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文明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国梦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论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对中国梦进行了解读,即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实现条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文明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哲学社会科学文明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与形式研究

[摘 要] 通过浙江省安吉县农村居民参与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与形式调查,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与形式进行了探讨。通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观察,得出结论。结果表明,对政策了解程度越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宣传的了解程度越高、较高受教育程度(初高中、中专及本科学历)的、长期居住当地的年轻人的居民越倾向于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对农村居民提出关注生态讯息,培养主人翁意识;弘扬志愿精神,增添生态新动力;完善村民自治,建立沟通渠道等建议。

[关 键 词] 农村居民;生态文明建设;安吉调查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提及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其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最早是由习近平同志在走访浙江安吉余村时提出的。这一理论为安吉县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安吉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代表。

然而,在前期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安吉生态文明建设已处于社会的前列,其公众参与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并且这一情况并非只在安吉存在,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通病。本文调查安吉县农村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的意愿度与形式,深入了解农村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与态度,挖掘影响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因素,并寻找存在这些因素的关键点和彼此之间的相关联系,掌握安吉县居民现今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过程中的担忧问题并结合当地有关企业和政府意见提出有关建议。

对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与形式调查,是为了营造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同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提高居民与政府的满意度。居民参与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发挥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推动民间组织、企业支持政府相关政策,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本文选取“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作为研究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

作为全国最早开始“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创建的县域之一,浙江省安吉县成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广与理论分析中高频出现的明星样本,甚至被赞誉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模式”,是研究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范本。

二、研究设计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经过调查,安吉县一共划分为包括递铺街道在内的8镇3乡4街道共15个行政区域。为了使调查对象更具代表性,本文从安吉县人民政府网站,依据《关于2015年度“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考核验收结果的公示》,选出11个优秀的村镇样本。又以地理位置、村民人口数、户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等条件,筛选出与优秀样本地理位置相近、村民户数较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未达精品示范村要求的村镇,共计26个村镇,最终确定应调研的各个村镇的名单。用各村的户数叠加样本量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村的计划发放问卷数量。

此次调查中,纸质问卷共发放2041份,回收问卷数量为1643份,经过筛选出的有效问卷计1609份,最终的有效回收率为78.8%。

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内容就浙江省安吉县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与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前说明了调查目的和保密原则,采取现场收回或电话记录的方式。

(二)调查结果

在本次的问卷设计中,共分为两大板块:1~5是关于居民的基本信息的,6~23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说明。

通过表2-1的数据可知,在有效回收的问卷1578份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时间、对生态文明政策的了解程度均具有一定的覆盖面。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部分问卷回答的汇总

问卷的1~5是关于居民的基本信息的,6~23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说明。从调查情况来看,精品村的居民对生态文明政策的了解程度高于非精品村,精品村中有八成的居民对生态文明政策有一定的了解,而非精品村中有约六成的居民对生态文明政策有一定了解。从总体上看,安吉县的生态文明政策宣扬程度较好,但非精品村居民还有一定的提高。

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认识性上,七成左右的居民认为生态效益较为重要。对传播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广播及电视、宣传手册是首选,精品村的居民偏好讲座,非精品村的居民偏好公告窗宣傳。说明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政策宣传方式需要有一定差异,适时作出改变。对发展安吉县经济产业的选择上,旅游业受到了近八成居民的支持,说明发展旅游业来发展安吉县经济是众望所归。

(二)相关性分析

1.基本信息

我们发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经过调查和筛选,选定了包括“每年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费用”在内的八项参与安吉生态文明建设形式作为因变量,并选定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对政策了解程度四项基本变量作为自变量,经SPSS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对其进行差异比较,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一些因素对居民参与某些类型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形式较为显著。例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参与基层村民自治的意愿有显著差别,但对观看安吉新闻频率、垃圾分类等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一些因素对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形式有显著的影响,说明他们是影响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重要因素。

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大致把握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寻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可以根据自变量的变化预测对因变量的影响水平。以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对政策了解程度四项为自变量,以“每年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费用”等八项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所得系数可以准确把握自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大小,从复杂的变量中准确地找出本质联系,从而为安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适的建议。

