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中的影视文化论文

2022-04-16

霍夫斯坦德所定义的文化概念,既将中美文化以其民族性与差异性进行了分野,又将中美文化依其共通性与相融性进行了某种基于形而上的文化式契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输出中的影视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输出中的影视文化论文 篇1:

我国影视文化出口贸易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影视文化的出口一直不尽人意,影视文化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达2.5亿美元,到2014年增加到了7.2亿美元,从201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影视文化出口约5.7亿美元,进口13.2亿美元,逆差将继续拉大。影视文化的出口不仅可以传播文化,提升我国“软实力”,而且相关文化产品的输出更能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分析研究我国影视文化出口的制约因素,对促进我国影视文化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影视文化出口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影视出口规模小,贸易逆差大

我国电影音像类文化服务的进出口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已由2010年的4.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9.8亿美元,然而我国虽为文化强国,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影视文化的出口情况却不容乐观。自2010年起,我国电影音像出口稳步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13.5%,但远不敌强劲的进口。虽然近两年影视行业受到国家重视,得到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政府甚至将影视剧作为国礼来推动影视文化“走出去”,我国影视文化出口有所提升,可出口规模仍较小,2015年前三季度影视产品出口额仅为5.7亿美元。并且,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已从2010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2亿美元,扩大近3倍,2015年仍有拉大的趋势(详见图1)。

(二)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收益较低

由于东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语言文化、人文风情、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差异,致使我国影视文化的传播内容与受众知识、经验的重合度不高,产品竞争力被削弱。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的数据可知,我国影视文化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2014年全球文化和娱乐服务总出口额约为453.4亿美元,而中国仅占0.39%。我国影视文化的出口约70%为电视剧的出口,从电视剧出口数量来看,2014年我国电视剧出口7091集,这与我国每年超过1.5万集的电视剧生产量相比出口数量远远不足,并且与英美剧、日韩剧引进国内并受人追捧相反,我国出口的影视剧很少形成话题,国际影响力甚微。此外,国内电视剧一集的销售价格大都在上百万,而“走出去”的价格多数是几千元,海外收益较低。电影产业也面临同样的窘境,时光网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国产影片国内收入票房高达271.36亿元,海外销售收入却仅为27.7亿元。

(三) 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影视文化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与我国在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上较为接近,我国的影视文化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比如越南翻拍了《西游记》、《还珠格格》等多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生活》在非洲家喻户晓,《何以笙箫默》火热登陆韩国。还有一些集中在与我国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国家,如美国、新加坡、俄罗斯等。而我国影视文化在欧洲地区受欢迎程度却不是很理想,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2014年我国向欧洲出口电视剧总额仅占了我国电视剧总出口额的3.3%。

二、 我国影视文化出口的制约因素

(一)题材创作缺乏创新

我国影视文化创新不够,常有重复、翻拍风盛行和题材撞车、手法雷同的现象,是阻碍我国影视文化远行的拦路虎。相比之下,美国大片制作手法别出心裁,创意十足,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富有想像的场景、情节,还能从中感受到大胆创新和科技的先进,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例如,《阿凡达》3D技术的创新使用,斩获全球27.88亿美元票房,并创下海外票房新纪录。《星际穿越》做为少见太空题材电影展开了对浩瀚宇宙的无限想象,在全球掀起一轮宇宙热潮。《速度与激情7》运用电脑成像CGI技术让保罗“复活”,并在电影最后让他向每个人一一告别,电影故事与人间真情相结合,感动了全世界的粉丝。此外,电视节目也面临着创意不足的困扰。我国每年花费超过2亿元从海外引进节目模式,目前热门的综艺节目几乎都被引进海外的节目模式占领,如家喻户晓的《中国好声音》节目,节目原名为The Voice,由荷兰输出并享有版权。随着收视率升高,《中国好声音》版权费更是水涨船高,2014年第一季节目模式费200多万元,到第四季涨到了6000万元,攀升了数百倍。国内自制的节目模式因在创意研发等方面缺乏新意尚且不受国人关注更别说获得外国观众认可。

