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下在高校大学生教育活动中以心理健康活动为主的教育实效性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部分高校甚至开设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通过分化课程目标、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高等院校在开展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被虚化、弱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全体大学生的需求等。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针对性。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专业课教学方法,加强课后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专业课教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建设基金(项目号:JX117C201801)。

当代社会,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多元文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冲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造成了巨大挑战。而“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加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及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学习,建立健康、正确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避免或调节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开展,当前的主要途径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开展的班会活动或针对部分学生开展的小范围交流谈话来达到教育目的;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调适。二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当前,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呈现多样化趋势,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逐漸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各学院辅导员本身困于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被虚化、弱化,往往使得一些造成重大后果的心理危机事件在早期无法被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相应措施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各学院班主任通常是由专任教师来兼职担任,兼职班主任因其自身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致使其接触、了解学生的机会相对有限。

其次,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全体大学生的需求。教育部相关文件曾明确要求建设一批素质优良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要求按照不低于1∶4000的师生比配置专职教师。从当前形势来看,师资配备不足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以江苏省为例,省教育厅规定,省内各高等学校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在2025年前将配备比例提高到 1∶3000。[1]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全校总人数为1.8万余人,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职教师仅为4人,尚有3人缺口。师资配备不足、力量薄弱,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显然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所有课程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媒介和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寄寓在课程中,在课程中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2]

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当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针对性。

(一)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便利性

前文已论述过,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比较缺乏,相比而言,高校专业课教师则独具其突出优势,无论是在人才数量方面还是学生信任度方面都能弥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的缺失。除了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外,专业课教师往往是在某一学期中与学生密切接触最多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同学生近距离交流的机会;而出于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视,学生往往也更倾向于重视、认可专业课任课教师。相关调查显示,面对生活和学业中的疑惑和困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最初并不倾向于求助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反而更愿意第一时间寻求专业课教师的帮助和建议。因此,可以将专业课教师视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适人选,将专业课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范畴,使授课内容渗透、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元素,能有效填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当下所存在的不足。

(二)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中,就业压力是占比最多的,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占19.7%,而专业课教师在疏导学生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方面有着针对性优势。[3]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学术水平高、专业素养好,往往会获得学生更多的信赖。从另一方面来说,专业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建立学习的兴趣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间接缓解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同时,专业课教师由于对学生和本专业领域的双重熟悉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学习问题都能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师的建议,学生的接受度比较高。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元素渗透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路径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体包括: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专业课教学方法,在课后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等等。

(一)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

1.增进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要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方面的作用,首先应保证专业课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4]一方面,应当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心理健康关怀工作,积极开展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自身也要自觉进行心理素质能力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注意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宣泄和排解负面情绪。[5]

2.专业课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课程思政”理念,主动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当前各大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般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为主要构建对象,专业课教师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仍然呈现孤岛状态。专业课教师需要明确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清楚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自身工作的一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日常专业课教学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内容呈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创新专业课教学方法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专业课教师要保持开阔的“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多样化,积极开展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变革,从而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良好的成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与心理学相关教育内容的结合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本身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如何平衡协调,是首要面对的问题。教师需要借助课堂内容做好引导,如果过分生硬地照搬说教或者对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则会产生偏差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将更多的事例、案例融入知识教育当中,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氛围中产生感悟,从而得到有效的引导。

2.教育渠道的拓展

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改革,而是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教学理念的变革。[6]专业课教學过程中,教师应当剖析专业课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结合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现实需求,拓展教育渠道,真正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

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当根据所教专业课的课程性质、特点及授课对象等,制定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尝试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上升为大学生情感层面的认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和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动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思政元素展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课后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专业课的教育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与课后答疑交流、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评价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学习过程。在课后答疑交流过程中,教师除了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之外,还会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疏导和调节。互联网渠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师生间的课后交流也不再局限于线下的“面对面”,各类线上交流和学习软件往往也是实现沟通、疏导的重要工具。同时,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应该谨言慎行,通过积极正面的言传身教,引导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各种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

(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自身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创建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让学生感到紧张和不安。同时,当学生情绪出现一定的变化时,专业课教师应当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和引导,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怀;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身心理健康也得到良好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针对性,其效果也非常显著。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专业课教学方法,加强课后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秀琴,张小聪,王冬燕.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74-75.

[2]吴娜.“课程思政”视阈下的专业课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0):212-213.

[3]苗宇,蒋大明,刘泽.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2):81-83.

[4]吴丽玫.高职专业课教师负面心理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69-71.

[5]付蕊.论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及建立[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56-57.

