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了解、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对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解决当前学前师资缺乏、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以及解決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择业观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择业观学前教育论文 篇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摘 要: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近代西方盛行的社会文化思潮,对我国当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当代的大学生影响尤为显著。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具体策略,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学前教育 本科生 消极影响 对策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兴起之初震撼了整个西方思想理论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声势日趋浩大,20世纪90年代声势渐微。但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新一代人的成长,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热度再度飙升,其影响力再度得到体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福柯和利奥塔,他们崇尚批判现代。其显著特征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倡导多元、提倡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它反对传统文化的一元性、中心性、整体性、稳定性,反对历史社会群体意识、国家形式和乌托邦,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规律和原则来解释、说明和统治世界,反对任何试图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人,它以一种彻底的否定精神去怀疑所有统一的、绝对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它倡导多元主义、世俗化、历史偶然性、多变性、无序性、差异性、矛盾性等,主张发挥个性、自我表现、个体主义,甚至还包括无政府主义、纵欲。概而论之,从正统性转向非正统性,从二元论转向多元论,从绝对性转向相对性,从统一性转向差异性,等等,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特质。

可见,后现代主义展示出的是一个破碎的、无序的、不确定性很高的世界,它批判传统,提倡个性,具有一定的进步色彩,但其还未能摆脱传统的束缚而形成自己的道路。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消极影响

学前教育在当今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国家到地方,在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上都下了很大的力度。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第一线主力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对象。作为未来与儿童直接接触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培养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事业能否科学、正确地发展,更是涉及下一代乃至再下一代的成长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迅速走向成熟,后现代主义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向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扩张、渗透,并开始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风靡。它带来的是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积极影响来看,后现代主义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主张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扬个性,提高效率。而从消极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念出现偏差

在如今包罗万象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大学生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怀疑主义,崇尚反主流,甚至是非主流。有些大学生借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放弃信念,反主流文化,反传统。甚至有的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都产生了怀疑乃至反对,进而开始怀疑和否定国家制定的一切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这是十分令人忧虑和危险的。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无法保证百分之百地得到落实和实施,这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二)影响大学生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普适的规律和理论来说明和统治世界,崇尚非同一、世俗化,尊重各种关于社会理想、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选择。这种颠覆和解构传统的文化思潮无疑会很吸引大学生,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接受应试教育多年,来到大学这个相对开放的平台,潜意识中会有一种想要释放和展示自我的要求。大学生已有的经过培养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受到冲击与挑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学校、教师的要求持否定态度,对于所要学习的理论和技能表示怀疑,进而表现为上课缺勤、旷课,占用上课时间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浪费了大好的时间,没有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受到了影响,显得幼稚与任性,不以社会的最大需求为目标,片面地追求自身价值,在就读期间置培养目标于不顾。我们因此看到,很多学生为了成为模特穿梭于各个秀场,为了成为演艺明星参加各类的演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学前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需要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身,以备将来投入到伟大的事业当中。后现代主义却以其全面摧毁、完全颠覆的彻底否定精神和戏弄经典、嘲弄崇高的游戏化理论表征,给大学生带来了强大的负面冲击。

(三)使大学生责任感缺失,行为方式失范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责任是人们给自己扣上的锁链。这种观点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实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等倾向,他们放弃了对社会、家庭、他人的责任,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自己享受,以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在行为方式上,有些学生玩世不恭,追赶时髦,甚至言行粗俗,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丧失了本身的道德底线。倘若放任下去,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影响,未来的学前教育事业将会呈现一种灾难性的局面,未来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将无从谈起,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会遭到严重威胁,可能产生的影响会更加深远。

