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论文 篇1: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路径探析

[摘要]落实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能否协同推进,关乎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贯彻,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只有寻找正确的协同路径,不断提高“两个责任”协同的思想认识,细化硬化“两个责任”协同的具体清单,科学构建“两个责任”协同的制度体系,努力营造“两个责任”协同的良好氛围,才能提升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 党委主体责任 纪委监督责任 协同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高校党委和纪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执行者、推动者,推进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两个责任”协同落实便成了加强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着力点。如何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协同落实,也成了摆在高校党委和纪委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从主体维度看,不断提升“两个责任”协同的思想认识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思想认识深刻才有行动的自觉。有怎样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有怎样的定位,就会形成怎样的高度。提升思想认识,是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的前提条件。

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协同,强化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实践使我们起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1]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要有正确的观念,要有久久为功的恒心。一是要把高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协同作用上升到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党委和纪委要把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协同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不断增强抓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的责任感。高校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组织务必树立高校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互为促进的理念,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贯穿到高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从而使高校的办学方向姓“马”、姓“社”、姓“党”。二是要牢牢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观念,充分认识推进高校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的协同,是高校各级党员干部的共同责任。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有像企业抓安全生产的精神抓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深处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协同。反之,如果缺乏深刻的思想认识,再高远的建设方案,再美好的思想框架,也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落实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协同效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三是要促使高校党委和纪委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党委和纪委要时刻不忘自己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应承担的责任。高校党委和纪委需要时刻绷紧“在党言党、在党忧党”这根弦,把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协同落实到抓常、抓细、抓长的具体实践中来。对于高校党委来讲,需要负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要当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始终站在党建工作一线,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对于高校纪委来讲,纪委负监督责任,主要负责人要当好业务监督工作,积极协助建构有力有序的“两个责任”协同的工作新格局。

二、从客体维度看,细化硬化“两个责任”协同的具体清单

习近平同志指出:“何其為领导干部?说得直白一点,组织上让我们当领导干部,就是派我们在这里站岗放哨,这叫守土有责。”[2]p115那么对于高校党委和纪委来讲,有什么职责呢?厘清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清单是发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效能的基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委的主体责任,主要是加强领导,选好用好干部,防止在选人用人上出现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纪委的监督责任,主要是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经常进行检查监督,严肃查处腐败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党委的主体责任可以理解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高校清正廉洁风气;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讨论研究制定高校反腐倡廉具体制度;领导、支持和配合高校纪检机关的工作。”[3]p8这种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直接责任、分内责任、全面领导责任。但是,党委主体责任需要分清党委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责任。就党委领导班子而言,主要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大部署,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划等。就党委主要负责人而言,主要是履行负总责、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班子成员和其他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引导、监督等,要把这些政治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对党委班子其他成员而言,主要是协助党委主要负责人落实党委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是具体的责任人,需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落实到自己分管领域之中。同理,纪委的监督责任可以理解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协助高校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高校反腐败工作,督促检查高校相关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严肃查处高校腐败问题。这种监督责任是协助责任、协调责任、督促责任、执纪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也要分清楚纪委主要负责人、其他成员的责任。此外,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建立分级负责制清单,高校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根据自身实际,参照高校党建责任清单做法,在认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本单位的责任清单,确保责任落实、任务明确、履责有依、问责有据,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形成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协调、各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各负其责的党风廉政建设格局。

