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2024-04-21

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通用10篇)

篇1: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密州街道卢山中学

黄德胜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条件诸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

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中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

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中考制度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

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 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老师整体素质,这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因此,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加宽加厚历史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篇2: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创新学校高中部语文组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注重爱心感化法,情感教育法,激励法和诱导启发法,并将这些方法用在我的教学中,我觉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不是很好,学生的基础也相应的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像教一般学生那样灌输给他们知识。记得新学期刚给学生上课时,发现好多学生不听讲,有吃东西的,有说笑的等等,这种现象存在了好长时间,老师多次的提醒和教育都没有什么效果,致使我很困惑。直到有次看到他们写的周记,我才明白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原来他们几乎被每个老师都批评,批评他们班差,全校闻名等等之类的话,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上课了,自从知道学生的心里后,我在课堂上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就让其他同学以他为榜样,上课能跟在老师后面说的就表扬,在作文课上多读他们的作文,每次作文读好后,上讲桌拿作文本的同学都是一脸的自豪,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缺少鼓励和关爱,所以我们就该给他们以关爱,我们老师要用爱心和情感去感化和教育。

上面的方法我也用在我的包生工作中,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包生制度,也就是所谓的“温馨小家庭”,每个老师都有十几个学生作为自己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学生层次不一样,有调皮的,有听话的,有学习优秀的,也有学习困难的,对着这些学生我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他们。高一(14)班学生×××,上课不大听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课后找他谈话总是不理不睬的,他总是认为我对他有意见,有时不理不睬,对于这种学生只能用爱心感化法去教育他,用我们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这新心理有些不健全的学生。在课堂上我时常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有时候关心关心他的生活,课后多和他交谈,谈谈理想,谈谈目标,谈谈自己的缺点,当把一切问题都摊开来说后,现在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我有抵触的情绪了,有时见到我还笑笑问声“老师好”,看到他的这种进步,我很开心,他改变了,在课堂上他很少把头趴在桌上了,也不再爱睡觉了。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是有的人缺少爱,缺少沟通,致使他们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近人情,对于这些学生还需要我们的老师多多关注关注他们,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老师的爱和帮助。

上面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发现并弥补,我要让德育工作到我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

篇3: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

1. 在唱歌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要利用音乐的艺术形象, 从情感入手, 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使德育富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我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技巧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 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其次, 声情并茂地范唱, 以强烈的情感, 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再次, 在教唱歌曲时, 引导学生唱出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 把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紧迫感, 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激励大家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2. 在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教学要从听觉入手, 通过听觉及感受来教学音乐基础知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使之生动活泼。如, 我在教《理发师》歌曲后, 将曲调的3、6、7变化为b3, b6, b7, 使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了变化。我问学生:“你们听了调式变化的音乐, 感觉理发师老爷爷怎么了?”有的说:“老爷爷好像是生病了。”……我随后说:“是的, 老爷爷是生病, 由于他身体不舒服, 他没有给顾客理好发, 心里难过极了。那么如果你是理发师, 你该怎么办?”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要好好提高理发技术, 以后好好为顾客服务。”“即使是生病了, 也不能影响自己的技术水平, 要尽心尽力地为每个人理好发。”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使学生通过听觉感受, 生动形象地受到了教育。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既不能把音乐看成纯知识与纯技术的东西来追求, 又不能脱离音乐特质去进行思想教育, 而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感染作用, 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在音乐游戏、律动中渗透德育

音乐游戏、律动是最能体现儿童活泼好动天性的一项活动, 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可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的目的。如: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是一首叙事的短小儿歌, 歌曲生动幽默地描绘了坐井观天的小青蛙在见到大千世界前后的不同感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一部分学生扮演小青蛙, 一部分学生扮演大海龟, 边唱边模仿动作。通过诙谐有趣的表演, 形象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在音乐技能训练中渗透德育