三、针对消极影响采取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生们渴望张扬个性,容易导致心理失衡。教育工作者要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从学生自身出发,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考虑设置心理辅导课,或者长(下转2页)(上接3页)期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学前教育学的教师要和心理学的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借鉴和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时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尊重学生,以帮助学生为目的,坚持以疏导为主,说服教育,帮助学生从现实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切不可急功近利。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因此,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与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学校和学院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举办各种活动的同时要注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品味要高;同时要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学习、比较中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品德等。同时组织各种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提高专业兴趣,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三)加强日常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与中小学不同的是,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而且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增强,大学的管理相对而言非常的松散,这就导致了很多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学生逃课、旷课,而且对此还振振有词。这一方面是对学业的不负责、对纪律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安全的漠视。所以,要加强日常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提高查课、查寝的频率,加强力度,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作用,对班级内的不良势头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防患于未然。各任课教师也要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对待学生无故旷课的现象不能坐视不理。教师要注意自身在授课时的言行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方针,确保不因自己一时失言而让学生受到错误的启发,教务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

后现代主义思潮伴随着新世纪科技、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重新席卷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在兼容并包的大学校园,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它尊重个体意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它给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承担着未来重要的任务,教育工作者更要高度重视,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不要让他们成为大龄的“非主流”,否则那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悲哀,更是未来学前教育事业的悲剧。

作者:鞠亚林

大学生择业观学前教育论文 篇2:

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

【摘要】了解、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对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解决当前学前师资缺乏、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以及解決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认知,对当前就业形势盲目乐观,民族地区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滞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学前教育专业 就业意向

一、问题提出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大学毕业生达795万,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进一步重视,迎来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春天。2010年贵州省幼儿园专任教师只有14623人,伴随着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截至2015年底,贵州省新增幼儿教师55856人。在今后的几年中,还要以每年新增5000名幼儿教师的速度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1]。

“就业意向是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稳定性的,在职业选择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初步的、浅层的就业需要。有可能发展成为实际的就业行为,也可能消退,不能发展成为就业行为。”[2]目前,关于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问题的研究还很少。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李攀指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会选择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并且积极就业,就业地区以家乡为主,但就业定位把握不够准确,职业期望不切实际[3]。尽管近几年贵州省新增了不少幼儿教师,可是由于长久以来教育问题欠账过多,幼儿教师培养数量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再加上目前幼儿教师的工资较低,待遇欠佳,很多幼儿园存在教师严重缺乏现象。因此,了解、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尽早发现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对贵州省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解决学前师资缺乏、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解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贵州省三所少数民族自治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5份,有效问卷22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7.4%。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访谈法。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和就业意向情况调查两部分,访谈法针对为何会有如此就业意向对上述三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结构式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被试中女生占88%,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将近60%。农村户口占78.1%,城市户口人数较少,家庭月收入3000元左右的居多。可以看出,这三所地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家境并不是很好,并且大多数来自贵州偏远地区。

2.就业意向分析

(1)毕业预期去向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马上就业,说明他们对就业报以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了解目前贵州省幼儿教师师资缺乏的现状,也可能与他们当中大部分家境欠佳,希望能迅速就业为家庭减少负担有关。

(2)择业地区

调查显示,65%的学生意向就业地区在家乡省会。全部调查对象中80%以上为贵州省内生源,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贵阳就业,只有5%的学生选择到边远地区就业。其余的选择去东南沿海城市、京津冀地区以及内陆中小城市的比例分别11%、4%和15%。透过数据可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并没有盲目追求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一线发达城市,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就业观还比较冷静。但从他们把目光都聚焦到省会城市这方面,又说明他们对待就业问题并不能客观的进行全面的分析。也就是说如果所有贵州省的人都到贵阳就业,势必会增加就业难度。另外,仅有5%的学生愿意去到边远地区就业,说明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就业,也体现出现在毕业生缺乏能吃苦的精神,不愿意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

(3)就业途径

关于择业途径的调查显示,35.9%的毕业生最愿意通过校外招聘会的形式择业,选择最愿意通过校内招聘会的比例是29.5%,选择亲友介绍的和自主寻访以及其他的分别为10.7%、19.6%和4.3%。数据表明在择业途径上,校内招聘会并没有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途径。通过访谈发现,毕业生觉得校内招聘会对他们的就业帮助不大。首先校内招聘会的规模有限,到学校来招聘的单位数量有限,招聘的人数更是有限。其次有些来招聘的单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另外就是校内招聘会在时间安排上不太适宜,经常会与实习或是一些考试冲突。可见学校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方面并不充分。