三、从介体维度看,科学构建“两个责任”协同的制度体系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4]p333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样揭示了制度治党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据此,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否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能否协同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5]p116高校党风廉政“两个责任”协同的制度建设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构好责任述职制度。述职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述责、述廉、述德等领域。述责,主要是述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具体落实情况;述廉,主要是述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廉洁自律、执行民主集中制、改进作风、自觉接受监督等几个方面;述德,主要是党委和纪委班子成员述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五德”等方面。述职制度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的基础性制度。二是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建构一套科学的党委和纪委责任体系,这种责任体系至少包括党风廉政文化教育体系、党风廉政监督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巡查体系、党风廉政考核体系、党风廉政奖惩体系等等。这种责任体系,不在于多么浮华,而在于实用,能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6]。基于此,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传一级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格局,从制度上规约党委和纪委的主要职责,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上级监督“虚”、同级监督“软”、下级监督“难”的老大难问题,确保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协同推进取得实效。三是重点完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的督查整改制度。高校党委和纪委相关部门需要通过赴基层、开展座谈会和约谈、发放意见表等方式,对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的落实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进行分门别类整理,针对其问题,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问题的整改清单,逐一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全程跟踪整改落实,从而形成“想作为、能作为、愿作为,不敢贪、不能贪、不愿贪”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通过明确“两个责任”协同问题的责任清单,让党委和纪委照着清单抓、依着清单述、对着清单改,真正做到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确保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见成效、有实效。

四、从环体维度看,要为“两个责任”协同营造良好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风清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气正是一种能量、一种凝聚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更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的外部条件。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协同,务必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一是要进一步营造党风廉政建设的学习氛围。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过程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的重要论述,并把中央、省委、省纪委一系列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及时学习到位、理解到位、把握到位。要让每一个党员干部都了解中央、省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方面取得的成果,特别是了解高校在推进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协同方面的重大举措、新成效、经验做法,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二是要深化党风廉政教育氛围。高校各级党组织委员带头为党员上有关廉政的党课,各级党组织书记为全体党员干部上专题廉政党课。在上党课过程中,高校党委和纪委负责人需及时通报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定的案例,以示警诫;要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全体党员守纪律、讲规矩,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7]p660。三是要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协同的舆论氛围。高校党组织要将廉政意识作为打造廉政队伍的重要抓手,精心打造高校廉政建設的文化长廊,开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利用多媒体开设党风廉政建设书记谈等栏目;校报积极刊登有关理论文章、报道党风廉政建设新闻。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微信群,定期发送廉政短信,推送先进典型人物等。逐步形成声、报、网、微信互动的舆论氛围,促使党风廉政文化润物无声,入脑入心,增强全体党员廉政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切实发挥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7-28.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程同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论[J].人民论坛,2015(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梁发明

作者:彭恩胜 聂国林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论文 篇2:

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围绕发展反腐败,惩防腐败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科学发展水平和实际成效,开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校党风 廉政建设 反腐败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探索高校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转化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科学发展水平和实际成效,开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指引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沿著正确方向前进的灯塔,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成败。当前,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1]2011年1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第十七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树立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工作的实效性,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个方面,以科学的方法、务实的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科学发展水平和实际成效,开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高校发展这个中心工作,服务高校改革发展大局,围绕发展反腐败,惩防腐败促发展。高校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服务。因此,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是要围绕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服务和服从高校改革发展大局,促进和保障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应准确抓住妨碍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抓住高校人事分配、教学、科研中容易出问题的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既严肃惩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又坚决保护广大干部职工投身学校各项改革和发展的政治热情。

(二)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2011年1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3]高校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去。

1.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中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群众诚心实意办实事;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纠风专项治理力度,着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第一,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广泛收集案件线索,加大查处力度,增强群众监督的信心,调动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热情。第二,高校各职能部门要坚持从解决问题出发,积极化解矛盾,激励士气。第三,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高校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把查处损害师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对各种违纪行为坚决进行惩治。当前,高校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两个切身利益:一是要维护好群众的经济利益。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时候,要把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作为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决纠正一些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损害群众经济利益等问题。二是维护好群众的政治利益。要推动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以制度强化政务真公开、及时公开,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要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积极为群众监督创造便利条件,维护群众的监督权。

2.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深刻阐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高校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规范党员干部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强大力量。当前,搞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做到:

一是抓住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耍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大教育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促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加强对廉洁勤政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努力在高校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要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与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廉政教育领域,加强对广大教职员工的法律法规和师德师风、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管齐下,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根植于党员干部心中,增强他们拒腐防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素质。

二是要抓住监督这个关键,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教育和监督要双管齐下,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工作。首先,加强党内监督。高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坚持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注意对校内各单位“一把手”的监督,把民主生活会、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民主评议、诫勉谈话、罢免或撤换等制度逐项细化,使监督工作依法有序、科学规范地进行。其次,加强行政监督。发挥监察与审计作用,健全纪检监察与组织、统战、人事、财务、审计、工会等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和情况通报制度,及时沟通监督信息,协调整合监督资源,形成有机协调的监督体系,对人、财、物实质处置权比较大的单位和部位实行定期检查制度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起来。再次,加强群众监督和民主监督。推行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向对应的教代会报告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制度、民主测评干部制度,坚持公开承诺制度,积极督促校务公开、院务公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健全特约监察员制度,加强督察、督导工作。此外,要进一步创新监督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构筑网络监督平台,通过开展干部网上评、建立网上信箱、在线举报等形式,促进群众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增强监督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为高校教育事业的發展保驾护航。

三是要抓住制度这个保证,确保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制度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着力从作风要求方面制定科学衡量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具体要求,形成有利于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制度环境。要“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4]当前,高校要加大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的力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大力推进《廉政准则》的落实。严禁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对违反规定构成违纪的,严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完善因公出国(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长效机制。认真执行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的管理规定,严格公务接待经费预算管理,逐步推进公务卡制度。二是全面落实《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党员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举措,反映了群众的热切期盼。领导干部要按照规定,主动、如实报告有关内容。高校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负责地组织好相关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工作措施。要认真执行纪律,注意把握政策,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3.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和保护党员干部中去,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惩治腐败不手软与保护党员干部的权利统一起来,既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又尊重涉案人员的人格与权利,为领导干部正确履职保驾护航。严惩腐败分子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高校各种腐败现象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腐败,最终将导致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当前,高校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决不能掉以轻心。高校纪检监察机关,一方面,要正确把握政策,严格依法依纪办案,加大处理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读职案件;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办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办招生考试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件;严肃查办重点岗位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案件。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坚持利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维护党纪、国法、校规的严肃性,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加强对办案工作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保障涉案人员的合法权利。对涉案人员,认真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提高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还要扶正祛邪,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教育失足者,惩治腐败者,追究诬陷者,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共同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4.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反腐败工作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年来,在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高校一些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群众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方面受到较大限制;群众信访举报的渠道不够顺畅;群众参与反腐败的保障力度不够,现阶段群众参与反腐败工作风险较大,包括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和人身安全等得不到应有保障。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当前,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工作,要做到:一是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政治热情。当前,要充分运用广播、校报、墙报等形式,宣传反腐败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典型案件,要将查处结果公布于众,扩大反腐败声势,激发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斗争的政治热情。二是健全民主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防范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和各种不良倾向。三是要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信访、会议等渠道,切实做好反腐败信息发布和收集,是非澄清和释疑解惑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三)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基本方法,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科学发展水平和实际成效。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在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过程中,要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地强化建设措施,在宣传教育中注入制度、监督的思想,在制度建设中融入教育、监督的内容,在监督工作中体现教育、制度的内涵,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制衡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拒腐防变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不断加大反腐败源头预防工作力度,保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2.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方法。因此,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必须强化统筹协调意识,从全局高度谋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

