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 论文

2024-04-16

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 论文(精选8篇)

篇1: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 论文

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指导原则,简称为过程佳原则。过程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地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它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

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捉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教学设计中的好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初始问题”。所谓初始问题,就是那些可以导致数学知识(概念、定理、法则、方法甚至思想、观念)产生的问题。初始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决不仅仅在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界(当然这个作用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确立了一个好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也为数学课提供了一个好的结构,使数学课成为解决初始问题(以及后续问题)的活动。

篇2: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 论文

欧阳林 江苏常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安徽师大教育硕士)

《语文建设》第四期刊登了几篇文章,讨论了新课程的生成性目标和传统教学目标的利弊问题。其实在教师眼中,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针对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教什么的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问题往往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问题。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就可能会迎刃而解。在这里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几个概念的内涵并加以区分。

一、“过程目标”即“内容目标”、“结果目标”即“能力目标”

刘华老师所认为的“过程目标”[1]着眼于对学生活动的描述,即通过把学习活动明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行为。钟启泉、王荣生两位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内容目标”[2]虽没有具体的定义,但描述为“往往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并举例子,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从这些表述来看,“过程目标”与“内容目标”的内涵基本一致。钟、王二人所说的“能力目标”是“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的描述”,显然与刘老师的“结果目标”内涵一致。

进行这番比较是为了说明“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能力目标”与“内容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将本文讨论所使用的术语限定为“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也就是说“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混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笼统地把它们称为教学目标,也包括在第一期上发表文章的三位老师。比如“要针对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对课前设置的目标进行调整”[3],根据作者前面所举的学习《隆中对》和《桃花源记》时生成的问题--诸葛亮是最大的“蠢材”、《桃花源记》的主题应是对不守信的人进行批评,可以看出所要调整的目标实际是内容目标,而作者后面所说的“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则是典型的能力目标。之所以要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因为将二者混在一起将直接导致教师对“教什么”的认识模糊以及“让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4]。而教师对应该“教什么”的`认识模糊不清,那么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就很难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因为他缺少判定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

二、解决途径--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待问题

由于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而在课堂上因生本对话、师生对话而生成的问题改变的是内容目标,因而这实质上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生成的问题。新课程提出“生成性”目标,是对学生个人体验和认识的尊重,而如果我们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就可将教师和学生变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生成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并且,根据后现代课程与实施理论,“所有的课程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需要修改的东西来对待”,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多向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5]由此在课堂上因“即时生成的问题”而可能产生的教学“随意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它为教师提供了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例如,在学习《隆中对》时,有学生认为诸葛亮是最大的“蠢材”,因为他老躲在深山老林里等待别人来挖掘,不会主动出击。这个节外生枝的话题可能打断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但是它却又可能比教师的精心设计更有教学价值。因为这是学生依据个人的经验对文本做出的真实解读,虽然荒谬,但有其合理性,即他是以现代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为判断标准的。这个话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引出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诸葛亮这样做的理由(合理性)是什么,传统的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或者由此引出其他同学的不同看法以及评价的依据。通过这样多向度地解读文本形成的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文章,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思想情怀以及传统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典型体现;也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关照和解读”[6],修正自己原有的观点,避免单一、刻板、狭隘的认识。这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可以说能更完满的实现教学目标。

分清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看待“生成性目标”,就可以跳出所谓能否完成或是否要改变教学目标的局限,并有助于教师判断出什么样的内容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3]刘和程《目标的灵动与有序》,《语文建设》,4

[2][4]钟启泉、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达成》,《语文学习》2004,1

[5][6]郑国民《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后现代课程论视野中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5

篇3: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一、英语教学与交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 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上,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英语教学离不开交际活动, 离不开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认识的活动过程。用哲学语言来表达, 过程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为前提, 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过程, 否定过程也就否认了物质运动。因此, 从哲学角度看, 英语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实践和认识过程, 也是师生双向交际的活动过程。

古往今来有关“教育是什么”论述的共同基础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 教育确实以活动的形态存在。人们为了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 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 靠的是教育。教育活动中, 师生往往以面对面直接交往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存在教育, 就这个意义而言, 教育的实质是交际。

