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证体制改革措施论文

2022-04-26

消费者投诉量创五年新高国家工商总局3月12日发布报告称,2014年,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16.22万件,同比增长14.3%,投诉量及增幅均居五年来最高,排在前五位的商品投诉类别是日用百货、通讯器材、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和食品,网络购物投诉同比增长超三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公证体制改革措施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公证体制改革措施论文 篇1:

我国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公证本义是指抄录文摘书籍是所有到的基本符号,在西方公证通常是这一类官员的名称,这类官员主要承担着司法程序记录等工作,直至后来,部分学者对于公证一词进行了明确的限定。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公证制度;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芦斌(1977-),男,河北保定人,硕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公证制度是一种为了减少纠纷和诉讼而存在的制度,我国古代便出现了,现代公证的雏形可以说是古代中间人以及德高望重之人演变而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交易风险和经济往来的风险增加,公证制度逐渐被国家和民众重视起来。然而目前我国的公证制度依旧不够完善,相关的立法中,公证机构定性、公证性质、程序、范围以及赔偿等问题都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公证行业内部非常混乱。

一、我国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独立性不足

目前的公证机构中,负责人和公证有都是通过上级行政机关和领导直接任命的,因此在进行工作和考核時都是通过行政机关。而这种方式中,公证处的内部主要实行的是领导负责制的管理方式和主任负责制,而不是民主制度,因此公证员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内部的管理和决策中加上公证服务是一种法律性质的专业服务,然而现有的公证员多为行政人员,行政机关的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格局,一定程度上甚至扰乱了公证制度。

(二)权责不对等

我国的《公证法》中并没有赋予公證机构和公证员调查权,主要原因是因为公证机构并不是国家机关和司法部门,因此不能够享有调查权。在实际的证明过程中,因为没有调查权,在审查公证事项的时就无法获得相关部门和个人的配合。加上我国的法律没有没有明确规定公证人提供虚假证明和陈述的制裁措施,因此公证员执行任务时风险非常大。另外,我国大部分公证机构的收入都归国家所有,公证员只领取工资报酬,因此公证机构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当因错造成当事人损失时,却需要将个人的全部财产进行赔偿,权责极为不对等。

(三)公证事项缺失

国家公权力能够通过公证证明,介入到相关的经济活动和民事行为中,这也是公证的重要作用之一,甚至还能够使得政府间接管理这些领域,防止纠纷和争议的发生,从而维护经济以及社会的秩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以及政府部门在公证服务方面的需求较为强烈,但是到目前为止,却并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公证的事项,尤其是在不动产交易和公司设立、破产清算等重大的民事及商事行文中的参与度更是非常低,无法充分发挥出公证的公证职能。

二、我国公证制度的改革措施分析

(一)明确机构的性质

公证机构的性质关系到了公证事业是否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甚至涉及到了整个系统的身份问题,因此必须明确规定公证机构的性质。可以在公证法案征求意见的时候,征取不同的地方、部门、单位以及法学教学机构的意见,如有的组织认为公证机构需要国家证明其性质,有的则提出了需要将公证机构定位成公益性的事业法人,而有的则认为公证机构的定位应当使社会的中介组织,甚至有的单位觉得公证机构的定性应当是社团法人等等。

(二)明确公证员的权责

在制定《公证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参考《法官法》、《检查官法》以及《律师法》等法律的立法思路,在其中明确公证员应当享受的权利以及应当承受的义务,当公证员违反《公证法》时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但是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权利,才能够使公证员的权责相对等,平衡公证员的职业风险和收益。

(三)明确公证事项的地位

公证的法定能够有效防治合法权益的侵害,减少扰乱社会秩序因素的产生,因此在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应当明确公证文书在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方面的作用,才能够使其产生具有效率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更加应当强调公证的重要性,因为公证是法律对于弱者的一种强制性保护,因此公证员应当引导相关人员在合法的范围内达成公平合意,才能够确保民事以及商事活动的法律安全,避免纠纷的产生。

三、结论

司法体制的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公证制度,在充分借鉴和参考了大陆法系的其他国家成功检验后发现,只有建立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公证制度才是目前发展的重要途径。公证制度的完善是需要长期坚持和发展的,只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善《公证法》为基础,改革公证制度作为自身的责任,才能够促进我国公证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马爱平.浅议公证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J].决策探索,2015(3):63.

[2]周英娟.对几起公证赔偿案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5):58-59.

[3]王长萌.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对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5(3):40-41.

