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集人文、德育于一体的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论文 篇1:

高中历史德育教育策略

摘  要: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具有巨大的史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德育素养的提升。本文就如何进行学生的德育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教材讲授;课外阅读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我国有史以来比较经典和优秀的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与此同时,这些史料之所以被继续选用在当今的教材之中,不仅是因为其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因为这些史料能够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感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品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和激励。本文就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德育光彩进行探究。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个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

一、注重教材讲授

每一门学科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形式。历史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其是用文字和图片来记录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演进过程,具有明显的生活化意义。如果我们注重讲解历史学科中的理论性知识,则会脱离教材编写的初衷和使命。针对课本中的一些具有极大精神价值的史料和内容,教师一定要仔细地探讨和研究其中深层的精神内涵,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的历史陈述和历史遗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德育品格的养成与熏陶,要以教材为中心进行适当地拓展和补充。

例如,在《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关于《马关条约》的教学内容中,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下关以前被称为马关,甲午之前日本有一家料理店春帆楼,门口竖立着路标“李鸿章道”——1895年3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此进行了谈判。处理朝鲜事情时,两人在天津会晤,李鸿章说:“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伊藤博文说:“我在津时与中堂谈及,为何今日无一变更?”李鸿章:“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同时教师可以对中日双方谈判过程进行讲述——27天5次谈判,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梁启超写下《李鸿章传》:“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教师借引梁启超的这个评价启发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要放眼世界,用发展联系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进而说明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二、强化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和精神财富。历史教材只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经典性的精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作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相较于教材中的逊色,只是局限于教材的篇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还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作品当作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家国情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当代青年人所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它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关的历史拓展,进行分析说明,适时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渗透。

例如,在《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的自主探究中,教师课前布置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了解1895年康有为与学生梁启超参加会试,在会试过程中发生了万言书事件,并呼吁拒和、抗战、迁都、变法,后来康有为以第46名的成绩,被任命为工部主事,康有为上书八次,恳求皇帝效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光绪帝进行介绍,告知学生他在1890年就已经开始亲政,有官员任免权,在此基础上结合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德育素养。除此以外,以“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引领学生感悟英雄的大义凛然和宁死不屈的伟大的精神和情怀,使之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和教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看待问题应该全面客观、一分为二,为高中历史德育教育提供便利条件,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成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尊重学生差异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拥有自己对于世界和事物的认识和感悟。另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同一事物时的想法和做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或者教学形式,从而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精神的陶冶。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而开展相关的历史社团活动。在班级中,有些学生集体观念明显,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他们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但是,这些学生里有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有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的学习动力不够充足,还有少数同学沉迷于网络,致使学习成绩始终得不到提升,认知水平很难有质的飞跃。针对这些学生,历史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在班级举行有奖竞猜、辩论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自己编演历史剧、小品等)在给他们带来收获的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了素养,陶冶了情感,进一步培养了德育素养;另外,穿越历史的长河,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比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感悟德育在国家和个人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深远性。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要加强德育的培养。只有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才能够保证社会的高效运行和良性发展。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焦點问题。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仔细钻研新课标及教材中的各种史料,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然后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种精神内涵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健全学生的德育人格。德育培养是历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此,历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德育教育,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教育部:《普通高校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3]杨瑞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9):29-29.

[4]张丽.教育教学焕发德育魅力——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作者:贾玉凤

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论文 篇2:

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思考

摘 要: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集人文、德育于一体的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那么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本文主要从构建新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德育实效;重视课堂教字,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结合历史学科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等方面,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教育;思考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阶段,为了使其达到“四化”人才的需求标准,使其成为品行高尚的人,除了要求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锻炼身体之外,还应当加强德育教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史学科是高中教学的重要课程,是实施和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于历史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具有暗示性、评判性等特点。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特点

1、暗示性。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中,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难以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将受益终生。

2、评判性。从形式上看,无论是教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颂或斥骂,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超阶级、超时代的立场观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不会因此而会有什么改变。既然如此,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以什么观点标准评述历史,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渗透德育问题上,立场观点决定感情态度,因而在评判性的历史教学中是不能不讲立场观点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对策