一般说来, 教学的定义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交往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整体, 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际都不能构成教学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学生要掌握某一语言项目, 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规则性知识, 而且要能正确地操作和运用, 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英语课常常是一系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交际活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没有师生间的教学交际活动, 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还应善于运用交际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英语教学交际的特点

1.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首先, 教师与学生是个稳定持续几周或长达几年的教学群体。在这一群体中, 师生交往既受教育规律支配, 又受师生双方各自心理活动的制约。具体的师生关系一经构成, 双方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教师不能辞去学生, 学生也难以挑选教师。其次, 师生交往的心理相容性高于一般的人际之情, 交往的内容有知识, 有人格。教学双边活动在对应关系中进行, 互相促进, 相互约束。注意到师生交往的特点, 有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搞好交际活动, 使教学更有成效。

2.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上师生都在利用自身形体相互影响, 沟通彼此的意向, 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教师的眼光环顾全场, 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 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局外人”、“被冷落”的感觉, 而会时时感到自己和教师在很好地交流。教师的姿态, 一个有意识的手势, 一个有意识的侧身、走动或表情, 同样也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就在他们中间, 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的指向、微笑或身体正对、侧向, 甚至走近他们, 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亲近、教导。这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到他们与教师同在一个课堂活动, 而且配合默契,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运用体态交往得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交际方式。

三、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定向

1.交际能力的形成

人类为了不断地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生活, 在生理调节系统的基础上, 形成、发展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交际能力。作为个体心理的交际能力特性同其它个体心理特性的区别在于, 它对社会交际活动的进程及方式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交际能力属经验范畴, 是系统化、概括化的个体经验。交际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技能, 它们是交际活动中自我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交际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识, 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还要有技能, 技能是完成活动的方式。

英语教学中, 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在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技能只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要使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转化成能力, 还须将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交际能力本身只有在活动中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如果缺乏相应的活动, 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不同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是不同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 准确、适时、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使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把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 促进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交际能力的定向

篇4:穿戴式计算革命实质是设计创新

最近一段时间,穿戴式设备一直是媒体上的热点,几乎天天都有关于穿戴式设备的消息。

索尼最近推出的智能手表SmartWatch 2,功能上可以看邮件、短信,打电话、控制拍照等;谷歌眼镜将于2014年上市;三星本周承认,公司正大力投资开发可穿戴式计算设备;早先媒体还透露,苹果组织了100人的设计团队开发智能手表;除知名大公司外,媒体还报道,众多创业企业和知名度不太高的企业也纷纷投入穿戴式设备的开发。

有人断言,这是一场穿戴式计算革命,可穿戴设备的崛起将颠覆智能手机和电脑。不过,这场所谓的将要来临的穿戴式计算革命,人们似曾相识,又十分陌生。

从技术的角度看,与穿戴式设备相关的各项技术都不是新东西。ARM智能移动终端处理器在 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智能手机以后就已经成熟。而显示、近距通信、3G/4G网络、存储等与穿戴设备相关的各项技术均于2010年前成熟。

目前市场上并没有成熟的、成功的穿戴式设备。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乔布斯的名言:“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穿戴式计算革命其实正是一场“以车换马”式的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将创新分成维持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两类。颠覆性创新并不与行业领袖争夺用户,而是开创一个全新的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乔布斯的“以马换车”、当年的IBM PC革命、苹果智能手机革命都是颠覆性创新,穿戴式计算也将是一场颠覆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只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定义用户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创造全新的市场。而这正是穿戴式计算革命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将由何人担当?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分化、高度复杂、高度发达,再也不可能像PC时代那样,仅靠一种技术的进步就引发革命。因此,穿戴式计算革命的历史使命必然地落在了设计师群体的身上。

许多投资公司已经把注意力转向具有“设计气质”的企业。一位美国硅谷风投的老总说:“伟大的公司内在核心都具有一种‘设计气质’。我们已经进入了‘苹果时代’,产品的实用性建立在其外观动人的前提之上。对产品从头到尾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产品推出的第一天就必须简约、精致并具有实用性,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尝试。”