音乐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发展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我在声乐合唱训练中, 严格要求音色统一, 声音、声部间均衡、协调, 要学生经常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 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控制自己, 学会了协调, 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 遵守纪律, 并亲身感受到和谐的美, 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5. 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欣赏教学不仅是放音乐让学生听, 还要从有声的音乐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在欣赏《小白菜》这首河北民歌时, 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 把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 并制好相应的幻灯片, 采用边放幻灯片边讲故事的方式教学。当讲到小白菜三岁没娘受人虐待时, 所有学生都为小白菜的不幸而伤心, 甚至有学生流下了眼泪, 听完后便不自觉地把小白菜和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 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现实教育。《龟兔赛跑》是一则音乐童话故事, 我通过电化教育及音乐故事表演让学生明白:骄傲必败, 虚心并不断努力才能使人成功的人生哲理, 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 克服困难, 持之以恒, 争取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总之,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 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 陶冶学生的性情, 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使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娱乐, 它会以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感染人、影响人, 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篇4: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关键词:生命教育、言传身教、深挖教材、因势利导、活化历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生命满不在乎,理所当然地享受生命,看不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而历史是认识人类自身的最重要的科学,它从事的是人性的研究,是关于人类心灵历程的研究,正是这种研究,提供了人类认识自身可靠的实证的经验知识。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诱惑,各种腐朽的东西冲击着中学校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毒素正在吞噬着中学生。。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充分利用历史教学中生命教育资源,结合历史教学教育实际,对人的生命发展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关怀将是一个有益而且必要的尝试。

那么,怎样有效的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首先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历史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2、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这种互动传递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个人的、负面的的情绪,教师要以生为本,以生命为本。教师不要忌讳学生谈死亡,要捕捉进行生命教育的每一生命教育要个机会,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死亡,从历史上生存与死亡的斗争中理解生命的真谛。求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你教育学生不要抽烟,最好自己也不要在学生面前抽烟,不然的话就很难起到相应的教育作用。身教重于言教,生命教育应从历史教师自身开始。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不断完善自身的生命形象,始终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3、善于挖掘历史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生命教育资源。例如: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能挖掘出人的生命成长积极的发展观,老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理解上,提出了人与生命万物共同根源的创生思想

4、善用历史人物的观点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历史课程资源中蕴涵着的真、善、美的现象和与此相反的丑陋现象都能直接能激起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表达出忧国忧民,慷慨悲歌……这些都可以从正面激发学生对生命悲壮的感慨。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那些历史的丑恶现象如那拉氏、袁世凯、汪精卫之流丧失国格,卖国求荣;叶志超之辈的贪生怕死等等的抨击和鞭鞑,激起学生的愤慨之情,从反面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让学生为历代帝王的昏庸无道而切齿痛恨,为志士仁人的英雄壮举而壮怀激烈……要使学生在历史长河的游历中处处激荡情感的波涛,让学生的心灵就在这激荡的波涛中得到净化,生命的认识得到升华。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认清反面人物阴暗和丑陋的本質,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进而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到生命既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从而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关注个人命运的同时,更要关注国家的命运,乃至个人类的命运。

5、活化历史课堂

篇5: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然而,要实现这个教育任务和目标,我认为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可行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初中世界史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许许多多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震撼的历史事件,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和发人深省的历史哲理。二十世纪既是人类高速发展的时代,令人欢呼雀跃备受鼓舞,同时又是人类一个大破坏大恐怖的世纪,其中两次世界大战就爆发在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民族矛盾,种族屠杀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事件,如何正确认识人类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我们历史课堂当中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为例,就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过程:

一、体验历史真实,抨击反动统治

1.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本节课在导入时用到“勃兰特惊世一跪”和“东史郎鞠躬道歉”两幅图片,学生由观察生兴趣,由兴趣生疑问:前西德总理为何要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馆前?日本老兵又为何要对中国人忏悔谢罪呢?他们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由此导入课题“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既顺理成章,又牢牢吸引住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正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勃兰特和东史郎这种勇于改过的作风还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对同学们以后的为人处事起到良性影响。

