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2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历史沿革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高等教育中的健康服务进行扩展,心理健康服务开始出现在美国高校,且主要针对战时入伍且处于大学年龄段的学生。1910年,美国高校第一所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在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到20年代晚期,至少20所公立及私立大学在其健康服务中增加了心理卫生这一项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对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思考

摘 要: 伴随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更严格的要求。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岗位竞争、沉重的社会压力等一系列考验,无形中驱使当代大学生不得不超负荷学习。这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更是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考验。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相比较略显不足,有待完善。

关键词: 美国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特色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在经济、医学、科技、军事等一切发展的后备力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体现了国家的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借鉴美国较为完备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完善自身欠缺,这对学校教育及国家发展尤为重要。

二、我国心理教育现状

1.心理问题逐年攀升。近年来,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中出现了部分关于心理方面的困扰,随着人数的上升,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关注。之前做过的关于学生心理普查的数据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平均检出率从2004年的百分之十四点八上升到2009年的百分之二十点六,由此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2.随着成长,大学生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孤僻、焦躁、偏执等不良心理问题,带着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导致一些人误入歧途,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或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无法顺利毕业等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压力如果调整不当,则会丧失对职业生涯的信心,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这种颓废、焦躁的状态,是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自身因素,例如气质、性格等,以及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环境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三、关注心理教育的国际化

1.在许多国家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美国。在其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先进的设施,完善的服务,等等,都是值得参考的。心理咨询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身,起步晚、发展慢是我国心理教育存在的急需克服的问题,短短三十年的发展经验无法全面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理论,在心理教育模式、经验、服务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教育机构处于重要位置。这种机构的建立,拓展了服务领域,解决了众多学生问题。专门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机构几乎存在于美国的各个大学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咨询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关心,更是对国家后备力量的有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成立在日本、欧美、加拿大等国家其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我国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一些进步,但无法提供全面、有效到位的服务。

2.多样性、综合性是当代美国心理教育服务的显著特点。除此之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社会环境等有重要的干预作用。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间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环境干预是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实施干扰,而非学生本身。在传统的心理教育中,主要是对于已经出现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无法实现广泛性,部分学生甚至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忽略潜在的不足。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规范性课程,降低心理健康的关注点,则会使学生更积极地接受这方面知识的教育。

四、应对措施

1.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大学时代应着重对“三观”进行培养。在此阶段教师应致力于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通过借鉴国外宣传、讲授的形式,引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引起重视。此外,在普通教育实践中及时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生活中、具体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其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将相关政策、主题、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专业知识等方法有效相互贯彻融合。

2.及时有效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缓解学业、社会等方面的压力。目前,学业、社会压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强化與专业课相关的学习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阴影。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在借鉴国外完善的教育理论的同时,要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开展,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地的教学模式,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促进学生、社会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心理情绪做好调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五、结语

任何理论的提出,任何模式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演变、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长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对于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在借鉴的同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特点及应对[J].陕西文理学院,2009(08).

[2]张家和.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0.

[3]苟增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教育“本土化”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0(12).

[4]刘国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5).

作者:赵晓英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历史沿革

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高等教育中的健康服务进行扩展,心理健康服务开始出现在美国高校,且主要针对战时入伍且处于大学年龄段的学生。1910年,美国高校第一所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在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到20年代晚期,至少20所公立及私立大学在其健康服务中增加了心理卫生这一项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解决士兵出现的精神问题,适应退役军人的教育和职业需求,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一般称为心理咨询中心)才纷纷建立起来。1947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委员会提出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给予进一步支持,认为高校应该不限于培养智力人才,而是“把情感和社会适应作为一项主要目标”。

在社会发展、政府部署、学生需求以及国家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职业化等方向全面发展。美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源,在了解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必由之路。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模式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国家级学会组织是美国心理协会(APA)第17分会咨询心理协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部(SCUCC),除此之外,高校咨询中心主任协会(AUCCCD)以及国际心理咨询服务协会(IACS)(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咨询服务认证协会)也是规范和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IACS提供的认证标准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心理咨询协会的一项草案,目前已经过4版修订。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人员和支持人员组成,所有员工必须持有州专业资格证书。咨询中心是合法咨询的场所,所有人员要对法律问题非常清晰,严格遵守美国心理学会等国家级学会的伦理守则。

从这三家学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来看,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是系统性的,按照专业标准化进行的,主要在美国国内及加拿大部分高校开始推广,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并进行垂直建设,继而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心理咨询机构发展。这一模式有利于专业化发展及同行协作,有利于对运行模式进行不断完善,有利于整合行业资源并扩大影响力,目前仍是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的主要模式。

