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2024-04-29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共8篇)

篇1: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分析

姓名:董佳丽学号:20100608

班级:2010级工程造价03班

【摘要】

面对通货膨胀带来消费压力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与焦虑,产生各种择业心理障碍。对此,学生必须认真分析,加以引导、疏导,采取有效策略,使他们越过择业心理障碍,正确择业。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职业

【正文】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产生缘于心理冲突或挫折感受。

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要经历一些痛苦和挫折。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统包分配的历史已经结束,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在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在择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不能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二)自卑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通俗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自卑的产生,不恰当的比较也会导致自卑的产生。

在择业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只看见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这种不对等的比较必然会得出“我不行”的结论,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一庄“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7.6%的人回答“有

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充满自信的比例较小。

(三)孤傲

同自卑相反,孤傲则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而对别人不屑一顾。

在择业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挑来挑去,既要求可观的收入,又要求有一定的地位。对毕业生来讲,孤傲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反映了毕业生的狭隘与不成熟。

此外,毕业生除了上述择业心理障碍以外,还存在着依赖、攀比等心理障碍。依赖表现为缺乏独立意识,优柔寡断,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而且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攀比,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一旦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对身边的事物,损害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1.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2.产生上述择业心理的主客观原因

(1)追求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根本原因

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愿意在工作中把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上去,并以此为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例如,有些毕业生说,他们很愿意在实力雄厚的企业干一段,有条件后就自己干。甚至个别大学生毕业后就马上自己办企业,开始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2)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在双方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关系。而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律是,工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所有方向和运行的全过程,工资因素调节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和行为。

(3)大学生择业心理还受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地位而影响职业的技术性,职业是否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职业的劳动或工资条件以及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物质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学校原因

1、学校教学的某些缺陷。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心理障碍与很多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择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主要因素。

2、择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

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择业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很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怎样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

1.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中去,掌握好各年级辅导的侧重点。

2.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既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影响及大。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

大学生择业时,要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生择业心理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就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1)自我激励法。(2)注意转移法。(3)适度宣泄法。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单贵生.新编就业教程.广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饶津辉.就业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张贵.新编就业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王津辉.就业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篇2: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姓名)(班级)

【摘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与焦虑,产生各种择业心理障碍。对此,学生必须认真分析,加以引导、疏导,采取有效策略,使他们越过择业心理障碍,正确择业。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职业

【正文】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产生缘于心理冲突或挫折感受。心理冲突使人处于矛盾状态的两难境地,在现实面前无法做出选择,挫折感受即意味着人感到失望,不安甚至恐惧。从心理上看,表现为神情紧张,闷闷不乐,心情烦燥,忧心忡忡从行动上看,表现为择业时小心有余,果断不足,无法冷静,理智地面对事物。如一位即将毕业学生谈到:面临就业与择业,总会有一些难以名状的烦恼,心理经常会很着急。接到面试通知,有单位可供选择时,既感觉兴奋莫名,又感到无所适从;没有接到面试通知,无单位可以应聘时,更是感觉心急如焚,甚至不知所措„„

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要经历一些痛苦和挫折。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统包分配的历史已经结束,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在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在择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不能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二)自卑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通俗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自卑的产生,不恰当的比较也会导致自卑的产生。前者多发生在有先天缺陷的人身上,后者是由于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外相比,或在任何场合下不断强化也许根本就子虚乌有的“缺点”,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劣势,全面否定自我。自卑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它不利于人正确评价自身,不能正常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及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在择业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只看见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这种不对等的比较必然会得出“我不行”的结论,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一庄“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充满自信的比例较小。

(三)孤傲

同自卑相反,孤傲则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而对别人不屑一顾。在择业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挑来挑去,既要求可观的收入,又要求有一定的地位。对毕业生来讲,孤傲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反映了毕业生的狭隘与不成熟。我们知道:仅仅四年的学习经历并不能代表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是有区别的,学得好就不一定会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如果大学生一味的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结果只能在择业竞争中四处碰壁,而且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人很难接受这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更谈不上录用了。

此外,毕业生除了上述择业心理障碍以外,还存在着依赖、攀比等心理障碍。依赖表现为缺乏独立意识,优柔寡断,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而且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攀比,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一旦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对身边的事物,损害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1.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2.产生上述择业心理的主客观原因

