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2022-04-21

摘要:为了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该研究分析了当前乡村投融资机制。结果显示,乡村投融资机制存在农村资金链脆弱、金融供给数量较小、产品较为单一、申请要求高、难度大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一是积极发展农业企业自身;二是拓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筹集渠道,吸引外部资源介入;三是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决策,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篇1:

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受资金问题的困扰,有限的政府财力和投融资能力与全面加快发展建设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为了建设好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提升我国城市建设单位的投融资水平与能力,通过对我国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笔者就此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 融资平台 经济管理

当前由于全国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变化、宏观经济调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融资平台发展受到制约,融资难度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到期债务压力巨大特别是发行过企业债券的平台公司、新项目的融资压力以及平台公司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等严重问题。

本文基于《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46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棚户区改造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3]2050号)文件,下面将结合融资模式和战略规划的选择,提出近期和远期的可行性对策。

一、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构建的创新基础:政府信用

实际上,政府信用作为构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的创新基础,对实现城市建设投融资活动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整个城市投融资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完成,包括起领导牵头作用的政府机构、负责制定融资方案与明确政府建设资金投向的投融资主体,此外要求相关组织及投融资主体还应承担起对政府投融资资金平衡计划的审批,筛选、整理、上报及监管融资贷款项目等多项职责。实践表明,通过实现对城市可经营性资源有效整合,并构建起信用平台,既有助于政府信用等级的提高,又能够增强政府融资能力。

二、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构建的创新保证:四项加快加强

首先,落实好领导组织工作,设立高规格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改革领导小组”,明确该小组职责权限,组织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同志参与到城市建设投融资一线工作中去,以规范城市建设投融资行为。

其次,加大城市建设投融资人才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以吸引更多高能力专业人才,由其承担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顾问与中高层管理职务,同时协调好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与高校、咨询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力求构建起长期友好型合作伙伴关系。

再次,拓展中介机构规模,大力支持外埠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置于本地开设分支机构并开展相关业务,同时确保咨询机构、保险机构及担保机构等组织的高效性价值效应能够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中得以充分发挥。

最后,构建各项配套政策与实施方案。要求基于中央、省、市支持城建投融资体制及相关产业发展政策之上,结合本地实际状况构建起适合自身实际的配套政策,与此同时还需构建起完善的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三、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构建的创新模式

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对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说明将来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建设将更加规范发展,这一变化,将对新型城镇化的投融资体制形成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建设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平台,是急需要解的、非常关键的课题。

结合新型城镇化政策、区域新区建设构建新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应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工作:一是积极发挥现有平台的作用,通过资产扩股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提升投融资能力,建立政府投融资“借得来、用得好、管得住、还得起”的良性循环机制力。

四、构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金融监管机构与信用评级机构

(一)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积极作用

构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信用评级体系。首先,重新认识信用评级业,使其作为需求予以发展;其次,规范信用评级行为,如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构建信用评级制度;再次,设立国外信用评级机构,明确国外信用评级机构职责权限;最后,由中介机构承担部分信用评级责任,由监管部门负责监管评级机构相关业务活动。

(二)健全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

一是从监督方式层面看,要求以合规性监管与非现场检查为主。从监管效率层面看,要求严格依照时限要求予以开展金融监管工作。从监管力度层面看,城市建设部门构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将保证城市建设单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作为内部控制目标。同时需要明确内部稽核监控系统职责权限,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员工意识,规范其行为;三是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五、结论

构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信用评级体系。和健全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是解决城市建设投融资问题的核心措施。种种实践证明,有效通过实现对城市可经营性资源最大限度整合,并且构建起信用平台,可以达到有助于政府信用等级的提高,又能够增强政府融资能力的双效结果。

参考文献

[1]王玫.南昌市城市基础建设投融资体制建设初探[J].江西科学.2010(05).

[2]金理佐.改善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3]刘瑶.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选择及比较分析[J].厦门科技.2011(02).

[4]程雪莲,宋慧云.对中国现行环保投融资现状的反思[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01).

