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

2022-04-21

〔摘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是习近平在论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提出和阐释的一个重要观点。可逬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论述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邃理论思考、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改革方向种种干扰之声的鲜明回应,是新时代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 篇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摘 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它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含,使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为更加贴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兴旺繁荣发展,促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基本经验

一、改革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1978年以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在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深刻认识原有体制弊端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出发,抓住旧的经济体制中的症结,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改变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部分,建立起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生机勃勃的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广大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第一,解决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过去,我们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公有制划等号,误以为所有制越纯越好,公有制占的比重越高越好,完全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重新全面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针,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使之更加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生产关系的基础。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但是,我国人口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一统天下是违背我国国情的。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我们采取边发展边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的方法,首先是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调整,解散了人民公社,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济责任制;然后又转向城市,对国有经济为中心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形成和确立这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意义极为深远重大。实践表明,这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国彻底摆脱贫困、逐步走向繁荣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形成和建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表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建立了基本制度的保障。这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形成的,也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第二,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制度和管理方法问题,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了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生产、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过去,我国经济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和地方缺乏自主权,企业实际上是政府的下属机构。企业没有生产自主权和主动权,无法按照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和供求关系组织生产经营,生产发展受到根本性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政企分离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利关系,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生产、自主经营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个又集中又分散、又有宏观管理又有微观搞活,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生机勃勃的新体制开始形成。

第三,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和运行方法问题,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制度,把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过去,我们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特征,把市场看作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和社会主义异己物而加以排斥。经济发展被僵化的计划指标框住,再生产运行过程被弄得僵死、扭曲和迟滞。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理论破除了原有思想的禁锢,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同时又对金融体制、财政体制、价格体制等进行了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现在我国国家计划已从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规划,国家计划直接管的经济指标已经不多,绝大部分商品和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调节。

第四,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外关系问题,打破了封闭半封闭状态,扩大了对外开放,使我国在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1978年以来,我们通过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扩大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8%。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开放中得益,世界也从中国开放中得到好处。

这四个方面,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的和前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体系,使中国出现一个上下一心、共同奋斗,亿万群众积极性充分调动,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的繁荣局面。

二、改革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一,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一种体制是不是优越和进步,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要看它能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能不能满足他们过上更好日子的要求。而这首先要以生产力发展成果来衡量。生产发展,东西多起来,才能过上好日子。而物质产品是靠劳动者生产的,是靠劳动者发挥积极性来创造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了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年平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52—197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平均增长约为5.8%,1978—2007年平均增长为11.5%,改革开放的30年比之前高近1倍。1949—197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约增加84亿元,而1978—2007年平均每年增加675亿元,也即平均每年要多增加591亿元,每年的增量高6倍。这使我们摆脱了物资短缺而走向主要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和有所节余。这是我们实现温饱并走向初步小康的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西方国家增长快得多。近30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左右,我国比它们高7—8个百分点。与1950年比,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15.1倍,而美国仅增加了4倍,德国为4.5倍,英国为2.1倍,法国为4.2倍,欧洲十二国为3.7倍,世界平均为5.3倍。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的13.9%、37%和71.8%,到2006年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0.7%。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上升为2006年的5.5%。

第二,经济质量提高,社会全面发展,农业发展显著。

1978—2007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以上。全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7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50150万吨,增长了64.5%;棉花总产量从216.7万吨增长到760万吨,增长了2.5倍。在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52.9%,第三产业占31.9%,工业化水平达到中期阶段。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15%左右,许多科技生产研制已进入世界前列。年年有上千个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交通运输、通讯网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已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地区布局有很大改变。中西部经济显著增长,中西部工业产值上升了240倍,在全国所占比重上升为32.8%。人口素质提高。全国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文盲率下降到6.7%。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科技进步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但我们已奠定了比较踏实的基础,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这是坚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第三,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到3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产值增长了6.1倍,从而使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76元上升到2004年的4556元。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改善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按可比价计算,2002—2007年年均增长9.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按可比价计算2003—2007年均增长0.8%,是建国以来增长最快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家庭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拥有的资产和存款增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减少了2.4亿万人。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初步小康的跨越,现在正向全面小康迈进。我国人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第四,国际地位上升,一个光辉灿烂、兴旺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是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和向世界作贡献的过程,是展示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过程。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采取种种手段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制造多种谬论向社会主义泼脏水,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变化面前一一破产了。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在兴旺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面前,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还会破产,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还会上升。