当下这一场穿戴式计算革命正是设计师实现抱负、崭露才华的竞技场,是企业角逐设计创新能力的战场。谁会胜出,现在还无法断言。但是,新一代穿戴式设备成功之日,就是新一代设计师成名之时。

篇5:议论文: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南海问题的起源与实质

南海问题实质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岛礁主权及海洋管辖权的地区性的海洋争端。

历史上,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南海诸岛,长期、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实施行政管辖,建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相关海洋权益。二战期间,日本一度非法侵占我国南海诸岛,并将南海诸岛更名为“新南群岛”,划归台湾总督府高雄州高雄市管辖。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根据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于1946年恢复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南海周边国家并没有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异议,南海局势是平静的,没有所谓的“南海问题”。此后,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对中国南沙群岛的岛礁提出领土要求,甚至非法侵占部分岛礁,由此导致南沙群岛领土争议。这些国家还依据《公约》,提出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这些海域主张覆盖的范围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了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问题。

南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是:

第一,20世纪60年代末,在南海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1968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探勘协调委员会发布的勘察报告指出,越南沿岸邻近海域、南沙群岛东部和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1969年,美国海洋调查船“亨特号”在南海进行地质调查,并宣称探明南海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1973年,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加深了人们将石油看作一种战略资源的认识。南海的资源前景极大地刺激了越南、菲律宾等国。越、菲等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加大蚕食中国在南沙群岛及相关海域权益的实际动作,并陆续提出领土和海洋权益主张。

第二,《公约》的诞生及其创设的新制度,导致海域划界争议加剧。其中专属经济区制度与南海问题的产生有直接关联。按照《公约》第121条的有关规定,岛屿如果可以维持人类居住,或可以维持自身经济生活,就可以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赋予了基于岛屿主张海域的权利,岛屿在主张海域和未来海域划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此外,南海的地缘政治地位、殖民主义和大国争霸等因素也与南海问题的产生密不可分。加之二战后,中国政府虽然于1946年接收了南海诸岛,但是除中国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其他岛礁长期没有派兵驻守,有效控制不足,从而给一些国家对中国南沙岛礁的觊觎之心和非法侵占的行为留下了空间。

★ 问题与创造认识

★ 特色学校再认识

★ 《故乡》主题思想再认识

★ 对档案馆馆藏资料地位问题的再认识

★ 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课程及课改的再认识

★ 西方心理学分裂与整合问题的再思考

★ 面试问题:如何确定个人目标

★ 对教育评价的再认识

★ 浅谈孔子政法观念之再认识

篇6: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 论文

摘 要: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有效;阅读教学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对语言训练的内容以及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等,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等方面加以训练。

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

篇7:”什么是设计“论文

设计欣赏结课论文

(题目)

什么是设计

成生姓名 级 绩 潘佳莹 10工业设计2班

2012年4月 28日

什么是设计

什么是设计?这是对于每个设计师来说都会思考的问题,当然,对于我们学设计的在校生来说更是一个经常让我们迷茫的问题。但是对于非设计专业的人们来说,他们是怎么看待设计的呢,他们对设计的认识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为此,我采访了十位非设计人士。

同学A身份: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 时间:2012.04.20采访方式:通过互联网询问

当我问他这个问题时他很惊讶,他的回答中也带着一些不确定。他说:我感觉设计就是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去让一个事物或是一件事情的好的一面充分展示给别人,添加美好和夸张的手法吧。

同学B身份: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 时间:2012.04.20采访方式:通过互联网询问

她说:设计就是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想法,通过人们能感受到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说的同时也比较不确定。

朋友C身份:机械制造专业的在校生 时间:2012.04.22采访方式:通过电话询问

他说:设计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加上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某种事物的研发与创造。

朋友D身份:人力资源专业的在校生 时间:2012.04.22采访方式:通过互联网询问

在我刚问她问题的时候,她以为是设计的概念,在我说完事自己对设计的理解之后,她想了很久然后才进行了回答。她认为,设计就是用你的想象力构想出来然后做成实物。

朋友E身份:本校学生 时间:2012.04.22情境:本校术楼

他认为设计就是把自己所想的东西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从而成为把所想转变成现实的依据。

