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26

摘要:新媒体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各高校应重视新媒体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可以使他们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引领下,更勇敢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为国家、为人民而努力奋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 篇1: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能量”作用初探

摘要: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肩负起宣传、鼓舞、引领的重任,努力传播人类发展的美好事物与正确观点,重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同时,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和监管,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新媒体能够真正发挥“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正能量

作者简介:孙飞飞(1987-),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上海 201399)

信息时代条件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新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经由新媒体中介的传播活动具有开放、多元、瞬时、互动、无障碍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它已然成为大学生在网络世界表达意见、建立认同、塑造行为的工具。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语境下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何有效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作用,使它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索的重要议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1.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迅速的阶段,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正确的和谬误的价值观念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共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多角度、多层次、多取向、多程度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总体状况。加之大学生个体的社会经济背景各异,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参差,因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可谓千差万别。既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也不乏相当数量的拜金主义、享乐至上、冷漠无情、理想缺失和私欲膨胀等消极现象,甚至出现为一己之私而不惜践踏法律,严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极端负面案例。

但鉴于大学生心智还未成熟,价值观还未定型,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教育,使他们坚定信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辅导员如果能够抓住契机,有效应用教育资源和平台,就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2.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体系中实现的一种媒体形态,例如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网络等。最近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一是社交功能进一步强化。二是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功能提升明显。三是新媒体的商务应用发展迅猛。四是新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稳步拓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和娱乐平台。[1]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盛行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20世纪末,新媒体被有意识地用于国家间政治文化渗透的工具,并作为全新的政治传播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崛起。[2]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西方价值观尤其影响了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大学生群体,使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日益动摇。其次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和网络世界的道德虚无主义。另外,过度的娱乐化方式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例如通过网络渲染畸形的消费观、精神世界内容低俗化等。

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引发一场社会变革。作为一把双刃剑,必须辩证地看待新媒体的存在,并且合理地应用新媒体,使它能够更好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载体。

3.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好声音的意义

全球兴起的互联网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数字广播、电影、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都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以互联网为例分析其特性,其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具有通讯功能,同时也具有广而播之的媒体功能;既有产业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辅导员要占领网络阵地。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曾经提出了风靡全球的“软实力”概念。2004年,他将“软实力”进一步描述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是一种令其他国家以美国为追随的榜样,“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发的水平”的一种力量。奈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代表着其他国家所期望信奉的价值观念”,它的“领导(世界)潮流的成本就会降低”。[4]因此,为了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合理利用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能量是当务之急。

具体来说,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空、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信息传播即时、开放,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的跨越。[5]辅导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展开即时的沟通与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新的思路。

二、凝聚新媒体正能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重视新媒体舆论引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为社会主义的前进指明了道路。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树立坚定信念。其中,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引导已是大势所趋。

首先,通过新媒体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培养爱国意识。新媒体能够提供海量、及时的信息。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机等其他平台有效接受各种时事信息,及时掌握国家路线方针。

其次,通过新媒体提高大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培养政治情怀。交互性是新媒体的另一个特点。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在线交流平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可以献计献策,一方面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可以及时进行疏导。

2.利用新媒体寻找时代榜样,弘扬榜样力量

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寻找时代榜样,弘扬榜样的力量。

第一,利用新媒体寻找大学生心目中的同辈榜样。以大学生年度人物为例,首先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平台,让大学生选出心目中的年度人物。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和责任。以清华大学双胞胎姐妹马冬晗和马冬昕为例,她们的事例曾一度轰动大学生群体,和她们有关的故事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被广泛传播,在大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和极高的口碑。大学生们通过网络自觉转播和分享有关她们的生动事迹,学习她们刻苦求实、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并以她们为榜样。

第二,新媒体的出现能够进一步挖掘各种“小人物”,发挥“小人物”的时代精神。“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抗震救灾的消防战士、台风暴雨中的交警和普通市民、奥运会与世博会中的可爱志愿者等等,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们以自己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内心抒写着一部部宏伟的史诗。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学习时代榜样的精神,使自己意气奋发,倍受鼓舞。