三、一些矛盾和问题

无庸讳言,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出现公有制经济下降的趋势。

这种趋势总的情况是,私有制经济和外资经济迅速发展,拥有的资金、产值及就业人数增长得很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超过公有制经济,逐居首位;国有经济的资产总量和产值虽有所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大下降,出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1.国有经济在少量关键部门还居控制地位,但在3/4的部门中退居次要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在80%的经济部门中上升为主要地位。根据国资委发布的资料,目前中央所属159家国有企业的资产主要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天然气、邮电、通讯等7个行业中,掌握着近全部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的生产,全部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55%,民航运输周转量约占82%,水运货物周转量约占89%,汽车产量约占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60%,生产的水电设备约占70%,火电设备约占75%。但在38个工业行业中,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行业只剩下6个,占50%—60%的行业只剩下2个,占70%—80%的行业不再存在。也即国有经济产值比重超过50%的行业仅剩8个,占全部行业的28.5%。

2.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中,国有经济正在失去或逐步退出控制地位。在我国38个主要工业部门中,私有和三资企业控制了31个部门,这31个部门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其中,“三资”企业绝对控制了9个行业,相对控制了11个行业,共控制了20个行业,占全部工业行业的52%,占工业总产值的37.7%。

由于私营外资企业的利润率和积累率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起一定的实力,具有许多自己特有的经营手段,得到各级政府的特殊优待和支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增长速度不会下降,仍然会高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必将进一步上升。

第二,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

收入分配是由所有制决定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但不同阶层、地区和部门收入的差距也扩大了。据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等单位的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最高收入10%的家庭拥有的财产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拥有的财产仅占1.4%。另一抽样调查数据是:个人年收入:20%的高收入人群占有全部收入的54.5%,20%最低收入人群仅占全部收入的0.79%;人均家庭收入:前者占59.3%,后者占2.6%;家庭住房价值:前者占60.7%,后者占1.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我国的测算是:20%最高收入的人口拥有的财产占全部财产的59%,20%最低收入人口拥有的财产占全部财产的3%。

基层系数反常地扩大。大致匡算,1984年我国基层系数为0.24,1994年上升为0.434%,1995年上升为0.445,1998年上升为0.456,1999年上升为0.457,2000年上升为0.458,2004年上升为0.469。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分配差距扩大了一步。富翁们拥有财富的绝对额尚无法与西方大富翁相比,但收入差距程度却超过了英、法、德、意等西方发达国家。

收入差距扩大是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垄断行业垄断利润造成的”呢?不是。垄断行业形成的收入差距仅是九牛之一毛,收入差距的根源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些高收入者的收入是合法收入和劳动收入,应该加以鼓励和保护;有的则来路不正,属于非法暴富,有些是超经济剥削得来的。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缩小分配差距,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停止。

第三,生产力发展中出现比例失调现象。

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消费不足、污染严重和过分依赖出口。生产不平衡是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和必然产生的现象。问题在于,有些不平衡是可以避免的,是在不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如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电石等的产能过剩,是乱铺摊子造成的,而乱铺摊子又与该管的没有管住及所有制结构有关。追求利润,不顾一切地上项目,成为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环境污染,固然有技术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生产关系上的原因。生产力中出现的许多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反映。解决生产力中的矛盾,要从技术上、生产力上下工夫,但如果不考虑体制上和生产关系上存在的问题,是解决不好的。

此外,社会矛盾增加,腐败现象有增无减,也是值得注意的。

这些问题和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不仅影响改革成果,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界限。在界限允许的范围内,注重矛盾的状况,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采取完善措施,矛盾比较容易得到解决;无视矛盾,听之任之,甚至认为“这是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纵容之,就可能向恶性方向发展,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威胁。这是不能不警惕的。

