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2024-04-27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精选8篇)

篇1: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08国贸8班01080809 范婷婷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利率体制属于管理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率改革:多次对利率进行调整,使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间接调控的机制逐步趋于成熟。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国民经济管理逐步由实物管理转向价值管理,调控方式逐步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控制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利率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重新显现出来,利率管理体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1990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并明确了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在利率管理中的职责。1996年随着统一的银行间市场的建立,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迈上了新台阶。利率管理承担的财政职能逐步弱化,而对宏观经济灵活调控的职能不断增强。1999年3月2日,人民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

我国的利率改革的趋势就是利率市场化,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一般包阔:第一,通过提高利率,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第二,完善利率浮动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第三,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市场利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与统一,促进市场化的利率信号的形成。

2、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3、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要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经济稳定是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条件;第二,建立合理的利率管理体制; 第三,资金要实现商品化;第四,建立统一开放、有序高效的金融市场;第五,资金市场供求要大致均衡。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外币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同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也实现了同等公平待遇。三是贷款利率实现下限管理,上限基本完全放开。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贷款风险自主实行差别化定价策略,进而获得风险补偿。当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金融监管不完善。可以从以方面解决: 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

篇2: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刘成江

通过对国外银行界利率风险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与借鉴,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对利率风险的各种考验,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从如下的几点入手。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利率风险管理

1.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2.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目前,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基本上由计划财务部门负责,在总体上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都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考虑到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分别由信贷部、国际部、会计出纳部负责,而利率风险尚无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因此设立由部门总经理领导的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是很有必要的。该部门的职责是:全面收集和认真处理有关信息,系统地进行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做出利率风险的日常管理决策并执行操作。

3.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金融机构进行科学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健全利率定价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体系。二是要建立利率定价管理及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建立按产品、客户、以及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逐步提高利率定价能力。三是建立风险溢价测评体系。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科学确定风险溢价。金融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经营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已收集积累的有关数据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提出每笔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潜在风险管理方案。四是建立内部资本约束制度和转移价格制度,培育正向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应建立内部资本预算和分配制度,以资本约束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总量和结构,同时明确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内部专业分工和业务流程,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调节各环节利益的再分配,形成收益激励与风险约束平衡下的正向激励机制。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水平。非利息业务(中间业务)涵盖的是一个跨部门、跨业务品种的大的范畴,它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而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是结算业务、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信托租赁业务、金融创新业务和国际业务等相关领域中相关业务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从理论上讲,规避利率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产生利率风险,非利息业务(中间业务)就是不包含利率风险的业务。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非利息业务,从而对利率风险有缓冲作用。我国商业银行90%的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这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将会承受很大的利率风险。市场化利率竞争的一个可以预测并已被证实的趋势是利润结构的调整,即利息利润比的减少;以非利息收入的增加来弥补利息收入的减少,将是市场化利率竞争的一个法宝。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非利息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总量,这是适应利率市场化、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必要途径。

二、优化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1.提高外部监管水平和配套的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约束能力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监管方式变革的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协议”代表了银行监管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即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转向 “审慎监管”。这种 “基于风险的审慎监管”更加注重银行度量和管理风险的方法是否科学,能力是否合乎要求。这给监管的实施带来了更大灵活性,特别是在其新协议中允许被监管者自行设计风险管理模型,从而鼓励银行自行控制风险的创新,这其实不仅使监管者的监管行为更依赖于被监管者,而且对其监管能力提出了的更高要求。二是利率市场化后监管领域扩大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发展利率衍生工具以有效管理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的自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利率衍生工具的增加、交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必将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从而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和领域,不断给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必须提高外部监管水平,建立健全各项金融法律法规,辅之以行业自律建设,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篇3: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

一、造成利率风险的原因

1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使得利率的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 形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直接原因。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 利率管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 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必须改善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效率。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利率市场化的着眼点是一种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形成机制, 是资金价格的市场机制, 社会上的资金资源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在社会上流动, 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经过这些年得发展和改革, 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较高。《商业银行法》第3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下限, 确定存款利率, 并予以公告。”这样就会造成利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市场的供求变化, 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在筹集资金时所付出的报酬, 以及在运用资金时所得到的收益不相同, 于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利率风险。

