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预习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6

摘要:课前预习是一种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这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课前预习也有助于教师更好理解学生最近学习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决定课堂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容量、教学的进度等,以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预定目标,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让课堂成为师生双向交流的场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预习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预习小学语文论文 篇1:

从预习模式的创新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预习模式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积极性,也很难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预习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环节落实的现状以及预习模式在布置环节、跟踪环节和反馈环节几个方面的创新理念和方法,着重阐述创新的预习模式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预习模式 创新 自主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多元反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在教师的讲授课堂上,其实它从学生的预习环节就已经开始。传统的预习模式,从内容的布置、过程的跟踪到结果的反馈都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积极性,也很难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创新语文预习的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环节落实的现状

1.预习的内容相对比较肤浅,学生没有真正走入文本的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预习往往停留在读课文、学生字、查资料的层面,学生的思维还是被束缚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走进文本的情境,去体会文本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情感、语言的精妙……这从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自主意识的激发。

2.预习的过程有些机械化,缺少自主意识和个性发挥。

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时,往往都是机械地读课文、抄生字、组词、查资料,很多环节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就能完成。有的学生对照一些课外资料完全照抄,整个预习过程变成了“照本宣科”。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预习结果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缺少创新。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的过程,没有自主意识的参与。

3.预习的落实不够到位,忽略了对预习质量的跟踪和反馈。

预习的落实环节非常重要,无论是学生预习过程的监管,还是学生预习质量的反馈,教师都应该全程跟踪。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呈现的预习结果,而对于学生预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和问题疑惑,则缺少跟踪和反馈。这样,预习的环节往往成了一种形式,学生在预习环节中需要培养的自主意识以及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都得不到落实。

二、通过预习模式的创新,创建开放的、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1.预习的布置环节,要实现由重知识向重方法、由重机械积累向重个性感悟的转变。

要想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对于预习内容的布置以及预习过程的引導至关重要。教师要打破传统预习模式的桎梏,在预习内容的布置上进行创新。

(1)对于朗读课文的环节,教师在布置预习的时候,不能统一要求,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能够将课文读通、读顺,将生字读准确,即视作达到基本要求。当然,对于一些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鼓励他们读出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学生创造朗读展示的平台,也能让老师和家长了解学生朗读的现状,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还应照顾到朗读能力薄弱的学生,做好个别指导。

(2)对于生字词的预习环节,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抄写生字、解释词语的层面。对于生字的预习,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生字的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善于将课文中的生字与自己学过的字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生字的意思,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

(3)对于课文内容的预习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这个环节是学生个性发挥的大舞台。学生在这一预习环节中,完全是开放的,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赏析文章的写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可以就课文的任何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冷静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切身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

(4)对于查阅资料、课外阅读的环节,教师也应该坚持开放的态度,不作统一要求,否则学生预习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将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查阅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因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进行的预习,学生的积极性往往都很高,预习后也往往很有成就感。

2.预习的跟踪环节,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预习环节的监管,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预习的布置环节,是实现预习模式创新的前提。但要想保证预习的质量,对学生预习过程的跟踪和监管也必不可少。

(1)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预习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加上上述预习内容很多都具有开放性,弹性很大,对学生预习质量的监控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微信群等媒介,展示学生优秀的预习成果,激发学生提高预习质量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鼓励的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力欠缺的学生,要善于捕捉他们在预习方面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不断提高预习的质量。

(2)教师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加强对学习预习过程的跟踪和监管。学生的预习过程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完成。因此,学生的父母对于预习过程的监管尤为重要。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预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家长便能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和指导。教师还应当经常向家长反馈学生预习的质量情况,对家长的监管策略进行具体的指导。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过程的常规检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指导,从而切实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经常翻一翻学生的书本,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检查学生预习质量的同时,也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不断预习的效率和质量。

3.预习的反馈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

预习的反馈环节,是整个预习模式创新的关键,也是学生自主意识的集中体现。保证充足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预习模式创新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1)教师要为预习的反馈环节准备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预习反馈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是教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主要途径,对于学生提高预习质量也有着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的交流和分享更充分,更深入。

(2)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这个舞台的主人。预习的反馈环节,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学习生字的方法和心得,可以就课文中的词、句、段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分享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可以分享对课文写法的独到见解,可以分享预习时的感悟和收获,可以提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者发表不同的观点。

