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现代哲学思想论文

2022-04-27

摘要:针对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从以师为本的教育体系转向以生为本的教育体系。我们要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重要的策略,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作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素质教育的现代哲学思想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素质教育的现代哲学思想论文 篇1:

尼采的身体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摘 要]尼采既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社会的批判者和时代的先行者,他以其非理性的身体哲学给近代以来的西方理性哲学和宗教哲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先驱。尼采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理性哲学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和彻底地揭露。他认为,基督教伦理束缚了人的心靈,压抑了人的本能;理性哲学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既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也扼杀了人的生命意志。基于此,尼采创建了他的身体哲学,他的身体哲学主张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和形而上学的地位。在尼采看来,身体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肯定生命,颂扬人生,强力意志是人的生命本真,身体哲学的使命在于关注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问题,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尼采的身体哲学是对西方宗教信仰哲学和形而上理性哲学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尼采断言身体哲学的本质在于揭示人的生命的强力意志,而生命的强力意志意在追寻强健的生命和欢乐的人生。尼采的身体哲学不仅对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尼采;身体哲学;生命意志

尼采(1844—1900)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彻底坍塌了西方宗教信仰哲学,以惊世骇俗的智慧,坚决否弃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哲学,为现代西方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尽管尼采一生长期与病魔和孤独相伴,但他却能以非凡的乐观主义信念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道扬镳,以昂然向上的生命活力和奋发有为的强力意志无限地热爱着生命。通过对西方宗教哲学和理性哲学的批判和揭露,尼采把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宗教信仰的虚幻世界和形而上学的理念世界转移到充满世俗性的非理性生命世界,进而确立了个体人的生命及其身体的存在价值。针对苏格拉底的知识道德论对身体的漠视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身体的轻视,以及中世纪宗教伦理对身体的压制和启蒙理性知识对身体的诘难,尼采毅然提出了身体智慧论。尼采创建的身体哲学,一方面贬抑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纯粹知识价值,一方面消弭了中世纪的宗教信仰价值,同时发难了启蒙哲学的理性知识价值,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人类社会的科学文明在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文明的进展虽促进了人类生产的现代化和人类生活的智能化,大大减轻了人类身体的重负,然而却严重钝化了其生命力,肥胖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社会文明病的频繁出现就是显著的例证。换而言之,科学理性一方面把人类的身体从事必躬亲的困厄中解放了出来,让其得以沐浴着闲暇时光;另一方面却严重削弱了人类身体的本能,很多人的身体因沉醉于现代科学文明的便利而显得虚弱,身体的宰制和放逐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症结。在科学文明大放异彩的新时期,让我们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为现代社会的理性文明进展寻觅一副补剂以滋养之。

一、尼采的身体哲学

哲学向来被看作是一门探索心灵智慧的形而上学问,西方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形而上的爱好表现出不同的旨趣。在尼采之前,一些西方哲学家热衷于探索自然的本源、理念的形成、上帝的存在、理性的启蒙等哲学智慧。无论是西方早期的自然哲学、信仰哲学,还是对后期的心灵哲学、知性哲学和精神哲学,尼采悉皆一针见血地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他以无所畏惧的哲人姿态断然宣称“上帝已死”,并呐喊“重估一切价值”。尼采独辟蹊径对其先辈的哲学价值进行了重估,他直言,哲学的价值并非只在于寻觅形而上学的理性和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更在于对人生意义的不懈寻求,真正的哲人均是那孜孜寻求着人生智慧的探索者。为此,尼采把先前的自然哲学、宗教哲学、心灵哲学、精神哲学统统悬置起来,构建起了以身体的强健和生命的欢愉为核心内容的强力意志哲学。进而,尼采断言,强力意志哲学其实质就是身体哲学,人的存在首先是一个身体和动物性存在,理性仅是人身体上的一个附着物,身体就是强力意志,世界既是身体和强力意志的产品,亦是身体的透视性解释,世界将从身体的角度获取丰富多彩的解释性意义。