2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也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重要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主要是存贷款业务, 存贷款都与利率由这十分密切的联系, 根据其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可分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 两者之差就是资金缺口。由于其存款和贷款业务的种类及数量的不同, 其各自的利率也不相同, 所以利率使得银行的长期资产收益, 负债成本以及资本价值都受到不同的影响, 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利率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发展, 利率风险也逐渐变成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商业银行要保证其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降低和避免利率风险, 这就是利率的风险管理, 它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提升其盈利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在我国现行的条件下我国的利率风险管理应怎样进行, 应注意哪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探索和研究的。

二、利率风险的管理

1加强对利率的预测, 提高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的, 准确预测未来市场利率及其变动趋势对商业银行避免利率风险, 减少因其引起的损失是非常重要的。利率预测中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供求力量、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风险态度、法律、习惯等因素, 并且将这些实际的因素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预测的准确性, 使其队利率风险的管理发挥作用。

2采用科学的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一是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利率风险。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缺口衡量和管理。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主要包括:政府与个人借款者发行的短期证券、短期贷款、可变利率的贷款与证券等。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负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借款、短期储蓄账户、同业拆放等。利率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的差额被称作利率敏感性缺口。通过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来预测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利率风险, 是一个有效而科学的方法。

3加强对金融产品定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商业银行是经营金融产品的管理的企业, 所以其在进行各种业务的时候学要准确的, 科学的给这些金融产品定价。金融产品定价主要是确定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变动规则及违约责任, 也就是确定是采用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定价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利率风险问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基本上没有设立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容易造成各种风险。因此, 要督促商业银行尽快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加强对金融产品定价问题的研究, 设立并强化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4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加强资产负债的管理。其主要方法有证券投资组合策略、贷款组合策略及借入资金策略等办法。它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然而, 受我国金融市场的条件和消费者的偏好的影响,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十分单一, 这样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5加强银行内部的监管, 设立专职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职能部门基本上是资金财务部门, 主要负责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文件的转发及解释等工作, 尽管近几年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充实资金财务部门的利率管理人员, 也开始逐步参与金融产品的定价工作。但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尚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鉴于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我国商业银行要将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集中由同一部门管理--利率风险管理部, 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如董事会负责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政策, 统计部门负责提供资产负债剩余期限等数据, 研究部门负责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利率的走势预测等等。

参考文献

篇4: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业 风险管理

一、前言

加速和重启利率向市场化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重点发展需求。但是,利率的市场化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更深入的对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带来的冲击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向低消耗、高效率、价值增值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有效的提高我工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让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更加完善,让我国的国民经济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的存款分流现象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较为落后,让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银行是社会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中介,这让商业银行有了大量的资金存款。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金融产品得到了不断的创新,甚到出现了“金融脱媒”现的象,使得社会资金的投资手段和企业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商业很行存款分流问题的产生。

(二)利率市场化降低了息差,减少了银行的利润

我国在利率方面存在长期的管制。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大部分都来自息差,对规模的扩张过于注重、在管理上缺乏细化。2012年知名国际咨询公司波士顿发布了一份《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报告显示,我国银行业的利差,跟世界上较为成熟的同行业相比高出了14倍。利率发展市场化后,为了保持市场的份额,商业银业一定会将存款的利率提高、贷款的利率降低,使得息差变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入。

(三)利率市场化让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

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的水平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很多企业会进行逆向性选择,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低风险类的贷款逐渐减少,而高风险类的贷款却不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良贷款出现的可能性,造成银行的资产量急剧下降。

