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复合材料毕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应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文章以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专业为例,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新型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复合材料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复合材料毕业论文 篇1:

《复合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复合材料学》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文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体系4个方面进行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复合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Composite material;Course;Teaching reform

复合材料学是安徽农业大学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高分子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而开设的,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或其它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复合材料是由2种或2种以上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经人工组合而成的多相固体材料,它是材料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当今材料发展中极为活跃、极具生命力的部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复合材料基体、复合材料增强体、复合材料设计、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以及无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等。复合材料绪论部分重点介绍复合材料定义、组成、分类、发展及应用近况;复合材料基体和增强体部分主要介绍各类基体和增强体材料的的性能特点、选择依据及研究进展;复合材料设计部分主要突出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重点介绍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主要介绍各种成型方法、特点和工艺流程;各种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重点介绍其性能及最新研究进展。

依据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复合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体系4个方面改革进行阐述,以加深学生对复合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与大学基础理论课不同,专业课重在实践应用以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专业课还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大学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力求保持与本学科技术前沿的发展同步更新,即要保持教材课本内容的与时俱进。目前,《复合材料学》课程可选择的教材很多,如周祖福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复合材料学,王国荣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复合材料概论等。这些教材的系统性较强,理论讲解的过多,关于应用研究进展方面的知识更新较慢。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时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合并、精简,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补充进去,同时,还要针对不同高校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特色的不同,明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开发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和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选用张以河主编的《复合材料学》,在课程教学中,偏重于对生物质复合材料相关知识的讲解,而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则作较少讲解,仅仅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有所了解。

此外,除了对教材进行整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外,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还注重将教师自己科研工作的实际应用案例、研究成果加入到课堂讲授中。比如在介绍复合材料在治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时,我们引入了自己科研工作中利用造纸污泥固体废弃物制备复合材料的案例,并附有相关研究产品。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许多大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主讲灌输为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往往完全被教师主宰,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复合材料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应紧紧围绕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进行。在复合材料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我们改革单向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启发式、案例教学、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启发,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提倡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举出家庭中使用的复合材料例子,说明这些产品包含复合材料的理由。”我们留给学生的课后思考题。课余时间,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查找资料,了解各类复合材料应用及研究现状。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激发其对复合材料科研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时,很多学生由于初次接触此概念而感到困惑,为此我们列举了风力发电叶片、高压材料气瓶等具体实例。通过对这些产品内部结构详细剖析,使学生明白复合材料的结构完全可依据设计者的思想制造出来。再如,讲解复合材料增强材料,介绍芳纶纤维时,引入“凯夫拉纤维防弹头盔救了英国大兵一条命”的小故事来说明这种增强材料在军事上的应用,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复合材料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根据教学内容我们还增加了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在这部分教学中,一方面着重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探讨课程理论观点以及相关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着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和问题的思考。以各类复合材料部分为例,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无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以及木塑复合材料,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一类复合材料都会从该种复合材料的定义、发展、性能、应用等一一进行讲解,这无疑是一个重复性的教学思维,使学生易于产生厌烦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准备,并制作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研讨。经过学生之间,研讨小组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之后,教师最后梳理和总结大家的讨论。该方法的运用一方面能以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见解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的领悟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实践、认识、再认识的过程[5]。我校复合材料学课程共有15课时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加深对复合材料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遵循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上,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开展分组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复合材料学实验主要包括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复合材料的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有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等。实验开始时,学生先分组经课堂讨论,选择要制备的复合材料,然后设计和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所有实验所使用的试剂、材料、材料处理等均由学生自行准备。这样一方面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相互合作,另一方面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应用和发挥能力的机会,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4 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形式,是调控人才培养过程和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往对专业课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对考试分数过分倚重。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实践性强,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得到的分数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对《复合材料学》课程的考核我们试图改变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考核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这种多元考核包括课程考试(30%)、课堂讨论(20%)、课后作业(20%)、课程论文(20%)和课堂出勤(10%)。课程考试在考察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更侧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因此考试内容应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机合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学生的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作业以及课程论文的表现作为考察重点。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能避免出现投机取巧考前突击蒙混过关的现象,更能全面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

5 结语

总之,《复合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它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师生互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自我;同时也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不断的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使复合材料学课程的教学不断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董抒华,谭洪生,孟凡涛,等.《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8:93-94.

