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律服务思考论文

2022-04-23

摘要: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保障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获得无偿法律服务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会主义法律服务思考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主义法律服务思考论文 篇1:

完善基层法律服务的几点设想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4亿的人口中,有半数为农村户籍。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有关于农村的所以改革可以归结为对农民合法权利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涉及到法律问题,但由于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无法获得法律救济。在我国,依法治国已经写进了宪法,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农,也就是农民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同时能获得相应的法律救济,前提是农民和各种农村组织能获得良好的法律服务。在此基础上,法律服务所应运而生。

关键词: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服务制度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起源与发展

基层法律服务所就是依法在乡镇和城市街道设立的法律服务组织,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机构。具体来说,基层法律服务所是在县(区)一级司法行政部门领导下,应聘担任基层法律顾问,为基层群众代理参加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活动,解答法律咨询,代写法律事务文书等业务的基层法律服务组织。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伴随着我国律师制度的恢复和重建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基层法律服务所最早于1980年底出现在广东、福建、辽宁等地,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调整生产经营性纠纷,代书、解答法律咨询等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1984年8月,司法部召开全国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印发了辽宁海城的经验材料,充分肯定了这一工作。同年11月,司法部在广东省召开现场会,介绍了他们建立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经验,要求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加以推广。从此,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自1993年以来,基层法律服务所由农村乡镇扩展到城市街道。近十几年来,基层法律服务所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平稳的发展之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这为今后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便民性、长期性特征

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最大的基本特征是便民性。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更贴近农民、服务便捷,服务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是我国尚不发达的基层法律服务制度中一支辅助性的法律援助力量。这是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内在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法律服务工作的主要特色,是认识和把握基层法律服务发展规律的关键。

我国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在农村基层的法律服务工作是长期性的,這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需要。法律服务工作、农村基层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但因为困难多,任务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无法全部完成。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职能在相当长时间内是难以替代的,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就基层法律服务而言,现阶段农民群众在就近获取法律服务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困难,考虑到律师服务的成本、价格承受力、等多种因素,所以规范农村法律服务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仍有其发挥拾遗补缺作用的空间。

三、基层法律服务面临的现状

1.立法上的缺陷

基层法律服务当前可依据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监管力量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基层法律服务管理的需求。我们对基层法律服务的监督管理依据主要是司法部于2000年3月发布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两个办法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建所模式、运行机制、执业准入、执业监督等做了原则性规定。但从实际管理角度看,司法部颁布的两个管理办法虽然对基层法律服务的基本构架、人员要求、执业条件、内部制度等做了相应规定,但存在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况且规章的法律效力较低,难以全面规范作为法律服务业中的基层法律服务。

2.执业准入门槛低

根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具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并在基层法律服务所实习满6个月,被该所鉴定合格的。学历要求高中或者中等专业以上学历。与律师的执业准入门槛相比,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准入门槛过低,因而导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执业技能较差。

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定位不明

根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是经核准执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员。但在实行“两所合一”模式的基层地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同时兼任司法所人员,常常被视为公务人员、执法人员,充当着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角色。他们一方面承担着司法所的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又从事法律服务,以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身份,进行法律咨询、代书或代办公证等业务。

4.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相对单一

根据《人民交接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五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责任为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但是民间纠纷并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在实践中很难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只能泛指那些情节较轻微的纠纷,虽在后期的规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具体化,但因为实施的时间不长,并不为群众广泛的了解,在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且多地人民调解实际涉及的内容仍以家庭和邻里纠纷为主,其他性质的民事纠纷尚未能完全介入。一些基层乡镇地区的法律服务内容还停留在非诉讼调解工作中,因此农村基层的法律服务体系是残缺的,呈现简单化形态,已不能适应基层法律服务的发展需求。

四、基层法律服务的意见及建议

鉴于目前基层法律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法律服务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国家法律服务的体系中,要按照因地制宜、规范操作的总体思路发展基层法律服务业。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建设,对基层法律服务业的稳定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和讨论,确保基层法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确保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更好地为推进基层工作服务。

1.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有法可依

在法律服务工作中,现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已不能适应法律服务工作,但法律的修订和出台也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可向相关部门提出意建议。对广泛服务于基层法律工作者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明确组建要求、执业准入、业务范围、服务区域、职业道德、服务制度等内容。