(3)教師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一个倾听者、组织者,成为营造良好交流氛围的催化剂、润滑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倾听学生的感悟、收获、问题。其次,教师还是一个组织者,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交流中来,尤其要为不善交流、能力欠缺的学生提供宝贵的机会。再次,教师还是良好交流氛围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对于学生交流的内容,教师应当给予适时、适宜的评价和解答。

4.正确处理好学生预习和教师讲授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领学生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预习以及交流反馈的内容,往往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有的内容理解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授对学生预习交流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加以补充、深化,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的预习为教师的讲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讲授是对学生预习的整合和深化,二者的角度、层次不同,但互为补充,逐步引领学生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创新语文预习的模式,从预习的内容布置、组织实施到交流反馈等各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预习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8).

[2]郭宝琳.浅谈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J].新课程(中学),2012(2).

作者:徐晓宏

学生预习小学语文论文 篇2:

浅谈小学语文学生的有效预习策略

摘要:课前预习是一种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这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课前预习也有助于教师更好理解学生最近学习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决定课堂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容量、教学的进度等,以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预定目标,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让课堂成为师生双向交流的场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实践

前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而预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学习者只要有足够的预习能力,就能在课前、课中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并且能够提前将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小学生课前预习技能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促成的,不可一蹴而就,这需要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方式引导与习惯培养。

一、预习的意义

预习又叫“前瞻性学习”,这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去感知为学习过的新内容,进行单元与单元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观察、记忆、联想、辨认、比较、整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去更好地分析即将学习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课程本身包含了一定量的语文学习内容,其核心是生字、生词、词句搭配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其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学生要想顺利理解相关文本对话的意义,就必须集中精力掌握其生字、生词,要特别注意生僻字和难解性词语的使用,只有消除学生在句法理解与词汇运用上的障碍,才能让其课堂上的文本理解达到最大化效率,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足够的预习作为保障,那么其在课堂上便会有很多不认识、很陌生的字眼,这会导致多数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讲授节奏,从而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下降,因此,预习的重要价值不可忽视[]。

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一)正确预习方式

在新课文中,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是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高效学习的。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具体的自习方法,即“三读两查一记”。“三读”就是学生要读至少三遍他们想学的新课文。一是默读,就是先快速浏览课文,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去围绕字词、勾画句子,对文本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二是大声朗读,学生要朗读课文,并且用口和脑来阐述作者的想法,熟悉文本内容,三是精读,即对文章的鉴赏,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要求学生理解文本要点,回顾之前学过的文章,多方对比,最终总结主题、理解文章。两查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字词及背景的查阅。一是查字典、词典、词汇手册,把字音词义弄清楚;二就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有大致了解。一记则是要求同学们在进行预习的时候在文中标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整体的预习效率会大大提升。

(二)了解文章背景,熟悉作者生平

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心力,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读一篇文章,若抛开作者的背景,仅仅从文字中解读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认识就不够全面,也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首先对文章作者、文章创作背景进行大致了解,在理解了故事背景和写作背景之后,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尝试用各种方式、多种角度来学习语文[]。

比如,教育部出版的语文小学教材“黄继光”,叙述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的英勇事迹。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图书、网络等各种方法收集上甘岭战役的史料,全面了解上甘岭战役的作战背景、作战条件等。使学生们对英雄黄继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也可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再例如,作为柳宗元古代诗作的研究,柳宗元仅仅从字面上了解其压抑的孤寂,还远远不够。同学们查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了解到当时刘宗元改革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在流亡十年后,过了“囚禁”生活。他的生命价值和理想抱负在《江雪》一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摆脱了世俗、高贵、狂放不羁的人格魅力,在这首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藉此,可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柳宗元及其个性,并被其个性魅力深深触动,了解背景,熟悉作者的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背景调查时,应注意其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和不同类型的感情思想,是古代诗歌还是近代文学,是写景还是抒情等多种文章的预习手段不一,为了实现高效预习,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要紧紧抓住其语体特征,明确其整体氛围究竟是喜庆还是悲伤,是深邃还是平淡,从而具体实施预习环节。

(三)课前五分钟阅读环节

就语文教学而言,新时代新课程的新要求强调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前阅读是很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在上课铃声响后,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用来开展课前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前五分钟的阅读理解中了解自己本堂课程即将学到的新知识,由此在课堂听讲上更有针对性的去思考。其次,学生可以在课前阅读中根据新知识的要求去回顾以往所学习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自己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前五分钟的阅读是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有效的课前五分钟阅读,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为即将到来的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从而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预习这一过程对于语文这门人文学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不可一蹴而就,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方式方法理念上的逐步准备。教师首先应确定教学目标,并留给予学生方向正确、方法正确的预习指导,从而让其在课前进行更為高效、更为全面的预习,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宋淑娟.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研究[J]. 中外交流,2021,28(5):1110.