(四)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长久依赖于高额存贷款的利差,才能使得其利润持续的增长,在对成本和收益的测算方面,没有具体、完善的标准给予系统性的支持。因此,对利率进行敏感性管理的能力相较弱,利率风险的规避意识也相对的缺乏,资本也不够充足,尤其是在我国新巴塞尔协议实行以后,很多的商业银行为了弥补资本不足的问题,而被迫将成本较高的次级债发行出来,提高了利率的风险,导致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足。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较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业都采用分业的模式进行经营的,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有着相同的性质,资金的来源较为单一,且在很多方面上限制了资金的使用,致使银行无法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利率进行自由的选择,难以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进行调整。目前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占了其资产负债结构的绝大部分,流动性资产和负债只占了一小部分,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得大量存款,会将存款的利率提高,只注重高利率存款的发展,从而让商业银行负债的结构与存款的期限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让商业银行综合性的经营范围与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落后

我国实行着严格的利率管制,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采用的却是渐进模式,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无法对利率变动给予快速的反应。并且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管理层不够重视利率风险的管理工作,没有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是理论方面都不够了解。当前时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利率的风险已经对各个商业银行都造成了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及时的转变,加强开展利率风险的管理工作,那么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环境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这样就会被激烈的竞争市场所淘汰。

(三)商业银业的市场竞争不公平

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利率市场化,竞争的公平性至关重要,所以相关的银监会应对各银行的财务结果进行一定的约束,让所有的银行都处在同一起跑点上。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就类型上而言,就有16种之多,包括国有的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等。银监会对各类银行的监管指标和要求都不相同,国家对不同的银行种类实行的政策也一样,这就导致了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缺乏公平性。不完善政策约束,会致使少部分金融机构为达目的而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利率竞争,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利率市场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就要求相关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在经济的问题上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够运用正确管理技术与工具来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利用先进的利率管理办法来为银行获得更高的利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对相关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培养出能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状况熟悉掌握的专业人才,提高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对利率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度量。如,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选择出银行内部比较有潜质的精英人员,派往到国外的一些先进金融机构中,学习其先进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或者利用外聘方式,聘请一部分专业的金融分析师和工程师,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二)优化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在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利息,这一点与很多发达国家的银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间业务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利润与在市场上地位。因此,要想利用管理政策的引導和资源的倾斜,来进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降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经营业务对资产负债业务的依赖,我国商业银行就需要加快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利用新型工具将利率的内险进行有效的分散。

(三)构建多层次利率风险管理体制

1.商业银行需构建利率风险的预警机制。为提高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对利率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有效的评估损失的额度,将得到的数据与不同利率假设数据利用相关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2.商业银行要构建利率风险的规避机制。商业银业以构建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为基础,建立出相应利率风险规避机制,以便有效的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并依据存在的缺口,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差额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有效的对利率的风险进行一定规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波动的幅度与频率不断增加,对我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适应利率市场的环境,商业银业应该对传统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地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正.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4,9(42):91-93.

[2]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2(4):115-117.

篇5: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07-2班 阿力木江。热杰普

学号:2007100724

目前,我国除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外,价格管制已经完全放开,高度集中的(存款)利率管制与频频变化的物价水平之间,常常出现不协调现象,导致管制利率与市场化价格体系的不协调,从而弱化了利率机制对投资的导向作用。在利率与物价出现背离的情况下,有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往往采用所谓的“金融创新”(如有奖储蓄)来规避人民银行的利率管制,这种管制与反管制的矛盾有时显得十分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为规避利率管制而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灰色资金市场”。

利率水平和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一是银行存贷款利差小,银行盈利水平低,一些中小银行经营较困难。自1983年以来,一年期存贷利差变动范围在0.7—3.2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银行存贷利差小于等于零一共有七次。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40%—50%之后,利差也仅为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利率结构扭曲,容易引发套利行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和企业债券利率。国债利率有时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完全有可能产生从银行贷款购买国债进行套利的行为以及将银行存款转向国债购买,如1993年3年期国债利率比银行同档次存款利率高0.57个百分点,一些企业债券利率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黄金老,2001)。三是存在着名目繁多的政策性优惠利率,使商业银行承担了部分财政职能,限制了利率应有作用的发挥。

在我国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水平由人民银行确定,由商业银行执行。人民银行确定利率水平从理论上讲,主要是依据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企业和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水平等经济指标。但由于上述指标有的难以精确测定,有的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很容易产生信号失真的情况,这些因素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