关于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实证调查

1.所在学校比较

通过北京语言大学管理的美国高校—孔子学院与其所在地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分别向5所高校发放此问卷,同意参加此项调查并在调查期限内返回问卷的高校有韦伯斯特大学(Webster University)与西密歇根大学(West Michigan University)。这两所大学在性质、排名、规模、是否经过认证等方面均不同,比世界名校更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2011年的大学排名,韦伯斯特大学在地方性私立大学中得分为58/100分;西密歇根大学在全国性公立大学中得分为24/100分。韦伯斯特大学本科学生包括男生5,400人、女生4,600人,本土学生约占90%。西密歇根大学本科学生包括男生12,548人、女生12,028人,本土学生约占74%,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来自加拿大。两所学校男女性别比例均基本接近1∶1,且男生偏多。

2.机构设置比较

韦伯斯特大学心理咨询机构名为“心理咨询与生活发展中心”,非IACS认证,仅具有心理咨询职能,由学校提供经费。西密歇根大学心理咨询机构名为“大学心理咨询与测试中心”,IACS认证,拥有APA认证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实习项目,具有心理咨询、教学、科研等职能,由学校提供经费并有咨询收入。这两个中心均为学生事务部门中的独立部门,开展与学生组织的合作。

韦伯斯特大学在本部校区设心理咨询与生活发展中心,拥有3名全职心理咨询师和1名兼职管理人员。西密歇根大学的大学心理咨询与测试中心拥有12名执业或认证全职心理咨询师,以及3名实习心理咨询师、两名在读博士生、两名管理人员。全职心理咨询师与全日制学生配比均达不到1:1,500,说明这两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居于全美中等或偏下的水平。

3.机构服务比较

问卷调查了13类问题,包括适应问题,社交、人际或家庭问题,焦虑、压力、恐怖症,抑郁、哀伤,攻击性行为,与神经障碍有关的行为问题,行为不良问题,自杀或杀人想法或行为,酒精或药物成瘾,进食障碍,性别或性的问题,身体虐待或性虐待经历,精神障碍或发展障碍等。其中韦伯斯特大学不包括行为不良问题咨询;西密歇根大学不包括药物成瘾问题咨询。

问卷调查了8类服务内容,包括对情绪或行为问题进行评估、案例管理(如督导)、团体咨询或治疗、家庭支持服务、物质滥用咨询、向专门机构转诊(如进食障碍)、情绪或行为问题的医疗和危机干预。两个中心均不提供药物治疗,其中韦伯斯特大学不提供团体咨询与治疗。

问卷调查了机构面临的问题,要求进行1分~4分打分(1表示没有问题、4表示问题很严重)。这些问题包括当前服务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排队人多、空间受限、人员不足等),保护学生的隐私,获得家长的配合和许可,学生的经济条件受限,学生的语言及文化障碍,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协调。两个中心的打分均为1或2,它们在保护学生隐私和学生经济条件两个方面没有问题,在学生的语言及文化障碍上有一些问题。另外,韦伯斯特大学在当前服务资源的充足性、获得家长的配合和许可、中心与学校其他部门协调等方面有一些问题。

问卷还调查了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韦伯斯特大学未作答。从西密歇根大学的反馈可知,在来访学生总体、来访男生、来访女生中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人际关系与家庭的问题;对来访学生总体来说,适应和创伤问题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对来访男生来说,抑郁和适应问题分列第二、第三位;对来访女生来说,创伤和抑郁问题分列第二、第三位。另外,西密歇根大学推荐波士顿大学作为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代表,以期进行后续的比较研究。

4.机构认证情况比较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韦伯斯特大学心理咨询机构在整体上略逊于西密歇根大学,这一差异固然可能是因为地方性大学与全国性大学之间、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之间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否通过IACS认证、具备怎样的服务能力和水准则更值得探讨。在IACS公布的经过认证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网页上,一般包括机构的基本信息、开放时间、咨询中心主任、专业咨询人员、咨询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以及其他认证或会员信息等内容。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可知从业人员的专业资质、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专业认证信息是机构认证的核心内容,其中又以从业人员的专业资质最为重要。正是这些从业人员的专业资质,为整体的专业化服务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也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特长成就了该机构的特色服务。

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认证与评估促进心理咨询机构发展

美国通过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与非IACS认证机构(如韦伯斯特大学)相比,通过认证的心理咨询机构(如西密歇根大学)在各方面都更胜一筹,以更为充足的专业人员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IACS提供了2010年最新修订的认证标准,并通过网站公布认证机构的具体信息,为我们研究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

北京市教委从2007年开始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这一“工作评估”模式与美国的“专业认证”模式有相似之处。2007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制定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标准》,2008年~2009年对部分高校进行试点评估,2010年~2012年计划完成对所有高校的评估。这种“以评促建”的模式对于确立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服务的定位,改善相关硬件条件,增加专业人员数量上的影响最为明显,使心理咨询机构得到了发展。

