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制作与传播往往是非线性的,传播内容也是多介质使用的,因此内容制作就需要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宗旨是要促进电视内容传播价值提升。后续跟进性产品的制作,一定模式框架下的节目制作等,则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多维形态。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电视是一个叙事媒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文化论文 篇1:

媒介融合视域下山东红色影视艺术创新研究

媒介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传统媒介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媒介融合只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在大的媒体格局下,山东红色影视艺术要大胆创新,提升内容质量,提供高品质、正能量的信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应加快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抢占新媒体平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扬正能量红色文化。

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与传统单一的媒介叙事形式有所不同。以电视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实现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互动、交流,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叙事范式,也就是跨媒介叙事。跨媒介叙事,这种媒介传播形式具有创造性意义。

跨媒体叙事对文娱项目进行的规划,主要是根据其受众群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每个媒介平台有着独立的内容,不同媒介平台展示的故事情节相互关联,相互独立,最终为观众呈现出立体、饱满的故事。

跨媒介叙事,并非简单的媒介形式的整合,而是一种媒介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媒介形式,两者存着本质的差异。跨媒介叙事其表现方式主要为多媒介融合。近些年,影视节目顺应时代发展,充分运用各种媒介进行叙事、创作、传播,将游戏、出版、网络等媒介形式充分结合,从而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不同媒介平台在同一个大的故事框架中建构自己的故事文本、产品形式,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影视文化产品的新制作形式呈现出鲜明的“跨媒介叙事”特征。影视文化跨媒介叙事的主要形式包括开放性的叙事空间、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等。

在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正视媒介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更好的传播创新主体意识形态,通过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及特征有效地传播“红色文化”。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发展,新媒介和旧媒介共同存在、相互竞争,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流。新的传播方式与格局,也使得传统媒介素质培养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社会,在新媒介为主流的环境中,需要新的媒介培养方式。媒介素质培养不仅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编写、受传者对信息的接受的培养,还包括人们对信息的正确解读。

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或许会出现当下最常见的现象——媒介产物带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媒介素质的培养对这些媒介的产物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随着大众媒体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提高国民的媒介素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媒介素质的培养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积极弘扬正能量既传播了相关信息,还为国家治理提供助力。新媒体利用各种媒介反映社会民生、传递社会主流声音。

新媒体发展历史格局下,媒介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口语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主文化之一,其影响力有一定区域局限性。在媒介形式的推动下,口语文化打破了人们的文化桎梏,使得人们都能够去深入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并了解新媒体背景下山东红色文化的进步与中国红色文化的进步。

新的历史阶段,科技力量迅猛发展,衍生出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科技,这些科技催生出全媒体,为新媒体的发展、进步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有助于其重新塑造媒体传播的形态、格局、形式。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年龄段群体也在使用不同的媒介形式,因此,媒体传播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内容质量,还需要考虑受众的感官体验。传统红色文化只有实现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才能避免被边缘化,才能有新的格局与生命力,新媒体也要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内容优势进行创作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型红色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8年12月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好评如潮。观众和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一部让人震撼流泪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反映红色文化力量的作品,看完后我们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受。这就是媒介融合下的红色影视艺术创作的一个典型的优秀作品。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精华”与“糟粕”同时存在。因此,要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方向上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转换,从创新传播路径等方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引发文化的创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新面貌。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更加依赖媒介的融合,这是一个新的转型趋势,使得“红色文化”能够以一种新面貌展现给全世界。

很多红色基地和宣传部门还停留在传统媒介的宣传阶段。有些工作人员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甚浅,无法满足大众的红色文化需求。这使红色文化的宣传只停留在简单介绍革命事迹,宣传英雄人物的层面,因此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欠佳。

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将时间、空间、主题等表现元素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

在媒介整合、多渠道、多结构的影视剧艺术创作的背景下,发展大众化的红色影视是重要的。它在公众的视野中,艺术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岁月与历史,书写了中国人民在特定时代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伟大的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红色文化是对特定时空和人文地理学的概括和集中。在多重情感诉求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其情感来源,将经典与流行相结合,结合山东红色文化的特点,探索新时代红色影视剧创作的新方向。在这个阶段,电影和电视节目已经不再能给观众带来满足感和情感体验的需求,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增长也是必须的。

山东红色文化精神的代表——沂蒙精神,在全国极具影响力。沂蒙精神展现出来的是“爱国爱党、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与鼓舞下,山东人民转变思维,锐意进取,用汗水与智慧浇筑新时代富裕、文明、开放的山东。

