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28

摘要: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村落。影响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既有政策因素,又有意识偏差,应充分发挥“村官”、村民在建设村落体育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农村体育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篇1: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

摘    要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当中,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将从新农村的概况、新农村的建设、体育文化的概况以及农村与体育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新农村与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在了解新农村的概况以及体育文化的概况之后,才能够从多方面理清新农村与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在建设新农村时构建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措施及重要性。

关键词  新农村  体育文化  社会发展

一、新农村的概况

随着国家的富强和繁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已经一洗过去的面貌,迎来了“新农村时代”。新农村包含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项缺一不可,正好符合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新农村”的范畴,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一)新农村的内涵

新农村包含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要素。新房舍是指如今的农村房屋已不再是以前的泥土房,而是精修砖房。新设施则是指现在的农村实行城镇化建设,一些基础设施逐步进入农村,大部分设施得到更新与升级。新环境则是与新设施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农村的环境不再是一套房一片土,而是房屋与房屋相连,土地与土地相连,不断城镇化,环境与传统农村环境大不相同。新农民则是指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而是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有能力发展自己的副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新风尚则是指农民不再是受到偏见的职业,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社会新风尚的建设。

(二)新农村的特征

新农村的特别之处在于“新”,“新”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在经济方面,新农村的经济是以农产品经济为支撑,如今的农产品经济已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的比较,完善农产品的产量以及农业科技水平都有所提高。因此,农民依靠着较高产量的农产品带来的收入过上了温饱及其水平以上的生活。在政治上,紧跟党的领导,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基层自治管理效果较好,农民生活品质有了更好的保障。在文化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思想素质也得到提高,农民不再是文化欠缺的代表。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处得更加和谐。

二、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的建设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经济上,社会对新农村建设大力扶持。在政治上,社会有许多优惠政策向新农村倾斜。在文化上,不仅注重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而且也非常注重体育文化氛围的渲染。本文从社会层面和农村本身两个方面浅谈新农村的建设。

(一)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新农村的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成分,社会要给予新农村建设足够的重视。在政策、经济、文化方面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在政策方面,社会要充分考虑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给予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新农村多元化快速发展。在经济方面,社会要给予新农村建设充分的帮助,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效率,使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当中处于有利位置。在文化方面,社会不能够忽略新农村的文化氛围建设,而是要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得在增长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精神财富的建设。所以在社会层面,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帮助是多方多面的。

(二)农村本身

从农村本身层面来说,社会是一个整体,不仅城镇要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要尽快提高。农村水平尽快提高发展,成为新农村,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农村本身来说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使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加适合新时代农民的生活。如今的网络信息科技发达,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接受了专业技能文化教育的新农民。如果一个地区的主体知识水平上升,那么当地人民生活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文明,同时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会更加迅速,最终达到一个高水平的生活状态。

三、体育文化概况

随着国家的富强与和谐,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身体素质也逐渐被重视。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当今时代,人们的身体素质是大众所关注的事物中的重中之重。身体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工作的完成程度,与社会发展直接挂钩,这就使得人们对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一)体育文化内涵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由重视温饱逐渐转移到了重视身体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直接相关的就是体育,近几年我国的体育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简单的健身器材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如小区楼下、公园,还有城镇的街道旁等等。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这种体育文化不仅在城市发展迅速,也逐渐延伸了到了乡村。在乡村劳作的农民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劳作,还有在闲暇时光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跑步或使用健身基础设施来健身。新农村的农民在日常聊天时不再仅仅是谈论庄稼和劳作,还会一起讨论如何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好,更加强壮。俗话说:“身体素质是强国之本。”只有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民都重视体育,增强身体素质,才会给我国的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二)體育文化建设