[2]曹尤,王丽华,谷亚新.具有土木建筑特色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课程建设[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26-328.

[3]杨晓洁. “英特尔”未来教育与课改理念的融合-《复合材料》教学设计与反思[J]. 教育科研论坛,2010,(7):56-57.

[4]安晓燕. 复合材料产品设计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J]. 科教文汇,2014,(12):112-113.

[5]杨继年,丁国新,王周锋,等.《复合材料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 广州化工,2015,43(3):167-168.

[6]王文一,张兴祥,赵义平.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9):57-59.

(责编:徐焕斗)

作者:张双燕 王传贵

高职复合材料毕业论文 篇2:

高职新型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

摘 要: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应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文章以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专业为例,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新型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

提起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造就具有较强专业岗位针对性的、掌握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对岗位专业化和技术针对性的重视程度被提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甚至过度推崇“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这些观点和做法在实际运行中并未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甚至遭到了现实的否定[1]。

当今时代是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现在的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任务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就是:

(1)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义理论的基本原理。

(2)文化素质。具有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具有公共关系能力,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乐观的人生态度,谦逊礼貌和良好的文明言行;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讲究卫生,身体健康;能处理突发事件。

(4)职业素质。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行业实际需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方案[2~5]。经过学院多位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一致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结合行业需求,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在课余时间要尽量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特别提倡的是一些义务性质的活动,开阔学生眼界,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现详述如下。

1 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十八大报告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需要解决六个问题:一是指导思想问题;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培养者,即解决谁来培养的问题;四是培养内容,即专业课程问题;五是如何培养,即教学问题;六是培养评价,即解决培养情况如何的问题。

以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专业为例,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指导下,学院与秦皇岛玻璃钢股份公司合作制定了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沿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完成了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体,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学习者家长、优秀毕业生、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为辅,协同开发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体系开发过程见图1);鼓励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评价内容和方式方法。

2 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领域改革,而教学领域改革的重点在于课程,因为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6]。2012-2013学年,新材料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与秦皇岛玻璃钢股份公司合作,对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进行了课程改革,成效显著。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对典型复合材料制品进行初步设计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实际设计题目的实训训练,两者有机结合,真正使学生领会复合材料产品材料性能设计与结构设计的设计思路,在實训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1 课程及学生现状分析

做为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的实训学时占总学时的50%。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实训课也按照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依靠老师单纯讲解,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理科基础较差,学习抽象的材料力学模型简化和对复合材料产品进行理论设计计算有很大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因为基础差,对学习的兴趣弱,再加上教师单纯讲解,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所以造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磨灭了。当然,在本班也有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学习主动性强,目标明确,态度端正,这部分学生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较强。

2.2 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删去了抽象的理论部分如利用弹性力学方法对产品进行设计的设计理论、某些次要的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要求学生能够对玻璃钢冷却塔、玻璃钢管和玻璃钢贮罐等几种较为典型的复合材料制品进行初步的设计计算,在依照理论知识及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设计项目;对于一些程度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在完成计算的基础上,对设计结果进行质疑、修正;要求学生了解典型复合材料制品的特点及发展情况;要求学生熟悉它们的生产工艺;对于一些在设计时理论性太强的制品,仅要求学生了解设计过程即可,不做实训项目的要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步骤,开始要求简单,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逐渐增大内容量,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进入状态进行主动学习知识了。

