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论文

2022-04-27

临港经济是以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核心,以港口及临近区域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展开生产力布局,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优先型经济模式。由于鲜明的开放性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沿海地区的临港经济所受的负面影响明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论文 篇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软件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也给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内容的软件产业带来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国软件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对产业的影响、机遇及软件企业的表现,提出在这种形势下广大软件企业的应对措施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金融危机;软件业;影响

软件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有庞大的软件内需市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嵌入式软件等领域的需求使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软件产业取得迅猛发展,年均增速高达38%,远远超过全球的平均速度6%。以服务外包为主要载体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出现,使服务外包和离岸正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省份及主要城市都大力鼓励扶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在内的服务外包产业,近3年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迅速膨胀。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依然保持了29.8%的高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软件外包服务出口达到了1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4%。软件产业整体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下增速最高的一个产业,在整体经济下滑的趋势下表现出较强抗周期性的特征。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软件业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必然会给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软件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各企业削减IT支出包括一些项目软件的开发,会直接导致订单的减少。国外金融行业表现最为明显,外包业务出现明显萎缩,原先华尔街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项目订单,如今已经很少。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软件产业增长增速有所放缓,软件出口有所下降。2009年前4月,受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深化的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收入增速出现回落,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今年前4月中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552.2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和2008年底分别低7.7个和5.9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软件行业仍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引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局部的,具体影响取决于企业的类型。离岸外包型软件企业大多依靠海外订单生存,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承接全球65%的软件外包市场的印度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面临困境。印度软件业收入中,约有61%来自美国,约30%来自金融业,2008年软件及服务业收入增速下降30%以上,利润率下滑5至6个百分点,软件外包巨头萨蒂扬公司巨额财务造假丑闻,更是对印度软件外包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从事离岸外包的软件企业和一些中小型企业冲击较大。据工信部有关调查表明,我国软件外包产业联盟内企业约15%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73%受到一定影响。受影响较大的企业多数是外向型的、从事离岸外包的企业;受到一定影响的企业多数是内向型的、为国内传统行业提供服务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它们的客户行业本身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服务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主要从事针对国内重点、骨干行业的软件服务企业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可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立发展时间较长,并一直专注于精耕细作的承包商;另一类是外包只做了两三年,跟风进来的承包商,目的是通过兼并收购做大之后融资上市。原来主要依赖风险投资支撑快速扩张,然后海外上市的模式,在金融危机下已难以为继,对投资回收期的顾虑也使风险投资对包括软件外包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兴趣大大减弱。对这两类企业而言,全球经济下滑,虽然都会影响其客户订单的数量,但对后者的影响更大,原因有两个:一是这类企业本身的客户和订单质量不够优质,流失情况会比较严重。二是外包客户也会重新审视承包商的资质水平和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造成这类企业面临更大危机。一些没能找准市场定位的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的压力下举步维艰。外包加工型的软件企业更是深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订单量同往年相比减少了很多。2007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冲击已经出现,有关研究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软件出口业的利润将降低0.7个百分点。三年内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突破了20%。这对于作为成本按人民币计价、收入按美元计价的软件服务外包业来说,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严重缩水。在危机压力下,企业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普遍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加强内部运营管理,控制资金的正流向,砍掉一些保本微利的项目,加紧催收回笼应收账款。软件外包企业普遍把精力投入到稳固老客户和开拓新市场上,对于扩大投资则持谨慎态度。做海外市场的中小型软件外包企业则撤回国内市场,依靠内需养生。