2.从工作评估到专业认证发展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认证主要是在全国开展的、专业发展驱动的认证,认证机构是专业领域内全国最高学术机构,不受行政干预。IACS认证标准包括心理咨询中心与高校社区的关系、心理咨询服务的角色与功能、伦理学标准、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其他标准、特别说明6个部分。这种专业认证模式,是学术定位、围绕心理咨询服务开展的。

我国目前尚无全国范围内的机构认证,北京目前的评估是由党政部门组织开展的,通过行政的影响力实现标准的统一。从认证标准或评估标准的内容来看,两国在心理健康领域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距。北京评估标准包括领导重视、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与防御干预、条件保障、特色工作、工作效果7个部分。这种工作评估模式,是行政定位、围绕心理教育功能开展的。

美国的专业认证模式与中国的工作评估模式(以北京市为例)有不同,说明两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这也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工作评估模式向专业认证模式转化提供了发展思路。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评估刚刚起步,以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为蓝本建立全国标准并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这一阶段主要由党政部门组织推进。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实现整体提升,从工作评估向专业认证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应该是专业发展驱动的,由全国最高专业学术机构制定认证标准,推进伦理守则、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案的制定与实施。事实上,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师资格的专业认定工作已经开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建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将逐步纳入该注册系统。

“以人为本”是核心、“以评促建”是目的,这是美国专业认证模式和中国工作评估模式的共通之处。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具备高标准专业资质的从业人员,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是切实加大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在专业人员数量、专业人员培训以及专业人员认证等方面进行制度保障。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专门化、专业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认真研究IACS认证标准与北京市现行评估标准,结合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实际情况,在尊重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势,以评促建,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水平。在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未来再由国家专业学术机构进行资格认证,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水平,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发展模式。另外,还需要研究在目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不拘泥于美国模式,以我国大学生为本,对能够满足学校与学生需求的服务内容进行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 国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上海高教研究, 1994(4).

[2] Heather Munro Prescott. College Mental Health Sinc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J]. Harv Rev Psychiatry, 2008, 16:258·266.

[3] http://www.aucccd.org/index.php?page=about

[4] 林崇德. 学校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5] IACS. Standards fo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Counseling Services.

http://www.iacsinc.org/IACS%20Accreditation%20Standards%20Approved%20October%2020,%202010.pdf

[6] 李焰, 马喜亭. 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思想教育研究, 2010(07).

[7] Robert P. Gallagher. National Survey of Counseling Center Directors 2009.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seling Services, Inc.

[8] Lisa Braddock Moon. A 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Programs In Arkansas Public School Systems, A Dissertation, 2009.

本论文是2010年度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国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成果,(课题编号:BJSZ2010ZD07)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赵系该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赵旻 王颖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析: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实施教育的主战场,本文从政策和文献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把握实际需求、立足成长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开设校本课程、借助新技术和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等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对策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充满激情,最丰富多彩的时期。这个时期个体开始脱离父母和家庭,构建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一直备受关注。

一 前言

(一)政策的视角

教育部200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后称《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文件明确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后称《标准》)中对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做出了指引,其中提到高校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同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后称《要求》)进一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内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规定。《意见》《标准》和《要求》三个文件的出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二)文献的视角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它以绝大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为对象,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为目标,以团体教育、团体训练为主要方式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里蓬勃开展,但相关调研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与对该课程的教学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1][2]蒋丽华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严重的学科化、理论化倾向,课程缺少实用性、操作性;教学缺少体验,教学内容深度不够等现象。[3]宫龙江和徐广洲认为当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表现出单一的课程化和知识化的模式,由于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等固有模式的禁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难以发挥。应结合实践,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4]杨民和杨立红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较低,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提升。[5]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对照教育部出台的《意见》《标准》和《要求》等文件,结合文献综述,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就较为突出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程:少课时、短课时、大班额

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在大一阶段开始,课时在20学时之内;在上课方式上,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多为合班教学,人数多达七八十人甚至更多。教师授课依赖多媒体系统,一旦离开多媒体平台,就难以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多种教学形式(角色扮演、辩论、象征性游戏等)无法运用。也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突出。

(二)教材:有待完善

一些教材持有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思想,忽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教材的编写偏重整体入手,对具体问题缺乏关注,理论空泛而笼统,缺乏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关注。如人际关系这一章节,根据大学生的学情,绝大多数大学生不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缺少的是特定人际交往(异性交往)的技巧。

此外,有些大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无法归入几大传统主题,因此也没有出现在主流教材中。如大学生的意志问题,拖延就是多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意志问题,而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中并没有包含意志这一主题。