在讲述“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 “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德国法西斯焚毁进步书籍”、“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法西斯党徒从毒气室里向外运送尸体”、“巨大的焚尸炉”等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场面。这些真实血腥的历史图片让学生震惊不已,不少同学皱紧眉头,满脸悲愤。不用我过多解释,学生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很快理解了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深切体会到法西斯的惨无人道,其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2.历史视频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接着我还用到了视频文件,给学生播出“奥斯威信辛中营犹太人惨遭屠杀”、“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录像片断,让学生更为深切的体验那段历史。德日法西斯对于犹太人和中国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虐杀者虽然肤色、民族、年龄、性别不尽相同,却有着人类面临死亡和非人折磨所共同的本能的惊恐绝望和惨烈哀号。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群情激愤。很多男生攥紧拳头咬牙切齿,不少女生低下头去不忍目睹,甚至有的女生泪眼模糊。这时候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才最具有说服力。同学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法西斯无与伦比的邪恶残暴和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认识到法西斯的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权的蔑视,对民主自由和正义真理的践踏,法西斯的统治是极其反动的,从而反对法西斯、追求正义真理的健康情感。

二、给予科学方法,匡正偏差认识

学生中尤其是个别男生,很是崇拜希特勒,喜欢希特勒能呼风唤雨,不可一世,把希特勒巨大的破坏能力认为是骄傲的壮举,将希特勒遗臭万年、千夫所指的形象认为是英雄的榜样。学生的这种认识偏差和盲目崇拜,是因为他们年龄尚幼,还未形成科学客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尚未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观其个别,不看其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告诉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客观辨证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历史人物是否值得肯定,关键是看他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后,请一位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男生扮演希特勒,以演讲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这样,希特勒通过欺骗、谎言和蛊惑人心的宣传,由一个不名一文的流浪汉一跃成为不可一世的国家元首。希特勒这种盗世奸雄的丑恶嘴脸形象被这位同学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之后,“希特勒”又得意洋洋地描述他是如何剿杀共产党人、如何进行文化专制、如何打破国际和约、如何实行种族灭绝以及如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位同学表演得滑稽可笑却又入木三分,同学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和确切的史实重新评价希特勒,匡正了原先错误的认识。对于希特勒,有的同学说他是不折不扣的疯子和邪恶的魔鬼,有的说他是战争狂人和历史的罪人,有的说他是乱世枭雄„„总之,希特勒带领纳粹党破坏民主和平、践踏人类文明,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不值得肯定的反面人物。最后大家形成统一认识: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再大,但如果用于邪道,带来的只能是灾难,而且能力越强,破坏力越大,破坏程度越深。

三、纠正狭隘民族观念,尊重人类普世价值

德日法西斯分子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叫嚣犹太人和中国人是劣等民族,理应消灭,而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才是优等民族,理应统治犹太人和中国人。这种荒谬言论其实反映了德日法西斯分子狭隘的民族观念,他们不懂得尊重人类的普世价值。对于这一点,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大家找出实例去驳斥种族优劣论的荒谬,从而证明不同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友好相处。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纷纷举例:有的小组说,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都是犹太人,而他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小组说,被德国纳粹关在集中营里、受尽折磨的犹太少女安妮写出了著名的《安妮日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还有许多像莫泰尔、阿莱娜这样的处于战乱时期的犹太少年也都留下了美丽的文章和诗歌,他们非常的优秀顽强,与其他孩子一样追求美好,向往自由与和平;还有的小组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下跪谢罪,以及东史郎、小山一郎、吉田勇雄等日本侵华老兵向中国人赔礼道歉,都说明他们已经承认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性,当年法西斯分子的种族优劣论只是他们为侵略扩张寻找的借口而已。通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大家明白了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大家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分子,应该和平共处,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权利凭借其势力去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