3.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1)就业情感、态度

调查发现,在对就业前景所持态度方面,58.5%的毕业生表示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持一般态度的占31.8%,不太乐观以及不清楚的占9%。关于是否有明确的个人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调查显示,认为自己非常明确和比较明确的为59%,只有6%的毕业生表示不明确。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多半以上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于就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不乐观,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就业,大部分的毕业生在心理、情感方面做好了思想准备。

在所找职业与理想有差距的问题上,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44%的学生选择先试着干再找机会跳槽,选择努力适应新工作的占42%,9.6%选择坚决不干重新找,剩下的为没考虑过。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持积极的态度,在对就业的认知方面也表现出向上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关于就业与择业,他们将就业放在了首要位置。这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为当前补充幼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可以使当前幼儿教师严重缺乏的现状得到适当的减缓。

(2)就业关注视点

在择业关注问题上,发展前景和薪水所占比例最大,随后是与家人在一起,而选择专业对口排在第四位,仅占14.4%。发展前景排在了薪水之前,说明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不再将薪酬作为判定职业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开始意识到事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但专业对口排在第四位表现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及关注度并不高,对学前教育事业、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还远远不够。可以看出他们对当前所学专业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表现出严重不足的倾向。

(3)外界影响因素

影响毕业生就业意向形成的另一因素是学校的就业指导。对于学校是否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67%的毕业生选择有,而还有33%的毕业生选择没有。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没有任何的印象,或者说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关于就业时最需要的服务是什么,调查显示,紧跟在求职面试技巧指导之后的是就业信息指导和职业认识指导,分别占比例的57%和48%。这两项内容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就业需求服务选项中却有如此高的比例,不得不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很不明确、不全面。另外,调查表明,目前网络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其次是招聘会,而学校就业机构作为专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的服务机构却排在了第三位。由此可见,民族地区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还很不完善,不理想。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影响力不够,意义不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缺乏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认知

贵州省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认知不全面,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意义、价值认识不够。调查显示接近50%的毕业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缺乏了解,结合访谈发现,很多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之所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因为觉得小朋友很可爱,可以每天和他们玩耍。另外听说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好就业。此外还有的学生并没有报考此专业,是后来被调剂过来的。四年大学上下来,虽然对本专业有了一点了解,但仍然只是些皮毛,以至于参加幼儿园教师招聘面试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幼儿教师职业时,不知道如何应答,有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喜欢孩子,这样的回答还算是好的,有的干脆回答不知道或者是因为家人认为女孩子当幼儿教师最合适。由此可见,贵州省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缺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深入理解,缺乏对学前教育的深刻认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懵懵懂懂,还只停留在浅表层。特别是对贵州省学前教育政策、总体目标及整体规划不清楚。此外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的了解。

(2)对当前就业形势盲目乐观

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就业观也基本趋于理性,但从就業地区、单位性质等就业意向看可以感觉到,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所持的乐观态度还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切实际。“广覆盖、保基本”,以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以村级幼儿园建设为基本,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是当前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工作。这些农村幼儿园建成后需要大量幼儿教师,可以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但大部分毕业生把就业地区定位在省会贵阳而不愿意到农村或者偏远地区,这样就会导致就业难度和就业压力加大。另外,贵州省近年加大了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目前有13所师范院校开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很快大批毕业生将面临就业问题,可想而知就业形势并非一派大好,而是很严峻,而且会逐渐更加严峻起来。所以说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

(3)民族地区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有待提高

从求职能力、方法、技巧欠缺被贵州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作为择业不顺的首要原因,到毕业生对求职面试技巧指导、就业信息指导、职业认识指导的强烈需求,再到他们最愿意通过校外各种招聘会选择就业,以及学校就业机构没有成为学生们就业信息获得的主要渠道,种种调查结果均显示出学校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滞后性,无针对性,体现出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不到位,不完善。

2.建议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置相应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4]。当前,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而生涯规划的新型就业指导模式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伴随着大学的整个四年。在大学第一年主要介绍专业的发展前景及相关课程内容,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边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边树立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第二年开展一些培训、讲座,并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第三年将其与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相结合,举办一些与求职面试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在日后努力改进和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择业不顺的原因中首选的是“能力、方法技巧的欠缺”,基于此在大学的第四年,学校可以在课程中增加设置这方面相关内容,对学生的就业技能技巧进行指导和帮助,以保证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此外,政策法规、国情、省情的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内容,这其中蕴藏着各种信息。

