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论文

2022-04-26

从落实国有资本社会属性的角度出发,国有资本预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制度框架,借助于现有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自身服务功能和支持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资产管理进入了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新阶段,由此也提出了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新课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论文 篇1: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成因与防范的思考

摘 要:国有商业银行过高的不良资产率和过低的资本充足率是我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隐患,必须探究其成因,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化解和防范。国有企业信用关系的恶化是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隐患形成的根本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是形成金融风险隐患的内在原因。化解和防范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必须多管齐下:理顺银企关系;全面构建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制定保护金融债权的法律法规,等等。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金融风险;不良资产;体制;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韩光道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论文 篇2:

国有资本预算:履行国有资本社会属性的重要工具

从落实国有资本社会属性的角度出发,国有资本预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制度框架,借助于现有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自身服务功能和支持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资产管理进入了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新阶段,由此也提出了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新课题。国有资本预算对我国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既无他国经验可借鉴,也无历史教训供参考,一切尚在探索之中,因此,很有必要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探讨。本文重点从国有资本的双重属性分析人手,指出国有资本预算在促进国有资本经济属性、实现保值增值的职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履行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一、国有资本预算是表现、履行国有资本双重属性的工具

资本总是表现为资本一般性和资本特殊性的统一。一般性是资本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本能属性,即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这也可以称之为资本的经济属性;资本特殊性指资本由于出资人、分布领域、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国有资本相对于私人资本而存在,其资本特殊性在于出资人的不同。由于出资人总是意味着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个人或群体,可以称之为资本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资本所最终服务的对象,即资本的产生、存在、增值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出资人福利的最大化。

1.国有资本的经济属性要求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本身”,离开了这一点,资本也就无所谓资本了。国有资本不能脱离资本的经济属性而存在,和私人资本一样,国有资本同样要追逐价值的增值,这是资本与生俱来的自然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基本原则在资本身上的反映和要求,对此,没有私人资本和国有资本之分。国有资本经营具有和私人资本经营同样的求利、积累、扩张的特征,否则就不可能在同一市场规则下生存和竞争。不仅如此,资本的经济属性也是完成资本社会属性的物质基础。对于私人资本来说,资本增值可以满足私人对个人福利的追求;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资本增值也要满足特定的社会属性,即支持和服务全民福利的整体提高。在市场机制下,除个别领域外,保值增值是衡量国有资本质量的重要标准。不难想像,如果国有资本不以保值增值、不以提高资本质量为经营根本,那么所谓的在转型时期发挥国有经济的导向作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支持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实现资源宏观调控都将失去物质基础而成为空话。

2.国有资本社会属性要求国有资本承担部分宏观调控职能

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要求国有资本运营结果要满足出资人的最优福利。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是全体民众,这一群体自身以及和国有资本之间的关系都具有较为复杂的特征,比如出资人分布的广泛化、出资人需求的多元化、资本形成的代际化、资本利润边际效用的差异化等等,这使得出资人福利最优不可能单一反映在某一时点,也无法进行具体的经济数值量化,而只能是作为宏观经济、社会整体福利的有机组成来考察。对于作为代行国有资本出资人权力的政府来说,国有资本是其掌握调度的重要公共资源之一,对国有资本的预期和其他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一样,都是要满足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实现宏观上的社会和谐。因此,政府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结果应当从宏观经济调控、提高社会整体福利的角度出发,和政府宏观政策运用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结合,才能充分的表现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

3.国有资本预算是表现、履行国有资本双重属性的工具

作为政府预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有资本预算是对政府在短期或中长期内国有资本运营活动的反映,是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经由市场竞争的方式对国有资本进行价值管理。国有资本预算管理的核心就是履行国有资本的两种属性。首先,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建立国有资本预算的出发点之一,通过国有资本预算要客观反映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状况,要有利于加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监督;其次,通过体系和机制的设计,国有资本预算应当把保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国有资本经营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的核心指标;再次,国有资本预算更要反映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这才是国有资本存在的意义所在。国有资本预算完全可以通过规划国有资本“进”和“退”的领域和规模,通过资金调度,服务和支持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弥补公共财政和社保基金的资金缺口,最终提高出资人的综合福利。

二、国有资本预算要充分表现,履行国有资本社会属性

经济转型是我国当前最重大的经济事件,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国有资本应该肩负起怎样的职责?对于国有资本运营确实要追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但是政府管理国有资本的最终结果绝不是国有资本收益或规模的最大化。这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亲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国有资本一统天下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之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更应该侧重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从提高效率和公平两个角度来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