四、联系现实生活,呼唤世界和平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63周年,法西斯的反动统治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但是,直到现在,日本的右翼组织还矢口否认侵略中国,叫嚣“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他们甚至篡改教科书,抹杀侵华罪行,迷惑日本的中小学生,让他们不能了解历史的真相。另外,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要参拜供奉战争罪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历史的悲剧已然发生,不能重新再来,我们现代人须要做的是正视历史,反省历史,思考如何才能防止法西斯势力的东山再起?如果大家都像日本某些领导阶层那样对历史不负责任,甚至否认历史,那么人类就不能获得真正、彻底的和平与安宁。在当今世界,类似法西斯反人类、反和平、反自由的恐怖主义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一块毒瘤。我们如何才能消除恐怖主义呢?这两个问题大同小异,但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我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提醒他们从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和种族矛盾等多方面思考,给他们两周时间去查阅资料,加以完成。两周后作业返回,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加以归纳有如下五点认识:第一,正视并反省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悲剧,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第二,加强对和平自由与民族平等的倡导宣传,让大家都热爱和平,求同存异,友好相处;第三,缩小贫富差距,加快贫困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第四,发展中国家要自强不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真理。第五,大家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与恐怖主义做斗争。

新课最后,我缓和了一下沉重、压抑的气氛,在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的背景画面下,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优美旋律中,我做了如下小结:同学们,新课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是,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要正视更要反省这段历史,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生命、坚持正义,自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人类大家园!

反思:《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是一节比较沉重的历史课,但最终在同学们的若有所悟中比较完满的结束了,由此可见这节课还是较为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德育效果。通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我得出一些认识。

在历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历史学科的内容却有着明显的“过去时”和“既往性”特征,因此,必须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使德育有机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那么,怎样才能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优化思想教育?我想,除了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历史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唯物史观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例如,1999年5月,“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举国上下,群情激奋。我在上课时讲述了“北约”成立的背景目的、“北约”东扩的过程、“北约”嚣张的原因,又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教学已经演化为对“北约”罪行的声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第二,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对什么知识最感兴趣?不是考试要背的死知识,而是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知识”。因此,要以教材为依托,广泛联系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且要使“联系”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例如,在讲授“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我问学生:大家看过香港电视剧《新龙门客栈》吗?其中的“东厂”干了多少坏事呀!学了这一节,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所谓的东厂、西厂都不是生产经营的工厂,而是明朝君主专制下用来杀人的“工厂”。学生在学习中使自己在影视剧中得到的历史表象上升为对历史理性的认识,加深了对明朝“厂卫特务机构”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历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历史教学目标的三大块: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人们总是以了解历史知识的多少作为培养的目标。这是对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窄化”。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以史为鉴”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鉴史知今”。从学习历史到认识今天,这是一种认知“迁移能力”。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托教材,联系现实,“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还会不生动活泼吗?历史教学的目标还会不能达到吗?

最后,要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会因其时空的不同、形成条件的不同,导致其发展趋势和结果的不同。因此,在利用三个“结合”的方法建立“联系”时,也要注意其“区别”,不能牵强附会、简单类比。

南京沙洲中学 陆斌琴

篇6: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 严光辉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成型阶段,此时对他们渗透德育对他们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要从初中物理教材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中进行挖掘和整理,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设计好学生乐于接受的导入情节,让学生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今天的初中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家的主人,理应让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国情有所了解,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客观的进行介绍。例如:可结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节能”等内容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以上介绍使学生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节能意识的提高。又如通过:“火箭、核能、超导”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航天技术、核技术、超导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先

进水平。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产生为祖国繁荣,科技进步而努力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

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先于西方几百年的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情况,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成就和研究成果的概况。如: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早记录“几何光学”的著作 ——《墨经》,比欧几里德的光学要早百余年;宋均提出的“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观点,分别比哥白尼早1500年、伽利略早1530年;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具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在声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公元前256年——251年,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工程中,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开山辟岭„„。这样通过对中国这些物理学成就的客观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如: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焦耳、欧姆——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法拉第——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物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又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对物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习,培

养学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关系。又如:在“无线电通信常识”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手机的普遍使用,给人们的通信联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但由于电磁波的辐射对人体也造成一定的伤害;在“摩擦”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摩擦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教师在以上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这样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四、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伦理教育