[6]李湘媛.以课程思政为基础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人文之友,2020(10):175-176.

作者简介:

龙肖冶(1995年-),女,山东滕州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郑沛瑶,女,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心理学。

吴嘉婧,女,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郑爱明(1971年-),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宁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龙肖冶 郑沛瑶 吴嘉婧 郑爱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提升探析

摘要:当下在高校大学生教育活动中以心理健康活动为主的教育实效性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部分高校甚至开设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通过分化课程目标、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协同合作优化教学方式、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团体心理辅导等角度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探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考;实效性

全国范围内大部分高校都积极开展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难以解决的问题困境,如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新时代下高校应该在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式效果、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团体心理辅导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问题。

一、协同合作,优化教学方式效果

当下高校可以通过学生渠道、课程建设、针对性教育等方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解决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学生渠道

在高校学生的政工管理方面需要凭借辅导员这一媒介与学生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由此,学生群体中的学生工作干部代表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中坚力量。高校可以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政工干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专项演讲、职业能力培养、技能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政工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深化教育活动的主旨。

(二)课程建设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当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策课程教学开展的,并通过深化思想政治课程中哲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因为思想政治课程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教育作用,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丰富教育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推动高校素质教育进程。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整体,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高校各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出校内不同部门组织的功能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针对性教育

大学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问题。以大一学生为例,因为实际的大学校园生活与理想状态下的大学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内心出现了心理落差,并且,学生的角色地位變化也让学生心理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而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人人际关系的矛盾、就业压力等,如果不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出现进一步加重。基于此,针对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适应”教育。而针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则主要是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

在当下大学学生群体中有超过20%的学生群体为贫困生,这一学生群体在长时间的经济压力下,十分敏感,甚至有部分群体出现心理问题。针对此类群体,高校要积极开展贫困生“扶贫助学”的教育工作,通过群体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可以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学习。而针对人格缺陷的学生群体,高校可以积极开展“预先”教育工作,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管理,建立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该生进行重点关注。

二、立足教育发展模式,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符合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首先,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校内的全体学生,在专业心理学家的指导下利用专业化知识解决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下的心理问题,并帮助校内行政管理人员完成特殊问题学生的鉴别与管理。

其次,校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对学生存在的障碍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且将大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与调节能力作为工作的核心,帮助高校大学生建立起对社会的认识,使其可以增加潜力,完成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第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以教育活动为载体,相关学科的教师要具备充足的教育职能,使其可以利用课堂教育活动形式,针对不同阶段、问题的学生展开主动性教育。避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仅仅是对客观存在心理问题且前来求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三、完善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利用团体组织形式发挥其人际交互的功能,使个体可以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体验、观察、探究等活动,从而完成人际关系的调节,改变自身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方式。

为了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团体优势,首先要从团体人际互动出发,使团体内成员可以充分认识到问题,并在自身心理上建立起安全感,打破防御,展开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究。此外,团体辅导还可以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学习资源,与学习交流的经验,通过分享,使学生可以从他人的角度上剖析自身,弥补心理教师职业经验欠缺、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其次,团体辅导有较高的互动性,可以培养学生换位思考,指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培养自身问题解决与人际交互的能力,最后团体辅导较普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言效率较高,可以解决存在共同心理发展问题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而因为团体辅导可以满足成员间的人际交互、团体实践、多样化、生动化等方面的需求,所以团体辅导的发展空间较为宽广。不仅是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项课外活动、团体活动下都可与积极开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当下大部分高校虽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境需要解决,而校内各个教育部门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助力于教学方式效果优化、教育理念更新、团体心理辅导的完善,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效性,使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鑫游.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20,3(4).

[2]李庆林,魏玉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20(2).

[3]刘延金,康艳明.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实践中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21(2011-12):6-8.

[4]景泽凡,田乔宇,杨宗趣,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养生2020年23卷3期,247页,2020.

[5]振河袁.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探究[J].教育研究,2020,3(6).

