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质思想训练论文

2022-04-17

数学素质思想训练论文 篇1:

浅谈素质拓展的“自然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各种教育方法都收效甚微,所以必须给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注入新的理念,从而改善现有的教育状况。素质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呈现出的“自然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具体的推行措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和执行意义。

[关键词]素质拓展心理健康自然理念

[作者简介]窦苏明(1982- ),男,江苏连云港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江苏常州213164)

伴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几十年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巨大的转变。但正是由于这种短时间的大范围的物质经济碰撞效应,使得我国各阶层的精神文化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并挤入中国,并迅速影响我国青年一代,特别是高校在校大学生。这样的一种经济文化差异格局,让这些大学生们不得不面临空前的融杂状态,这样势必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近几年来各种研究调查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超过20%,心理健康状况也呈每况愈下的趋势。素质拓展起源于战争和户外,是一种体验式、开放式、创新式的综合学习方法与训练方式,其通过设计独特而又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内容,来完成大家对心灵和身体上的提高与升华。它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理念”:激发人体潜能、认知生命能量、提升人格品质、解决身心困难。这种“自然理念”恰好可以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通过训练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增加对心理问题的防御能力。本文试从这种新的理念出发,探讨其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作用。

一、素质拓展及其理念简介

1.素质拓展的来源与发展。素质拓展,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它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创始:“二战”期间的英国,以训练年轻海员的海上生存能力和船撞礁后的生存技巧。50年代的扩大规模:战争结束后,许多人将这种训练创意和方式保留并推广开来。60年代的长足发展:训练对象由单独的海员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70年代的稳固和80年代的国际化。我国自1995年引进素质拓展,短短几年飞速发展,逐渐渗入到国家机关和企业。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倡导下,我国也在高校中进行首次尝试,并在体育课程中引进素质拓展的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很多学校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素质拓展教育基地。

2.素质拓展的基本内容。素质拓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受训人员的要求以及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设计的训练项目。其有多种形式,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台跳水、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而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又可以分为团队协作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意志水平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培养训练、自我分析训练、性心理分析训练等。通过对项目的训练,大学生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一起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达到训练“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

3.素质拓展的“自然理念”。理念,可以理解为“理论、观念”,素质拓展训练强调“自然”的理念观。因为拓展训练来源于战争和户外,首先必然强调的是一种残酷的大自然环境,所以大学生必须先能勇敢面对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通过对外界环境改变的冲击,“自然”激发大学生年轻身体的潜能,活泛思维,增强信心。其次,由于训练项目的针对性和创意性,在激发自身潜能的同时,大学生要“自然”地认知自己的生命能量,“自然”地创造积极阳光的生活心态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团队合作的项目让大家共同面对困难,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自然”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自身的人格魅力。最后,训练项目的成功完成,再带领大家反思自己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并是如何解决的,从而“自然”发现自己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原来也是如此,终于解决了身心难题。

这种“自然”的理念观,强调训练环境的自然、训练过程的自然、训练结果的自然。运用到大学生平时工作生活中,即要求客观环境“自然”,大学生们需要自觉自然地给自己营造这样一种环境;要求一种“自我自然”,大学生们需要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生命能量;建议“自然”的解决问题方式,通过训练,逐渐增强大学生自我与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素质拓展“自然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客观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新的知识、理念以及方法的融入,高校通过引进素质拓展的“自然理念”,显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首先,素质拓展“自然理念”要求的是自然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求大学生自觉形成非舒适的、锻炼人的生活环境,能够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挑战战胜自己,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加强他们迅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塑造他们冷静、果断、坚持不懈以及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从而更好地面对各种外在环境的冲击。

其次,素质拓展“自然理念”要求大学生们能认知自己的潜能与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自我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协调性,消除自卑,重新认知自己,定位自我,实现自我的超凡飞跃,从而提升和强化自我的个人心理素质。

最后,素质拓展“自然理念”锻炼大学生们自我与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使他们同时敞开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和包容心。同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素质拓展“自然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推行措施

