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探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世界各国,教学质量都是成人高校永恒的主题,也是成人教育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诉求。我国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强人意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知识更新加速、终身教育观盛行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考察、参酌美国成人教育教学的优秀范式,以期从中吸取裨益,努力提升我国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探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探析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审思、特征判据与实践理路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进行了现实审思,分析了高职生“精神成人”应具有积极进取生命意识、真善美价值追求、凝聚正能量实践态度、坚韧不拔职业精神四类特征,并围绕独立人格、目标需求、自由思维、职业发展的教育目标,提出了高职院校的行动路径:创设载体,树立自主实践理念;搭建平台,培养内生性需求;整合资源,培育创新创业思维;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链接校企,以“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特征;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陈江(1981- ),男,浙江诸暨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跟踪与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IA190402,课题主持人:陈江)

大学生“精神成人”思想的提出,旨在关注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为大学生精神健康成长添砖加瓦,助力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内涵提升关键时期,其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型为主旨与特征的课堂教学体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已被全社会所认可。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精神成人”教育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职业素质、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研究新场域与实践新路径。

一、释原与明理: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审思

大学生“精神成人”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笔者对“精神成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就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状态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精神成人”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对“精神成人”主要从社会学及心理学层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夏中义教授首次界定了“精神成人”概念及其内涵,在《大学人文读本》一书中指出,“成人”不仅是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成长成熟,也不仅是个人在法律意义上领取身份证并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更关键是在价值意义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有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的人文潜质。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处理人与自我、社会、国家、世界关系中,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存在状态与精神境界的进化过程。其他学者在这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精神成人”进行了深入探析。刘玉等指出,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出现了群体性信仰危机与精神价值缺失等问题,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大学生精神成长内容载体亟待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蔡琳琳认为,“精神成人”的存在基础是物质条件,在物质条件满足后,人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追求,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不断学习思考,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精神层次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应对来自生活的挑战和压力。黄聘认为,大学生精神成人包含“心理成人”“道德成人”“理想成人”三维向度,其教育策略应当涵盖三个层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促使大学生心理成人;以个人品德教育为重点,促使大学生道德成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促使大学生理想成人。刘继峰认为,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我进步过程就是“精神成人”形成的过程,但“精神成人”并不是一个既定状态。以上这些关于“精神成人”的研究概述,为本文探讨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观照。笔者认为,高职生也有“精神成人”的内生需求,高职院校理应开展“精神成人”教育。

(二)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思考

培育与引导高职生“精神成人”,既是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需求,也是实现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刚性需求。但在现实场域中,很多高职院校把精力和时间过多放在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剥离,忽视了高职生思想与道德价值层面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生对事物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决定取舍,缺乏足够的好奇精神,对自己的学科领域缺乏合理的怀疑与探究精神。价值属性的缺失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瓶颈,如果高职教育不重视学生的价值培养,很有可能会陷入单向度发展的恶性循环,即使学生毕业时完成了以后赖以生计的知识建构与技能储备,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精神成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培养方式较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存在着很大差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就不需要人文教育,就不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相反,在当前高职内涵建设提升中,更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实现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三重建构”。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道德精神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层次和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澄清与检视:高职生“精神成人”的特征判据

从整体上看,高职生要实现“精神成人”,需要从是否具备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坚韧不拔的職业精神四方面特征进行实践检视。

(一)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

高职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应努力建构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高职生一旦开始深入思考人生、追求生命意识就意味着他们真正实现了“精神成人”。换言之,精神成人的实质,是要引导学生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内化为德行,来规范行为、提升心灵。生命意识就是指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生命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了“觉解”的概念,他认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追寻和理解生命意识,人生存和发展应该追求生命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精神成人,一个人做人做事应该对自己和事情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实际上就是自觉,人只有自觉才能明白道理,才能做好人,做好事。”①

当个体达到觉解状态就意味着个体更为理智,内心的良知已经被唤醒,自身的价值和精神也就能真正展现。高职生一旦达到“精神成人”的状态,他们就会更加深入细致地思考人生,进而关注生命意识,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就会得到极大提升。但在现实中应清晰地看到,很多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剥离,培养的是一名高级技工,而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与承担更为重要的工作岗位。