我们得到了参与基层村民自治意愿的回归方程:F=5.60-0.821x年龄,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年龄系数为1.221,并且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年龄越大,参与基层村民自治意愿程度越高。相较于年龄段较高的居民,年龄段较低的居民更有着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说明在现代的教育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家乡的发展,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为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从上表我们得到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及建议的意愿的回归方程:F=0.848+0.729x对对策的了解程度,对政策了解程度的系数为0.729,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对政策了解程度越深的居民,有更强烈的意愿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政策越了解,意味着居民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找出其中的不足,发现缺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在进行生态文明政策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参与其中。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方程:F=2.207-0.374x年龄+0.416x受教育情况+0.221x对政策了解程度,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与对政策了解程度对观看安吉新闻频率的影响是正向的,意味着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越深,居民更有意愿观看安吉新闻,观看新闻频率越高。但其中,对政策了解程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受教育程度并不显著,说明虽然公式中对政策了解程度系数小于受教育程度系数,但它对居民观看安吉新闻的影响更为显著。对年龄因素来说,其系数为负,说明年龄段越低的居民对安吉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

从上表中得到回归方程:F=1.277+0.044x居住情况,居住情况系数为0.044,居住情况对作为志愿者无偿参与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正向的,说明相较于短居于安吉的居民,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对安吉更有责任感,更愿意为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上表中得到回归方程:F=2.362-0.073x受教育程度+0.062x居住情况,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对作为志愿者无偿参与安吉生态文明建设有负向作用,居住情况对居民作为志愿者无偿参与安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向作用。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反而并不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以志愿者等无偿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形式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中作用并不好。而居住情况的系数为0.062,说明越常居住在安吉的居民越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

从上表中得到回归方程:F=0.362+0.753x年龄,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年龄的回归系数为-0.123,说明年龄段较小的居民较年龄段较大的居民更愿意劝阻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年轻人对这一方面更充满责任感。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和相关性分析发现:对政策了解程度越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宣传的了解程度越高、较高受教育程度(初高中、中专及本科学历)的、长期居住当地的、“90后”与“80后”的居民越倾向于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居民更愿意以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形式,参与基层村民自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及建议的政治形式,宣传手册与广播电视和网络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主动向他人宣传本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文化形式,选择自行车或电瓶车以及公共交通出行、选择精简包装的产品、劝阻他人破坏公共财物的社会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对用经济支持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观看当地新闻的政治形式,作为志愿者无偿参与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形式以及垃圾分类的社会形式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度不高。

(二)建议

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社会新面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是在政府实行政策的合理性下对当下居民可进一步改善认知和行为的补充。具体建议如下:

1.关注生态讯息,培养主人翁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同其他建设一样,是一个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也是会随着人们的实践过程而发生改变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每一个居民,都不该脱离时代的潮流,要时刻关注生态讯息,了解国家乃至国际有关生态的动向。以前我们常常认为保護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例如,各类新型生态农场、生态渔场、生态养殖场等。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和每个居民息息相关的,我们为它出一份力,也能从中获一份益。

2.弘扬志愿精神,增添生态新动力

民众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认真履行公民义务,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大力倡导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志愿活动。建立了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环保志愿者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绿色生活进万家活动,向辖区居民入户宣传低碳、环保生活理念。以道德模范、环保达人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志愿者们,通过讲述个人如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进入企业、社区、学校、机关传播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理念。

3.完善村民自治,建立沟通渠道

村内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沟通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桥梁,有效的沟通可以使政策的执行变得更为便利,所以希望居民可以积极主动与政府进行沟通。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只有当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理念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郭占恒.“两山”思想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33(3):20-25.

[2]林永然,陆根尧.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6,32(1):23-29.

[3]丁田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4).

[4]张夺.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2):15-19.

[5]赵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公民主体参与问题的思考[J].才智,2017(8).

[6]张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7]刘艳云.绿色发展中的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机制研究:基于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启示[J].地方治理研究,2017(3):71-80.

[8]王圣祯,崔歌.浅谈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保障[J].民营科技,2017(8):236-237.