(1)追求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根本原因

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愿意在工作中把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上去,并以此为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例如,有些毕业生说,他们很愿意在实力雄厚的企业干一段,有条件后就自己干。甚至个别大学生毕业后就马上自己办企业,开始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2)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在双方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关系。而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律是,工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所有方向和运行的全过程,工资因素调节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和行为。

(3)大学生择业心理还受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地位而影响职业的技术性,职业是否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职业的劳动或工资条件以及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物质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学校原因

1、学校教学的某些缺陷。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心理障碍与很多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择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关人士对全国l1所本科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9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凭与实际水平不太一致,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科知识陈旧,影响他们的择业。”

2、择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择业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很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怎样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

1.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中去,掌握好各年级辅导的侧重点。一年级应侧重择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二年级侧重自我认知与基本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侧重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社会职业和需求,拓宽知识面,发展各方面能力,择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四年级重点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掌握面试求职的具体技巧,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这几个阶段有机结合,互相衔接,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2.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既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影响及大。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

大学生择业时,自我心理调适主要途径如下。

(1)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头脑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2)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择业过程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调整自己,是在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这都将导致择业过程中的失败。

(3)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挫折,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挫折与竞争相伴随,挫折与创造相伴随,挫折与人生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要成才,必屡经挫折。挫折对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2.大学生择业心理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就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

(1)自我激励法。主要是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因为失败,挫折已经成为过去,要勇敢的面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把指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寻找一个新颖的刺激,激活新的兴奋中心,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使不良情绪逐渐消失。

(3)适度宣泄法。是指当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引起不良情绪时,应尽早进行调整或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的较好方法是,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忧愁或苦恼,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消除压抑心理,恢复心理平衡。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1)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头脑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2)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择业过程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调整自己,是在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这都将导致择业过程中的失败。

(3)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挫折,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挫折与竞争相伴随,挫折与创造相伴随,挫折与人生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要成才,必屡经挫折。挫折对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篇3:浅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1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焦虑心理

面对复杂的就业现实, 繁如浩海的就业信息以及残酷的择业竞争压力, 一些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忧虑自己是否能够找到工作, 担心将来工作能否带给自己预想的自我发展空间, 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等等, 从而产生忧虑、烦躁、心理紧张等问题。

1.2 依赖心理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出生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从小到大在父母和家庭的呵护下成长, 面临择业问题就业压力时选择了逃避依赖的心理, 总希望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能够一手操办自己的就业问题;也有一些同学对学校或其他同学产生依赖心理, 幻想着学校能够帮忙联系工作, 周围的同学能够帮助自己一起找到理想的工作。

1.3 自卑心理

也有一些大学生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 例如学校的名气、专业的冷热、学习成绩的高低、个人的生理条件等, 产生了过低的估计自己、全盘否定自己的自卑心理, 从而不敢去竞争, 缺乏进取意识, 总是自怨自艾, 白白浪费了择业的好机会。

1.4 自负孤傲心理

与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相反, 也有一些学生一直成绩优秀, 各方面条件优越, 自我意识强烈, 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优秀, 自己能够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而产生了自负和孤傲的心理, 盲目夸大自己的优点, 忽视自己的不足, 不愿与其他同学分享求职心得经验, 就业期望值偏高甚至不切实际, 给自己的择业带来危害。

1.5 盲从心理

盲目从众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大众社会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也广泛存在, 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 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 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 在别人的无意暗示和自己的主动盲从心理影响下, 跟随大众的择业趋势步伐, 不敢做出自己的决定也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 从而丢失了自己的择业优势。

2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 就业市场上的就业形势也在激烈的变化着, 与此同时进行着的高校的扩招, 也在急剧改变着就业市场的供求状况, 加之部分地区在保障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缺失或者滞后都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产生。

2.2 学校原因

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大幅上升, 巨大的就业压力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高校现阶段的就业指导职能还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停留在发布招聘信息、办理离校手续等事务工作阶段, 对于学生择业心理的辅导以及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关键工作尚未开展或者是开展的力度不够, 这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心理。

2.3 家庭原因

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其家庭成员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包括择业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父母过于望子成龙, 对孩子的职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于偏激, 例如片面强调公务员等机关事业单位的较高社会地位或各种垄断国企的高福利待遇, 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 在求职道路上遇到挫折之后很容易产生各种择业心理问题。