山东早期的红色文化作品就有解放战争时期真实事迹改编的小说《红嫂》,英勇抗战故事《沂蒙頌》,歌曲《反对黄沙会》改编成为的《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优秀民歌,传唱海外。在抗日战争时代,红色文化不仅起到宣扬先进文化的作用,还起到鼓舞大众士气奋勇杀敌的作用。

第一,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产生了强大的媒体活力,使得媒体传播方式得到改造和提升。正是在这样一个媒体环境下,红色影视剧的创作获得了无限发展潜力。

第二,红色遗址旅游已成为这股强大的发展洪流中的一股巨大力量。它不仅自然地继承了融媒体时代的话语表达,而且构建了影视创意文化产业的新载体。体验红色旅游,感受历史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以及其文物和自然景观的各种特征,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神载体和具体表现。

第三,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大众娱乐越来越具有娱乐性。随着现代生产生活等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娱乐影视作品来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从而达到高品质享受生活。因此,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影视创作人要深刻理解影视艺术大众化的内涵,才能真正创造、制作符合公众审美需要的影视艺术作品。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媒介融合视域下山东红色影视艺术创新研究》批准号:18CCYJ34)

作者:宋大平

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文化论文 篇2:

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衍生态叙事

摘要: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制作与传播往往是非线性的,传播内容也是多介质使用的,因此内容制作就需要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宗旨是要促进电视内容传播价值提升。后续跟进性产品的制作,一定模式框架下的节目制作等,则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多维形态。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

电视是一个叙事媒介。虚构性的电视剧是叙事,所有非虚构性的以及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产品,基本表达方式仍然是叙事。在创意和内容资源稀缺的情状下,就为衍生态叙事提供了需求与发展的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内容制作传播能力的提升和扩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电视衍生态叙事。因此,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对电视衍生态叙事的探讨与研究就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一、衍生态叙事:传播内容的多介质使用

喻国明教授在《2010年中国传媒发展的新景观》一文中说:“现代传媒在所谓开源节流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操作模式就是解决如何让一个内容、一则广告从一个介质、一次性的使用到多介质形态上的两次、三次、四次至多次的使用和‘落地’。这种多介质的多次传播是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价值挖掘的基本形式。”喻教授在此指出了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一个重要现象:传播内容的多介质使用,也就是衍生态内容制作,即衍生态叙事。

衍生态叙事的基础是叙事。电视等传媒内容制作和传播都离不开认知和表达,而认知和表达的基本途径是叙事。叙事的主要功能是讲故事,但又不仅仅是讲故事。广义上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社会和个人以及表达这种认识的基本方式。叙事学就是研究这种方式的学科。当代叙事学的触角已突破传统的语言文字表达研究范畴,延伸到一切认知和表达领域。当代叙事学将传统出版业的衍生态叙事称为第二等级叙事,即与一个先前的源文本有着明确互文联系的叙事。第二等级叙事与源文本形成多重关系,进而延伸出新文本,如具有交叉关系的新文本、压缩文本等;具有阐释关系的序言、跋等副文本;具有评论关系的元文本等;具有节录关系的节选本等;具有主题和美学超越关系的超文本等。第二等级叙事的价值在于:在对源文本进行多重阐释的同时,拓展出新类型,充分挖掘了源文本价值,促进了源文本的传播以及文化增殖。

第二等级叙事客观上形成了出版业内容生产链。电子媒介诞生以后,大量语言文本被改编为影像文本,改编除了具有第二等级叙事的价值外,还有跨媒介审美转换的价值,实现了媒介之间的互动,客观上形成了传媒内容生产链。当人的认知模式和思想意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生变化时,就有了对一些流传已久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本进行重写的需要。第二等级叙事主要源于多重阐释的需要,客观上拓展了类型空间,改编主要源于跨媒介传播的需要,客观上拓展了媒介空间和审美空间,二者以文化价值的横向运动为主;重写主要源于认知和思想深化,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价值的纵向运动。

在多媒介共存并融合的背景下的衍生态叙事,实质就是实现多重阐释和类型扩展的第二等级叙事,拓展媒介空间和审美空间的改编性叙事,认知深化的重写性叙事。即对业已存在的叙事内容和形式,进行衍化和延伸性拓展的叙事。

因此,衍生态叙事是对其他媒介正在传播或已经传播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传播的途径,也是在多元媒介上对内容价值进行多重开掘的途径,更是缓解创意资源稀缺性,使传播内容多介质得以使用的重要途径。

