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刍议论文

2022-04-24

摘要:从严治校方针是中学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其实质上一种较为实际化的教学手段。旨在有效提高中学管理科学性和中学管理规范化等,应该坚持实施从严治校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刍议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刍议论文 篇1:

探究人力资源经济在应用领域中的发展

摘要:当今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地位相比于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文章以人力资源经济的内容为视角着眼于其在应用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讨论。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应用;发展

一、引言

对人力资源经济进行分析的目的旨在科学、合理地运用经济计量、数学模型统计和会计等方法实现适应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大量数据表明,这项分析极具应用性和实践性,可直接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经济分析的优势不只在于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对以后的人力资源经济活动过程也可进行实时的规划和预测,总的来说,人力资源经济分析对企业的人事管理和经营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人力资源经济的内涵

(一)人力资源投资

人力资源投资是人力资本的基础,对人力资源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日常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人力资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人力资源投资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人员流动及经济信搜寻息等领域等有所涉及。

(二)人力资源价值

人力资源价值是一种当前价值,它为人力资源经济指引单位或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支持,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本身就有着为单位或企业提供多重效用的能力。人力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两个方面。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货币化和非货币化两种度量方法是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共性;而它们的差异性则表现在个体价值是专指个别劳动者可能为企业效用带来的当前价值,群体价值是若干个有密切联系的劳动者组合而成的联合体为企业效用提供当前价值。

(三)人力资源收益

人力资源具有资本性资源的属性,因此,产生收益是它的必然结果,但不同于其他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有自己的特点。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多效性的人力资源收益对人力资源的统计核算与其他经济资源的统计核算相比有诸多区别。人力资源收益分析主要包括普通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人员流动和职业经济信息等方面的投资收益分析。

三、人力资源经济应用于企业

人力资源经济分析主要用于企业或单位的人力资源投资和回报等方面的研究,其分析成果也被作为重要依据来为人力资源决策服务。所以,企业若想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目的,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是关键。因此,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决定企业成败和影响企业命运的根本所在。

(一)适应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只在乎眼前利益而无视长远利益要不得。企业要想健康、长久的发展,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必经之路,同时,企业的文化理念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不动摇。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也只有在企业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和“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下才能完成,这样也对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大有裨益,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大力提升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如此,才会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和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共赢。

(二)适应企业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虽肩负制定并实施企业目标及对管理目标进行控制的重任,但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却需要依靠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由此可看出,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整体素质是目标实现可能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如果企业采用人力资源经济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体系被证明能够将企业员工的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对企业提高感受并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最终实现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增强。

(三)适应人员绩效水平提升

企業实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关心和帮助员工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切实保障每个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那么,员工必定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他们自己的首要责任。这样,企业的品牌文化在短期内便可形成并得到完善,企业员工对公司产品的推广意识也会大幅度提高,于公司于员工都是极为有利的。

四、人力资源经济的发展

人力是社会生产力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随着时代进步,企业的价值创造和财富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作用,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垫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单位发展进程的关键作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激烈的市场竞争力表明,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为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增强自身的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

(一)转变人力资源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扩大持续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自身的稳步发展,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所以,人力资源目标的制定必须以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相统一为头等大事,毕竟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为其服务来开展工作,并由社会效益体现,这对单位的发展很重要。

(二)转变薪酬管理

科学规划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细化薪酬分配原则。在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往往都比较小,但他们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和经营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这类专业人才的潜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薪酬是十分必要的,而有效的方法便是针对这类人才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内容的选择与具体的等级分类对结构工资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

五、结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相应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且已经完成了由最初的职能地位向战略地位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对人力进行有计划地合理配置,以为企业经营效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谈人力资源经济的应用和发展[J].现代商业.2013

[2]孟宪超.人力资源经济的理解与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

[3]王磊.刍议人力资源经济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5

(陈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经济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

作者:陈莉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刍议论文 篇2:

如何增强从严治校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摘 要:从严治校方针是中学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其实质上一种较为实际化的教学手段。旨在有效提高中学管理科学性和中学管理规范化等,应该坚持实施从严治校策略。因为校风和校纪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重点所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力展现出学校基础性精神风貌和学校内部作风问题以及相关学术传统等,中学在进行教育活动开展时,心理定势至关重要,从严治校可以为中学师生群体体统较为良好且长期的行为规范。上述内容皆紧密相连,本文针对当前中学学校从严治校特点和现状等,对如何有效增强从严治校实效性和从严治校科学性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宝贵力量。

