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方法学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民族法学作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前途对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民族法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不仅对民族法学的发展影响甚大,而且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少数民族地方法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数民族地方法学教育论文 篇1:

宁夏地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尽管我国在法治建设和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了普遍性和一元化,忽略了特殊性和多元化,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特殊文化背景下对法律人才的期待。据此,提出定位宁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建议如下:应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法律人才;应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法律人才。

关键词:宁夏地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

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强调了全国的普遍性和一元化,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殊性和多元化。在新一轮司法改革背景下,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法律人才应当与一般法律人才有所区别,应当以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目标需要和价值取向来培养宁夏地区的法律人才。

一、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普遍性及其要求

由于我国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在整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针对的是全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具有普遍性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体现了普遍性,这就是精英型法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应用型法律人才。这三种普遍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也各有不同。

第一,精英型法律人才。在我国,精英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法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精英型法律人才即指,精通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有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素养,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水平上乘,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前卫,法律职业道德良好,对国内外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能够深入了解的现代高素质法律人才。

第二,复合型法律人才。此类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法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复合型法律人才指具有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系统的法律知识、熟练的法律技能,既可从事法律专业工作,又可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各种社会工作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在知识、技能和专业业务方面还应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定要求:一是三个层面的知识要求,即法学理论知识、部门法学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综合知识;二是两个技能方面的要求,即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和外语运用能力;三是涉外法律业务要求。

第三,应用型法律人才。此类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法学专科和部分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该种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法律职业性质,严格按照社会中法律职业岗位的用人要求和标准培养法律人才。应用型法律人才应能够全面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系统地掌握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熟悉法检机关、律师公证等法务部门的法律实务,熟悉处理法律实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为具有较强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并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道德的法律人才。

二、宁夏地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一个适应于全国基本情况的普遍性目标。这些人才培养目标达不到宁夏地区实际情况的要求,不能满足当地公检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要求。所以,我们探讨宁夏地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全国的普遍性,而且要考虑到宁夏的特殊性。宁夏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根植于宁夏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中,特别根植于民族宗教文化和民族习惯法的基础中。

(一)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基础

在宁夏这样一个以回族为主体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区,伊斯兰教是信仰群众最广泛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最简洁和最为明确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宁夏地区具有众多的信徒,且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在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并成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这种民族与宗教的交融性,决定了宗教文化对宁夏地区社会法治建设、群众法律意识和司法运行过程产生相当深刻的影响。伊斯兰教义和伊斯兰教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融化为宁夏地区回族群众的习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话语和行为,甚至有些规范积淀为他们的传统法律观念。

有关研究表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聚集的村镇地区,由于深受宗教传统的影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公民意识较为淡薄,国家现行的大部分法律法规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来说是陌生的。在对法律功能的认识方面,当地回族居民普遍不愿以诉讼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或者很少有过上法院解决纠纷的念头。例如,许多回族群众之间发生纠纷时,更倾向于找当地的“阿訇”来解决问题。“阿訇”以取得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同意为前提,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标准来解决双方之间的纠纷。这表明法律与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之间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关系。

(二)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特殊性基础

宁夏地区存在着国家统一制定法、民族自治地方条例、民族习惯法等三种形态的法律形式。其中的民族习惯法,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内容大都是一些过去的、甚至久远的习俗,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对当地群众的言行仍然起着规范作用,而国家统一制定的法律却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宁夏地区,以回族习俗为代表的民族习惯法主要来自伊斯兰教法,宗教文化色彩浓厚。伊斯兰教法是附随着伊斯兰教而产生发展的,从其法源上看,伊斯兰教法的法律渊源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及各种“圣训”。