[2] 王芳.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探讨[J]. 考试周刊,2021(62):43-45.

[3] 林燕玉. 小学语文预习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8):40.

作者:彭丽媛

学生预习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小学语文引导学生预习策略探究

摘 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预习,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当依据“学情”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效实施小学语文引导学生预习策略,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渗透预习方法指导,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明确预习方向与内容,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引导预习;策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般要经过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学到的知识才能得到巩固,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段的学生,更应该要看远一些,为他们以后升上初中、高中、大学后的接轨奠定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学情”特点,有效实施小学语文引导学生预习策略,进行预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促使學生明确语文预习的方向与内容,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渗透预习方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跟做事一样要有方法。好的适合的方法,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反之,错误的方法或没有方法,做事就可能事倍功半。笔者通过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从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始,从题目、字、词、句、段、篇等方面列出相应的项目和步骤方法,井井有条地设计出了解课文、熟悉课文的相关预习要求。每当学生新接触到一篇陌生的课文,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学生预习课文,教师不仅要求他们读读、想想,也要求他们多动笔。课前预习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做好两个标注,用①②③等在各小段前标记段的顺序,给下面的学习和以后的讨论提供方便。其次,要求他们要找到不认识的字,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在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既要标音又要组词,会理解运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一写、画一画、圈一圈、点一点,这样的标注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横线或波浪线,有疑难的地方在左边或右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标记,上课时学生会特别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趁机彻底弄明白。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预习的过程中,进行了预习方法的有效渗透指导,促使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

2.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明确预习方向与内容

学生的预习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与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切实进行引导,学生如果明确了预习的方向与内容,学生就会按照这样的方向与内容进行预习,就可确保预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用好预习本完成预习作业,并在预习前引导学生梳理预习方向与内容,可以设计如下预习内容,供学生参考。

第一,搜集资料。资料的范围可以是作者、时代背景,也可以是对文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地名、人名、物名进行简要介绍,或有趣的典故。有了课外有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可以较全面较正确较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说说题目。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把自己想的、猜的说出来,顾名思义也行,不怕错误。也可以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合理地介绍。这有助于以后习作前的审题。

第三,写课文中最难写难记的字。把自己认为课文中最难写或难记的字找出来,并写出难在哪儿,交流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易错在哪个地方,把易错的笔画或字写在旁边,并给个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但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我们的学校地处山区,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生对生字词掌握得不好,缺少方法,双基不扎实,需要兼顾。所以每课交流两个难记的字的识记方法,这对于敦促学生打好识字基础,照顾后进生,很有帮助。

第四,写出各小段的段意,有可能的话鼓励学生写小标题。这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第五,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什么内容。动笔时,可以围绕题目,理清谁?什么事?或什么?怎么样?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运用自己的经验,把新、旧知识进行理解、分析,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在课堂“质疑”阶段提出了一个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课文中第四段第二句作者把每一棵树称为‘它们’。但是到了第五段的第二句作者却把山泉、溪流等称为‘他们’。这是为什么?”有的同学立刻反对,说:“应该也要写成‘它们’,因为山泉、溪流等也不是人,是物,用‘它们’才合适。”有的同学持赞同意见,说:“这是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所以是对的。”还有人补充道:“当我们初看本课题目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可是我们继续读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原来作者拜访的朋友不止是一个,而是好多自然界的朋友。既然作者已把山中的一切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写成‘他们’也行啊!” “那他为什么在前面写‘它们’,上下不一致呢?”唇枪舌剑,步步紧逼,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引导学生再看看第四段,从中寻找答案:“作者在第四段的第二句写遇到了树之后,把每一颗树都当成了知己。同时,作者在第三、四句中已把自己当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树根,头发长成树冠等。”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恰当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参与预习中获得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惠.阅读批注:对话能力的培植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3):41-42

[2]勒晓宁.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12(29):59-59

作者:张金水

上一篇:输出中的影视文化论文下一篇:幼儿素质教育交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