四、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的大国,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我们的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方向,改革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一,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改革实践。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要义是中国建设的是社会主义,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只是由于人口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低,不能按照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中级阶段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而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这决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只能“补课”,“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像另一些所鼓吹的那样,“中国必须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提倡私有化,仅仅在分配上兜圈子,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第二,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一是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进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基本点和前提不能忘记,不能动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是这个整体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公有制这个主体及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所以,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而不能只有一个“毫不动摇”。二是从生产关系上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关系性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的重大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而且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劳动者在政治上当家作主,必须把主要生产资料和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经济上当家作主。三是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所有制关系还会延伸到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在这些关系中表现出来,并且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影响所有制关系。

第三,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中国兴旺发达,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也难以正确顺利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原则、步骤和步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宗 寒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 篇2:

“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

〔摘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是习近平在论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提出和阐释的一个重要观点。可逬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论述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邃理论思考、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改革方向种种干扰之声的鲜明回应,是新时代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从根本、核心、重点、标准等多个角度,阐明了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内涵要义。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改革正确方向;中国特色杜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新阶段

〔作者〕唐国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研究员,北京1000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发表了一系列旗帜鲜明、指向明确、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和阐释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系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论述,对于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更加坚定地沿着改革正确方向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必要性

方向问题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事业进入新阶段,习近平从理论、历史、现实、未来等多个角度,深刻阐释了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邃理论思考

理论思考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一个先进民族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考,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华民族尤其如此。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标识,改革方向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因此,对改革方向的思考与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密切相关。2013年1月5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阐述了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重大观点:一是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二是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实质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关系,指出这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三是用两个“坚定不移”将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重要性与坚持改革开放重要性并列,指出我们党如果没有1978年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有可能遇到像苏联和东欧那样的亡党亡国的重大危机。这几个重要观点理论性很强,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充分说明了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全局高度认识和把握改革方向问题的重要性。

(一)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前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进行多次总结,始终将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置于突出位置。他强调,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不少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所以才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对改革方向问题进行集中阐述,强调“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总结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时,习近平强调的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始终保持经济特区建设正确方向”。当前,面对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我国改革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局面,坚持和运用好这条经验,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显得更加重要。实践一再证明,越是环境复杂、形势严峻,看清正确方向、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正确方向就越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大局、站稳脚跟、保持定力,抵御住各种风浪,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对改革方向种种干扰之声的鲜明回应

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不断与各种干扰作斗争。一直以来,各种思想观念都在相互激荡中试图影响和干扰改革方向。有的人公然把中国改革开放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认为是“不改革开放”;有的人议论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影射中国改革“有的方面改了,有的方面没有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世界力量格局正在经历“东升西降”。在国际力量对比日益有利于我国的情况下,个别西方国家对我国发展壮大趋势和改革发展模式日益忧虑。出于干扰甚至中断我国发展进程的图谋,他们意图扮演“教师爷”和“教科书”的角色,不加掩饰地攻击我国改革发展模式,妄图将我国改革发展道路导向其精心设计的轨道和方向。在这种形势下,改革方向问题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针对国际国内的干扰之声以及由此造成的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模糊认识,习近平明确作出“两个死路一条”的论断:“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了他告诫全党,在方向问题上我们的头脑必须十分清醒,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针对个别西方国家的抹黑诋毁,习近平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这是习近平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作出的坚定回应。

(四)新时代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问题是思想之源。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丝毫不亚于甚至还超过40多年前。可以说,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所谓“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发展新阶段和改革新形势,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啃下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关键是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改革合力。“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道路靠方向指引。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必须要明确方向。只有明确和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才有共同的指向和牢固的基础s才能团结和调动一切力量和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党在新阶段的新目标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二、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就必须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守住底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此,习近平从根本、核心、重点、标准等多个角度,阐明了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内涵要义,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一)根本:“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习近平从理论、道路层面对改革方向作的规定,是指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根本方向。方向总是和目标相联系、相贯通的,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就会迷失方向。习近平在阐释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就是从方向和道路的角度来论述的。他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好“往什么方向走”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考虑这个问题,就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他特别强调前一句也就是根本方向的重要性:“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进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表述为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根本尺度”,强调“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尺度”带有丈量和标准的含义,比方向和目标更微观、更具体、更有操作性。“根本尺度”的表述深化和具象了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改革目标、方向、尺度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宏观要求和微观标准的有机统一。

