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论文

2022-04-16

茶,被中华民族推崇为“国饮”,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目前,已有遍布五大洲近60多个国家或地区种茶,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常年进口茶叶,世界上约30亿人每天饮用茶叶,全球一天喝茶超30亿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论文 篇1:

探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潇湘茶旅”发展新思路

摘要:纵观近年国内产茶地区的发展,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茶旅一体化”逐渐形成热点。依靠茶资源、围绕茶主题,以旅游为内容,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经济链,促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局面,最终实现茶乡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型。各地区都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茶旅之路,湖南也将整合地区优势,打造出大湘西地区“潇湘茶”品牌,更期待走出“潇湘茶旅”特色之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文立足于现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切入点,探索“潇湘茶旅”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創意产业;潇湘茶;茶旅一体化

1大湘西地区“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积极探索“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最早提出这一发展理念的是贵州凤冈县。早在2006年,该县紧抓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机遇,在建设“茶海之心”景区中摸索出了这条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茶旅文化提升了凤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了黔北东部生态旅游的新秀,推动了区域产业持续性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在2009年第五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进一步深化了“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提出实施茶产业、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体化发展的新模式。2012年贵州省将“茶旅一体化”列入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标志着这已上升为省级发展战咯的层面,2012年10月,“茶旅一体化”成为第九届中国茶叶博览会高峰论坛的主题。就在2015年第三届中国湖南·黑茶文化节中提出的“茶旅文一体化”的地域性发展战略成为了热点话题。这对茶旅文化的多元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湖南,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州、张家界、怀化、邵阳、娄底5市州所辖的42个县市区,扩展到武陵山片区的安化、石门、桃源三县,共45个县市区。该地区处于我国绿茶产业黄金带,茶农占农业人口13.9%,其茶叶年均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由于大湘西地区茶叶品牌较多,市场上普遍呈现乱、杂,地区茶业结构单一,品牌文化建设较被动,产品包装及推广投入有限,虽然拥有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石门银峰等国家代表性茶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但大湘西地区仍处于“有好茶,无大品牌”的发展阶段。

不难看出,大湘西地区并不缺少优良的生态环境与茶叶产品,茶产地的文化积淀也各具特色,这些都是发展“茶旅之路”的重要基础。可是,在“以文兴茶、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整个过程中,唤起消费者共鸣、串起消费者体验、传播文化品牌的重点是与茶文化相关的产品,如丝如线,是“茶”与“旅”可否结合发展的关键。2茶文化创意产业在“茶旅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为茶业与旅游业提供紧密串联的纽带,而且有助于解决大湘西地区茶业所暴露出的文化无序化、产业偏单薄、创新缺动力等问题。基于相关理论研究,以此作为“潇湘茶旅”文化结构创新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探索地域性、民族性、创新性相统一的茶旅文化发展模式。

作为特色,随着“茶旅一体化”的兴起,茶文化创意产业以多元形式丰富人们的感受。“茶旅—体化”产业重在进茶园、赏茶景、采茶叶、制茶饮、品茶风、学茶道等一系列的体验。茶园依旧,要做到“一景一故事、一茶一传奇”。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深化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魅力的关键。

作为缩影,依托山水生态和民俗风情,茶文化创意产业是地域性文化和品牌的重要符号。无论是一包小茶,还是一盏茶器,都是串起文化与情感的线索,带游客入茶境,引文化向各地。紧紧围绕“养生、闲情、学道”等要素,开发各类茶旅主题产品,推动地方茶旅品牌有实体、有产品、有特色、有市场。

作为机会,借助茶业的人文积淀,茶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茶旅产业结构转型的转折点,作为生态复合型旅游产业,许多地方的“茶旅—体化”不仅开发以茶叶、水果、苗木、中药、鲜鱼等产品为主的多层次观光农业,还积极推进农、林、牧、渔与旅游业对接。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可结合当地特色历史人文,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联营互补,将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品牌优势。

探索适合大湘西地区的“潇湘茶旅”的文创产业发展之路,重点需探讨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关系,基于已有的设计实践,分析总结出以下两种融合方式:

第一,地域产业重组式融合。以地区特色产业为基础,整合重组相关产品产业。以“安化黑茶”为例,黑茶外销历史悠远,近年,相关品牌产品发展飞速,成果斐然,但相关茶文化创意产品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茶业品牌的拓展。通过跨专业研究挖掘,发现安化占据了整个地球85%的冰碛岩,因其石材的稀缺且有益养生,而以代表性的冰碛岩为材料创作茶器,既能强化地区特色,也可创新产业合作,值得探索。

第二,特色文化延伸式融合。从茶礼茶道、茶俗茶戏、地区手工艺等方面探索同根文化间的融合开发。以“湘西茶俗”为例,土家族茶俗茶礼绝大部分保留原始人文情怀,以茶为礼,以茶为敬,例如在盛夏时节于门前主路边放上一缸茶,让过路行人自由取用,此习俗名为“施茶”,传统美德,流于习俗细节中。同时,世代在长期劳作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原始质朴的茶品和茶食,根据不同节令和场合祈福或待客,例如青花大碗待客的鸡蛋茶、葛粉茶、米子茶等,用于三伏天降暑的凉粉茶、糊米凉茶等,颇有自然风味。以茶为载体衍生出的民俗文化正是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潇湘茶旅”延展融合的重要途径。

3探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潇湘茶旅”发展新思路

大湘西茶旅文化品牌的构建与探索刻不容缓。迎着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结合当地茶乡地域特色,融于自然情景之中,继而实现本土特色化、多元化、可持续化的文创开发。

第一,基于茶园采摘,结合相关茶风茶境,立体茶文化的个人体验。真正的好茶来自优越的生态环境,在人们享受茶园旅行之时,可参与采摘鲜茶,将最后获得的茶制作成个人茶包、香包、礼品等文化产品,一方面亲身感受到了茶的品质,另一方面,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保留着旅行记忆中多重感觉,让品茶的味觉享受融入立体享受,成为一种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第二,基于制茶泡茶,整合相关工具器皿,传承茶文化的器具产品。《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一文曾提出基于创意产业、茶文化旅游等理论,对已有的茶文化创意实践进行理论提升,构建了三个新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其中关于茶具研发设计与茶具工艺品交易的产业化设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茶叶加工和茶器制作是茶文化中最具匠心的部分,提取其中代表性的器具作为延续特色技艺的重要载体,注重挖掘各种制茶、茶艺特色,传承相关工艺品、生活用品,通过适度创新引领论茶、品茶新风尚。

第三,基于茶史茶俗,延续相关民俗故事,打造茶文化的文艺节事。大湘西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节事和民间故事,一方面可结合本土节庆、民俗活动开发茶礼品,另一方面整合力量创作一批茶歌茶戏、歌舞剧目、民间故事、微电影等反映地区茶文化的文艺作品,多渠道、多角度开展推介活动,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茶旅活动的联动效应,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实现双向促进,

第四,基于功效保健,引入相关保健知识,普及茶文化的养生之道。在茶园清新自然的空气和风光中修身养性,是当下各地“茶旅一体化”的重要亮点。利用茶叶减肥、排毒、抗氧化、延年益寿的各类功效,可开发适合不同养生诉求的茶产品、品牌,全方面展现茶文化中的博大精深。

第五,基于知识科普,提升相关茶道智慧,发展茶文化的研学产业。各地针对寒暑假推出生态游、科普游,基于自然环境和茶道文化,可开展茶文化主题的研学旅游,打造相关科普类、历史类、文学类的文创产品,以茶文化中的礼、禅、道等内涵吸引更多人品茶、爱茶、懂茶。

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茶旅一体化”理念不断成熟,但在文化创新产业背景下的“潇湘茶旅”文化发展的研究存在诸多空白与被动。以“文化创意产品”作为点,串起“潇湘茶旅”这根线,织出“区域性品牌”一张网,推动产业间的多维度联动、复合型发展、一体化传播,呼之而出,正当其时。

作者:王玥

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论文 篇2:

探文化故地 话茶乡凤冈

茶,被中华民族推崇为“国饮”,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目前,已有遍布五大洲近60多个国家或地区种茶, 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常年进口茶叶,世界上约30亿人每天饮用茶叶,全球一天喝茶超30亿杯。

向中国西南 觅有机茶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人工栽培茶树,最早加工茶叶,茶类最为丰富、原始茶树群分布最广的国家。茶种、茶叶、茶技和茶饮、茶艺、茶道最早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当代茶圣吴觉农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研究成果,佐证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凤冈,贵州东北部一个既不沿海沿江,也不沿边的农业县,既不是全国产茶大县,又不是传统名茶产区,却在近几年因茶而声名远播。随着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北纬30度》(走进凤冈)栏目的播出,凤冈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独具锌硒特色的有机茶,再一次向世人揭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中国茶叶界权威专家们多次对凤冈实地考察,对其茶产业取得的成就大为惊叹和赞赏,誉之为中国茶产业的“凤冈现象”。

深入凤冈,令我们吃惊的是,这个建县只有400多年历史的农业县,产茶、食茶、饮茶却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溯及汉唐。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叙:“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和《唐·黔中道思、播、费、夷州地理位置图》,唐代的夷州,其治所在今凤冈县绥阳镇。宋代《华阳国志》里的“平夷产茶蜜”,乐史在《太平寰宇记》记得更具体,“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土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设龙泉县,因此在清代《梅簃随笔》记载:“龙泉产云雾芽茶,色味双绝”。

凤冈茶史 唐朝遗风

茶圣陆羽《茶经》首篇首句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惙之”。三千多年前,云贵高原的川、滇黔相邻地带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巴蜀(周、汉的蜀,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到了唐代,茶事兴旺、食茶、饮茶活动蔚然成风,茶进入日常生活逐步成为一日不可或缺的举国之饮。

唐宋之后,随着散茶的流行,饮茶方法也由点茶逐步演变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然而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远离中原茶文化的熏陶,食茶习惯和方法并未得到“进化”,凤冈土家族油茶就是其典型代表。

土家族油茶 讲究吃法与排场

凤冈油茶是有名的小吃,戏称“干劲汤”,深受老百姓喜爱。尤其在农村,几乎家家会做,每天必喝。故在当地有“三天不喝油茶汤,做起事来心发慌”之说。凤冈油茶风味独特、配料丰富、制作精细,在食用时还要配上黄饺、荞皮、米花、糍粑等茶糕茶点,吃法也很讲究。凤冈人一日三餐喝油茶、喜事寿诞吃油茶、迎宾待客敬油茶,这就是凤冈土家人世代传承的习俗。追根溯源,凤冈油茶无论是从制法还是从吃法上都沿袭了唐朝早期的遗风——“煮茶法”。凤冈的茶饮历史和文化虽较古老,历经时间的冲刷,一些茶饮方式仍然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冈茶饮,首推“火铺疙兜沙罐茶”,就是在屋里用一个边铺成能坐十人左右的小楼台,中间用石砌成火炕,把茶叶放入沙罐内,先用近火烤出焦香味,再注水猛火煨,将茶煨至浓酽才饮,越酽越好。其次凤冈人待客还有烧茶或涨茶,也有用石膏冲茶。

仡佬族茶壶 复刻古驿道茶文化

在凤冈县绥阳镇出土的仡佬族鸭嘴龙土陶茶壶,实物可观至宋朝。其茶壶高约30厘米,直径25厘米,偏心小口,水桶扁型提把,壶身有古朴典雅的人面鱼身图,还有两条鸭嘴龙。类似的茶壶和土陶茶叶罐在凤冈其它地方也先后被发现,实物可观至明代或更早;木制多功能茶几,实物可观至明末清初;清代锡茶壶、民国铜茶壶更是随处可寻。近年又发现了仡佬族多功能保温茶几(茶架),高150厘米、宽60厘米、厚50厘米,由可旋转的木茶桶、锡茶壶、装茶叶的抽屉、放茶杯(碗)的木架以及木雕装饰等构成,集盛茶、陈茶、保温、方便倒茶等功能于一身,整个茶几外观浑然一件艺术品的范。凤冈的木制茶桌、茶椅、茶凳、茶柜、茶台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做工也很考究。在这些木制茶具上不仅可寻找到凤冈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痕迹,如福禄寿喜、三羊开泰、渔樵耕读等木雕图案,还可欣赏到古人精湛的制作工艺。另外,近几年在凤冈境内还发现不少与茶内容相关的木雕和石雕。如绥阳镇金鸡村一民居上,木雕刻有《骑马敬茶图》,太极洞的石刻中有一幅《驿站饮茶图》,上述作品均有百年以上历史,整幅画面生动和谐,茶味甚浓,不但具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生动地体现了凤冈古驿道上的饮茶文化。

