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采用科学的调控手段,使学生的知、情、意等各要素均处于兴奋状态,以达到最佳的课堂管理效果和教学效果。关键词:课堂管理;心理调控;领导艺术“课堂管理”,这一看似相当普通的词汇,却很难在词典甚至相关的教育词典中找到具体的解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因素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时常会听到来自不同科任教师对课堂纪律不好的抱怨:“这堂课的纪律十分糟糕”,“某某同学上课不认真”。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一边带着歉意请老师多包涵,一边找来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当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多,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新时期课程理念改革的背景下,课堂纪律不好的因素或许并不只来自于学生这一单一的方面,我们教师对“课堂管理”这一概念的认识或许也有需要深入的地方。

所谓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能。现代教学理论中把教学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社会活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学习行为的激发着、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良好学习条件的提供者,需要熟练地运用交往的手段与艺术。课堂管理并不仅仅只是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行为的产生,它还包括教师为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组织技术。

因此,要实现课堂的优化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课堂学习管理不是靠简单的监督和控制可以达到目的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虽然教师在建立有效的、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保证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而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形成良好的品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学生行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就会增多,问题行为就会减少。为此,教师要有明确的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建立教室常规

教室常规是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例如,上课铃响后,学生必须准备好相关书本,安静坐在座位上准备上课;没有老师允许不能离开课堂等。教室常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危机行为有预防的作用。

二、明确影响课管堂理的因素

(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民主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教师就能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敢于发表意见、敢于根据课堂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课堂学习气氛相应就会活跃、积极一些。反之,专制的方式会形成紧张、冷淡的关系,教师容易将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带入课堂。

(二) 学生的固有期望

固有期望是人们对某一种职业的人,在行为表现方面的期望。例如,社会一般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一切行为就应该符合比较高的道德标准,这就是人们对教师行为的一种固有期望。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有一种固有的期待,他们希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管理,而这种期望自然对课堂学习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的不同时期,对教师有不同的固有期望。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及优化的课堂管理和学习,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并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等与学生期望相一致。

(三) 教师的行为方式

教师的行为方式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就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而言,表现出的是习惯性做法和对其他教师的效仿。如果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进行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下特征:

1、 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具有强制性因素

这种强制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敬重感的教师地位,使学生敬畏感的奖惩的手段,使学生产生压力的考试、考查等。它来源于教师职务的影响力、社会赋予教师的权利以及成人世界管理少年儿童的一种法定资格。这种强制性因素产生的威慑力,对纪律和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尤为重要。但是,这种权利的使用必须有一个度,否则就会使学生走向反叛,反而达不到优化课堂管理的目的。

2、教师课堂管理具有亲和力因素

这种亲和力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向往感的威信,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的教师人格;使学生产生敬佩感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产生新近感的教师情感。它来源于教师本身具有的属于个人的专业影响力。是实现课堂优化管理的根本性因素。靠教师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自愿去努力,心甘情愿的服从老师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每一个“师范”出身的教师都不应该忘记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每一个教师都从学识和人格上成为学生的双重榜样和,那么课堂管理中或许就不会再出现那么多阻碍学习的因素。

3、 教师课堂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因素

这种可操作性因素包括教師对学生课堂活动作出判断的实践经验,实施变化的教育机智,以及高超的把握课堂技能。它和一个教师的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又不与从教长短成正比。教师只要善于思考、总结和学习就有可能提高自己的课堂可操作性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和解决课堂突发事件,实现更大的课堂管理效益。

(四)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指整个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属于一种情感氛围。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极大地感染整个群体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参与交流和互动的兴趣,反过来又促成更好的课堂气氛。而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教师,无疑是创造课堂气氛,改进教室情绪的主要影响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1、 善于接纳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和意见。

2、 善与用赞赏和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

3、 善于发问,引起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

4、 善于处理课堂上学生中积极力量(增进学生学习的行为)、中性力量(不增进与不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消极力量(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三种力量的关系。

综合来看,影响一个教师课堂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单纯来源于学生或是教师。课堂优化管理的实现必然依靠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不断深化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和反思。