2.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条件和准入门槛

在一些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基层区域,适当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最低学历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社会发展而言,中专学历已经非常普遍,有条件者都在进修大专、本科学历。与本地的律师相比,法律工作者普遍存在学历较低、中老年法律工作者居多等问题,其与律师的业务水平差距也在逐渐扩大。所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适当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考试难度,将通过率控制在一定比例左右,保障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并减少与专业律师的业务水平差距。

3.统一管理,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制度

必要时对现行的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改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司法部要求坚持“两所分离”,建立独立运行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或社区法律服务站;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合伙制”基层法律服务所,采用合伙制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中应当有律师。现行阶段的基层法律服务改制还是已第一张为主。改制后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纳入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中,依法开展活动,承担责任。不同地区的服务改制应与当地相适应。

4.基层政府单位应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監管

基层政府单位应明确监管法律服务规范和措施,对一些违反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依法制裁。对其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当事人利益的行为应当作出相应处理,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地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自我评价机制。基层司法部门也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定期检查等方式监管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其从业人员。

5.加大基层区域的法律宣传和法治教育

提高基层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一方面通过制定长期的教育计划,开展长期的、系统性的法制教育宣传。另一方面灵活地安排最适合的法律宣传,例如针对即将拆迁的情况,及时宣传有关拆迁工作的法律法规,解答拆迁户提出的具体问题,做好拆迁户的稳定工作,减少矛盾的发生。在定期性的法制宣传之外更有了日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使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法律,令法律意识更深入。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中,法治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经之路。通过法治的建设,能更好的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村的纠纷问题,维护农村的平稳发展,构建农村的和谐秩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法律服务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在推进我国法治化建设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研究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发展和变化,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农村需要的基层法律服务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蒋燕.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在人格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陈松.基层法律服务所实证研究[J].中国司法,2006.(09).

[3]刘作翔.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4]施文.拓展农村法律服务的思考[J].中国律师,2003,(12):11.

作者简介:

李文(1989.11~ ),女,汉,籍贯江苏淮安,单位淮安市涟水县石湖镇政府,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作者:李文

社会主义法律服务思考论文 篇2:

发挥法律援助职能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摘 要: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保障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获得无偿法律服务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法律援助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任务入手,通过介绍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发展的国内外模式,分析我国法律援助的运行与主要问题,对我国法律援助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完善建议,从而明确法律援助制度在新形势下的工作重点,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設,加快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

关键词:法律援助;公共法律服务;法律体系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和对法律援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法律援助作为国家建立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的基础上,能更有效地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实现“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目标要求。
一、法律援助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主要任务

(一)法律援助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公共法律服务包括以“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为主要对象的法律援助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落实政府责任,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增强法律援助保障能力,保证服务对象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法律援助体系的健全与发展,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必需品,将极大缩短法律服务提供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法律援助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任务

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建立省(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络服务模式,不断扩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覆盖面,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标准,使法律援助覆盖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体。加强法律援助,推进参与申诉案件代理,健全法律援助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结合适时调整法律援助补贴标准,完善经费保障制度。
二、国内外法律援助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发展模式

(一)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

“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是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英国一直积极探索建立全面一体化法律服务方式,通过集中提供各项法律服务、社会服务,使当事人能够在同一地点获得所需的服务,以消除转介疲劳①。由英国法律服务委员会设立的社区法律咨询中心,旨在为当事人提供初步诊断和信息,直到咨询、帮助和法庭代理在内的一系列服务,而法律援助正是这种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大多数州设立了司法服务共同体(Access to justice communities)在全州范围内提供综合一体化法律服务。该项机制正是在法律援助改革基础上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的创新思考结果。加拿大在法律服务实施上,最具创新意义的重要发展是努力建立由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跨专业团队,协助当事人解决其面临的相互关联的法律问题。所以,上述三个发达国家在公共法律服务方面的建设和创新都源于法律援助服务领域的拓展和综合性、一体化施援服务的发展。

(二)国内主要公共法律服务模式

国内公共法律服务模式主要有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和转变政府职能为特色的深圳福田模式;以健全完善法律服务网络、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同城化待遇为特色的江苏太仓模式;以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多方机构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上海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模式。全国最早积极实践的杭州模式,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圈,推出“一站式”便民服务,多平台免费法律咨询、全过程规范法律援助、重点管控案件承办环节、“无盲点”实施质量监管等举措。
三、法律援助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我国法律援助现状