3.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的一种实力,它强调大众文化对于各国人民的影响。《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强调以柔克刚、以柔克坚、以说服战胜武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这里的“柔”就涵盖了“软实力”的意思。[6]如果说过去的“软实力”只是“硬实力”的一种补充和辅助,那么当今的“软实力”更注重国家政治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吸引和影响,这其中,新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提升民族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认同和政治追求,逐渐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具体来说,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传播具有思想性和导向性的内容。以北京大学为例,它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下设马克思主义研究、列宁主义研究等十多个分网,另外还有与各地的研究基地相连接的网页,可以让大学生随时了解各地的研究进展。[7]除此之外,高校易班、论坛等也是大学生日常活跃的场所。以高校易班为例,在十八大召开期间,上海电力学院易班上掀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寄语十八大”、“微言大义话精神”等活动为大学生们抒发感受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使大学生们也能够积极参政议政。

三、机遇与挑战:加强新媒体建设和监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1.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

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要抓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在思想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新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依托校园网建立党建和团建网站,通过红色网站的建设,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他们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使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反过来进一步增强新媒体正能量的色彩,形成良性互动。

除此之外,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的另一个目的是要继承和重塑中华民族价值观。西方殖民者带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使人们被迫纳入了西方主导的近代化过程中,而人们传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坍塌。因此,要重塑中华民族价值观首先要通过新媒体占据教育阵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进社会和谐、遵守公民道德。

2.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主要是提高他们运用网络的能力以及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解读、批判和应用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他们理性地利用网络资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8]新媒体应该传递更多真善美的东西。媒体是党最重要的宣传阵地,是党的喉舌,因此要发挥好新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媒介素养的培养也要求受众能够合理地运用媒介,学会辨别信息,理性分析媒介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不要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新媒体正以其开放性、匿名性、参与性等特点让大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得到充分施展,尤其是微博、论坛等平台的设立使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畅所欲言。但网络的匿名性会使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不负责任地传播各种谣言,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定。

由此可见,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从某个角度而言,新媒体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法治和德治护航,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3.传递新媒体好声音,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也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通过新媒体的力量,既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又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好声音的传递。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新媒体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切实解决自身问题。以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为例,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及时把握国家方针,了解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能够在第一时间申请补助,尽可能不让一名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而退学。

第二,新媒体能够及时传递福音,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易班、微博等平台,大学生可以及时发出救助,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泛的特征,及时为大学生们送去温暖。

因此,要凝聚新媒体正能量,传递好声音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引导他们,更需要切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多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且呼唤更多的人献出爱心,以此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新媒体的正能量。

四、结语

新媒体的盛行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触角延伸到了网络世界。大学生们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工具就可以即时掌握信息、发表言论。这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高对新媒体的应用,凝聚正能量,传递好声音。通过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需要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将新媒体建设与传统媒体建设相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余源培.更好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N].文汇报,2012-10-31(5).

[2]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10.

[3]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194.

[4][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7.

[5]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120-131.

[6]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4.

[7]丁慧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研究,2010,(3):45-46.

[8]翁铁慧.立德树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18.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孙飞飞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摘要:新媒体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各高校应重视新媒体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可以使他们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引领下,更勇敢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为国家、为人民而努力奋斗。本文以泰安市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分析高速发展的新媒体对当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提出的问题,并找出答案,以期为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泰安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新媒体发展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以驻泰高校为例”成果,项目编号:2020skx102;泰安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YB-043;泰安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研究——以驻泰高校为例”成果,项目编号:18skx030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爱国主义是每个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情怀,在这种情怀的指引下,大学生会更有担当、更加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宣扬爱国主义的方式及形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无论在哪个时代,大学生的培养都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总基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人民,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1]。高校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基地,有义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断引领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在当前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无线网络和手机终端等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既为其带来了难度,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新媒体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所呈现的开放性和覆盖面广等特点能够帮助他们及时并全面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热点新闻。然而,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也具有多而复杂的特点,再加之其开放性,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冲击,从而左右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的形成,同时爱国情感的培养时间、过程等也会受到影响,还有最终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也无法进行具体的判定。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2]通过以上数据,新媒体的接受者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可见一斑。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新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互联网庞大复杂、处于虚拟环境,其中推送的信息也是泥沙俱下,而大学生无法做到精准排查和辨识信息,这使得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应对起来左支右绌,也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处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出现,教育形式逐渐丰富,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教师讲解以及板书展示的弊端,新媒体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视频、APP、群聊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而且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式、平台等进行学习、交流。所以说,在网络信息化的驱动下,高校教育找到了新思路,但是也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处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3]。