伊斯兰教法作为伊斯兰教的法律化,是《古兰经》中规范内容的进一步系统化和明确化,对穆斯林的日常生活起着力度很大的支配作用。伊斯兰教法的内容极其广泛,几乎包括穆斯林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行为。比如:第一,在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方面,伊斯兰教法跟我国的婚姻家庭法有着较多的冲突。依照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而根据回族习惯,宁夏地区对少数民族的结婚年龄作了一些变通规定,一般男性为二十周岁,女性为十八周岁。第二,在回族家庭财产继承方面,按我国《继承法》规定,子女都有平等的继承权,而根据当地回族的习惯,大多是由儿子继承,一般情况下女儿几乎没有继承权。因为在一般家庭中,儿子主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所以父母去世之后,由儿子继承全部财产,女儿在精神上有关心父母的义务,但在物质上一般不承担赡养义务。

作为一种真实有效的民族习惯法,已经对宁夏地区的司法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发挥民族习惯法中的合理因素。第一,民族习惯法体现了某一民族群体的传统价值共识,这种价值共识在其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内心确认,有的已经被内化成人们的言行向导、潜规则,并被认为是解决纠纷和寻求救济的当然法律。第二,作为以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在自发秩序中产生的民族习惯法,比国家制定法更加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宁夏地区,尤其是回族穆斯林聚集地区,由于特殊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氛围,民族习惯法应优先适用,特别是在国家无力提供规则的领域,必须适用民族习惯法来解决社会纠纷和复杂问题。因此,在宁夏地区司法运行过程中,熟悉当地民族习惯法的法律人才起着必不可少的桥梁作用。

三、宁夏地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

迄今为止,宁夏地区的法学教育已开办三十多年,其中法学本科教育已开办二十多年,法学研究生教育也已开办十年。宁夏法学教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也为宁夏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1]。但在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形势下,宁夏法学教育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尤其是如何定位法律

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突显出来。宁夏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没有突出宁夏地区对法律人才的特殊性要求,因而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和民族习惯法的法律人才。

(一)应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法律人才

通过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基础,我们可以看出,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当地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和对待宗教在宁夏地区的地位和影响,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回族穆斯林群众的现代法律意识,还有利于促进回聚集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在宁夏这样的回族聚集地区,要充分考虑到民族宗教文化这样的特殊因素,妥善处理民族宗教文化与国家现行法律之间的关系,更加准确地定位法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培养出一批熟悉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法律人才,进而促进宁夏地区的现代法治化进程。

在新一轮司法改革的推动下,总结宁夏地区三十多年法学教育经验,根据宁夏地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结合当前宁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律人才的需求现状,我们要更加明确地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法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和探索:第一,在知识教学方面,巩固多层次的法学学历学位教育,在强调学习法学知识的同时,为法科学生开设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民族宗教文化,更好地把宁夏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和法学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在实践教学方面,各所高校应尽可能多地组织法科学生走访宁夏的穆斯林聚集地区,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宗教文化传统,把握法律法规与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各所高校也可以安排法科学生走访宁夏地区的各个清真寺,了解各市县村镇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在当地法治建设中所起的作用。第三,在拓展创新教学方面,各所高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应用型教改项目,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有关民族宗教文化的课题项目和各种形式的相关社会调研。

(二)应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法律人才

通过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特殊性基础,我们认识到民族习惯法不仅在宁夏当地司法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还在回族群众心理起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民族习惯法本身就包含着各种对社会有潜移默化影响的规则,其通行于当地社会生活中,易于通晓和接受,且普遍作用于各种社会关系当中,故而能够进入法院司法领域,作为法院司法调解的部分依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填补法律未涉及的空白领域,而且还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的基础上降低解决纠纷的成本,提高解决纠纷的成功率[2]。所以,应该重视民族习惯法在当地司法运行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法律人才。