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很多高校是以一些讲座、宣讲会的形式展开。研究者认为,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不定期地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与学弟学妹们交流,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感受以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等。此外邀请学前教育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幼儿园园长和一线优秀幼儿教师做专题讲座,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另外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将就业指导课程搬到附近的幼儿园,通过定期参观、交流等形式对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更加清楚地、真实的感受、认识学前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幼儿教师职业。

(2)完善高校就业机构

高校就业机构作为一个专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部门应加强对各种就业信息的采集、整理、编辑,尽可能地与社会各界联络、沟通,与用人单位建立积极、广泛、深入的联系,创造良好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确保每一个毕业生都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就业信息。完善、建构多方位立体化的就业辅导机制,使高校就业机构成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枢纽,真正起到纽带与桥梁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

调查发现所有毕业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拥有这样的月薪期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毕业生的月薪期望有时会与现实有一些差距。高校要尽力改变毕业生的这种择业观,毕业生也应该努力正確认识学前教育专业的市场状况。可以组织学生与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交流,向已经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毕业生了解当前的市场情况,以使其了解和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者请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到校介绍他们工作以及生活的经历,还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网络和实践调研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在校大学生认识到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感同身受,教导大学生要脚踏实地,不盲目追求高收入和环境安逸的择业观,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为需要帮助的人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使在校大学生了解,虽然有些地方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是这是对于自己的一种锻炼。借此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择业观。

五、结语

贵州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为本省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充分的就业机会。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身要抓住机遇,努力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正确认识自己,理智对待就业,树立科学、客观、正确的就业观。而高校也要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重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加大就业辅导工作的力度,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工作。努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教育厅学前教育处.贵州教育简况. [2015-03-20].http://www.GZSJYT.GOV.CN.

[2]付义朝,付卫东.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44-152.

[3]李攀.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3):43-46.

[4].冯刚等著.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7-242.

作者简介:屈维(1971-),女,汉族,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从事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研究。

作者:屈维

大学生择业观学前教育论文 篇3:

学习、就业

摘 要:调查显示,学习、就业是民办高校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涉及前途出路、未来规划、事业发展,是人生旅程中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学习事关知识的接受、道德的修炼、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成功择业、顺利就业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而言,学习和就业是永恒关注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对二者的关注更为热情、紧张、紧迫,甚至焦虑。原因有主客观之分。主观上,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客观上,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现实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等因素造成。认清现实,分析原因,探寻对策,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安身立命和长远发展大有助益。

关键词:专业学习;通识学习;实践学习

世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长,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相比之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历史比较短,虽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独立体系,但仍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政策措施有待于完善,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随着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我国、我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多发展。从我省看,目前,民办高校38所(包括12所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30万人(包括9.2万独立学院在校生),分别占我省高校总数的27.7%和在校生总数的18.2%。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民办高校还会有更大发展。深入研究民办高校学生关注焦点问题,以期不断完善相关对策措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系统贯彻十八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精神的重要方面。

本文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通过对2012级学生四个学期、2013级学生两个学期进行跟踪、抽样调查、定量分析,得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最集中的是就业和学习。关注就业的最高,达95.8%;关注学习的也较高,达90.4%。其余比较分散,有关注生活的、有关注时政的、有关注社会道德现象的,接下来仅就最关注的两大话题就业和学习进行分析探讨。

一、关注就业有几何

高达95.8%的学生关注就业,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是目标清晰,积极争取型。通过报考志愿前和入校学习后的咨询和观察,护理、医学、机电、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学生对所选专业是肯定和感兴趣的,问起本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是了解的,毕业后的出路基本上不会改行,都表示会从事本专业。说明这些学生对未来就业是明确的,将来从事的岗位也是清晰的,对就业问题关注充分说明对人生的负责,对未来的积极争取。