二、多种媒介语境下电视衍生态叙事

在电视内容制作与传播中运用的衍生态叙事,通常被称之为电视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与媒介的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下,电视衍生态叙事空间是不同的,其语态也存在着差异。

1 单一媒介语境下的电视衍生态叙事空间

绝对单一的媒介语境其实是不存在的,单一只是相对的。在相对单一的媒介语境下,内容制作与传播的线性状态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基本空间,如图l所示:

这条制作传播线主要以自身的创意或借鉴一定模式的自制内容为起点。以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节目群为例:借鉴了一定的节目模式,加上一些创新元素制作的《非诚勿扰》,是该节目群的母节目。母节目的内容品质,在媒介传播作用下,产生了社会影响,拥有了相应的受众资源。基于节目资源和受众资源的开发价值,媒体进一步衍生出与母节目内容或形式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的衍生节目《欢喜冤家》、《老公看你的》。

2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电视衍生态叙事空间

在多媒介共存而且融合的语境下,内容制作与传播的非线性交叉辐射状态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空间。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创意资源是核心也是起点,一个创意可以辐射到不同媒介制作内容进行传播,还可以衍生出相关项目和产品如旅游项目、文化用品等。媒介之间的关联,媒介与相关项目产品的关联,开端与终端、上游与下游也并非是线性交叉辐射的。例如:上海电视台打造的文化纪实节目《文化中国》播出后以其质量上乘被多家电视台购买,进而衍生到广播、网络、音像、图书等多媒介空间。图2的上圈为媒介融合空间,下圈为电视媒介空间。在上圈中,电视可以在主导或参与内容制作与传播过程中进行衍生态叙事。这里的主导是指以自己的原创内容为辐射之“芯”,渗透到多元媒介空间制作传播内容,如上述的《文化中国》。参与是指瞄准有深刻影响力的创意内容,在其他媒介已经制作相关内容的情况下,参与制作与其他媒介产品有差异并能充分体现自己媒介特色的衍生产品。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杜拉拉”产业源于职场励志小说,因为书中涉及的职场话题引起白领的普遍共鸣,其文本价值较大,同名话剧、电影等相继诞生,形成了相关传播内容。继而电视人进一步参与制作了电视连续剧、电视选秀节目、电视谈话等节目。在下圈电视媒介空间中,电视内容制作有主导性的,也有先参与后主导的。主导是以自己的某一原创内容或活动为辐射之“芯”,多方向辐射制作内容。以“红楼中国梦”大型文化活动为例,北京卫视以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开播为“芯”,制作了人物系列专题节目《一人一个红楼》、谈话节目《大家说红楼》等产品以及相关金融产品,创造了范围广、层次多、领域宽的文化景观。

三、电视衍生态叙事的本质与多维形态

在当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本质和多维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达性:电视衍生态叙事的本质

面对现实的世界,电视的影像还原是重述;面对大量先在的源文本,电视的表达和阐释还是重述。如果把现实的一切当作源文本的话,电视与现实的关系就是重述关系。“而当电视语言重述性质被确定,它的原创、创新、想象等诸种可能性就迎刃而解了。”重述不等于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具有洞察力和阐释力的对现实世界的新发现,对源文本意义的新发现和新阐释。重述中要具有原创、创新、想象的可能性,

就要具有衍化性和延伸性的衍生态叙事。在当今电视内容制作传播过程中,重述后也确实存在着价值泛化、贬值,多介质多次使用过程中的简单复制、低层次转化等问题。这恰恰与衍生态叙事与制作力不足相关。电视内容制作与传播既要在多介质形态上多次使用,又要避免简单复制、跟风,形成良性的产品共生关系,就要有较强的电视衍生态制作传播能力。

电视的重述性使衍生态叙事与各种源文本之间具有辨证关系。与源文本是否具有文化符号与意义交换以及价值运动关系,延伸、衍生制作的内容产品与源文本相比是否具有生命成长和文化增殖,是衍生态叙事与复制、仿制的分水岭。因此,形成文化符号或意义的交换,促进横向或纵向的传播价值运动,使文化有所增殖的重述性,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本质。