这不禁令人追问,尼采的哲学智慧为何偏偏眷顾人的身体,而不是人的思想观念?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尼采终其一生迷恋着酒神狄奥尼索斯和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尼采坚信,赫拉克利特的发光之火和狄奥尼索斯的陶醉之酒是生命激情旺盛的主宰要素,酒与火的遭遇催发生命抵达自身的激情巅峰,如此的生命意象正是人的自然身体,它既非灵魂,也非理性。而这种浸透酒与火的生命力在希腊后期的欧洲遭到了宗教禁欲主义和逻辑理性主义的驱逐,生命之酒和火的消失使得欧洲的奴隶道德大行其道。奴隶道德不仅拒斥了酒与火所激发的生命,而且拒斥了作为强力意志的生命,奴隶道德正是生命衰败的罪魁祸首。尼采站在主人道德的立场对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奴隶道德的虚无主义进行了鞭笞和摧毁,创立了颠覆性的充满生命强力意志的身体哲学,这是其一。其二或许在于长期患病使得他对人的生命力和顽强意志十分崇尚。尼采始终认为,人的肉体是一个大理智,精神思维只不过是为肉体服务的一个小理智而已。 尼采由于亲身遭遇了疾病对其身体的长期折磨,因而他能够切身体会到疾病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在常人眼里,疾病对于一般病人的身体来说可谓是健康的腐蚀剂,然而,在尼采看来,疾病不啻是他身体健康的强劲兴奋剂。诚如尼采本人坦言:“在我身上,精神的完全明亮和喜悦,乃至于精神的繁茂兴旺,不仅与最深刻的生理虚弱相一致,而且甚至与一种极端的痛苦感相一致。”[1]11尼采在此把其身体的病痛视为其心灵敞亮和心理快乐的一剂良药,这正是他的乐观主义生命哲学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否弃和超越。

由于尼采依据丰富生命的充盈和自信来探视颓废本能的隐秘工作,因而他对身体的颓废有着非同寻常的解读,确如他在《这个人——人如何成为他所是》一书中所说:“一个典型的病态人是不会康复的,更不能自我康复了;相反,对一个典型的健康人来说,患病甚至可能是一种有力的兴奋剂,一种促使更丰富地生活的兴奋剂——我从自己求健康的意志、求生命的意志中做出我的哲学。因为人们要注意:我生命力最低下的年头也就是我停止成为悲观主义者的时候,我的自我恢复的本能不允许我有一种贫困和沮丧的哲学。”[1]13由此可见,身体的患病与颓废不仅没有泯灭尼采对生命的激情,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生命的热爱,更加坚定了他求健康的生命意志,同时引发了他对生命的哲学思索。据此,尼采认为,人们全然不能成为别种样子,只能成为生命的强者,强力意志哲学才是我们欢歌生命的源泉。

尼采郑重指出,强力意志就是生命的本质,作为生命本质的强力意志就是要让自身的生命变得更加强大,也就是生命之力的自我增加。基于此,尼采依据价值重估的原则创建了他的身体哲学王国,以对西方传统哲学智慧进行发难。尼采明确指出:柏拉图把身体视为謊言所在,而非真理所在,极力贬低身体;基督教把身体视为罪恶的渊薮,而非美德、价值和意义所在,肆意惩罚身体;启蒙理性把身体视为感性和谬误所在,而非知识和理性所在,极度轻视身体。在尼采看来,西方传统哲学智慧要么把人视之为形而上的理性存在物,要么把人视之为宗教的信仰存在物,或是纯粹的精神存在物。尼采的身体哲学正是要为在西方哲学史中长期被压制的身体和力恢复声誉,要为一度被贬低的身体和力重新奠定价值。进而,尼采对西方传统哲学智慧中的人的价值追求进行了明晰: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寻求的是“知识”“灵魂”“德性”和“真理”等;作为信仰存在物的人迷恋的是“上帝”“天国”“彼岸”和“永生”等;作为精神存在物的人寻觅的是“理念”“心灵”“自我”和“精神”等。尼采进一步直言不讳地对此进行了彻底批驳,他说所有这些经过传统哲学家严肃考量的概念纯属想象虚构,甚至是病态的谎言,可是,他们却在其中津津乐道于寻求不朽的神性和伟大的人性,他们根本无视人的身体,公然蔑视人的生命。

尼采对宗教的神性和形而上学的理性问题进行了彻底批判,他不仅断言上帝已死,而且直言宗教和形而上学是不值得人们信仰。尼采警醒世人,仅靠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是形而上的科学概念来探索人生,恰是对人生的一种虚度,唯有人的肉体即身体才是人们的真正信仰和慰藉所在。正如尼采所说:“我的自我教我一种全新的高傲,我又把它教给人类:不再把头埋入天上事物的沙堆里,而是要自由地昂起头来,一个为大地创造意义的大地上的头!”[2]31尼采真诚地道出了他对非理性的观点,他说一切理性的事物都是源自非理性,他宣称,无论是人类的认识活动,还是人类的道德活动,抑或是人类的审美活动,无不以非理性为基础,这个非理性基础正是人的生命本能,而人的生命本能也正是人的内在生命力。尼采教导我们,宗教是一种虚幻世界,唯有人的身体属于真实世界,身体是一种最为诚实的存在,即便自我沉醉在哲思之巅,它也无不言说着身体和意愿着身体。在尼采看来,那些蔑视身体的人是患病者和垂死者,他们算尽天机发明了天国和救赎的血滴,他们幻想脱离自己的身体和大地,奔向天国的幸福之路,他们是一群忘恩负义之人,与其说他们信仰彼世和救赎,还不如说他们最为相信他们的身体,因为,他们的身体对他们来说恰恰是他们的自在之物。

