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复合型专业人才柔性培养模式构建

2022-09-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 ICT (信息和通讯) 技术发展迅速, 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已经成为趋势, 电子商务已逐渐成为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新模式。在网络经济的背景下, 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 高职财经类新技术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正是根据网络经济社会的特点, 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 如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网络营销等。同时对传统管理专业, 如管理、市场营销等, 也通过增设计算机和网络等课程来培养既懂计算机, 又懂现代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 由于财经类新技术复合型专业起步较晚,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 许多人才培养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在探索之中。

1 存在的问题

在财经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培养目标模糊, 就业方向不明

很多财经类复合型专业,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仓促上马, 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群, 这使得许多高职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财经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多数院校提出的培养目标宽泛, 进行简单的“ICT技术+专业”的复合, 形成“模糊的复合型”专业培养目标。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培养既懂ICT技术, 又懂现代商务;既能适合传统企业又能适合现代IT企业的“万能型”人才。试图以这种“万能”目标适应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的、实用的需要。

1.2 复合型师资严重匮乏, 实训设备十分短缺

很多财经类复合型专业没有充足的师资和必要的实验设备。目前很多复合型专业的老师都是长期从事单一专业教学, 本身就缺乏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现有师资大多数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调派, 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 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由于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 不少教师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另外高职经济财经类新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 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 而这些实验设备价格昂贵, 很多院校无力购买, 由此造成或无法进行实训、或实训流于形式。

1.3 课程设置简单堆砌、缺乏实战训练

由于缺乏对企业经管类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了解, 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现有的有关ICT技术和商务专业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 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内容大量重复;二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 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 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缺乏必要的实际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此造成课堂教学的形式为教师以说为主, 学生以听为主。

1.4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许多高校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教学还是纯理论的教学理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 连一份计划书都不知该如何下手, 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教材改革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 我们知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很快, 由此对商务、管理、贸易产生连锁反应, 而我们不少教材不但内容落后, 而且表现形式单一。另外一个问题值得关注, 就是不同课程的教材内容经常重复, 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很差。

因此, 切实做好高职财经类复合型专业建设和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研究的新课题, 如何对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进行创新和改革, 形成专业特色, 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关键环节, 直接关系到专业和学校能否生存与发展。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柔性设置专业方向

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发展主导产业的要求, 为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 学有所用, 根据企业需求和生源特点, 灵活确定招生专业方向, 以满足社会对财经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 整合电子商务专业、管理专业、营销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物流专业、会计、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等专业及外部企业的师资和实验资源, 成立虚拟专业群。实施第二专业教育, 学生可通过加修其他专业相关课程获得第二专业证书, 或考取第二张职业证书, 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2.2 依靠政府企业多方力量, 建立柔性联合办学机制

为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需求, 必须紧紧依靠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决策和管理。第一, 加强与信息产业局、科技局、互联网协会, 行业协会等政府部门和机构的联系, 一方面积极参加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各种活动, 联手政府和行业协会开展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培训, 另一方面邀请政府部门人员参与到专业的教学工作中, 第二, 与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联合办学, 实施大订单培养, 行业协会和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第三, 对小企业的人才需求, 按行业开展小订单人才培养。

2.3 科学有机设置课程、试行柔性教学模式

所谓柔性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和培养学生未来适应能力为宗旨的, 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可组合性、可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对财经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兴趣、能力、知识的特点, 确定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要求, 实施积木式课程组合的柔性教学模式。在三年制的培养过程中, 前两年在校学习通识课程、专业群课程、专业课程、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第三年第一学期, 根据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 完成“方向积木块”课程和“行业积木块”课程教学, 最后一学期到定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实践, 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结合实习企业实际情况, 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和答辩。

在课程设置上, 按照培养目标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 按照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 重新组合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采用“通识教育大积木块+专业群教育大积木块+专业积木块+方向积木块+行业积木块”, 对相近专业的相近课程, 如营销学、经济学、电子商务基础等, 实行打通教学, 整合教学资源, 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授课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教学管理方法。

整合专业课程安排, 压缩总学时, 增加选修课;一是适当增加人文、社科及专业选修课, 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具有发挥个人专业技能的机遇。二是加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的课程, 为学生奠定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三是加强专业及专业相关知识的课程, 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一专多能。

2.4 加强实践环节、优化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式、验证式实验, 增加设计性、开放式实验和企业实际项目实训的比例, 加强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的力度, 强调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针对性, 与大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考研基地;相对增加实践课内容, 严格实践环节考核, 加强实践产业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 技巧的运用程度, 能胜任产业化生产及服务行业基层岗位工作需要。在加强实验教学的基础上, 制定了专科层次的实践技能大纲, 根据大纲探索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同时, 还通过“现场教学”、“基地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培养技能。在教学方法上, 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 运用启发式, 强调以理解运用为主,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选派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使学生既成为本职专业的行家里手, 又成为相关职业的多面手。

2.5 柔性管理复合型师资队伍, 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

一方面柔性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 担任专业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一方面通过技术型教师和商务型教师交叉上课, 企业挂职锻炼、承接企业横向课题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 提高现有专任教师知识和能力。

建立网上课程资源库。一些比较成熟的、适合网上教学的课程, 可以挂在校园网中, 以便学生完全按照他的选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修学分, 教师采取多元渠道进行辅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

2.6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有意识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念和社会竞争力。第一,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社团, 通过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各种协会,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校园网店, 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养开放式人才和创新人才。第二, 开展校内外的竞赛活动, 组织开展校内各种学习竞赛、技能操作竞赛,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多元化人才;组队参加校外国家级、省市级各种比赛, 提升学生的自信力, 培养创新人才。第三, 举办多样化的学术讲座, 纠正学生就业观念、拓展学生的视野, 扩大知识面。

3 结语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教师在指导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从而使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产学研合作, 资源开放共享, 也可以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中办学经费不足、实习基地缺乏等问题, 为高职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办学生机与活力。

摘要:目前在财经类新技术复合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首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对高职财经类复合型专业人才柔性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方玲玉, 彭干梓.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6 (1) .

[2]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0) .

[3] 曹洪.浅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J].中国电力教育, 2005 (1) .

上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中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下一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