结合新一轮司法改革的精神,充分考虑宁夏地区对法律人才的特殊性要求,要完成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法律人才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各所高校应该加设相关课程,让法科学生在学习基本法律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民族习惯法的相关知识。第二,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高校要在现有的实务类课程基础上,增设与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可以聘请资深法律实务人士参与课堂教学,如聘请一些熟悉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一线法官、检察官、律师等。除此之外,各所高校还应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安排法科学生深入法院、检察院以及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在司法实践中体会和探究民族习惯法对解决纠纷和当地法治建设所起的作用。第三,在拓展创新教学方面,各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与民族习惯法相关的课题项目,跟随教师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增强对民族习惯法的实质性认识。

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要进一步地完善宁夏法学教育体系,努力培养符合宁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通晓当地民族宗教文化和民族习惯法的综合型法律人才。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宁夏地区对法律人才的特殊性要求,促进宁夏地区司法运行的公正性和实效性,还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秉民.宁夏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C]//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论文集,2013:420.

[2]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第5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39.

作者:张秉民 殷跃飞

少数民族地方法学教育论文 篇2:

对我国民族法学发展意义的探讨

摘 要:民族法学作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前途对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民族法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不仅对民族法学的发展影响甚大,而且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民族法制思想、少数民族法制史、少数民族习惯法得到了较为彻底的研究,但民族法学教育在我国起步晚,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法学;发展方向;深远意义

一、前言

早在多年以前,中国法学界就对“民族法学”的学科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很多学者认为,“民族法学”不能归为传统的法学领域,理由在于,“民族法学”多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史”著称,所以,“民族法学”应当归入历史学的研究范畴。笔者认为,这样的结论有失偏颇。

二、关于我国民族法学的定位

传统的法学学科下,中国法制史同样以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变迁、古代习惯法著称。所以,即使“民族法学”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不应该归入“历史学”的范畴。“民族法学”仍然是“中国法制史”领域中的研究方向。中国是多民族缔造的国家,法律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现象,固然也是有各个民族共同塑造的。

所以,按照这样的研究进路,民族法学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法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当然,近年来“民族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逐渐得到法学界一些人士的认同。特别是2004年以来,各大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民族法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点,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三、民族法学学科的特点

只有在解决了“民族法学”学科性问题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探讨“民族法学”学科的特点。

(一)它与特定的少数民族相联系

如前所述,民族法学以研究少数民族法律思想、法制史、习惯法为重点。因此,这就必然要与特定少数民族当时的经济、政治、风俗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特点相联系。例如,藏巴汗时期的《十六法典》就是与当时西藏地方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二)少数民族习惯或习惯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的法制建设的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法制,少数民族法制的发展与完善同样也离不开中国法制的支撑。职是之故,开展对少数民族法制的研究也就自然成为中国法制的应有之义。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少数民族的法制是与特定的少数民族地域、心理相联系的,所以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正是这样的特殊性才与作为国家意义层面的法相冲突,其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冲突。

需要客观地意识到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落后的、必然要被历史所淘汰的、不为社会主义法制文明所接受的因素。一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习惯也是少数民族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制度的统一和权威,这就使得少数民族习惯或习惯法与国家层面的法有冲突的一面。但少数民族习惯法中也有诸多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1618年,藏巴汗在建立“噶玛政权”后,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就有“平时注重封山禁河”的规定。这些积极因素与落后因素,使得民族法学的研究变得复杂,但也为少数民族习惯或习惯法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找到了融合的平衡点。

四、民族法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少数民族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特定时代其它社会因素在法律层面的反映。以西藏地方少数民族习惯法来看,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把法律作为统治社会的有效工具,为缓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与人的矛盾,立法者通过法律(暂不考虑这些法律条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形式规定了人们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行为模式。而这些法律条文中包含有大量的本土思想、特权思想、政治思想、神权思想。所以,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法律思想体系。通过对这些法律思想的研究可以放大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

(二)少数民族法制史

少数民族法制史以少数民族地区各个政权时期的法律及王朝更替后的法律变迁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学习少数民族各政权时期的法律思想、法律内容、政治制度变迁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法制史和中国法制史的需要。