(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高职生要养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意识。高职生一旦达到“精神成人”状态,就会懂得真善美,用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明确价值取向与追求后就会追求正确的生命意识,自我学习与成长过程也会充满着自信,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就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心智也变得更加成熟。被誉为德国“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指出,通过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多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价值层面,向学生灌注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精神成人”要求学生应具备利他主义品质,尽可能去帮助到别人,利他主义是真美善追求的直接体现。还应突破个人甚至家庭利益圈子的限制,着眼于整个社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由于对“精神成人”关注不够充分,使有些学生只注重自我提升与发展,只谋求私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主动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建构真善美的价值。当与国家崇高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时,就会有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挑战与复杂的选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勇于突破,积极引导学生追求善美价值,让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情况,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精神成人”。

(三)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

高职生要有不断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从本质上看,实践本身也是一种价值意识,围绕着某种真善美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就称为实践。实践作为一种活动本身,其本质就是人根据实践理智进行选择活动,选择的标准就是自己内心的真善美。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职业人缺乏真善美的态度与意识,违背了基本良知,做出一些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诚然,只有基于良知的实践才能真正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才能帮助个体不断提升,自身心理需求与道德需求才能真正得到满足。

当下正处于高职教育内涵提升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理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但我们应清晰认识到,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这种实践培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多高职院校把精力与时间过多放在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正能量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出现了高职生群体性信仰危机与精神价值缺失、毕业后就业诚信缺失与就业中“蹲族”“躺平”等现象。因此,正能量的实践态度亟待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是高职生实现“精神成人”的重要条件。

(四)坚韧不拔的職业精神

高职生要具备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从事职业时应具有的精神、能力与自觉。例如,高职生要不断提升职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是当代著名职业学者萨维卡斯为应对社会和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描述了个人在处理职业任务时自我调节的心理力量与资源,认为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发展负责,掌握自己的命运,对未来充满好奇,有信心应对变化,实现自己的想法,才能应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

具备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是高职生的必要条件。个体职业生涯的成功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努力,而不是在挫折与困难前退缩与放弃。近年来,心理学界非常重视韧性的概念研究,发现韧性是一个员工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坚韧是指个体从挫折与伤痛中恢复过来,在压力的威胁下持之以恒、继续努力工作的心理品质,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建构、成长与再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调整心态、再接再厉、克服困难、执着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因此,职业精神是高职生达到“精神成人”重要的特征面向。

三、目标与路径: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实践理路

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围绕高职生“精神成人”的特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精神成人”教育的具体目标设定,可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围绕独立人格引导、“精神成人”目标确立、自由思维养成、职业发展潜力提升四大教育目标展开。

(一)教育目标

1.引导独立之人格。引导高职生明白独立人格的意义与价值,使用独立人格所带来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培养高职生个体的独立性,在面对社会时能够单独生活、学习和思考,实现自立自强。即便在没有工作,无法实现物质方面独立之际,也要尝试从精神方面率先实现独立,之后通过职业平台,再慢慢实现物质方面的独立,最终不再依靠他人,凭借这样的独立人格为社会与他人服务。

2.确立目标之需求。教育效果要建立在对教育的需求上,高职生对教育的需求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前置条件。高职院校首要完成的任务是让学生对“精神成人”教育产生需求,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在实施“精神成人”教育时,要明确其内涵,围绕培养“精神成人”的目标,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介绍“精神成人”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认识到“精神成人”对个人成长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环境从客观上对个体提出了精神成长与行为成长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围绕“精神成人”要求,要让学生确立“精神成人”教育的目标需求,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3.养成自由之思维。能学会独立思考并掌握自由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这是实施“精神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成人”的一大特征,更是高职生塑造独立人格的前提与根本。只有达成自由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打破传统思想形成的思维束缚与桎梏,学生才不会受到传统知识和技术的束缚,才能拥有自主的想法、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而创新创业思维又是形成自由思维的有效方式,二者相辅相成。

4.提升职业发展之潜力。高职生“精神成人”的实现应充分挖掘职业发展的潜力,这样毕业后可以迅速找到与专业相符的职业,使自身掌握的专业与技能有用武之地,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职生实施“精神成人”教育,还要将其影响力扩展到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精神成人”的自我成长。“精神成人”教育需要长期引导、培养、潜移默化影响,在具体实施中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仅靠简单说教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践教育载体去实现。

(二)行动路径

高职院校开展“精神成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围绕高职生“精神成人”的应然特征与达成目标,如何较好实施“精神成人”教育,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研究与长期实践的课题。从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行动路径:

1.创设载体,树立自主实践理念。培养“独立之人格”,树立自主实践理念是前提,而其关键是自信心的确立。对于本科高校,高职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转变观念,从精神层面培养其自信心是开展“精神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围绕这方面开展活动。高职院校可以从学生的爱好、兴趣与特长等出发,创设实践项目载体与活动平台,如开展“综合能力培养工程”项目帮助学生达成自主实践理念。项目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申报文本撰写、项目实践开展、预期成果预测、项目结题各个阶段均由学生自行完成,学校安排师资力量提供具体咨询与指导,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些项目选题范围不设具体限制,可以是日常生活、社团活动、社会服务、市场调研、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工作世界探索等各种主题,全部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兴趣与特长来自行决定,研究与实践均由学生自己规划安排。创设项目载体后,这些研究与实践活动全部是在学生自己感兴趣与熟悉的范围内进行,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实践性、完成目标,且学生对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安排有了初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系也具有自主实践特色,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自主思维的养成。

2.搭建平台,培养内生性需求。培养学生“精神成人”内生性需求是确立“精神成人”的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对“精神成人”产生需求,要点在于学生能认知到“精神成人”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培养其内生性需求。对于高职生而言,大多不擅长以记忆和理解的方式来学习,仅靠课堂上知识讲授与技能传递,无法让大部分学生真正对“精神成人”萌发需求。高职院校可以搭建“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平台,先选择一部分自主性强、基础较好的学生,率先培养这部分学生形成内生性需求,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在具体实施时,人员数量可以按照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来选取。实施过程中,可选择寒、暑假与课余时间进行,在“精神成人”学理知识讲授基础上,结合“精神成人”的内涵要素与价值特征,引导学生对相关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开展信息搜集、数据分析、案例讲解等活动,加深对“精神成人”的理解,从而产生“精神成人”的内生性需求。通过搭建“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平台,学生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对“精神成人”的理解更加透彻,产生了心理共鸣,有助于形成“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

3.整合资源,培育创新创业思维。“自由之思想”首先要有自由的思维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开发自由思维的有效方式,不受传统观念约束与限制,具备全新思维、观念与意识。高职院校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资源,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先组织部分具有自由思维潜质与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以顶岗实习与职业体验等形式参与产品研发、工艺创新、技术革新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让学生完成实体项目创业的各项活动,通过创业项目选择、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公司注册等实践,进一步训练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从而使其形成独立思维范式。该项目的实施,可以给高职生带来多方面的“精神成人”。一方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创新活动达成自由思维;另一方面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业活动必然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在压力下学生不得不进行快速思考,组织实施活动,这种自由思维一旦形成习惯,学生就会源源不断产生新思路、新创意与新工艺,更好反哺创新与创业。

4.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員、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就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而以上这些正是包括了高职生“精神成人”的内涵要素,符合高职生“精神成人”教育的价值特征,契合了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行动路径。高职院校可制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教师深入发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筹协调与分类制定、总结传承与创新探索“四个相统一”,积极引导高职生既注重“专业成才”又注重“精神成人”。

5.链接校企,“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专业成才”教育能使学生具备更多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好服务,是提升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潜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在实施“精神成人”教育的同时开展“专业成才”教育,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互相渗透。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如实施“技能精英培养工程”项目。该项目充分彰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由优秀企业为主导,选取部分技术技能拔尖的学生率先进入企业,接受企业的技能实训或技能比武等企业实践,使学生技能得到快速提升。“技能精英培养工程”项目实施,可以给高职生带来多方面的“精神成人”。一方面,“专业成才”促进了“精神成人”。“成才”与“成人”两者充分结合的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发挥其高技能作用“成才”的同时,夯实了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精神自信的“成人”基础。另一方面,“精神成人”促进了“专业成才”。通过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技能精英培养工程”,使“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互为支撑、互相渗透,达到既“成才”又“成人”的教育效果,还可以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精神成人”的自我成长。

综上,高职院校推进“精神成人”教育,现阶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自主实践理念,培养学生的内生性需求,培育创新创业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使学生“精神成人”真正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从而实现高职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

[参考文献]

[1]蔡琳琳.精神成人的哲学思考[D/OL].扬州:扬州大学,2011[2022-01-0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301&filename=1013127947.nh&

uniplatform=NZKPT&v=23FkKXsoEGZb1lFIUvYkaJ2yR_Xld7_

fKuZDWGEKBAKnNjgh1Vxd76M8T5Z0oYx4.

[2]黄聘.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实图景与实现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61-63.

[3]刘玉,许国动.我国大学生精神成长需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CNKI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J].教育探索,2020(8):51-55.

[4]刘继峰.近十年来国内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4(9):43-46.

[5]刘建云.精神成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应然选择[J].职教论坛,2016(5):50-53.