(2)改革实训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传统上产品设计实训课时,主要是老师详细讲解某些实例的设计步骤,虽然在备课、讲解等方面很敬业,很认真,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效果都不太理想。老师讲完后,学生即使听得明白,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可能下课后就忘的一干二净了。在本学期对实训课程改革后,采取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在讲解完理论设计步骤后,及时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即实训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汇报自己的设计结果。这样,在课下学生们为了能够完成设计任务,就必然会复习课上老师所讲的理论设计内容、及时向老师和程度好的学生请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国家标准等等自主自发式的学习。通过这个方法,很多以前程度一般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升,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浓厚了很多。当然在设计实训题目时,也尽量避免千篇一律,根据学生的程度来制定实训题目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对程度好一些的小组,分配的设计任务就复杂一些;对程度相对差一些的小组,为了调动他们的學习积极性,分配的任务就简单一些,适当减小他们的设计压力。实践发现,这样的做法可以满足各种程度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结束后,各组的组长要准备好汇报材料进行设计汇报,汇报结果通过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考证,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对每一组的设计结果做出修正。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最初开展时难度很大,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自信心不强,对这种授课形式不适应,但是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启发,经过两个实训训练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讨论结束,老师要做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对这次设计完成的质量做点评。“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训模式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该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将课堂搬到企业,进一步体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对课程当中一些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环节,课改小组专门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带领学生参观生产一线和企业的产品设计部门,并请专家对拉挤型材、玻璃钢管的检测和船舶设计等内容向学生们做了详细的报告。通过参观实实在在的复合材料产品,在企业的生产氛围中聆听一线工程师的设计心得和设计经验,学生们对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老师们也在这次讲座中受益良多。对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环节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4)实现了过程考核。相对于试卷考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更有实际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还考查了学生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学生课内实训设计资料的管理,设计了统一格式的设计说明书,要求在每次实训结束后,学生必须按照规范格式书写设计说明书,并由组长与老师共同给出实训成绩。让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中来,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同学们的实际水平。

该课程的主要特征为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学生实际设计计算、分析问题过程的总和,以考核学生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其具体考核形式有下面两种:

①理论知识的考核(30%)理论知识的考核应以以下内容为主: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各类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理论模型和使用材料力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各类制品常用的制造方法;各类制品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②实践考核(70%)实践考核内容以考学生实际设计能力为主,每完成一个单元都会布置相关学习设计作业,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定成绩,成绩评定应考虑以下内容:对各类复合材料制品设计理念的理解;计算能力;设计完成情况;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考勤。

实践考核每一单元都有成绩评定,最终由各“单元成绩×50%”综合为期末实践考核成绩。

成绩分配见表1和表2。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7~9]。《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也相应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开拓眼界

在校期间,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厌学、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等消极状态,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较为明确的成长目标,没有真正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针对这种状态,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量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意识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同时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多重身份的转变,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开拓眼界,获得多种能力的提升。

特别提倡的是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义务活动。通过这些义务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回报社会的热情,让他们在真善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4 结语

人才不是物化的产品,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不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如何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和课余生活安排几个途径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得到完善,建立起职业岗位的认同感和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对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甚至引领的作用,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所应具有的目标定位。在新形势下,只有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职教育才能跟上时代,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联翔,韩德静.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3(14).

[2] 崔升,汤涛,朱海奎,等.浅析复合材料专业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能力提升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3] 徐立波.谈高职《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成才之路,2008(34):12.

[4] 张绍和,方小红,杨凯华.金属基金刚石复合材料专业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J].超硬材料工程,2007(1):42-44.

[5] 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6] 程云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特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7] 金萱.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

[8]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2-182.

作者:安晓燕 张永芬

高职复合材料毕业论文 篇3: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方法与途径探索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及社会,已成为其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文章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并以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并提出整改措施。努力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完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高职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教学;融入途径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发表讲话,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全新理念,这也使我国迎来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全新局面,标志着“双创”时代的正式来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高等学校要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在政策精神的指引下,2016年起,我国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这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离预期目标的差距还很远。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偏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创新能力稍显不足。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已成为其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8)》中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思维养成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目前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创新力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我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赢得主动权,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创业能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新服务的产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起到引领创新的作用,而高校创新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助推经济增长。