1、构建新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德育实效。在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性,以创新能力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为宗旨,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向高中历史学科规律靠拢,大胆探索运用开放型动态教学模式来实现德育实效性,初步形成了活动体验型、情境创设型、专题研究型、辩论型、历史现象与社会现实类比反思型、小品表演型、历史题材影视品评型等历史学科创新教学的新路子,实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另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考试是各种教育活动的核心,分数是评价一个老师能力优劣的唯一标准。所以,需要我们多方努力,变更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变学习考核为评价考核,这样才能凸显出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2、重视课堂教字,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也要做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教学,指导学生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世界的文化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与同一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这样还能够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出来。由此可见,重视课堂教学,把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挖掘出来,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独有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合历史学科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历史事件生动感人。学生对于抽象化的大道理和空洞的说教不易接受,而生动感人的史实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因此历史老师要坚持直观教学原则,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各种方法来再现历史的场景,再现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再现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从而受到感染熏陶,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教材,根据德育教育的需要,精心选择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情节乃至细节,补充必要的历史材料,吸收学科领域的新成果,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4、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坚持课内课外结合,这是德育功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和重要条件。首先与班级、团队工作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学目标与班级团队工作计划统一,开展活动时要统一部署互相协调,形成合力。其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消化,去升华。并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去讨论,从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再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明洪.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 成功(教育). 2010(05)

[2] 宋锦国.谈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J]. 科学大众. 2009(02)

[3] 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 网络财富. 2009(11)

[4] 江 伟.社会史: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趋向[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4)

作者:梁凯凯

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论文 篇3: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本文将历史学科特点和德育教育特点相结合,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教育提出了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 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其中,精神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欣赏过去社会的成就;而道德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探究对历史的不同诠释是如何反映不同的观点和价值等。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影响他们的个人抉择、态度和价值观,使之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到,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国家国情,发扬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 历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

既然历史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如此大的作用。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学实践又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那应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重要工程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舆论的导向。因此,转变观念不仅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事情,还涉及众多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包括媒体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等。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需要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培养与唤醒的,这只靠“数、理、化、生”的学习训练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才能实现。

2.掌握教育规律,巧妙穿插德育教育

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首先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与基本原则,才能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具体结合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思想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实事求是原则。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历史”,就要求历史教育要还原历史原貌,不能人为地为了某种需要而篡改历史事实,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正面教育原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事实;历史大事,变幻多端,历史人物,忠奸同行。如何把握讲授的尺度,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考验。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把握正面教育原则,尽可能地弘扬正面人物对人类历史所作的贡献,使学生受到更积极的教育感受。

(3)身教重于言教原则。再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它的教育意义仍是微乎其微的。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身教重于言传,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表率,同时也为教育同行树立一个榜样。

除此之外,还有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等。

了解了以上思想教育规律,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其对历史不致产生空洞及抽象感,这是一个很有技巧的课堂艺术。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情况略举两例。譬如,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内容,平时学生觉得现在是和平时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淡薄。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材中会提到几个著名的爱国将领的名字:谢晋元、姚子青等人,恰好这几名爱国将领都是梅州籍的,上课期间让蕉岭和平远的同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一方面,让同学产生自豪感,另一方面,觉得“爱国主义”这一话题其实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它需要我们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

3.延伸教材广度,发掘历史学科的德育素材

可能会有教师觉得,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确实很重要也非常必要,但有时却用苦于找不到相应的素材而作罢。笔者认为,不是教材中没有德育素材,而是教师平时缺乏一双发现的“眼睛”,忽视了积累的大脑。所以,既然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授课期间适当延伸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平时注意收集德育素材也要养成一种习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产生过众多灿烂的文明和道德榜样,只有正视它们,并把它们更好地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积极向上,奋发顽强。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仰望星空,因为我们有值得自豪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武富琴

上一篇:一体化通信工程论文下一篇:有效性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