(二)缺乏中西文化融合

好莱坞大片如《阿凡达》《速度与激情》,其传达的主旨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界限,是容易被全球观众接受的普世价值观。而且我国海外热播的影视剧如《还珠格格》,剧中是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属于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可以被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接受,因而人人知晓。但是我国的影视文化的创作往往强调现实主义,像《泰囧》《让子弹飞》等多以当下或过去现实生活为素材,受制于国外观众对中国有限的了解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国内外观众对影视文化接受能力的不同,即使国内票房很高也很难走出国门。此外,中西方文化在生产时没有实现融合,我国一部电视剧大概三四十集甚至更多,时长约45分钟,而欧美地区一般十几或二十几集为一季,分多季播放,每集时长在1小时左右,因此我国影视出口时会重新剪辑以适应外国人的收视习惯,如76集的《甄嬛传》出口至美国时被剪辑成6集90分钟的电视电影,这很容易造成影视文化传递的不完整性,从而丧失观众群。

(三)制作方式未能与国际接轨

与欧美地区“即拍即播”制剧模式不同,我国采取制播分开的制作方式,即影视剧的制作与发行分离。内容制作方无法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剧情,造成影视表述和市场需求错位,产生海外遇冷的局面;出口的影视本来是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制的,在向海外发行时会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不少国产片会找外国人翻译,但由于不懂中国历史文化,无法准确翻译,跨文化传播无法实现语言传达上的畅通。如美国版《甄嬛传》中“一丈红”被直译为“罪孽深重的红”,“惊鸿舞”翻译成了“飞翔的野鹅”,这会导致进口国观众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无法理解影片传递出的信息,干扰了观剧体验。此外,像美剧《火星救赎》《纸牌屋》等剧,为使中国观众融入剧情,制作公司加入了中国情节和中国元素来迎合中国观众。而我国的影视文化出口很少能贴近播出地的受众群体,产生了距离感,不能很好的吸引海外观众,更不方便展开营销活动。

(四)不注重推广营销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影院而且出口的影视常常在国外“遇冷”,投资商更加重视国内市场,影视的制作很少考虑海外市场需求,更是缺少海外的营销,“走出去”主动性不强。美国好莱坞电影近50%的开支都用于营销环节,而国内电影制造商仅花费不到10%的比例用于营销环节,可见国内制片单位对营销投入不足。目前,国内影视文化输出主要是参加电影交易会、国际电影节,中外合拍三种渠道,但在竞选中我国影视竞争力较弱,合拍时中方又不能发挥核心的作用,所以输出成效有限。一般来说,进口方会利用国外的媒体和国内的办事机构,交给专门的宣传广告策划公司来做宣传。但我国影视文化出口尚未形成完善的中介机制,缺乏专门做中国影视发行和宣传的机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通使得国内优秀的影视作品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制约了我国影视文化的出口。

(五)缺少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影视市场体制落后,有关影视的法制建设不够完善,突出的便是知识产权侵犯、盗版侵权问题较为严重。我国很多企业是在瞄准了影视文化潜在的市场和前景才进行的投资,但在投放到市场时,一些盗版产品已在市场上热销。例如,热播剧《琅琊榜》还未走出国门,海外的“字幕组”就先于制作方翻译了不同语种的字幕传到了网上;《让子弹飞》在国内上映3天海外就出现了盗版。这都严重破坏了影视文化出口市场秩序,很难再开发下游市场,给版权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损害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更伤害了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此外,一些执法者执法不严,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使得盗版猖狂,更是增加了影视文化出口的障碍,打击了影视企业“走出去”的信念。

三、 增强我国影视文化出口的对策

(一) 讲好“中国故事”