作者:芦斌

我国公证体制改革措施论文 篇2:

公共事

消费者投诉量创五年新高

国家工商总局3月12日发布报告称,2014年,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16.22万件,同比增长14.3%,投诉量及增幅均居五年来最高,排在前五位的商品投诉类别是日用百货、通讯器材、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和食品,网络购物投诉同比增长超三倍。此外,央视“3·15晚会”重点曝光了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奔驰4S店小病大修牟取暴利,以及利用假身份证在银行办理银行卡等典型案例。

多地治霾“军令状”落空

去年年初,超九成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及大气污染治理,至少15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力保蓝天的“军令状”。但一年过后,全国重点监测的161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未达标的超过90%。除个别省市对此作了解释说明外,绝大多数地区避而不谈,治霾“军令状”形同虚设:分析称,制订治雾目标应科学理性,否则有损政府公信力,同时应强化问责机制,对治霾任务实施刚性约束。

新环保法首迎大气污染公益诉讼

3月20日,环保部主管的环保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向山东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诉状,就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污染大气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索赔近3000万元。这是新环保法实施后首起针对大气污染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据悉,德州晶华曾多次因排污遭当地环保部门处罚,并被环保部点名批评。

聂树斌案律师发现疑点

备受关注的聂树斌案在其被执行死刑20年后获得重大进展,经过最近十年数十次申请后,此案律师于3月17日终于获准查阅该案完整卷宗,从而开启了程序正义的关键一步。相关律师称,经阅卷,发现至少8处签名涉嫌造假,一审卷宗存在多次拆装、涂改、伪造等嫌疑,聂树斌被执行死刑的时间也存在疑问。据悉,去年各级法院共依法纠正12起重大冤假错案,“两高”为此均抓紧强化一系列防范和追责机制,但如何问责追责,仍然面临着责任主体难界定等现实难题。

收费公路亏损被疑夸大

交通部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整体亏损661亿元。但有分析指出,收费公路的收费年限一般为25年至30年,经过15年还债期后,刨除运营维护费用,通行费收入均应为净利润。而交通部门却常常以经营亏损为由,试图延长收费年限,很可能刻意夸大亏损数据,收费公路的盈亏状况应对社会真实交代。据悉,目前收费公路的管理和收费调整已提上交通部议事日程,今后将进行体制性改革。

足协拟与体育总局脱钩

3月16日公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了50条改革措施,其中足协改革设想备受瞩目。方案明确提出,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足协将不设行政级别,按照社团法人机制运行,实行财务公开,接受审计和监督。这标志着,困扰中国足球发展多年的“足协行政化”痼疾,将得以根治。

我国建成最大公证遗嘱信息库

全国公证遗嘱备案查询平台自去年1月投入运行以来,截至今年3月,各地公证机构已基本完成历史数据补录工作,共录入公证遗嘱数据109.6万条,从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公证遗嘱信息库。据悉,目前已有1944个公证机构使用该平台查询10.3万次,未来条件具备时,将适时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及有关机构开放查询。另据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遗嘱公证每年办理数量不足两万件,近年已跃升至9万件左右。

出租车专营制度难废除

今年上半年将出台出租車改革指导意见,据悉,因出租车运载效率较低,并非当前鼓励发展的交通方式,各界呼吁的“废除出租车专营制度”短期内仍难以实现,出租车行业的价格和数量双重管制将依然存在。此前交通部官员也明确表示,不应该降低出租车的“份儿钱”,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专车”经营。有舆论认为,目前国家正在大力简政放权,出租车行业也应加快改革力度。

中央公车完成第二批拍卖

3月18日和3月21日,中央层面取消公车完成第二批拍卖,两场拍卖会共拍出215辆公车,成交价达1496.8万元。此次公车拍卖,首场拍卖会溢价率创造了150.6%的新高,但第二场拍卖会却有7辆公车首度出现流拍。分析称,流拍的多系排放标准较低的老车型,影响了竞买人积极性,同时公车拍卖开始步入常态化,竞买人逐渐趋于理性。

我国公证体制改革措施论文 篇3:

我国商业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摘 要:本文浅析了我国商业制度的发展史。分析了在我国商业的发展状态及出现的相关问题,对规范商业行为从法律及公证角度提出部分建议。

关键词:经济;商业;发展史;信用;公证

一、简述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

在改革開放和发展经济的政策引导下,通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巨大提升。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实施了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战略的提出,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内国外的经贸商业活动越来越活跃,中国社会已完全遵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向导向经济型文明社会发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行为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得到扩展和提升。越来越多组织和人员参与到商业活动中来,在商业活动中获益,并在商业活动中创造着财富,建设着国家。但是频繁的商业活动和行为就会到职许多问题的产生,就需要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及商业道德进行规范和保障。