近年来,由于高校百万扩招,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此期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业压力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意味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提供创业就业机会,也意味着创新突破,甚至将会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既能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创造财富;还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对构建创新型经济以及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等均有积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有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高内涵建设的迫切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大学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主体,必须通过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明确指出专业建设是关键,一流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既有一定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专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服务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承担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责任。有责任开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贡献力量,这也是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迫切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开展自主创业,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和能力素质。其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核心。所谓创新创业精神,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精神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挑战,即要求大学生不沉迷于安逸的现状,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进行主动规划与探索,养成负责任、能受挫的心理素质。

在具有浓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中,教师大力鼓励学生探索与冒险。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客观判断的能力,以积极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与合作,发挥个人的无穷潜力后,其能力得以提升,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不再是就业市场中的被挑选者,并为其人生职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复材专业的探索途径

高职院校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地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出既有一定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专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呢?我们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努力探索不同的途径,重在通过培育创新创业的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积累创新创业的知识、探索创新创业的实践、孵化创新创业的项目等层面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创新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经研讨,我们教学团队决定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入手。首先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规定了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再到毕业标准全方位的内容。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

例如,在《玻璃钢原材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首先是依据企业中的原材料具体应用设计案例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在真实的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中提高学生对合成树脂、纤维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真正做到探索式、启发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内容中,采用线形结构体系,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知发展的规律,以体现不同能力要求的教学活动为模块,进行层级化教学内容設计,以此构成层层任务分解的模块化诱导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中,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课堂讨论形式,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提高其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在互动中形成认知和融入,完成对本课程知识的构建。考核评价是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本课程中采用过程考核与总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强调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每一模块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通过对短暂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效果最佳化。总结考核是通过对该课程各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相关项目开发的能力。通过完成综合项目,演练了创业产品开发全过程。

(二)以大创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以材料工程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为依托,复材专业学生每年都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截至2019年,我系仅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顺利结题大创项目39项,其中省级20项。以此,参加复合材料协会“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三等奖、全国建材行业创新技能大赛获二等奖。

学生通过项目选题、实施、结题各环节的训练,能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复合材料SMC模压料的制备及制品性能研究”“耐磨橡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项目为例,学生在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执行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学习,提高了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表明,参加了大创项目的学生在创新思维及技能操作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三)创办专业社团,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我教学团队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015年成立全系第一个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生社团——“新元素”协会。学生加入专业社团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在增强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通过社团组织开展的头脑风暴、技术沙龙、项目路演、专业竞赛等各类实践活动,实现成员之间的充分交流、观点碰撞及交叉融合,培养大家拓展学习、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融入实践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容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四)借力产教融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产教融合是深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途径。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深入行业、企业、市场充分调研,结合绵阳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及社会需求,与绵阳云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在校内成立复合材料无人机制造试验基地,平时教师可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知识技能学习与沟通,学生也可进行实地观摩与操作,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将新型无人机的制作作为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开发、管理、运作等各个工作环节,以此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行业企业先进技术,信息资源、市场动向与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从近两年的探索中发现,虽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有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的融入尚未涉及所有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与专业教师团队不能有机融合,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学中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面向专业全体学生有效开展等问题。

本教研團队将针对以上问题将继续探索,在专业课程内容中寻找切入点,切实做到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通识能力与技能要求分解到每一节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评价体系。建立一支由双创理论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争取带动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共同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依托,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寻找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去激发潜能,通过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创业素养,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完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高职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夏燕兰,陈加国,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2(4):5-8.

[2]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19-24.

[3]李艳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路径研究.温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4]王洪才,刘隽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7,(7):61-63.

[5]黎青青,王珍珍.创新创业教育综述:内涵、模式、问题与解决路径[J].创新创业教育,2019,(2):14-18.

[6]柳杨,周群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9):4-6.

[7]梁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19-24.

[8]郭玉贤.全方位融入式创新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观察,2017,6(21):72-74.

[9]赵峻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素质拓展,2019,(8):67-69.

[10]郝宇,史艳翠.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35):48-51.

[11]丁丹.依托专业社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6):196-198.

[12]付荣华.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018,(9):191-192.

作者:杨娟

上一篇:农业饮食交流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设计趋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