尼采并非只是一味地对身体的蔑视者和轻视者进行打击和诋毁,而是诚心诚意地祈望他们能够从身体和大地中获取解药,迅速成为勇敢的克服者和痊愈者,进而为自己创造一个更为高等的身体。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道出了人们对身体认知的秘而不宣的箴言:“‘我是身体也是灵魂’——小孩子说。为什么人们不能像小孩子一样来说话呢?”[2]33天真无邪的童言全然澄明了尼采关于身体智慧的言说,彻底澄清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尼采对人的身体的伟大理性及其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断言人的灵魂或精神仅仅是身体的工具而已。尼采彻底恢复了身体的声誉,坚信人的身体不仅表明了人的此在性,而且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尼采欣然地叹服身体的智慧光芒,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道:“你身体里的理性比你的最高智慧里的理性更丰富。它自言自语道:‘思想的这种跳跃和飞翔对我来说是什么呢?达到我的目的的一条弯路而已。我是自我的襻带,以及自我概念的教唆者。’”[2]34尼采以非同寻常般的超人智慧大力颂扬身体的智慧和理性,认为思想的恣意纵横无论如何是无法逃出身体的魔掌,思想是如此,感觉是如此,精神也是如此。尼采如是说:“自身对自我说:‘在这里感受痛苦吧!’于是自我便受苦了,并且思索自己如何不再受苦——它正应该为此而思考。自身对自我说:‘在这里感受快乐吧!’于是自我便快乐起来,并且思索自己如何还常有快乐——它正应该为此而思考。”[2]34由此可见,尼采的身体哲学昭示我们,人的身体不仅时刻亲身感受着自身的痛苦和快乐,而且时常在不断思索着自身如何才能趋乐避苦。他深信身体既是生命的感悟者,也是生命的诠释者。

尼采的身体哲学向我们言明,身体摆脱了自甘情愿的屈从镜像,抛却了意识的淫威,进而成为自在自为的主动的解释性力量;身体完完全全可以依据自身的力量竞技,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对世界进行透视,并作出恰如其分的阐释。尼采由此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冷峻的现实:意识的出现遏制了身体且钝化了身体的本能。为此,尼采极力呼吁人类要用身体的力量取代意识的推论,用身体的智慧驱走沉思的迷信。显然,尼采的身体哲学不仅对基督教信仰哲学充满敌视,而且也对启蒙理性哲学不屑一顾。尽管启蒙理性哲学与基督教信仰哲学在价值旨趣方面大相径庭,可是在对待身体方面却是如出一辙,不谋而合。基督教信仰哲学以上帝之名百般地压制和摧残人的身体,启蒙理性哲学以理性之名表现出对人的身体的蔑视和反感。对这些身体的蔑视者和轻视者,尼采发出了爽朗的嘲笑之声:“你们这些身体的蔑视者啊,即便在你们的愚蠢和蔑视中,你们也效力于你们的自身。创造性的自身为自己创造了尊重和蔑视,为自己创造了快乐和痛苦,创造性的身体为自己创造了精神,作为其意志之手。”[2]35尼采对那些身体的蔑视者说道:“你们的自身意愿没落,而且因此你们就成了肉体的蔑视者!因为你们不再能超出自身进行创造。”[2]33通过对宗教信仰哲学和启蒙理性哲学的批判和揭露,尼采决然地发出了肺腑之言:信仰和意识在时代的文明进程中应该收敛,身体才是真理领域中对世界作出估价的解释学中心。

显而易见,尼采在其哲学中对身体的此在性、丰富性、智慧性和创造性作出了见解深刻、观点犀利的阐释。尼采鄙视宗教信仰哲学和启蒙理性哲学而信奉身体哲学,他对身体充满了高度的信仰,坚信真理就寓居于身体之中,身体乃是最大的理性和智慧。