一是必须统筹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高校改革发展的关系。高校纪检监察机关要统筹谋划,牢牢把握和妥善处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高校改革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围绕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大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寓于教学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等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保障高校各项改革的健康顺利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发展,使两者互相促进,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二是必须统筹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涵盖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改进作风、深化改革和严厉惩处等六项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带有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以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带动全局工作,以关键环节的突破推进整体建设,科学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高校纪检监察機关要对招生录取、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科研立项、职称评审、财务管理等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增强监督和打击力度,以严厉查办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为重点,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顾全大局、筹划全盘,整体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三是必须统筹好惩治和预防的关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本方针。在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坚持预防和惩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惩治和预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惩治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重要手段,是以反腐败成果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志。在当前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始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但是,单纯依靠惩治,腐败行为将防不胜防,必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着力于预防。对此,高校要建立完善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加大责任追究。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反腐倡廉评估预测机制,深入开展岗位廉政风险点的查找,探索发现问题的有效机制,建立完善预防岗位廉政风险的有效措施和管理机制,实现对腐败行为的全面有效预防。

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任务依然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参考文献

[1]学习贯彻胡锦同志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2.

[2][3]本书编写组.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4]中央纪委研究室编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29.

责任编辑 梅 宏

作者:李益杰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论文 篇3:

新常态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及协同效应实现路径研究

[摘 要]全面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文章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和协同优势理论,结合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现状及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实证分析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现实困境,建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基本框架,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和对策取向,以期为保障高校风清气正、提升高校党建工作实效、推动高校内涵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党风不正,腐败现象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避免。〔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新特征。就高校层面而言,完善内部治理、推进内涵发展是趋势所向,但党风廉政建设依然存在薄弱环节,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成为廉政风险易发、多发部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形成“社会共识”。面对全面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和要求,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系统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多元参与主体环境的客观要求,协同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过程。尽管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问题备受重视,但基于“目标”、“利益”、“信任”等核心要素研究协同背后的逻辑和作用机理尚显不足,协同实践依然滞后,协同效应仍有较强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探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问题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理论基础

反思和借鉴传统的社会治理、组织治理理论,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旨在通过技术、形式和机制创新开辟改革新路的协同理论产生并不断发展。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主要源于集体行动理论和协同优势理论。曼瑟尔·奥尔森将个人理性作为集体行动的逻辑起点,认为个人理性在较大范围内易于导致集体行动困境,需要通过选择性激励加以消除。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起点,认为个人并非完全理性并提出了自主治理理论。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人类行为要远比个人效用“理性最大化”复杂,人们除了财富最大化行为,还有自我约束和利他主义行为,这些都对集体行动的形成、维系和变迁产生影响。协同治理能够产生某种创造性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是各参与方凭一己之力所无法实现的(鹿斌,2015)。协同优势理论认为协同实现的目标已经超出了各参与方目标的层次,而是达到了更高的社会层面(Huxham,Chris.1993)。基于信任的协同行为成为社会承受风险的关键保障。协同行为中的成员结构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特点(Huxham,C﹠Vangen,S.2000),因此需要协调、构建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以适应协同行为进程中的多样变化,减少协同主体行为之间的摩擦,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统一性。

概言之,协同是整合、协调各方参与量以发挥合力作用和整体效应。协同模型是多元主体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行动的过程(鹿斌,2015)。协同涉及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但不同主体在合作中的利益是不同的。〔2〕目标不一致可能导致参与方的分离和冲突,参与方利益的分离和耦合对协同关系能否形成、协同效应能否发挥起关键作用,实际行动结果与预期的吻合程度与参与方之间的信任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目标、利益、信任成为发挥协同优势的核心要素。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持久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体、目标、内容、手段和方式等具有多样化特征。虽然协同是多元主体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并具有普适性特征,但在实践中协同能否发生、实行何种类型的协同机制、发挥多大程度协调效应,都将受到具体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的构建和协同效应的实现,需要透过对复杂现实的理论抽象,梳理协同内在的关系机制,如由“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构成的程序协同机制,由“组织凝聚力、制度约束力、教育说服力、监督制衡力、问责惩处力、队伍战斗力”构成的力量融合机制等;需要围绕治理层级和治理功能的整合,寻求高校内部不同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党风廉政廉政建设的制度安排和实践举措。