内容是影视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增加我国影视国外认知度,获得国外观众的肯定,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因此在故事选择上,要立足中国文化,多选取国内外价值观共有的题材。可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从中提炼出能引起国内外观众情感共鸣的好故事;还可以与国际上知名的制作机构合作,设置符合海外观众表达方式以及思维习惯的故事。另外,在故事的表达上要本地化,影视产品所选取的部分,要接近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可利用当地的风俗习惯,又要有国际化视野,从中寻找到最佳切入点,从而引起海外观众对“中国故事”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造就一批会讲“中国故事”并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二)发挥互联网在影视文化中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影视文化的出口更需要借力而行,要将“互联网+”渗入到影视的产业链中,为影视文化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如建立类似“影视宝”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和投资通道,为影视文化出口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持,解决影视出口发展的资金需求;将大数据技术与影视出口相结合,可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消费者的需求,掌握观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甚至是消费细节,从而进行大数据创作、精准化营销和衍生品的开发,来降低投资风险。在营销渠道上,可借助互联网对外传播影视作品,如互联网式口碑营销、开发互联网视频。互联网的快捷满足了海外观众对于影视作品即时性的要求,并拓宽了影视文化传播的渠道。例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互联网视频行业发行并且全球同步更新,掀起一阵热潮。

(三)提高影视作品的国际营销能力

增加我国影视文化的出口离不开营销,影视公司要加大对影视作品海外营销的资金投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影视作品的国际市场营销。可合理利用电影节和影展促销,借此平台拓展中国影视知名度;可在影片制作初期就介入发行,根据电影的不同风格,以国际市场定位为引导,来主攻主要目标市场的电影节;可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发电影相应周边产业市场和衍生品,建设海推官方网站和中国电影网上交易平台。广电总局曾推出的“华影在线”,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例子。世界各国都能通过这个网站了解中国的电影,很好地在国际上宣传了我国影视产品。影视公司应该与国外新媒体沟通,在国外热门网站上进行宣传,在影视作品在国外影院上线前做足影视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大产权保护力度

完善影视贸易版权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激发从业人员的创造力,促进我国影视产品“走出去“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须建立健全版权法律保障体系,制订出台针对版权贸易的专项法律法规,促进版权贸易有序运行,确保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其次应明确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企业主营的版权贸易格局,并且加强版权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盗版行为。此外,还应通过各种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版权意识,为版权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基础。

(五)开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降低影视产品文化折扣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提供一个同世界交流的平台,进而扩大国产影视作品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因此,我国应积极的开发与发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如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国电影电视展映活动,增加国产影视文化的海外曝光率,营造积极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培育国际观众,助力国产影视出口。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我国关系密切,对我国有较低的“文化折扣”,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文化沟通机遇,积极地就影视译制发行、版权的输出引进等问题与各国交流合作,促进我国影视文化的国际传播,方便影视产品更顺利地打入对方市场。

参考文献:

[1]胡荻.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分析及政策选择.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11.

[2]周冠男 温宇迪.中国影视贸易现状及策略分析.现代商业.2010.21.

[3]张燕 刘峰 胡甜甜.我国影视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现状与障碍因素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5.9.

作者:贾义婷 胡晓冕

输出中的影视文化论文 篇2:

从电影《长城》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霍夫斯坦德所定义的文化概念,既将中美文化以其民族性与差异性进行了分野,又将中美文化依其共通性与相融性进行了某种基于形而上的文化式契合。从影视艺术的视角而言,中美文化间的碰撞尤为强烈,但与此同时,中美文化之间,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美国强势现代文化,向中华传统文化的强输入性与强排斥性下的激烈碰撞,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国强势现代文化间,潜移默化的深度融合的渐进式大趋势。由这种视角观察,《长城》这部中美合拍影片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部影片开启了一个由中方主导影视创作的新时代,这标志着中国影视产业已经以中国元素崛起于世界影视艺术之林。