[9]乔永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4-29.

[10]胡广.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16(10).

作者:晁昊拓 王可 周未轶

哲学社会科学文明建设管理论文 篇2: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梦

[摘 要]中国梦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论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对中国梦进行了解读,即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梦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中国梦;生态文明;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实现条件

[作者简介]黄 娟(1963—),女,上海崇明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汪宗田(1971—),男,湖北大悟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北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幸福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反思与前瞻研究”(13BKS048)和“ 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以我校为例”(2011133)的阶段性成果。

Key words: Chinese Dream; Eco-civilization; basic connotation; struggle objective; realization condition

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时代更需要伟大的梦想。①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把研究阐释中国梦作为首要任务,讲清楚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②解读中国梦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解读中国梦,充分认识中国梦的绿色底蕴将对拓展中国梦研究、促进中国梦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不管什么样的梦都要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只有奠定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的梦,才是真实而美好的梦和能够梦想成真的梦;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生态梦基础上实现中国梦。①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础

富强关乎国家前途,是国家的理想和目标,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首要目标。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富强。落后主要表现为经济落后,而富强也主要体现在经济繁荣。富强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现实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建设物质文明。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我国变成了资源小国、环境弱国、生态贫国。而且,我们是大而不强,富而不强,“我国距离真正的富强国家还有较大距离。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世界90 位左右。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纯收入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建设富强国家还需面临诸多国内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依然突出,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②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梦的最大制约。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实现国家富强梦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尽快改变目前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③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将经济富强建立在生态富强基础上,走生态优先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圆国家富强梦。过去,我们可以牺牲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今天已经没有绿水青山来换金山银山,将来只有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生态利益日渐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利益,生态财富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财富,生态富强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基础。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

民族振兴关乎民族命运,是民族的理想和目标。民族振兴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复兴,离不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生改善和生态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④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物质文明对民族存亡起着重要作用,其实,生态文明才是民族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先决条件。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①所谓生态兴、民族兴,生态亡、民族亡。生态文明将决定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与支柱,建设生态文明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紧迫需要。赵凌云认为,跟上人类文明步伐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民族复兴的生态约束,才能保证民族复兴的生态空间,才能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生态主权。当前,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基点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可以在现有工业文明基础上,通过跨越式发展,抢占生态文明发展制高点和先机。中国可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强国建设,引领新一轮人类文明转换的潮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相反,如果我们继续沿着传统工业文明道路,就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那么中华民族永远是个落伍者和追随者,根本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重要契机,走一条以生态文明引领工业文明的新型发展道路。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只有实现绿色崛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为了人民的梦想,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人民既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是人民幸福的基本需求。一直以来,我们误将幸福等同于物质幸福,既忽视了人民的精神幸福,也忽略了人民的生态幸福。结果导致,物质幸福有了极大提高,精神幸福与生态幸福不断下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人们的美好回忆,灰天雾霾、荒山黑水成为国民的普遍感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心理疾病增多、生命受到威胁、经济遭受损失、社会矛盾加剧,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幸福生活。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沐浴上温暖阳光、吃上放心食品,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生态需要成为我国人民的基本需求,生态幸福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幸福。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与落后的生态生产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充分提供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提供生态产品。”⑤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使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使命。⑥如果说学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人民幸福的物质梦,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是人民幸福的精神梦,那么吃上放心的食物、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住在优美宜居的环境里,就是人民幸福的生态梦。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完成两个百年的历史使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昭示着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图景。如果说中国梦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之梦,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中国的生态小康梦和生态现代化梦。

(一)建设生态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21世纪头20年称为重要战略期,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增加了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概念,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也就是说,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关系着第一个百年历史使命的能否完成。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①在未来几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要翻两番,相应地,资源消耗、污染污染、生态破坏也将成倍增加,这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这也必将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挑战。“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下去,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就难以完成。然而,同经济建设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期待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将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②我们只有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才能实现2020年的生态小康梦,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建设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与全面转型