[5]张强,洪科,李远航.湖南省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J].经济地理.2010(08).

作者:郑小龙

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篇2:

农村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为了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该研究分析了当前乡村投融资机制。结果显示,乡村投融资机制存在农村资金链脆弱、金融供给数量较小、产品较为单一、申请要求高、难度大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一是积极发展农业企业自身;二是拓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筹集渠道,吸引外部资源介入;三是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决策,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体系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发展迅速,十九大报告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把农村振兴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为此,农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农村企业规模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在企业进行融资时存在一定的障碍,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解决其融资问题迫在眉睫。

1 目前主要的投融资方式

1.1 政府专项扶持基金 国家积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先决优势,积极颁发各项扶持政策并不断探索新项目,审批资金用于各类项目的推进,帮助乡村企业进行建设、资源整合,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及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1.2 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 据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二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4.7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农户贷款余额1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农业贷款余额4.53万亿元,同比增长5.9%。金融机构在农业融资中起着骨干和支柱的作用。金融机构通过既定的考核内容对企业进行考核分析,确认其是否具有盈利能力是否符合被投资条件,通过业务调整助力融资环境改善。

1.3 相关组织机构提供的保险及担保业务 通过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企业提供所需担保;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当地企业进行投保,组建贷款担保公司,为管理科学、制度完整、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提供信誉担保等。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世贸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4 融资平台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网络上涌现出各类融资平台,如银行网络平台、众筹融资平台等,这些平台无疑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1.5 民间贷款 农户直接从他人(如亲戚朋友)或通过民间贷款渠道获得资金,这种筹资方法由来已久,是众多农村企业在发展初期的首选。

2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融资问题

2.1 自身发展不足 目前,农村企业主要通过村民内部集资(自筹)进行企业的前期运行,所得到的金额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前期建成期间所需资金,资金链较为脆弱。前期的经营模式探索过程投资大但收益低,农业易受天气、气候影响,价格产量不稳定,市场经济风险较大,规避风险能力较弱,同时销售营销路子少,渠道不稳定,造成资金流转困难。生产再投入随时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乡村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易出现决策失误,存在资产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资产结构的不完整等問题,使得企业管理风险增加。缺乏信用意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影响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审,各种贷款的涌现,可能会对经营者产生诱惑,为追求短期利益进行套现,使企业信用降低,这些因素都将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同时,乡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少核心竞争能力,工艺生产线中缺少技术,产品较为初级,无法形成竞争优势,难以发展壮大,会失去风险投资对农业企业的青睐。

2.2 扶持力度不足且落实困难 就目前来看,政府扶持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资金的充足角度、持续角度来讲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据数据显示,1984—2002年,我国县级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4%,但有效用于支农投入不足。其中,有近80%的财政支出主要被用于行政和教育费用支持,用于发展农业投入仅为20%;每年支农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只能是“小修小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发展性资源脆弱状况,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当年农业总资产值的比重较小,总体支持水平低。政府在进行扶持时依然主要依靠行政指令,缺少对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政府虽然对农业企业发展有政策支持,提供了相应的农业贷款优惠政策,但这些扶持金额有限且条件要求较高、竞争力大,农村企业在申请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农村创业贷款要求必须发展国家资助的农业项目,对技术、人才、经营规范性的要求较高,而农村企业的初期发展大多为村民为发展当地经济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以合作社为单位自发建立,缺少针对管理、技术等各类专业型人才,走向规范化经营的路途充满荆棘;乡村内部较为封闭,对外界信息了解不足,阻碍了他们了解政策、认识不同的投融资方式。例如,对于发展老区由于人民思想较为保守、政策限制,符合要求的金融产品少之又少,加之对于投资方来说发展风险大,收益性难以保证,落实十分困难。

2.3 融资成本高且渠道狭窄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尚未建立完整的体系,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产品较为单一,且现有产品的差异性不大。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农信社或农商行体系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供给主体,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的多元化。申请程序复杂,信贷所需担保条件高,由于当前农业生产投入中最重要的投入是劳动力及土地,致使企业存在缺少信贷抵押物,抵押物分散、价值不大等问题难以进行贷款。例如,大多数企业的租赁用地或农业用地,无法运用此类资产进行抵押。对刚刚起步信贷能力不足的企业来说向银行及其他机构进行贷款时较为困难,融资成本过高且风险大,难以负担。