作者:王位永

学生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论文 篇2:

课堂管理艺术中的心理调控

摘 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采用科学的调控手段,使学生的知、情、意等各要素均处于兴奋状态,以达到最佳的课堂管理效果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管理;心理调控;领导艺术

“课堂管理”,这一看似相当普通的词汇,却很难在词典甚至相关的教育词典中找到具体的解释。课堂管理是由课堂和管理组成的,因而首先把“课堂管理”分解成“课堂”和“管理”进行分别的阐释,以更好地分析课堂管理的具体涵义。

一、课堂能够等同于教室吗

课堂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教室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随着课堂形态的演变表现得更为显著。一般词典上做出的“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的界定显然只适用于对教室的解释。而课堂却不同,它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互动情境,是一个有多种结构的功能体。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课堂原本是指集体指导学生读、写、算等各种学习的一种组织体。就行政学而言,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就社会学而言,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是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小系统。

由此可见,课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socialorgnization),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二、管理能够等同于控制吗

随着社会的变迁,管理也不断发生变革,人们对管理的概念也会做出不同的表述。尽管对于管理有不同的阐释,但从总体和发展的角度而言,管理不仅是实现目标的一种结果,更主要的是运用各种策略的一种历程;管理必然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但必须动态性地把握管理的法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管理的范围不仅对物,更主要是对人,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达成对物的管理;管理的目标除了是将时间和空间及相关活动做最佳的安排与运作,还包括组织目标的达成和个人心理的满足。可见,管理早已越出了“管束”的界限,越来越超出了控制的范围。管理从注重控制演变为关注生长,被誉为“任何组织的一个生长功能”,“是知识社会的一个生长器官”。正是由于对课堂和管理的不同认识,因而,对不同的人而言,课堂管理便具有不同的含义。

课堂管理因素的多样化,导致课堂管理内容的多方面。大致说来,它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课堂教與学的管理,如课堂教学节奏、环节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辅导与管理等。二是学生纪律管理,如学生个体问题行为的矫正、群体心理气氛的营造、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等。

好的课堂教学管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形成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开发潜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助长功能。好的课堂教学管理能较持久地维持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环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具有维持功能。

要想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课堂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成绩,我认为搞好课堂管理是关键。

首先,课堂管理通过良好课堂环境的创立,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各种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地开展,课堂必须维持一定的秩序与常规。

其次,课堂管理通过促进课堂交流,保持积极的课堂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课堂活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一相互作用或互影响也就是课堂情境中的互动。课堂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无论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信息交流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信息交流的成效决定着课堂活动的效果。课堂管理正是通过不断度调节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课堂交流。同时又通过有效的课堂交流,促进和保持课堂互动。

第三,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而人的持久发展又依赖于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也有赖于课堂的生长。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活动是其学校生活,乃是其整个人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课堂对于学生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掘,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活,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学生的持久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管理就是调动各种可能的因素,开掘课堂的活力,发挥其生长功能。

通过对课堂和管理的多方面阐释,我个人认为,课堂非同于教室,管理也非同于控制。课堂管理主要是指教师为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与合作的运作方式及相伴而生的所有行为。

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心理调控艺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收效甚大。

“三分教学,七分管理”这大概是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所深切感悟的。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的艺术,即领导的艺术。尤其是班主任更离不开管理艺术,而领导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励”机制的运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激励”可分为“激”与“励”,“激”是激发动机,“励”是效果,是评价,是落实。“激励”艺术源于“激”而重在“励”,也就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美好的愿望,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去实现这种理想。而“励”就是对学生做出的努力、成绩的一种评价、褒奖,从而达到强化这种效果的目的。

课堂纪律作为一种约束的手段,它不是终级的目的。通过这种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发挥它的制约力,但不是做为一个学习的目的。而发挥它的制约力是需要教师的管理策略,而不仅仅是口舌之功。其次,处理突发事件需要三思后行。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而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与课堂环境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运用并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

作者:张虹

学生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论文 篇3:

村级小学片区校际合作教学的思考

村级小学教学质量差是不争的事实。为提高村级小学的教学效益与效果,笔者主张对村级小学实施片区校际合作教学,即按照地理位置将全乡(镇)所有村级小学划分为若干片区,片区内的若干所小学之间联合开展教学。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 村级小学教学现状分析

1.课堂师生比偏低

村级小学多数班级人员未满额,据笔者调查,50人以下(不含50人)的班级占总数的76.8%,其中10人以下(不含10人)的班级占总数的16.1%;20人以下(不含20人)的班级占总数的32.2%;30人以下(不含30人)的班级占总数的46.9%;40人以下(不含40人)的班级占总数的58.03%。班级规模小虽然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增加各个学生与教师作个别交流的时间与次数,但课堂中学生间的群体交流受到限制,尤其是课堂讨论,也难以形成课堂群体心理气氛。据调查,多数村小学实行单式教学,有时在课堂中教师只教十几个学生,甚至几个学生。由于村级小学班级人员未满额,以致实际师生比偏低。据调查与统计,村级小学实际师生比平均为1:17.9,低于国家规定的农村小学师生比(1:23)。[1]有31.6%的村级小学实际师生比低于1:10,从教育效益的角度来说,村级小学实际师生比偏低是师资的浪费。

2.教师课头多,备课负担重

所谓“课头”,即一门课程与一个年级的组合,如一年级语文、二年级数学。村级小学年级单班的情况比较多,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意味着教师每上一节课就要备一节课。村级小学若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完全小学总课头至少在48个以上,由于村小学教师人数比较少,摊派到每个教师头上的课头就比较多,据调查,村级小学教师平均课头为3个,多则5、6个,少则2、3个。村级小学教师周课时比较多,据调查与统计,平均周课时为19节,这意味着每个教师每周平均要备课19节。由于周课时、课头太多,很多教师只是在课余时间作简单的备课。由于教师备课不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些小学为了省事,将所谓的副科改为自习课(当然课表上有该门课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非专业化教学范围广

专业化教学即任课教师从事与自己的专业素质相吻合的某些课程的教学[2],与此相反则是非专业化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专业不对口。当前多数小学初步实现了教师专业化,尤其是青年教师,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素质,但在农村小学,尤其是村级小学却难以做到专业化教学。事实上村级小学教师成了“全科教师”,所有的课程的教学都要承担。由于村级小学难以做到全部课程的专业化教学,某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外语、音乐、美术、体育。可以说,非专业化教学是村级小学教学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村级小学片区校际合作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

1.合理划分片区,设立教学协调机构

乡(镇)中心小学可根据地理位置将全乡(镇)的村级小学划分为若干片区,每个片区包含3~5所村小学,每个片区设立一个教学协调机构(如片区教务处),设主任与干事各一人;每个片区确定某一小学为中心点小学,该小学在地理位置上应该处于片区的中心,且交通方便,完全小学或规模比较大的小学比较适宜作为中心点小学。一些乡(镇)设置了联合小学(招收附近几所村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和本行政村适龄儿童的完全小学),联合小学可作为片区中心点小学。片区教务处挂靠中心点小学,中心点小学校长兼任片区教务处主任。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片区可以跨越乡(镇)、县(市、区),吸收别的乡(镇)、县(市、区)的临近的个别小学加入片区。

片区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片区内各小学之间的教学、教研合作事项,不插手干预各加盟小学的内部事务,接受乡(镇)中心小学的领导,并对其负责。片区内各小学之间是一种同盟关系,地位平等,片区内的各合作事项应秉承自愿、互利的原则相互协商,片区教务处主任(即中心点小学校长)有时可与其他小学校长举行联席会议,就教学、教研合作的具体事项作出安排。中心小学要负责指导各片区的教学业务,并协调好各片区之间的关系,促使各片区之间相互合作,彼此借鉴与吸取对方的经验与教训。