2.4 个人原因

上诉三种原因均为外部原因, 个人原因是产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内部原因、根本原因。究其个人原因, 主要为以下二个方面:

2.4.1 个人素质、综合技能存在缺陷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无论在任何一个环节产生瑕疵都会或多或少的对于学生的综合技能产生负面影响, 而随着高校的大幅扩招, 生源数量的直线上升也带来了生源素质的相对下降,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 也有部分学子忽略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在面临残酷的择业竞争时, 个人素质及综合技能的劣势极其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问题。

2.4.2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有偏差

有些同学长期存在自我优越的意识, 认为自己家庭出身优越、学习成绩优秀, 从而在择业时片面强调自我的优势, 以至于择业“高不成、低不就”, 这种情况在部分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另一方面, 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个人生理条件的限制, 而过低的评价自己, 忽略了自我的专业优势、个人的兴趣爱好, 对于择业抱有悲观的期望。

3 择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3.1 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择业观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择业观,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与长远意识, 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关系,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体现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3.2 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和优化

客观的认识自我, 客观的认识竞争, 树立艰苦创业意识,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 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坦诚面对现实, 拓开思路, 转变观念,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自我转化不良情绪,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维护心理健康。

3.3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大学生求职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个人综合素质, 其中包括专业技术水平、个人素质特长以及其他实践技能。加强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素质和技能战斗力, 对于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树立自信、缓解压力、舒缓心情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 加之目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我国就业市场的整体形势日益严峻,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时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本文从典型心理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入手, 提出了调适的方法。

篇4: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调适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业生在离校时,待就业的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全国的就业形势也颇为严峻,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考验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出发,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求职大军中越战越勇,赢得自己人生的第一场胜仗。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应的调适方法进行探析。

1.求职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消极心态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毕业生主观认识的偏差,也有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所存在的客观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心态是一个综合的矛盾体。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社会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全球经济低迷,这些因素都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然而,社会、学校因素固然重要,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小觑的,相对于我们不可控的客观因素而言,剖析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而探索相应的应对措施就尤其重要。

1.1 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和职业认识严重不足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首要因素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没有全面地认识,不知道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择业时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有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加之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职业的了解不足,就业目标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同样的,对客观环境及自我的认识不足在浮躁、从众、自卑、自负心理的形成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方向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这种目标和方向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在就业时的浮躁、盲目心理主要就在于其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这类毕业生不可能充分兼顾整体与局部、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最终面对纷繁复杂的抉择时不知所措,导致盲目从众。

1.2 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也是形成不良心理的因素之一

例如有的大学生缺乏竞争、自主意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养成了一种依赖性,竞争意识缺乏。另外,有些毕业生先天存在的悲观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一遇到竞争就忧郁,一感到压力就紧张。这使得这类学生遇到问题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困扰。还有部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现实的严峻性,在求职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相对较客观的择业信息,修正自己的职业理想,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了解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业岗位越来越少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担忧心理。也正是因为自身个性的特点,他们恢复自己积极的心态要比别人来得更困难些,需要的缓冲期也更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善的。因此,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应注重自身的个性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1.3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各种事情就由家长一手包办,生活上一帆风顺,同时,长期的校园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加上毕业生都是初次面对就业现实,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因而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例如挫折心理、冷漠心理,就是毕业生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而产生的负性反应。

2.求职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

面对就业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1 转换角色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活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上有老师同学为伴、经济上有父母的呵护和支持,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生校园被称之为“象牙塔”,成为大学生回避社会压力的港湾。然而,几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对环境的巨大差异,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转换角色。

所谓转换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受父母老师呵护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想正确、理性地选择职业,就必须做好转变角色的心理准备。要很好地适应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的变化有敏感的察觉,进而找准自己的位置。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客观、冷静地进人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所以,做好面临挑战的心理准备,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认识,是大学生理性面对就业压力的第一任务。

2.2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

要增大就业的成功几率,大学生在就业前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社会大环境,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了解自己要从事的行业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逐步清晰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扬长避短,恰当选择适合自己奋斗目标的职业和单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只有将择业目标与本人所具备的实力匹配起来,才能避免理想主义,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3 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如果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规避竞争压力的屏障,那么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首次体验到了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在走向社会之前,要迎接新的挑战,要在新的环境中赢得胜利,强化竞争意识是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大学生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就业竞争,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就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达到理想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树立竞争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就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锻炼出较好的口才,交流时口齿伶俐、表达清晰;合理利用有关规则等。

