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思考论文

2022-04-20

摘要通过对273名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比较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及其成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社会保障制度思考论文 篇1:

关于建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减震阀”和“安全阀”,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犄和模式选择,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模式选择上应该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上坚持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关键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思考

文献标志码:A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看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社会分配公平合理是否得到实现。这些都关系到—个敏感而又复杂的热点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本文试图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谈一点粗浅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压阀”和“安全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也有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看,依然还存在着:对讨论社会保障经济层面问题多,讨论规范与公平层面问题少;实证研究多,规范研究少;社会保险讨论得多,其他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少;养老保险研究多,医疗等保险项目研究少;对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多,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少;单一学科的研究多,多学科综合研究少;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这些理论研究上的多次重复或浅尝辄止。说到底是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重视不够并急功近利的结果。事实上,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涉及所有社会成员利益和基本权利的跨期制度安排,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也是一项涵盖经济、政治、道德、家庭等等方面的多目标的综合性制度。对此问题的研究应该树立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观念,克服片面而单一的价值偏好和利益成见,把道德意义上的公平性、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研究结合起来。

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问题研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社会主义的保障制度规范研究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通常人们把马克思主义还原为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学,忽视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以及对未来社会构想中丰富的道德内涵。事实上,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蕴含着可用于系统证明制度性社会保障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理论资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新形势下重构“社会契约”的一部分。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利益的震荡,原来的以计划经济为基础、以农村和城镇居民二元分立为基础条件、以企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契约已经解体,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重新构建一个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契约,而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公共福利资源的公平分配。

从规范层面说,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应涉及两方面的基础理论:一是经济利益、财富和权利的公平分配,即学术界统称为分配正义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讨论包括社会保障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的规范视角,避免学术界经常易于陷入的经济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成见。经济主义的主要表现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偏见,它把一切经济利益分配问题消解到以自由竞争为轴心的资源配置问题,使效率成为君临一切的强制要求,忽视人类社会珍视的其他价值和要求。国家主义主要指稳定偏好至上的研究思路,它把社会保障视为服务于政治家稳定偏好的工具,视社会保障制度为强制统治补充的社会软约束。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即社会性。社会是一个由规范调节和利益融合的领域,它既不能还原经济主义所说的原子式的个人结合体,也不能还原超个人的国家。社会性意味着利益的社会调节,除了自发的同情心和无私的道德感外,基于公平的人际间规范的社会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公共决策的规范性问题研究。任何公共决策机制都具有潜在的道德和规范意义。以国家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决策受父爱主义道德支撑,它相信只有国家领导人才具有理性和公平决策所需要的智慧,老百姓既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也不具有参与社会决策所需要的公平意愿,因此,公共决策只能依赖权威的排他性机制。同样,以个人选择为基础的投票模型也存在着问题,它既不能避免所谓“阿罗悖论”、“中间人投票”以及“囚徒困境”等问题,也不能优化公共决策的信息来源,只有参与式民主模式才能满足人们对公共决策的公平的规范期待,又能通过广泛的讨论优化信息来源,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公正性。参与式民主正是十七大提出的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依赖政治体制改革。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必须立足国情,以人为本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封闭运行的制度安排,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共担、社会化的保障体制。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转型过程之中,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尚未全面地发挥出其缩小差距、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作用。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主要是困难群体得不到有效援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保障功能仅限于食物保障而无法缓解贫困家庭的其他生活困难,乡村贫困人口缺乏制度化的生活保障机制,从而难以使贫富差距偏大的局面得到扭转。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主要是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够。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構,必须立足国情,放眼长远。以人为本。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健全保障项目,稳步提高待遇水平,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加快规范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国家发展进步的成果。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或模式选择都会面临四个问题:保障项目;保障水平;制度建立的时序选择;覆盖率。从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规范和