2 后续性电视产品的衍生态叙事

一个较为有价值的原创电视(传媒)产品出现后,基于内容资源和受众资源的开发价值,后续或跟进传媒产品会应运而生,这已经是当下影视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后续或跟进产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往往取决于其与原创性产品是否具有传播价值运动关系。传播价值运动的核心是产品的生命成长和文化增殖。传播价值运动关系的形成,与衍生态叙事密切相关。与第二等级叙事相关的电视节目类型扩张,与改编叙事相联的不同媒介之间的审美转换性的衍生态叙事,形成的是横向性的传播价值运动关系。而达到生命成长和文化增殖境界的纵向传播价值运动,则需要认知和思想深化的重写性质的、超越源文本的具有主题和美学突破意义的衍生态叙事。比如,对小说和电影《手机》而言,具有媒介转换和类型拓展价值的跟进产品电视连续剧《手机》,尽管起用了王志文、陈道明等大腕,在营销上也下了大功夫,但没有获得预期的传播影响力,很重要的原因是新产品缺少对源文本主题和美学突破的衍生态叙事,没有与源文本形成纵向的传播价值运动关系,产品自身没有获得新的成长和文化增殖。作为原创电影《非诚勿扰》的后续作品《非诚勿扰2》,在延续原作对婚姻爱情问题思考的基础上,艺术地表现了一些有关生命的终极命题,其衍生态叙事使之与原创作品有了纵向的传播价值运动关系。由此可见,后续或跟进产品内容制作传播,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重要形态。

3 节目模式框架下的电视衍生态叙事

“节目模式是一个具有浓厚商业色彩的概念,其核心是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文本,这套文本更多的强调‘制作方法’而非‘内容本身’,对应的电视产品通常是‘未完成产品’。”在创意资源难以满足媒介融合语境下多介质传播需求的前提下,为了降低创意成本、减少传播风险,引进或借鉴已经成熟的节目模式制作电视节目,已经成为目前电视节目制作方式之一。如引进英国达人秀节目模式出炉的中国达人秀节目就是一个范本。

那么,引进或借鉴外来节目模式是否会抑制电视创新能力并助长跟风、复制等不良传播风气,加剧同质化现象呢?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节目模式。节目模式的核心要素“标准化”,是相对于可供操作的框架性文本而言的。“节目模式的框架文本主要有流程设置、技术配置、财务预算、市场营销、版权保护等要素。”但这些要素并非内容本身,就内容制作而言,有无限的衍生态叙事空间。衍生态叙事的初始就是本土化转换,但本土化转换也只是粗放的衍生态叙事。要从根本上减少复制痕迹,成为独特的传播风景,有赖于更为充分的独特精细的衍生态叙事。譬如在2010年,许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婚恋交友类真人秀节目。这些节目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欧美港台相关的节目模式,并且也都进行了本土化转换,但大多数仍然是缺乏创造力的复制品,至今像《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这样具有高收视率和创造力的节目仍然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有无独特而精细的衍生态叙事是关键所在。

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例,独特精细的衍生态叙事是其在同类产品中独占鳌头并得到新成长的重要原因。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相亲产品,相对于近期同类节目,《非诚勿扰》并非原创节目。为此,《非诚勿扰》的策划运作就想方设法切合受众渴望娱乐又渴望交流和表达的当下文化生态,在内容表达上既延伸上世纪90年代相亲节目的服务性,又衍化了节目的娱乐性,不但使娱乐、服务、交流之间具有兼容、交错、辨证的张力,同时又有认知和表达的独特与深化。该节目不但在舞台设计、灯光配置、音响音乐效果等框架性元素上保持了精细,更为可贵的是,节目主持人(叙事者)如盂非主持、引导的场面把控与互动交流,乐嘉、黄菡的心理分析实施的深层服务,都是难以复制的独特的衍生态叙事。正是这些独特而精细的衍生态叙事,弥补丁创意不足的缺憾,跨越了简单复制的沟壑。这也有力地说明,在节目模式框架下进行的衍生态叙事,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又一重要形态。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内容的多介质使用,电视内容制作与传播的非线性状态,都离不开电视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宗旨是要促进传播价值运动,而后续跟进性产品的制作传播,一定节目模式框架下的电视制作传播,则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重要形态。因此,探讨与研究电视衍生态叙事,对于提高电视节目质量乃至整个传媒产品的质量与传播效果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孙宜君 刘进

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文化论文 篇3: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综艺转型发展浅析

