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现象学哲学的建筑现象学理论与设计方法再思考

摘要:建筑现象学一直是近几十年建筑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的热点领域。然而,现象学的哲学理论对于建筑设计与研究的应用价值绝不仅仅是使人通过丰富的建筑体验获得更深刻的空间感受,也不局限于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或是建筑与环境和场所和谐共生的居住观念。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指的是人在认识行为中对于事物形成的意识形象,而非事物本身。所以,现象学哲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将人对于世界本身的讨论转化为对人以及人的现象认识的讨论。现象学重新将人的“身体-主体”作为世界认识行为的中心,从而将思想的世界带回到生活的世界。因此,严格以现象学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建筑现象学设计与理论研究应当始终以人和人的建筑现象认识为出发点,并最终回到对人与人的建筑现象认识的讨论和思考。本文试图摆脱对于建筑现象学的理解和应用误区,重新由严谨的、狭义的现象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开始介绍和讨论,以最基本的现象学观点作为研究起点,展开建筑设计与认识行为的现象学剖析。通过对建筑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理论的重新联系,作者尝试重新思考并梳理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设计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从狭义的、纯粹的现象学哲学理论中重新树立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基础;2.基于现象学哲学的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3.基于主体认识能动规律的建筑设计思考;4.基于现象学的建筑角色思考与相应的设计策略;5.建筑现象学对于建筑师的内在要求与启示。

关键词:现象学哲学;建筑现象学;建筑设计;建筑现象;现象认识

学科专业:建筑学(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现象学哲学理论概述

1.2.2 当代主要建筑现象学理论与实践概述

1.2.3 建筑体验与认识行为的现象学解释

1.2.4 基于现象学的建筑角色思考

1.2.5 基于现象学的设计观

1.2.6 建筑现象学的再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组织结构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现象学哲学理论概述

2.1 现象学哲学的诞生与主要发展历程简述

2.2 勒内·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2.3 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

2.4 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

2.5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哲学

2.5.1“身体-主体”认识结构

2.5.2 认识行为的现象学解释

2.5.2.1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的概念

2.5.2.2 前反思认识过程

2.5.2.3 后反思认识过程

2.5.2.4 生活世界的重构

2.5.3“意向弧”结构

2.5.4 梅洛·庞蒂的意义理论

2.5.5 模糊与纠缠——现象学的世界观与认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主要建筑现象学理论与实践概述

3.1 现象学理论在建筑学思考中的典型反映

3.2 尤哈尼·帕拉斯玛

3.2.1 对于建筑设计与评论的视觉中心主义的反思

3.2.2 帕拉斯玛所追求的感官建筑

3.2.3 帕拉斯玛的典型建筑感官体验

3.2.3.1 视觉感官的孤立感

3.2.3.2 听觉感官的抚摸感

3.2.3.3 时间与空间的凝滞感

3.2.3.4 嗅觉感官的空间记忆

3.2.3.5 触摸到世界

3.2.3.6 建筑的味觉体验

3.2.3.7 肌肉和骨骼的空间摸索

3.2.3.8 行为模式的惯性

3.2.3.9 建筑体验与想象

3.2.4 帕拉斯玛的建筑理想

3.3 斯蒂文·霍尔

3.3.1 霍尔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的转变

3.3.2 成熟期的霍尔建筑现象学

3.3.3 霍尔的建筑典型现象区

3.3.3.1 浸入式的整体现象体验

3.3.3.2 建筑现象的视觉感官体验

3.3.3.3 色彩现象体验

3.3.3.4 光与影的建筑体验

3.3.3.5 夜的实体感

3.3.3.6 时间感的体验

3.3.3.7 现象的透镜——水

3.3.3.8 听觉体验

3.3.3.9 触觉现象的体验

3.3.3.10 尺度与比例关系

3.3.4 现象建筑的一致性设计策略

3.4 彼得·卒姆托

3.4.1 卒姆托思想与创作的现象学理解与分析

3.4.2 卒姆托的“建筑氛围”

3.4.3 建筑与形式与美的统一

3.5 隈研吾

3.5.1 隈研吾的建筑场所论

3.5.2 隈研吾的建筑现象建构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现象与建筑认识解读

4.1 现象学思想给予建筑的两条道路

4.1.1 存在主义现象学——达到美的道路

4.1.2 纯粹的现象学哲学——发现美的道路

4.2 建筑认识行为过程的现象学解读

4.2.1“建筑现象”与“建筑认识行为”的定义

4.2.2 建筑现象的前反思认识过程

4.2.3 建筑现象的后反思认识过程

4.2.4 认识行为对于建筑现象的重构

4.2.5 以人和人的认识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建筑讨论

4.3 建筑认识的现象学还原

4.3.1 对于建筑现象与认识进行还原的意义

4.3.2 建筑现象的认识还原

4.3.3 建筑现象的认识重构

4.4 建筑认识中的主体认识能动的规律

4.4.1 建筑认识中的特殊性认识能动

4.4.2 建筑认识中的一般性认识能动

4.4.2.1 前反思的一般性认识能动

4.4.2.2 建筑认识中的前反思能动的“行为暗示”

4.4.2.3 后反思的一般性认识能动

4.4.2.4 建筑认识中后反思能动的“场所共鸣”

4.5 建筑现象的社会属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现象学的建筑角色思考

5.1 察觉建筑现象认识的“知觉之门”

5.2“知觉之门”装置模拟实验

5.2.1 实验装置设计

5.2.2“知觉之门”装置实验的理论原型

5.2.3 实验者的体验与认识过程

5.2.4“知觉之门”装置实验的意义与目的

5.3 建筑:人与世界的桥梁——诚实的能动转述者

5.3.1 抑制建筑体验中的视觉感官

5.3.2 提高建筑现象之间的兼容性与统一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现象学的设计观

6.1 建筑设计行为的现象学解释

6.2 建筑设计创新的途径和源泉

6.3 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个体”结构

6.4 建筑师对建筑现象与认识的积累

6.4.1 建筑现象与认识的直接积累

6.4.2 建筑现象与认识的还原积累

6.4.3 认识他人

6.4.4 认识自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筑现象学的再定义

7.1 基于现象学哲学理论的建筑现象学研究范围

7.1.1“建筑现象”的概念

7.1.2 建筑现象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

7.1.3 建筑现象的层次划分

7.2 基于现象学哲学理论的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

7.2.1 建筑体验与认识行为的现象学解释

7.2.2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认识还原”法

7.2.3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认识重构”法

7.2.4 建筑设计行为的现象学解释

7.2.5 建筑现象是联系建筑师与体验者的桥梁

7.3 基于现象学哲学理论的建筑现象学设计策略

7.3.1 符合使用者前反思认识能动的“行为暗示”设计策略

7.3.2 符合使用者后反思认识能动的“场所共鸣”设计策略

7.3.3 建筑对于现象的“如实转述”设计策略

7.3.3.1 建筑对场地环境的如实转述

7.3.3.2 建筑对历史文脉的如实转述

7.3.3.3 建筑对功能与需求的如实转述

7.3.3.4 建筑对结构与工艺的如实转述

7.3.4 避免建筑现象与认识的欺骗性和误导性

7.3.5 对于建筑设计的认识检验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上一篇:电力基建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民营金融企业财政发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