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文称“慕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论文 篇1:

用国学滋养儿童的心灵

国学可以养心

问:您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国学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答: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国学可以养心。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可以说是百年向外求索,基本上学习西方的分科制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与客观需要;但从长远的人才发展目标来看,太关注科技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的培养。尤其是当下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个体向外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而生命内在的体验越来越贫乏,内外处于失衡状态。在这个时代,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著作,可以滋养儿童的心灵,让儿童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

二、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得到肯定,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经典。

问:在国学热的背景下,有人呼吁要“让国学重回中小学课本”。您的观点呢?

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事情,因为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是更高效,最容易出效果的。国学热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持续了将近二十年,无论是民间推动、高校参与、媒体支持还是政府决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学教育的深入研究。2010年3月,教育部语用司会同相关司局召开国学经典“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试点工作研讨会,同年6月,已经在全国18个省开始实施。这是一个标志,表明国学经典从最早的“该不该学”的争论阶段,升华为“怎么样学、学什么内容”的建设阶段。真正把国学经典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建设,这在目前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现在是“孙悟空教育”

问:学习传统文化,或者在早教中加入国学学习,对儿童的成长而言,意义何在?

答:我们现在的教育,好有一比,叫做“孙悟空教育”。孙悟空的童蒙时代,教育对他缺失了两样——一是缺失了祖先,没有祖先崇拜,没有生命之根;二是缺失了父母,他是坐不稳坐不住的。我们的教育让孩子学英语,学奥数,学习各种技能,迷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而真正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却在丢失。

一个人不读经典难以达到品格修养的提升,一个民族如果普遍地不读经典,甚至是轻视经典、嘲笑经典,则会让全体国民素质下降。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传统经典传承的重视,每一个犹太孩子都要学会背诵《圣经》的部分章节,这使得犹太民族始终保持较高的文化素养(如马克思、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即使是在美国,孩子们的读物也不尽是卡通动漫,中学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阅读很多大部头的著作,包括莎士比亚的原著等。美国的大学里的“通识教育”规定每个大学生都要读完大量的文化原著,否则不能毕业。因为美国的教育学家发现,要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要实现“高等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必须要让孩子广泛阅读经典名著。

反观国内,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形成了全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6个人围着一个孩子的现状,孩子养成了大少爷、大小姐脾气,家庭教育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一、道德教育的缺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一味重智轻德,忽略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把孩子惯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父母对长辈不够尊重,对他人冷漠无情,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对民族和社会更缺乏一份感情和责任。

二、生活教育的缺失。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家务,很多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旦离开父母就不知道怎样去生存,自立、自理的能力极差。

三、孩子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1993年,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写下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一次夏令营的较量中暴露出了娇气、懒惰、缺乏公德、心理脆弱等问题,和日本孩子的坚忍刚毅形成强烈的对比。报道发出后,中国的家长们被震惊了,整个社会也都震惊了。人们反思:中国孩子到底能不能胜任未来的国际竞争?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然而十余年过去了,文中提到的情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据报道,由于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缺乏挫折教育,现在的很多孩子心理抗压能力极差,小学生21%、中学生32%都有心理健康问题,八成以上的孩子不知该怎样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压力自杀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

四、盲目跟风潮流,基本素质滑坡。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很多家长把报班当成唯一的解决方案,奥数班、剑桥英语班、新概念英语班、作文班、计算机班……反正社会上流行什么就学什么,有什么班就报什么班,班报得越来越多,可是教育的成果却越来越叫人失望。刚毕业的大学生写一封求职信错别字连篇,理科的研究生写不出一篇通顺的实验报告,如今都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人们在惊呼:中国孩子的基本素质在大幅度滑坡!