(三)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也更加容易接收到各种信息及观念。例如,随着信息网络化形式的扩张和渗透,西方媒体的言论以及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入大学生的视野,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观念的选择以及形成,同时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因缺乏政治素养、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从而进一步造成大学生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的危机局面,也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四)新媒体给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未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态势迅猛,这也为信息流通提供了便利,因此多元文化的信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西方的一些片面概念也趁机而入,如极端个人主义等,从而造成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迷茫、道德认识的错误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失等。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各国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相互碰撞,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技术的主力军,再加之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极有可能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出现思想上的偏移和价值观上的错误。尽管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在以各种形式开展,但是部分大学生仍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思想偏移,从而也就影响了教育效果[4]。

二、新媒体时代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运行现状,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笔者设计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查问卷》,并向泰安市的五所高等院校学生发放,采用了微信、QQ、邮件以及短信等问卷发放方式。本次调研共发放了980份调查问卷,收回9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51份,超过总问卷数的97%。同时,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问卷发放考虑到了性别和政治面貌的不同,具体如下:

第一,男女情況:男生286人,占30.07%;女生665人,占69.93%。

第二,政治面貌分布:群众155人,占16.30%;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103人,占10.83%;共青团员693人,占72.87%。

(一)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使用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各高校都在采用新媒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尝试从全方位参与大学生的新媒体生活。关于“所在高校运用哪些新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选)”的问题,调研显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QQ群都有运用(如图1所示)。

新媒体技术已被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微信、官方微博、QQ等社交软件在大学生当中应用范围较广,这些软件的使用方便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以及认知需求,而且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如手机软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

(二)各新媒体种类在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情况

各高校虽然已经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运用了新媒体平台,但调查显示在新媒体种类上还比较单一,因此,新媒体的运用在内容和种类上应该更丰富(如图2所示)。

(三)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平台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情况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关注外界信息的规模较大,且数量仍在持续增长中,社会新闻受关注程度最高,占82.64%;接着是娱乐新闻,占67.21%;然后是国内新闻,占65.24%;再者是国际新闻,占52.33%(如图3所示)。

结果还显示,女同学更喜欢浏览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分别占比80.92%和77.50%。男同学关注的最多的是社会新闻,占比64.71%;其次是国内新闻,占比60.59%(如图4所示)。

通过上图可明显发现,大学生对国家新闻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当今大学生基本能够做到主动了解国家、社会的发展动态,更进一步说明了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爱国认知的形成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然这也离不开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爱国情怀。

(四)利用新媒体了解党的重要会议内容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内容的数据情况不一。

其中,对于问题“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个明确( )个坚持”的回答,群众中有40.01%回答正确;有58.69%的中共党员正确回答了该问题;共青团员中有55.55%回答正确(如图5所示)。