1.进行素质拓展“自然理念”相关调查。在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进、推行和实施素质拓展“自然理念”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调查来指导各方面工作,要符合高校本身的校规、校训、校风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最后达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和谐双赢效果。具体的主要需要做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查:(1)对于素质拓展“自然理念”的认识调查。首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进此种理念是一项庞杂繁复的系统工作,需要面临很多重点、难点和细节问题。其次,实施者需要了解教职工和学生对“自然理念”的看法与理解。这样的认识调查确定的是整个任务的中心思想和工作基调,如发现问题可以实时调整,让其思想成为整个学校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理念,将准备做足做好,以便下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2)对于素质拓展“自然理念”的执行调查。在确定好工作思想之后,最重要的便是如何执行实施的问题。在带来“自然理念”的同时,其物质依托是素质拓展训练运动,此时需要调查的是教师们和学生们的切身需求,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训练项目?我们该选择什么训练项目?在训练项目中如何体现并让他们学习“自然理念”?在非训练时间又该如何向其体现“自然理念”?执行调查非常重要,其将直接影响推行的效果。(3)对于素质拓展“自然理念”的效果调查。效果因条件、方法、人群等而异,对于在认识和执行调查前后,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一年等因时间条件不同而形成的效果影响需要调查。对于因各种拓展训练项目、非训练项目以及各种数据统计方法不同而形成的效果影响需要调查。对于因性别、年纪、身份等造成的人群种类不同而形成的效果影响需要调查。调查之后进行反馈从而来支持执行。

2.进行素质拓展“自然理念”与教育人员的结合。这里的人员主要是指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辅导员,同时也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他们都是学生的长辈,担负着教育大学生们的重任,而作为榜样和楷模,其树立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尤其是辅导员的心理品质对大学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这些教育人员首当其冲,可以间断地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努力体会其中呈现的“自然理念”,从而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并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不感情用事,善于控制消极情绪等。同时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增加对每个学生的热爱,最重要的是,在自身对素质拓展“自然理念”的各方面操作熟知的情况下,“自然”地善于探索同学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引导同学们在各种项目的训练学习下加强对“自然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3.进行素质拓展“自然理念”与高校课程的结合。由于素质拓展训练运动的实践式和体验式特点,必须将其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地点一直局限于校内,范围也限于各种球类,如乒乓球、篮球、足球以及田径等运动,将高校体育课程拉进到素质拓展基地,这样可以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此种“自然理念”。活动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变化多样,富于趣味性、思想性、挑战性,能强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同时可以让他们自行设计训练项目和内容,锻炼他们的创造性。再者,可以将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引进高校体育课程,因为其部分项目所需场地和道具比较简单,雨天在室内体育场也可进行。如“穿越沼泽”“车轮滚滚”“穿越电网”等等都仅需要铁桶、木板、报纸、线、透明胶等简单物品,轻松准备,简单易学,在校园内便可以将这种“自然理念”贯穿执行。最后,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规则、布置以及要点,并进行安全培训,而且更应该将每一个引进的训练项目的“自然理念”牢记于心并有所创新,从而在项目结束后能很好地组织大家进行分享,让大家在交流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素质拓展训练风靡的同时,大家都习惯性地将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其实素质拓展训练强调的精神以及本文提到的“自然理念”更是一笔精神文化资源,将其应用到高校文化课程中,更能取得意外的效果。素质拓展训练的历史、发展,训练学校和基地的建成,训练项目的数学物理解析,都可以与高校的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各种文化课程相联系,同时由于大学生与授课教师直接接触,在上课时间和上课过程中应用此种理念,收到的效果也将大大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自然理念”可以结合党提出的“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使和谐观、科学观、自然观可以形成系统理论,从而指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内容。

四、结束语

素质拓展训练所呈现的“自然理念”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观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努力将此种理念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管是辅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交流学习这种理念,并加以升华,从而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一定的探讨与解决方法,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勇.拓展训练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朱广奇,李永建.从拓展训练的特点看其对大学生的心理促进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9).

[3]陈军.拓展训练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4]季景盛,覃阳,昌羽绂.高校体育课程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4).

作者:窦苏明

数学素质思想训练论文 篇2:

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规训练的开展思路研究

【摘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训练的开展思路、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数学新课改对常规训练的思路的要求,本文对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中常规教学思路进行研究,认为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具有初步学习能力,常规训练的开展思路教育已成为数学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常规训练关乎于广大数学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在初中教学中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开展常规训练的思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训练;教学思路

初中教学中是离不开数的,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影响其效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为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训练,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用细致地研究与分析思路,积极找出有效途径来创新初中教学,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髓,提高课堂教学训练的效率与速度,让初中数学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改中的数学教学,使教学内容改掉以往生硬式的教学,增加多彩的教学方案,使得学生成长为身怀理想与高技能的人才,还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的学生,为以后的实践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空间.