二、软件行业面临的机遇

全球经济下滑,虽然会使得各行业企业减少IT支出,短时间内可能会造成外包业务出现某种程度的停滞,但长期来看,缩减IT开支的企业更需要做的是优化和整合目前已有的硬件、软件的应用,使其支持企业业务更有效率地开拓发展,而这正是软件的长项。另外,在经济下滑时,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更需要把一些非核心的软件技术和服务外包给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由于印度所受到的冲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加之在中低端软件上中国有独特成本优势,有可能对全球跨国公司产生更大吸引力,为中国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新的机遇。一些大型外包企业审时度势,调整或强化自己的技术方向和市场定位。以美国为最大市场的软件外包企业文思创新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63.7%,其业务增长主要依托重要客户业务的进一步扩大、对已有客户的交叉营销、新增客户的增长以及公司以技术研发外包为主的业务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对IT传导的滞后影响,同时加大对美国及国内市场业务拓展的投入。拥有13000多员工的东软集团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18.90%,净利润增长率高达111.04%,增长主要来自软件外包业务,其外包战略调整为全面转向相对稳定的嵌入式软件的开发,而且主要针对日本市场。2009年2月正式收购国内第二大软件外包服务商——主要从事对日软件外包、与多家日本企业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大连华信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国际软件外包与服务业务领域的规模,增强了合作创新的实力和竞争优势。

对面向国内需求的软件产业而言,带来的更

多是机遇。4万亿元国家投资给软件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开发内需市场目前已经是软件企业重要的“开源”战略。2009年1月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十大行业的振兴和调整规划,规划的出台不仅仅是简单地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研发、新产品研制、产品设计、生产装备、生产流程、产品检测、供销和市场等环节,更是从宏观层面考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最终达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增强软件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等作为主要任务,三年目标是把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到15%。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撑,组织开展示范工程,推动软件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软件产业新的增长点,扩大软件的网络化服务,培育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网络教育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带动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基础软件是“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家对基础软件的扶持,给其带来了发展机遇。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批准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试点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按照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划,未来5年内(2009~2013年)在国内建成一批产业聚集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促成200家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新增1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4倍多。深圳、沈阳、西安等地外包产业都实现了逆势扩张。

三、软件企业的应对措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市场格局的变化,软件企业应审时度势,调整战略,重新规划,调整或强化自己的技术方向及市场定位,在危境下创造机遇,以待危机过后的柳暗花明。

一是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核心战略,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二是充分挖掘国内外外包市场潜力,内销和外销并举,积极灵活开拓多元化市场,特别是努力开拓内需市场,升级开发新的工具软件,以提升未来的服务效率。加强服务能力,与市场紧密结合。三是认真研究客户需求,在理性的消费趋势及金融危机背景下,帮助用户解决生存困惑,与客户保持密切配合,切实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不仅解决客户现有问题、满足需求,而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四是要有专注的精神,明确自己擅长的行业领域,找准切入点,通过对某一行业某一产业链领域的客户的深入钻研,建立软件厂商的优势和特色,并提高用户满意度。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不偏离主线。五是强化创新意识,创新应用和服务模式,建立核心竞争力。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不仅创造技术,还包括成本、效率、客户需求等其他重要因素,把内部不断改进与加强企业间合作的外部开放创新相结合,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软件业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以现代服务业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整个行业仍会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世界经济从来都是波浪式前进的,历史上几次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每次恢复之后都会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危机中也存在着机遇,这个困难的时候正是企业通过内部改造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自己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时候。经过这轮危机锻炼,中国的软件服务领域将衍生出更先进的服务理念、更复杂和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在全球软件服务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使“中国服务”的品牌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亮点。一旦全球经济走出低谷,中国软件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晓轩)

作者:王旭超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论文 篇2: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临港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临港经济是以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核心,以港口及临近区域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展开生产力布局,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优先型经济模式。由于鲜明的开放性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沿海地区的临港经济所受的负面影响明显。从传导途径上看,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影响支撑临港经济的几类临港产业,最终传导到整个临港经济。支撑临港经济的相关产业,从与港口紧密程度上,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临港直接产业,即物资装卸、仓储物流。二是临港关联产业,如海运业、集疏运业等。三是临港依存产业,如造船业、钢铁业、石化业等。四是临港派生产业,如临港金融、贸易、保险、房地产、饮食、商业等服务业及其它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临港产业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各沿海省份的临港产业中都有所体现,但由于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和对外开放的固有特征,中国沿海临港经济受冲击的传导机制与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