1996年以来,为了启动消费、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已先后7次降息,但总体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但利率管制太死也是原因之一。在利率管制下,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平衡机制被破坏,信贷资金供不应求并不能推动利率上升,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投放;信贷资金供过于求也不能使利率下降,进而使商业银行自动减少贷款投放。此外,利率管制还使投资风险大小与收益的高低不对称+影响了商业银行对高风险投资项目的贷款积极性,这些都使利率政策的效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应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确定也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目前我国实行利率管制体制,中央银行利率确定不是建立在市场资金供求的均衡价格之上,而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借款人(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而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很低。银行对企业的利率受利率管制又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资金需求。故建立在现存利率体制基础上的利率调控政策是难以引导公众行为的。

在利率市场化国家,是以长期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均在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加一定基点数,形成一个合理市场化利率结构体系。但我国还没有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相反几次10年期国债招标结果,均是按年付息,年利率是在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加55(或60)个基点,这样做反而把国债收益率钉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上了。这也就意味着,存款利率是由央行决定的,同时也就决定了长期国债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长期市场利率风险,只有利率政策风险,没有一个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合理长期利率预期,这样是形不成真正的市场利率结构的。这种情况是中国国债利率长期不合理造成的,应该改革。要有独立的长期国债利率,以便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利率基准,进而形成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票据贴现率与银行信贷资金借贷利率等。

在现行体制下,大部分国有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增长基本决定企业资金来源大小。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增长对利率变动反应不灵敏或者说现行体制下名义贷款利率变动对国有企业贷款额变动影响较弱。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依旧集中在国有企业上,这严重影响了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率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大企业,因为小企业更依赖于银行贷款,而大企业可直接通过股票、债券或政府支持等多方面获得资金,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对于大企业要高一些。可见,我国既要发展直接融资,扩大大企业融资渠道,尽可能让大企业参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又要改变银行贷款结构,加大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比重。

国内外经验证明,通过政府扶持和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既能扩大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比重,改变国有银行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状况,也能够硬化小企业信贷约束。可见,只要按照市场化要求运作,国有银行完全有办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信贷结构。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硬化预算与信贷约束,此其一;其二,利率市场化之后,并非一定让国有大企业退出间接融资渠道,而是要着力培养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适应资金利率市场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和新环境,不断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降低资产负债率,努力改善财务状况,争取成为商业银行长期优质客户,以降低融资成本,扩大经营规模。

我国利率体系中,固定利率比重大,专业银行运用再调节权限小,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力有限,不利于利率杠杆灵活地调节经济结构。因此,应增强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只规定专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比例和贷款利率下限比例,各档次细则利率由专业银行根据当地经济状况自行制定。

我国优惠利率种类多、档次多、带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当前许多国家优惠利率有被取消趋势。鉴于我国实际,优惠利率改革应朝着种类少、档次少、由专业银行自行制定的方向发展。使专业银行能够根据经济结构转变和当地经济需要,支持领先技术行业的发展,真正发挥优惠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是,我国产业部门之间的资金利润率差别很大,而且由于资本没有充分流动,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以后,一些产业内的企业可能不能适应市场利率,可能退出银行可贷款范围,而这时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还没有建立。所以,实行利率市场化后还要设立一定的财政贴息制度和担保制度,在淘汰落后企业、产业的同时,也要对一些国家应该支持的产业给予贴息和担保,用财政性手段来弥补市场利率均等原则

对一些产业和企业影响。

许多观点认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关键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其实,市场化的利率反应机制必须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行为的制度基础之上,否则,如果企业大胆借债只借不还,赖账不受惩罚,在这种体制下,利率市场化只会变成利率无序化,最终出现新的寻租现象。同样,取消利率管制后,银行不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不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激励机制,或在存款充足时不积极放贷而存放在中央银行备付金账户上,或自行提高贷款利率,抑制企业借款需求。只有国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才可能适应利率市