一、提出初中数学教学的合理的要求

掌握数学这一说法来源于某位数学家说过的善于解题的理论的运算与实际应用,教师出相关年级数学习题作为学生课堂数学学习与课外拓展的运用,教与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重要的联系方式,每一位数学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来选择与之对应的数学课内习题和家庭作业,辅助学生理解与学习数学相关理论,尤其是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这种不错的选择,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最终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并学会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选择恰当习题可使数学教学质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选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选题,教师依据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做到有据可依,可以在选择习题时,避免偏题和难题.首先,教学选题要求教师在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選择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数学的教学习题内容的设计必须与教学教材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关联,换而言之,是将数学的同一个知识点,利用习题来逐步让学生学会数学理论知识,也可以是添加一定的社会自然知识点或其他不同知识与数学理论的结合,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生活.所以,本文认为,数学知识的纵向延伸或横向发展的教学训练思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师系统扩充来发挥习题的补偿与提高作用,大幅度地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和质量.最后,教学选题要做到新颖灵活,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思多变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完整数学教学与训练体系

数学虽然是应用型科目但也有一定理论知识来作为支撑,往往每一堂数学教学都是需要习题来穿插几个知识点的,一般一章内容之后会有小结练习和单元模拟训练这类的习题,习题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整理从而达到训练目的,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再认识,达到从数学运用的高度认识方法,将数学知识点与生活的本质或规律联系,教师利用教学训练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做到运用自如.而通过平时的数学作业批改或学生辅导能使教师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不够,习题可以很生动地回顾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练习的锻炼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一步步的提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在我们学习完四边形之后,都会相对应地做题,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对新学的知识巩固知新,例如,我们可以在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四边形,之后取每个边的中点,将这些中点连起来之后所产生的新图形是什么?假如我们把新得的图形称之为“中点四边形”,那我们所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和矩形还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这些图形,取其中点连线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就是延伸到对角线的垂直和相等的这些问题,学生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会比较容易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养成逆推导的思想,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分组提出问题之后再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而且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将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还真正地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解题思路

“解数学题,是会了不难,难了不会.”这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普遍感受,这里的“会”与“难”,所指的是思路的“通畅”与“阻滞”.所以,在习题课中,对一些较“难”的数学题,首先,在解题思路的畅通上进行点拨.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解答设计方面的训练.学生获得了思路,自然喜形于色,有的学生还用笔记下思路的关键环节.

四、注意习题的变式、开放与拓展

上好习题课的关键是变化习题,可以将死板的数学题变成开放性问题,或是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也可加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通过引导思维发散,从而达到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思维升华,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课堂中教师在堂课里总结各种理论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总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通过习题训练来学会整理,学生的数学的总结能力和运用能力是表现数学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通过习题训练来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运用能力可以让学生集中思维来解决数学难题,甚至挑战一些脑洞大开的训练题目,数学训练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有力方法,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不呆板、不死气,能够展现学生该有的青春与活力.

五、采用灵活多变教学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这说明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任务是“导”,即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同时得到数学知识的积累.因此,教法为学法“让路”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言,教师的任务不但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和遇到问题不会逃避,为学生在班级营造一种自觉主动探究知识的环境,更深层次地加深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达到“由已知到求知,从现象到本质”的高度,它将会使学生受用一生.数学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数学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六、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常规训练来配合教学理论的教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判断,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时时刻刻的训练,教学训练思路的培养来源于课堂教学中的练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锻炼,开发思维.初中生不仅需要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习题训练的运用计算,而课堂习题和课外作业及考试都是数学教学的延伸学习途径.常规的习题训练教育是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所必有的内容,根据当堂数学授课的形式,采取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交给学生数学知识和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并积极发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并形成解题思路.

作者:邓钊

数学素质思想训练论文 篇3:

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

摘要: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似乎变淡,部分教师竟有想抛弃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意念。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训练,是传统数学教学宝贵经验的传承,是落实数学课标的有力保障,是促进数学课改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双基”训练;新课程;数学教学

新课程的顺利推进,部分教师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似乎变淡,整堂课充斥着空洞的说教、漫无边际的讨论、花样翻新的演示、不切实际的合作、眼花缭乱的课件……似乎数学课少了合作学习,学生就不能探究;少了教学课件(有时甚至代替了必要的板书),教学就体现不了教学的现代化;少了生活化的演示,学生的学习就会背离实际,甚至脱离生活。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数学课堂淡化了“双基”训练,对传统的数学教学特色采取的是完全否定的态度,这是对《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出现了偏颇。如果长期下去,势必严重影响数学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双基”训练,传统数学教学的经验传承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提出了“双基”训练的概念,指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去,我国学生注重“双基”训练,追求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因而我国学生的数学学习普遍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7年调查报告显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目标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目标(选择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1]国际数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数学教学“看重基础,强调熟练,要求严谨”,[2]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梳理和系统训练,强调精讲多练,对提高教育质量起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双基”训练是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成绩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亮点。