[6]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作者:陈江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探析论文 篇2:

提升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域外考察

摘 要:在世界各国,教学质量都是成人高校永恒的主题,也是成人教育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诉求。我国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强人意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知识更新加速、终身教育观盛行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考察、参酌美国成人教育教学的优秀范式,以期从中吸取裨益,努力提升我国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美国;启示

一、本土溯源:我国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面临危机

教学过程是成人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教育最终目标的基本途径。正如有学者所称,“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①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民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成人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但成人教育在不断发展、成效突出的同时,社会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却逐日下降,成教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一直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就业率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滑坡,缺乏有效、规范、科学的管理,致使在社会公众眼中的形象受损。因此,提高成人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正成为目前中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已有多方论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条。第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学校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认识都存在偏差,办学思想也并不完全正确。比如,有些学校只强调扩大办学规模,广招生源,增加学生数量,却忽略了自身办学条件和硬软件设施,一旦管理跟不上,就放松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把关;有的学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教学和考试中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也不保证完成教学时间、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有意无意的降低了培养规格;有的学校由于管理措施不力,使学生只求过关,不认真学习,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信誉。第二,教学内容上的不合时宜。这主要体现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由于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与日俱进,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重理论、轻应用,重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职业技能教育严重匮乏,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落实,这就把成人高等教育变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教学方法单一且陈旧,没有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教师往往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移用到成人教育课堂,完全将两种学生“一视同仁”,却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的规律。②第三,教学管理上的偏差。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监督检查、评价方式等环节在很多方面都沿袭着普通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没有创新性和特色。同时,在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教学质量监控范围比较狭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部门不够独立。

以上问题暴露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使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呢?有学者认为,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③其中,高等学校把成人教育当作创收手段的强烈利益驱动心理、目前高等学校对成教办学体制“路在何方”的迷惘、难以解决的教学矛盾所导致的困境,构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而高等教育改革与市场经济的不同步甚至滞后性、高校收费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背反、政府主管部门未能根据

社会变化对高等教育类型作出调整,构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外部因素。我们认为,只有解决这些深层次因素,教学质量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二、域外探寻:美国成人教育教学范式及启迪

如前所述,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成人高等学校培养

的人才质量如何,关键是看成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而我国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强人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参酌域外成人教育教学的优秀范式,以期从中吸取裨益。美国的成人教育教学在全世界以实用、质高闻名,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

(一)美国成人教育务实的目标,使得美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性,办学方式极为灵活。

对于美国成人教育目标的务实性,中西方很多学者都有所强调。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者哈伦贝克指出,成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成人在知识、智慧、技能等方面保持在社会所需要的水平上……培养成人了解严重的问题(这些严重问题妨碍了协作社会的运转和进步),并使他们做好准备,来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向所有的成人提供机会,以便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观点、理解力、知识和提高质量,向着更伟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之目标前进。④”还有学者总结:“美国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创造一种美好的、完善的个人生活,造就一个完好的公民社会以及构建一个和谐富裕的社会。”⑤

基于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双重实际需要,美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显示出如下主要特点:一是内容极为丰富。学习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美国社会各行各阶层的群体都开办了成人教育项目,内容涵盖了公共事务教育、专业继续教育、乡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育儿教育、跨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这些内容满足了社会各类型的学习群体的需要,体现了成人教育课程内容与美国社会的融合,促进了成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趋势,即注重应用性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运用,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采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扩展能力的培养和跨学科专业科学技术的掌握。三是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倾向突出。在美国,科学技术的高速更新和发达的市场经济都要求劳动力素质结构不断优化,人们只有不断地接受培训和自我提高,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培训始终是美国成人教育的重点。四是教学内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特征明显。美国大学所具有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权利,导致学校的商业气息浓厚,它们面对市场需要自主设置专业、修订教学计划,随时淘汰不合时宜的专业和内容,随时增补市场紧缺的课程。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社会上寻觅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⑥

成人教育目标的务实也导致了美国成人教育机构在教学方式、学习形式等方面的灵活性。一是成人教育机构与四年制高校之间可以衔接沟通,学分互认;二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要求;三是重视和提倡自主学习。

(二)终身教育观的盛行,使美国重视成人教育师资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是伴随终身的过程,美国在19世纪末就普遍重视这一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育和学习的终身化成为时代的特征。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以来,经过美国社会各界的宣传,已经成为各国流行的国际性教育思潮。终身教育的策略被许多国家所采纳。有学者认为,“终身教育,它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在时间上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到老年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⑦美国对终身教育的关注,堪称世界之首,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成人教育专业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开设了成人教育专业的课程,到1935年开始授予成人教育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随之也开设了成人教育博士课程。1949年,从美国大学获得成人教育博士学位的有36人;197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 000人,同年,美国成人教育博士学位课程达到68种。⑧