凤冈的城建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元名龙泉,隋先后置明阳县、宁夷县、绥阳县,民国二年废府州建置后,更名为凤泉县,民国十九年(1930)始置凤冈县,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县境内自然人文景观奇特,有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玛瑙山“古军事洞堡”、明代摩崖石刻“夜郎古甸”、中华山“万古徽猷”,有集道学、佛学、易学文化为一体的“太极洞”和世界最大汉书“凤”字摩崖,有茶香飘逸的中国西部茶海森林公园、碧波荡漾的九道拐十里长河、神秘的万佛峡谷以及民间傩戏、花戏等。

探秘有机茶 凤冈野鹿盖

“野鹿盖”是凤冈土溪镇的一个山头的名称,但我们得知用这个地名注册的一种凤冈锌硒有机茶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青睐时,好奇之心让我们忍不住前去一探生产企业的秘笈。没想到企业老总陈胜健的回答,竟然仅仅是一句话:“茶是土地创造的艺术”。为此,“野鹿盖”茶青来自不用化肥农药的茶树,“以虫养虫,以菌灭菌,以茶养园”;“野鹿盖”精品源于珍藏自然,从福建引种的丹桂、金观音及福鼎大白、龙井品种,反复试验,制定绿茶从种植到制茶的标准化,保证产品稳定的质量;“野鹿盖”让茶园与自然和谐生长,让其有机茶有“地理标识”。“凤冈产锌硒茶,但不同地方、每块土地的茶又有所区别,每块土地都有其不可复制的特性,做高端茶应该细分区域,这样每生产一种茶叶出来,都可以追溯到它到底出自那块土地。”

凤冈锌硒茶茶艺流程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凤冈形成了一套特色锌硒茶表演程序:

(1)介绍凤冈锌硒茶(2)洗杯——冰心去凡尘(3)凉汤——玉壶养太和

(4)投茶——清宫迎佳人(5)润茶——甘露润莲心(6)冲水——凤凰三点头

(7)观茶——碧玉沉清江(8)敬茶——观音捧玉瓶(9)赏茶——春波展玉叶

(10)闻香——慧心悟茶香(11)品茶——淡中品滋味(12)谢茶——两腋清风起

古风冈全貌 茶灯、茶礼俗、茶诗词

茶灯是一种民间戏曲,起源于唐朝,在乾隆年间极为盛行,流传至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春节、元宵期间,茶灯活动在各个村寨时达数十日,而且灯种很丰富。在那五彩缤纷的节日盛会中有龙灯、狮子灯、花灯、茶灯等各灯种荟萃的盛况,其中龙灯又有草龙、脚盆龙、响子龙、板凳龙等。对此清末民初的描述更生动:“有所谓茶灯者,以村童十二人饰女妆,为采茶十二姊妹,一男饰茶头大仙,率领上山采茶,另装有唐二仙官专为茶山挑担之人,各执一灯,极其繁盛。采茶歌风流婉转,观听者不可胜计,凤素产茶,故有此灯”。这已基本托出了古时凤冈茶灯的全貌。