五、底蕴薄弱、后劲不足。很多中国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外名牌大学,然而一旦开展研究却普遍后劲不足,到了实际工作的时候,更显得力不从心,胸襟眼界、知识的丰富、多种学科的联想和激发,都无法和欧美的高级人才比肩。有人说,中国的学生可以做“将才”、“器才”,却很难成为“帅才”。教育学家分析,其原因不在知识的欠缺,而在于人文底蕴的薄弱,在于人文教育的缺失。

道德、气质、底蕴、情商该怎样培养?很多家长都知道:言传身教,一方面给孩子讲道理,另一方面注重用自己的行动做孩子效仿的榜样,这是最自然、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手段。可是如果还想让孩子奠定更高尚的道德、更深厚的底蕴、更博大的人格,家长个人的言传身教就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了。每个人的人生阅历、思想境界都是有限的,而心灵的教育又是世界上最复杂、最丰富的教育行为,最有效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去学习吸收最优质的文明精华,从而让他打开心智、启迪智慧。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心灵的智慧都记录在所有文明的经典著作之中,只要我们能够引导孩子阅读经典、走进经典,无疑将能为他们打开人生的通途,开启人生智慧的宝库,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从而为未来更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教育根基。

全面培养儿童学习国学的兴趣

问:其实,大多数人在童年时都能背出《三字经》、《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句,

但是长大后又往往忽视了国学。您觉得原因何在?

答:一方面是小时候背的经典名句还停留在文字层面,并没有转化为内在的行动,导致了言行脱节的现象。孔子称之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现象非常可悲,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国学的重视不够,现代教育的功利色彩太浓,太看重分数,国学不能加分,自然很轻易就放弃了。不但把曾经记得的国学语言放弃了,连国学中的做人要义也一起放弃了。

问:据知,目前开始国学课程的中小学并不在多数,那么儿童学习国学的途径有哪些?

答:虽然目前开设国学课程的学校(指每周都是固定课时,有教材、有专门国学教师)并不多,但是,接触国学的学校数量还是很客观的,不少学校会在“边角料”时间让学生来接触国学,这是一个儿童学习国学比较简捷的途径。

另外,全国各地的一些民间机构中开设的国学馆、国学班,课程设置比较系统,教学形式比较生动,也是儿童学习国学的一个途径。

还有,书店中有大量的国学方面的书籍、CD、DVD、软件,电视中的国学知识普及的栏目如央视百家讲坛,北京卫视的中华大讲堂,网络上的国学频道,每年针对儿童举办的国学夏令营等,都可以帮助儿童来学习国学。

问: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培养儿童的国学兴趣?

答:(一)制定读书计划,营造一个国学的氛围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关于国学学习的计划,每天拿出10分钟左右时间来诵读国学经典,坚持下去,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很大收获;播放相关的国学朗诵CD,每天给孩子听,潜移默化地熏陶。

(二)父母和孩子一起学

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着良好国学素养的孩子一般都有父母的大力支持,或者是父亲,或者是母亲,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国学,这样的亲子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旅程。

(三)给孩子选择好的国学资料

每个孩子的起点和兴趣都不一样,学习国学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有的孩子喜欢诗歌,就可以引导孩子大量诵读唐诗宋词;有的孩子喜欢军事,就引导孩子诵读《孙子兵法》;有的孩子喜欢看多媒体,就给孩子选择好的国学视频;有的孩子喜欢互动式学习,就给孩子选择多媒体国学软件。

(四)假期多带孩子去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所旅游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国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假期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到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所深入体验传统文化,比如学习《中庸》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岳麓书院的自卑亭,自卑亭得名于《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学习《论语》,可以带孩子去曲阜,体会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问:值得儿童学习的国学经典都包括哪些?

答:国学经典的种类很多,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孩子来学习,我们建议孩子学习的国学经典遵循几个原则:一是要全面,涵括蒙学、经、史、子、集等门类;二是要选择各个门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学著作,比如蒙学阶段的《弟、三、百、干、笠翁对韵》等;经部的《论语》、《大学》、《中庸》(选)、《孟子》(选)、《诗经》(选)等;史部的《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子部的《老子》、《庄子》(选)、《孙子兵法》;集部的《历代诗歌选》、《历代美文选》。

问:“育灵童国学课堂”丛书和现行的语文教材相比,区别何在?侧重点又有哪些?