金融机构对经营分散的乡村企业无法进行全面的发展评估以及后续有效监督,资金风险大,他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规模较大,收入稳定的大型企业。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在乡村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乡村企业对金融商品不够了解,在申报时难以展示自身的优势项目与之对接;农业企业自身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资产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资产结构的不完整等问题,从而失去风险投资对农业企业的青睐。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自身发展 在融资中,企业作为主体方应不断完善自身管理缺陷,加强管理水平,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其规范化运行;广招人才,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断创新工艺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加入直播原产地参观、销售等方式,拓宽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不断培养经营者的信用意识;在资金使用方面,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做好财务资金制度,运用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使公司得到投资者或银行的信任,同时积极配合政府等部门的检查。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偿债能力与发展水平,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管理者应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准确判断企业各项能力指标、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的评估,积极寻找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融资新渠道,避免盲目跟风,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融资中,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外部大环境也尤为重要。由于农业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应加强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给予供给侧扶持,帮助小微金融企业提供此类业务。同时,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制,严格监管资金用途,让资金流入真正需要的企业中,鼓励地方性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关注其发展,正向引导企业确立发展方向,提高发展能力,从而增强融资能力;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效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纠纷问题,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为融资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加对农业的直接投资,降低农业贷款利率。从而改善农村经济不稳定,发展空间和力度减弱的问题,使农业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制度,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完善土地流转相关理论依据及政策保障。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投入,支持农业科技研究,为农村企业的科技化转变提供支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与外部的密切联系架起桥梁。为降低农村担保难度,应建立产权交易所和相应的针对农村地区产权的担保公司,并由政府部门公布配套管理方法及措施,这些措施的颁布在为促进其发展做出努力。

3.3 拓宽融资渠道 投资机构要不断创新产品设计,根据地域特色,提供更好、更贴近发展现实的金融服务,灵活满足当前差异化和区域性的融资需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宣传,使乡村企业对更多的金融项目有深入了解,能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金融商品,从而更好地实现融资。同时,在利率上给予贷款方一定的优惠,减轻贷款负担,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乡村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方式以及配套服务。

破除陈旧的担保方法,加强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相互沟通,创新担保机制,突破信贷审批难题,解决担保难度大、抵押物分散等问题。银行根据纳税记录对企业进行评级,为信用良好的企业简化手续,提供更优质的贷款项目,提高资金流转效率。

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政府推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示范项目,投资当地基础设施,探索設立新的来自社会资本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乡村企业的发展中,按照社会化运营方式,促进企业融资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岩.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融资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J].西部会,2020(07):77-79.

[2]仝爱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7):103-105.

[3]邱子枫,潘家坪.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9(03):52-54.

[4]杨程.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投融资问题分析[J].乡村科技,2020(12):12-15.

[5]尤婷婷.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探究[J].广东蚕业,2020,54(08):109-110.

[6]李金灵,牟晓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20(05):74-80.

[7]陈晶晶.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今日财富,2021(21):19-21.

[8]刘心,马桂香,庞仙君,等.川陕地区乡村振兴中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1):112-113.

[9]韩贵灵,曹庆楼.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户融资模式分析[J].农业展望,2018,14(05):24-28,33.