摘要: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综艺节目逐渐成为电视和网络节目的重要形式载体,呈现出“井喷”之势,构成了受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面对互联网等新兴网络视频网站的冲击,传统电视的阵营节节败退,因此本研究对网络综艺和电视综艺,从媒介融合的角度阐述综艺这一节目形式对电视转型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媒介融合;综艺节目;电视转型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民人口大规模增加、综艺节目形式不断更新、播放渠道逐漸拓宽、制作流程逐渐标准化,许多传媒公司或视频网站开始收购国外版权或自制综艺节目,并通过除单一的电视大屏外的网络平台传输给观众。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用户长视频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增强了用户对媒体的黏性,持续在重度内容消费领域中抢占用户群体。

一、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的“竞品”关系

综艺指综合多种艺术成分构成的艺术,如今通常专指电视娱乐节目。中国内地综艺主要是从1983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发展,从以节目表演为主的第一阶段演变到以游戏互动为主的第二阶段,现在则以真人秀形式为主流,还拓展出了晚会、选秀、曲艺、旅游、访谈等多种形式。(由于台网在综艺播出等多方面的诸多合作,本文主要以制作团队的归属单位划分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不单纯以播出平台划分)

一方面,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省级卫视所代表的传统电视媒体,在综艺市场中的竞争十分激烈,并且经历过各个题材和类型洗礼以及对国内外综艺创意的模仿,观众对传统综艺的兴趣逐渐下降,在观众开始远离电视、收视率下滑的背景下,电视台又遭遇了政策管控收紧、娱乐性题材受限的窘境,电视媒体很难说自己处于制作综艺节目的最好环境中。

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披露,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9.04亿。再加上观众接收视频资讯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和视频网站对受众使用习惯的培养,视频网民的人口红利带来的是移动媒体的财大气粗,电视媒体基本无法抗拒视频网站开出的高价,纷纷采用售卖节目版权等多种方式,与以优酷、爱奇艺、腾讯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开展合作。

电视台可以为自家的节目拓展播出渠道,扩大节目影响,吸引到更多的网络观众以及实现直接版权创收,视频平台也可借助独家内容的红利打击竞品网络平台,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原本竞争只存在于电视台与电视台、视频网站与视频网站之间,但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前提下,电视台与视频网站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两者开始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再加上广告主们纷纷缩减赞助额,综艺方面失去了内容特权的传统电视媒介面对网络媒介的移动便携优势更加力不从心,实际上,版权出售这一必然选择也是加速传统电视媒介进一步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就视频网站和电视台之间的关系表示:“不希望让传统视听觉得视频网站是敌人,这完全是不同的播出方式,提供不同的内容。”正如他所言,网络综艺和电视综艺原本并没有将对方视为对手,制作团队之间往往还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许多成功网络综艺背后的制作团队往往都是从电视台出走开始独立发展的。然而,如今网络综艺和电视综艺都要抢夺观众有限的注意力和广告主的赞助,此消彼长的关系难以避免。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网络综艺在2018年展现出了压倒电视综艺的势头。除偶像选秀节目引起的剧烈反响外,各大视频网站对青年文化、小众圈层的探索也是传统电视台所不能及的。

二、媒介融合对电视综艺的影响

(一)受众与生产者的壁垒被打破

就综艺生产制作而言,原本的流程是线性的“生产—发行”,从前期策划筹备到中期录制剪辑和后期审核排期,呈专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把专业的工作内容交给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负责是出于对节目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考虑,却无形中导致了对受众意识和参与度的忽视。在生产制作、播放统筹、宣传传播方面都应该和观众进行更多形式的互动,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首先,就生产制作而言,媒介融合改变了受众传播与接收信息的途径,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节目生产和传播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作方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理所当然地判断自己给出的就是观众喜欢的,无论是娱乐方面还是情感方面,都应该站在受众角度探索受众的真正需求。

媒介融合拓展了制作方收集受众意见的途径,开发出和受众交流互动的更多可能性。比如《歌手》在微博上以投票的形式向网友征集踢馆歌手,根据投票结果邀请相应嘉宾。《拜托了冰箱》直接在节目中提问,以播出后观众的弹幕确定剪辑方式。《奔跑吧兄弟》节目组会在每一期节目播出后搜集和调研受众反馈,以此重新调整后续节目录制的方向。也就是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综艺节目的产出不以到达受众端为终点,而应该以此形成循环,将观众意见反馈融入节目制作[1]。