资源约束来说,社会保障不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大而全的道路,应该是少而精,立足于主干制度,如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在保障水平的设计上应坚持量力而行,以保民生为基本原则,保障大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在民生性目标的实现上应坚持国家为主,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但是,基本原则应该是社会性,而不是经济性。超出基本保障范围的社会需要应该让商业性保障和其他力量发挥作用。在改革的时序问题上,应根据不同社会需要的强度和道德的紧迫性加以合理的政策排序。相对于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来说,贫困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为迫切,应该在决策时序上获得更大的权重;相对于基本收入维持的制度来说,生命健康需要具有更多的权重,因此,医疗保障制度的普及和完善具有时序上的优先性。只有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得到保障,才能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必须以人为本。社会保障作为公共支出结构中的重要部分虽然具有宏观经济意义和效果,但是,它既有别于微观经济主体,也不同于国家的经济计划、管理部分,它的重心不在于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本身,而是优化整个社会的环境,为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的进步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跨代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考虑未来经济和社会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既不能超越现实,设定过高的目标,更要为以后的制度成长留有余地。否则。整个制度将处在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状态。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选择应当着眼于综合效率,其方向是:社会保障应该成为一个重新分摊生产要素的风险,促进要素积累和更好结合的制度安排;成为一个有效化解社会贫困和社会矛盾的制度安排;成为消灭或减少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要满足这样的要求,就需要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和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缓解贫困和满足人们最基本需求为目标的制度,也是最古老和最低层面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选目标。因为。贫困是社会最大的痼疾,它不仅损害受困人的自尊,也剥夺了他们生活机能发挥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合法的政府都有义务保证其人民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规范意义上说,满足受困人最迫切的需要比防范其他社会风险具有道德优先性。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只能立足于人们的最基本需求。通过公共养老和医疗体系解决家庭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一个现收现付的基础养老金和大病医疗保险既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也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更高程度的平等。最后,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通过储蓄和参加商业保险获得更高程度的社会保障,实行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战略。社会保障多元化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一方面人们意识到国家不可能成为社会保障的唯一主体,在一个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需要多種制度配合才能解决社会养老和医疗问题。建立个人账户,实行预筹积累对化解老龄化风险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实施多元化的战略也体现了公民更大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利,也是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的社会需要的途径。

作者:李拴民

社会保障制度思考论文 篇2:

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摘要 通过对273名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比较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及其成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2.07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oughts on Perf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nvestigation on 273 Trainees

LI Li1,ZHANG Guo-ping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ocial security;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中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1月,《“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力争超过2 000万[2],大幅度提高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着力改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赶超35%。《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已达1 500万余人,比2016年多600万余人,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速。2019年2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性制度建设,无疑是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各地都在倡导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而与新型职业农民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甚少,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界定,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定管理和培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等方面。笔者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促进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美国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做出定义的困难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人提供的收入补助[3]。”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以及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为新型职业农民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这里分析和探讨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1.2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既具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其主要特征有以下3点。

1.2.1 强制性。所谓强制性,指的是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且社会保障的内容及其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顺利实施,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法律效力越大,制度的强制性越明显。

1.2.2 责任分担。责任分担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精神,我国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方式采用个人缴费与雇主资助相结合的模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除了个人出资外,也离不开雇主资助和政府的扶持。

1.2.3 保障性。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农村与城镇的社会保障待遇存在明显差别。目前,虽然我国建立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总体农民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新型职业农民是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农业的从业者,是农民中的“佼佼者”,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应该高于传统的农民保障制度。只有建立与城镇职业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才有吸引力,才能真正保障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2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2.1 调查方法

常熟理工学院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心作为委培单位,截至2018年底,已经开展了9期1 000余名职业农民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种植类、水产类、果蔬类、园艺类生产经营型和服务型农民。2018年下半年,研究人员对其中273名学员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其中昆山籍学员68名,常熟籍学员205名。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基本信息、知识素质结构以及社会保障现状。

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273名被调查者中,有173名男性,占样本总量的63.4%,女性100人,占比36.6%;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者接近半数,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29.7%。在年龄结构方面(图1),以青壮年为主,45岁及以下者占比60.81%。这充分表明有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职业领域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型的人最多,达到了一半,而从事农业专业服务型与农业专业技能型的人较少,尤其是农业专业技能型,只占比4%。被调查者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以出售农副产品为主,家庭成年劳动力人数在3人以上者居多,大都月均收入在3 000~3 999元,身体健康状况都比较好。知识素质结构方面,样本统计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能够阅读报纸图书、使用电脑。从总体来看,调查对象的知识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201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 5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400元。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大都位于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之上,但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3.1 政策支持的力度不足。