二、尼采身体哲学的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摧毁了久居西方哲学圣殿的基督教信仰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理性哲学,开辟了一条非同凡响的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之路,不仅对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尼采的身体哲学就是要用感性的身体代替宗教信仰的主体和知识理性的主体,把神学论和理念论从人类哲学思想王国中驱逐出去。时至今日,尼采的身体哲学不但不会沉寂过时,反而会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日益勃发而日益凸显出来。我们不仅能够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为我国大众健身运动找到强心剂,而且也能够为推动“2030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尼采的身体哲学昭示,人们若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快乐而充满智慧地幸福生活着,就要心悦诚服地信仰身体和力,而绝非是那虚幻的上帝和抽象的形而上学。现如今,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化和社会生活的网络智能化使人类的身体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我们的身体从生产主义历史时期迈进了消费主义历史时期,我们的身体被纳入到日常生活的消费计划和消费目的之中,我们的身体由此成为社会文明和文化教育的关注焦点,健康身体、健美身体、释放身体成为现代人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

诚然,我们的身体与社会生活自始至终就在社会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宗教信仰因为身体的羁绊而钳制身体;现在,理性知识因身体的反智而放逐身体。过去,神学总是要千方百计地诬陷身体;现在,科学大行其道而有意无意地忽视身体。现代社会文明病的频繁出现充分显明,不曾是个问题的身体竟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尼采的身体哲学警醒我们,赞美身体理应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时代强音。

反观我国的历史和现实,身体长期遭受蔑视和囹圄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举教育对身体置若罔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应试教育对身体熟视无睹;身体在现代素质教育中虽然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但一味追求升学率、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惯习让身体总是遭到冷落,甚至背上了沉重的枷锁,以致很多莘莘学子的身体状况颇为不堪。此外,过度崇拜科学理性知识而导致轻视身体的现象在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肆吹捧高考状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因为如此,身体在我国社会生活境遇里成了一个既不是问题而又是问题的问题。伴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日益进展,身体的意向性将超越意识的意向性逐渐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中崭露头角,尼采的身体哲学更是给了我们关于身体意向性的有益启示。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向我们道明了身体的意向性:“健康的身体,那完满而方正的身体,说起话来更诚实也更纯粹,而且它说的是大地的意义。”[2]32尼采的身体哲学昭示我们,对于人来说,身体是最大的智慧,理性仅是身体的工具而已;存在的自我即便在冥想写诗和狂热时,依然在真切地言说着身体,并诚实地意愿着身体。我们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深深感受到了人的身体所蕴藏的巨大智慧和潜能。

无论是从我国当代学校教育来看,还是从我国当代社会生活现实来看,尼采的身体哲学都是我们拯救身体和强健身体的方剂。素质教育虽然言明了身体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漠视身体、轻视身体、歧视身体、损害身体的现象依然存在,充满激情、蕴藏智慧的身体在崇尚分数的学校教育中失去了智慧的光泽和生命的活力。因此,为了彻底改善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尴尬境遇,我国的学校教育应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得到有益启示: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学生的身体,把学生的身体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身体游戏活动,恢复学生身体的生命力,激发学生身体的智慧力量,让学生在运动游戏中强健体魄,展现身体的飒爽英姿,激扬身体的生命意志,绽放身体的魅力光彩。