2.组建结构合理的片区教师队伍

乡(镇)中心小学应该以片区为单位,以课程为纬度,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各片区配置足额的任课教师。具体来说,可先统计出各片区各门课程的周总课时,按照每个专任教师周课时18节,兼职教师周课时10节的标准,配置各片区各门课程相应数额的任课教师。片区专任教师可以挂靠某一村小学,担任该小学某班的班主任,但其教学任务由片区教务处统一安排;各村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固定在本校任课,一般情况下不到异校任课。片区可按学科组建教研组,设组长一人,将本片区的所有任课教师(含兼职教师)编入相应的教研组。各学科教研组由片区教务处统一领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片区专任教师不固定在某一学校任课,而是在本片区多所小学作巡回教学。对巡回任课教师课务的安排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要依据其专业特长与教学经历,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发挥其专业优势;二是要兼顾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其居住地安排他(她)到片区内离家比较近且顺路的小学任课。对巡回任课教师实行三方考评,即片区教务处、所挂靠小学和其任课小学共同参与考核与评价。

3.订立片区校际合作教学协议

为保证片区校际合作教学的顺利实施,片区内各小学之间要签定协议,明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就合作的目标、项目、形式达成共识。各小学要秉承“平等、互惠、共享、双赢”的指导思想,真诚合作,从而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各小学校都要切实执行,按协议办事。如果在执行协议的过程中各方产生纠纷,应该由乡(镇)中心小学负责人来调解。

三、 村级小学片区校际合作教学的主要形式

1.任课教师片区巡回教学

片区巡回教学是指任课教师每周在本片区内的若干所小学之间轮流上课[3],这就是当前人们所说的“走教”。这种教学形式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流动,学生固定,即教师轮流赴各学校上课,学生保持在原学校原教室。片区巡回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主要表现为:1.可有效扩大专业化教学的范围。村级小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行专业化教学,巡回任课教师可只任教一门课程,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深入钻研某门课程的教材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减少课头,减轻备课负担。巡回任课教师可只承担一个或两个课头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每周只要备几节课,有更多时间来设计教案,制作教具、课件。3.扩大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巡回任课教师可与本片区的所有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与任教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吸收对方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4.便于学生接触更多的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与教学风格,学生与各种教师交往,可接受各种不同的影响(包括观念、态度、习惯等),有利于开阔思路,形成多样化的人格特征。

村级小学实行巡回教学,首先要给各位任课教师合理编制好课表,原则上由一个教师承担3~5所小学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主干课程(语文、数学)以一个课头为宜,其他课程以2~3个课头为宜,周课时控制在18节以内。其次,对巡回任课教师要进行有效监督,可实行签到制,由其任课的小学负责考勤。再次,要为巡回任课教师创造适宜的教学条件,尤其是准备大型的教学器材,如多媒体、音体美器具等。

巡回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区别对待不同学校的学生。任课教师应该针对各学校某一年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个体间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措施,尽量做到因材施教。2.区别对待不同课程。在小学所开设的课程中各门课程所处的地位不同,语文、数学属于主干课程,即核心课程[4],其他课程则属于边缘课程;各门课程的性质也不同,语文、数学、外语属于学科性分科课程;品德与生活或社会、科学属于综合性广域课程;音乐、体育、美术属于活动性课程,其中外语、音乐、美术、体育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鉴于各门课程的地位与性质不同,各门课程是否需要实行巡回教学,要作具体分析与区别对待。一般来讲,主干课程、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适宜采用巡回教学,由专业化的任课教师来施教。3.发挥“助手”的辅助作用。所谓“助手”即任课学校的兼职教师、员工或任课班级的学生干部。他们要协助任课教师准备上课必需的场地、器材。4.正确处理好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的关系。所谓直接教学是指师生面对面地进行教学;所谓间接教学是指任课教师事先布置好学习任务(书面作业、实验、技能练习),事后检查与评价,由“助手”负责维持现场秩序的教学,如自习课。要以直接教学为主,间接教学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形式。