答:育灵童国学课堂是国内推出的第一套多媒体国学经典学习软件,它的配套丛书都是围绕国学经典来展开学习;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这是从内容的选择上而言。

在表现形式上,育灵童国学课堂配套丛书是一个系统,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唐诗》、《宋词》、《论语》等七部国学经典。每部经典都设置了一个新颖独特的情景,如“弟子规夏令营”、“三字经快车”、“百家姓神秘岛”、“千字文宝塔”、“博雅唐诗苑”、“玲珑宋词宫”、“论语智慧园”,希望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把孩子带入到国学经典的快乐体验中。

在功能上,这套丛书只是育灵童国学课堂软件的配套丛书,更丰富的内容,更精彩的设计都在软件中。我们希望给现代的孩子提供全新的国学学习方式,让现代的孩子爱上国学。

(本文编辑:谢宁)

作者:赵武倩

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论文 篇2:

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

[摘 要]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文称“慕课”。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慕课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三年的慕课对国内高等教育影响的各种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慕课的产生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促使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促进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以及对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开放大学发展提出新的启示等。

[关键词] 慕课;高等教育;影响

MOOCs又名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简称“慕课”,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 Cormier和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提出的概念。慕课最先起源于高等教育,并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依靠其全新的模式大放异彩,进而通过其巨大的应用成功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对慕课的传播及发展有着敏锐的嗅觉,仅比国外三大流行慕课平台晚了一年的ewant平台成立就是例证。本文综合分析近三年各种发布的新闻、专题报道等媒体资源,以及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为文献资源,采用主题搜索的方法,输入的主题为慕课、MOOC或MOOCs搜索得到相关信息和学术论文,并针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和研究总结。

一、相关学术文献研究的特点

在知网“文献”模式下以篇名检索“慕课”(时间截止到12月20日),得论文列表,可以看出从数量上有巨大差别:2014年为386篇,2013年为71篇,2012年为1篇;在同样模式下以篇名“MOOC”搜索,2014年为488篇,2013年为111篇,2012为3篇,2011为2篇;以篇名“MOOCs”搜索,2014年为177篇,2013年为49篇,2012为0篇。上述情况与慕课概念在中国的传播时间相吻合,比国际上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性。

在上述搜索结果中,输入篇名“高等教育”,可以得出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中慕课影响的研究文献,经过对这些搜集的论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献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在篇名模式下2014年的文献总数为76篇,2013年为15篇,2012年为0篇。由此可见这两年是相关研究文献集中出现的阶段,对于慕课的探讨如火如荼,呈现爆炸式增长。

2.研究的方向逐步细化

通过对一定数量样本文献的整理分析,高等教育的慕课研究中可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主要方向。基础研究方面具体细化的文献关注点体现在慕课(MOOCs)的概念和特征、理论体现、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我国开放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应用研究关注点在对典型项目分析、平台技术支持、教学模式设置与改进创新、具体学科领域课程应用、慕课的版权保护等内容进行论述 [1]。

通过对抽取的2014年近50篇文献的分析,可见这几年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慕课的概念介绍、理论体系、对传统教育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启示等四个方面,占了70%,而典型项目分析、平台技术研究、教学模式改进、具体学科领域应用等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只有30%,特别是具体科学领域涉及慕课研究的仅2%,可见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深入应用研究。

3.研究的学科方向比较集中

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高级搜索,匹配主题为“慕课”的2013和2014年的论文文献数量分别为27和108,2012为0。进行学科划分统计具体见如下统计表。

可见,这两年慕课研究的学科分布集中于“社会科学类”,此类论文特点是关注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理论、观念、课程体系、高校内部制度等各方面的挑战,并针对其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提出应对措施。