从现代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生产的科技化和生活的智能化一方面大大减轻了人类身体的重负,使身体得以安闲自在;另一方面又极大弱化了人类身体的本能,钝化了身体智慧,抑制了我们身体的生命火焰,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的身体染上了现代文明病而变得羸弱。毋庸置疑,现代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清醒,我们既要尽情享受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闲暇时光,又要积极投身到大众健身运动中去,让我们的身体自由自在地徜徉在身体运动的美妙天地,诗意地栖居在现代文明的乐园里。社会文明发展不仅是要解放人类身体的重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释放人类身体的潜能,发挥人类身体的力量,激发人类身体的智慧,让我们的身体自在而又自为地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闲暇与欢乐。当今人类社会生活正在步入一个令人钦羡的休闲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观光旅游和体育休闲。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全民健身运动已然发展成为一场浩荡的全民身体狂欢,所有这一切无不集中体现了当代人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放眼全球,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乐于参与身体运动,而且乐于观赏身体运动。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甚或醉心于体育运动和相关的身体游戏活动。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运动和身体游戏活动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而且是因为身体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增强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随着人类休闲时代的悄然而至,我们的身体已由生产主义时代走进了消费主义的光辉时代,我们的身体由此成为时代文化的消费对象,并继而跃入被世人精心打造、倾心欣赏和真心赞美的历史文化境遇。现代人对自己的身体及其健康和健美的关注与日俱增,各种健身房、健身会所、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等健身休闲娱乐场所蓬勃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喜好之地。今天的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自己的身体,潜心打造自己的身体,正是因为人们对身体智慧和价值认识越来越深刻,人们置身于一个崇尚身体健康、身体健美、身体力量和身体智慧等的新时代。人们能够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寻觅到身体的巨大能量和智慧光芒。正因为如此,身体及其意象备受当代社会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很多人不惜金钱去整形机构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性感、青春焕发、美丽动人;报纸杂志刊登身体健力美的专题文章和美妙图片,探讨和展示身体之美;广播电视播放身体健力美的节目录像,传播身体的美好形象;有关减肥和健身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简言之,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力量、身体的俊美和身体的智慧在尼采的哲学中大放异彩,让我们重温尼采的身体哲学之蕴,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和身体游戏活动中去,悉心规划我们的身体,精心塑造我们的身体,倾力展示我们的身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尼采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文化巨擘,不仅彻底否弃了在西方文化历史中具有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信仰哲学,而且全面颠覆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哲学。难能可贵的是,尼采基于古希腊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和阿波罗的日神精神,创建了充满强力意志的生命哲学。尼采的强力意志生命哲学实乃身体哲学,尼采的身体哲学既是对西方宗教哲学的一种反叛,也是对西方意识哲学的一种超越。尼采的身体哲学向我们昭示,身体的存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根本,身体乃是人的最大智慧,意识和信仰只不过是人身体智慧的工具而已。毋庸置疑,尼采的身体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是一座重要的丰碑,它为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总而言之,尼采的身体哲学既对基督教借用上帝的名义压制身体倍加敌视,也对启蒙理性哲学反感身体不屑一顾,体现了尼采的身体哲学追求真理的大無畏精神,表达了尼采对人的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力量、身体的美和身体的智慧的深情眷顾。尼采的身体哲学洋溢着强健的生命气息,充溢着强大的生命力量。尼采的身体哲学在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依然熠熠生辉,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越是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现代化和社会生活日益智能化的社会文明境遇中,我们越是要倍加呵护我们的身体,珍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身体在获得解放的同时释放自身的能量和智慧,让我们的身体在尽享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悠闲自在的同时,欣然投身到体育运动和身体游戏活动中倾力展现身体内在的健力美。

[参 考 文 献]

[1] [德]尼采.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田丹婷〕

作者:陶克祥

素质教育的现代哲学思想论文 篇2:

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摘要:针对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从以师为本的教育体系转向以生为本的教育体系。我们要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重要的策略,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作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

关键词:生本教育;内涵;哲学观;思想渊源

生本教育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最早由郭思乐教授提出,之后由他主持、开展了一系列生本教育改革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

生本教育倡导并力求坚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为本: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生命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去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郭思乐指出,生本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种全面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体系就是生本教育。他把过去传统的囿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模式称为“师本教育”。对于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的区别,他说,“我们似乎可以明确地发现师本教育的运行机制与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的区别。前者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我们把那样的方式称为连动式;后者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更是精神生命的启迪与激发,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生命幸福、自由、健康地成长为根本价值追求。

二、生本教育的哲学观

任何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活动,没有经过哲学思考的教育理论必定是肤浅的理论。生本教育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探析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其本质和意义。

1 主体性的思想

主体和客体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实践者、认识者或者任何对象性活动的行为者本身,主体性是人在自己对象性行为中的权利和责任。具体地说,它表现在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过分地强调了教育“上所施,下所效”的以教为本,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教育视为预设、给予和灌输,使教育成为了对学生生命的控制和规范。生本教育充分认识到了儿童学习的天性和发展的无限潜能,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变传统的传授教育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通过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是能发展的和能创新的,其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使教育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所蕴涵的主体性的思想真正地符合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2 自然主义的思想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集中论述了其具体内容,其核心是“回归自然(back to nature)”。自然主义思想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卢梭指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成人的思想去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情感,是愚蠢的事情,是把教育引入歧途的重要原因。因此,他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原则——正确看待儿童、尊重儿童。

郭思乐教授用一个抛秧的启示来阐释,他说,“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丰收的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抛秧符合秧苗生长的规律”。我们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大量地做着这种类似密植秧苗的事情,把知识和技能细化成一个个小的目标,然后针对每个目标按部就班地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被完全局限在这些提前预设的并且颇带有强制性的目标之中,他们不需要去思考什么,一切活动都按老师所设下的“套路”进行着,学生不用去思考,后来更是懒得去思考。生本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插秧式的师本教育体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教育教学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

3 自由教育思想

自由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尽管各个时期的教育家和学者对它的理解不同,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共识的,即“自由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物、以人为工具的教育,因此它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是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前提的,它反对标准化、均质化,因而有利于鼓励和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按照某种纯粹外在的标准来塑造自己”。自由教育并非无所限制地随心所欲,而是顺应生命的本性,使生命体的自然本性自由地发展。生本教育倡导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给学生过多的预设和干预,通过创设有更多的自主和自由空间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学习的天性爆发出来,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