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③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富强是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民主是政治建设的奋斗目标、文明是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谐是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是要通过五大建设实现富裕中国梦、民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实现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大奋斗目标,不仅如此,在“五位一体”现代化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奠定生态基础,是其他四大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和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长期以来,我们对现代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缺少考虑,使现代化建设过程变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过程。实现中国梦需要资源环境作支撑,“中国梦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之梦,这个现代化之梦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①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中国梦必须区别于美国梦,美国梦背后是惊人的、不可复制的资源消耗,如果中国梦与美国梦一样,那么人类将需要再有一个地球。如果中国梦能以绿色环保方式实现,将会鼓舞其他国家,也将比美国梦强大。面对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制约,我们不仅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而且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意味着,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国现代化的全面转变和深刻转型,即将生态原则贯彻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领域,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等方面,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生态转型,确保现代化整体转向生态。②随着我国生态小康与生态现代化的先后实现,特别是现代化生态转型的成功,我们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梦的实现条件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其中,中国道路解决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问题;中国精神解决了中国梦的精神支撑问题;中国力量解决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和可靠保证。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一)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发展道路是发展战略的行动路线、具体做法和路径。“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③不同的道路指向不同的梦境,正确的道路引导梦想得以实现,错误的道路导致梦想成为空想。生态文明中国梦的实现首先要解决道路问题,这是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中国道路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综合国力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中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固定化、模式化的道路,它的生机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断适应时代和历史要求,适应中国新的历史任务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以确保社会主义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④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基础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当今生态世情、生态国情和生态民情背景下,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而提出来的。因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生态贫困就更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又红又绿、红绿相间的新型社会主义。因此,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共同构筑了引领中国梦实现的伟大道路。我们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而且关系到中国道路能否坚持和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问题。因为中国道路面临的内在困境之一,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压力构成的“极限困境”问题。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必须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探索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

(二)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②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中华民族精神拥有丰富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都是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因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弘扬生态文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必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还必须具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包括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其中,和谐发展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包括了以人的生态需求为本。改革创新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的关键。改革创新必将推动中华民族实现绿色崛起和伟大复兴。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同时,我们要以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措施,用改革创新探索生态文明中国梦的新路,用改革创新实现生态文明的中国梦。

(三)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同样,中国力量也是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的根本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坚持群众路线。一要坚持依靠人民。生态文明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是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生态物质财富和生态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处使,为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二要坚持为人民造福。只有为人民造福,让人民得到实惠,让人民感到满意,才能使人民群众成为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的根本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目前,我们要重点解决影响人民幸福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为人民造福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必将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三要坚持相信人民。坚信人民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是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当十几亿中国人民一起行动起来,一起发挥创新精神,就会使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梦想成真,就一定能开创出中国古老传统的绿色复兴之路、生态文明之路,开拓出人类文明发展的“人间正道”!①总之,只要我们凝聚中国力量,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真正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郑 颖

作者:黄娟 汪宗田

哲学社会科学文明建设管理论文 篇3:

科技创新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选择

摘 要:通过阐释科技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维度,分析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理,结合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对策进行探讨,提出以系统性的思维把握生态文明整体性、协同性的建设方向,以系统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以系统各要素功能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科学化确保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以整体性的生态意识引导科技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高创新能力,利用资源和产业的差异性,在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的国内外范围内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扎实推进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对策;安徽

1672-1101(2021)03-0009-05

收稿日期:2020-11-1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支撑研究(SK2018A0914)

作者简介:李文(1967-),男,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The Countermeasure Choices of Suppor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I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Anhui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efei    231131, 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countermeasures; Anhui province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何关系到美丽中国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科技是建设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建设生态文明,解决当前诸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更需要有科技的支撑。”[1]科技能否真正成为环境保护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关键在于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有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能否引导科技创新朝着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前进。因此,积极探讨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政策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关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多针对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建设,从区域内部挖掘潜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实际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与国内整体以及国际生态合作的有机统一,需要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推进,需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机理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维度

“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2]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三个维度。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是创新的源头,目的是致力于重大学科前沿理论研究,提高科学理论的原创能力,提升重大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能力;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完美结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三者相辅相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维度

“生态文明的前提是要尊重、维护自然,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内涵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合的过程,目的是发展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节约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等多个维度,是对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渗透、整合所形成的生态化有机整体。”[4]33

