加工企业,在有色金属价格暴跌之下纷纷破产。

金融危机给有色金属产业带来如此巨大冲击,是因为有色金属没形成现代产业集群。

(二)有色金属产区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端发展路径不同,现代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发展路线的具有创新型的产业集群。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大多处于块状经济的初级形态。所谓块状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许多块状经济虽然大量有色金属产区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堆积,但是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社会网络合作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缺乏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发展成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总体上属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即以低成本为基础,走产业低端发展的路子,而不像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的发展路线。11当前,有色金属产区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存在突出问题有以下五点。

1.集群形成中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如有色金属之乡的江西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缓慢,步履蹒跚,它的有色金属产业结构模式仍然是以原料供给为中心的供给模式。绝大部分小型企业矿业追求短期利益,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掠夺性开采现象普遍存在,产业链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虽然近几年某些企业有所延伸,但总体上整个有色金属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做精,整体产业没有影响力和带动力,没有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的精深加工。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严重,矿产品结构单一,加工度严重不足,没有与其他相关的产业联系起来,没有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12

2.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如有色金属丰富的湖南郴州大多数有色金属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低于销售收入的1%;有色金属之乡的广西河池目前主要是生产锡锭、锑锭、锌锭、铅锭和粗银等原材料产品,批次分散、规模小,且品种单调陈旧,附加值低,产品的技术含量、档次普遍偏低。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深加工使之形成高附加值的新型材料或产品。

3.大学、研究机构等支持机构在集群形成中缺失。我国有色金属丰富且开采量大的地区,大多没较好的研究机构、大学、咨询中心等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目前有色金属产区大多经济不够发达,物流成本高,咨询业落后。如江西赣州只有一个江西理工大学,而且对有色金属的支持作用不强,没有形成产学研的对接;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内企业有20多家,但相关研究机构缺失;有“中国锡都”、“有色金属之乡”之称的广西南丹,其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的研究机构很少,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咨询业基本还没起步。这些具有支持作用的机构缺乏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4.政府在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形成时失灵。在追求地方利益的动机下,地方政府必然会以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成长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政府不应随意替民做主,动辄规划产业。政府主导的所谓“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之所以经济效益低下,是因为政府职能没有转移,引致本地专业化水平低下,企业管理手段落后,交易费用过高,产品难以打开市场,融入较高水平的分工网络极为困难等状况难以改变。

5.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形成中存在负外部性。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产业的特殊性会使经济落后地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集聚在开始阶段产生负的外部性。如白云鄂博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初级阶段,在缺少监管的背景下,导致废弃物的集中排放,造成集聚所在地严重的负外部性。加上技术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初级阶段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不很完善,部分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往往变为集中储存,对地区的环境造成很大压力,集聚生产反而会对集群所在地区环境产生负外部性。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形成与培育有色金属现代产业集群的对策

1.重塑政府在有色金属现代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政府需要转换制度创新的方式,采取“服务市场”的方式,努力创建非扭曲性的经济政策环境,防止出现“政府失灵”。现阶段,政府要从以往政府管理的视角,转到企业发展的视角,起到促进、辅助和倡导性的作用。即政策、制度供给从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出发, 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有利的制度保障,创建安全、法制、公平、诚信的本地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使分工沿着生产率提高和企业家创新积极性不断得到发挥的路径同时发展。总之,加快地方政府职能的转换和改革进程,成为其在推进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降低社会交易费用的一个关键。

2.在区域范围内以有色金属现代产业集群政策代替产业政策。在区域范围内以有色金属现代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的实质,就是以促进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鼓励和限制政策应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对象,支持在有色金属产业区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同时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密切联系,将其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3.延伸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地区产业集群的重要方法是延长产业链,向上游要利润,降成本。我国有色金属产业企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原产品开采的基础上,此状况必须改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园应该依托优势资源,壮大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条,着力发展集采矿、精粉加工、硬质合金产品生产与一体的生产加工企业。但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是求大和求全,而是在优势产业中求其特、求其专、求其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强化上下游配套协作,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走链式化的发展道路,持续保持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发展,形成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优势。迅速集聚配套产品,开发新的附加值高的产品,把原有的“散兵游勇”、“零打细敲”的单一开发模式转变成集群式、链条式的发展模式。

4.促进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大改造传统和培育高新技术有色金属产业的力度。推动主体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力争高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占据有色金属产地经济的主导地位。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实现外力推动型的产业升级。着力引进现代制造业,形成新兴产业区;突出产业招商,吸引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三是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技术。

5.形成有色金属现代产业集群应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整个企业的支撑,我国已形成了许多有色金属初级产品的集聚地,但要做大、做强、做精,技术还远远不够。支持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纽带、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的技术创新系统。鼓励企业采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共建实体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形成长效机制。在形成产业集群时,支持建立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包括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支持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的财政支持政策。对企业设立各类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对建立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产学研联合创新的重大项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发育期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支持力度。

注释:

①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266-268.