物理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如何面对和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客观要求,这绝不是仅仅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将来如何辨别是非、追求真理、求得生存、争得发展,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的做人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也是物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了解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等诸多问题中像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生物工程„„。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危

害。通过此类的教育,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伦理道德观逐步得到培养和增强。

篇7: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李继凯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认真做好教书育人》。

近期中国高校和高等教育的热点应该是教育部3月16日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30条),中国教育报3月24和26日连发两篇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题目是《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第二篇题目是《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教质量的首要标准》。各高校都在组织学习,全社会也非常关注,各种媒体都大幅标题来报道,最突出的标题是《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当教授》、《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30条意见是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30条意见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0条意见应该是今后若干年内,引导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下面我结合近期自己对(30条)意见的学习,谈两点体会。

一、教师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30条意见实际上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尤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第六条意见讲到: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刚才讲了,近期媒体在报道30条意见时,很多都是把《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当教授》、《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当做标题的。实际上,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共12条),1 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共16条)。这两个意见都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两年内不上课,不再聘任教授职务。现在应该是第3次了,这说明这么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个人理解,意见表面上是要求教授、副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实际上说明我们一些高校和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还重视不够!(本来教授或者说教师给学生上课是天经地义的事,还要上级主管部门发文件规定教授、副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这就相当于要卫生部门发文规定医生必须给病人看病、让农业部门发文规定农民必须种地一个道理!)

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本科教学的重要性,意见里已经讲的非常明确,甚至有人说“没有合格的本科教育就是不合格的大学”。我记得在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班上,华科的校长、著名的“根叔”李培根院士第一句话就向全体中层干部提出了一个问题,他问,华科的立校之本是什么?他说不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不是我们的博士生,而是我们的本科教育。华科一定要打造一流的本科教学和本科教育、培养一流的本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教育部多年来三令五申,要求大学教授、副教授,教学名师、院士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上基础课,这方面我国是有很好传统的,解放前,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赵忠尧、吴大猷、周培源、吴有训、王竹溪这些当代中国物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都在本科教学一线,都教过他,从而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多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家。世界教育发达国家也都都十分重视本科教学,特别是美国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名师下课堂,为低年级学生上课。一些院校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终身教职的聘任直接挂钩,规定不从事教学工作就得不到终身聘任;因此,在美国,许多本科生课程,甚至是入门课,都由一些非常著名的学者或科学家讲授。耶鲁大学在常年为一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或入门课的资深教授中,包括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诗人等,他们中不少是诺贝尔奖、菲尔茨奖、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几乎所有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都教一年级的课。康奈尔大学物理系有7 2 位教授是国家科学院院士,有2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全都从事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我国,本科教学质量的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不能简单地责怪学生,也不能说全是扩招带来的后果,我认为,跟我们对本科教学重视不够,投入精力不够有很大关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也不能全怪教师,这与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关。很多学校把教学当成了软指标,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甚至教不教一个样。如此一来,有些教师就不愿在教学上多投入精力,就应付教学,人在课堂,心不知道跑哪去了,教学效果差。前几天,我们学院的辅导员召开学生座谈会谈学风问题,学生就提出来,现在上课好的老师太少了,有些老师上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这样的课谁去听都会睡着的!

所以,这次意见就要求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必须从办学的定位、教师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调整,要让大学的定位回归教育本位。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上,教师不全身心投入教学,绝不可能教好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钻研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学生公认的教学名师,要靠高水平的教学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只有这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这30条还是一纸空文!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刚才我讲到,我们在教学方面做的还不够,在育人方面就更不够了。教师不光要教书还要育人。(30条)意见讲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所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 3 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