作者:王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摘要:新时代微博、微信、QQ、知乎、大数据等社交平台、新媒介的出现与应用,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直接影响,用好互联网资源与平台,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范围和增强工作开展实效。本文剖析了新时代对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辅导员要重视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应用,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增强谈心谈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育人功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1]。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以及思维等也发生了變化,传统的育人模式受到一定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应对好工作开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开展高质量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因此,找好工作开展的切入点,用好新时代各类新媒介、新载体,构建贯穿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能够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作为日常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思政骨干,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

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互联网具备开放多样、包容共享、即时性强等特征,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直接深刻的影响与冲击。QQ、微信、微博、网站等作为新时代新兴载体,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多样化

新时代微博、微信、QQ、知乎等网络新平台的作用越来越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式简单,内容薄弱,多是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纸质资料学习及较少的社会资源为主,原有的教育形式及资源受到限制较多,存在内容上不够与时俱进、传播范围小等缺陷,对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造成较大的阻碍。而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类新兴载体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将原有及新增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为电子资料后,再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备了及时性及广泛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线上资源的学习,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2.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效性和交互性增强

新时代互联网信息平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快,传播范围也大大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受众单向与传播时效性差的不足。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选择新型且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在互联网交流环境中,拥有人人平等的“话语权”,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述内心的观点,从而保障了信息传播的独立性、真实性与即时性;通过网络互动,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线上沙龙、线上直播等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这样,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教育者无需必须到达线下与教育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网上交流的初次接触,再行商定后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消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隔阂,提升亲和力,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减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性,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3.新时代信息多元化影响学生心理状态

新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青年学生有了更多便捷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不可避免的有些负面信息也会给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从心理上,高校学生渴望成为与信息时代同步的主体,获得社会的认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在实践上,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尚少,较为敏感,接受能力强而识别能力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及完善,思考问题也缺乏一定的全面性,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无所谓的心态,以及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走向极端。总之,信息的多元化,会影响到高校学生阳光积极心态的形成和巩固,影响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产生冲击。

二、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网络广泛应用的环境,深刻影响着95后、00后大学生的成长,运用好网络新媒体等各种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要求与工作开展的需要。

1.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大发展、大变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数据时代下,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使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复杂态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必须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将其与微博、微信、QQ、知乎等这些新平台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面对新挑战,我们要提前谋划,确立互动、开放、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兼顾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成合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2.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也是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2]。2019年9月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訓班的开班仪式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提出了要从工作方法的角度去理解辅导员的“导”,其中就包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情感疏导、行为教导,以及给予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指导,守护学生的人生航向,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的高低、教育效果的好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辅导员工作开展的需要。如今高校学生大部分是95后、00后的独生子女,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学生并不愿将真实的想法告知他人,也有学生因不善言辞和不喜交流而不愿将内心的困惑诉之于人。辅导员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主动自觉用好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材料,在理解学生心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心理素质与品格,提升学生抗挫折抗压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心理育人体系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3]。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切实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及要求,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增强心理育人成效。

利用互联网,开展科学测评。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心理测评的开展更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测试者通过后台端口,录入基本信息后即可进行测试。网络后台可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可视化的量化指标,筛选出重点关注对象。各项指标的得分能够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较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与建议,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渠道,形成心理育人合力。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将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加强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与增强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要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线下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网课、网络学习班和心理热线等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途径全覆盖,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育工作,让学生心理保健能力得到提升,助推大学生成才,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组建网络朋友圈,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允许学生适当宣泄负面感受和情绪的。构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平衡,有助于高校学生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健康的心态。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搭建具有立体结构的互联网时代朋友圈,创建辅导员与学生党支部、辅导员与班委、辅导员与学生组织、辅导员与学生社团、辅导员与重点支持学生之间的互联网线上交流圈,并及时关注引导、互动反馈。目前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配比是1:200,辅导员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大量学生,难以做到对班级里每一名同学思想动态情况的深入了解,而组建立体的网络互动空间,可帮助辅导员对各班思想动态实时全方位,多维度的了解。新时代的网络朋友圈,让辅导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线上交流,与学生的即时联络,让学生感受到关心与温暖,进而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在沟通过程中更愿意坦诚沟通,保守学生的秘密和隐私。辅导员通过接收查看大学生的网络“吐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精神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一个简单的留言、一条关爱的短信、一张温暖的照片都可以帮助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减少情感隔阂,形成情感共鸣,构筑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可以体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还有利于引导舆论传播导向,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不可否认,大学生中有极少部分人是“机不离手、无网不欢”的“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这些人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辅导员要做到主动引导他们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信息识别筛选本领,做文明网民,守护好同学们的精神家园,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向全体,覆盖更全面,突出重点、关注难点、优化效果,达成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层参与者,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探索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新模式,在实践上多探索、多创新,以网络服务终端为依托,以新兴媒介等为载体,做好舆情研究与引导、开展好学生心理状态评估,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调查,从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服务,化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新时代新的开展模式,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贯彻到实处,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edu.hc360.com/2021/0820/53407. html,2021-07-12;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2017-09-29;

[3]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017-12-05.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XJXG2020-015;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201021),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YJG4-2020-Y021)。

作者:王誉静

上一篇:国有林场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定价机制与污水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