二、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现实困境

“两个责任”、“三转”、“四种形态”有效地促进了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完善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总体而言,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围绕加强组织保障和思想防范、完善制度建设和权力监督、坚持教育和惩处并举等内容,突出廉政风险防控,为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供了基础,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无论是中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年度党政工作要点,都突出了党风廉政建设、优良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地位。各高校在推进领导干部/部门作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由碎片化向协同化演进的过程中,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依然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职责边界模糊、协调成本过高等协同困境。受制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制约,稳固的制度化的协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客观分析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的现实困境是提升协同效应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本文以江苏省内5所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含双肩挑)、教师(含教辅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按4:4:2比例),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和协同效应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共发放《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和协同效应情况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效应发挥程度如何”,51.6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一般”,34.4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较差”,仅13.9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较强”。问卷和访談结果显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现实困境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1)治理结构缺陷;(2)部门利益分离;(3)监督合力缺乏;(4)协同评价滞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现实困境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框架重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新的思维、新的方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正风肃纪已成为党建工作新常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除了存在治理结构缺陷、部门利益分离、监督合力缺乏、协同评价滞后等协同困境外,在落实“两个责任”、践行“三转”、“四种形态”方面客观上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与依法治校的契合度也有待于提高,认识不清晰、机制不完善、参与度不够等成为构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3〕因此,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多元主体参与的背景下,为了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并发挥协同优势、协同效应,必须从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参与人利益这两个核心要素出发,既要充分意识到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政治使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征,重点落实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就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达成共识,又要坚持尊重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倾向和政治诉求,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协同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其协同效应的实现重点在于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的落实,而落实主体责任又涉及思想教育、制度建设、责任追究等系统工作,涵盖对干部的教育、要求,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考核的指向目标、评价标准,问责的程序、执行力度等诸多领域。鉴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在参与主体、建设内容、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以及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目标所体现出的层次性特征,可基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这个核心,根据不同的层级和类型重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框架,发挥党纪、党规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顶层设计上的指导作用以及协同评价对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的促进作用,实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与不同功能/部门的协同整合、清正清廉的动力融合以及具体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效应实现路径

在全面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战略背景下,以问题为导向、实现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多元参与主体协同推进尤为迫切。基于上述现实困境和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基本架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

(一)落实主体责任,保障党风廉政建设方向

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责任体系。〔4〕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高校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负有全面领导的政治责任,应切实发挥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如果主体责任长期处于虚置状态,党风廉政建设方向无法保障也不可能取得实效,协同机制将缺乏运行基础和运行动力。因此,既要厘清党委班子的集体责任、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分管责任,又要基于支持纪检监察部门查处违纪违法行为、选好用好干部、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做廉洁从政表率等方面内容,形成主体责任体系,还要在履责意识、责任清单、责任行为方式方法、责任追究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在实践中完善主体责任体系。如通过着力强化党章意识和法纪意识,推进“牢记责任→强化责任→落实责任”;在“领导责任+表率责任+支持责任+治理责任+纠正责任”主体责任清单的基础上,落实责任分解工作,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完整链条,促进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履行。需要强调的是,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有机统一的,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并不是忽略高校纪委监督责任,而是要形成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双轮驱动工作格局。

(二)完善内部治理,强化制度约束制度执行

高校腐败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权力配置和责任不清晰、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权力监督问责弱化等问题。〔5〕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制约和影响高校事业发展的内生变量,涉及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的配置、约束以及相关制度、体制和机制安排,其完善程度与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效应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为了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机制运行基础,要加强“规范权力+制衡权力+监督权力”的顶层设计,以修订和完善大学章程为契机,强化制度约束和制度执行,营造依法治校、人心思正、风清气正氛围;要从学校层面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权力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并纵向延伸至教学、科研和业务管理制度体系,克服“无章可循、以言代章、有章不循”等内部治理缺陷,发挥监督问责机制在促进制度执行方面的循环累积效应,进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内在运行机制;要遵循“具体、明晰、长期”原则,实现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的融合,逐层分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逐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落实“一岗双责”,推进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院系)对业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及有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完善。