美国的成人教育教师以兼职或业余为多数,但随着成人教育体系的扩展,专职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为了发展专职成人教育教师团队,美国开设了多种形式的短期专业培训班和讲习班,并成立了专门的学会。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同时又愿意从事成人教育教学的老师经过这些培训和讲习后转入了成人教育机构。

三、贯通中西:提升我国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在世界各国,教学质量都是成人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成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成人教育学校的第一要务,也是推动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成人教育教学范式的优秀品质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并加以参酌借鉴,进而融会贯通,提升我国的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成人教育的首要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解放人们的才能,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在发展明天的世界教育的未来前景中,居于首位。”⑨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在此目标基础上设置成人教育的课程、专业,安排成人教育的教学和管理。

(二)要体现专业设置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首先,专业设置要具备先进性、实用性,要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个人与群体的融合、质与量的平衡。专业的设置不仅要反映社会发展和最新科技成果的需求,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而且要关照成人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其次,改革传统培养模式,注重教学内容实用化。要改变传统成人教育模式下非务实的一些问题,诸如过于偏重学历教育、普教化倾向突出、成教特色不鲜明、重理论轻实践等。在当今信息时代,成人教育不断走向开放和创新,实用化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美国成人教育教学的“实用化”方式就体现了超强的生命力,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应该与国际接轨,应当把实用性作为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再次,要探索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基于成人教育天生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成人教育必然要开设多样的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这无疑会对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提出多样化的规定性。因此,发展多样化的模式,是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为指导,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并使其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为先导,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并使其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为目标,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以此为基调,我国成人教育教学可以积极推广和运用如下这些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关注成人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虚拟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微格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研、产”教学模式、整合式教学模式,等等。

(三)强化终身学习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空前加快、终身教育思潮在全世界的传播,导致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定终身的观念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在美国等世界许多国家得到高度重视并快速发展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观念。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就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为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提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铸造了无穷的发展空间,激励、规范、指引着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不断前进。

(四)努力提高成人教育师资水平

如前所述,美国成人教育教师由专职和兼职两部分构成,其中兼职教师是主体,而这些兼职教师的水平是相当强的。根据资料,美国社会学院兼职教师60%以上具有企业工程师学历,有的教师甚至还是公司总监。社区学院技术教师的主要来源并不是高等学校,而是社会志愿服务群体。美国常年参加社会资源服务的人数多达4 200万人,其中66%服务年龄超过了10年以上。许多志愿服务者很乐意做成人教育机构的兼职教师,他们受到社会的广泛尊敬和赞誉,兼职教师看重的就是这一崇高的社会自愿服务者的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此外,美国对成人教育教师还定期进行培训,推动了成人教育专业化程度。反观我国的成人教育专职和兼职老师队伍,虽然队伍庞大,但层次不一,有的理论知识丰厚但教学技能欠缺,有的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匮乏。因此,我们要多渠道地开展规范化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

注释:

①杜以德,姚远峰,李醒东.成人教育发展纵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75).

②张忠伟,陈君.简论承认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载中国承认教育,2007,(2).

③张译文.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载成人教育,2008,(2).

④转引自高志敏.进步主义成人教育理论探析,载外国教育研究,1993,(1).

⑤⑥B12B14赵红亚.迈向学习社会——美国成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传统和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89.389-391.408.

⑦⑩肖玉梅.现代成人教育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7.272

⑧周南照.美国成人教育概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67.

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169.

作者:陈小洁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探析论文 篇3:

教育科研:新时代成人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摘 要:在发展不充分中推进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充分发展、更好地服务与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更好地推动区域终身教育事业发展,已经成为成人高校必须要面对、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科研为先导推进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新时代对成人高校转型发展的社会诉求。积极融入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探索与科研创新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实现成人高校服务区域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科研实践;成人高校;供给侧改革;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王仁彧(1973-),安徽滁洲人,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科研师训处主任,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基金项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三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路径探究”(编号:2017-102Z),主持人:徐文清;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课题“关于成人高校科研项目特色化推进的模式”(编号:P2017-001),主持人:王仁彧。