凤冈茶地 秘境幽

凤冈地处东经107.43度,北纬27.59度,海拔10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54%,年均气温15.2度,年降水量1200mm,是典型的高海拨、低纬度、寡日照地区;是气候温和、雨热同季的宜茶地带。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化石也出自凤冈,在凤冈茶叶产区的洞卡拉山坡的页岩夹层面上,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距今4.3亿年前的黑褐色羽枝状植物化石“黔羽枝”,被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杂志认为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植物。凤冈所在地属于唐代古夷州,地处世界古茶树的起源中心(云贵川交界区域,已获世界公认),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历史记载及茶文化遗留看,凤冈不仅产茶,而且所产的茶“其味极佳”,“色味双绝”,进贡朝廷的好茶。从凤冈自远古以来的茶礼茶俗看,茶,早就根植于凤冈人的生命中。可以说凤冈茶的历史悠长久远,然而到了近代,凤冈茶似乎衰退了,凤冈这个地方并没有像福建安溪、杭州那样因为茶而扬名,凤冈的经济社会也并没有因茶而有所影响和改变。

所幸近十年来,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扶持凤冈茶叶产业的发展,凤冈茶业突飞猛进,茶的产量和质量同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凤冈后来居上,先后成为贵州十大产茶县之一、“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中国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造林绿化百佳县”;又因土壤及茶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被誉为“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凤冈茶也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先后荣获国家级金奖42枚。

凤冈宋代扁嘴龙茶壶

凤冈仡佬族 鸭嘴龙土陶茶壶

凤冈清代民间神柜上的木雕

英格兰客人制作凤冈土家油茶

凤岗赋

凤冈明代石刻“夜郎古甸” 汤权摄影

凤冈野鹿盖有机茶

响水岩山寨

凤冈县永安田坝迎春茶院 汤权摄影

茶农新居(罗逸)

苗女采茶

翠掩山寨(罗逸)

九道拐晨雾

九道拐秋色

作者:黄思宇

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论文 篇3:

谷雨访茶到茶州

17世纪早期,武夷山的下梅成了晋商主导的茶叶贸易的陆路起点,在这条应茶叶贸易而生的万里茶路上,产生了18世纪的汉口、福州、九江三大集散地,几经演变,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叶,三大集散地又被汉口、上海、福州所取代。历史风云沧桑恋幻,岁月更迭波诡云谲,作为近代中国主要茶叶集散中心之一的湖北汉口,一直没有改变它举足轻重的地位,横跨两个世纪之久的茶叶贸易,让有“茶港”之称的湖北汉口名誉天下,这也顺理成章地带动了湖北茶叶的勃兴,促进了湖北茶业的发展,夯实了湖北茶在中国茶界中的地位。

据陆羽《茶经·八之出》所述:“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论起来,大巴山一脉、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南地区产茶历史非常悠久,但鄂茶为史所称道的代表作,却都是茶叶贸易时代的产物:一个是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产自湖北宜昌的“宜红工夫茶”,当初,曾是全国三大红茶之一;另一个则是以“帽盒茶”为前身,产自湖北赤壁,清中后期盛極一时的边销黑茶——羊楼洞青砖。

贡茶来自鄂西南

激发我对鄂茶好奇心的,与这两款历史名茶并无相干,而是另有其人,他就是我的师友同好姜炜。应该是大前年,他送过我一款绿茶,开汤后,此茶汤色明亮,芽叶薄透,深绿中带些嫩黄,入口后茹苦持久,回甘迅猛,散逸出的果香气,幽似熟板栗。我的口感长期被岩茶惯着,这款既有观赏度又有极强饱满度的绿茶,当时给我耳目一新的惊喜。也是小气了,舍不得喝,数月以后,我再用这泡茶招待来武夷山的姜炜,鲜度居然毫发不损,听着我赞不绝口流露着一番真诚,姜炜品着我泡着他送的茶,漫不经意地说二这就是我家乡的茶。

他的漫不经意,现在回忆起来,是透着些小骄傲的。一叶动天下,我也因此记住了来自他家乡湖北宣恩的这款绿茶——伍家台贡茶。

我事茶的年限并不长,喝茶喝得拘谨,出门也不多,对地方出产的某些名茶,一点了解也显得浅陋,如出自鄂西南茶区的品种,尤其像伍家台贡茶,更是鲜见寡闻,翻遍手头有限的资料,提及它的实在不多,再借助于发达的网络媒体,有效的资讯也不过是只言片语,但从乾隆御笔《皇恩宠锡》予伍家台贡茶的记事来看,伍家台贡茶的名气应该并不逊于西湖龙井茶。两款以贡茶的面目同时出现在一个历史背景下的茶,一个承传天下,盛名海内外,另一个却似名不见经传,仿佛养在深闺。这种巨大的差异引起了我不小的好奇心,自从那次喝过伍家台贡茶后,我就怀着浓厚的兴趣,想着何时踏上寻访伍家台贡茶的茶旅,到原产地看看,以消解我心存良久的那份疑虑。