1.服务和支持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而计划方式或行政方式则可以作为补充手段。强制、直接、迅速是行政方式的基本特点,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可以发挥市场机制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资本在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是作为市场竞争的补充手段来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且,由于政府代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决定了国有资本配置资源是一种行政方式:通过国有资本预算来规划国有资本的“进退”规模和领域,从而服务和支持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十五大分别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经济改革目标,到十六大之前,从中央到地方,针对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过宽的状况,出现了许多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并购、股权转让等形式的“国有资本退出”。不难发现,这期间改革呈现一种“以局部带整体”的特征,是以企业改革、改制为直接目标,间接实现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目标,其弊端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缺乏整体布局和宏观规划,国有资本退出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十六大报告之后,一个重要变化是把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提出。深入领会这一精神,结合国有经济改革发展进程,可以说,以国有资本出资人到位为标志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更加侧重国有经济改革的宏观调控和规划,“以全局促局部”,按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既定方针,引导和强制部

分国有资本的重组和流动。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就是尝试之一,对于国有资本退出来说,国有资本预算特别是其中的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保证其真正做到有序、严谨和规范。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有资本预算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使再投资性质的国有资本用于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研发等行业,使相关企业获得最直接的资金扶持。还可以通过支出划拨的形式,扶持节能技术研发,支持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清洁生产和防污处理,加大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力度,达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同理,国有资本预算还可以通过国有变现预算使那些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退出经营领域,同样起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2.提高全民福利和促进社会公平

国有资本规模巨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国资管理应当关注一些和人民根本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国有资本预算对国有资本的投入方向、规模的调度以及收益的再分配,国有资本完全可以发挥宏观上的调控作用。与金融、税收、财政等手段相比,国有资本预算的宏观调控力度和作用可能要小得多。但是,通过国有资本预算表现出的宏观调控更直接、更明显,可以更具体地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

首先,国有资本预算要服务和支持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和社保体系的健全。具体地说是采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变现收益向公共财政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划拨的方式。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都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部分,两者到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民众福利的满足和提高程度,影响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质量水平。当前,公共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类是被称为“改革成本”的资金缺口,包括改革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国企改组改制带来的,包括人员安置、职工养老医疗、承接企业办社会负担等支出;间接成本是一些和社会经济转型有关的潜在的公共风险,譬如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各级政府承接企业办社会职能、县乡财政风险等引起的资金需求。另一类是公共管理职能转变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中共中央在“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其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作保障。做好上述工作,现有的财政收入以及社保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因此,国有资本管理必须承担起一部分责任,而且,要通过国有资本预算把该项责任计划化、科学化。政府如果不清楚在未来五年中有多少国有资产用来支付改革成本、有多少国有资本可用来弥补社保基金缺口,就等于放弃了国有资本预算这一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

其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涉及公平的大事。我国经济中的城乡发展失衡和区域经济布局不合理是一个客观事实。“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工作的重点,国有资本应该充分发挥资本集中、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做出贡献。国有资本预算既可以通过加强对国有农垦企业的选择性支持,也可以通过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出以及扶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企业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我国现有区域发展格局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问题亟需解决。无论是从成因还是从发展现状上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新一轮的投资支持。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牵扯到石油、煤炭、林农、军工等多个行业(领域),涉及到产业工人数以万计,改建、扩建、转产以及人员安置的任务十分艰巨,不仅仅单纯是一个经济转型振兴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国有资本预算对此必须给予关注,可以通过投资倾斜加大对老工业基地改扩建的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强制部分国有资本退出的方式来优化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从根本上激活资本运营活力。

三、国有资本预算要超越部门利益

国有资本预算要充分表现和履行国有资本的双重属性,虽然在形式上只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部分,而在实质上则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宏观调控职能,国有资本预算是连接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资本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的一个平台、一个重要的切人口。运营职能属于特定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而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执行必须是在整个政府层面上,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因此,从落实国有资本社会属性的角度出发,国有资本预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制度框架,借助于现有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自身服务和支持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

1.新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专注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工作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几乎是同一范畴,相应的,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和国有资产发生某种责任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度是由国务院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唯一代表,并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出资人职能,管人的不管资产,管资产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在实现权力制衡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其基本的出发点是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是要把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与资本经营职能彻底剥离。在新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人、事、资产权利于一身,是一个专司国有资本管理和经营的部门,负责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其它职能部门不再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当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应地也不适合、不能够直接从事宏观调控的有关事务。

2.国有资本预算履行国有资本社会属性需要多部门配合

国有资本预算履行国有资本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比如,在公平方面,解决与人民根本利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属于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范畴;在效率方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属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范畴,这些都是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框架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所不应该和不能够承担的工作。同样,国有资本预算对国有资本社会属性的支持如果仅局限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执行,那么要么是无法有效、完全地完成国有资本应该发挥的作用,要么就有可能重新回到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老路上,违背了设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初衷。因此,履行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实现国有资本预算管理目标必须超越部门利益,是一个多部门的配合和协调的过程。具体地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部门,在国有资本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但为了保证完成国有资本预算宏观目标,还需要发展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社保部门等部门的支持,包括在国有资本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等环节上的数据、信息、技术支持等等,从而保证国有资本预算实现国有资本社会属性目标的最终落实。

作者:刘 微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论文 篇3:

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 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在我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文章分析了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指出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技术方法,构建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乃至国际金融市场上谋求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蒋 波 刘小红

上一篇:腹腔内出血观察及处理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信息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