(三)消除利益分离,促进部门之间横向协同

无论是科层制协同,还是沟通性协同,都离不开“利益”这个核心变量,利益不一致必然导致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当前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院系)之间利益耦合、利益分离同时并存,且党风廉政建设协同关系呈现出较强的沟通性、临时性及非制度化特征,消除利益分离,促进部门之间横向协同的必要性凸显。要以“利益耦合+目标一致”的战略性协同为导向,探索高校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纪委办、监察室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在教育、宣传、监督、惩处等方面的功能融合途径,实现部门横向协同与党风廉政建设组织保障、制度约束、思想防范机制的动态调整;要发挥高校内部基层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在职能部门之间、二级学院(系)之间、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系)之间开展非形式主义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彼此间相互依赖的利益聯结和协同关系制度化;要充分考量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参与主体之间复杂的垂直依存、水平依存、共生依存关系,为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提供时间条件和人员条件。

(四)整合监督资源,实现清正清廉动力融合

整合监督资源既是高校事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又是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效应发挥的内在保障和应有之义。高校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院系)都是监督主体,前者偏向廉洁从业,后者偏向专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监督。高校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和信息公开优势,结合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实践,拓展监督资源并提高监督主动性、实效性;要突出部门(院系)内部检查考核、业务领域的纵向监督和过程管控,使其承担业务范围内的监督责任;要切实推进“监督再监督”模式落地,解决主办/主责部门(院系)不能主动发现的问题,实现监督职能互补、深度融合、问题(责任)向主办/主责部门(院系)传导的运行机制。此外,党风廉政建设协同效应的实现依赖于参与主体内在需要、内在动力的引导和激发,要通过提高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激发执纪监督问责惩戒动力,通过理想信念、职业前途和执业荣誉感的结合激发领导干部内在需求动力,通过推进校务公开、强化学术/学生权力、界定领导干部权力范围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权力动力,进而实现清正清廉動力融合。〔6〕

(五)注重协同评价,引导师生员工有序参与

党风廉政建设评价机制既是党的纪检体制的有机构成,也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7〕有研究成果指出社會公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与党委政府对廉政治理自我评价度不一致。鉴于当前高校党风廉政考核评价主体广泛性、评价信源准确性以及评价结果客观性受到质疑和挑战,应注重协同评价机制建设,引导师生员工有序参与,收集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评价信息,发挥预警和导向功能;应畅通师生员工信息反馈渠道,使其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从而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克服对“自上而下、单一快捷”传统考核模式的“路径依赖”;应坚持规范化和系统化原则,消除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评价主体所呈现的碎片化状态,防止定量评价缺失、考核评价在年底集中、日常监督与管理滞后等负面影响;应将高校内部党政部门优化评价机制的主观愿望同师生员工参与评价的动力联系起来,有效防范考核周期、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式固定等形成的弊端,实现由体制内封闭考核系统向体制外开放考核系统转变,进而提高党风廉政建设评价的客观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杨光.新时期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09-10.

〔2〕汪锦军.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2,(01):18-22.

〔3〕柯瑞清.高校构建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责任体系的路径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196-200.

〔4〕国亚萍.强化“两个责任”:完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机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5,(05):62-67.

〔5〕汪保安,吴忠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与党风廉政建设〔J〕.廉政文化研究,2015,(02):36-40.

〔6〕刘中,路高峰.构建高校领导班子清正廉洁动力机制〔J〕.人民论坛.2015(05/中):28-29.

〔7〕陈金波.从严治党新途径:构建党风廉政协同社会评价机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5,(06):27-35.

〔责任编辑:谭文富〕

作者:顾勤 夏午宁

上一篇:古诗语言音乐艺术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障制度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