其次,播出时间的统筹规划对于节目的传达效果尤为重要。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几乎成为了身体的一个构成部分。手机可以构建出无数播放平台,任何时刻都可以是网络综艺的“黄金时段”。但传统媒体的“黄金时段”必须依靠与人们生活节奏密切相关而形成。更多电视受众可能满足电视使用条件的时间段将会成为新的“黄金时段”。例如在工作时间段待在家的多为老人和幼儿,中午吃饭看电视的可能是儿童,晚饭后至睡前可能是合家观看,以及习惯晚睡或熬夜的多半是年轻人。美国传播学者艾伦·鲁宾将大众对媒体的使用分为两种,即仪式性和工具性。看电视综艺更趋近于仪式性的使用,即被动消磨时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这也是因为电视难以满足每个观众的偏好,但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更加精细地调整电视内容以适应某些观众群的喜好已经可以实现,相较于以往单向传输的模式发生了质变。

最后,在后期传播中,社交媒体不仅是多屏联动的渠道,也有助于增强观众对节目的认同感,并自发进行多次传播。卜艳芳认为,“多屏联动的关键不是单纯扩充了信息传达时的渠道数量,更重要的是让信息和受众可以双向沟通,在形成链接的基础上,完成具备内在关联的人机交互”。网络综艺在这方面的开发运用不少,且投入产出比极高。比如爱奇艺自制综艺《偶像练习生》,沿袭韩国《Produce101》的基本赛制,前期的100位练习生通过公演、竞赛,根据观众票选人气排名最高的9位练习生,得到成团出道的机会。这一模式将选手的生死大权直接交到了观众手中,不但满足了观众浅层的娱乐欣赏需求,也满足了其深层的掌控欲和对爱豆的守护欲,受众从被动消费节目内容,变为浅层次的意见表达,最终主动参与节目的传播和内容创造。节目进行到中后期,其他社交平台都一度“沦陷”,粉丝们通宵达旦地投票,争相氪金,甚至基于自身社交关系发出强制性传播。尽管此节目泛娱乐化的色彩不值得提倡,但在宣发营销、话题制造和受众参与度方面的确有诸多成功之处。

(二)新尖端技术开始得到运用

媒介融合背景下除了内容分发渠道被打散重组,最重要的便是制作技术及设备硬件的更新进步。

一方面,技术突破了受众对综艺消费场景的种种限制;另一方面,移动终端设备的技术精细化使得一些高精尖技术可以被使用到综艺节目制作中,从而扩大综艺制作的空间,优化用户的观看体验。

为了留住受众,应对网络综艺带来的冲击,电视综艺节目也开始运用许多尖端技术,如《我是歌手》第四季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能够体验到现场氛围,融入沉浸式的视听盛宴,增强互动感[2]。而另一档音乐类综艺《我想和你唱》则利用了手机录音组件、手机应用中的曲库资源及调音、合并音轨等技术开展广泛的“星素”线上合作。这些新技术手段在節目中的运用,使虚实相互交融,内容制作和传播更高效。

(三)多元化的台网深度合作

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并不完全相互对立,也存在深度合作共赢的选择。以芒果TV播出的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为例。该档综艺前几季在总播放量、话题度、豆瓣评分和受众黏性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功。2018年启用原班制作团队,以相同的节目形式制作了《我是大侦探》,将此内容IP反哺到电视台。这个团队结合平台调性,在内容方面大胆尝试与创新,提供了一条台网合作的新思路。

但同样的内容在适应不同平台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明星大侦探》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是由于节目中大量运用的表情包、无厘头的搞笑、脑洞大开的话语,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年轻人,适应了广大年轻网民的思维习惯和欣赏习惯,富有“网感”。其在“嫁接”到电视平台时,由于受到广电审查的限制,也为了适应各个年龄阶段受众的需要,节目的“网感”和趣味性都失色了不少。但《我是大侦探》在第七期吸收了《明星大侦探》的原有嘉宾后,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立时增长为这一季的小高峰,说明只要在改编方式上加以改良,借助IP吸引粉丝流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法。

三、结语

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在技术驱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似乎越来越“式微”,尽管一直被“唱衰”,但它依然有不可被替代的使用场景和专一怀旧的固定受众。当前电视综艺节目所处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竞争中,在媒体、制作团队、节目类型和内容方面的竞争都十分胶着,这要求电视综艺加强与社交媒体的合作,关注受众反馈,拓宽传播渠道,这样才能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综艺节目产播流程再造[J].中国电视,2018(05):58-61.

[2] 文语涵,喻雨亭.基于“媒介四定律”对网络综艺节目互动传播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28-29+31.

作者简介:李颜汐(1997—),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

作者:李颜汐

上一篇:情境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企业经营与政府行为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