谷雨入鄂访玉露

刚刚进入茶季,我就开始跟姜炜约,说今年想去他的家乡宣恩访伍家台。主要还是人员集结的问题,导致出发时间一推再推,行程一改再改,访茶的那份迫切,像火苗般在心里蹿了又蹿,没想到,4月19号从武夷山出发,经转武汉与姜炜会合,次日我们到达恩施,方意识当天的节气是谷雨。

清明看芽,谷雨看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与姜炜一样,他的老同学汪兄多富才情,谈吐不俗,承蒙他的热心介绍,我们很顺利地就与立早硒茶的老总章开普联系上了,是夜,一番短暂而愉快的交流后,章总说明天带我们去公司生产总部所在地——屯堡乡马者村造访观摩。

马者距恩施市区30公里,一早我们出了恩施城,沿着清江河一路向西南,在屯堡小做停留且用早餐,大概一个小时就到了。国道旁的操场上停满了大巴车,公司生产总部的大门旁,挂了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培训基地”在内的几块牌子,正门上方偌大的四个字“恩施玉露”,彰显着这家省级规模企业,州、市级龙头企业不同凡响的抱负。四方聚集的游客在这方牌匾下出出入入,均心满意足地拎着包括“恩施玉露”在内的各式茶,看得出来,携茶归返的出行总是让人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基地的茶园坐落于阔大的峡谷一侧,隔着深谷下的清江河遥对朝东岩,整块茶园是十年前,在原来的野放茶园卜重新开辟修剪出来的,为了保留茶园的初始状态,章总和他的伙伴们,特意留出部份地块,把那些野放茶丛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一人多高的茶株指天而向,与间座在四周的野樱桃树相映成图画,树丛间簌簌掉落的纯白色花籽,还有鸣响在大峡谷间的虫鸟的声籁,仿佛替我们说出了我们到此寻茶的心语,也似乎向我们展示着寂寂无声中的一片芳华。

正是采茶季,天气晴好,遇上一位大姐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在采茶,又看到了茶园里长大的孩子,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两个娃儿一大一小,大的那个腼腆些,显得有些怯,小的那个明显顽皮,脑门上还留着明显被磕破的伤痕,毗着一口细白牙,笑得一脸天真。茶园边的山路有些泥泞,看着他们祖孙三人来的方向,念起一曲民谣,,心神有些游离:“Country roads,take me home。”

参观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物展示墙时,通过介绍,得知传人中有两个聋哑的年轻人,一个朱诗华,另一个跟我同姓叫徐凌,章总特别提醒,CCTV1有个纪录片,在我们这里拍的,徐凌上过镜。我说您说的这个片子我有印象。他说,第三集就在我有〕厂里拍的,徐凌对着镜头比划着手语,底下一行字幕:我能听见玉露的声音。那,就是他了!

来的前两天下雨,厂里没有收茶,我没能看到各位传承人劳作的场面,源自唐代白勺蒸青工艺,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错过恩施玉露的制作过程,不能不说十分遗憾。盛情的午饭后,清江河畔,我们告别了章总和老汪,离开马者去往宣恩。一路上,姜炜见我为没能买上玉露而暗自顿足,好没生气地说我:可以啦,别太贪,章总送我们这份茶,品级到什么程度,又是什么出处,你都清楚,就知足吧!