近年来,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蓬勃发展,法律援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在服务群众方面,法律援助坚持把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补充事项范围,20个省份将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低收入或者低保标准的2倍,进一步降低了法律援助门槛。近5年来,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约650万件,受援人约达700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超过3650万人次。在制度改革方面,法律援助的立法进程在加快,全国接近30余个省市制定了地方性法律援助法规或规章,建立了法律援助管理机构。在组织设置上,新设立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已被司法部明确为重新组建后的司法部四大职能部门之一,它包括原来的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管理职能,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架。

(二)法律援助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1.静态的经济困难标准不足

目前的经济困难标准说明存在着一个购买市场法律服务有困难但又不符合当今法律援助条件的低收入人群的法律服务需求与可提供的法律服务之间的差距。

2.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缺乏科学认定标准和法律依据

自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创建二十多年来,法律援助质量标准原则性的规定因为缺少细化的规则而难以操作,法律援助机构也失去了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石。

3.法律援助保障能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各地经济差异较大势必导致各地法律援助范围办案质量千差万别,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法律援助发展的瓶颈。地方法律援助机构对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认识不够到位,网络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不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等问题。


四、法律援助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一要建立动态的、与社会诚信体系衔接法律援助困难标准,注重在立法上扩大民生领域法律援助覆盖面;二要发挥法律援助在人权司法保障中的作用,推进积极参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确保被告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三要以需求为导向,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法律援助“全业务”进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增强法律服务供给能力。

(二)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机制

法律援助作为社会管理性服务,应当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实施购买服务②。完善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审查、指派等工作机制,优化办案流程,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和法律援助服务标准。综合运用内部监督制度和改进完善同行质量评估制度、特邀社会监督员等外部监督制度。

(三)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满意率和首选率

完善法律援助队伍建设,优化法律援助队伍结构,加强交流培训,提高专业领域法律援助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建立領导干部公共法律服务接待和直面群众、直接听取批评意见制度,将各种渠道收集到的群众批评意见进行分析汇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满意率。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提高影响力,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为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法律援助制度本质属性与公共法律服务特有的公益性相吻合,是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要强化法律援助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以群众实际法律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为群众提供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的法律服务,以促进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 注     释 ]

①转介疲劳,是指在转介过程中,寻求法律帮助的人会感到筋疲力尽,他们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见到法律咨询人员.

②2014年12月15日财政部、民政部、工商总局联合下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 参 考 文 献 ]

[1]刘振宇.在全国法律援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法律援助,2019(1):5.

[2]贾午光.法律援助制度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

[3]马清明.完善法律援助机构工作机制的思考[J].中国司法,2016(2).

作者:刘娜

社会主义法律服务思考论文 篇3:

基层法律工作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摘要】我国基层法律队伍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基层法律队伍的构建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基层法律工作者的特点研究,来探讨怎样培养中国基层法律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基层法律 服务 现状 对策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很多基层法律服务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我国基层法律队伍现状

1.基层法律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我们的法律服务基层性虽然定位明确,但是从事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调查,在基层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中法学科班出生的比例很低,多半来自街道村组干部、退伍士兵,有的甚至是初、高中毕业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了;同时他们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不懂业务、缺乏管理经验、也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

2.法律服务目的性不清楚。很大一批基层法律工作人做事表面化,处理人民反应的问题不到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导致经常出现反复现象,从而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还有的人理解片面,只把问题简单化,光是从现象入手,忽视事情的本质内涵,从而导致公民的维权不彻底;最严重的是有些基层法律人员人浮于事,对这份工作认识模糊,通俗点说就是认钱不认人,认人不认理,导致司法服务过程中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因而导致维权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

3.法律服务者服务性观念淡薄。法律服务人员虽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但其从事的是关乎公民利益的,平复公民心理伤害的一种神圣工作。但是现实中,一些法律服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全心全意忠诚人民的奉献精神淡薄,形成了闷在科室不愿办事,遇到困难不敢主动办,坐在办公室等事办的消极怠工心态问题。更有甚者,在少数中产生了不愿去基层,不愿进社区,更不愿下农村的客观事实。这就造成了在广大的农村,这样一个需要基层法律服务需求最大的地方,恰恰是其人员最缺失的地方。