二、研究主体及其成果

1.网络媒体

从发展历程来看,慕课是开放教育和网络学习实验演化的产物,它的前身即包含原有的开放课程的优质资源。慕课借助网络无处不到的通达力量,综合更多的优质思维、创意以及资源来产生集聚效应并丰富发展自身,因此网络作为一种当今各种信息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媒体正是依靠网络来宣传和推广慕课,各大网站、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新闻网等都有关于MOOCs的相关报道,这些文章论述主要为非学术文献的分析,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于慕课的出现、冲击、启示、理念和应用,其作用主要是对慕课进行推广和宣传。

2.大学和相关教育机构

国内大学和教育机构对于慕课的关注热度呈现螺旋式上升,除五大交通学校成立的ewant平台外,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等这些中国自己的慕课平台陆续建立,有些教育机构也通过网络平台开发新的慕课平台,如“网易公开课”等 [2]。国内这些平台的运用从学生参与度和规模来说正逐步扩大,例如“好大学在线”开设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慕课在很短时间内吸引了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选学,目前已有19所高校参与“好大学在线”。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基于著名大学为学术资源后盾的国内慕课平台正快速发展。

3.众多大学教师和学生群体

中国学者对慕课的相关研究始于2012年,但是中国部分学生在2011年时就已经参与了慕课的相关课程学习。从国内相关文献中发现,最早对慕课进行关注并研究的学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他在《说说慕课的来龙去脉》中第一次将英文名称翻译成“慕课”,并论述了慕课产生的模型和发展演变的情况。从2013年开始对慕课的研究在大学机构间快速扩大,在搜集的统计样本中,90%以上的相关文献都是大学的教师和在读的学生群体所著。

三、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慕课对高等教育的促进影响

(1)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慕课(MOOCs)由于其大规模、开放、在线的教学理念,以及低廉甚至免费的高质量课程资源,将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化和大众化。总结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由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慕课推进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地区的学生们免费获得优秀资源和学习体验的机会,让即使非常偏远的地方的学习者也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服务。其次,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例如有些已经在工作岗位需要继续学习的人,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和制度的限制,随时参与学习,打破了校园的围墙,提高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普及度,增加了学习者的成就感。再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在线的公平分享使得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让有能之人更多地涉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促进知识精英的形成,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当然,目前慕课课程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参与的人数很多,但完成率较低,而且众多慕课课程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和标准。虽然已有少数优秀的大学目前是慕课的先行者,但更多的大学现在仍无法对慕课进行学分认证,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慕课间学分认证将是一个趋势,也是慕课大众化的一个必然要求。目前有不少有见地的文章已经聚焦怎样提高慕课的完成率、校园教学体验缺失、学分互认等课题。

(2)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2012年由美国著名顶尖大学发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的震动,有些学者称之为教育界“海啸”。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形势下,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有机会选择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始变为现实。目前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一流水平的高等学校很少,即使在这些学校,优质课程的选课人数过多,小班化难以普及,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慕课(MOOCs)的出现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促进因材施教,提升培养质量。[4]

(3)促进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慕课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完全为了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来可以预见,慕课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存在三种关系:交叉关系、融合关系、竞争关系。慕课与传统高等教育交叉点不仅仅是课程知识,在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交集。在课程模式、教育目的两个方面相融合,传统课程模式注重引导和讲解,而慕课课程注重主动性、交互性和共享性。在知识爆炸的现代,怎样提取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不至于产生知识过多负荷,需要慕课与传统课程两种模式的结合。 [5]此外,在很多相关文献中,学者用“地震”“海啸”等形容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二者的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竞争、教育市场的竞争两个方面。慕课以革命性的面貌出现,必然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促使高等教育模式改革。

(4)促进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慕课给老师和学习者之间搭建了开放沟通的平台的同时,也给教师间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能力提升。有学者指出,名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手段利用慕课一展身手,获得大家的认可,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教师,而水平弱的教师要么努力迎头赶上,要么成为名师的“助教”。