2.4 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负性情绪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是正常的,要取得最终的成功,取决于个体如何看待挫折。遇到挫折,不消极退缩,采取积极的态度,勇于向挫折挑战。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各种挫折是正常现象,切不可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果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首先要正视挫折,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长能力的好机会。其次,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很多,如转移、自我安慰法、寻求社会支持法、自我暗示法等等。转移是指个体在遭遇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例如,在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后感到很沮丧,为了让自己尽快地从这种情绪当中走出来,可以让自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投入到未完成的学习当中去,借行为的改变转移自己情绪的焦点。自我安慰法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免疫力的常用方法。例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可以安慰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还没有出现;遭到拒绝,可以多想想这家单位不好的地方。这是心理学当中著名的“酸葡萄”效应,可以帮助自己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社会支持是帮助我们支撑我们的重要力量。遇到困难时,可以找到自己信赖的亲友倾诉,向他们寻求帮助,适度宣泄情绪,尽快从失意的泥沼中解脱出来。另外还有自我暗示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可估量,在生活中,特别是在求职择业这样的应激事件中,大学生应当学会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每天有意识地关注自己优点,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通过时间的积累,必定会在重塑自信心方面产生巨大作用。此外,还有很多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缓解自己因就业产生的不良心理。

2.5 遇到困惑要善于求助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困惑、迷茫甚至悲观情绪,对前途失去信心。遇到这些问题,大学生自己不能处理时,要学会向相关人员求助。比如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谈谈这方面的感受,以取得帮助,或向就业指导老师求助、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等。平时应多听一些校内安排的毕业生就业心理专题讲座,多看一些相关资料,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心理困惑。

值得提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既需要一定时间的保证,还需要家庭的配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问题,力争共同努力、最大程度地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曾恒.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08.1.

[2]虞鲲.大学生就业消极心理探析[J].经济师,2003.8.

[3]宋荣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23).

[4]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

篇5: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裴海艳

[摘要]在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医学专业就业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医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抉择。文章通过分析高职医学生择业心理矛盾和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心理调适的方法,以期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合理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择业心理矛盾,摆正择业心态,实现顺利就业。

篇6: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积极调适心理,实现优质择业

——与大学生谈“择业”

何安明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择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是大学生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导读】

一次失败的择业经历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小李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小李是因为得知与其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甚至想打退堂鼓,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失。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制度的改革,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众多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口头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除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心理知识讲坛】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诸如矛盾、攀高、焦虑、恐惧、依赖、求稳守旧、自卑、盲从等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心态问题。

其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成就动机较高,择业的理想化成分居多,部分大学生还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身份自居,无视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现实,无视高等教育早已平民化的客观实际,不能客观务实的对待求职。他们的择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前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其二、缺乏职前准备产生焦虑心理。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和转折。面对如此重大而又陌生的课题,大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不能给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择业指导和建议。职前准备严重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瞻前顾后,无所适从,一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一旦求职受挫,容易怨天尤人,指责抱怨,心理冲突便由紧张烦躁、忧心忡忡发展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绝望心理,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也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

其三、依赖心理严重,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面对择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全职保姆”,给自己明确的择业指导意见和帮助;或希望家人、亲戚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自己坐享其成。此种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其四、求稳守旧心理明显,缺乏进取精神。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依据大体表现为报酬、发展机会、特长兴趣对口、权利、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的地域等。综合这些要素,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驱动,公务员无疑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在有编制的事业

单位和具有风险的企业单位之间,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事业单位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僧多粥少现象异常严重。