关键词:从严治校;实效性;科学性;分析

引言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习近平主席发表过言论: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中可见从严治党的重要性,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从严治校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部分中学校风建设中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主要是部分学校校风规范没有明确和调整,相关学校领导不能对校风建设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校风不良等恶劣状况。

另外一点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由于受到对应经济因素冲击,部分校方教师和领导拜金现象尤为严重,学生群体之中也会滋生拜金主义,考试作弊和学风不正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自身学风不正会导致考试作弊和课堂嬉戏打闹,此类学生群体反以为荣。上述问题的存在会对学校未来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所以应及时运用从严治校方针加以严厉改正和调整,学校领导和有关部分应该正视校风建设中所存在种种问题,端正态度,努力纠正校内不良倾向,以至有效保证我国中学教育的积极健康发展。

一、从严治校与校风建设之间的主要关系概述

1.从严治校是促进校风提升的重要手段与核心保障

建设优良中学校风主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合理开展,另外重要一点即为依靠严格管理方案进行及时管理。假设此时只做到充分思想教育而忽略了实效管理,那么只能是明白如何做但是却没有进行实施,此种状况必会造成学生文明习惯难以养成和学生优良作风难以树立等状况。

从反面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假设一味强调学校管理并对思想教育工作置之不理,校内人员仅仅明白此事必须去做,但内心充斥了不满与抱怨,抵触情绪便由此产生,自觉文明行为也不会形成,优良校风建设更无从谈起。有效利用从严治校策略,适时进行师生员工教育渠道拓宽,以至形成严谨学风,主要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建立内容、条例建设内容和办法建设内容以及相关严格执行内容等,运用此种方式进行从严治校可以对学生和教师行良好行为加以鼓励,与此同时,也会对相关不良行为等进行限制与制约。所以,校方坚持从严治校基本指导思想可以促进优良校风形成,对校风建设和校风发展等都极其有利。

2.校风建设是从严治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从严治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中学育人环境进行优化与调整,学校各项建设工作抓好是其根本。学校建设过程中,校风建设为核心操作环节,在学校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所渗透,其可对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管理质量以及相关后勤管理质量上都其到了决定性作用。校方任务为教材育人,而育人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质量,校风建设不完备,也不可能培养出优秀性人才以及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只有做到治学态度严谨以及工作作风严密,才能促使组织纪律逐步严明化,也可建设优良校风。

二、从严治教期间中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意识的进一步调动

学风问题始终限定在学生基础性思想模式之上,毕竟造就综合性人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而从严治校方针恰巧就是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治学层面之上。在此类背景影响下,学生背景和成长方式不同,都可能直接面临不同学习环境、职务范畴和角色特性整改挑战,任何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令学生松懈对于自身素质改造要求,尤其在阶段化学习动力低下情况下,有关自身责任意识全面弱化,并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思维定位偏移迹象。

面对上述不良冲突迹象,规划主体必须学会尽快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覆盖模式,尽量将以往教育内容系统性、长效性加以适当缩减调试,并且适当完善既定结构单元超前引导、针对、随机教育特性,确实地将日常思想改造与多元化服务支持能效渗透到个人。

第一,向中学生群体内部灌输严格的自我素质规范理念。首要任务便是确保入学资格检验结果,任何一流形式的教育质量基本上都透过生源形态逐一呈现。尤其作为中学学校,其必须竭尽全力培养优秀型人才。

严格处理考试事务,确保当下教育策略和治校策略能效得以正常发挥,同时规划主体必须尊重中学生个性创造性发展结果。特别是现代化教育考试手段,必须集中全力验证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就是要保证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技能前提条件下,更加善于运用各类手段解决一切现实性挑战危机。

争取将学生发现-提出-解析问题以及创新思维成就纳入到期末综合评价之中,借此深度激发学生潜在兴趣与能力,将既定思维空间无限扩展。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考试期间必须树立严格的作风标准,避免一切舞弊行为滋生,须知考风与学风问题深度衔接,同时直接决定对应人才今后发展成就,考场不过关,今后想要在既定职位上发挥特殊牵引能效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另外,对于中学生来讲,任何违反纪律的行为都将决定今后发展前景。对于违纪人员,治校主体必须加以严格批评和处理,唯独在各项条例细致贯彻期间,严格制定校规校纪,才能进一步为今后中学生组织纪律观念严明和思想作风强硬舒展,奠定更加深刻的协调适应基础。