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发生着转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作为服务与推动区域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成人高校,也面临着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发展不充分中推进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充分发展、更好地服务与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更好地推动区域终身教育事业发展,已经成为成人高校必须要面对和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学的使命在于研究与教学合一”,19世纪初德国洪堡大学创建者提出的大学理念就是为了强调大学的功能要聚焦于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对于新时代的成人高校来说,积极融入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探索与科研创新,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服务区域终身教育发展。然而,由于历史背景与教育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人高校科研能力整体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融入科研实践的意识与行动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人教育学刊》2017年全年转载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全年12期共全文转载了114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其中,来自全日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作者所撰写的文章被转载量为92篇,占全年总转载量的80.7%,而来自成人高校的作者所撰写的文章被转载量仅22篇,占全年总转载量19.3%。在这22篇被转载的文章中,来自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电视大学)作者的文章被转载了15篇,占比13.2%(其中,国家开放大学教师4篇,省级开放大学、电视大学教师11篇);而来自省级开放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教师撰写的文章被转载量更少,仅有7篇,占比6.1%(见图1)。

尽管成人高校参与教育科研的途径与方式很多,也可能在很多方面已突显了自身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中的相对优势。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期刊转载的文章,可以认定选题立意、内容层次与逻辑结构等方面都是相对较高的或较规范的,其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也是相对深远且全面的。而透过成人高校教师2017年所发表的文章在《成人教育学刊》总转载量仅占五分之一的现象可以发现,成人高校在加强教师专业成长,重视科研推动实践发展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的。

一、成人高校科研实践后发劣势明显

作為肩负成人高等学历补偿教育的成人高校,其使命设计中的高等教育本质差异性是无法回避的,随着新时代不断赋予的更多、更新、更高的社会责任,成人高校必将在推进人类进步的合流中保持更大的历史担当。就办学历程而言,尽管成人高校会根据教育规划与学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引进新教师,比较而言,在学校创办早期引进的教师人数依然还是较多。同样,尽管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教师们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然而,在应对新时代社会赋予成人高校办学使命与社会责任不断更新的要求方面,不同时期引进的教师依然存在教育科研意识与科研参与程度的不均衡性。

(一)科研基础参差不齐

对于新引进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学历与学力相对较高。在接受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高等学历教育时,已经被要求具备一定的研究素养和科研能力;他们在入职初期,学校也会对他们提出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并要求他们不断强化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也会对新引进的教师提出服务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所以,相对而言,新引进教师的科研素养相对较高、科研能力相对较强。

而成人高校创办早期引进的教师,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学校引进教师时的关注重点往往是以学科教学能力为主、以服务学校教育管理为主。而在他们多年的具体教育实践中,也多以课程与专业教学活动为主。对于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学校提出的要求较少,教师们的参与机会也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的科研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二)科研实践动力不足

成人高校办学定位与专业设置素来以实践型、应用型为主要特征,教师们也会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把自己的职业使命定位于努力帮助学习者实现学历追求、提升学历层次,并把日常的自身重心工作致力于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尽管时代的发展给成人高校提出了服务社会、提升国民素质的明确要求,但是,这种以教学任务为重的思维定势与工作惯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实践的动力不足,极易忽视教育科研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使得他们教育实践的思维深处并不能有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三)科研发展空间不大

多年来,成人高校秉承了作为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功能与职责的办学主体定位,使得学校的发展多被局限于学历教育领域,也会把教师们的思维视域引导聚焦在以高等学历教育为核心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等方面。并把能否有效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作为学校考核教师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甚至全部考核依据。而对于学校的转型发展、服务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时代要求,以及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空间,往往都很难被有效拓展,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甚至限制了成人高校教师的科研发展空间。

二、成人高校科研瓶颈的制约因素分析

纵观成人高校及其教师科研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影响学校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制约要素,可以从外在的客观因素与内在的主观因素两个维度予以思考。

(一)客观原因

影响成人高校科研发展的外在客观因素,主要涉及到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教师的科研实践与科研载体等不同的维度。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科研任务不明确。成人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形成的新的高等教育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革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以理论型学历教育为主,以文凭补偿为显著特点,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成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198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国发[1987]5号)指出,“成人教育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把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统一简称为“高职高专教育”。

可以看出,不论是当时的国家政策,还是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都是以强化为实现社会既定的学历继续教育目标而设计,这种强烈的实践追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忽视,更不用说要把教育科研列入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社会责任的核心地位。这也是成人高等教育与成人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对于科研要求不明确的一种体现。