(二)核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习近平从政治上、制度上对改革方向的规定和把握。邓小平曾说:“是否堅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2013年11月13日,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在讲到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时指出,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如果偏离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他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多方面深刻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这也正是引领我们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最重要条件。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通过改革实践党的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条规定改革正确方向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制度建设的各项改革部署要求之中。

(三)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这是习近平从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的角度对改革方向作出的规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中的引领作用,以此带动和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而不是“新自由主义”方向或别的什么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就是说,要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发力,把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出来、发挥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方面,要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两个方面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方能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四)标准:“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

这是习近平从效果、标准的角度对改革方向作的要求和规定。习近平指出,改革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推动改革同时向这两个方向前进,就要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习近平就此作出深刻论述,批评了两种有失偏颇的倾向。一方面,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重要、分配优先于发展、贫富差距是目前的主要矛盾等观点是错误的,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通过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不对,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明确提出要将“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强调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制度具有“堅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一系列要求和举措。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是第一次。其目的就是要指明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就是要兑现党对人民的承诺,就是要强调必须在共同富裕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在阐释新发展阶段如何把握新发展理念问题时,习近平又叮嘱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告诫全党“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事关改革意义和党的执政安全,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观点。他多次讲到,改革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给人民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就不可能持续;发展起来了必须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如果说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就得不到人心,也就未必能巩固住我们的政权。习近平的这些话份量很重,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针对性,体现了他对坚持改革正确方向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三、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条件保障

要使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要有条件保障。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提出和阐释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观点。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中的“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要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习近平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时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明确揭示了四项基本原则对于改革开放而言是管“方向”的,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的前提下搞改革开放,否则改革开放就会失去根本、迷失方向、走上“邪路”。这也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反复讲到的:“‘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

(二)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强调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这既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习近平对党的领导重要性的深邃思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在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中牢牢把握住改革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大论断,将我们对党的领导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将我们对党的领导与改革开放关系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原则、方针、政策等等,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确定和实施的。邓小平指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才能确保改革方向不偏、性质不变、局面不乱、动力不减;反之,如果不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改革就会偏离方向,改革的大好局面就会变为镜中月、水中花。面对未来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守住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政治原则,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大的风浪也能度过。

(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习近平将改革的方向意识贯穿到改革的方法举措之中,把“往什么方向改”和“怎么改”统一起来进行把握,强调改革的正确方向需要正确的改革方法来保障,决不能因为方法不当而出现方向性失误,体现了改革是正确方向与正确方法的统一。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为了避免在改革方向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强调坚持正确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他提出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把握改革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党的领导和人民首创精神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等。比如,在谈到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时,他强调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起来,确保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在谈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关系时,他强调改革开放必须勇于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蛮干,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在谈到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关系时,他强调改革开放是人民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一方面要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作用,善于从人民实践创造和期盼诉求中获得动力源泉、完善政策举措,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推出更有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举措等。

在论述改革方法时,习近平尤其强调了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方法论。在谈到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关系时,习近平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过程。这种渐进式的方法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同时,更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推进到今天,在改革顶层设计方面,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大盘子。”从推进改革的阶段性来说,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第二个阶段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目前阶段则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沿著这一思路和方法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成果,而且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继续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和举措,今后一段时期将以落实“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抓纲带目。由此可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提供坚实保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一条重要改革经验。

四、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站在这一历史新方位,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政治意义

鲜明地提出和阐释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中国的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中国文章。改革方向问题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要不要坚持“四个自信”的问题,是根本政治原则问题。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国内外聒噪之声不断,其实质就是想要通过干扰中国改革方向动摇中国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动摇中国的独立自主大国地位,使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习近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十分清醒坚定,反复讲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邓小平也曾指出:“中国人向来是根据自己的见解行事的”,“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不管遇到怎样的惊涛骇浪,我们都要始终保持强大政治定力,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理论意义