一位朋友的父亲F身份:一名医生 时间:2012.04.22采访方式:通过电话询问

这位叔叔说,设计就是寻找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你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出来。

同学G身份:人力资源专业的在校生 时间:2012.04.22采访方式:通过互联网询问

他当时的表情比较惊讶,因为我本身是学设计的吧,在说明原因后他快速地给出了答案。他说,设计就是把自己的构思放在图纸上。

同学H身份:人力资源专业的在校生 时间:2012.04.22采访方式:通过互联网询问

在刚听完问题之后,她有些迷茫,可能是从来没听过这个问题,在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给出如下理解:设计就是构造出不一样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东西。

朋友I身份:没有上大学,正在工作 时间:2012.04.23采访方式:通过电话询问

在和他寒暄了几句后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说明了问题的原因,他并没有像其他朋友那样不解,只是简单地思考了一下。他认为,设计就是把自己有创意的想法表现出来 别人做他们需要的东西。

朋友J身份:机械制造专业在校生 时间:2012.04.23采访方式:通过电话询问

和之前的朋友类似,在刚听的问题的时候也有些惊讶。然后他说:我感觉就是把东西用你自己的想法表现给别人,让别人接受、使用。

篇8:英语教学的灵魂与实质是交际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有着本质的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

1. 交际的缘由。

英语教学离不开交际活动, 离不开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认识的活动过程。

2. 教育是交际, 英语教学的目的更是交际。

教育活动中, 师生往往以面对面直接交往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存在教育, 就这个意义而言, 教育的实质是交际。

英语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学生要掌握某一语言项目, 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规则性知识, 而且要能正确地操作和运用, 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英语课常常是一系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交际活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没有师生间的教学交际活动, 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还应善于运用交际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交际的主体、客体、媒体

教学过程交际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质 (教科书、教具、教学设备等) 。这四个交际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 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交际结构, 各自发挥自己独立的作用。教学中各交际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 可以取得整体功能的最优教学效果。

1. 主体——教师与学生。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 交际双方都是主体。交际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同样, 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互依存的活动复合构成,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教和学构成的交际活动是师生相互联系的纽带。师生之间具有互动性, 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影响, 学生的主动状态、情绪反应也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水准、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巧妙安排英语教学, 与学生配合默契地交际,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与人交际的情趣, 从而增强主体意识, 与此同时也积极地学到了知识。

2. 客体——信息。

在教育的认识活动和实践中,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 即主体活动指向的共同对象。教师向学生提供要掌握的知识信息, 该信息就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 是英语教学的客体。

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多向传递教学信息, 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多向传递教学信息的交际形式是我们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

3. 媒体——教材。

教学媒体是教学中用来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 是教学过程中负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教学必须借助于教学媒体, 以一定的信号传递发送, 才能进行教学。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的主要媒体, 是教师教学的蓝本, 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从广义来说, 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 还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用具和教学辅导资料, 它们是教学中的媒体, 起传递信息和经验的工具作用。

三、教学交际的特点

1. 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首先, 教师与学生是个稳定持续几周或长达几年的教学群体。在这一群体中, 师生交往既受教育规律支配, 又受师生双方各自心理活动的制约。具体的师生关系一经构成, 双方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其次, 师生交往的心理相容性高于一般的人际之情, 交往的内容有知识, 有人格。教学双边活动在对应关系中进行, 互相促进, 相互约束。注意到师生交往的特点, 有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搞好交际活动, 使教学更有成效。

2. 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上师生都在利用自身形体相互影响, 沟通彼此的意向, 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教师的眼光环顾全场, 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 那么他们就不不会会产产生生““局局外外人人””、、““被被冷冷落落””的的感感觉觉, , 而会时时感到自己和教师在很好地交流。教师的姿态, 一个有意识的手势, 一个有意识的侧身、走动或表情, 同样也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就在他们中间, 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的指向、微笑或身体正对、侧向, 甚至走近他们, 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亲近、教导。这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到他们与教师同在一个课堂活动, 进而而师师生生默默契契配配合合, , 共共同同完完成成教教学学任任务务。。教师运用体态交往得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交际方式。

上一篇:某政府办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请您原谅我小学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