前文已经提到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如今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在素质教育当中,德、智、体、美、劳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其中体育教育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体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做好体育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从根本上保证国民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体育文化建设包含物质建设以及思想建设。在物质建设方面,体育文化建设需要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度。例如,在基础设施、体育馆、展览馆等方面的建设,以让大众沉浸在体育文化氛围当中,如此才能使民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体育文化的奇妙,从内心接受体育文化,并主动发展体育文化。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在社会上推行体育文化建设就已经成功迈出了一大步。从思想建设方面来说,要将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传达给民众,让大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内驱力是行动的最大的动力,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并宣传体育文化,才是建设体育文化最优质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四、农村与体育文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了新农村建设。我国在建设新农村时不仅在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也非常注重体育文化的建设。建设新农村不能够片面化,而要追求全面發展。这其中就包含了在新农村发展体育文化等策略。这里从农村体育文化内涵和建设两个方面来探讨农村与体育文化。

(一)农村体育文化内涵

农村体育文化在于要给农民树立体育锻炼不可或缺的观念。从传统来说,农村没有可供锻炼的体育基础设施,再加上通常在农忙时节农民早出晚归,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时候的农民将体育和劳作混为一谈,认为劳作当中所做出的动作就是体育锻炼,忽视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加强身体素质的本质。实际上农民在劳作时所做出的动作是超出身体负荷的,从长远来看,长时间的高强度的劳作不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反而会给关节、腰肌、颈椎、肩部等部位造成负担,不符合人体正常的生长规律。在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下,体育文化大力发展,给农民普及什么是体育,体育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让农民知道体育是帮助身体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使身体的各个部位抗压能力提高的好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劳作的效率,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身体健康,从而彻底将劳作等于体育锻炼这种错误思维从农民的观念中拔去。从传统来看,在农闲时农民大多悠闲在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并没有锻炼身体的想法。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让农民知道体育锻炼是一个持久、漫长的过程,每一天都不可以松懈,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农民可以在农闲时约上好友一起晨跑、晚跑或者科学规律使用健身基础设施来增强抵抗力,不断地锻炼自身的身体抗压能力。在将农民认为劳作等于体育锻炼的观念被拔除后,还要改变农民对于体育锻炼间断性的习惯,要让他们知道体育锻炼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还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二)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在给广大新农村的农民普及了何为农村体育文化之后,就要着手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做出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在社会层面,社会可以筹资,然后在农村建设大量的健身基础设施以及开设农民活动中心,给农民提供一个健身的好去处,这是农民真正接触体育的基础。只有社会给农民接触体育的机会,农民才可以真正迈出体育文化建设的第一步。除了社会筹资这个方法外,社会还可以在农村投放大量的体育文化宣传视频、宣讲会、传单资料等等,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并接受,甚至走上体育文化建设这条道路。社会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体育比赛、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使体育文化逐步渗透到新农村农民的生活当中,使他们将体育锻炼列为劳作之后的又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将体育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以从观念上、根本上使农民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农民自身层面,当农民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有益性,就会从根本上将体育锻炼纳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就会使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关的各种活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要农民将体育文化建设放在心上,落实体育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实际政策,就会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太山.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01):35-38.

[2]洪丽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的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0,14(01):52-56.

[3]郑艳芳,洪卫星,张巧莉.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9,8(04):118-121.

[4]尚志强.论体育文化传播对发展新农村体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4):25-26.

[5]张立元.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许昌学院学报,2007(02):79-81.

[6]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4-18.

★课题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盐城市政府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研究课题《广场舞对盐城市农村人群适应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1SKB65。

作者:肖宏亮 肖丽

新农村体育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篇2: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要: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村落。影响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既有政策因素,又有意识偏差,应充分发挥“村官”、村民在建设村落体育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依托高校对“村官”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是实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目标的开创性措施,是彻底解决“体育文化下乡进村扎不了根”的新尝试、新举措,是村落体育文化建设成为实现新农村体育文化新跨越、新发展的抓手。

关键词:体育文化;新农村;路径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保障,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亿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农村乡土体育热呈持续升温之势,农村体育文化的繁荣彰显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民,为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体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体育文化是指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体育文化既要体现出自觉与和谐,又要体现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因为自觉是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和谐是发展的外部环境与保证,体育文化只有具备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才有生命力,才会世代相传。新时期体育文化不仅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一目标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创造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政策保障。为了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服务,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开展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和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削弱城乡二元结构的消极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需求,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更在村落,重点和难点也在村落,没有农民体育的小康,就没有国民体育的小康,没有农村体育文化的转变与发展,就没有村落体育文化的繁荣与昌盛,我国就不可能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腾飞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农村体育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9亿农民身心健康的大事,主要特点是:活动形式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村落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村落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性质和主要特征,也具有体育活动的特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要实现新跨越、新发展,工作重心必须由城镇下移至村落,因为村落是广大农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聚居地和主要的生活空间,因此,农村体育的根基在村落,没有村落体育就没有农村体育,没有村落体育文化也就谈不上发展农村体育文化。