三、生本教育思想探源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或理论都是在批判和继承历史上已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和需求产生的。生本教育也不例外,它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渊源。

1 “产婆术”和“愤启悱发”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以善用“问答法”著称。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和强加于学生,而是与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的讨论,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讨论和提问诱导学生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问答法”也被形象地称为“产婆术”,它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原则,把学生作为整个探讨活动的主体,在探讨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培养论辩的能力,最终激发学生不断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显然,“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全面依靠学生、诱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的教育方法,其目的是对学生生命的不断提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无论是苏

格拉底的“产婆术”还是孔子的“愤启悱发”,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实质上就是生本教育。

2 “教育即生长”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一个生物学概念“生长”赋予了丰富的教育意蕴。他针对当时教育为儿童遥不可及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弊病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他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倡导尊重儿重的自然天性、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体悟儿童的感受和期待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要求教育教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高度尊重学生,使儿童获得充分的生长和发展。杜威充分认识到了儿童的学习天性,儿童具有无限“生长”的潜能,儿童是在动态中不断发展的,他把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生长”的环境作为一生的不懈追求。从这层意思上来说,“教育即生长”也是一种生本教育思想。

3 罗素自由教育的思想

自由教育的思想是罗素教育思想的核心。罗素在吸取了历史上诸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自由”教育的主张。他基于两点考虑主张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其一,儿童情感的发展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其二,自由对于理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种用压制思想自由而得到的成功是短暂的,是极无价值的。因此,他说,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地关心青年,所有这些资质(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均可形成”。所谓“适当地关心”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更多地发展个人自由的原则,采用让儿童有更多自由的方法。当然罗素所指的自由绝对不是放任自流,教育中的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与纪律约束要巧妙地结合。据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生本教育所倡导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给学生过多的预设和干预,而是要给学生创设自由成长的教育情境的教育观,是罗素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下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四、结语

对于生本教育思想内涵的探析使我们认识到生本教育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它既有着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又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渊源。生本教育思想在继承和发扬历史上优秀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又体现出了新时代的精神,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化,因此,生本教育思想是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有学者指出,这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更换了教材,重构了课程体系,但这不是改革的根本,变革的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和改革教学方法,只有像生本教育那样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去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激扬生命、张扬个性、充分挖掘潜能的过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所提出的要求和教育改革内部的需求,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从以师为本的教育体系转向以生为本的教育体系。我们要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现代教育的根本原则,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重要的策略,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作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0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66

[4]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5

[5]梁洪汉,像生本教育那样真正做到以生为本[J],现代教育论丛,2007(11)

[6]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柴军应

素质教育的现代哲学思想论文 篇3:

当国学走回校园

摘要:本文以大兴一中西校区规划竞赛方案为案例,通过对现代教育与书院式教育模式及成果的对比,倡导通过校园建筑和环境的塑造传递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改变以应试为目的、工业化的冰冷教学环境,体现以教书为手段、育人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关键词:国学;书院;场所精神;文化融合

1  契机

“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代表了悠久中华文化的精粹,经历千年风雨传承至今,其内容涵盖了我国古人对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自2009年起,我国各省市纷纷开展了“国学进校园”活动,强化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各地政府也对新建中小学校园从规划到单体全方位的提出文化层面的要求。

中式建筑符号在中小学建设中并不少见,全国许多学校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新中式或现代中式。但这是否就是传统精神在现代教育建筑中的全部体现,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  传统“国学”教育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可以指代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是后来“书院“的原始模型。由“国学”的本源词义可见,其文化内涵与建筑形式是密切相关的。在现代的校园设计中,传统文化应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形式和立面符号上,“国学“与“书院”所代表的文化内核才是其精髓所在。

传统上,“书院”是以人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是以道而不是以术为中心;方法上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共同起居,悠游山水,质疑问难,相互启发。学术上注重不同学派的会讲,提倡兼容并蓄、自由讲学。民间思想的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天人和谐的自然观,以及授人以道的教育观,是广博而极具人文色彩的书院精神。

精神上,“书院”建筑充分表达出中式传统建筑所蕴含的的哲学思想。包括建筑按人分区,建筑空间的微型宇宙观,室内外合作的活动方式,线型的公共空间,正格与多格并存等等多个方面[1]。表达出前人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造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索。

形式上,“书院”建筑更多地反映了文士们的建筑理念和美学情趣,追求幽静典雅,多选择山林胜地,建筑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力求与风景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景观形成包围或半包围的态势,建筑以院落或天井组合有序,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与自然环境、庭院绿化有机组合。书院呈现出朴实、典雅的地方风貌。