对于是否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样本中有24.91%的人明确表示不想。在不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68人中,对于不想的原因也主要集中在没有实质性的支持政策;还有农民职业地位不高以及待遇没有吸引力这3个方面(图2)。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直接影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进程。

目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大都属于宏观引导层面,侧重于培训教育、创新创业、信息化建设等,并未涉及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省级层面,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支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也较少。2018年8月2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鼓励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顺畅衔接[4]”。这为省级层面支持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了很好的一个先河,但还没有明确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

2.3.2 新型职业农民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差距较大。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基本上都由单位帮其缴纳“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且生育保险与工伤保险全部由单位承担;而目前大部分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仍是遵循按各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且个人缴费比例较大。

(1)养老保险方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主要由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构成,其中个人缴纳工资数额的8%,单位缴纳工资数额的2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主要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是由各省市自行规定的,国家并未统一规定。但是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要大得多,享受的待遇却低很多。从此次调查样本来看,71.2%的农民参与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有约8%的人参与了其他类型的养老保险。在参加养老保险的样本农民中,养老保险缴纳时间在3~10年以及10年以上者居多,分别占比35.2%和45.4%。养老保险缴纳数额集中在201~500元(图3)。就江苏来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上是个人缴纳,且投保档次较低,因此保障水平也不高(表1)。

(2)医疗保险方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是由个人和单位共同缴纳,缴费比例分别是2%和6%。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也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但基本上是由个人承担所有保费,保费一般是定额或按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通常在100~200元。该研究调查对象中,农民主要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5%以上,基本实现医疗保险的全覆盖。但因其缴费低,因此保障程度以及报销的力度远低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且报销比例受医院等級影响,等级越高的医院报销比例越低。

2.3.3 对现有保障制度的满意度不高。

在“您认为按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能解决将来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吗”问题上,37.8%的样本农民认为基本有保障,而有36.0%和26.2%的人则认为“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和“只能保障一些小病,对大病无保障”。样本统计显示,28.7%的人对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满意。在对问题“您认为目前参加的养老保险能解决将来老年人的养老支出”的回答中,45.4%的样本农民认为只能解决一小部分。调查样本表明,25.3%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参加的养老保险不满意。最后,在“您认为您目前的社会保障待遇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有差别吗”问题上,39.9%认为有很大差别,持基本一致或没有差别观点者只占10.1%和2.6%。总体来看,被调查者对当前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与实施情况满意度不是很高。

2.3.4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可度较低。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以农业生产及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是与公务员、教师、医生、企业职工等一样的社会职业,但由于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尚未成型,在农民心目中新型职业农民形象还未树立起来,大多数还停留在对传统农民的认知上。在“是否期望子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问题上,77.7%的人都表示不希望子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不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从事农业工作,这表明“农民”仍旧被认为是一种不体面的身份象征而非与其他行业同等的职业,农民职业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仍需着力推进。

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实践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地方试点

3.1 昆山试点

2015年10月苏州市委办下发《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办法》, 明确社保补贴标准、认定条件和发放流程, 妥善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开户与缴费问题, 在全国首创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制度[5] 。2016年6月,江苏昆山170名新型职业农民领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有了這个证书,这些农民将被正式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享受社保补贴,这也是全国首批被认定享受社保补贴的农民。根据《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纳入社保体系的新型职业农民补助办法为:在新型合作农场职业农民岗位工作,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由昆山市财政给予单位和个人缴纳部分险种的全额社保补贴;以单位就业方式参保的定额补贴标准以最低社会保险缴费计算的单位缴费数额确定(含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以灵活就业方式参保的定额补贴标准以灵活就业参保最低缴费数额的50%确定(含养老和医疗保险)[6]。这些举措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在职以及退休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养老、医疗保障,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苏州市自实行《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办法》以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日益壮大。2016、2017、2018年苏州市分别认定了1 049、1 400、1 562名新型职业农民。且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超过35%;队伍更加年轻化,45岁及以下者高达60%以上。如今,新型职业农民已逐渐成为苏州市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振兴繁荣、农民增收致富。