(三)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理

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科技创新能创造和激活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等市场需求巨大、能耗低、成长性好、带动效应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这些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培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产业,引领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升和优化整个产业结构;通过对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循环运用效率和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做无害化处理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推进,实现产业产值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增长,从而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生态绩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大数据、地理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能够在防治土地退化、草原、水资源保护等生态治理中有效地收集数据、准确地了解生态环境状况,为系统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通过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宣传活动变得生动和亲切,拓展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艺术形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了广大群众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奋斗的凝聚力。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全社会整体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升,心智水平和劳动技能也得到较大改进,整个社会营造出绿色、低碳、文明、公平、和谐的新风尚。

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促使科学政绩观的形成,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作为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提供制度和法律规范和约束。

如果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效率的提高无法完全抵消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增加,就会加重环境污染。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技术创新,會加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抑制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能否真正成为环境保护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关键在于把握和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科技创新朝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迈进,科技进步才会是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手段”[5]。

二、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安徽科技创新现状与评价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 区位优势明显, 科教资源丰富, 拥有110所高校,“6 000多家研发机构, 其中国家级170家,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4家、其中国家级25家,众创空间139家,高新技术企业4 700多家,共吸引398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安徽创新创业,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 000多人”[6]。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战略,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研发强度不断增强,为科技,教育、文化、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2018、2019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10,中部地区排名第2,仅次于湖北省,连续八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2018、2019年安徽均位于全国较高的位次,分别为第6和第8,知识创造能力主要考察一个地区研发投入、专利和科研论文情况,安徽研发投入强度排名全国前10,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水平较高,论文数量位居全国中游。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2018、2019年安徽排名分别是第6和第7,但知识获取能力位居全国第 29位,严重影响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成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的短板。“这表明科技资源互通程度不够、流动不畅,区域间创新资源未能实现高效联动和优势互补,区域间创新与产业布局协同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7]2018、2019年安徽创新环境全国排名分别为第 22和第23,说明安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支撑体系不够优化,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安徽创新绩效全国排名第14,GDP全国排名13,但人均 GDP仅排名25;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居全国前10,服务业产值占 GDP 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 29 位,成为创新绩效排名相对靠后的主要原因。

(二)安徽省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安徽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助力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安徽省先后出台了《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安徽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了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方式和目标任务,落实了企业环保的主体责任;《公报》数据显示,2018和2019年,全省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投资分别增长42.1%和48.8%,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34.6% 和14.4%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林长制改革”等创新措施不仅破解了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还为全国贡献了安徽经验。

2.科技创新支撑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安徽建设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质管理、白色家电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废旧锂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等多个研发平台,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和转化一体化服务;利用高效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水平,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通过采取总体规划、制定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整改标准、严格监管、实施分级管控和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确保800里皖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功能性的修复;积极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体系,将旅游业、健康休闲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在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和运维监管的三个全覆盖,实现了自動与人工监测并举、全区域、多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覆盖,为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8]。《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安徽省PM2.5 年均浓度46 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由2017年的66.7%上升到71.8%;2019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7.4%,高于2018年74.2%的水平;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为0.9%,高于2019年目标0.9个百分点,其中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85%,达近年来最好水平,干流水质连续六年为优。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安徽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挖掘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潜力,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为主攻方向,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提升竞争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精心布局和建设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和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逐渐向绿色化转变。“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增速位居全国第4、中部第1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2 448.2亿元,增长27.8%,增幅高于全国水平17.5个百分点,全年累计降低企业成本1 30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1%,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29.5%。”[9]《公报》数据显示,GDP由2017年的27 518.7亿元增加到2019年37 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201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8.02%和7.5%。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单位GDP能耗由2015年的0.6下降到2018年的0.468,下降幅度为18%。