现行体育政策不能满足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需求。

第一,以竞技体育、城市体育为主的中国体育政策与日益高涨的村民体育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30年,随着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富裕起来的村民迫切需要体育服务。农村需要体育,村落需要用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来调节丰富村民生活,需要用健康活泼的体育文化来充实村民的余暇时间。虽然近段时间国家加大了调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力度,但长期形成的习惯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干扰群众体育的开展。一些人认为:当今中国的体育不需要农村,甚至视农村为发展体育的包袱。试问,当一半以上的人口处在体育发展的视野之外,却自我陶醉于“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美称,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是以乡镇为重点,集中有限的体育财力、物力优先建设城市周边的乡镇,实现“以城带乡镇,以乡镇辐射村落”的发展思路。当初并不为过,但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仍然抱着老观念、老办法不放,则难以实现农村体育的新发展。何况乡镇体育的拉动与辐射效应从目前看并不明显,因为城市、乡镇和村落无论是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迥然相异,居民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适应城市、乡镇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一定适应村落,村民也不一定接受,之间难以形成互动,大大降低了预期中乡镇体育的拉动和辐射效应。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若改为以乡镇为重点,以村落为主体,工作重心由乡镇下移至村落,让最基层的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体育的基本服务和乐趣,新农村体育才可能落到实处。

第三,农村体育组织机构薄弱,人才缺乏。中国是农业大国,9亿农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可是目前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中管理体育的部门很少,甚至没有,即便有,也多挂靠在文化、教育或卫生部门,且负责农村体育工作的多为兼职人员,缺乏体育专业知识,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更少,难以指导农村体育向深度、广度发展。调查显示:部分接受调查的乡镇中84.3%没有体育指导站、体协或体育俱乐部,89%没有专门负责农村体育的管理人员,近5年没有组织过乡镇体育活动的占91.3%。

第四,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截至2003年底我国拥有符合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乡镇村仅占8.18%,并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体育基础设施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农村体育的整体发展与推进。调查资料显示:部分接受调查的乡

镇中,除了校园有简陋的体育设施外,96.8%的农村没有农民的专职运动场所,仍然以田间地头、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为主要的运动场所,93.55%的农民没有体育运动器材,想运动也无用武之地。

现阶段农村体育意识的偏差制约着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推向深入。

第一,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人才培养及管理。建设必要的体育设施是开展村落体育的前提,有了这些基本的体育设施,村落体育才能得以开展,建设村落体育文化才有可能。一没物,二没钱,三没人,四缺管理,何从谈起建设与发展?个别体育能人自发地独撑村落体育的局面必须得到根本改观。对于村落来讲首先应从“村官”做起,组织他们参加村落体育文化活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做好“2010年篮球场等基本体育设施要覆盖河南省内3/5的村落,5年内河南省内村委会要配备1名大学生”。转化村民的体育意识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促使村落体育文化软硬件建设协调、快速发展。用绿色体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农民体育意识淡漠,延缓了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进度。由于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几千年农耕文化思想的影响,多数农民都以为生产劳动能够代替体育锻炼,没有必要从事劳动之外的体育锻炼,甚至认为锻炼会影响劳动。没有认识到体育对均衡发展身体、调节情绪、消除疲劳、磨练意志、增加感情交流的重要意义,又加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导致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模糊,参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体育意识淡漠,增加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推广难度。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农民中40.2%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32.7%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37%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情况令人担忧。