一、 中美文化的碰撞

(一)文化异向性

《长城》是由中国万达影业与美国环球影业联合公司等中美电影公司共同出品的大作,这是一部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由诸多中外影视巨星鼎力加盟合作的一部奇幻动作大片。影片以中规中矩的中国文化的典型恢弘格局开篇,以架空历史的视域,将饕餮袭城事件作为整部影片展开的关键。饕餮本是中国古典神话之中的宫廷守护神兽,《长城》对这种神兽怪兽化的颠覆,显然源于中美文化的一种表象化碰撞,中国文化更倾向于所有怪兽为我所用俯首称臣化,而美国文化则明显倾向于以人类英雄清除所有怪兽的个人英雄主义化。这两种文化在《长城》这部电影中显然进行了一种隐性的较量。同时,长城在中国文化中亦有着多重含义,既是守御、屏障、安全,又是文明、象征、骄傲、威权。中美两种文化在《长城》一片中的碰撞表现为中国文化在左,美国文化在右。[1]

(二)思维异向性

中美文化在《长城》一片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影片中左手的中国文化恢弘典雅,右手的美国文化则一己独大。究其根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全球化的自由主义造就了美国的国家内部氛围其实是属于俯就国民且威权弱化的,而中国的国家内部氛围则在其历史传统上是由和谐社会所承托起来的一种君临天下。事实上,软文化的碰撞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更容易成为泛影视艺术的最终硬伤,而软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的本质就是文化差异以及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接受力问题。其实,文化差异更源于对待文化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思维路径、思维模式的不同。从《长城》这部影片来看,三个美国人即有三种思维方式,其思维路径与思维模式亦各不相同,这就是美国文化所最为崇尚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显然与中国文化思维所强调的整齐划一大相径庭。

(三)根性异向性

观看《长城》这部影片,可能给观众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人类在面对饕餮一般的洪水猛兽时的那种倍感无力,却不得不挣扎的深深的无奈之感,这其实恰恰是新常态下中美文化碰撞的一种极具直观性的表象化表现。中美文化不仅存在着文化与思维两个方面的异向性,而且更存在着根性上的异向性。这也是《长城》这部中美合拍片中过度硬性地植入中国元素,所带来的人为式的文化碰撞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在影片中,我们亦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危胁国家安全的一切饕餮乱象皆源于饕餮幕后的兽王,而这种中国式乱象恰恰在影片中,遭遇到了凸显个性精神与个人主义的美式英雄。影片中的这种中美文化根性异向性的种种“奇特交错”,更将对中美文化的既有思维秩序带来可以预期的一系列碰撞。

二、 中美文化的融合

(一)技术与视效呈现

《长城》这部影片是中美合作影片之中,极为罕见的几乎全部以外籍演员视角所拍摄的一部雄辉壮丽的史诗级奇幻大作。从《长城》这部影片中的视觉语言处理而言,可谓是极尽了壮阔恢弘之能事。尤其是其中的战斗场景的处理,更是集结了工业光魔与维塔的天作之合,以及中美其他视觉特效与后期精英团队等,皆为整部影片的视效增添了许多出彩之处。影片中描绘战争场景的史诗般的蒙太奇,更是将观众带入到了身临其境般的奇幻动作场景之中。从影片细节而言,《長城》一片中,怪兽攻城时的兽王头部筋膜的颤动,以及众兽颈部风琴琴腔状筋膜的同步颤动共鸣等细节表现,更是将美国式现代视效技术,与中国式传统典籍《山海经》中的想象,精巧逼真、妙手天成般地融冶于一炉,为影片凭添了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

(二)执导与协同合作

首先,这部《长城》其本身就是一部中美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在中美影视文化之间,构筑起了一座沟通中美影视艺术的长城。中美之间传统的影视艺术交流通常仅限于资本、技术、制作、非主要演员类人员支持等合作。然而,在这部影片之中,由外籍演员担纲的主要角色就多达三个,这在中美合拍片中不多见。同时,整部影片中的视觉特效与后期制作亦几乎为中美智慧合作的结晶。其次,《长城》这部影片,与以往的中美合拍片的绝大多数由美方全权执导不同,这部影片由中方执导,并由中方参与了大量的包括剧情等的设定方面的工作。最后,在这部影片中,中美双方的主要演职人员进行了较多的互动与团结协作。在这部影片的最后,观众们看到,在强大的饕餮已经几乎完全失控的情况下,中美双方的男女主角以信任的彼此承诺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守卫任务。

