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运用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体验学习法有利于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本文对体验学习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高中语文教师和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运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教学运用管理论文 篇1:

高中语文活动课研究现状

摘要:语文课应该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潜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学习的意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学者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个例的叙述与反思、论述语文活动课的实际意义及设计原则上。本文将对其分类进行梳理和综合,为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研究现状;实施意义;实施原则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语文活动课这一课堂形态日益受到语文教师们的关注,所以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也成果颇丰,这些成果以论文、课题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者将这些论文进行整理,并加以概括,发现这些论文大多是一线教师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活动课的各种形态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将课堂活动流程以及学生在活动的收获及成果展示出来,再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感受进行经验性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地方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努力进行着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策略,总结了自己的探索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等。同时,限于理论素养、学术视野等,这些探索者较少去阐释高中语文活动课实施的理论依据,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形态没有系统性的归纳与呈现,在这方面的校本课程建设也没有比较成熟的开设策略。以下便从本体概念、实施意义、实施建议或原则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研究现状。

一、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概念界定

高中语文活动课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充分开发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与形式来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管理并评价的教学形态。

学者们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袁锦川在《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活动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谢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一概括又说明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设活动课的意义之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与互动,这就对组织活动课的教师在专业层面与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即不仅要善于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而且要将其自然而高效地融入到课内教学之中。

谢辉在文中还创造性地将其主体实践活动分为外显形式与内隐形式两种,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形式的全面开展与教学目标实现。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学者们研究的较多,包括依托于一节比较成功的高中语文活动课,来阐释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步骤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例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注重活动课的研究性,还要保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有效管理,等等。

许多学者对于活动课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重要实施意见。黄卫华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提到:“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课上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要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上。活动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拔高。此外,王春梅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中点出:“真正重视每次活动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最后进行的活动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活动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出来,延伸这次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强调:“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这也是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史慧芳还在文中创设性地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不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够有所收获。针对这种不均衡性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活动准备时就尽量地解决,如分组时让每组的实力均衡,每组的组员搭配平衡,使每小组的任务多样化等。

四、整体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教学策略的探究中,很少得出理论上的成果。即便有理论依据的全面论述,也是用来说明关于开设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如魏威在其硕士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活动课”实验研究》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开展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论”、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论以及教学论中的自组织理论等。文章在理论方面的搜罗与概括丰富且深厚,彰显出很深的理论积淀。这也正是其论文的亮点所在。

但是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理论层面研究依然不能与现实情况相契合,总是浮在表面,偶尔地创新了教学形式,使课堂显现出新的生机,便记录下来并成为案例。然而这些只是技术层面的琢磨与总结,却不能从理论上对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方略加以提升。高中语文活动课仍然只是作为高中语文课内教学的一个补充形式存在。当然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究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对各个地方的活动课教学大有裨益,这也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去不断地尝试与反思,结合前人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语文活动课教学。

参考文献:

[1]袁锦川.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观察视角,2009,(12).

[2]谢辉.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3]史慧芳.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J].课改探微,2013,(12).

[4]黄卫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J].语文建设,2014,(12).

[5]王春梅.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J].被叫导航,2009,(3).

作者:宋鸿

高中语文教学运用管理论文 篇2:

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体验学习法有利于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本文对体验学习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高中语文教师和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体验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革新。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行新课改后,各种教学方法逐渐应用到课堂中,体验学习法主要实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自身感受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我国在高中语文教学上,体验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

1.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要,体验学习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成为课堂主体。学生通过体验,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语文知识中,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思维能力,还能够与语文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学习,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活跃高中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习,学生可以将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1]。

2.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1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实现体验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这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感染能力要求较高,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是效果较好的体验学习方法,语文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将语文课文中的情境创设出来,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高中语文中有一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里面的人物较多,如荆轲、秦王、太子丹、樊将军等,并且戏剧性较强,是利用角色扮演最佳的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有利于学生感受《荆轲刺秦王》中人物的处境,体验人物的感情。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更深入,如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说的一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语文教师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认为这是荆轲为刺杀失败找的借口,为自己留面子,保存燕国的面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荆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就算刺杀秦王成功,也会出现下一个秦王,以秦国的实力,对燕国的安危仍会造成威胁,荆轲如果能跟秦王签订契约,能够保障燕国的太平,荆轲是为燕国着想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够体验文中人物的性格和处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体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素质,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强化[2]。

2.2引导朗诵,加深体验

朗诵是高中语文教师最常用的方式,在体验教学的基础上,朗诵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单纯地将课文给朗读出来,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将情感融入课文中,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诵,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想文章表达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对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讲析,对作者的感情进行引导分析,然后让学生带着情感进行反复朗诵,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停顿节奏进行朗诵,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诗的韵味,从而更深地体会作者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再别康桥》,对诗中描述的各项景物所代表的含义有更深认识,如“金柳”、“青荇”等词,都是诗人将自己的眷恋情感寄托在景物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诗人的情感。并且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对诗的结构更加熟悉,帮助学生体验现代诗所表现的美。