鉴于于少数民族法制史与中国法制史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少数民族法律思想和少数民族法制史如此重要,这就使得民族法学的莘莘学子不得不把其作为研究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习惯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得阙如。

五、对民族法学发展方向的探讨

(一)开展双语模式

这里所提及的“双语”是指“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结合。开展双语的目的,原因有二:

首先,民族法学以少数民族相关法律因素为研究对象,语言作为法律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不同和民族语言表达往往蕴含着相异的思想,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可以发掘、探寻少数民族法律内容的“原始思想”,从而掌握法律内容的历史由来、变迁。

其次,这是为培养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法律实务人才的需要。以西藏大学政法学院为例,近年来西藏大学政法学院一直在为全面而有效实现“藏汉双语”模式而努力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从中国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来看,都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公民有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在实践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在诉讼中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起诉、答辩、辩论、陈述等情况并不少见。然而现实情况确是,在一些汉族法官、检察官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下,必须要借助翻译人员才能明白双方当事人的表达。这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法官在诉讼中的中立地位受到影响。在要借助翻译人员才能明白当事人意思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翻译人员是在客观地陈述其语言而没有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这对法官作出公正、符合客观实际的裁判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再次,培养精通“双语”法律实务人才有利于提高诉讼的效率和质量。如果法官、检察官无需经过翻译人员而能在第一时间明白当事人的语言,这对于提高诉讼的效率和质量有着明显的作用。

(二)注重社会调查方法的培养

社会调查方法的实践性很强,它要求调查者掌握与之相关的调查方法,并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得出对自己的研究有帮助的信息。民族法学的人才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到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得到研究素材。

民族法学的人才不应该仅将目光停留在既有的信息上面,民族法学的相关课程仍然有许多还没有别发掘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习惯法方面),要去发掘、发现这些“遗珠”,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是大前提。

六、民族法学的深远意义

民族法学长期被许多高等院校所忽视,甚至被许多法学院所忽视,而民族法学却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民族地域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民族文化、心理。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地里位置偏离的地方,但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法律文化表现为本民族法律思想与中原法律思想的交融。正是这其中的“交集”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

七、结束语

语言方面有不同、服装方面有差异,这是少数民族的特点,但在精神层面上我们有着共同处。这些精神层面的认同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金河禄,基于民族特色的法学专业课程设计,法学教育研究(第3卷)

[2] 廖敏文,关于我国民族法与民族法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3] 林淳,多元法文化与法制现代化,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 白兴发,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与生态保护,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 李英伟,少数民族公民双语诉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内蒙古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2015年11期

作者:蒋裕冬

少数民族地方法学教育论文 篇3:

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实践贯穿和渗透在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是法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法学来说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擬从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的不足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需要对现有法学实践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以满足边疆民族地区法学人才培养需要。

一、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理想,法学就业率连续几年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与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法学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存在矛盾。一方面存在学生找不到理想单位,另一方面单位也找不到理想的大学生,这一矛盾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学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虽然法学教育一直在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的要求不能完全适用。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因此,必须进行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当前,就边疆民族地区而言,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南疆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经济发展与便捷度,生活环境与条件,工作压力与待遇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而各单位,尤其是有关实践部门对法学毕业的要求普遍较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塔里木大学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南疆综合性大学,无论是办学特色“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还是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或是社会评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都要求我们必须担负起为新疆尤其是南疆大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任,实践能力的培养便成为实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二、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我们也很重视实践教学,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和改革举措,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修订,增设了部分实践和实验教学课程。但对于实践和实验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怎样培养能力,达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并不是很清楚,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学实践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欠合理

和其他高校一样,学校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谈判、法律诊所、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课程设置通常只注重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而且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高年级,缺乏稳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良性机制。