将资料收集汇总得出数据发现,大学生会利用APP、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了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各项会议等相关知识,但是主动性不强,整体学习也缺乏系统性、一贯性。这说明很多高校还未将新媒体技术系统地运用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因此,各高校需要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用新媒体平台,以发挥其引领作用。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高校既要充分发挥传统的校园媒体优势,又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5]各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特点,创建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教育平台,使大学生可以随时掌握新闻资讯,进而更加全面和清晰地了解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爱国主义事件。新媒体本身具有不断向用户更新推送热点新闻的后台功能,能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关注和认识,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例如,高校可以开办主题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从多个维度向大学生展示爱国主义英雄光辉灿烂的一生,并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进行宣传,必定能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兴趣和特别关注,进而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创建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平台,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创作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如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微电影创作、微视频创作等等。开展此类实践活动不但能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在校园中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氛围。第二,高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微平台,如微信小程序、APP、短视频账号等。如今,移动通信终端基本普及、应用软件崛起、大数据传输技术快速发展、短视频和直播等走入人们生活,更为大学生沟通学习、接触外界提供了重要渠道。因此,为紧跟时代步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建设微平台,从而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便利。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有机衔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如可以打造一款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手机软件,或者开发一款小程序等,让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且系统地学习爱国主义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三)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的监管机制

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内容也是泥沙俱下。因此,高校在使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力度,以抵制不良和错误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野,避免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所以,高校对于信息的发布应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从根源上解决不良信息的滋生及传播问题。

四、結语

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的重要责任,更肩负着全心全意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如今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新媒体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改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因此,高校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掘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以激发大学生对祖国更深刻的热爱,从而形成理智的爱国认知和高洁的爱国情感,作出爱国的行为,不断为国家富强而努力,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江晓晖.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9(09):113-118.

[2] 郭雨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0):36-37.

[3] 王炜.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90):226-227.

[4] 李世淳.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J].现代交际,2020(18):142-144.

[5]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作者简介:梁莉芃(1980—),女,山东肥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露露(1992—),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梁莉芃 李露露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 篇3:

新媒体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策略

【摘 要】 文创产品是诠释博物馆馆藏文物历史价值的有效载体,是彰显博物馆深厚底蕴、活态化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博物馆,联结新媒体实现了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场景化、品牌化、人性化传播,实现了文创产品传播生态新格局的重构与重塑。新媒体视域下,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开放创新的姿态,通过嵌入现代科技,实现数字化传播;追求互动体验,实现场景化传播;深耕地域文化,实现品牌化传播;紧跟社会需求,实现人性化传播。其在保留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商业价值,取得了更好的、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关  键  词】新媒体;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生态;传播路径

【作者单位】闫萧宇,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秦岭生态文创产品开发模式研究”(20ST-52)。

当前,新媒体传播呈现全时全域、全民全速、全渠道、全互动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新媒体视域下,文化创意产品采用“互联网+”模式,构建起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生态新格局。在彰显范本价值的契机下,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路径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一、重构:新媒体时代催生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生态新格局

1.创造公平性文化语境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博物馆逐渐改变了过去庄严的形象,新媒体特有的沉浸化、互动化、直观化、通俗化的传播特点创造了更加公平的文化语境,使博物馆文化传播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消解了博物馆和大众之间的文化阻隔。特别是通过对贴合日常审美、注入当代文化元素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的传播,博物馆能够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按照馆内文物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等比打造文创产品“独孤信印”异形卡,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利用简短的文字、动图、小视频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既展示了“独孤信印”交通卡可在全国三百多个城市互联互通使用的功能,又介绍了文物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背后的故事,使文创产品的传播兼具艺术性和生活性,深得大众喜爱。

2.实现多样化、独特化的传播内容生态

传统媒体对博物馆文化产品内容的传播集中于实体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核和创意外形,注重采用写实的方式宣传文创产品内含的深意。而新媒体可以化繁为简,注重运用相关技术、采用娱乐化手法传播虚拟文创产品,以迎合当下文化市场的碎片化消费和注意力经济。虚拟文创产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呈现,具有场景还原和娱乐实用的特点。故宫博物院推出的APP——韩熙载夜宴图,将新媒体技术嵌入文创产品的传播过程中,如将专家音频视频导读、音乐、舞曲、后记、内容注释等导入画面,使受众可以利用数字产品观察场景细节,越过静态画卷的赏览层,真正进入全新的体验层中,身临其境地体验韩府宴会的场景。可见,新媒体拓展了文创产品传播的内容,使其既不乏传统内容的深意,又增添了寓教于乐的新意。