一、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临港经济的传导机制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侵入实体经济引发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衰退,而中国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美、欧分别是中国第一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它们的衰退很快传递到中国的实体经济,沿海地区临港经济成为危机传染的首发站。从传导机制上看,可以分为外部需求萎缩型(外贸)传导和内部需求萎缩型(内贸)传导。

(一)外部需求萎缩型传导

金融危机使得世界主要消费市场(主要为美国)、生产加工市场(主要是欧元区、日本、中国和印度)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急剧下降,使得主要的初级产品出口国(中国、印度)、主要工业产成品出口国(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快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出口萎缩导致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11月开始,我国的进出口增长均呈同比负增长之势,2009年初进出口萎缩达到最低点,2009年1月,进口增长同比下降40%以上,2009年2月出口增长同比下降20%以上。

进出口萎缩对我国沿海临港经济的直接冲击表现为,一是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以及集装箱吞吐量增幅下跌,港口主业特别是港口集装箱业务受直接冲击。2008年1—9月,我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11.6%,同比下降6.9%;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仅增长14.9%,同比下降了7.8%。二是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到美国的东行线和到欧洲的西行线的运量大幅度减少,运价严重下跌,港航业受冲击严重。以美洲航线为主的盐田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出现负增长,仅完成2007年同期的94.72 %。

(二)内部需求萎缩型传导

相对于外需萎缩型传导,内需萎缩型对临港经济的传导是间接传导,即由于贸易乘数效应,外需萎缩最终演变为内需萎缩。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加工贸易和机电产品出口受创。加工贸易出口受创,虽然其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不大,但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影响国内消费需求;机电产品出口受创,由于产业关联效应,影响诸如钢铁、煤炭、矿业等一系列上游产业,最终使国内投资需求受限。以宝钢为代表的钢企在危机高潮期间宣布限产,以及以秦皇岛为代表的运煤码头运量下降,矿石积压码头等,都是国内投资需求萎缩的明证。而这类产业对应的临港产业是钢铁、石化以及港口大宗散货吞吐和运输等,因此,如果说外需(外贸)萎缩型传导主要影响港口外贸集装箱业运输相关的业务,那么内需(内贸)萎缩型传导则主要影响港口大宗散货(煤炭、石油、矿石)运输相关业务以及临港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因此,内部需求萎缩型传导主要表现在,一是港口大宗散货吞吐量下降,影响大宗散货码头业务以及运输业务。二是临港工业如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受创。总之,无论是外需萎缩还是内需萎缩,都对港口主业、临港关联产业、临港工业、服务业产生负面影响。细究起来,外需萎缩主要影响的是集装箱运输和集装箱吞吐量,而内需萎缩与国内经济状况相关,主要影响大宗散货吞吐量和大宗散货运输。

二、我国临港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危机高潮期间,我国临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吞吐量下降以及以钢铁、造船为代表的临港工业的萎缩,实质是外需萎缩引起国内实体经济的衰退。应对危机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出台后,临港产业相关数据短期内止跌回稳。自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以来,沿海临港经济也逐渐恢复快速增长势头,国际港协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8月,我国港口货物的吞吐量,特别是规模以上的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17%。其中,上海港累计集装箱吞吐量为1906万TEU,超过新加坡的1901万TEU,成为全球最大集装箱港。但是宏观经济领域的某些失衡现象变得更加严重。例如,产业结构失衡、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压力突出、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失衡、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等。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处于后危机时期和“十二五”时期的双重背景之下的我国临港经济,需要更多地思考港口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临港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从过去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发展方式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精细发展方式转变。

(一)促进临港产业转型

首先是港口主业的转型。港口主业的转型依赖于临港工业和腹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临港工业和腹地产业为港口提供货源和吞吐量,而港口企业本身的转型升级,会促进港口向大型化会促进港口向大型化、综合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临港工业和腹地产业转型提供物流保障。港口企业生产主要以装卸、倒运货物为主,作业面积大,车辆过往频繁,煤炭、铁矿粉等干散货易洒落、易扬尘,存在粉尘无组织排放。靠港船舶的操作及污水排放、航道吹填疏浚等也都会对环境造成负外部效应。其次是以钢铁为代表的临港工业转型问题,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将是钢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港口主业的转型依赖于临港工业和腹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临港工业和腹地产业为港口提供货源和吞吐量,而港口企业本身的转型升级,会促进港口向大型化、综合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临港工业和腹地产业转型提供物流保障。