场化。

如果微观经济主体不能根据利率的变化而进行理性的经济活动,利率机制就会失去其微观经济基础,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依据资本边际收益率与市场化利率进行生产经营与投资决策,此其一。其二,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内部“利率定价统一性”,防止发生“不利选择”行为。利率市场化后,作为经济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如果不能适应,则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将又一次丧失。如在存款方面,如果商业银行依旧不计成本的高息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将会带来银行业的“不利选择”。在贷款方面,国有大银行也有可能造成内部“定价失误”,即贷款风险与利率水平不匹配,这是一种“道德风险”。其三,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打破旧的信贷体制的束缚,在利率市场化后,积极开展金融市场营销活动,通过自身的市场化行为,提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增强国有商

篇6: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四是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特别是要全面推广债券柜台交易系统,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五是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并促进各个子市场(如票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利率定价机制,强化了内部利率管理部门职能,明确了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如外币利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主要是以国际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同时适当考虑其他因素决定加(减)点利差(或浮动幅度)来确定。各银行总行通过对不同分行实行差别管理、分类授权等手段进行控制,风险由总行集中规避。但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仍显不足,制度有待完善。为此,应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三、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

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否则,公众盲目追求高息存款,必然造成恶性竞争,埋下金融风险隐患。为此,一是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二是要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三是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保障

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五、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垄断化局面,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较高的市场份额降低了市场竞争充分程度和市场利率弹性,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单一的金融所有制形式。为此,必须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六、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

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进行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的分配。对于西部落后地区和国家应扶植的行业、产业和企业存在着资金流出或不足的问题。为此,必须理顺财政职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宏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进程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展望

“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最终的利率完全市场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人民银行将不再直接决定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而是将参考宏观经济的变化来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起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二是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想灵活的运用这些工具,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分析和监测,适时调整基准利率。

(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三)建立和健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机制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应建立和健全银行间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市场对于信用类衍生产品一直存在着争论,市场普通认为,信用衍生产品本身并不是带来危机的主要原因,只是由于使用不当,使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事实上,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包括向简单产品的回归、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标准协议文本、推动票息的标准化、完善中央清算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等。这些变革,给我国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带来了启示。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面临的状况与国际市场不太一样。欧美市场是发展过度,而我们却是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不全、市场规模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极大扩展了直接债务融资的规模,改善了市场的融资结构,增加了定价有效性和避险的手段,对促进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宏观调功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7: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内容摘要: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促进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性,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将进一步凸显。长期的利率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面对不断加剧的利率风险往往束手无策。本文通过介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类型及测量方法,希望能为商业银行识别利率市场化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关键字: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风险测量

当今世界正以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为重要特征,随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利率定价权由政府转移至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同时也使得利率变得难以预测和富于变化,大大加剧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风险。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利率管制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面对不断加剧的利率风险往往束手无策。这种形势下,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及风险测量工具,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提供启示。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念

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界对利率市场化的名称和定义多种多样,尚未给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参考《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中的定义,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是指金融主管当局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的由市场决定的趋势。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利率形成机制是市场主导的;(2)利率的数量、期限和风险结构均由市场自由选择形成;(3)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上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只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利率水平;(4)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指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析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来源多样,根据风险持续时间长短可划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1、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初期,经济主体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利率水平不规则波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一般会出现利率水平上升的现象,相应的贷款利率也会上升。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贷款合同的拖欠概率也会提高。此外,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还将产生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风险项目的贷款人仍然可以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而风险低的贷款人因为收益率低,不能承受高额的利息而放弃从商业银行渠道获得贷款。

阶段性风险产生于由管制利率迈向市场利率的转轨阶段,由金融监管制度、企业融资制度、法律制度等不健全带来的风险,带有系统性,没有可预测性,没有合适的对冲工具用以减轻或消除。但随着转轨阶段的完成,阶段性利率风险就会渐趋消失。

2、恒久性风险

利率自由化的恒久性风险,即是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实行市场化利率,就必然伴随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向不利的方向变动时,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基本的利率风险有重新定价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内含选择风险等四种。

(1)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maturity-mismatchrisk),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固定利率)或重新定价期限(浮动利率)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市场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为基础发放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资产利率到期日长于负债利率到期日,属于负债敏感型缺口。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净利息收入减少和市场价值降低。

(2)基本点风险(basisrisk)