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 ,其中藏书更是古代书院的最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可见传统书院虽作为教育载体,但其强调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文化的延续。书院通过对书籍的整理和储藏将文化以文字的形式流传后世,通过讲学使三千年中华文化口口相传而得以延续至今。

3 校园教育的现状

但随着国力的发展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国教育体制快速吸收了西化元素。从课程内容安排、教育研究方式到教育建筑形式,都逐渐远离了原本的“国学”文化土壤。现在的学生既没有传统文化教学的氛围,又缺乏实践的机会,越来越难以吸收甚至接触到“国学”深邃的文化精髓,而仅仅会死记硬背,流连于文字的表象。

在快餐式的文化教育背景下,学习以考试名次为目的,教育成果以升学率为标准,学生时刻处于生活节奏紧张、忙于灌输、缺少交流与研究的学习状态。所谓“高分低能”、“毕业即失业”,正是在如此教育体制和氛围下产生的词汇。很多学生既缺少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也没有发现和拓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对这样的学生,也许可以评价为:他们除了学习和考试什么也不会。

大多數学校作为教育建筑却只着重发挥着教的作用,强调教学空间而忽略交流空间,强调实验空间而忽略了实践空间,强调室内空间而忽略室外空间。在这样的校园中,师生关系也变成了简单的教学和管理,缺少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少个性的宣扬。现代化工业式设计建设的校园以标准化的教育为目的,往往存在着功能单调化、空间呆板化、景观形式化、立面没文化等诸多弊病。

4 教育制度改革促发教育场所改革

教育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以及国学思潮的觉醒,重新触发了人们对如何进行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思索。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考模式的提出打破了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选拔“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传统,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未来。

作为教育的场所,学校应该提供更多活动与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不会甚至不敢与他人沟通,通过虚拟聊天工具也许会夸夸其谈,面对面却陷入“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境地的现状。学校同时应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和空间。早在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就曾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而现代学校却大规模培养了“纸上谈兵”型的人才,因为学生没有场所也没有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

传统书院建筑恰恰对人性,交流和实践空间具有极强的关注。通过对传统书院的研究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弘扬,也是传统教育模式的考量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其具有先进性的人文主义和教育精神。

从书院建筑的精神层面入手,对建筑及空间进行解构研究,建筑与环境的空间逻辑性和空间意境可以以“游”字来概括。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以于天地间,乘万物而游心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游的空间与心态,恰恰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深邃。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深入繁世却拥有一颗恬淡之心。反观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轻过程重结果的现代教育体制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传统书院建筑中,游的境界常通过以下4种微观语境进行表达[2]。

1、包围与半包围:传统书院建筑与其场地环境的关系。传统书院多被自然环境所包围,或池塘,或湖水,或远山,或林木。书院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自然环境中,其与环境的关系及其自身院落形态使包围或半包围的趋势得以完整。建筑与环境形成有机整体,具有深远悠长的意蕴。

2、望境与问境:人与建筑空间及自然的对话。传统书院或深居山野,或藏隐于竹林,或居于高山远望湖光山色,或通过天井院口仰望苍天。望的境界蕴含了平远之意,带来了距离、空旷和相望的可能。传统书院既是校内学子观景的基点,也是远方游人仰望的景点。于相对中相望,于相望中相问,从眼及心,正是问学之所所需要的由表及里的钻研心态的精髓。

3、观行之间:人的行进体验。传统书院的空间魅力不单纯在于院落的空间组合,而更多的是由园林、院落、建筑共同形成的空间体验。强调的是观行之间的体验变化。“观”是一种全身心的看,不仅止于眼,而延至身,其重点在于“意”。“观行之间”的体验多产生于行走的过程之中,于院中,于廊中,于檐下,是一种针对于全景的体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转折和变化。

4、深与引:传统书院中由外围到院落,院落到建筑,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穿行体验。连接不同空间的节点,进入与走出的空间,常在门洞等空间得以体现。通过空间的压缩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建筑与空间性质转换的过渡场所。

在如此环境熏陶下,通过对传统哲理的感悟,人心获得由表及里的沉淀。在通过对知识文化的学习,人会更多更主动的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不再仅仅执着于自己一身,具有更豁达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传统文化经过传承和过滤,并不断融入现代文明元素,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而代代相传。

5 “国学”建筑实践

北京市大兴一中作为大兴区龙头学校,首批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在西校区的规划方案征集任务书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书院式”校园的要求。其所指代的意义不是简单的“采用中式建筑风格”,对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有着更高层次、更具传统人文文化的要求。在项目设计中,技术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意境和人文的塑造才是方案的灵魂。