第三,村落体育文化的区域特点与“同住地球村”的理念不适应。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开放的“一体化”时代,各国、各民族间互通有无、增进交流、共同享受、共同发展是历史潮流。在挖掘、整理、培育村落体育文化时,还要注意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把既具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各式各样的新农村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为世人共享,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通过宣传品牌村落体育文化,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拉动村落经济,促进村落各项事业发展。河南郑州登封少林寺的“少林武术文化”、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文化”的普及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针对目前农村体育和村落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第一,转变观念,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实践创新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村官”。创新教育就是从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带助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的教育。转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开展“学科交叉教育”,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在重视“村官”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的知识特点改革优化体育教学形式与内容,增加体育经营管理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等教学内容,把专业知识与体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农村体育工作意识”,增加运动项目欣赏、体育赛事组织、体育规则裁判法等的教学比例,做好学生体育社团工作,提高学生“农村体育工作能力”,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村官”,实现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二,用先进的体育理念武装“村官”,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倡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村官”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受到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思想根深蒂固,普遍不看好体育,多数同学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运动场上竞争的表层意义中,没有领悟体育的深层意义,自觉体育意识不强,体育技能低下。当今社会,体育已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追求健康的身心,享受富足的生活渐成人们的理念。因此,体育文化教育要在“村官”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相应位置,通过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与文化培育,使即将走出校门的“村官”大学生们拥有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进取、公平竞争的生活态度和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生活理念,成为认识体育、热爱体育、传播体育的现代公民。

第三,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指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者。“村官”对体育的好恶态度将会影响着村落体育活动的发展,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偏爱也会决定着村落体育的具体内容,只有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带动,发展村落体育才能得到保证,村落体育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开展起来。“村官”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

第四,用健康的身体搭载渊博的知识,“村官”应成为体育文化的践行者和示范者。由于受居住环境、生活空间所限,多数村民信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注重实效”的人生哲学,不见好的结果,不管是谁说得天花乱坠,村民也大都不认可,这也是农村工作要突出示范效应的缘由之一。接受过高等教育见过外面世界的“村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村民的示范效应和潜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可低估,“村官”所展现出渊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互助、亲民爱民等良好的形象和工作作风有助于改变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推进村落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家园好了,那么家园中的每位成员都是受益者和享受者,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就比较容易。

作者:石 冰

新农村体育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系统的工程。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领域的一项内容,对于推动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展民俗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从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社会作用及其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俗体育;策略;展望

文献标志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并强调“符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体育则是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展民俗体育文化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

一、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 民俗体育之概念

民俗体育是体育运动与民间风俗的结合,它既能反映民俗习惯,又能使普通百姓的身心得到锻炼。民俗和体育,二者是相互交织的。换言之,民俗叫蕴涵体育,体育中包含民俗。我国学界对民俗体育概念的探讨大同小异。余万予先生认为:“(民俗体育)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赖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同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定义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我围台湾地区对民俗体育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认识。蔡宗信先生认为,民俗体育是一个民族在其居住的地方慢慢共同创造形成传统,而延续下来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习惯。樊正治先生则认为,凡属中华民族固有的人体活动,用于祭祀、庆生、教育、养生、医疗、休闲活动等并借以达成人体健康,促进团结意识,发挥精神力量的教育目标,都可以称之为民俗体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体育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笔者认为,民俗体育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普通民众所创造、运用和传承,依附于一定的民俗习惯,并且具有多元化文化內涵的体力活动形式。其含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民俗体育与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与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第二,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般与特定的民族个性相联系;第三,民俗体育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创造,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第四,民俗体育是那些民间体力运动中约定俗成的体育活动形式。

2 民俗体育之特点

民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反映民族或地域的特点。民俗体育是由民俗文化所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首先,从不同民俗体育项目来说,民俗体育具有娱乐、承载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认同感的功能。文化团块性、继承与变异性、区域性、表演的趣味性、民间的规约性、广泛的普及性,是民俗体育的主要特点。其次,民俗体育具有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前者指民俗体育的内在属性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如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等内部特征;后者指民俗体育在时间、空间以及发展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实用性等。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民俗体育的整体特征。最后,民俗体育项口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竞技性,但从其起源、运动的目的、活动方法以及运动后取得的效果来看,民俗体育是不同于竞技体育的。民俗体育源于民众生活,并被普通民众运用、继承并发扬光大。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居民,由于生活习惯、地域、气候、饮食、信仰、传统文化等的不同,其所从事的民俗体育活动也存在差异。总之,民俗体育除了具有广义体育的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等特点,还有民族传统性、历史延续性、形式多样性、地域性、宗教性、简单易行性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