鲜明地提出和阐释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和重要内容,因此,改革要坚持什么方向,既是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论述,明确、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改革正确方向是什么、怎样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排除了错误论调、廓清了思想迷雾、解答了理论困惑,为在新时代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正确方向和道路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上、认识上的根本遵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行进在正确方向上。

(三)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实践意义

鲜明地提出和阐释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回顾过去,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面向未来,改革开放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关键一招还是改革开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要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党和国家在新阶段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就必须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要用好这个“关键一招”,就要明确和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只有“往哪里改”的正确方向清晰了、坚持了,解决“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才有了前提和指向。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要论述要求,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通过改革开放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 梁 灏)

作者:唐国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 篇3:

浅谈实施减税降费 以促进经济稳健运行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发生变革,这个过程中面对税费问题,仍然是需要企业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沉重的税费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负担,而且对于经济的稳健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实施减税降费促进经济稳健发展中相关问题,简要做下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学习。

关键词:减税降费;经济稳健运行;相关措施;体会

一、 经济稳健运行背景下减税降费手段的必要性

(一)实施减税降费由当前经济形势所决定的

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特征,这就要求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应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关税费政策的制定。面对当前经济发展问题,国家也已经加大了重视力度,并在经济供给侧结构方面做出了相应改革,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及经济的稳步发展。市场方面,由于流动性相对流畅,无须过多的货币手段加以干预,外汇方面,国家外汇储备也相对较宽裕,财政方面,虽然会面临一定的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可以说相对稳定。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可视为有效促进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工作中需要加大重视度。

(二)实施减税降费符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需求

国际方面,特别是对于经济大国来说,一旦实施合理的税收制度,不仅能够给予本国经济带来更大发展空间,也会让一些中小型企业减除沉重的财务压力,从而能够有效自主创新,以取得更快的发展,获得经济市场的优势地位。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外一些经济发展国家在进行税改政策后,有很多经济状况明显提升的成功先例,对此,我国可以对其成功经验进行积极吸纳。而具体到税改问题上,不仅需要掌控好时机,而且需要把控好度,针对度的考量因素,不仅需要认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而且要顾及国外经济发展现实状况及税改制度。

(三)实施减税降费是企业脱离困境的客观需要

据实际调查资料可以看到,要素成本逐年增长、融资难度加大、税费负担较严重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特别在新的经济市场作用下,企业的各种费用负担逐年增重,面对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加大。根据全国企业负担调查可以看到,2017年,全国企业负担指数较往年基本相当,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重视到这一问题,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来为企业减负,但是由于受到整体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企业的负担感与生存竞争压力仍呈上升趋势,对于进一步减税降费的呼声仍较为强烈。由此可见,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不仅是企业减轻经济负担的需要,也是企业脱离当前经济的市场生存竞争的必然要求。

二、 我国当前减税降费政策现状

(一)减税降费是当前我国税改重要措施

以市场为主体来进行合理的减税降费,是取得经济侧结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期间营改增,试点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于税改的决心,也是减税降费政策迎来的一个高潮期。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效打通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而且进一步推进了经济侧结构改革制度的深化,并且给企业减负转型带来了更多机会,对于进一步稳定市场积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为经济侧结构改革的深化之年,这期间继续推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的减负工作取得了有效成绩,大大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减税降费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持续的回落的市场经济收入与不端正增加的支出之间的矛盾。自2005年以来,我国赤字率就呈现偏低状态,且在发展空间上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导致减税降费政策很难正常开展下去。其次,非税收入占有加大比重,2015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数据显示,税收占比为55%,由此来看一些不合理的收费,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经济负担,需要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以构建合理的税费关系。此外,据2018年全国财政收支数据能够看到,全国范围内的预算收入约为18万亿元,将往年增长了6.2个百分点,相对增长速度开始变得迟缓,赤字率很难为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 实施减税降费政策 促进经济稳健运行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不仅需要积极的推进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政策的改革力度,并在当前国际财税改革政策、促进货币政策及当前财政政策有效结合的前提下,为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一)密切关注当前国际财政改革动态