2.3分组讨论,加深体验

高中语文教学运用体验教学方法,课堂上通常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体验,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对课文中作者观点的看法,能够了解其他学生的不同想法,实现相互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提出几个问题,如“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文章中祥林嫂反复提到阿毛的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文章中四叔两次说道“可恶、然而”,分别是什么意思?”等等,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对文章中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了解,探索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主观体验,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2.4结合实际,加深体验

高中语文教学体验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应用到课堂中,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体验。例如在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亲母亲之间的感情,讲述父亲母亲为自己做过感人的事件,学生通过体验父母的爱,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加深学生的主观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应在教学改革中广泛推广。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对体验学习的实际应用情况,并通过探讨创设情境、引导朗诵、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等应用效果体现了体验学习的优势,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单健,邱小平,等.加强实践训练的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36-37.

[2]吴伯军.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z1):47-48.

作者:苏美缘

高中语文教学运用管理论文 篇3:

论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教学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本应该衔接地非常紧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时间上只隔一个暑假,而在教学内容上却隔断了许多。确切地讲,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的衔接还不是很好。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差异,提出了加强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 高中 语文 衔接教学

初中高中都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两个阶段既各自独立、各有所重,又存在必然的联系。所

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差异

1.教育目标的差异

初高中的学习目标,是判断学习阶段语文学习是否达到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初高中教学目标共有三个方面的差异:第一,现代文阅读方面,由“熟练、运用、略读、浏览” 到“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第二,分析评价作品方面,由“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第三,文言文方面,由“理解基本内容”到“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倾向”。

2.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阶段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高中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顺应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这种课程范式的转换,高中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这本身就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素养的具体化。

3.教学语法要求的差异

由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淡化语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法知识比较薄弱。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语法方面对学生有所要求,如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还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那么在学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就会感到困难。

4.教学能力要求的差异

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受学生年龄等限制,在语文能力方面相对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中考语文大部分试题是知识型的,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能力型的相对较少。这使得学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上,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也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却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及语文的综合

运用能力,这种不同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高中学习。

二、加强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的措施

1.积极研究大纲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研究往年标准之异同;研究往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之异同;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标准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1992年标准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那么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

2.为学生铺设学习的台阶

从初中升入高中,教师有必要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门槛,给学生适当铺设由初中向高中语文学习过渡的台阶。比如,讲授《毛泽东词二首》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在初中时学过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回忆词中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了解毛泽东词的风格特点,给学生营造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新课文的学习中来。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发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好地完成了初中向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

3.变知识传授为学法指导

初中教学中,教师在上课时总是力求面面俱到,讲深讲透。这样,就形成了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记得多、思考得少,依赖性较重的局面。但是高中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决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为此,我们只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实现由“扶” 逐渐地向“放”转化,最终让学生回归本位。比如讲授《拿来主义》,我们在指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论证结构和内容主旨后,对杂文的讽刺性语言特色进行了专题研究指导,引导学生着重揣摩三种讽刺性语言:仿拟讽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描摹讽刺;反语讽刺—丰富、大度、国粹等。再比如,指导学生作文,你费尽口舌教他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展开,技法讲了一大摞,可效果不一定理想。与其这样,还不如指导学生去阅读优秀文章,探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4.强化语法教学

在高中语法教学中,一是重点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长句或结构复杂的语句。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作品长句很多,如果不对这些长句进行相应的结构分析,学生常常会不知所云。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我们只要借助一定的语法知识,抽出其主干是:“事实……足为……明证”,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清楚了,这就是:这次事件能够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学生在运用语法知识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同时,相关的语法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和强化。二是通过专题训练活动,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比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前后,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句中有并列名词之间的停顿,有并列动词短语之间的停顿,还有主、谓之间的停顿,借助顿号、逗号交替使用,将其关系表现得层次分明,井然有序。通过类似的标点符号专题分析,与之相关的语法知识也得到了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工程。在做好初高中知识层次的衔接教学中,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的,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教学手段。只有从这三个环节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才能让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世江.试析语文版初中、高中课标教材的整体性[J].语文建设,2005,(10):8-9.

[2]刘显兰.高中语法教学补缺之我见[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8,(1):42-43.

[3]黄慈华.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J].教学与管理,2005,(4):47-48.

[4]肖宪勇.关于初中、高中语文教学自然对接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8):94.

[5]马丽霞.浅议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J].青海教育,2005,(1):37.

(作者单位:四川巴中市平昌县第二中学)

作者:李仁直

上一篇:普通话僵化的社会心理论文下一篇:意识转变语文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