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哲学基础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会计研究方法不断转变,由规范研究发展到实证研究。本文从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为切入点,阐述了会计研究方法转变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是由人文科学分离出来并结合自然科学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它吸收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会计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理论哲学基础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理论哲学基础研究论文 篇1: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

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我国会计界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任务无论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上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长期科学实践的结晶,是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的。每当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总会伴随着科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从而引起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便会发现,在整个科学发展历程中。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和发展。那么,会计理论研究作为人类研究客观世界的一个分支,必定也需要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对会计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是我国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会计这个社会现象时所运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它作为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全过程,是任何一个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水平,而且对会计理论能否在实践中经受考验,成为实践的指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历史演进的启示

西方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曾经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继续发扬光大。以佩顿为代表的演绎会计理论学派、以利特尔顿为代表的归纳会计学派和以坎宁为代表的真实收益学派,都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的产物。这些理论在世界会计理论的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西方会计界极力推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今天,美国会计学会3大会刊中的《会计了望》(Accounting Horizons)和《会计教育问题》(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仍有许多文章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师杂志》(loumal of Accountancy)的绝大多数文章仍然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毋庸置疑,这些文章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方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外在经济环境。实证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运用于资本市场研究,因为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等问题的可证伪性为实证研究的可证伪主义提供了市场。现在美国会计理论研究许多方面都在尝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但对资本市场有关问题的研究仍占较大比重。在实证研究方法的档案式研究中,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研究通常需要运用许多数理统计模型知识,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备较好的数理统计知识。许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加入会计研究领域,使会计研究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其良好的数理统计知识使运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会计问题特别是资本市场会计问题成为可能。这一尝试性研究给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拓宽了会计研究的范围。与此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实证研究运用数学模型在手工计算时费时费力,计算机的运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同时,计算机还使数据库的建立更为方便,数据资料的查找更为快捷。

三、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分析

与西方会计界相比,我国在会计理论研究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方面起步较晚。下面简单地回顾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

建国前,我国一部分会计学家率先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同时也引进了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这为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则是对原苏联的社会主义会计模式和理论的全盘引入,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理论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也表明我国会计理论的构建受到两个方面规范的影响,即作为会计研究理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和作为会计研究目标确立依据的国家经济政策和法规,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和法规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限制。这段时间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方法问题一直没有给予很好的重视,缺乏突破和创新,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规范演绎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会计理论研究的气氛开始活跃,突出地表现为对会计基本理论等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方法问题也随之引起会计学界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界的有关之士就曾一再呼吁,应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我国会计研究中。从1991年《会计研究》第6期徐兴恩的“论会计研究的方“一文发表开始,以后又陆续有学者发表关于实证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章,1996年沈艺峰的《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开始了我国会计界“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1997年大量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被系列发表。至此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研究引起会计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是统计结果表明:1996年《会计研究》共发表实证研究类的论文3篇,占全年论文的2%;1997年共发表实证研究类的论文14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9%;1998年共发表实证研究类的文章1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10%;1999年共发表实证研究类的文章8篇,约占全年论文总数的7%。其他会计杂志发表实证研究的文章更为少见,《经济研究》发表的有关会计方面的实证研究类论文的数量也不多。由此可见,规范研究在我国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会计研究方法与西方会计界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会计研究方法较多地受实用主义影响,信仰存在就是合理的,有用的就是真理;而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唯物主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西方会计界受实用主义影响,早期更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我国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更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习惯从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目标等基本概念及基本问题开始起步。

会计研究的外在环境与西方会计界存在较大差异。自1990年12月17日飞乐股份等8家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首次上市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只有10年的时间,上市交易的公司至今也只有1000多家。特别有关资本市场的法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许多法规本身还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中包装上

市、会计作假等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缺乏理性,市场融资功能不足,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引导能力等等。这就使以资本市场为内容的会计理论研究缺乏良好的外在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所以,尽管近年来以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成果逐年有所增加,但是,关于资本市场的数据库还未形成较为权威的版本,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只能自行收集。在此情况下开展实证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本身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资料收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中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也难以保证研究资料,特别是数据本身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这些研究结论的验证质量。