当然,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育走的是一条落实“双基”、应付各种考试的“英才选拔”和“差生淘汰”路线。虽然也提倡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进行了从局部单个的教学方法改革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整体优化改革,但这都是以升学为最终目的的传统教育思想作为先导的。[3]在大力推进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今天,这种以培养数学精英和升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思想是不能接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些都说明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双基”训练并不过时,更不能抛弃,而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其基础性决定了“双基”的地位不能动摇。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就必须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相对连贯稳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我们要重新审视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要真正看到“双基”训练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整合“双基”训练与新课程实施理念,做到合理“扬弃”,与时俱进。

二、“双基”训练,落实数学课标的有力保障

“双基”训练是体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对学生实施了三个层面的教育。第一是知识教育层面,从“数和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块数学知识,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第二是数学素养与能力培养层面。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统计观念以及合情推理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三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的非智力品质教育的层面。新课程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由此可知这三个层面都属于“双基”训练的范畴,是落实数学课标的基本保障。

“双基”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生活性、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内容标准上,“双基”训练属于最基本的,同时新课程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素养和能力以及思想品质教育等方面,结合课程目标体系作了必要的调整。如计算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繁杂运算的要求(如较大数目、多位数、带分数和繁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时提出了加强估算、验算和算法多样化灵活计算能力的培养,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课程内容上看,把“双基”训练有机地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数学课程之中,更显示了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的必要性。

“双基”训练是对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再认识。《标准》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见,数学知识不仅是人们定性和定量地描述、刻画客观现实的一些现成结果,而且还包括形成这些“结果”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法则、公式、性质等客观性知识,而且还包括学生个体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观性知识。如对数学作用的认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数学学习的习惯性方法等,都比以前的数学知识的界定作了进一步的扩充。总之,数学基础知识不再只是局限于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而且由此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从属于基础知识,它是显性知识中蕴涵着的隐性知识。在构建人的学习发展基础中,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显得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

对于小学数学能力,也扩充了原来的提法。新课程观念在原来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如空间观念、想象能力,收集、整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强调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数学探究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对客观事件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做出思考的判断并建立起思想方法。

三、“双基”训练,促进数学课改的基本策略

1.注重目标整合:三维目标,齐头并进。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数学课堂教学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双基”训练的目标可以通过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来落实,又生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事实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只有树立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科学的数学探究过程,学生的“双基”训练才有效。

2.注重生活实践:学用结合,培养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素材,都可成为学生研究的数学问题。 “双基”训练离不开生活实践,“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调查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路口的汽车情况,想哪些数学问题;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分配、租车费用、物品购买与行程路线等;估计并设计实验验证一个土豆的体积。所有这些都需要“双基”的支撑,同时通过数学生活实践也促进了“双基”训练,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自主创新:凸显个性,讲究实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公民的核心素质之一,也是时代发展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小学数学教育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双基”训练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创新的内涵,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实施符合时代精神的训练策略。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训练,在策略上要重实践更重创新。一是要拓展“双基”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双基”,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数感”是《标准》明确提出并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一个概念。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过去的计算教学过多地强调了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现在的“双基”训练就要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21个人要过河,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一种,答案也不唯一。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数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要将“双基”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注重开放训练:主动建构,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双基”开放训练一是指训练环境的开放。传统的教学将学生限制在狭隘的教室里,反复从事着机械的训练。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今天的“双基”训练,教师要打破学生学习环境的限制,图书馆(室)、活动课、校园网等都可以进行“双基”训练,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二是开放训练内容,主动联系学生的实际。三是训练方式的开放。数学开放训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双基”训练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5.注重数学文化:感悟文化,提升境界。

数学“双基”训练教学,主要在逻辑演绎的形式化的层面上进行。但是,数学是社会的、时代的、人文的。“双基”训练要消除传统的机械训练的弊端,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适时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学习数学家探究的精神,挖掘数学的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使得数学变得更亲近。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中,提炼、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眼光欣赏数学,接受数学文化的浸润和熏染,领会数学中的美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的心田浸润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为数学知识及技能是引领和理解数学文化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和及其文化哲学将使学生受用终生。

6.注重动态生成:精心设计,合理生成。

“双基”训练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加强训练的计划性、科学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余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情形是无法预料的,但还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应洞察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教学中蕴含着无限精彩的非预设生成性因素,如学生崭新的创意、与众不同的思路、精彩绝伦的发言,甚至令人发笑的错误,教师都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它们把握好,并及时地予以点拨,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变成触手可及的美丽呈现在学生面前。“双基”训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

“双基”训练是我国传统数学教学的精华,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力保障,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同时也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石。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课标的精神、数学课程的特点,科学地审视和反思“双基”训练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与实践,精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动态生成,不断地优化“双基”训练的实施策略,不断地提高“双基”训练的质量,让“双基”训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高翔.21世纪小学教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探微[J].小学教学研究,1998,7.

【责任编辑:高 洁】

作者:戴建全

上一篇:音乐课堂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教师教学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