二、民俗体育文化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作用

体育文化建设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最重要的基层文化建设。民俗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地方文化内质,它与农民生活的各方面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型文化形态,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1 开展民俗体育能促进全民健身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大众的体育健身活动形式,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而又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心理及风俗等文化特征。”民俗体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人保持心情舒畅,使身体得到了锻炼,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某些病患者的恢复,其实,这也就是提高了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第二,民俗体育的开展有利于村民休闲生活方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第三,民俗体育以其天然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促使普通民众热爱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进而有效地发挥其教化功能。

2 民俗体育文化可以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在我国,一些热门的体育项目也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并且有许多从业人员,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体育产业的重心在城市,农村的民俗体育产业的贡献微乎其微。农村是我们民俗体育文化的发源地和根据地,数亿的农民都生活在农村那块土地上,农村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发展民俗体育产业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可以使人们過上富裕的生活。民俗体育活动举办的過程同时也是体育产品消费的過程,发展民俗体育,扩大体育产品消费群体,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政府与民众共同促进民俗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 民俗体育的发展促进新农村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既有物质文明的属性,又有精神文明的属性,但主要是精神文明的属性。精神文明与体育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和外在的必然联系。两者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奋发向上、积极健康、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都有重要作用。所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需要民俗体育的支持。另外,提倡民俗体育不但可以使广大农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而且农村体育文化的丰富多彩改善了农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赛龙舟、扭秧歌等体育活动,在使农民享受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可以促进邻里间的交往,增进彼此情感,使人们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提升社会风气,抑制社会不良习惯,有利于新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4 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民众的感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生活缺乏多样性。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较为单调。俗话说:“农家生活三件事,干活睡觉看电视。”民俗体育活动可以使农民千篇一律、几乎机械式的劳作和平淡如水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够使农民身心得到满足。“秧歌”“旱船”“龙舟”“龙灯”“花棍”“高跷”“鱼舞”“登高”等,是普遍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逢年過节,各家男女老少大家穿戴整齐,几乎倾巢而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因为体育节目的丰富而兴高采烈。表演者因为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而兴奋不已,观众则被民俗节目的新奇所吸引,身体锻炼和审美需求获得了满足。许久以来,由平淡、单调的生活所造成的心情压抑得到了释放,畅笑开怀,激情进发。民俗体育在传统节日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平静的乡村因为节日而热闹非凡。

三、目前制约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文化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体育健身的意识也逐渐提高,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初具规模。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单调、体育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农村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匮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前景渺茫,制约了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民俗体育的认识有偏差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城乡差距还很大,这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风俗习惯与城市居民有较大差异。民俗体育虽然大多起源于生产劳动第一线,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并不了解民俗体育的历史渊源,对民俗体育的内在价值认识不清。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部分农民甚至认为“体育是有钱人的事”,“无病即是健康”,“干活即是体育”。这样一些狭窄的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型农民。目前,这种现状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不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 民俗体育活动较少,体育锻炼项目单调

观赏性和趣味性是民俗体育项目的重要特征,而趣味性和观赏性要通過比赛和表演表现出来。举办民俗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项目,不仅可以给群众提供体验体育、亲身参与的机会,而且还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我国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地区差异较大,一些农民很少参与有组织的民俗体育活动,其锻炼项目普遍较单一。广大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欠缺,限制了民俗體育项目的传承和开展。基层干部对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体制的建立,导致农村民俗体育健身活动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展,非常有限的农村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3 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瓶颈

资金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保障。农村体育经费不足一直是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没有一定资金的支持,组织一项民俗体育活动或表演是十分困难的。例如,从宣传发动、前期筹备、正式进行,到总结表彰,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资金的不足使得民俗体育竞赛活动不能广泛开展,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的人数也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农民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瓶颈。