3.2 德清县试点

2018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实施意见》,明确了参保对象、缴费手续以及待遇享受。规定年龄在18周岁以上,男60周岁以下、女50周岁以下,经相关部门认定并持有县农业局颁发的《德清县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本省户籍人员,可按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方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新型职业农民,其领取基本养老保险条件和基本养老保险计发标准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关规定执行,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享受医保待遇[7]。将取得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社保体系中,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对接城镇社保政策。

据报道,目前德清县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家庭农场401家,规模经营6.67 hm2以上种粮大家28户,新认定生产经营新型职业农民2 100人[8]。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使得德清农业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前迈进,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普遍建立,但缴费基数较低、保障待遇不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其保障待遇是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推动职业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过渡和制度衔接。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分类别推进。在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可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生产经营型或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可按照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地方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相应的参保补贴。通过不断提高对新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补贴,使其与城镇职工获得相当的社会保障水平,解决新型职业农民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职业待遇”。为此,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4.1 加快出台省级与国家层面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政策

加强顶层设计,在省级与国家层面出台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办法或者指导性文件,引导各市、县(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补贴办法、实施细则等。在大政方针上体现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视,体现出这一职业的优待,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申请认证,并给已经取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吃上一颗“定心丸”。可借鉴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苏州试点和德清县试点,倡导各地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实践探索。

4.2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种“新型职业”,与其他职业地位同等,从业者具有更高的知识素养、技能;且农民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存在各种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失业风险问题,因此应建立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行和职工社会保险相似的筹资机制和同等的缴费比例,缩小个人缴费比例。让新型职业农民享受与职工同等的保障水平,逐步缩小新型职业农民与城镇职工在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差别。

完善社会保险险种,将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失业保险囊括进来,为新型职业农民加固社会保障网络。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女性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减轻以往依靠男性劳动力承担家庭开支的单薪压力。另一方面,也将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工、中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逐渐实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男女比例均衡化、年轻化、高素质化。

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说,不仅仅是养老医疗问题的解决与保障,更是社会对于这一职业身份认可的重要标志和体现[9]。

4.3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保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补贴力度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的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镇职业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地方政府对参保职业农民的补贴力度,使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水平达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平均水平以上,增加职业农民社会保障的吸引力。对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农民,国家和省级层面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專项补贴。

4.4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参保的意识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对全体劳动者的制度覆盖,并且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转移衔接,相关部门积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农业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355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不存在政策性障碍,可按规定参加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10]。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参保的意识。对于已经取得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保制度。而对于尚未经过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其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保等。

参考文献

[1] 代春瑶,黄玲.云阳县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5):230-231.

[2] 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A].2017-01-22.

[3] 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机制·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6.

[4]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开征求《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EB/OL].(2018-08-02)[2019-03-05].http://www.gdhrss.gov.cn/gsgg/13922.jhtml.

[5] 齐乃敏,蒋平,崔艳梅.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6):229-232.

[6] 朱新国.昆山170名新型职业农民“领证”系全国首批[N/OL].苏州日报,2016-08-04[2019-03-05].http://www.subaonet.com/2016/0804/1787616.shtml.

[7] 6月起,德清县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啦!重点在这里[EB/OL].(2018-06-29)[2019-03-05].http://www.sohu.com/a/238456111_99934520.

[8] 改革开放 40年!德清新型农民唱响“希望的田野”[EB/OL].(2018-12-21)[2019-03-05].http://www.sohu.com/a/283794445_99934520.

[9] 成欣然. 天津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6.

[10]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355号建议的答复[A].2018-08-17.