第二,有效整改日常管理模式。中学生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可说是今后素质化教育指标深度贯彻的特定舒展途径。教学期间涉及不同管理主体,应该有效发挥自身引导者、助学者角色地位,进一步规避以往独裁者角色意识。全新定义过后的成功教育流程,实质上是全面引导中学生进行各类探究活动的高效参与,在此期间,中学生自律意识也将获得全面新生。所以,作为学校管理机构,必须始终强调依法管理必要性,全程关注并尊重学员人格适应需求,透过各类示范性管理项目挖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顺势开创刚柔并进、统放自如的中学管理机制结构。

第三,提供足够健康和谐的学习交流环境。中学生第一要务便是学习,作为新时代中学学校,必须借助各类技术型手段提供学生安心舒适学习的空间,毕竟这是检验从严治校综合水准的必要媒介。相关规划主体如若想在合理期限范围内建立起创新、求实等校园主体文化体系架构,就必须围绕各类相关的政治、人文、软硬件资源环境加以有机补充。同时配合丰富多彩的二课堂,名师交流讲座、博士网络论坛等单元结构,进行不同阶段校方成就研究,进一步营造足够和谐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最终保证单位学生成才发展积极性的有效提高结果。

三、从严治纪期间不同规章制度的深度贯彻落实

任何纪律观念机理形成结果,都不可全面脱离日常教育和素质培养单元而独自运行。作为新时代中学学校教学主体,必须善于运用足够严明的纪律守则和教育策略,进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秩序有机调节,确保在足够正规形式的规范体制内部,培养出学员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标准作风体系。具体调试策略内容表现为:

首先,在学生入校初始阶段进行各类规范条例系统公布,确保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加以关注和遵守,全面将以往执法执纪偏宽偏软迹象扼杀在摇篮之内。再就是全面倡导法纪面前人员平等理念,尤其在维持规定畅通交接基础上,使得学校一切教学引导理念高度凝结。

其次,从严治纪期间,需要针对一切重点、难点问题加以重重疏通。尤其在面对从严不依法行为期间,需要及时纠正重严轻法、从严违法等行为结果,及时规避以往治理忽冷忽热等不良迹象,同时有效稳固条令法规维护行为的严肃特性。

四、从严治校实效性和科学性探索路径的全效有机开发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肩负着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责任。学校既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的教育机构,又是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思想文化建设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学学校无论在科学文化知识上,还是在思想、道德、审美领域及生活方式上,都应当更多、更集中地反映、传播和发展那些高层次的东西,更好地弘扬和展示社会中光明、美好的一面。因此,必须遵照这一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科学管理,搞好思想文化建设。

(一)新时代治校理念的全面更新

具体就是针对既定中学学校教学理念加以不断丰富。任何高素质人才都必须借助优秀教育引导机制不断延展。这里强调的从严治校方针,核心理念便是透过足够标准的指导方针覆盖,进行既定学校不同工作内容调试,借此推动学校内部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进程。所以,相关规划主体没有任何理由,将从严治校简单地定义成为严格治理动作,而是主动站在较高观念起点之上,从此树立精品改造体制,为今后学校综合建设水准绽放积存更多技术型实力。以上行为结果可以说是时代长久话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加是今后贯彻从严治校指标的标准适应途径。

(二)从严治校经验和视野范畴的合理开拓

虽然说目前我国相关中学学校在办学时间期间,已经衍生出完整形态的传统经验布置引导体系,但是如今时代发展速度飞快,尤其作为中学,必须及时拓宽自身视野范畴,及时吸纳外国先进发展经验,争取扬长避短。事实上,中学直接产生的改革创举可以交互推广。

(三)各类体制改革方案的科学制定和实施

从严治校在手段和方法上也要全面改革创新。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为学校现代化建设和正规化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学校具有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理应成为中学信息化建设的“龙头”。

(四)和谐校园人文环境的有机构筑

依照客观层面观察,足够和谐的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养育人的美德,启迪人的智慧,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这正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必要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与从严治校的原则在内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从严治校是为了建设和谐校园,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和谐校园是构建在从严治校基础之上,是以一流的办校标准为前提的。如果说从严治校是原则,是方略,那么和谐校园则是境界,是追求。“和谐”不仅意味着宽松、融洽、温馨、自由,而且还意味着稳定、有序、公正、守纪。