在形式上,设计师不仅需要借鉴传统建筑设计及景观造园手法进行表现,也要充分结合现代理性的思维模式,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融入传统文化氛围中,不能盲目复古,需要对传统与现代文化和规划设计手法的兼收并蓄。

在内涵上,书院建筑所体现的哲学理念、人文关怀和教育文化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打破中式和新中式建筑风格命题的局限性,树立建筑文化和文化建筑的标尺,重塑教育建筑的精神和灵魂,使教育真正的作用于人本身。

形态篇

大兴一中方案的建筑风格保持了对传统建筑语言的提取与抽象的方式,通过墙、檐、顶、廊等建筑细节将一众建筑打上了新中式的烙印。空间形态则强调院落关系,强调室内室外人及空间的互动。整个规划布局采用正格与多格并存的设计手法,既强调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思想,又能体现出中学生灵动活跃的性格特点。

图1.多级景观空间

图2. 正格空间

前广场(停车、集会)—行政轴线(师道威严)--核心景观(休闲、共享)--后广场(休闲、接送)

三栋重要建筑: 大门—行政办公—实验楼

图3.多格空间

传承篇

方案采用书院建筑常用的簇群生长的规划组织模式,每个簇群由多个功能和空间相似的建筑及其间的景观院落构成,服务于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人群,形成一个独立的微型宇宙。各个簇群间通过景观空间联系,簇群中的人在景观区域进行过渡,在不同簇群中与不同的人发生互动,进行不同活动,转换不同状态和身份角色。

转换的空间结合景观设计,将人的活动融入自然,融入风景,将人作为环境和景观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校园空间与学习研究,交流讨论,休憩运动,集会表演等个人和集体性活动相结合,打破“现代化”校园沉闷压抑的现状,激发人与人互动,丰富课外生活,将学生的学习从一种行为变成状态,学习内容从知识变成文化,体现以育人为主、真正具有人文色彩的传统教育精神。

在园区的内部交通上采用类似于传统书院的多元化步行系统,强调行与停的转换,强调行为的随机性和新鲜感。道路的设计并非现代校园中常见的简单环形或枝状布置,而是结合中学生的行为活动特点,将网络化交通性道路、弹性潮汐路、景观园路和廊道风雨路层层叠加而成。道路与园路及廊道的多种组合,可以在校园任意兩点间形成多种路径可能,师生可根据交通需求、心情和季节气候环境变化做出不同选择。整个交通系统既有极强的可达性,又有丰富的趣味性,更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发扬篇

规划设计中融入留白、复勒、水晕墨章等中国传统国画技法,冼炼的总体布局关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和灵动的韵味。传统技法不仅增加了校园的意蕴,同时也充分与现代规划理念有机融合。留白与可持续发展、复勒与生态屏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设计将规划与学校教育模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融合。大兴一中作为北京市重点示范性学校,在关注学生文化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特长,是特色教育的典范。规划中结合学校特点,更加强调活动场所的构建,强调场所特性的同时规避掉不必要的干扰。为更充分的体现学生性格特点,强化归属感,教学楼及其院落均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使用。强调交流空间的设置,增加学生之间的非必要性互动的可能性,使学生不再在封闭氛围中进行学习。

和传统书院一样,学生活动场所不仅局限于室内,强调人与人及自然的互动。室外院落不仅仅是课间活动场地,同时是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的场所,是学生释放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场地与建筑一样采用错落式布局形式,与交通空间联系紧密,既便于达到,又缩短了相互连接的界面长度,减少了场地间不同活动的相互影响,更适合学生活动的特点。

规划中着力于传统书院语境的塑造,将建筑与景观充分结合。每栋建筑采用围合或半围合结构,内有自己的天井或院落空间,外与四周景观相互契合,打开任何一扇窗,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建筑与建筑之间隔景相望,相互入画。画境中可以感受到水的空灵,山的悠远,人在其中,能产生遥远的遐想和体会到禅意,心灵得到放松 。

6  结语

“国学”无论作为传统教育机构还是文化经典,与现代教育建筑均有极高的契合性。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精神”的承载和传承。当“国学”走回校园,不仅是重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契机,也是对教育与考试改革的响应,是改变刻板教育现状的利器。

本次实践设计,力求将现代教育建筑与传统国学相融合,通过对现代教育与校园规划和传统文化的整合,重新唤醒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方式的思索。希望通过本次设计,提醒学校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技能培养,并试图找出更适合现代教育体制的教育建筑设计方式,在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将我国悠久的文明以书本以外的形式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1]缪朴 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  《建筑师》1989.36(12)、1990.40期 (3)[2] 陈瑞罡 传统书院空间语境构成要素解析 硕士论文 2008(67-81)

作者:郭全民 贺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