四、现阶段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

观点1:从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二者的特点及其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的定位来看,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是恰当的选择。原因有以下方面: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是并列的两种方法,它们各有侧重,有不同的特点,不存在何者取代何者的关系。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是由一些具体方法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在运用时遵循一定规则的综合方法。因此,规范和实证方法并非完全独立,互不联系的两种方法,在基本要素上,它们有共同之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在发展过程中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相互渗透的可能性。随着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认识的发展和深入,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会不断吸取别的学科的先进成果,同时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观点2:在强调研究中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这从某种角度上是很难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一个相机抉择的问题,要么选择严格而精确的实证研究方法。这样做可能主题和现实有差距;要么就选择务实有现实价值的规范研究方法,但我们的研究可能得不到验证而缺乏严谨性。对于每一个会计理论研究者而言,绝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是理论研究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两者不能截然地割开。当然,由于研究者的学识背景、个人的能力以及研究风格都有所不同,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侧重面,但是不能要求人人都采用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

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通过上述观点的讨论,我们知道如何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思考,如何深刻地认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既立足我国经济转轨现实,解决特有实际问题,不可盲目照搬照套,特别是对会计环境的理解,对假设的慎用;与时俱进,即大胆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唯有此,才可在本质上创新。此外,要有科学的态度做研究,注意选题以及不同学科间的结合。

作者:丁 毅 李京宜

会计理论哲学基础研究论文 篇2:

浅析会计研究方法的演变与未来发展体系

摘要:会计研究方法不断转变,由规范研究发展到实证研究。本文从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为切入点,阐述了会计研究方法转变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是由人文科学分离出来并结合自然科学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它吸收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会计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哲学基础以及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研究问题”为核心,连接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关键词: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一、会计研究方法的转变

研究方法是“驶达真理彼岸的航船,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会计研究方法是我们为了更好地认识会计科学的“航船”。财政部会计司前司长刘玉廷认为:“正确应用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研究的前提。因此,会计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科学研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会计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对会计实践的分析、研究,从而认识在相对范围内的真理,真理形成理论,理论又经过不断的改善从而更好地适应与指导会计实践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在1968年以前,为探求会计科学真谛,会计学家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描述性理论和指导性观点,诸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普瑞格所著的《账户原理》(1907)、佩顿的《会计理论》(1922)、斯威尼的《稳定币值会计》(1936)、利特尔顿的《会计理论结构》(1953)、利特尔顿和齐默尔曼的《会计理论与创新》(1962)。这些经典性规范会计理论著作的出版,提出和完善了会计理论的框架,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理论体系 ,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在这些著作中 ,绝大部分理论观点主要是演绎法的产物,利特尔顿是其中的一个例外,他是归纳学派的代表,在研究中一贯采用归纳法。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会计研究方法处于演绎法和归纳法为核心的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应用演绎法和归纳法逻辑推导出一般性结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证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1968年,鲍尔和布朗在《会计研究》发表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首先在会计领域使用了经验性研究方法,即:先提出假设,然后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加以验证,从而开创了会计领域实证研究的先河。会计领域的实证研究强调“可证实性”,注意利用数学工具,提倡研究的定量化、精确化。实证方法的应用,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把会计研究的领域扩展到资本市场研究(如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和行为研究等领域,从而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内容。目前,实证研究几乎渗透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等会计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 。

二、会计研究方法转变的内在逻辑

本文从社会科学的演进角度,来分析会计研究方法转变的内在逻辑。15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从广义的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进入到近代社会之后的两种基本文化形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形成两种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其研究特点具有客观性、实证检验性、较好的普适性。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特点有个体性、偶然性。社会科学起初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即采用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后来社会科学又吸收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正是基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演进,会计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转变。陈孟贤(2007)认为会计学的基础是财务学,财务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而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可以说,社会科学是会计学的母体。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会计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转变,如下页图1所示。

三、 会计研究的两大主要方法

(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1.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研究“是什么”,主要包括基于大样本数据分析的档案研究和单一(或几个)的样本的案例研究(又称实地研究)。其主要研究的思路,就是针对一个会计现象提出一个假说来解释,并通过数理方法对样本数据的处理验证这一假说,因此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主要用途是解释与预测。