②Paul Krugman.Trade and Geography[M].MIT Press,1991.150-156.

③Porter M 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1.

④刘冰《组织信息体制、制度化关联与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效率》,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3期第21至28页。

⑤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载于《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第70至74页。

⑥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5至23页。

⑦张亮亮《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分析》,载于《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第1期第15至23页。

⑧唐爱平《有色金属行业酝酿大突围》,载于《湖南日报》2008年12月10日。

⑨邓正毅《有色金属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参见www.czkj.gov.cn/dj/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009,2008年12月18日。

⑩陈芳《库存困扰有色金属行业》,载于《广州日报》2009年2月12日。

11汤黎路《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载于《政策瞭望》2008年第1期第14至17页。

12周镕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载于《企业经济》2008年第5期第12至15页。

[责任编辑:唐玉萍]

作者:周镕基 皮上玉

现代金融危机论文 篇3:

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

摘 要: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必须更加自觉的转变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状况,从现代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出发,注重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内在联系的一体化研究。这种研究既要以实体经济的研究基础,又要以虚拟经济的研究为基础,并要将对这两大领域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一体化

一、虚实经济是紧密相连的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敏感的神经,因此,现代经济学需要高度重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高度重视和积极展开现代市场经济的虚实一体化研究。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不论是由股票的交易拉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还是说哪一方面的影响更大一些,那要看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的表现。因而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看到实体经济领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就只是治理试题经济领域的价格,那是比较片面的,而虚实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前言意义也正是体现在这里。在21世纪,关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研究,不论是关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还是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都必须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因为在现实中这两大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二、股票市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是自然人和法人(买方、卖方,以及中介方),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股票市场中进行股票的交易。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经济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其行为完全理性。按照这一理论,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实体经济变量未来价值的理性预期,也就是说一种股票的价值应当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但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指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们受到信息和知识的限制,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能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 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来自其本身的虚拟性,虚拟经济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作用也会增强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例如购买某种股票的人越多,就会促使更多的人购买这种股票。人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就是正反馈作用,它会造成放大效应,使股票的价格大起大落。

三、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于股票市场的研究就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研究。在现代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虚拟经济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虚拟经济的运行中,股票市场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虚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的运行不仅对虚拟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股票价格变动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消费,财富效应是指金融财富的变化及预期的变化对推动消费支出的影响;其次,股票价格影响投资。股票价格通过改变资金成本;影响信贷渠道;影响固定投资等渠道间接作用于投资。

股市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股市的上升会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并且由于“财富效应”而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股市泡沫破灭时,人们不仅减少消费,而且因心理恐慌而争相抛售各种金融资产,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发生经济危机。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实质上寻找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物及其运行规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二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经济变量相互作用。

第一,利率传导机制。利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内价格,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直接影响。利率下降就相当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它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购买力的“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以及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第二,汇率传导机制。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作为开放经济中的重要变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以本币升值为例,本币升值引起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进而导致产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再者,本币升值引起进口物价下降,若国内物价水平不变,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等。

第三,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股票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载体,在资金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提高,则会引导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体,实体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第四,金融衍生品,实物金融产品等投资收益率传导机制。这种传导机制类似于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

五、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由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由国内传导致全球,表明虚拟经济和试题经济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还需要认真探索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虚实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的问题。

现代经济是高度虚拟化的,如果宏观调控知识调控实体经济,那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宏观调控不涉及股票市场,不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场,早晚是要出现大问题的。自由的股票市场应该终结了,自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应该终结了,而应当建立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这个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长期规划研究;第二个层次是财政政策运作;第三个层次是货币政策运作;第四个层次是加强各国的协调合作。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大型金融机构跨国化已成为大趋势、大潮流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和溢出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使全球经济得到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經济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2]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3]张松,王勇.论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互动[J].财贸研究,2003,(3).

作者:张瑞瑞

上一篇:国际贸易探讨论文下一篇:股票投资收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