二是专业确定,缺乏职业规划型。通过报考志愿前和入校学习后的咨询和观察,临床、经管、建工等专业的学生对所选专业也是肯定的,问起本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不太了解,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是客观的,或父母期望,或好找工作,或师友推荐。对于如何学好该专业,有无职业生涯规划,答案却是否定的。说明这部分学生缺乏主见,对人生更缺乏规划,对未来发展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是专业确定,却摇摆不定,犹豫彷徨。外语专业、工程造价、道桥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持怀疑态度,对自己选择不自信。这部分学生最为消极,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掌握命运的勇气和能力。

二、关注学习有几何

90.4%的学生关注学习,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类型:

1.关注专业学习

进入大学后,接受全新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引发学生内心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关注学习,极其希望寻得窍门和捷径,尽快适应大学学习节奏。

2.關注通识学习

高考指挥棒下,束缚了个性,放弃了兴趣,失去了自由。迈进大学,瞬间恢复自由,重拾兴趣,张扬个性。学生更想知道,除专业课之外,还有什么课程,是否有感兴趣的课程,能否开设感兴趣的课程。

3.关注实践学习

高校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很多,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民办高校还有独一无二的招生团队。学生的热衷程度极高,激扬青春,释放活力,恣意挥洒热情。学生关心本校有哪些社团,社团如何工作,自己该如何选择。

三、关注原因何在

如前所述,“就业”与“学习”是所有高校大学生均关注的普遍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因此,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就业与学习的关注更为热情、紧张、紧迫,甚至焦虑。原因何在?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

主要是学生个体差异导致。

(1)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文化素质基础较弱。从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可得知。基础弱,意味着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那就无法保证以优异或者良好成绩毕业。专业成绩不好,意味着业务能力不强,执业能力较差,不好找工作,或者找不到好工作。

(2)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强。除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开拓创新能力就整体而言,弱于公办高校。

(3)民办高校学生更缺乏发展眼光和长远规划。笔者对860名本科生做调查,发现有考硕士研究生意向的学生仅有106名,仅占12.3%。对3000名专科生进行调查,发现有专升本意愿的只有36%。

2.客观原因

(1)民办高校自身特点的影响

生源特点方面,学生生源较差,文化基础较弱。培养层次复杂,有本科、专科、中专、高中后中职、成人高考等,层次参差不齐。

办学特点方面,一是注重办学规模效益。由于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主要以学生的学杂费为主,因此,扩大规模才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财力支撑。学生规模扩大,为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带来困难。二是大部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特色+热门”专业。专业设置了,学生招到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管理能力能否与时俱进,协调发展,这是大考验。

(2)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有所欠缺

社会认可度是社会大众对某人或某物承认或接受的程度。考量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的最明显的指标是招生第一志愿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从民办高校将招生视作第一生命线的定位,全员招生、全情投入的工作状态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并不理想。另外,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因社会权力有限不能彰显,主要表现为公法性质的欠缺和办学自主权的缺乏。这不但会降低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而且也会限制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3)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力度不够

虽然民办高校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民办高校的社会形象与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称的;国家法律法规对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已经给予了明确的认可,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层面,民办高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以上民办高校自身原因,造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差和不自信导致对就业和学习的极度关注和焦虑。

四、如何应对

1.关于就业

(1)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做到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劳酬匹配的择业观念;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主竞争的择业观念。

(2)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3)调整就业期望,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择业观念

民办高校大学应对自己恰当定位,根据市场需要,按照自己的专业和能力选择职业,新形势下,非公有制单位,广大的城镇与农村都能提供广阔的舞台。

2.关于学习

学习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又包括再造能力(再创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再创造能力是指迅速地掌握知识,善于按照所提供的样式进行活动,这种能力符合学习活动的要求。

(1)认识大学学习特点

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除了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外,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

(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情感方面,对学习任务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二是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学习方法、较强的学习能力。面对知识日益贬值的现状,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教学的始终。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计划。其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和艺术。再次,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参考文献:

孙广勇,毕振力.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变化与政策调整[J].高教探索,2008(3).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协和学院校级项目“山东省民办高校大學生关注热点难点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HXY201208。

编辑 赵飞飞

作者:吴伟伟 刘青敏

上一篇:美术基础教学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