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该课程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些经验。[关键词]高职;建筑材料;教学观念;教学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建筑材料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篇1: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摘 要】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强化实验教学、讲解泛中求精、理论实际并重、重视分析能力等方面提出对这门课程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职 建筑材料 反思 改革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没有前导课程,也没有明确的后续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然而,恰恰是这种既无前导课程又无明确后续课程的课程却更能符合人才培养的“榕树理论”。“榕树理论”认为,榕树的地下根、地面根、地上根以及枝叶同时立体生长,最终造就了榕树的坚不可摧。人才培养的“榕树理论”就是让高职生在大一阶段扩展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增长专业知识,使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同步增长。建筑材料这门课恰恰符合了对基础知识要求不高而且本身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其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状态,并提高其专业能力,而且可以对大一开设其他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把这门课排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以此来减轻后面几个学期开设专业课时的排课压力。然而,第一个学期大量开设的课程都是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建筑材料这一门既非基础又非专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不自觉地就被其他课程同化了,老师讲课时都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也是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很多人直接无视它。在师资安排方面,由于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往往会安排新进的年轻教师或者授课经验较少的老师来上课,用这门比较“次要”的课来锻炼老师的教学经验。另外,从学生角度讲,刚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阶段,还不会去主动思考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上建筑材料这门课的课时数通常都比较少,很多学生也对这门“小课”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即先从整体上讲材料的基本性质,然后分别讲工程常用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有条件的院校会穿插一些实验的内容。但是,由于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课时数量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实验课时压缩了,基本上开设的都是砂浆、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结构材料性能的实验,并且由于师资力量较弱、实验条件不太完善,实验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只能达到熟悉操作方法的目的。

(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深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内容比较多,大致包括水泥实验、砂石料实验、混凝土实验、砂浆实验、烧结普通砖实验、钢筋性能实验、石油沥青实验等。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按照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提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做深入思考。例如,混凝土坍落度太大对浇筑的混凝土构件会有什么影响?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块强度却相差很大?为什么钢筋拉伸实验时达到强化阶段后应力曲线会下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基本上不会提出来,更不可能去主动思考和分析。而恰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却是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习惯的最佳途径,也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职生将来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课上只做实验而不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探索,其结果只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不但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能够直接用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例如,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可以用水泥凝结硬化过程的收缩性来解释,并可以通过加强养护和优化配合比等方法来解决。再如,某次地震中建筑物因为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损毁严重,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水泥受潮失效等,这些问题均可以从建筑材料这门课中找到答案。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能够联系工程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使学生无法把握学习目标,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实验教学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选派优秀的授课教师。学生都是怀着梦想却又懵懵懂懂来到大学,如果大一第一个学期的建筑材料课能够使学生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能够培养一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带来良好的影响。

其次,要重视实验教学。因为高职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并且有部分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厌倦情绪,不喜欢纯粹的抽象理论的学习,而更喜欢动手操作方面的学习。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在大一第一个学期通过生动的实验教学重新唤起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自信,也必将激发这些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二)改变教学思路,讲解泛中求精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并且分散,实验内容也比较多,如果不分主次地把所有实验全部做完,不但时间不够,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情绪,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泛讲的基础上,选取几个重要的实验有计划地“精做精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兴趣,而把其他的实验要分析的内容作为疑问留给学生自己。例如,可以选取实际工程上用量最大的混凝土的性质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拌制不同标号和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让大家练习坍落度的测量。然后,将拌制的混凝土制作成标准立方体试块,分别放在不同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达到养护时间后拿出试块进行外观对比,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浇筑的试块以及不同养护条件的混凝土试块的外观有何不同,并且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坍落度太大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有很多空洞?为什么坍落度太小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不够光滑?为什么养护条件不好的试块表面会出现细小的裂纹?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和思考,学生会有很多的感悟。接下来,老师再带领大家将这些试块放在压力机上压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对过程进行录像并慢速回放,引导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什么有的试块抗压强度高而有的低?为什么有的试块破坏时会出现很多均匀裂缝而有的试块却会出现一条明显的大裂缝?等等。这么多的“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一个地被学生分析出来,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实际并重