2.科研实践不丰富。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需求异常强烈的时代背景为成人高校的创设提供了原生动力,也极大地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阶段成人高校教育研讨活动多以学历教育教学、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为主,其他领域的教育服务实践并未构成成人高校的工作重心。而随着1999年起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更是逐年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使得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呈逐渐缩小的态势,教师们从事学历教育研究的空间也将随之缩小,也必然使得教师们的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变得更加不丰富。

3.科研载体不全面。相对而言,成人高校依然有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是较强的,也愿意积极参与科研实践。而现实中他们却面临着科研实践探索与科研成果转化乏力的困境,以及可供融入的科研载体与科研平台也相对不足。由于成人高校受其自身的社会职能影响,其办学定位往往也仅限于成人高等学历补偿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多以能否开展学历教育为主。因此,校内缺乏科研交流机制、科研调研机制、科研辐射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科研载体的有效运行,使得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或限制。缺乏科研团队协作的“单兵作战”,往往无法形成科研智慧的碰撞,也会制约科研项目的深入开展[1]。

(二)主观原因

影响成人高校科研发展的内在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追求、科研动力等不同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科研意识不清晰。由于在成人高校发展的早期阶段,大规模的成人高等学历补偿教育已经成为压在学校教师肩上的重要责任,并保持了多年的超强度工作状态。使得在成人高校内部,难免有部分教师主观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轻视教育科研,重视学历教育探究、轻视非学历教育研究等现象。对于成人高校教师而言,盡管这些主观意识对其职业生涯早期的负作用未必会及时显现,但是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自身科研潜能的挖掘,科研功底的培育,也限制了学校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2.科研追求不强烈。成人高校转型发展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成人高校不断提供丰富且全面的社会服务的一种努力。然而,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各类组织的社会期盼,既需要学校的自身努力和探索,还需要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尽管大多数教师都能有效意识到学校对转型发展的执着态度、社会对学校服务功能增强的殷切期盼,可能还有极少数教师依然存在着对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全面、追求不强烈、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他们的科研追求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予以激发和提升。

3.科研动力不充足。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实践,既是成人高校转型发展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发展与成长的途径与方式。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更需要广大成人高校教师积极构思、努力探究。相对来说,大多数教师对于自身专业成长都会赋予积极的期待,但也存在着极少数教师由于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不强、个体专业成长理念不清等因素所导致的科研动力不足的现象,这些都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阻力和障碍。

三、新时代成人高校供给侧改革的社会诉求

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经济学意义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使得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各要素间实现配置最优化,从而不断提升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其实质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的视角出发推进结构调整,矫正各要素间配置的扭曲现象,通过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供给侧,这是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2]。就教育学意义而言,可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在强调教育供给的过程中要以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不断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对教育供给结构加以开源疏流,在确保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下实现各类教育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适应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变化,不断提升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数量与质量,从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

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2016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精神,各省、市(地)可依托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教育机构要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随着新时代我国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战略的逐步确立,成人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诉求也将越来越高。

1.办学定位与社会功能需不断完善。长期以来,人们对成人高校的关注往往都聚焦于成人高等学历补偿教育,成人高校的办学定位正是基于这种社会政策的关注视角予以确立的,也在一定历史时期有效促进了社会与个体的共同进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与发展格局的不断调整,成人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社会功能也需要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区域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需求的整体发展趋缓、从业人员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等诉求,都对以区域社会与行业结构为发展基础、以提供适应性与多样性教育为特点的成人高校发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呼声。这些需求侧变革不仅对成人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社会功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也迫切需要成人高校能以全局的视野、发展的高度积极推进理论探究,以理性的思维完善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社会功能、积极顺应新时代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2.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需不断更新。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规模,以及由此带动的教育发展与经济振兴。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成人高校始终追求着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数量倍增与经济推动,并以此作为成人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评价指标。成人高校对区域社会发展与人口综合素养提升的关注却相对不足,而这正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赋予成人高校的新使命。因此,坚持以成人高校科研发展为引领、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动力,推动成人高校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不断更新,不仅是成人高校新时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成人高校促进参与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路径。

3.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需不断调整。与办学定位与社会功能的完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更新相对应,成人高校也需要不断调整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以此推动成人高校自身的转型发展。原先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办学模式,不仅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新诉求,而且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区域终身学习需求。成人高校需要强化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究多元化的成人教育内容,以满足区域各类人群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需求。同时,成人高校需要大力增强实践探索的推动力量,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成人教育实践,积极探究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形式,以增强区域终身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师资队伍与管理體制需不断优化。成人高校积极探索与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以成人教育与成人学习为视角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明确的办学定位与社会功能、清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可以为新时代成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而在此过程中,成人高校还需要积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这将涉及到办学定位与社会功能的有效落实、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科学推进,也必将成为成人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成人高校需要通过开展广泛调研与理性分析,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3]。从而推动师资队伍与管理体制的不断优化,确保成人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促进成人高校科研发展的对策与动力