作者:李丽 张国平

社会保障制度思考论文 篇3:

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客观要求。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农民是公民成员,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体现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客观要求[1]。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不稳,则国家难定”。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还是通过个体的家庭保障来实现。“积谷防饥,育儿养老”这般的观念在农村社会根深蒂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土地保障为主的农村家庭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弱化,完全依靠家庭养老,风险很大。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受到严重威胁,“城乡二元制”的社会保障制度种种弊端不断显现,农民要求建立社会保障的呼声日趋强烈,都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势在必行。通过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无疑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缓解农村贫困,增加农民福利,维持社会稳定。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城乡收入差别大,相对于城市较为健全的保障体系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刺度的建设大大落后于城镇,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为基本前提。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风险性”,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经济 [2]。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从而决定了他们必须独立承担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而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社会保障要求。此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的客观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将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这些脱离传统农业的农民,如同城镇职工一样,也迫切需要有稳定的社会保障。

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起步晚,整个社保体系还不健全,处于摸索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结果。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诞生到发展,在发达国家中已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在中国,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时间很短。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才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遵循。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严重缺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在起步和逐步推广阶段;工伤、生育、失业三大社会保险制度至今尚未在农村建立。目前农村社会救助也主要局限于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制度基本没有建立。在农村,敬老院和残疾人福利院是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主要机构,但受资金供给渠道制约,这些福利机构大大衰减。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顺,责任主体不明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不够科学化和规范化,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财政、民政、卫生、人事、计生、劳保等部门都设有社会保障机构,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格局。这些共同行使社会保障职能的众多机构,由于实施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生决策及管理上的矛盾,必然导致保障政策检验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偏差 [3]。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也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些都直接影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顺利实施。

责任划分模糊,分工不明晰。政府、部门、企业和家庭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皆存在责任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如政府责任与市场责任相混淆。这既不利于有计划地缓解历史遗留问题,也使现实责任难以准备配置,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行使,也妨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

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稳定来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不高。资金严重不足一直是束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偏小,只有10%左右,且这10%的投入也基本给了城镇居民。农村从国家财政获得的主要是每年的扶贫开发基金和用于“五保户”最低生活补助的救灾救济资金,人均保障额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农民需求,合作医疗资金短缺,农民生病得不到很好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严重。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缺乏的问题[4]。

农村社保资金来源单一、有限,主要推行“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5] 。大部分农民实际无力承担各类保险费用,即使部分农民有能力缴纳,却由于对社会保险制度认识不清等原因,而不愿参加保险。这样,社保资金就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

4.农村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民生”制度,其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但是,中国迄今没有一部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部分社保条款只是散见于相关法律之中,没能形成体系,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在一些已制定的条例中,很多是通过各种“红头文件”发布的,这些文件缺乏法律权威,稳定性差,难以有效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三、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议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题研究,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查找原因,研究切实可行的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方法,供决策层参考,以尽快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应当在结合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缩短摸索周期,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例如,日本、德国、巴西等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例如:日本倡导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于2000年建立了“护理保险”,国家、地方政府、企业、40岁以上的人共同付费支持老年人护理所需的设施、服务等[6]。总结这些国家的先进做法,借鉴成功的经验,对于完善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理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明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社会保障薄弱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责任承担的缺位。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应当充当主角,承担主导责任,全面统筹管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概括而言,政府责任主要包括领导管理责任、引导责任、利益主体的协调责任和资金的监管责任等。

政府应当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远景规划与近期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彻底消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使管理机制更加统一、规范、有序。

在政府的多项职责中,其监管职责尤为关键。政府应通过建立民主、科学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管机制,强化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运营、发放等具体业务环节的监管责任,实行业务公开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3.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一方面,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发展农村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而为农村社保资金提供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政府应当扩大财政在农村社保方面的支出,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与有效运转[7]。同时,应积极推动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参照国际经验,鼓励“第三部门”参与社会保障建设,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尤其必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既可以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又可以动员多方力量来筹集更多的资金。具体可行的做法包括: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发行方面积累的经验,发行社会保障彩票。从社会广泛募集资金:开征社会保障税,积极动员及接纳社会捐赠等。

4.尽快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国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是薄弱环节,应当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特别就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专章规制,就农村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与发放、保障项目的标准、社会保障的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同时,各级人大和政府可以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在不与全国性法律法规抵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便于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叶红心.当前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路径探析[J].河南农业,2009,(7):44.

[2]杨伟丽.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J].甘肃农业,2009,(2):52-53.

[3]徐瑞娥.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30):14-18.

[4]刘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8.[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李 铮

上一篇: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论文下一篇: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