其五、明显的自卑心理,造成悲观沮丧。自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不少大学生或会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沮丧,这种所谓的“出身不好”可能是因自己仅仅是专科、普通二本或三本毕业,或因所学专业冷门,面对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自贬身价、自惭形秽,自卑感严重,不敢与之竞争;或因己社交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而郁郁寡欢;或因屡次求职失败而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择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立足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倾向,针对他们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这需要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从下属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第一,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1)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等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时才不至于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求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不依个人喜好为转移,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才能自觉克服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才有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2)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自信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表现,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自信是大学生择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树立自信心,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作后盾,才会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尽快成熟起来。(3)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消失,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把握机会,主动进攻,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4)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能力、专业也不尽相同,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尽早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指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5)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心态。大学生在择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素质决定命运,心态成就未来。心态不同的大学生会在求职择业时选择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积极者会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会乐于不断向好的方面改进和发展;而消极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强调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自己的人生错位,他们总是抱怨、等待乃至放弃。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适心态,学会调控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第二,高校要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1)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教学意义重大,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随着就业择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指导教学越来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影响面最广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的择业指导教学尚处于学校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边缘,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专业的师资,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致使择业指导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择业指导教学,要研究择业指导教学在目标、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将择业指导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择业的个性化指导,为他们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学和“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咨询;要加强活动课程建设,通过采取模拟面试、顶岗实习、作业实训、个别辅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求职压力,增强择业意识,提升择业综合竞争力。(2)加强择业心理辅导,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大学生择业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而,加强择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择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二是注意提高大学生参与择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三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增强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3)加强择业咨询力度,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及心理问题。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择业的心理教育,如可在大学生中开展“我是谁”的测试活动,可进行人格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教育,更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通过测试分析,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准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白我,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做好在求职、自荐、笔试、面试等各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对应。

总之,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理性、正确的择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发展契机,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想做到理性、正确的择业,不仅需要大学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完善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养,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高校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服务。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篇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和环境变化因素出发,系统研究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这些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干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按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提出了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相应措施,培养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 影响因素 调适

近年来在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约有1/3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因失眠、失恋、担心失业等因素造成心理问题而就医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大学校园的自残、自杀、他杀等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例如,6月25日,一起令人震惊的血案发生在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预防医学级学生安然向同班同学崔一平砍下80余刀,致使崔一平死亡;2月20日至3月1日10天内,华南农业大学连续四名学生自杀身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生理发育、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与前途理想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精神压力加剧,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等问题的严重存在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各方关注的时候了。本文就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影响因素

据报导,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存在两个规律: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状况从简单走向复杂;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向。基于人与人之间特殊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形成原因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1认知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群体,他们对社会和生活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且由于学习上的优越性,他们的言行在家里和社会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尊重,然而他们由于自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加上他们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引起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的偏差,喜欢将各种问题进行绝对化考虑,偏执地认为自己的各种想法完全正确,但当事物发展方向和自己思考的不一致(或者完全相反)时,就认为自己与社会格格不人,从而糟蹋自己或孤芳自赏或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等障碍,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干扰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心理调节系统的正常发展。

1.2环境变迁的影响。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对大学新生而言,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中学阶段,听老师讲述的大学是充满活力、生机蓬勃,只要考上大学,毕业后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上大学后,通过与高年纪学生的接触,感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高中阶段一样存在着压力,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习进度快,而且毕业就业时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灵活,且受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毕业生价值悬殊,学历层次不同收人差异很大,名牌大学和一般院校以及学科特色的强弱、专业的冷热、综合素质的高低都将在实际收人上有较大差距,这些就需要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技术才华、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对于专业不够热的,还需要选修一些别的专业的课程,考虑到这些因素,有些新生就会产生学习焦虑症,还有些学生看到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情绪波动较大,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或对热门专业的学生产生妒忌、猜疑和敌视的心态,甚至采取了不够理性的行为。

(2)学习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在中学阶段,由于有升学的压力,老师管的非常紧,学校也要进行“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学习属于“压迫式学习”,学习环境非常紧张;到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老师的管理也比较松散,虽然也有考试,最多也只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两次,并且考试的范围也基本上在老师的授课范围之内,只要把上课笔记弄懂了,就可以过关,平时学习只有靠自觉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大学新生学习上一下子就放松了警惕,学习上也得过且过起来,从而导致第一学期都可以过关,第二学期开始有补考,大二开始大面积补考,最后只要听说考试就头疼,导致“考试恐惧症”。

(3)角色的转换带来的不适应:在高中阶段,能考上大学的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习佼佼者,老师都特别关爱他们,同学们都围在他们周围,奉承他们,到大学后,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学习上的优越感一下子都没有了,并且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班上的尖子生,从而会产生猜疑、压抑的心理障碍。据报道,某高校的一名女生就由于这种学习上的角色转换的不适应,而产生极度的精神压抑症,最后不得不退学。