(三)交集游离与共性弥合

文化之间的碰撞,以及由文化碰撞所引发的冲突,显然无法彻底避免;在文化碰撞与冲突中,显然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赢家。只有有意识地由双方均采取主动地进行文化融合,才能最终获得双赢乃至于多赢的局面,对于这一点,中美影视文化界双方,近年来不仅都已经强烈认同,而且正在努力强化着双边的密切合作。在中美文化碰撞中,我们看到,中美文化间的碰撞本源,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交集的失控性游离,无论是文化还是思维,抑或是那种根性碰撞的产生、发展、呈现等,最终都能够由共性加以弥合。并且,随着后现代影视文化共生性、共时性、共进性的不断发展,中美影视文化界之间的交集失控游离,正在共性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趋于弥合。同时,在事实上,从中国近年来的影视艺术发展观察,中国的开放性、包容性、前瞻性等,正在与美国文化无缝弥合的过程中获得了影视文化间的一种更加深度的融合发展。[2]

三、 中美影视文化未来发展

(一)中美影视文化合作话语权

其实,无论是中美影视文化间的无意识碰撞,还是中美影视文化间的有意识融合,其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寻求一种共赢式发展。共赢式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影视文化未来世纪同步发展的一种必然。从美方立场剖析来看,一方面,全球化的自由主义立场更符合美国的全球文化政策;另一方面,以影视艺术先声夺人亦更符合美国的全球文化输出。在这两方面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处于文化合作话语权被动状态。但同时亦应理性地看到,美国的基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与全球吸引力,恰恰是美国崛起的真正原因。令人欣喜的是,在中美影视文化合作的过程中,《长城》一片意义重大,这部影片不仅开启了中国话语权的世代,而且更开启了中美合拍片的中国决策的世代,中方的决策权在这部影片中明显地处于主导地位。这也使得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得以全面灌输到这部影片中来,“中国元素越多,显然利益越大”,这种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合体,在这部中美合拍片中,具有着开天辟地的意义。

(二)中美影视文化合作新模式

影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更考验执政者的高級文化智慧,中美影视文化的合作话语权的转变,使得传统的美方话语权、决策权、文化价值观等均能够为中方所左右,这种中美合作方式显然将在未来开启一个中国影视文化主导全球的世代。我们看到,当历史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的六大纷纷祭出中文化法宝,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快速崛起并不断走向成熟的影视市场正在深受世界青睐。尤其是中国电影每天15块银幕的极速成长,更是使得中国将很快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票仓,在中国放映的电影票房甚至已经开始出现超越美国本土的现象。这就更呼唤中美影视文化合作更多新模式的不断探索与不断完善。中美影视文化合作由投资好莱坞作享全球收益的模式,到合作升级中国深度参与到有中国特色的好莱坞影视工业化制过程当中。显然中国资本、中国渠道、中国受众、 中国智慧、中国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长城》一片甚至嬗变为由中方主动收购好莱坞公司独享全球收益,这种中美影视文化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对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的新起点、新开端、新动力。[3]

(三)中美影视文化合作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美影视合作高峰的来临,已经预示着中美影视文化正在开启一个由碰撞而融合,由融合而共同发展的共生共进、共同繁荣的伟大的新世代。其实,中美影视文化未来发展,完全可以无关政治,不论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国际关系未来如何,中美影视文化交流都必将成为未来一个世纪的影视艺术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既拥有着好莱坞所迫切需要的数以十亿计的成熟观众群体,又拥有着好莱坞所迫切需要的无比深厚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双重迫切需求之下,《长城》这部深度合作影片的应运而生,其实更像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长城》这部史上最大规模的中美合拍影片,即便最终票房结果是命途多舛,也已经无关宏旨。因为,中美影视文化界已经在深度融合、深度合作、深度发展的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展望未来,我们看到,无论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如何,中美两国间的影视文化方面的合作,正在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和谐。[4]