教育部等九部门2016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精神要求新时期成人高校的办学使命要紧密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对成人高校的期待。学校也要充分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4]。这些要求必将内化为学校的转型发展要求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追求,而且,二者还将会相辅相成,互为动力。因此,成人高校应引导教师不断强化内功、增强自身科研能力。通过不断加强教师科研实践,努力提升服务与指导社区教育与社区实践发展的科研能力与水平。这也必将成为促进成人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

(一)多途径加大社会发展对成人高校诉求的宣传力度

学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关注与支持,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努力与配合。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个体自我认知的不断升华,以内在需求动力驱使教师不断获取个体发展动能;而且也需要环境的不断激励与激发,以外在诉求活力驱使教师不断融入社会服务实践。作为承载教师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的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广泛宣传社会发展对成人高校、对教师的吁求与期盼。要加强科研工作顶层设计,把握主攻方向,强化需求引导[5]。学校需要帮助教师积极构建全面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探寻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社会诉求的理解、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成人高校必将肩负起以融入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实现多元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并以此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与积极的思维导向,从而更好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多渠道推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实践

为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实践,成人高校不仅要加大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还要建立多渠道科研探索途径,以利于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兴趣视角、不同追求目标的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和实践。也就是说,成人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级课题研究的途径,从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教学改革、管理创新、能力探究、领域拓展等多方向引导教师融入科研实践,从而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与参与课题研究的工作激情。还可以以对接上级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引导教师拓展研究视野、扩展科研视角、提升科研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成人高校还可以以融入区域社会发展为关注点,通过主动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区域社会实践,提升教师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层级。

(三)多方式推进科研交流机制

为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动力与科研水平,提升教育科研的社会影响力与服务社会需求的综合实力,成人高校还可以多方式开展教育科研交流及成果展示活动,以利于更好地培育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促进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发展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为创设科研交流机制,成人高校可以通过设立教师科研交流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讨、社会调研、过程展示与成果转化等多种活动,为教师的科研发展与学校教育科研实践搭建交流平台。同时,学校还可以搭建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辐射效应与推进功能平台,包括申报各级各类评奖活动、开展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区域推广活动、协助教师扩大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与辐射途径,以此激发教师融入科研的内生动力、形成学校教育科研的综合实力。

(四)多角度健全成人高校的科研激励制度

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科研的终极目标在于以教师为主体不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与教育精神再现[6]。为此,学校一方面需要开展对教师参与科研实践的思想指引、激发教师的科研潜能与动力,以此提升教师参与科研实践的活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教育科研的激励制度、形成教育科研的保障机制,以此提升教师融入教育科研的价值认同与社会评价。为进一步加强科研激励,成人高校可以对科研成果按相关级别予以精神与物质激励,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量及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把教师科研实践与科研成效作为教师工作量的组成部分,并予以适度、配套完善绩效工资奖惩标准。学校还可以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设立教育科研管理专项基金并形成制度化工作模式。通过不断完善教育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的教育科研激励制度,以此激发教师的科研自信心、学校的科研推动力、区域的科研影响力。

成人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进入新时代,社會对成人高校的诉求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规范化、智能化等发展特点,这是新时代发展对成人高校赋予的新使命,也需要成人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加以予以思索与探究,形成更加规范的科学结论与实践引领。

2016年1月,在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就提出,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既是对作为服务区域终身教育、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成人高校赋予了新的社会责任与服务使命,也是对每一位成人高校教师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明确要求。在2018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要大幅提升”,这些社会需求侧的改革既对成人教育教师提出了社会诉求,也必将推动成人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发展。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以科研促进工作转型、以科研推动学校发展、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需求,将是成人高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与重要途径,也是成人高校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魏先龙.智慧科研:内涵特征与体系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80-84.

[2]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3]张莉.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4):15-16.

[4]兰春.异化与回归: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应然之径[J].职教论坛,2016(33):38-41.

[5]王晓华.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及效率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6):8-11.

[6]姚艳秋.教学与科研:“鱼”与“熊掌”的兼得要领[J].现代教育管理,2016(5):97-102.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王仁彧

上一篇:国际商事合同法统一化论文下一篇: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