1.3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第一个环节,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组织,而家长是人生道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心理状态、个性品质、学识水平、社会态度、教子方式、家庭稳定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管得太死,不给子女自由的空间,超出了孩子的个性能力,让孩子成天在一种高度压力下生活;有些家庭由于家长的学识修养、人文素质、文化道德水平不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专制,处理问题粗暴简单、武断暴躁;有些家庭由于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对孩子采取不管不理的态度,对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对子女过于溺爱、迁就和放纵,坐视不管,放任自流,没有尽到家长应有的责任;还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拮据,特别是从农村和贫困边远地区来的学生,高额的学费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生活费还常常没有着落,使得他们产生心理负担、苦闷抑郁,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和身边的同学交往;这些家庭中不良的因素,都会使大学生形成冷漠无情、孤僻消沉、心烦焦虑、骄横狂妄,甚至敌对逆反、易怒狂惹等心理障碍。

1.4生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发育成熟,已有朦胧的性意识,加上周围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变化,渴望谈一场快速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并对之希冀甚高,调查表明,大学生中谈恋爱的人,一年级约为巧%,二年级约为25%,三年级约为40%.四年级约为65%。有的学生在进校一个月内就确定了意中人,然后就去追求。但由于对恋爱缺乏深刻认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缺乏理性,喜欢仅凭外表一见钟情,不能做长远考虑,彼此间缺乏深入了解,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等众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经常出现失恋,有些大学生对失恋心里准备不足,面对爱神丘比特的刺伤,失恋后所引发的不良效应,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有些甚至出现自残等变态行为,调查显示,失恋在所有造成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约占30%;还有些大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自身德才学识不高,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搞多角恋爱,从而产生纷争、冲突,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酿成了悲剧,给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

1.5网络因素的影响。网络是廉价而又便捷的学习方式、通讯方式和娱乐方式。网络世界大量的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是个有利有效的学习工具,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秀不齐,宝藏与垃圾共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垃圾信息成为干扰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妨碍了人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再加上网络交流的快速性、隐蔽性和虚拟性,可以让人肆意发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很容易使人产生网络依赖性。

从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由于对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或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或对网络空间新鲜事物的迷恋,加上他们已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使得他们更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而他们的心里素质不强,自制能力较弱的特点,可能使他们棍淆网络与学习、网络与生活的关系,沉迷在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由此也产生了或轻或重的网络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是“网虫”的中坚力量,也是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对策

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诸多方面的压力,会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调节,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心里障碍的调适对策。

2.1建立多层次的心理保障体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救助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证,要使心理救助行之有效,首先必须建立起上下通畅,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的多层次的心理保健网络。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1)学生心理协会。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2)院系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工作人员甚至课任老师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心理咨询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2.2从新生人学教育着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生刚进人大学,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会产生陌生、紧张和不适应等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做好新生人学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作好思想准备。如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以便新生更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心理,更好地投人到学习生活中。同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3进行实证性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跟踪时代变化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要关注不同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群体,新生群体等)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特征,针对性地开展实证性调查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个体学习与生活的部分背景材料、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简介、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可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注意跟踪了解、交谈,适时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另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学生各种常见心理障碍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2.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人教学计划。目前,不少高校俄思想道德修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创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体系,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非常紧迫。开设心理健康系列教育课程,采取必修、选修或讲座的形式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引导和人格教育,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试,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以保护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知结构为主要内容,以问卷、座谈、测试、分析等为手段,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偏异情况以及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和要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5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辅导。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羞于面对面与人交流,因此,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以全面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倾述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

(1)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大学生的抗应激反应,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专题讲座主要是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授课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内容包括新生适应、大学生恋爱、职业发展规划和由招生就业处实施的就业应聘辅导等,新生适应形式的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等问题;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专题讲座主要是提高大学生恋爱的道德意识,包括明确选择对象的道德准则、提高忠诚高尚的责任感和加强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的道德义务;职业发展规划专题讲座是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提高知己、知彼、抉择与行动能力为内容的讲座。而就业应聘辅导专题讲座是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应聘知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讲座。通过这些形式的专题讲座,促使关心同一问题的大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地缓解或排除其心理障碍。

(2)利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网络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的特点在心理咨询辅导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各种不良隋绪,如利用网络媒体开设网络心理学常识、心理卫生保健常识及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也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网站,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布告、个别或团体网上即时文字交谈的方式,在为当事人保密的情况下,在平等与轻松的咨访关系的氛围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同时,还便于双方的思考分析,咨询信息的存储和典型案例的查询。