结语

最大规模的中美合拍片《长城》是一部恢弘壮烈、大气磅礴的史诗巨制,如果从更加深刻的意象而言,《长城》这部影片其实是以其恢弘的史诗笔触,发出了凝聚人类共识的强烈召唤,中美影视文化在这种召唤下已经比以往都更加紧密地集结在一起。诚然,美国影视文化作为一种目前全球领先的异域文化,其文化传播与输出均处于强势地位。而近年来美国影视文化向中国影视文化的倾斜越来越明显。这种中美影视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美两国因应国际间文化合作的明智且共赢之举,此举对于塑造与强化更加灵活且成熟的中国影视文化体系大有裨益,《长城》事实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中美双方在这部影片中合作的成功,也昭示着作为中美真正大规模合作的先行者,无论《长城》最终票房若何,其都已经为中美影视文化间真正抛却文化碰撞,真正进行更加深度的大规模融合的新起点、新开端、新纪元。

作者:李小刚

输出中的影视文化论文 篇3:

以影视文化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现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认同”和“践行”是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举措。以影视文化为载体,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思想认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影视文化 认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本质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价值内核。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影视文化传播主要受众之一,也是主流价值观传承当代主旋律文化与传统民族精神的主要对象。以影视文化为载体,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潜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大学生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一 、以影视文化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影视文化是指以电影、电视为载体和媒介的多媒体综合性文化,包括电影文化和电视文化。 影视文化通过影音视听元素传播信息,是千千万万观众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之一。“影视文化产品的流通输出过程是对信息、思想及艺术交替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辐射及影响过程”。[1]因此,在迎合观众娱乐消费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乃至国民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素质。当今时代是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價值观的认同”[2]。因此以影视文化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大学生在校期间正是青年成长中思维最为活跃、个性最为彰显的时期,许多价值观念尚未成型具有超强的可塑性。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希望 。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将直接决定着国家和党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生群体日愈成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流砥柱和核心力量。随着通讯科技和网络传媒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在利用传统书本增加知识与阅历的同时也亲睐选择视听体验感更强的影视文化产品来获得社会认知和生活经验,作为影视文化传媒的高频率接触者和使用者,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越来越受到影视文化传媒的深刻影响。所以针对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

二、 以影视文化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影视文化创作。“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始终是文化创造的精魂。”[5]古今中外的影视作品无不彰显一定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取向,只有积极的价值导向与高尚的精神追求才能赋予作品伟大的生命力。当前,在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一些影视作品充斥着“娱乐化和利欲化”,媚俗、低俗、庸俗的文化现象暗流涌动,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影视文化作品中去,积极探索优化影视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策略与表现艺术。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发挥影视文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创作出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民族特色、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作品。通过正面的积极地良性的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用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形象承载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进步,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审美境界,净化心灵的作用。

(二)创建校园影视文化平台。开展校园影视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首先要加强校园影视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监控影视文化信息的输入与调控。启动屏蔽低级、低俗的影视文化进入,坚决杜绝一些不良影视作品在校园内部网络传播,最大程度地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其次,开设影视赏析和影视讲座等活动,通过文化伦理分析、美学评论、艺术欣赏指导等形式,引导学生从艺术上、思想内容上理解和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艺术鉴赏力。邀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看片,审片活动,提出参考和建议,使影视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号召大学生们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感悟。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引导它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开展主题调研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和基层民众的新期待,深刻体会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奉献青春、奉献社会的踏实、自觉的行动。

2014年5月4日,国家主席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发展需要和接受习惯,发挥影视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作用,不断拓展和创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们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

作者简介:

温晓荣(1977--),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培训学院干部,中教一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温晓荣

上一篇: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下一篇:学生预习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