二、我国商业的发展史

根据考古及历史资料显示,早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商品的交换活动。远古的祖先用自己日常的生活资料通过交换获取自己需要的物品。但这种交换活动并没有形成聚集地或交易习惯,更多的是人类的一种临时性的行为。在原始时代,人们分成小的集体对抗大自然,但是生产力有限,并不能形成分工。随着生产劳动工具的进步,原始人类逐步提高了生产力,生产物品的数量多过了自己的所需,就逐步出现了交换,并且交换的行为从偶然的,逐步发展为经常性的和刻意性的行为。在《易经》中记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应该就是原始的集市的产生。

商朝未建立以前,商部落就是以善于交换贸易而出名,集市和商业交换在商朝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后来,周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后,商朝的遗留王室和遗民为了维持生计,曾驾着马车在各个部落之间游走,进行商品的交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部分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职业,周朝的官方就称呼他们为“商人”,而他们从事的职业就叫做“商业”。后来由于商业活动越来越广泛,被用来从事商业活动的物品和生产物就被人称作“商品”。在西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骨贝和铜贝作为货币使用。

在春秋时期,由官府控制的商业局面逐渐被打破,在民间出现了许多的用于交换商品的市场和著名的大商人。其中有历史记载的大商人有郑国的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的有魏国的白圭、赵国的吕不韦。随着早期商业发展的要求,战国各国流通的货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以铜作为铸造货币的材料。当时,除去官方控制的商业中心外,民间的集贸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集贸贸易作为商业中心的补充,起到了辅助商业经营发展的作用。

在后续的朝代中,逐渐出现了“重农抑商”的现象。统治者降低商业和商人的地位。虽然,统治者的抑制,但商业作为经济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间的需求,不但没有停止越来越出现繁荣的迹象。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房和飞钱。柜房类似于银行,专门经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银行的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宋元时代商业呈现了极大繁荣的现象。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这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宋代,在使用金属货币的同时还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贸易流转呈现了极大的繁荣。

之后经过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商业收到了限制,导致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积贫积弱。建国以后经过恢复重建和改革开放中国商业得到了极大恢复,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

三、浅析当前商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1.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缓慢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商业信用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1)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曾经较好的发挥过商业信用体系的作用。

(2)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商业信用体系不能发挥作用。

(3)从改革开放开始,商业信用逐步恢复,逐步放开,范围也逐渐扩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商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信用体系相生的贸易方式也渐渐发生着转变。由于中国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在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广大的依靠外销方式生存的中小型企业,不能融入新型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掌控和避免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弱。这凸显了我国商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力度缓慢,现有的商业体制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相符,这必将制约我国商业贸易的开展。

2.我国的商业信用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存在相互拖欠的现象。这极大的影响了商业活动主体的信用。

(2)随意违约的现象普遍存在。商业活动的主体由于个人的利益随意的不履行已经签订的合同时有发生。

(3)假冒伪劣产品众多。虽然加大了惩处力度,但还存在众多不法厂商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质量欺诈、商标的侵权、专利的侵权行为还会经常出现。

3.保障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国正逐渐建立起“以法治立规矩”、“以法治立秩序”、“以法治立诚信”、“以法治立质量”的法治体系,商业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商业活动涉及的范围太广,我国的法律体制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商业活动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滞后。商业活动的更新日新月异,但是法律制度的建设的跟新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导致商业活动中出现了问题,但却找不到明确的法律制度适用。从而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得不到体现。

四、浅析解决当前商业出现问题的建议

1.围绕经济商业活动完善中国的商法典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商法的发展关乎市场经济商业活动能否得到良性发展。商法典起源于商业活动中的商人们的惯例和规则。是用来确保商事活动能顺利发展的国家颁布的限制性规范。当前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以来商业的发展,商法大多起到了保障商业安全和规范行业规则的用途。我国目前商业法律众多,但部分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商业活动扩展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对商法典的补充完善必须得到加强。

2.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建设中国的信用体制

信用体制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政府必须利用各方面资源加大信用体制的建设。要充分利用银行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政府部门等商业流通系统和本身就有政府公信了的机构建设信用体制。在信用体制的建设中可以积极采用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公证机构。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因此公证是公证机构利用法律赋予给公证的公信力,作為第三方为民事和经济活动提供一个双方都可以信任的公平的屏障。另外。公证具有监督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作用。通过公证的现场监督作用,可以有效保障整个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增强大众对活动的信任度。目前,例如彩票开奖、大型的招投标活动、各种面向社会的商业活动等都使用公证机构的作用提高公信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必将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家整体构建文明社会提供巨大的支持。

作者:韩岳

上一篇:经济效益评价多元统计论文下一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