2.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如图2所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起源于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其鸿篇巨制——《实证哲学教程》提出哲学不应以抽象的、而应以“确实的,实证的事实”为依据。他主张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知识只是主观经验的描写,并不能反映任何社会客观规律。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实证主义又发展成为了“逻辑实证主义”,是由“维也纳”学派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莫丽慈·石里克。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就是运用“可验证性”作为科学有意义的标准:如果一个陈述有意义,那么应该存在直接经验对其进行证实或者证伪。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卡尔·波普尔又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了扬弃,其主要观点被称之为“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首先,科学是通过假设取得进步的;其次,科学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一个理论的推论与所解释的现象相一致,只能暂时接受这一理论,并不能证实理论;最后,只有在事实与逻辑上能够证伪,才能证实理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随着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将实证方法与经济学相联系,首创实证经济学,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社会某一具体的现象和社会结构进行研究,凯恩斯,瓦茨又将实证的方法进行延伸,逐步扩展到经济领域、会计领域,从而形成了工具实证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人们不断提出对实证主义的质疑,实证主义正在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善。

3.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从研究过程与效果的角度,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优点是逻辑严谨,数学统计方法精密。建立模型时,只有严谨的逻辑推理才能保证关键的解释变量,从而得出有效的实证模型,并且采用了精密的数学统计知识,可以准确地判断误差。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优点是:第一,价值中立性。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事实与价值,手段与目的是分离的,坚持客观的经验调查,排斥非理性的、功利性价值判断,以仔细、客观的观察一个实验或一定期间所发生的事实而获取的感性经验为依据,构建具备真正科学性的会计理论。第二,可证伪性。根据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只有能够被证伪的情况下才能够被证实。第三,可重复性。实证会计的研究过程应体现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的特征,即研究过程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下是可以重复的。通常,实证研究论文不仅公开其研究过程的设计,还会说明其数据的来源,索取数据的方法,以期达到这一研究方法能在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下予以重复,达到验证其科学性的目的。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主要存在三种批判的观点。首先,实证研究会计的研究方法在会计领域的研究,很难做到价值的中立与客观性,在收集数据的过程当中研究者就可能只选择对自己的模型与结论有利的数据。其次,实证分析模型的局限性。Behling和Dillard (1987)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很理性、步骤有板有眼、但很脱离现实。他们说:理性的模型,过分强调能够量化的因素,而忽略不能量化的因素。而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在现实中,往往也是很重要的。故此,理性模型的缺陷,并不是理性模型本身错误。刘永泽(2009)认为实证的研究方法存在无法从个别推到一般的逻辑困境。最后,实证研究可靠性。对于美国资本市场的较为发达,会计数据相对真实与可靠,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有待提高,会计信息与会计实际存在偏差,会导致研究模型的失真。Tomkins和Groves认为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源于自然科学。但其实人文诠释的研究方法,更能集中发掘会计实务的问题,更能连结会计研究与会计实务。象牙塔里的实证会计研究者往往小题大做,视野狭隘,导致会计研究与会计实务脱节。

(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1.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研究“应该是什么”,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描述。基本研究框架是提出问题,搜集并梳理相关文献,最后利用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结论。主要的方法是演绎与归纳。

2.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从个别性出发得到一般性,从“是否”推论出“为什么”。演绎法:从一般性出发得到个别性,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存在,从“为什么”推论出“是否”。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3.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优缺点。(1)规范会计研究主要的优点表现在:一是规范会计研究对理论的论证有重要作用。规范会计研究从假设或初始理论命题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对某一个理论命题做出演绎证明。这样,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以使理论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这在会计基本理论和对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规范会计研究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三是规范会计研究同时还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及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2)规范会计研究的主要缺点是:一是规范会计研究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提的判别和检验。二是规范会计研究往往忽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将会计环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看待。三是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代表某些个人的观点和论断。