基本点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或者变化不同步,仍然会使该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本点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本点风险指名义利差风险,多由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不同步变动导致。以12月23日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例,一年至三年期存贷款利率同步下调0.27个百分点,利差水平没有变化;六个月、三至五年以及五年以上存款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而相同期限贷款利率下调0.18个百分点,存贷利差由2.79%增加到2.88%,扩大了0.09个百分点。

(3)收益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

收益曲线反映的是证券到期期限与到期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利率走势和进行市场定价的基本工具。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例如,假设以5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为期政府债券的`多头进行保值,那么,如果收益曲线变陡的话,即使已经对收益曲线上的正常变动做了保值,多头的10年期政府债券的内在经济价值也会骤然下降。

(4)内含选择风险(embeddedoptionrisk)

内含选择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贷款的提前偿还。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可能会对银行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测量

对于以上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测量,除了传统的敏感性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外,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普遍使用VaR风险价值以及压力测试方法对利率风险测量与控制。VaR,即ValueatRisk,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及置信度内,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价值所面临的最大潜在损失。用公式来表示:

probability(ΔP>VaR)=1-α。其中ΔP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市场价值的变化,VaR为在置信水平α下处于风险中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将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潜在损失,能直接比较面临不同风险的不同工具间的相对风险程度,可以综合度量受不同市场因子影响的多种金融产品组合的市场总体风险。

目前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已采用了VaR方法,以年报数据为例,如下表:(置信度99%,观察期为1个交易日,单位:百万人民币)

利用以上VaR的方法,就可以对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波动进行统计,其核心在于构造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变化的概率分布,利用证券组合价值的历史波动信息回归模型推衍未来的情形,以此来测量利率风险,并作为管理风险的决策依据。

上文简要介绍了利率市场化趋势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测量的一种有效工具。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抛砖引玉,使商业银行积极识别、测量利率市场化风险,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从而削弱和化解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胡曙光,利率理论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杰,利率与汇率风险管理[D]人民邮电出版社,20

篇8: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 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有效管理将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紧迫、重要的任务之一。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 通过增加 ( 或减少) 资产或负债的头寸, 或者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内部结构 ( 例如构造免疫资产组合) , 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 另一类则是表外管理方法, 主要是为现有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 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 ( 类) 资产或负债业务, 往往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应对措施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为构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一些借鉴。对于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效果,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表内管理方法

2. 1 投资组合策略

改变利率敏感性缺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调整资产或负债中某些项目的距利率调整日的时间。如果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 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 这时银行可将持有的成熟期较短的债券售出, 然后购入长期债券, 反之, 如果缺口为负, 可将长期债券调整为短期债券。当然, 在每一次改变投资的决策时, 决策者必须清楚这一决策将对资产和负债的匹配情况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对敏感性缺口的变化趋势的影响, 使用模拟软件辅助决策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商业银行使用投资组合策略经常会面临收入损失的难题, 卖出债券以后, 面临再投资的风险, 比如利率较高的长期债券卖出, 而这时市场利率较低, 再买入短期债券以后, 将对下年收益产生较大影响, 这样的情况银行往往会难以接受, 需要寻求其他方法来解决利率风险问题。

2. 2 利率制定策略

定价直接影响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以及期限, 所以通过改变一家商业银行的定价水平和方式可以防范利率风险。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某些期限的存、贷款利率来改变其规模, 如通过提高3年、5年期的存款利率, 吸引储户多存入长期存款; 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利率调整方式直接改变成熟期, 如中长期贷款利率一年一定的方式, 使长期贷款变成利率敏感性资产, 事实上, 采用浮动利率或固定利率对利率的敏感性影响很大。

通过制定新的利率策略来改变银行的利率风险存在一个主要缺陷, 这就是它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使银行的总的利率风险头寸发生显著变化。当然, 为了加速利率政策变动效应, 银行可以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场水平的贷款利率。另外, 银行还可以放宽对新借款者的信贷标准, 以利于扩大新的贷款活动。当然, 采取上述措施, 管理者也必须考虑由此带来的利差减少和信贷风险加大的问题。