2012年1月9号,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共6条24个字,其中第二条是敬业爱生。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第三条、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第六条是、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呢?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纪律散漫,缺乏敬业精神,治学不严谨,甚至学术造假(大学不时传出学术丑闻,06年上海交大陈进的“汉芯”事件,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博士论文造假事件,西安交大长江学者王连生科技进步二等奖造假事件,井冈山大学两位青年教师3年发表70多片SCI论文被国外学术杂志《晶体学报》一次性撤销,前几天我们广东体育学院原院长博士论文造假事件等等);一些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应付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不关心,不理解,不严格要求,对迟到旷课现象不闻不问,放任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不认真备课,不讲究教学艺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更有甚者,与学生发生冲突,要挟学生(打分低了给学生不及格)等等。这都是当前我们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怪现象。

我们知道,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风主要包括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当然还有干部的作风)。没有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即使生源再好,师资队伍水平再高,教学设施再精良,也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因此,教风和学风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这个月是我校的学风建设月,当前的学风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抓学风一定要从教风抓起,没有好的教风绝对不可能有好的学风。

抓教风,教师是主体;抓教风要从抓师德做起。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 4 良好的师德,这是必要条件。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灵魂工程。关于师德的内涵,有专家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这是师德之基。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学高”,就是要有学问,在他从事的学科领域内应有相对较高的学问,在相关学科中也要有广泛的学识。德高为范,是师德之本。一个教师必须走得正,行的端,才能做到“行为世范”。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是前教育部长周济总结的。我们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爱,教师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校是因学生而存在的,没有学生,我们这些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学生没有爱心是很难做一个好老师的。“责任”,就是大学要承载社会责任。教师对学生负有责任,对党、对国家也负有责任。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职责,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培养好大学生是国家的需要,而对学生本人来说可能是命运的改变,甚至是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变。我们一个学生每年要交几千元的学费,对城市家庭来说,可能觉得不是很大的数目,但对一个贫困山区家庭,一个农村家庭,一个有下岗职工的家庭来说,拿出几千元钱来供孩子上学,那可能是父母一年的血汗钱,那代表着一种希望。作为教师,不仅有道德的层面,而且要从良心的层面去关心、爱护,特别是教育管理好每一个学生。有教育家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都是能够成才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这个理论已得到世界公认。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深厚的责任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出“废品”。

搞好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最大舞台是讲台,教师的社会贡献不仅仅限于自己著书立说,自己创造了多少科研成果,更为深远和重大的价值则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

篇8: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1 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学生都是“90后”, 他们出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快速化的特殊时代, 思维活跃、朝气蓬勃, 由于受社会、传媒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在行为、情感、思维及认知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很多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 依赖心理严重, 抗挫能力弱。近些年, 在国内发生的“马家爵事件”、“李刚门”、“药家鑫事件”都向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要想让学生毕业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首先, 是让学生成人;其次, 才是让学生成才。只有重视学生德育,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

2 对策

医学院校的德育是医务工作者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最重要的培育基地, 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 将德育恰当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2.1 教师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2.1.1 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句话直接说出了教师的表率作用, 即言传身教。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 做好学生的表率, 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首先, 教师要爱岗, 热爱本职工作, 以高度热情和事业心投入本职工作, 实现工作的卓越和自我的超越。其次, 要敬业, 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 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体现, 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 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尊重和接受;教师通过表率作用, 使学生懂得敬业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 只有敬业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敬业。再者, 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新时期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来武装自己, 使自己变得充实、自信, 在学生中树立和巩固威信。通过言传身教, 使学生明白学无止境, “活到老, 学到老”这些道理, 促使他们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医学技术水平, 成为一名适应新形势的医学卫生技术人才, 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1.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多年教师生涯中, 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要懂得用爱心去温暖学生, 用耐心去感化学生, 用真心去打动学生, 用行动去引导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 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思想、情感、人格等, 不能高高在上, 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更不能故意讽刺、挖苦、嘲笑、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其次, 教师要善于借助平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看法、意见、思想等的机会,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就是这个道理。再者, 教师还要学会欣赏学生, 就是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功, 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 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 也要及时赞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 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激发学习愿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闪光点, 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心里尊重、喜爱教师, 喜爱本专业。

2.2 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2.2.1 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 使学生重视心理护理