四、会计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体系

未来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必须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本文将从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为切入点,尝试建立以“研究问题”为核心连接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从而为后来的会计学者更好地研究会计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与研究的模式。如图3所示,研究的起点就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从两条线入手。第一条线,根据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应该从观察现实中的现象入手,对社会现实中的“现象”进行理解、批判和思考。如何思考呢?我们要先对“现象”进行内因分析,可以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运用归纳法明确所研究的问题,当然也要对整个行业或者整个整体进行演绎分析。其次,要对“现象”所处的环境,例如制度,进行外因的分析。第二条线,就是要阅读相关文献,利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历史进行理解、批判和思考,从而明确当前的研究理论体系以及前人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对理论体系进行相应的参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对前人的研究方法进行扬弃,以及调整创新,可以帮助确定相应的研究模型,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证的分析。

整个体系利用“研究问题”作为核心,连接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规范研究明确所需要的研究问题,再根据研究问题,提出研究模型,并开始收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最终得出实证结论。最终我们必须用实证结论来解释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不能解释,需要重新审视整个研究的过程,思考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能解释,可以将实证模型以及实证结论进行应用和预测,充分体现研究的价值以及研究意义。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会计研究方法转变的内在逻辑,梳理了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以及对应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以“研究问题”为核心,连接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为以后的会计学者研究会计问题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但是本方法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会计问题有时复杂多变,甚至简单的会计问题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得非常复杂,利用单一的研究方法体系研究所有的会计问题肯定会有局限性。另外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思考问题的模式也不同,使用一个统一的研究方法体系,会束缚人们的思想,甚至有时限制创新性思维,因此本文建议将本研究方法体系作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体系,并辅助其他的研究方法体系,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瓦茨,齐默尔曼著;陈少华,黄世忠等译.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加].威廉R.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刘玉廷.关于会计研究方法问题[J].会计研究,2000,(12):9-13.

4.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和反思[J].会计研究,2007,(4):3-8.

5.杜兴强.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J].辽宁财专学报,2000,(1):6-10.

6.盖地.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J].会计研究,2007,(4):11-17.

作者:刘粟 陈侨

会计理论哲学基础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研究

作者简介:

胡春晖(1982-),男,安徽歙县人,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郑汝昌(1971-),男,浙江仙居人,云南云锰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摘要: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会计学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会计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会计界和企业界重视。本文通过对竞争实质的分析提出人本会计学概念的新定义,在此基础上以哲学思想为基础,确立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本会计 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

一、人本会计学的界定

基于人本会计学的潜在适用性和对会计学发展具有的革命性预期,进入21世纪后人本会计研究的发展开始活跃起来。人们对人本会计的试探性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于玉林(1999)认为,人本会计学是指会计人员与进行会计事业相关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着重把人本会计学研究限定在研究会计人员自身发展和其思维行为的研究上,突出了对被传统学术研究忽视的会计人员自身的研究。徐国君(2004)将人本会计定义为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王海兵(2005)把人本会计定义为会计工作对“人”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的核算,这种观点具体化了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本会计研究内涵。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最终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会计人才的竞争尤为突出,会计行为的规范及机制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对于企业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人力资源一样,客户资源也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宝贵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许多企业的首要价值取向,对利润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上。基于此,笔者认为,人本会计学是以组织内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其他人力资源和外部客户资源为研究对象,对以其思维、行为和价值体现及其核算规律为具体研究元素的计算、记录、分析、报告和监督的活动,并为有关方面提供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以实现社会、组织及个人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人本会计学概念进行分解如(图1)所示。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人本会计进行研究。人本会计有其自身发展的哲学基础,而从这种基础升华起来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直接对人本会计学的研究起直接指导作用。通过对人本会计概念的界定和哲学基础及指导思想的建立,初步形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研究框架。

二、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哲学基础,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被广泛使用的范畴,具有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的含义,其中哲学含义是最基本的认识。“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人本主义是一种普遍持久的社会思潮,始于十四至十五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其次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再次突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把人看作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和最高贵的事物。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表达了最早的人类中心思想,这种对理性力量的强调显示了人对自身价值、自身力量的自信。