(二)发展循环经济,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作为内外开放的窗口,在临港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促进临港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沿海各大港口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如上海南汇老港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提出了将长期堆放垃圾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在废弃的土地上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大胆设想;天津港走循环经济之路,采用吹填淤泥造陆的办法,拓展港口新疆域,同时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使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整合港口资源,促进各港口合理分工

当前,联合重组已经成为港口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各区域港口意图通过重组促进港口之间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推动港口功能和结构调整,提升港口整体竞争力。继宁波港、舟山港整合成宁波—舟山港,一跃成为吞吐量全国第二的大港后,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三个港口也签署战略联盟协议,拉开山东省港口整合的序幕。2008年,大连港集团定向增发收购锦州港,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辽宁省政府已确定由大连港主导全省港口资源整合。2009年7月,河北港口集团成立,河北港口集团由秦皇岛港、曹妃甸和黄骅港三大港区合并而成,以资本为纽带组建的河北港口集团成为实力雄厚、运管专业的港口投资主体,可以放眼河北487公里海岸线,放眼整个省域和中国北方经济带谋划河北港口发展,统筹秦皇岛、唐山、沧州各个港区之间的建设。

参考文献:

①安小刚,魏丽华.临港经济发展路径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3):67-72

② 张国强,郭小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港航业的影响与对策[J].综合运输, 2009(2):66-68

③ 王晓惠,李宜良等.金融危机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影响分析 [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3):90-94

〔本文系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9XSK011)的阶段性成果〕

(王春艳,1979年生,内蒙赤峰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空间经济。王洪涛, 1971年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作者:王春艳 王洪涛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论文 篇3: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 金融危机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影响可谓有喜有忧,如何抓住机遇,采取措施,扩大外资规模,已经成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金融危机;吸引外资;影响;对策

一、我国利用外资现状分析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3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其中,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32.5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2.54%;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2.6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0.12%。

2009年上半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419家,同比下降28.3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0.09亿美元,同比下降17.9%。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5.44%,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6.1%;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2.6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32%。

6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29家,同比下降3.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61亿美元,同比下降6.76%。继6月出现降幅明显放缓的回暖迹象后,7月我国利用外资金额再次跌至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9亿美元,同比下降35.71%,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45家,同比下降21.39%。8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74.99亿美元,同比增长7%。

从2008年到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受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但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外商投资新设企业数持续减少,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也由正变为负,虽然近期有所回升,但增幅较小。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因素

1.中国吸引外资的环境优势更加明显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大多面临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困境,由此产生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得跨国投资者望而却步。相比较而言,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当中虽然也承受了压力,但经济基本面并未因华尔街金融风暴而发生较大改变。稳定的经济基本面、庞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劳动力等环境因素为很多跨国投资者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2008年,全球经济低迷使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销量下滑10.8%、全财政年度亏损309亿美元,但其在中国大陆销量却取得了6.1%的同比增长。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在中国地区的业务以及重要项目仍会按原计划进行。在全球业务萎靡不振时,中国市场销售业绩成为不少跨国公司2008年报中的亮点,西门子、百事可乐、ABB集团等一批跨国公司均表示将加大在华投资。200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以及美国商会对全球多家跨国公司的一些相关调研显示,80%的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国,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列为全球投资的第一选择。

2.中国的服务外包业将成为引资的新增长点

外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现代服务业发达的跨国公司必然会加快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这给我国承接外包业务和扩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美国为例,许多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得不压缩开支,大量裁员,银行业务仍需开展,所以非核心业务的外包成为必然选择,这会让他们大幅度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把越来越多的服务外包出去,不仅带动了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且为我国引进服务业的高端人才提供了机遇。