荆楚最美伍家台

一杯形似松针、色泽苍翠润绿、汤色清冽、滋味鲜醇的“恩施玉露”还余甘未消,我们就来到了宣恩。初衷本是为伍家台贡茶而来的,谁知第一站被“恩施玉露”的鲜给占了先,那份怡然的心情自不待多言,对即将抵达的伍家台贡茶的核心产区,我的内心,还仍然保持着十足的期待。

历史上,多為施南府历代土司在此地采茶入奉宫廷的伍家台村,位于宣恩县万寨乡,在恩施州的南部,距离恩施市不到1小时高速车程。姜炜的三哥,勇哥早就等在路口,领我们去目的地,听他的介绍,当地政府以伍家台贡茶园为核心,打造了一个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贡茶园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伍家台贡茶制作也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见过美的茶园,没见过这么美的茶园。在恩施州首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有机茶叶公园所在地,站在茶神台上极目远瞻,群山环抱的茶园此起彼伏,到处是春天的一片新绿,精心设计的人工栈道,和并生其中的林木和花草,衬托着眼前的浓绿,由远及近的层次也丰富了观感,远山叠嶂,似一盏莲花壶承烘托着贡茶园,雨后的观景台是风扑面,不胜清凉,空气清新,光线诱亮,不远处的茶壶造型也是应景,在这个无限开放的大地上,我等仿佛就着天甘地露,现斟了一壶茶,峰岭间、茶从里靓鱼出的丝丝缕缕,好似茶香醺然,风貌独特的当地少数民族村寨如鲜芽一般,在茶园周边错落有序,茶中有寨,寨中有茶,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难怪有人说伍家台:茶园即公园。眼前的景象,真不枉“荆楚最佳景观”之誉!

茶山下的寨子里有一个茶文化广场,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就在这里,这家赫赫有名的茶企,以“昌臣”牌富硒贡茶独特的品质率行业之先,而且以年产值60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年产3200吨的规模,带领伍家台以及周边24个村6000户30000余人致富,掌门人郑时兵,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企业家。

被《恩施晚报》以经营诚信报道过的茶企掌门人,穿着很普通,平头短发,精神十足,一眼看上去,跟我喜欢的影视剧演员张志坚还真有点像,郑总山里茶人特有的热忱,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再一听勇哥说我来自另一个山水茶的故乡。我们之间,一下就缩短了因初次见面而产生的距离,交流也随即愉快起来。

再次喝上了我心仪良久的伍家台贡茶。当听说,是一泡伍家台贡茶把我从千里之外的武夷山带到了他的家门口,郑总更是饶有兴致,在宽敞洁净的茶文化展馆内,他请同事拿出今年的新茶,为我们请上茶具,亲自为我们冲泡,并且向我们介绍起伍家台产区的人文、历史及地利情况。

茶香醉人,茶乡引人。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临走之前,我说我要请一些今年的茶,一定要自己买,结果,郑总给了我一个让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的价洛,我反而不敢多买了。看我尴尬的样子,姜炜在一旁打趣解围:下次去武夷山,你记得招待郑总喝你的好茶就是了!

伍家台之行愉快而圆满,要说有什么意犹未尽之处,那就是没有看到“皇恩宠锡”的碑刻原件,勇哥说那个已经是博物馆的馆藏了。关于“皇恩宠赐”还是“皇恩宠锡”的公案,勇哥也解读得别有意趣,有心的读者,去伍家台喝杯以“贡茶”为名的佳茗吧,亲身体验一下它的百般风情,自能从中找到答案。

跑了一天,我觉得自己此行访了玉露和伍家台,很圆满了。难得回老家的姜炜,夜深时分还顾着会友,他说明天他要去访一款宜红做“头桶红茶”,我心说这行程不在计划之内,我明天可以轻松些。万万没想到,第二天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茶海拾珍庆阳坝

姜炜二哥带着来找红茶的这个地方仍属宣恩地界,叫椒园镇庆阳坝村。清朝民国两代,庆阳坝作为湘、鄂、川、黔四省边贸中心的集市之一,因为“盐花大道”和“骡马大道”两条交通要道经讨这里,历史以来就以“盐花古道”而出名,参观完有“土家商街活化石”之称的凉亭古街,本来以为庆阳坝不过就是一个带有浓郁商帮色彩的古老乡村,没什么惊奇之处,等见到当地茶企贡易得茗茶的老板肖福军,才知道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在鄂茶的历史上,有着惊人的地位。