4.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不规范。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以后,属于自律性管理单位,司法行政机关对其内部管理权限削弱,致内部管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学习流于形式,思想作风不踏实;制度执行不力,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内部监督不到位,投诉等问题难以根除;收费不入帐、收费不办案、办案乱收费的问题时有发生;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等内部管理问题。法律服务竞争无序。

5.法律服务实用性不强。当前社会日新月异,改革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必须适应形势,更新观念。同时,要积极关注社会新现象、新法律问题,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特别是对于国家有关机关、部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要及时学习,反复深入学习理解,从而客观有效地运用于司法实践中,满足人们的新需要。

二、基层法律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1.公民法律服务要求高变高。首先,现在的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城市化建设,农村也相应地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公民在千头万绪的社会生活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普遍增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普遍增多,体现出偶发事故频率高的特点;二是市场经济中,公民在财产利益、权利利益等诸多方面受到侵犯,威胁,迫切要求得到司法公正。尤其是法律意识在乡村逐渐普及的今天,迫切要求“接近正义”(access to justice )如果此时法律服务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出现法律服务供不应求,不能满足公民对法律服务高质量的要求。

2.社会转型时期,解决公民法律问题难。一是转型时期,基层矛盾集中爆发,尤其是涉及居民利益头绪繁多,面对部门多,切实解决问题难;二是涉事人员素质偏低,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居多,胡搅蛮缠,不达到诉求目的不罢休,导致了法律工作疏导困难;三是对于一些老大难问题,虽然想尽办法,费劲了口舌,即使依照法理和政策合理解决了,仍然会出现反复现象,留下的后遗症问题很难解决。

3.公民维权意识增强。中国实行依法治国,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公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逐渐增强。即在法制社会的背景下,公民的观念更新了,在实际生活中明白了法律的道理。也知道请法律工作者为他们服务,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并坚定了他们运用法律维权的决心。

4.基层法律服务的相对落后性。作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无论是单位和个人都跟时代的发展进程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正常现象。所以会造成公民阶段纠纷的愿望得不到及时满足从而导致冲突。怎么解决这个冲突呢?形式上必须拓展补充法律队伍,尽量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内容上,必须加快法律队伍的知识培训,夯实他们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必须注重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培训,不断地予以充电,以期实现法律思维与法律知识的更新。

三、基层法律工作的对策及思考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针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应该遵循“严把入口,加强培训,严格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逐步形成基层法律队伍的长效机制和良性循环。一是严把进人关,逢进必考,提高队伍的基本素质。鉴于目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建议司法部尽快出台对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招录制度,定期组织资格考试,以解决基层法律工作者长期以来“只出不进,人员断档”的问题,补充和稳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定期邀请法官、专家、知名律师针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需求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三是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纪律的教育和管理。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市场。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健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制度,加强基层法律工作人员的管理。根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司法行政部门加强管理;明确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者)的权利义务;确立正常的资格考试、考核制度;确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明确罚则和法律责任。同时,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考评机制,细化考评规则,优化考核方案,硬化考核措施。

3.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保障,多方协调求发展。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社会保障工作,对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给予适度扶持。对于部分自收困难、自支不足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提供适度政策、资金扶持,确保其正常运转,以保证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司法行政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使保障基层法律工作者权益的政策兑现,维护、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有的利益;要把好关口,对于不缴纳社会保障经费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坚决不予注册,并且向社会公布。各基层法律服务所要保证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金的缴纳,从而解除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工作热情,稳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促进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加强法律援助硬件建设,将法律援助工作打造成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法治进社区”活动,增强广大居民学法用法意识,促进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法治进社区”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普法工作与社区中新工作的有机结合,二是普法工作与“平安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加强法制宣传橱窗、法律图书角等普法阵地建设,在预防社区违法犯罪、化解民间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宣传法律,促进社区法制建设;三是普法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倡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在这宣传过程中形式可以多样灵活,可以通过广播、网络等宣传对象可以扩大到学校、机关、街道、村组。

5.加强法律服务领域拓展,为基层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一是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园区活动。随着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不断深入,针对引资后新建企业对法律服务迫切需求,法律服务工作应及时向园区延伸。二是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法律服务需求,特别是帮助农民工追讨欠薪、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需求,及时有效地组织法律工作者跟进服务。

作者:赵敏

上一篇: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管理论文下一篇:阅读信息技术环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