人本会计应当充分吸收“人本主义”的主体思想。把人作为会计的第一要素,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将人力资产价值置于资产的重要地位,将劳动者的价值作为劳动者的权益引入会计等式。开发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转为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也作为劳动者所有者权益的构成。这样不仅能保全人力资本,还能进一步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权利的维护,将使内存于人体内的脑力和体力的价值通过人的劳动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人力内存于具体的个人身体,是自然对其拥有所有权。人本主义对人的价值和理性力量的强调,被认为企业对自身员工资源的控制是可以通过薪酬激励、契约和信用关系等达到的,人本会计的核算就会相对的稳定,人本会计的发展就有了基础。人力资源是物质财富创造、利用的主体,离开人的劳动,物质财富就不能创造,即使是机器运行,也离不开人的设计和操作。人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以劳动者权益的形式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合理的。会计目的服从于企业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增长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才是目的,物只是手段。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元,要致力于实现人的价值。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本会计在21世纪的确立和大力发展是必要的。

三、“人本主义”的升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基于人类发展的趋势和对发展阶段的精确定位,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种思想不只是超越人本主义思想,而是一种质的升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存在三个质的不同: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将人本主义对“人”的抽象理解扩大到具体的人,即全体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从人的实践出发去揭示、阐明人的本质,不仅看到“人自身”,还看到了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关系,看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本主义只看到人的自然抽象“共同性”方面。因此,“以人为本”从来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固定的。因为,现实的“人”总是多样的,其利益总是多元化的。基于社会的“以人为本”发展观,既不是以资产者等少数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为本,也不是由国家给人民群众以恩赐式的眷顾,而是由全体人民通过国家社会的发展方针去行使自己作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同时也享有应得的权利。

其次,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虚幻性,赋予了现实与时代的内涵。在我国当前时期,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启蒙时期的人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基本理念,而是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为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指明基本的价值导向,即以人民大众的全面利益为本。重在树立环境、文化、经济与政治全面发展的理念,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作了巨大的改进,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发展观,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全超越传统人本主义的片面性和虚幻性。

最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是把

人视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人文境界是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整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框架将过去注重“物”的发展逐渐走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经济、政治、文化、卫生、教育、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

人本会计学的内容具有交叉性,它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的内容。这种交叉性带来了理论的前沿,但容易产生研究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因此,需要统领全局的科学指导思想。人本会计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把人本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升华,科学发展观具备了作为人本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人本会计研究而言,应该把企业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的其他人力资源与外部的客户资源纳入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促进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和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将客户资源进行核算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企业发展的中心,最终实现自身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从哲学思想角度提出人本会计学研究的框架图(图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学研究从人本会计研究的三个研究对象出发,运用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最终实现社会、企业和个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事业中的思维及行为活动规律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有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与核算的会计人才,而会计行为的规范及会计行为机制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运行和效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研究,把会计人员的个人全面发展与企业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用会计的方法和语言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会计人才作为人本会计研究的重要方面,分析现有会计人员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情况,揭示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人本会计学研究以及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培养大量优秀诚信的会计人才、协调规范会计行为、树立科学的个人发展理念和遵纪守法的思维将是人本会计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

第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企业除会计人员之外的人力资源的研究。人力和资金是生产的两大重要资源,现代企业投资方式中,两者都具有产权性质。因此,在现代企业会计核算中,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对企业的经济成长和企业价值增加的贡献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最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性、协调性等特征的资产。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充足的国家,在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上,应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本会计研究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具有人本意识的全面会计核算。通过会计核算编辑企业人力资源表,使其与企业财务报表一样成为展现企业实力和经营状况的报告。另外,从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的角度确定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评估增值、价值核算、退出企业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主动性、积极性为主线,充分体现一切依靠员工,一切服务于绝大多数员工利益的思想。最终通过人本会计研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服务于人才发展和企业价值增值,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第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企业客户资源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许多企业的首要价值取向,对利润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上。与企业人力资源一样,客户资源也已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静态和动态管理,做到像了解公司商品一样了解顾客,像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本会计在研究客户资源时,不仅要以满足顾客对产品本身的需要,而且要努力追求零顾客成本,即降低顾客在交易中的资金、时间、精力和其他方面的损耗。通过人本会计对客户资源的研究,产生的客户资源会计报表将更好地方便企业决策和公众对企业的了解,最终促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编辑 聂慧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胡春晖 郑汝昌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论文下一篇:成本控制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