2. 3 资产证券化策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是通过对“资产证券”这一金融工具的界定得出的, 资产证券是这样一种证券, 它主要是由一组特定的应收账款或者其他金融资产来支持保证偿付。这些金融资产的期限可以是固定的, 也可以是循环周转的。根据资产的条款, 在特定的时期内可以产生现金流和其他权利, 或者资产证券也可以由其他资产来保证服务或保证按期向证券持有人分配收益。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以证券化的形式转移至资本市场, 进行交易, 实际上使利率风险从银行转移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实现了利率风险的规避。资产证券化的优点是不仅能够转移利率风险, 还能增加资产的流动性。

2. 4 经纪存款策略

正如贷款的证券化使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项目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一样, 经纪存款的出现使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负债项目同样可以在市场买卖。为了克服提高存款利率所导致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和对原有存款的冲击, 美国的证券公司开发出一个专门从事地区性银行定期存单买卖的全国性市场。经纪存款市场的出现, 使银行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 在不损及其现有存款的前提下吸收大量定期存款: 在银行为吸引资金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的情况下, 它为银行提供了又一可供选择的资金来源。过分依赖经纪存款市场, 商业银行将面临流动性风险和过高的成本, 因此任何一家银行都应该在它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中对经纪存款的累计金额规定一个限度。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 经纪存款的作用仅仅在于促进银行存款的效力, 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 它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成为银行长期资金来源的主要成分。

2. 5 借入资金策略

银行借入资金通常是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 但同样可以通过借入资金改变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比如通过债券回购或发行长期债券都可以改变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

3 表外管理方法

在我国, 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使用利率衍生工具创造了条件, 风险规避和套利需要也增加了衍生工具的市场需求。2004年3月1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它的实施合法化了银行利率衍生工具创新, 表外衍生工具方法控制利率风险的实现将日趋现实。根据当前我国市场发展和法律许可的情况,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现行的利率衍生工具有: 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权。

3. 1 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是交易双方或者为规避未来利率波动风险, 或者在未来利率波动上进行投机的目的而约定的协议, 在协议中, 名义答应将特定数额的某一币种的名义本金借与名义借款人, 并固定远期利率, 该协议有特定期限, 在未来某个双方约定的日期 ( 结算日) 开始执行。需要强调的是, 远期利率协议本身并不发生借贷行为。在结算日, 双方只关注实际的利率, 按照实际利率与合约利率之差, 损失的一方就会支付给赢利的一方一笔现金。远期利率协议主要用于远期利率头寸保值, 使银行得以锁定发生在未来某一特定时点的单一现金流的利率, 使得利率风险降低。远期利率协议相当于一个利率的远期合约, 在定价部分证明, 协议利率与远期利率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与利率期货相比, 远期利率协议不在交易所成交, 没有固定份额标准和交割日期, 比标准化的期货合约更具灵活性; 但由于远期利率协议在场外交易, 与期货, 期权相比其信用风险比较大。

3. 2 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是两个公司间达成协议, 约定定期交换两种名义本金相等的债券或票据的利率支付。由于交易双方本金相互抵消, 现金流只是息票间差额的交换, 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一家商业银行利息现金流的方向, 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波动进行一定的保值。利率互换协议可用来改变一家银行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敞口和取得较低的借款成本。利率互换还能调整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持续期, 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 如可转换某项资产和负债。利率互换可以被视为一个固定—浮动债券组合, 或者将它看成一系列的利率远期协议, 这为利率互换定价提供了两种很好的方式。

3. 3 利率期权

利率期权赋予的是交割或接受交割的权利, 而非义务, 一个期权的买方可以决定到期是否按事先约定的执行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利率产品。通过期权合约实施利率风险管理, 不仅可以规避利率风险, 而且在利率向有利方向的波动时, 也可能给期权买方带来收益, 当然这是以支付一定期权费为前提的。目前在场外交易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利率期权包括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双限。

参考文献

[1]黄建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甘振森.汇率波动的经济风险及其管理[J].经济论坛, 2004 (3) :21-23.

[3]刘晓星.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方法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6 (2) :11-12.

上一篇:平抛运动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描写桂花的优美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