3.形成精准式、互动化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更加注重粉丝效应,因此博物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传播博物馆文创产品,可以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新媒体时代,精准式、互动化的传播方式体现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价值功能。

首先,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精準化传播。这类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并准确描绘用户画像,从而为目标群体提供精准服务。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淘宝旗舰店的设立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借助电商平台建立个人数据库,根据用户画像向消费者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文创产品。

其次,以VR、AR、裸眼3D幻影成像技术为支撑的互动化沉浸式传播。这一传播方式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独特优势,通过强化受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达到传播文创产品的目的。

二、重塑:新媒体与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的契合理路

新媒体与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的结合能够创造多维价值,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传播历史文化。

1.新媒体赋能文创产品传播新方向

文创产品利用新媒体传播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能够延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还可以拓宽创意渠道。

首先,新媒体赋能助力博物馆自有传播渠道流量增长。自有传播渠道包括博物馆文创产品商店、官方网站、淘宝天猫旗舰店等,博物馆可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提升文创产品的影响力,使自有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粉丝。

其次,新媒体赋能延展传统传播资源。传统的电视、海报、广播等传播资源在新媒体的赋能下能够充分贴合受众意愿,制作人员筛选用户喜爱的内容进行策划,既保证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又能形成价值辐射,扩大产品的影响力。比如,在故宫文创产品广受社会好评以后,中央电视台策划节目——《国家宝藏》,其选题立意、文物、舞美、场景、讲解文案均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找到文物和戏剧在大众传播中的契合点,让文物宝藏在古今故事的演绎下焕发新的活力。

最后,新媒体创造了新的传播资源。新媒体“新”在创造,产生新的事物,助力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这类新的传播资源包括游戏、动漫、短视频等,使博物馆文化新生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2.文创产品传播涵养新媒体纵深发展

“内容为王”是新媒体发展的立身之本。在万众皆媒的时代,新媒体成为内容传播的重要媒介,具有强大的聚合效应。

首先,文创产品的传播赋予新媒体内容以深度。博物馆文创产品既展现了文物内蕴,又体现了当代审美,使文物富含灵韵,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丰富了新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新媒体浅表性的内容生产,使新媒体内容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其次,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嵌入传播内容,为新媒体流量变现提供新的切入点,拓宽其流量变现的广度,同时提升流量变现的速度。

3.融合发展,实现价值共生

新媒体与文创产品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文化传播的新生态,两者优势互融,实现价值共生。一是促进博物馆美学渗入公众生活。博物馆文创产品集文化和创意为一体,精于当代技术,沉淀传统思想,是符合当代审美需要的特殊商品。新媒体提高了文创产品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促进博物馆美学以亲民的态度渗入公众生活。二是推动公益性文化建设,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机构,以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时代,文创产品传播是博物馆盘活资源,将社会服务功能向国民教育、产业发展、艺术交流等领域扩展,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重思: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路径研究

面对新媒体发展对传播生态的重塑,陕西历史博物馆顺应时代潮流,拥抱新媒体技术,找到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的未来方向和趋势,形成了数字化、场景化、品牌化和人性化的文创产品传播格局,强化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传播效果,为新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

1.嵌入现代科技,实现数字化传播

陕西历史博物馆乘着新媒体时代的东风,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的新路径,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进行数字化传播,赋予文创产品传播新的活力。

首先,利用数字资源传播博物馆文创产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迎合时下受众的喜好,利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化传播资源开展文创产品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内的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联合出品《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创意H5,以短视频的形式让中国古代历史文物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博物馆奇妙夜”,得到了很多年轻人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关注。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我国首家NFT新消费平台——ODin NFT平台合作,推出秦杜虎符数字NFT数字文创藏品。以NFT这种全新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追溯文创背后的故事,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历史文化传播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其次,开展跨界合作,彰显文创产品魅力。陕西历史博物馆秉持跨界思维,在游戏、电影以及音乐等方面积极展开跨界合作,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寻求更多可能性,打开了文创产品传播工作的新局面。