(三)教法:单一、学科化、脱离实际需求

1 教法单一,多以讲授为主

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看,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活动为中心,立足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另一种则以讲授为主,即教师向学生传递间接经验,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讲授多于体验,理论多于实践,是一种教授——接受的模式。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学化或心理健康教育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要基于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但二者并不能等同。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占据核心地位,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陶冶,没有把发展完善的人格作为课程目标。这种理念和模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有的学校尽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心理学课程等同,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空泛的讲授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而是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3 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

关注学生实际需要是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要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就要做好学情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因大学生是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完善的个体而将其实际需要忽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授课脱离学生具体实际,学生必然感到课程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是一项乏味的学习任务,纯粹为了学分而无心听课。一旦在现实中遇到心理问题,依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有却无,失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选取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如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这一主题,多数教师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行授课,但多数大学生的人格是完整健全的,他们更多的需要提升人格魅力。因此,现有的教学要满足学生需求,就要求教师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之间的关系。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思考

相较中小学生,大学生更加成熟,知情意的发展日趋完善,理解能力更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有别于中小学生。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做以下思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把握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已经基本获得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基本需要的满足,渴望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从此衍生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主题,如自我认识、爱的学习与成长、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的管理、人格塑造等。桑志芹,费俊峰和谈文娟提出,应建立一套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分类型、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如大一学生主要面临适应、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大二主要面临情感问题,大三更多的关注学习问题,大四更多的关注择业问题等。根据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大学生的成长特点

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如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知情意发展不平衡,智商与情商的发展不平衡,可选择“情商”等主题。对事物的认识日趋完善,自我认识存在不足。“自我认识”这一主题也很重要。大学生的意志发展趋向成熟,但尚需磨练,如多数大学生存在拖延的习惯,可选择“拖延症”等主题。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某些特殊的人际交往技能仍欠缺。如表达爱、拒绝爱的能力、主动交往的能力等。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其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如学习与异性交往,具备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找到值得爱的伴侣等等。可选择“爱情”的相关主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应精心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普通的学科课程,其终极目的应是使教学对象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思考,在未来的成长中成为更完善的人。要使学习者获得心灵的触动,就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 大胆处理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的知识点,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做到大胆取舍,善于整合。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所限。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知识点呈现的顺序做出调整。如,可采用“倒置”的方法处理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再讲授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另外,对于教材中一些内容,可以重新整合,以新的角度切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精心设计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和课程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讲授法,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象征性游戏、音乐治疗等形式。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整合多样化的形式,改变单一的课程模式,使课程充实而有层次感,从而启发思考,促使大学生从中受益。

3 注重体验式、参与式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体验和参与。宋志英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三位一体”(讲解-体验-分享)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传统专题讲座式(教授-接受)授课相比,有效干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且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升。[7]朱伟和管晓琴认为在少课时、大课堂背景下,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8]

4 开发适合学校的校本课程

不同的学校具有自己的特点,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理工院校、文科院校,普通本科、重点学校等)、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等)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开发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不同学校还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针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沙龙。学生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选择学习相应的内容。唐明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注重的不是知识的逻辑性,而是更侧重于适合度的考量,不同类别的高校、不同阶段的群体其心理诉求不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课程内容。[9]

(五)使用新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辅助课程教学

目前,融入新媒体技术的混合课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杨盈和包陶迅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与学生学习生活结合不够紧密等困境,提出可以通过构建“慕课-翻转课堂-同伴教育”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10]李仁煜提出为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扩展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势在必行,微课堂将为教学提供便利。[11] 段鑫星,赵玲和宋冰通过总结中国矿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经验提出,可以以网络为依托,采用“1+5教学法”(课堂讲授+新概念作业+心理影片+心理测验+网上辅导+学年论文)。[12]

(六)借鉴国外学校心理学的成熟模式

在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各国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发展迅速,其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借鉴。如美国的大学将心理健康必修与选修课同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范畴。美国Purdue university开设了包括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类性行为、衰老和死亡等在内的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此外,国外社会情感学习(SEL)项目的具体模式,也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如在该项目的课程中,课堂使用的戏剧表演、圆圈游戏,课外采用的同伴计划,开设专门的校本课程等。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余东芳,潘柳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期望值与满意度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 (9):97-100.

[2]宋志英,严云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8-130.

[3]蒋丽华.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221-222.

[4]宫龙江, 徐广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4):472-473.

[5]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7):72-74.

[6]桑志芹,费俊峰,谈文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7]宋志英.“三位一体”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验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4(1):135-139.

[8]朱伟,管晓琴.少课时、大课堂背景下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4(3):130-131.

[9]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19-120.

[10]杨盈,包陶迅.“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15(3):87-91.

[11]李仁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5(24):83-83.

[12]段鑫星,赵玲,宋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6):85-87.

作者:吴际 罗伟

上一篇:基于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