在促进经济稳健运行的要求下,不管当前国际财政政策如何变化,我国都需要加大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视力度。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视到税改的重要性,并且围绕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特别对于美国近几年在公司税及边境税等方面进行了大力革新,这需要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一旦美国加大幅度降低公司税及提高边境税,那么我国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结构税调整。在结构税调整过程中,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水平,以此来增强我国的经济市场竞争力度,并在激烈竞争中取得经济的稳健发展。

(二)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融合

2017年的国家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国家财政政策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推动经济侧结构改革,并有效降低企业因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同时,科学的货币政策需要具有一定稳定性,并能够符合货币供应关系的变化,做好货币政策的调整工作,保证货币渠道的有效畅通,是保证经济市场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2019年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对小微企业推出减税政策,对深化经济侧结構,减轻企业负担起到强化作用,成为许多企业得以生存的命门。

(三)适度增赤减支以此来加强减税降费的保障力度

减税降费政策作为国家经济中一项重要调控手段,为达到其有力的保障制度,需要适度增赤来实现。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采用合理的手段来增加财政赤字率,是作为补充减税降费后带来财政问题的一种手段,也是保证我国减税降费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压缩政府支出,做好绩效预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同时挖掘财政存量资金潜力,以确保在经济下滑形势下,经济稳健运行。

四、 针对实施减税降费促进经济运行的几点体会

通过当前实际来看,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相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就市场情况而言,国家也积极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发行专项债券来支持基建投资,采用减税政策等,来促进企业的内部活力,保证经济健康稳健发展。

首先,具体到关于减税降费问题,相关的配套政策已经开始跟进,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专项债券的管理工作,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工作步伐。同时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也提到加大增值税改方案政策重视度,要求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做好相关工作的统筹计划。因此,从国家当前的税改态度及制定的相应措施能够发现,国家对于税改政策持有积极态度。从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加大基建投资及减税降费制度,都是有效的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从风险角度来看,减税缴费制度相对于基建投资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当前市场发展形势而言,减税降费能够直接缓解企业压力,从而激发出市场的整体活力,并推动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并能为国家有效培育税源,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其次,减税降费政策一直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是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的经济制度问题,也是财政有效改革的关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新的一年将进行大规模减税,制造行业当前16%税率将降至13%,而针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等增值税的相关措施等会进一步保持,随着减负举措逐步落地,政府收入的“减法”,将最终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国家对于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促进经济稳健运行有着重要的决心及有力的改革手段。

此外,我国在经济运发展中也会遇到不可控的变化,特别面对当前纷杂的国内及国际市场形势。有效突破当前经济困境有效手段,则需要加快当前经济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增值税的改革。当前阶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一方面,要素成本在不断升高,如员工的工资、土地资源成本及环境成本等都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体制成本在不断增加。因此,政府在对待这些现实问题中,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并认清当前经济形势,促使减税降费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真正做到全方位、全链条、全抵扣,以此来推动中国税收改革制度的发展进程,为企业制定一套符合市场需要的税收制度,争取做到从本质问题上进行减负,以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减税降费政策是我国当前或者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需要面对的问题,面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如何有效实施减税降费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注重的问题。而具体到实际市场中,要推行减税降费政策并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国内外经济市场的客观形势,来制定长效的税费机制。针对这个问题,当前政府部门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看到,减税降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在短暂的时间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一定时期的修缮才能更好发挥其功能。同时,减税降费改革政策在发展过程中,是以促进经济稳健增长、实现结构优惠作为主要目标,符合经济市场发展规律。相信随着经济改革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减税降费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上,会进一步行使其功能,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免除沉重税费带来的经济困扰,以提升经济的内驱动力,从而保证经济快速、稳健发展,为国家带来稳定的税源。

参考文献:

[1]本刊評论员.减税降费效果客观实在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J].山西财税,2018(11):1.

[2]柳美芝.当前我国减税降费的现状、难点及对策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8(19):119-120.

作者简介:温桂花,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忙农镇人民政府,内蒙古赤峰。

作者:温桂花

上一篇: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论文下一篇:化学解题思维训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