2.追求互动体验,实现场景化传播

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受众为中心,坚持场景化传播,利用新媒体优势为受众提供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服务,提升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效能。

首先,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一方面,陕西历史博物馆对文物陈列厅进行升级,使展馆给人的沉浸感和互动感更强,使文物展示更逼真直观,更好地反哺文创产品的传播;另一方面,其举办一系列兼具文化性、互动性、沉浸式、体验感的文化传播活动,通过展览交流推出 “1+N”模式,即在展览中配套文创产品、讲座交流、讲解培训等多种活动,让年轻群体感受博物馆文化的魅力。如在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花舞大唐”文创T台秀、民间收藏文物的义务鉴定活动、壁画修复季公众体验活动等,让博物馆文物获得了更多关注,期间展览的鎏金醉梦彩妆、汉服等产品均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打造互动式场景。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摩点众筹合作,于2018年推出创意互动解谜书《古董局中局:无尽藏》,以桌游的形式呈现《古董局中局》的文物观。此作品是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融入故事情节和谜题,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文物的影响力。

3.深耕地域文化,实现品牌化传播

博物馆文创产品重在灵魂、贵在创意,其中蕴含的历史底蕴和精神价值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陕西历史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传播注重以创新性形式展现文创产品的厚重意蕴,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以达到传播目的。

首先,挖掘IP,实现品牌化传播。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IP来自对唐朝仕女艺术的再演绎,从其身影中可以看到唐朝仕女的落落大方和仪态万千,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大唐盛世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热爱。陕西历史博物馆还利用移动宣传和推广的七大入口(微博、微信、视频、短信、搜索引擎、二维码、APP)为唐妞IP宣传造势,同时通过春晚、国内外重要赛事、交流会等展示唐妞形象,使唐妞IP在短时间内的曝光率大大增加,对围绕唐妞IP开发的读物、手办、抱枕、方巾、帆布包、手账胶带等文创产品的宣传起到了带动作用。

其次,利用赛事实现品牌化传播。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170余万件(组)藏品,是开展文化创作和设计的源泉。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举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打造文创领域的文化宣传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品牌塑造平台,大赛集结了有梦想、有热情、有能力的选手进行智慧和创意的碰撞,为文创产品的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4.紧跟社会需求,实现人性化传播

陕西历史博物馆立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对文创产品进行人性化传播,使人人都能通过博物馆这座文化殿堂感受历史文物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魅力。

首先,以产品的独特魅力形成口碑营销。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秉承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原则,使殿堂艺术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彰显风采,提升了文创产品的传播面。比如,文创产品玉玺交通卡的宣传除了通过线下营销的方式,还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宣传,形成全平台的有效传播。

其次,扎根群众,完善公共服务,拓宽文创产品的传播渠道。陕西历史博物馆服务大众,开展惠民工程,实行免费开放,前6000名受眾可免费游览博物馆。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心系扶贫工作,在扶贫一线学校建成“历博书屋”“历博展厅”,使博物馆文化和文创产品深入扶贫一线。

将博物馆文物从沉睡中唤醒,文创产品传播大有可为。陕西历史博物馆依托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场景化、品牌化和大众化传播,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传播中具有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刘素仁. 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J]. 艺术百家,2018(4):161-169.

[2]邓楚君. “IP重塑”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J]. 美术大观,2019(4):126-127.

[3]缪慧玲.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实践研究:以上海博物馆文创发展为例[J]. 中国博物馆,2019(2):99-103.

[4]李博雅.“活化”语境下唐妞的诞生、成长与未来[J]. 中国博物馆,2019(4):85-91.

[5]庞雅妮,李博雅. 博物馆文创与文物活化:《陕博日历·彩陶中华》研发的思考与实践[J]. 文博,2020(1):92-96.

[6]步雁,曹琳娜. 博物馆教育文创研发之路及思考: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J]. 中国博物馆,2020(3):117-121.

作者:闫萧宇

上一篇: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现状论文下一篇:民办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