3.原材料价格回落缓解了投资企业的成本压力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供应不足一直是影响外商在华投资的不利因素,由于此次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国际需求明显减弱,促使近年来已经脱离了需求轨道的国际原材料价格走上了回归之路,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国际油价从2008年7月的每桶147美元,经历了巨幅震荡,短短半年时间就跌到了40美元左右,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荡和跌幅。原材料价格的回落有效降低了在华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外商来华投资的顾虑。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

1.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各国对外投资动力受阻

为了减少和控制全球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危害,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救市措施---注资、降息、减税接二连三出台,但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仍然不太乐观,特别是同我国经贸投资关系比较密切的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远高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其经济增长前景十分暗淡。

世界银行2009年3月的报告中预测,09年全球经济将萎缩1.7%,2010年全球经济有所恢复,增长率为2.3%,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2.7%和-5.3%。而在6月的最新报告中,世行则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预测下调至-2.9%和2%,并同步调低欧美日三个主要发达经济体09年经济预测:美国09年GDP可能萎缩3%,欧元区增长率则由-2.7%调整为-4.5%,日本09年GDP预测也由-5.3%修正-6.8%。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将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从而制约由需求带动的外资增长。

2.金融体系惜贷造成企业投资下降

目前,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以及经济增长的减速,各国银行在审批贷款时都变得格外谨慎。救市目标是使资本得以向消费者和企业重新流动。商业银行一方面由于可贷资金下降,不得不收缩贷款,另一方面出于谨慎而不愿继续扩张信贷,致使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提供经济运行所需要的信贷。信贷紧缩正在影响许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抬高实体经济的投资成本,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都将随之下降。

3.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遭受重创

美国股市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由于美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主要发达国家受美国金融业崩溃的影响,股市财富将大幅缩水,形成的投资资源将大幅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国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可能制约我国吸引外资的进一步增长。

综合比较上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可以看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在吸收外资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尽管外部环境的变化造成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趋势下,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经济的新政策出台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决定了我国吸收外资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扩大外资规模的途径

金融危机对世界流动性的影响的确加大了我国吸收外资的难度,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理清思路、积极调整、加快发展的机遇。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加快调整,进一步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利用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建立高效政府管理机制

外资企在业一国投资,真正看重的其实是政府政策的透明性、稳定性以及政府效率。在“金融危机”这个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应该在重点引资行业内,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真正做到转变职能、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解除外商的后顾之忧。还应针对上述行业建立政府网站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以利于高新技术行业和服务业的招商引资、企业沟通等问题逐步实现网上解决,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便利。

(二)进一步改善国内投资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大幅改善,交通、通讯、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能源、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为投资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产经营环境。在改善引资硬环境的同时,还应加大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建立、完善涉外律师、信息咨询、外商投诉、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公司等一批方便外商投资企业的中介服务体系。另外,金融危机导致的大规模裁员也使我国有机会引进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高端人才,缩短与先进国家在相关产业的差距,从整体上为我国招商引资提供有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三)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

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外资的投向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又会影响对外资的使用效率。外商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存在失衡的现象,即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上投入比重过大,且产业层次不高,第一、第三产业投入不足。金融危机下外部需求萎缩有助于淘汰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低附加值产业,我国应该利用这一时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吸引优质外资,并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转变外商投资方向,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

(四)拓宽我国外资来源

亚洲国家和地区都是我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其投资额约占我国外资总量的80%,香港地区对内地投资额始终居于首位,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投资力度明显不足,这说明我国的外资来源过度集中,进而导致我国经济过分依赖于少数国家及地区。从历史经验看,外资来源集中在一个区域和某些国家、地区,将会加大本国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我国应该进一步拓宽欧洲和北美、南美的引资渠道,加大针对这些地区招商引资的力度,促使我国外资来源分布更加均衡,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徐峰.我国外资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5)

[2]王瑞智.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河北金融.2008(12)

[3]田泽,武博.我国外资引进与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球视野.2008(1)

作者:陈 昆 丁 婧

上一篇:我国PBL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信息系统审计的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