[10]姚春玲.中国农村融资的现状与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学院,2006. (责编:张宏民)

作者:刘心 高天佐 汪晓明 庞仙君

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篇3:

高校内部控制与财务安全体系研究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010年的24.2%。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高校巨额债务。巨额债务背后彰显着高校内部控制缺失并隐藏着财务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从2009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化解部分部属高校债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把学校财务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财务安全与内部控制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财务安全与内部控制是博弈互动的辩证关系,财务安全体系的牢固完善,能促进内部控制供需趋向高效均衡;反之,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及其有效性,能约束经营者自律,规范财务行为,优化资本结构和资源配置,利益博弈趋于协调,使经营者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更有成效,从而确保财务安全稳健和经营可持续发展。一旦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容易引发投资风险、经营风险、金融风险、财务风险,而这些风险背后就是财务危机和财务安全隐患。

二、高校内部控制缺失下财务安全隐患成因

高校巨额债务和财务危机,并非一朝一日堆积起来的。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贷款办学”政策支持与豪华校园林立的矛盾、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与办学经费铺张浪费的矛盾、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与高校外延扩张的矛盾,以及高校盲目定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社会对高校监控的缺位等,导致高校在发展中内部控制失控、会计行为失范和财务危机四伏。基于高校内部控制视角,高校财务风险和安全隐患的原因包括:

(一)内部控制目标模糊 “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各层次实施旨在为实现其主要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目的是经营者为保护其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其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控制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舞弊行为,消除财务安全隐患。高校因产权不清、责任不明、软预算约束、投融资自主决策、“子债父还”贷款发展外延扩张的财务理念,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债务补偿(化债)政策,进一步催化了高校外延扩张“不吃亏”的财务理念和外部监控不力,高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处于无自律、无监控状态,内部控制目标处于边缘化。

(二)内部控制文化缺陷 内部控制是一项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管理机制,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单位领导与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因此,内部控制文化对行为规范和权力制衡以及对舞弊的否定和对损失的遏制起到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办学是政府的职责,办学经费是政府必须解决的事情,发展贷款也应由政府买单。受这些思想以及高校行政化下的官僚主义影响,勤俭办学的传统观念日趋淡薄。基于政府投入不足和盲目扩张的“公办高校负债运作”则成为理所当然。这种盲目扩张式的非理性发展和巨额投融资的反哲学“发展观”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严重威胁到高校财务安全,而且正是富有“传承文化”职能的高校内部控制文化缺陷的象征。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面对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许多高校进行了扩建或迁址重建,外延扩张和举债兴教蔚然成风,贷款、圈地、基建已成为很多高校的头等大事。这种不计成本、不顾自身经济基础和还贷能力的超前发展与过度投融资决策,引发的不仅仅是经济学悖论下的投融资决策失误,而且更是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的相互脱节。在这种缺乏严密的内控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的情况下,高校债务风险和财务危机及财务安全隐患在所难免。

(四)内部控制活动乏力 高校在发展规划、投资规模、项目建设、对外担保、融资额度、融资结构、预算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风险评估、对外投资如联营企业和投资三产以及举办中外合资等校办企业投资等,这些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控制点上偏离了规范的内部控制目标,行为失范和盲目发展背后就是内部控制失效下的资本扩张、透支未来和过度负债,其后果就是财务风险和财务安全隐患。

(五)内部控制报告欠缺 内部控制报告是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披露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等各项财务指标以及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管状况等相关信息,分析控制绩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决策信息与依据。内部控制报告欠缺容易使管理层和投资者对某些风险失去警觉,使政府监管部门因缺少某些重要的财经信息而疏于管理和防控。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监管上的松懈以及社会公众需求偏向,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尤其是内部控制报告相比企业差距较大。据了解,全国超过83%的高校没有实施内部控制报告。而目前仍没有确切的全国高校债务总额,也是高校内部控制报告欠缺的有力佐证。

(六)内部控制评价缺位 长期以来,受单位性质和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高校内部控制不受重视,意识淡薄、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内部控制评价更缺少理念和实践,尤其是缺乏对高校定位、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重大决策的分析和评价手段与方法,对于内部控制总体设计、政策制度、业务流程和运行及其绩效等缺乏有效的整体评价。内审的缺位和外审的偏离,更加剧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缺位的程度,由此波及高校内部控制信度和效度的下降,导致高校巨额债务下风险预警机制的缺失,风险管理和财务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三、高校可持续发展财务安全体系构建