另一方面,在硬环境调试方面,基本上围绕馆藏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教学楼、试验室和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场地及建筑物细节,加以有机伸展覆盖。这种环境是师生们的露天“起居室”,也是学生的“无声教授”和“第二课堂”。而对于软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等等。这种软环境更能反映和谐校园的本真意义,可以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贯彻从严治校综合调试指标,除了经过内部规章体制和学生自主学习改造意识调试过后;相关技术人员仍旧需要进一步在硬环境建设上多投入、花力气,同时配合在软环境建设上高标准调试成就,全面为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创造更加优越的育人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参考文献:

[1]夏卫国.略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从严治校[J].法制与社会,2008,26(25):145-162.

[2]马原生.关于从严治校的思考——学习《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J].理论探索,2009,17(02):67-85.

[3]杜秋生.刍议士官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15,12(04):79-85.

作者:邓跃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刍议论文 篇3:

基于产权理论的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研究

摘要:集体林产权改革,近年来一直是林业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林权的含义、改革中的问题及林权改革的模式等几个方面。从对集体林权的研究情况入手,对云南省集体林权的模式作出评价,研究重点在于对云南省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云南省林权问题的分析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模式;产权制度

中国的经济改革正在广泛地改变资源利用的产权形式和效率。这场改革的背景,是原有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控制模式的失效和日益松弛。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改革,一方面,是国家集中控制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弱化;另一方面,是农村社区和农民私人所有权的成长和发展。经过10年分权化的渐进改革,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作为农村改革一部分的集体林权改革,也逐渐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眼球,并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

林业产权制度是林业管理体制中的核心内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就直接关系到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所以,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是林业管理体制科学化的一个突破口。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于林权制度历史变迁、林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建议及林权制度的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如张志雄(1999)指出了很多集体林区的缺点,如集体林区影响林地保护;徐秀英、石道金(2003)归结了集体林权的改革的所有权私有化、主张国有制和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等三种观点。本研究重点通过对云南省集体林区特点的分析,得出集体林权改革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以利于集体林区的发展。

一、集体林权改革的含义

在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 把产权与所有权区分开来, 是把握现代产权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产权是一个权利束,产权的界定和明晰有时是有困难的,但是,部分产权的明晰和转移是可以做到的。科斯和他的合作者曾经为西方世界的现代经济增长做过一个简明的结论,即有效的经济组织(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不过他后来发现,有效的产权安排只是国家与私人努力互相作用所产生的多种可能结果中的一种,而不是在相对要素价格变化条件下的必然而唯一的结果。

林权制度是对林权所包含的权能的界定、主客体的设定、确立和保护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所谓的集体林产权改革实质上是指集体林产权制度再安排过程中各项权能再赋予不同主体的一般方法。在产权的四个权能中,使用权直接影响收益权和处分权,而且使用权具有排他性、可交易性的物权属性,是集体林产权改革的方向和关键。所以,一般所说的集体林权改革实质上主要是对集体林区使用权的赋权问题进行的研究。而根据科斯的理论,只有把产权界定清楚了,对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会解决林权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不能有效解决集体林区的制度改革,即使进行再多次的改革,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的变迁

云南省是我国四大重点林区省份之一,山林面积是全国山林总面积的7.4%,全省国土面积的94%是山区。云南省61%的国土面积为林业用地,森林覆盖率近50%。无论从山林面积还是从产权类型上,云南省都能很好地代表全国林业情况。云南省林地产权类型较多,几乎含有全国所有的林地产权类型。

云南省林权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时期的分林到户阶段,基本实现了林地由封建地主所有制向农民私人所有制的转变。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 “四固定” , 实行的是农民所有、合作社集体经营的林地制度。集体山林由集体管护、支配 , 国有林由国家和集体共同管理。第三阶段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林业“三定” , 全省开展了以“稳定山林权、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和划定自留山”为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山林划分为自留山、责任山和统管山,自留山、责任山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经营改变为农户家庭经营。第四阶段是 1994—1997 年的部分县 (市) 开展的“三山换一证”工作 , 将荒山、荒地的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农户和个人 , 自留山、轮耕地、小片荒山荒地统一换发了新的自留山使用证。