(5)对中国开放大学建设发展的影响。建设开放型大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慕课的出现带来不少冲击和启示。中国知网上关于这类的研究2014年多达十几篇,观点主要集中为:第一,树立品牌的观念,加快转变。开放大学现有的网络课程有着向慕课课程转变的天然优势,然而慕课的平台促进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相互的选择,因此开放大学必须把课程资源做好做强,树立品牌。第二,服务对象的转变改革。传统开放大学中网络课程原来更多的是为特定缴费报读的群体服务,而慕课出现是为全民学习社会需要的课程资源与教育服务,如果开放教育本身不进行改革,融合发展慕课模式和资源,将很快被慕课所取代。第三,借鉴慕课先进的资源建设和运行模式,如多学校联盟办学,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建立学生学分银行等措施。 [6]

2.慕课研究的局限

(1)研究慕课体系不完整。目前关于慕课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深入应用研究。主要关注方面是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理论、观念、课程体系、高校内部制度等方面的挑战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影响等进行的讨论,提出一些宏观应对措施,但是研究的方向不够细化。在慕课平台的教学标准、评价体系、学分互认以及基于慕课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等方面研究比较缺乏。

(2)研究慕课课程的基础相对薄弱。当前对形成培育慕课生长的土壤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慕课课程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参与的人数很多,但完成率较低。在分析慕课对高等教育影响的文献中,较少关注高校教育制度本身对慕课建设的弊病影响。怎样打破传统制度的藩篱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形成,是将来推广慕课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必须涉及的课题。

3.未来慕课的研究方向分析

据对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未来应从以下方面重点开展。

(1)评价机制及学分互认研究。虽然慕课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计算机评估、学生互评、网络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这类模式化的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学科,且MOOC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机制,即便一些学校在学分互认等方面做了尝试,但是还不能达到学生获取课程学分和学位的要求,因此在机制及评价标准方面,更应深入研究。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问题研究。慕课无法取代大学存在的意义,只有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慕课的优势,更好地让学生利用幕课这一新平台丰富自己的知识,又不忘在真实的大学校园里面收获自己内心的成长,开创属于中国的“慕课”之路。

(3)课程受众高要求问题研究。对于全世界所有的人,慕课都是开放的。但是目前大多数慕课是来自于世界名校全英文的教学,因此对于英语基础薄弱或者是非英语语言的国家的学习者而言,语言将成为慕课课程共享的一大瓶颈。因此,我们对慕课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开展国际课程研究,还要研究不同语言课程间的桥梁共建,以及开展中文等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课程,否则会影响慕课课程的受众人数。

(4)建设属于中国的慕课的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说:“中国也必须建自己的慕课平台,不能让中国的学生都到Course、edX上去学。”上海交大目前正在建设 “好大学在线”,清华大学在建设“学堂在线”,因此,如何建设中国的MOOC平台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5)课程内容的前后关系问题研究。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严密的规划,课程之间具有传承的关系,但是慕课则不然,所有的课程均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因而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则成为了一大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帮助广大学生建立分区域分板块的某课程的前后结构体系,即告诉学生在选看本课程的时候应具有哪些知识储备或者应该先看哪些其他的课程进行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到知识上的承接,提高慕课课程的效果。 [7]

(6)后慕课时代下SPOC模式的研究。后慕课时代出现了SPOC(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它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慕课负责人Armando Fox提出的,是目前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在尝试的一种课程类型,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有前置申请过程和严格的审批流程,SPOC相对更为规范和严格。SPOC的应用多为与实体课堂的结合,即SPOCoff,也就是结合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因此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模式 [8]。在后慕课时代,SPOC并不是慕课的对立竞争模式,而是慕课与传统校园教学的有机融合。我国后慕课时代下SPOC模式的研究主要偏向于SPOC的理论介绍和解读,有关SPOC案例分析的文章非常少。伴随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学理念在慕课领域的不断渗透,以及高等教育领域混合式学习需求的不断提升,SPOC将在高等教育领域拥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资源建设,2014,(5):52-54.