国家的扩招政策和高校的投融资决策,以及银行对高校“子债父还”的认同,导致贷款随意性,造成了一些高校“内控缺失→盲目发展→盲目贷款→巨额债务→财务危机→财务安全隐患”的恶性循环。从目前全国高校财务状况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高校的投融资渠道不能发生重大变化,银行贷款仍将是我国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即如果无法解决高校发展中的合理办学经费和盲目发展观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高校财务风险、财务危机和财务安全问题将更为严峻。由此可见,面对当前高校严峻的债务风险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内部控制与财务安全的博弈互动辩证关系,加强内部控制,构建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安全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明确高校内部控制目标 完善治理结构,运用“利益相关者产权论”原理,增强高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义务承担意识、风险意识和财务安全意识,修正追求外延扩张的财务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融资和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理性发展,稳健理财,保证高校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真实完整,降低办学成本,提高高校社会效益和责任感,确保财务安全,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高校内部控制终极目标就是对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二)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文化内涵 内部控制文化作为内部控制要素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方式,它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内部控制活动实施。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内部控制设计要关注高校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等这些内部控制文化内涵建设要素,倡导并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重视企业文化整合,把科学发展观、资源观和绩效管理以及社会责任融入高校内部控制文化内涵建设中,除了积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化”高校职能外,还必须认真履行依法依规收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阳光”招生、按期还本付息、保护生态环境、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法定的社会责任,以及勤俭办学、促进就业、参与慈善事业等非法定的社会责任,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中理智选择,规范经营尤其是投融资和信用行为,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设计应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关注内部控制利益需求,通过自上而下纵向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相互制约的横向网络管理来实现其堵塞漏洞、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的目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设计的。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制定以坚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原则,实现决策程序化和民主化,业务运作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从组织结构、流程结构、绩效结构和风险结构四维度,建立健全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尤其是在研究制订高校融资机制时,应更多关注资本结构、总量、存量、增量、质量与高校的市场、资源、布局、规划、资金及管理等因素对项目建设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融资绩效评价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此外,从完善法规、组织规范、业务标准、行为准则等方面,建议财政部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研究制定包括高校在内的《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指导和规范高校内部控制工作,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安全度。

(四)提高高校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力 现代内部控制本质就是对人财物的全面控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不应把目光集中在建设“大学城”和豪华校园以及圈地基建与融资举债上,而是更关注理性发展、科学理财和财务安全体系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关注涉及财务安全体系相关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问题。基于内部控制角度,高校适度融资,稳健理财,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机制,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在高校发展规划和融资决策时,应更多关注资本结构与高校发展需求、资金与管理等因素,严控新增贷款规模,限制高校巨额负债经营,注重财务安全的内涵和方式方法,把高校融资的需求、渠道、方式、额度、结构、期限、风险与稳健理财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优化筹资结构,降低举债风险,分散并化解财务风险,努力提高财务安全保障度,提高高校财务安全度对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效性和保障性。

(五)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报告 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内审报告和外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各项财务指标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非财务指标,尤其是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风险预警指标与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以及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管状况等相关信息,分析内部控制设计、财务状况和企业文化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报告和反馈,及早诊断财务危机信号, 及时揭示各种隐性风险,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及时消除财务安全隐患。同时,内部控制报告和反馈,也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防范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信息与依据。

(六)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尤其是基本建设及项目建设的内部控制评价,要以5E(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为评价内容,从高校实施项目、功能、资金管理、项目效益(包括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控制活动能力(包括权力结构、公司治理、组织构架、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分配制度、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信息处理、文化建设等)的内控绩效指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从项目投入→实施过程→产出→效果的内控绩效评价路径,对项目的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福利(高等教育公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尤其偏重从财务管理角度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角度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比较,评价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预算管理规范性、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以及项目对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度及财务安全维度。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财务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一条坚固科学的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安全创新体系链。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省级):《基于共生理论下高校财务安全体系研究》(编号:2011C0124)和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ERM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我国高校贷款30年的回顾与反思——基于政策与制度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2]魏乾梅:《高校基建内控绩效评价机制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年第4期。

(编辑 熊年春)

作者:魏乾梅

上一篇:新形势下的投资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学效率之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