这里拥有湖北省最丰富的茶树资源,恩施州农科院来宣恩采集的珍稀茶树母种多达23个品种,就我这个工厂位置,方圆三公里之内,有鄂茶原生茶树的三个品种,其中就包括1号和10号,因为地处交通要道,还有茶树资源的优势,历史上,我们这里不仅是宜红工夫茶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还是宜红出口的主产区。

今天的正事,其实是姜炜二哥带姜炜来访茶,可他们还没能坐下来认真喝泡茶,一听肖总说10号母株就在附近,我却坐不住了,顾不得矜持和谦让,装模作样地征询过姜炜的意见,就恳请肖总带我们上山访鄂茶10号母株。冒着霏霏细雨,我们来到鄂茶10号母株生长的坡地,近年来,在肖福军的参与下,母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甚至专门为它修造了一个台座,进行了适当的修剪,防冻防寒的措施也采取得很妥善,听完肖福军的介绍,我脑子一热,说:肖总,您就是这鄂茶10号的看护人呐!

当我问起这株茶的树龄,他只告诉我,这片茶园有着几百年种植历史。

在庆阳坝呆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却激发了我很多的思考,也解决了我很多的疑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两市六县,面积占到了湖北全省的五分之一,2016年的统计数据,全州总人口404.01万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71亿元,共有茶园总面积147万亩,干茶产量从2012年的6.08万吨,增加到近10万吨,农业产值30多亿元,茶农人数80万人左右(数据来源网络)。从各项数据来看,从事茶业的人口比例近1/5,茶叶贡献的产值占比更是高达11.42%,某种意义上说,恩施州是名副其实的茶州,但与长江下游的产区比,不管绿茶红茶,名气都不大,来到恩施市,去过市区周边、宣恩县域,这里的自然环境堪称无以伦比的净土,用“有机”一说实不足以彰显它的内涵,可同等品级的茶,价格跟东部的茶相比也几近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呢?

自古名山藏名寺,名寺出名茶,恩施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着少数民族自己的祖先崇拜和图腾信仰,在占据湖北全省1/5的广阔地域上,茶叶种植既有币专统又有面积,却没有寺庙或带有书院性质的道场,这和江南地区倡导的,儒释道合流的“禅茶一味”的精神不相适配,从这个立场上,弱化了它的传播。

鄂西南的茶业兴于晚清,在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推动下,各地兴力机器制茶,开拓茶叶销路,劝民广植茶树,促进了茶业生产的发展,在英俄茶叶商战中,培育了中国近代最早的茶产业及产业工人。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的产业思维,和传统茶区手工劳作的工艺思想之间的理念冲突,可能也造成了品质标准理解与认知上的偏差。

短短的两三日接触,我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的奔怒环口热清,这种特质在事茶上,可能就显得不够细腻,比如对待母株的这个事情上,肖总的态度就特别说明问题,他要根据他的需要,随便说个年份,我们都无从质疑,可他的应答,恰恰流露着他的心迹:不卑不亢,虚己无待。

鄂茶不东逾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从建筑、住宅、家具、炊饮各个方面,我们都有就地取材的传统,各地喝茶的习惯也是一样,多挨着产区。鄂西南毕竟地处边睡,商品流通受交通制约大,汉口虽然曾是鄂茶的主要集散地,但是,恰恰因为地位太重要了,或许正是重要到不可替代,才无意间成了妨碍鄂茶沿着长江往下游传播的阻障,这一切都未可知呢!

鄂西南访茶之行匆忙而又美好,尤其庆阳坝一站,给我留下极深刻的体验,也留下很多有待深寻的遗憾,我权且把这些令人回味的遗憾,视作茶的回甘吧?回来这么些日子,我一直在想我在恩施看到的那些山,那些茶,还有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茶人们,想着他们,我就想起我在峡谷之上的茶园边,看到的一株野花,小小一枝野花,生在茶丛之中。静静舒展开来,直指向天,居然显得颇为伟岸。

作者:觉人

上一篇:黄瓜品种筛选农业推广论文下一篇:通信产业节能降耗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