4 设施匮乏,无法满足体育运动活动的需要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农村体育开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村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0万,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且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城乡体育资源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一调查报告虽然是十年以前的,但它反映的基本现状至今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目前,农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仍以自家庭院、地头空地、公路和街道为主。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匮乏,给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体育爱好者的积极性与活动参与人数。

5 体育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体育的政府管理部门主要是乡镇政府文化站。虽然文化站配有负责全乡镇文体管理人员,但由于资金、管理等因素,这些文化站在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方面严重缺位。而且,我国几乎没有村一级的体育管理机构,很少有经過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人才,更没有专职负责体育工作的人员。因此,一些国家的体育政策、法规等很难延伸到广大的农民当中,对农民体育实际需求也不了解,致使农民体育意识淡薄,体育科学和健身指导知识缺乏。长此以往,农村体育就形成了一种无人管理的状况。虽然新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四、新农村建设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1 强化各级政府职能,完善体育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尤其是体育局或体育委员会,要高度重视民俗体育活动,不仅要懂得民俗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地位,还要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组织,其实,这也是保护体育文化。同时,加强县级及以上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应当经常对乡镇农村的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体育资源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协助或要求乡镇或村定期或非定期地组办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类项目的表演和比赛,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从随意、自发逐渐過渡到有计划、有制度、有组织的活动,使民俗体育真正走向经常化、生活化,在全民健身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改变农民体育意识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媒体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同样也离不开媒体。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可以通過互联网和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宣传媒介,以及举办讲座、设立体育咨询室等方式加以宣传。政府也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同时,我们更应该从农民的心理感受出发,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的体育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运动”的新型健康观、健身观。

3 充分利用、挖掘农村现有民俗体育文化

广大农村地区是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体育文化、体育项目是与自然环境、物质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的。另外,农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高于城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因此,充分挖掘农村的民俗体育项目是可能的。在条件比较成熟时,可以结合地区、民族民俗文化特点,举办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体育文化节,弘扬和发展地方民俗体育项目,使民俗体育及体育经济的开发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地区的经济特点相结合。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民俗体育是有待挖掘的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把挖掘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俗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农民开展民俗体育活动。

4 立足农村实际,走民俗体育产业化道路

由于民俗体育文化形式较多,地域条件相差很大,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必须从各自实际出发,立足当地环境和资源条件,选准符合自己特色的道路,确保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看待民俗体育产业在新农村的发展,结合农民、农村的实际状况,加大农村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修建一些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并且免费对公众开放。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不但给当地带来社会效益,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抵挡世界体育文化的同质化发展,有利于保持民俗体育的多样化。

当前,许多民俗文化项目已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变的心理需要,已被游客普遍接受,并成为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內容。民俗的产业化又能够为民俗体育的开发和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能够为农民创造经济收入,进而促进新农村的发展。民俗体育文化在吸收各地特色体育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双赢”。

5 将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学校,借助教育平台传播民俗体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的场所。作为传承民俗体育的一个有效载体,学校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重任。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它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更适合在露天开展。民俗体育项目进学校、进课堂,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为此,学校应大力借助体育教学设施这一有效的平台,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民俗体育如何融入学校的体育课程或者学生的业余活动。首先,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向学生传授民俗体育文化知识、基本动作技术和技能,同时将学生民俗体育的学习提高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的高度来认识,营造一个争做民俗文化传承人,民俗体育后继有人的良好氛围;其次,通過高校、科研院所培养民俗体育方面的师资、科研人员,指导有关人员开展民俗体育项目;最后,研究人员应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6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民俗体育

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不同地区的农民健身活动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同时,我国五千多年灿烂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众多民族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风俗习惯,都各具地方特色。比如,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为开展舞狮(北狮)、滑冰、滑雪等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而南方气候温和,江河众多,其民俗体育主要有游泳、潜水、龙舟、舞狮(南狮)、空竹等;西部地区拥有高原、山川、盆地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一些攀爬活动、舞狮、舞龙、腰鼓等活动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点,比较普及。所以,民俗体育活动应与当地农民所处的地域、气候、地方特色相结合,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逐步发展,这样才能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质。

作者:林宇

上一篇:科学研究所青年科研管理论文下一篇:老年外科急腹症治疗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