(3)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通过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发现大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再通过以班级或同类学生为单元的团体,以专题咨询讨论的互动辅导方式,让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如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孤独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三、小结

篇8: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案例导读】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时, 小李去面试, 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 小李是因为得知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 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 一时间信心全无, 甚至想打退堂鼓, 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心理知识讲坛】

自信心不足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 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 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 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 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 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 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失。

毫无疑问,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制度的改革,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毕业即失业”成为众多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口头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 除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诸如矛盾、攀高、焦虑、恐惧、依赖、求稳守旧、自卑、盲从等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心态问题。

1.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 往往成就动机较高, 择业的理想化成分居多, 部分大学生还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身份自居, 无视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现实, 无视高等教育早已大众化的客观实际, 不能客观务实的对待求职。他们的择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2.缺乏职前准备产生焦虑心理

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 也是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和转折。面对如此重大而又陌生的课题, 大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加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相对滞后, 往往不能给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择业指导和建议。职前准备严重不足,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往往瞻前顾后, 无所适从, 一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一旦求职受挫, 容易怨天尤人、指责抱怨, 心理冲突便由紧张烦躁、忧心忡忡发展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 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也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

3.依赖心理严重, 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面对择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 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全职保姆”, 给自己明确的择业指导意见和帮助;或希望家人、亲戚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 自己坐享其成。此种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4.求稳守旧心理明显, 缺乏进取精神

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依据大体表现为报酬、发展机会、特长兴趣对口、权力、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的地域等。综合这些要素, 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驱动, 公务员无疑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在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和具有风险的企业单位之间, 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 事业单位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僧多粥少的现象异常严重。

5.明显的自卑心理, 造成悲观沮丧

自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 不少大学生或会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沮丧, 这种所谓的“出身不好”可能是因自己仅仅是专科、普通二本或三本毕业, 或因所学专业冷门, 面对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往往自贬身价, 自卑感严重, 不敢与之竞争;或因社交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而郁郁寡欢;或因屡次求职失败而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择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立足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倾向, 针对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 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 这需要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1.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 振奋精神

第一, 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 只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等, 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 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 在择业时才不至于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不依个人喜好有所转移, 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才能自觉克服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才有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发掘潜力, 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 增强自信, 克服自卑心理。自信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表现, 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自信是大学生择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树立自信心, 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 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自信不是自负自傲, 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 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作后盾, 才会有真正的自信, 因此, 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 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培养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 尽快成熟起来。

第三, 树立竞争意识, 增强竞争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 在竞争中生存, 在竞争中发展,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 做好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 把握机会, 主动进攻, 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

第四,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 能力、专业也不尽相同, 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尽早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的基本特征,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可以有效地指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 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

第五, 学会自我调适, 养成良好心态。大学生在择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素质决定命运, 心态成就未来。心态不同的大学生会在求职择业时选择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积极者会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 会乐于不断向好的方面改进和发展;而消极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 强调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自己的人生错位, 他们总是抱怨、等待乃至放弃。因此, 大学生要学会调适心态, 学会调控情绪, 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2.高校要加强择业指导教学, 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

第一, 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教学意义重大, 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 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 掌握求职技巧, 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 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随着就业择业形势的发展, 就业指导教学越来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影响面最广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 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高校的择业指导教学尚处于学校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边缘, 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也刚刚起步, 缺乏专业的师资, 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 致使择业指导教学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择业指导教学, 要研究择业指导教学在目标、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 将择业指导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加强对大学生择业的个性化指导, 为他们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学和“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咨询。要加强活动课程建设, 通过采取模拟面试、顶岗实习、作业实训、个别辅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等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平台, 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环境中感受求职压力, 增强择业意识, 提升择业综合竞争力。

第二, 加强择业心理辅导, 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大学生择业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而, 加强择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访谈和问卷等, 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及其产生的原因, 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 重点解决“四困” (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择业困难) 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二是注意提高大学生参与择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三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 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

第三, 加强择业咨询力度, 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及心理问题。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 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择业的心理教育。例如:可在大学生中开展“我是谁”的测试活动, 可进行人格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教育, 还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通过测试分析, 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 找准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做好在求职、自荐、笔试、面试等各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对应。

上一篇:多功能的书作文下一篇:LV—2012年度零售运营管理培训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