[2]2014中国大学慕课发展论坛报告[R].金水教育信息网,2014-06-23.

[3]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11:5.

[4]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5]赵晓霞.MOOC冲击传统教育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6-14.

[6]殷丙山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7]杨竹筠,郑奇.MOOC等在线教育模式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4,(2):9-12.

[8]赵磊磊,赵可云,胡凡刚.我国MOOC领域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2-18.

责任编辑 无 忧

作者:陆丹梅

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论文 篇3:

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摘 要: 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强化学生的人格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当前人文教育缺失是高中语文教学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就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现状阐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 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 现状 教学策略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根本上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格对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的人文精神、知识涵养都是确保整个民族不衰的灵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为人文理念的渗透奠定基础。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教育,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立足人文教育理念缺失教学现状,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策略。

一、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理念概述

所谓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一种人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从根本上讲,人文教育是精神领域的教育,在这种人文精神培养中,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形成高雅人格,陶冶情操,利用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和感染学生,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目的。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不仅对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对国家、民族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积极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讲,人文教育对一个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直接体现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及经济发展水平;从小的方面来讲,人文教育对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才能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1.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引导不当,将使学生走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尤其对于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来讲,学习的压力、生活的挫折会使很多学生出现抑郁等心理倾向,这类精神上的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健康成长。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儒家思想、中国的孝道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关爱,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的良好手段。因此,对于青春期学生来讲,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和保障。

2.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人文教育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强化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体现。当前,受到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足,在富足的生活状态下,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提升国人的综合素质。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校、社会抑或家庭,人文教育意识都是比较淡薄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尤其面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淡薄

当前,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将眼光聚集到提高考试成绩上。尤其对于即将高考的学生而言,各科目学习和复习压力不言而喻。在如此高压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意识淡薄,使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各种人文实践活动缺失,使语文学科的教育只体现工具性特点,没有体现人文性特点。学生在题海战术之中渐渐丧失道德和人文意识,严重影响当前高中学生的人格形成,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2.缺乏相应的考评机制

虽然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如火如荼,在教学过程中也增加了一些实践类课程,如高中综合实践课,这些科目的开展和实施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类科目的开设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国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素养的考评机制,高考制度只是检验学生的文化水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评是比较缺失的,使一些学校和教师采取“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教学方式,无论国家教育体制怎样改革,只要没有相应的考评机制,教学往往都是流于形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语文学科不被重视

我国历来有“重理轻文”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文科类科目容易不受重视。当前,高中阶段教学中,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存在。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不被重视,更甭谈人文教育,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以上,笔者分析了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如何创新教学,实现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不断健全考试评价机制

当前,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的一个原因在于高考制度。我国考试评价制度中,对人文教育的考评尚属空白,在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一些客观原因,往往采取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想实现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需要不断弱化传统应试教育制度,促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与运用,不断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提高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效率。

2.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可或缺。因为学生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方能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很多,连教师自身都不能遵守,这样往往难以服众。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强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首先必须有严于律己的精神,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沿着健康道路成长。

其次,教师对人文教育要有深刻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人文教育,才能达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最后,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对于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制定良好的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和目的,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融入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此外,及时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促进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丰富人文教育教学手段

当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可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设计一些人文教育活动和比赛,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强化学生的人格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强化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笔者立足于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从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入手,分析当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2]雷永平.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3]董艳红.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素养[J].文学教育(中),2012,(07).

[4]崔培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09).

[5]李丽娜.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0,(23).

[6]周丽娜.人文素质培养的科学方法[J].文学教育(下),2009,(03).

作者:金玉梅

上一篇:制约因素的县域经济论文下一篇:价值链会计思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