现代护理理念, 不仅仅局限于治愈疾病, 使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 而且要使患者走出疾病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使患者愈后能回归社会。因此, 心理护理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德育正是培养学生学会心理护理的最佳平台。通过德育, 培养学生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 使他们能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以高度责任感了解和满足患者心理需要, 以高度事业心创造一个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环境, 以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 笔者一向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 让学生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如在讲述“小儿肺炎”这一章节时,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肺炎患儿的相关护理知识, 而且要熟悉该病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的紧张、烦躁、焦虑及忧郁等不良心理, 做好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护理, 适时给予安慰、鼓励, 使之消除不良心理, 与疾病作斗争。取得家长的配合, 对治愈小儿肺炎会起到一定的“正效应”作用。

2.2.2 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换位思考, 了解患者疾苦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 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 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和思考问题, 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进行沟通, 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年代, “换位思考”是加深医患之间互相了解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学会换位思考, 能更好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能更深层次了解患者疾苦。因此, 在进行实践课教学时, 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先仔细阅读相关病例, 在完成课堂练习的同时, 让他们根据提供的病例进行医护人员与患者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 加深学生对该病的理解, 从而了解患者疾苦;通过角色扮演, 使学生更具体地体验医护人员、患者的角色, 尤其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身心痛苦及因自身形象改变而使其产生的自卑心理, 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心、爱心、责任心”, 使他们明白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光荣与责任, 能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

2.2.3 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抗压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只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才能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的职业性质、特殊环境、复杂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评价不公平等均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压力, 直接影响护士身心健康, 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1]。当今时代的青年, 由于生活环境优越、衣食无忧, 以自我为中心, 依赖心理严重, 抗挫能力弱, 很多在校学生意志薄弱, 自立精神和生存能力较差, 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 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很多在校学生都觉得护士这一职业风险太高、工作太辛苦, 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重, 对今后是否从事护士职业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提高他们抗压能力, 教会他们应对压力的技巧, 使他们懂得适中的压力是一种动力。人通过压力而成长, 压力不可避免、无法逃避, 我们应树立一种生活态度, 即接受压力、喜欢压力, 并战胜它。在校期间, 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到附属医院见习提升抗压能力, 使他们毕业后能从容地应对压力,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总之, 要想让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 教师必须重视德育, 授课时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将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 而且要使学生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医学治病救人的崇高目标。成为既具有高尚道德, 又具备精湛医学技术、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参考文献

[1]魏金华.护士压力与对策[J].当代医学, 2008 (149) :128~129.

篇9: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06-01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 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先自育”,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精心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三、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挖掘历史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学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博大而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读史使人明智。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聂菊香.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中学历

史教学参考,2002(7).

[2] 何妍,王莉.用情感教育激活学生心理——访中央教育科学研

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0).

[3] 李铁军.浅谈培养非智力因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3).

篇10: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如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B超的人为干预生育、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态破坏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将使学生从小懂法、讲法、依法、执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让“法制教育案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一、“法制教育案例”在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法制案例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和总结评析。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对教学案例和制定的相关资料的个人学习过程。教师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进一步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有关背景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则要熟悉案例内容,掌握案例所揭示的事实情况,洞察案例中章显或内隐的疑难问题,并借助有关材料提供的理论指导,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运用已有的经验归纳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并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以实践情景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基本的独立研究与探索过程,从而将学习导向一种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行动研究。

(二)课上讨论

课上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髓部分。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以4——5人为佳,教师不做过多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畅谈自己见解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就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一起分享个人研究方案。同时,每个人对他人的见解提出批评或质疑,并能对大家共同遇到的难题展开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讨论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此阶段的目的并不是要达到共识或提出问题的明确答案,而是使每一位学生在阐述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案例中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剖析、思路更为清晰,并能接纳别人的见解和与批评。全班讨论是对小组讨论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与拓展。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操纵并注意将讨论引向主要问题的解决同时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利用。

(三)总结评析

上一篇:舒展下一篇:阿西莫夫短文家庭作业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