法学实践课程无论是从学分上还是学时上所占比重偏少,达不到教育部关于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目前,法学实践教学不管是模拟法庭、观摩听审还是校外实习等,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理论教学基本相同,主要还是以传统灌输式为主,情景模仿、法庭辩论、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运用较少,即使有部分模拟法庭角色扮演也多流于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四)实践教学队伍相对不足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高校的老师都是经历从学校到学校这么一个过程,虽然这些老师理论功底,法学理论基础扎实,但普遍存在缺乏法律实践的工作经历,法律实务能力相对欠缺。就拿塔里木大学来说,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总共15人,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5人,兼职教师2人,即便他们从事某一方面的法律实务,也有其局限性,与实践教学相挂钩甚少。要知道,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学队伍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又能怎样指导好学生的实践。

(五)实践教学考评和过程监督机制相对欠缺

对学生实践教学考评普遍存在简单化现象,只要经过学习,要么通过考试,要么完成实践报告等形式,无法真正考评学生的实践能力。监督机制相对不足,就拿毕业实习来说,虽然有指导老师带队,但在这过程学生学习到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有哪些方面的收获不是太清楚,尤其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民族学生就更加不好进行过程监督教学。

(六)实践教学联合培养机制落实不到位

教育部明确提出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践基地等。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落实较少,共同建设实践基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与实务部门签订了书面教学实习基地,但这种合作是浅层次的,实务部门并未真正融入法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七)实践教学民族特色不突出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特色不突出。无论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手段,还是实践教学考评和过程监督机制与其他高校没有太大区别,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几乎完全一致,没有体现民族地区应有特色,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学生的实际,没有彰显法学实践教学的特色。

三、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对策措施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无论是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或修订,还是实践或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都需要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修订,实践和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将会迷失方向,为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或修订时,不仅请理论方面的专家把脉,还可以请实务部门的专家,多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法律思维能力以及职业伦理。

(二)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例

法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也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要做到注重理论与实践上的功能互补,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和课程的先后顺序,遵循全过程覆盖与递进式设计原则即法学实践教学课程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完成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单一到复合的转变。以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切实提高学生法律意识,锻炼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丰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法学实践教学课堂内外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理论教学基本相同,主要还是以传统灌输式为主,情景模仿、法庭辩论、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运用较少。要丰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社会热点问题,法学前沿问题与实务中的疑难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程序演示、情景模仿、角色扮演、法庭辩论、小组讨论、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及送法下乡等形式,让学生作为主角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提高其兴趣和热情。将课程思政也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真正使实践教学课堂活起来。

(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实践能力

如何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进行好实践教学的前提,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只占三分之一,还有较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搞好自己的课堂理论教学,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一方面积极鼓励和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法院、检察院等实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探索把实务部门经验丰富的专家以客座教授的形式请进来。这样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解决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五)完善实践教学考评和过程监督机制

实践教学考评不能简单通过一份试卷、一份课程论文、一份实践报告来评价,应设置综合指标给予评价,既包含实践课堂考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角色扮演情况、课程实践准备情况,积极参与情况等,也包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实际问题解决情况、能力提高情况综合考虑评价。对实践教学的监督也不像理论课那样重视,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为此我们在搞好实践教学评价的同时也要求加强对实践课程过程的有效监督。

(六)加强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的力度与深度,创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主动邀请实务部门的专家客座教授参与,从他们的角度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实务部门真正融入法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创建诸如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法律诊所式实践基地、模拟法庭等多元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可选择的场所,为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条件。

(七)突显实践教学民族特色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特色不鲜明,与其他高校甚至是内地高校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学校处在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要知道我们学校定位是“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我们培养的人大多都留在了新疆甚至南疆,我们所服务和面对的有相当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此司法实务等部门缺乏双语型法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突显实践教学民族特色,培养的人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出双语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萌,尚志颖,秦言红.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學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2).

[2]向鹏,张婷.论民族院校法学实践教学的革新——以贵州民族大学法学教育为视角[J].安顺学院学报,2017(3).

[3]李进平.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6).

[4]周建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法学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基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

作者:罗云方 马召伟

上一篇: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下的中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