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既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同时也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像公共基础课程那样只讲理论,也不能像专业课程教学那样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练习,而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当讲到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性质时,可以利用教室墙面上的裂缝进行现场分析,或者采用其他工程上的开裂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而导致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开裂情况。再如,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当讲到混凝土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时,可以专门制作几组试块放置于不同的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并在压力机上进行压力实验,对比其强度大小以及破坏特征,并引导学生对其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观察分析由于混凝土和易性不好而引起的浇筑质量缺陷,带领学生到钢筋加工厂学习钢筋的加工过程,直接体验钢筋的工程性质,带领学生到出现质量事故的建筑工地或正在拆除中的工地,让学生尝试分析结构破坏的形态和材料强度对破坏形式的影响,等等。

总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现场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手段,重视分析能力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和其他专业课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培养目标既有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考核方法上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革。即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要进行考核。例如,可以利用假设场景让学生进行分析,或者利用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等,以此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扩充教学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永恒不变的话题,开展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同时可以给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素材。例如,高职院校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合作,不但可以弥补学校实验设备的不足,而且可以利用检测中心的项目为教学提供更多生动的案例。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思路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但能够从大一就开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丽娜,傅睿.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2)

[2]任胜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与教材改革构想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3]陈伟,徐亦冬.建筑材料课程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5(3)

[4]王红霞.谈现场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25)

作者:刘茂军 许国平

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篇2: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该课程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高职;建筑材料;教学观念;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实验检测技能,以便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怎样做到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岗位技能,是高职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建筑材料课程的其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系统性差、逻辑性差。该课程包括十多类、上百个材料品种,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叙述性内容多,缺乏理论计算分析,难记、难学。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学生对这门课也不太重视,学习兴趣差,教学效果不好。通过近几年的教學实践,发现原有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不够完善。近几年,各种材料的标准和规范变动较大 ,实验方法也有所改变,新材料、新工艺相继涌现。现有教材内容显得过于陈旧,使得学生所接触的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脱节,导致学生认识面狭窄。其次,教材中文字叙述性内容过多,插图欠缺或不够形象直观,表格涉及较多专业术语,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2、教学效果不理想。尽管高职教育一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较为常见。本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是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相对独立的内容,理论部分内容基本上都在教室讲授,实验内容的教学则在实验室进行,两者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时较少。这种教学无法体现高职教育 “教中学,学中做”的特点,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3.教学手段单一。在建材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仍旧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其他辅助手段较少,仅仅靠教师的语言和相关图片,完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外观形貌、工程应用状况,教学内容的传达脱离工程实际,欠缺生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无法吸引学生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应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1、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针对现有教材特点,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删除部分陈旧内容,增加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的材料如建筑节能材料等内容,更新课程中引用到的新标准、新规范,强化材料检测内容。根据建筑市场岗位需求,将建筑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选用、保管和检测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市场需求及材料检测为切入点,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突出材料的检测,对材料的理论知识加以“淡化”。

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材料的基本性质,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2、扭转教学观念,理论联系实际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重理论、轻实践”,“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观念并不适用于目前的教学要求。在建筑材料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加大实验课时。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描述是非常抽像的,仅仅凭借课本上的文字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如在研究水泥的凝结时提到的“初凝”和“终凝”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教师用语言对这些定义的描述也显得枯燥和难以理解,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

其次,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仅通过短时间的学校教学来掌握多种材料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如,可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市场调研 , 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名称、性质、用途、价格、规格、型号。也可带领学生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可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带着任务与问题到建筑企业中进行工作实践。

3、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趣味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下几种方法都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启发引导式教学。如在讲解石灰这一章节时,可以用于谦的《石灰吟》巧妙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讲到混凝土时,引导学生思考混凝土浇筑完后为什么要在上面覆盖草帘并洒水? 在讲到钢材时,给学生观看网络上热播的“十五天建三十层高楼”的视频;在讲到沥青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沥青路而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些问题都源自于生活实例,这些问题的设定,符合高职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 易激发其探究学习的动机。