以上几次重大的变革,是林权制度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交替,有成功的经验,同时免不了也有失误的教训。

三、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历了这么多的阶段,却仍然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集体林地主体不清、产权关系不明确,因而造成“公地的悲剧”。“乡村林地谬误”理论认为,集体劳动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绩效衡量,在共同产权安排下成员有搭便车的倾向。同时,在这种产权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退化,遭到破坏。偷砍盗伐现象时有发生,出力者不得利,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其次,多次林改只是分山划界,缺乏细致的法规和制度,林权所有者不能自主经营,使用权流转不规范、经营机制不灵活,林地、林木私下交易突出,秩序混乱,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征用集体林地也只与基层政府打交道、签订合同,林权所有者无权决定,利益分配也不合理,林农收益微薄或根本无收益。最后,也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正是由于多次的林改使林权越来越混乱,没有建立严格的林权管理资料,林权纠纷不断,社会矛盾增多,影响到当地农村的安定团结和集体林业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势必导致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林业资源大、产业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云南省林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林区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针对林权问题的改革和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日前发布《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宣布从2006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四、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科斯和他的合作者曾经为西方世界的现代经济增长做过一个简明的结论,即有效的经济组织(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集体林权改革是对所有权为集体的林地、林木的使用权进行重新明晰或调处 , 从而建立起经营主体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对集体林产权的重新界定,并使之清晰化。

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它是云南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头等大事。此次改革涉及面广、部门多,关系到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及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度,因此,得到云南省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针对云南省集体林权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要搞好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于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推动器。要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林改中要充分注意多方面问题,坚持还山、还权、还利于民的原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恢复集体林权由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所有的本来面目,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明确产权主体,使林权清晰化

产权不清晰往往是集体林地的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林业产业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清晰,就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使林地流转困难,林区管理混乱,不能形成林区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对林业发展形成规模,从而降低了林业资源的收益。只有把集体林权清晰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所有权、使用权混乱的局面。所以,解决集体林权的清晰化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林改的重头戏。

3.要因地制宜,对集体林进行符合当地实际的管理模式

山林及林地的划分应符合山区居民的居住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户分林和按人分林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产权明细到户到个人,即均权到户。也可采取分利不分林,成立股份合作林场、联办林场等模式,以林地资源的份额入股,由村组联合经营,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4.积极筹建林区产权交易市场,为林农提供规范化服务

林权改革的核心是林权的清晰化,而产权的界定是很困难的,所以,如何进行产权的管理成为一个难题。政府出面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并使之规范化,以利于开展林权的流转、期权买卖等。对于林权的流转等信息规范化,也能够防止产权不清的问题出现。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符合广大林农的长期利益,对于林权的稳定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5.坚持把维护林农利益放在首位,以林农增收为主要出发点

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力度,确保林农负担不反弹,又好又快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同时,成立专门的负责林改维持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推进林改的进行,推进林改的相关配套改革。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全面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使林业资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而不是林区农民的负担。

6.认真处理好林改与森林保护利用、产业发展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林改与森林保护、利用的关系,使林改的效益最大化,既能使林区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处理好林业资源的生态问题,并使产生的生态效益最大化。不能为了增收丢了环境保护。只重发展不管生态的思路在当今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是行不通的。

五、结论

正确处理林权纠纷,进行林权制度的改革不仅解决了山林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多年的历史结怨,更使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地区关系、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有力消除了林区的不稳定因素,也提高了林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从根本上理顺了林业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山林开始成为农民群众的“摇钱树”和增值潜力巨大的“成长股”。“温饱靠耕地,致富靠山林”成为山区群众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戴广翠,徐晋涛,等.中国集体林产权现状及安全性研究[J].林业经济,2002,(11) .

[4] 沈建芳,姚华锋.关于产权理论的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5] 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J].当代亚太,2001,(7).

[6] 西南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课题组.对西南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8,(4).

[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组. 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07,(6).

[8] 徐秀英,吴伟光.南方集体林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J].世界林业研究,2004,(3).

[9] 刘德钦,等.集体林地产权制度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6,(5).

[10] 张正全.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浅见[J].林业调查规划,2006,(5).

[11] 杨春玲.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现状及改革刍议[J].林业调查规划,2006.

[12] 杨清心,周斌.云南集体林权改革见成效[N].经济日报,2007-10-08.

作者:李研新,张 彰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学电教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刍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