4.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安徽省将科学技术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萃取“徽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借助主流媒体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和直播方式,宣传“生态美好安徽建设”,拓宽了传播的渠道,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其中一年一度的“江淮环保世纪行”是我省具有时代特色,影响力较大的环保宣传品牌活动,激发全省建设生态文明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5.科技创新助力民生发展需求。根据《公报》数据,2019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54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41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2%和7.1%;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及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精准扶贫的科技含量, 2014年以来, 共有441.6万贫困人口脱贫、 2 936个贫困村和22个贫困县摘帽,建成“四好农村路”2万多公里,建制村通达通畅率100%;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农民自主创业中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扶持返乡创业园350个,给予每个园区150万元资金扶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培训的形式引导创业农民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三、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面临能否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挑战。人与自然的矛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各个环节与发展进程,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要求采取更系统的战略措施。同时,生态文明又具有世界人民共同行动的整体性,局部生态环境问题会传递到区域之外甚至会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因此,生态文明是国内生态建设和与国际生态合作的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要求以整体性的生态意识引导科技创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更大的范围优化配置区域生态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整体生态承载力,促进经济社会整体良性发展。

2.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还处于中等水平。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安徽省人均GDP为58 691元,不仅大大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而且低于71 01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0.8%,也低于全国53.92%的水平,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发展梯度差异性和互补性,但尚未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业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中低端制造业比重较大,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仍然较大,单位GDP耗电量、废弃物排放量均相对较高;在文化和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

(二)对策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政治建设是保障、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建设发挥凝聚力、社会建设构建社会秩序、环境建设构成自然基础,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功能,需要加强系统思维和战略规划,提高科技创新对安徽省生态文明的支撑力度。

1.对科技创新进行全面系统认识。为使科技创新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利益的需要,“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应用效果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进行全面再认识”[10],跳出单纯追求经济高增长的狭隘视界,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整体利益需要的评价标准,引导科技创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造福于人类,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目标。

2.系统的规划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前提。安徽省要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推进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立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政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加入科研投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的功能发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及参与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3.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系统层次上表现出来的整体性是由要素层次上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所形成的,由于内部要素之间组织管理方式的不同,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有序,整体功能就越强。为获得整体功能,就需要对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加强系统内部的组织管理。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在规模、结构、层次和相互联系等方面高度复杂,需要管理科学和方法的创新作为支撑,才能实现研究思路上的整體化,要素之间组织形式的合理化,发挥系统应用的效果,同时还需要协同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提高收集、存储、处理大量的信息能力,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复杂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

4.提高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各要素的功能素质,实现系统的最佳整体功能。不断提高要素尤其是关键要素和薄弱要素的功能是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功能的基础。为使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益最佳,就要不断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要素的建设,充分发挥各要素各自的功能。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安徽省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科技创新的规划和投入,提升高新技术、生态科技、环境治理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素质,实现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最佳整体功能。

5.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又是一个更大范围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安徽省要融入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协调共治系统中,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联合区域以及国际环境治理的尖端力量,凝练和聚焦主攻方向,推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节能环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把提升整体生态质量与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统中,深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建立完善长三角整体环境治理目标体系,协同长三角人口、产业、投资、就业等要素合理布局,实施产业梯度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升级和产业重构,提高长三角生态效率。要以经济发展联盟推动污染治理联盟,提升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监管水平和精准高效治污能力。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与沿线国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在合作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11]。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维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4-30.

[2] 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1-5.

[3]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36(19):6 328-6 335.

[4] 彭一然.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5] 陈红喜,刘东,袁瑜.生态文明视域下政府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基于推动科技创新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0):89-93.

[6] 汪永安.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N].安徽日报,2018-11-28(01).

[7] 许礼进.建议支持长三角建立科技创新共同体[EB/OL].http://www.cnr.cn/ah/news/20200525/t20200525_525103941.shtml.

[8] 白海星,文晶.安徽:向工业强省制造强省加速迈进[N].经济日报,2019-07-24(06).

[9] 白海星,文晶.轻工大省变身“智造”高地[N].经济日报,2019-08-14(03).

[10] 程萍.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17-23.

[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发布(全文)[EB/OL].http://www.qstheory.cn/2017-05/12/c_1120962775.htm.

[责任编辑:范 君]

作者:李文

上一篇:三严三实国有企业作风建设论文下一篇:动物疾病控防下的畜牧养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