第二,样品对比教学。“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

第三,师生互换教学法。高职学生活泼好动,自主管理能力差。一味地由教师进行单向知识传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中,疲倦感增强。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较为强烈的表现欲望, 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 他们很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尝试师生位置互换,让学生来给大家讲授有关内容,然后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会产生压力,会努力去掌握相关内容,以便能够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学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尤其是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赏。

总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应该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教学改革方案,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等,争取使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毛运昀

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篇3:

基于“需求定向+能力本位”的高职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建材化学分析》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介绍了基于“需求定向+能力本位”的高职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建材化学分析课程的开设缘由,论述了分向培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分向培养中项目教学法在建材化学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建立“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的递进式教学模式,注重过程学习及能力培养,探索新模式下项目教学对能力提升的实施及效果。

关键词:需求定向;能力本位;项目驱动;载体分向;建材化学分析

一、基于“需求定向+能力本位”的高职建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2007年,建材工业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战略,对“建材人”提出了“知识须更新、技术须革命、素养须提高”的新要求。过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不再适应建材行业的发展。建材专业高职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专业口径过大,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宽泛,专业知识不精;实践操作过少,实践技能不强;素质教育不足,职业素养不高;创新培养缺失,创新能力不够。建材专业下设水泥工艺、玻璃工艺、陶瓷工艺和混凝土工艺四个专业方向,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确定各方向办学规模,从而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需求定向分向培养”的高职建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目标定位问题和后期的专业分向学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新生在第一学期学完基础课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随后按专业方向培养。

二、“建材化学分析”课程定位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建材化学分析”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下设的四个专业方向共同学习的一门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主要介绍建材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化验室基础知识,建材领域各大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各类实习和以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能查阅并解读标准;能制订分析的方案;能独立准备各类试剂;能完成试样的制备与分解;能完成试样的全分析;能维护日常分析仪器设备。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需要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建材化学分析”高级工的水平。

但从近几年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对于建筑材料的几个方向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教师在项目分向培养时颇感困惑。学生在后期专业分向培养时感觉比较笼统,对本专业的各类材料和产品没有完全接触。此外,很多学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兴趣。从而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需求定向+能力本位”新模式下新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案提高“建材化学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项目导向、载体分向、能力本位”出发,探索递进式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建材化学分析教学中的探索

“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就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分方向选择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备受关注的新型教学方法。“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的教学中的项目的设置、载体的选择以及实施是项目教学的关键,直接关系本门课程教学的成败及效果。教学中所选项目载体应为后期的专业选择及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及系统性。

1.“建材化学分析”项目教学的设计。“建材化学分析”基于“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的递进式模式进行教学,共设计一个课程引导和六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载体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每个项目载体均由浅到深、由简到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具体见表1。

2.基于“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建材化学分析”中的实施。基于“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建材化学分析”中实施时,除了课程引导采用理论讲授方式外,其他模块学习均采用四步(下达任务、引领学习、项目实施、考核评价)项目教学法完成。

3.基于“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建材化学分析”中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基于“项目驱动、载体分向、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以过程考核为主,按百分制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理论知识考核40分,由老师采用开卷笔试的方式完成考核;项目考核60分,分六个项目,每个项目10分(过程考核4分、报告考核3分、答辩考核3分),由组长和老师共同评定。

综上所述,“需求定向、载体分向、能力本位”首创建材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教学过程中同时利用国家资源库建设的微知库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革新了技能培养新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地提高完善,使项目和载体设置更合理、更实用、更方便、更贴近企业工作坊和工作岗位,使其朝着更实用、更系统、更可行、更趣味的方向前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左明扬.建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7.

[2]孙会宁.建筑材料专业建材化学分析课程标准[D].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7.

[3]王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0.

[4]李萍.浅谈项目教学法[J].企业导报,2011,(10):235.

[5]鄧晓锋.建材化学分析[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15.

Based on "Demand Orientation and Ability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Building Materi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the Course of "Chemical Analysis of Building Materials"

SUN Hui-ning,ZUO Ming-yang,YU Bo

(Department of Material Engineering,M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Mianyang,Sichuan 621000,China)

Key words:demand orientation;ability standard;project driven;carrier oriented;Chemical Analysis of Building Materials

作者:孙会宁 左明扬 余波

上一篇:零售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住宅建筑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