2.异校同年级合班教学

异校同年级合班教学是指两所或三所村小学某一年级的学生临时集中在某一学校,重新组合成一个班,在人员满额的班级中开展教学[5]。这一教学形式的显著特点是学生临时流动,异校上课;其明显优点是班级人员满额,受教学生多,教师可以面向四五十个学生同时开展教学,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其缺点是学生上学的路途比较远。村级小学在下列情况下需要实行异校同年级合班教学:一是片区小学开展观摩课活动。片区小学有时要开展校际教研,先听课后评课,在人员满额的班级中开展教学更有利于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同时也为了避免因任课教师外出听课而导致学生停课,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实行校际合班上课。二是城镇小学教师送教下乡。县(市、区)教育局有时可选派一批城镇小学优秀教师赴农村小学作短期或长期支教,这些教师可以挂靠乡(镇)中心小学,在全乡(镇)范围内选定某几所村小学作为固定的教学点,就某一门课程在这几个教学点之中作巡回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村小学某年级的学生有必要集中到作为固定教学点的小学合班上课。三是紧缺学科教师赴各村小学作巡回教学。为减少教学点,提高教学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必要实行校际合班上课,年级人数比较少的某小学的学生有必要合并到同年级班级人数较多的另一小学来上课。

异校同年级合班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就近合班,即空间距离相隔比较近的两所或三所村小学某一年级学生合成一个班。2.少数服从多数,即某一年级人数比较少的某小学学生到同年级人数比较多的另一小学合班上课。3.区别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三年级以上学生可以赴异校合班上课,一、二年级的学生因年龄太小,自理能力不足,不宜赴异校合班上课。4.恰当处理本校上课与异校上课的关系。异校合班上课是权宜之计,在特殊情况下才有必要这样做,因此,范围不宜太广,次数不宜太多,学生应该在本校上课为主。5.保障学生的路途安全。原则上学生在来往的路上有教师或其他成年人接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包车接送学生。

3.多校联合开展学生技能训练

村级小学规模小,师资不足,要开展某些项目的技能团队训练比较困难,如篮球、集体舞、合唱、团体操等方面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开展校际合作,即片区内各小学选派若干个有专长的学生集中到某一小学,由片区教务处选派有专长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统一训练。就技能训练而言,在下列情况下需要开展校际合作:一是片区组建某些项目的大型学生团队,如篮球队、体操队、合唱队、舞蹈队,这时各村小学有必要选派有专长的学生参加,片区教务处必须指定专门的教师对某一团队进行训练;二是应付上级(县、乡)举办的小学生某一方面的比赛,如文艺演出、作品展览、球类比赛,在比赛之前,片区有必要集中各村小学有专长的学生进行统一训练;三是片区外聘有专长的教师或民间人士(如艺人、工匠)来校授课,为提高教学效益,各村小学有必要选派有兴趣与专长的学生来参加,统一开展技能训练。

在学生技能联合训练中要正确处理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关系:1.本校日常训练与合校集中训练的关系。学生基础性技能训练应立足于本校日常教学,如口语、阅读、写作、运算等方面的训练,而大型项目的技能训练(如球队训练)、特殊项目技能训练(如铜管乐演奏训练)则宜采用合校集中训练的形式,在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开展训练。2.个别训练与团队训练的关系。对于个别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训练(如摄影),可由有专长的教师作个别指导,而对于大型项目的团队训练,则适宜采用合校集中训练的形式。3.片区任课教师与外聘任课教师的关系。对于学生技能的训练,不管是各校分散训练,还是合校集中训练,应该以片区任课教师为主,对于缺乏某一方面师资的特殊技能训练,如根雕、跆拳道等,片区可外聘该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或民间人士。

针对目前村级小学的教学现状,校际合作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合作教学的有效条件是组建片区教学协调机构与片区教师队伍,构建各村级小学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多校教学合作的内容应该全面,形式应该多样,从而最终达到互惠、双赢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OL].2001年10月11日,http:www.gov.cn.

[2] 许一鸣.中学英语专业化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3(28).

[3] 顾远明.教育大辞典:第1卷.[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 朱作仁.教育辞典[M].第1版.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白文军】

作者:朱扬寿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下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组织领导力构成要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