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势态推进。而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了新的课程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引导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在新课程实验是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新的问题。我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深有感触,下面仅就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看法,以供同仁们商榷。

1 课堂出现的问题

1.1 课堂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如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试验等。要使活动的顺利展开,首先要由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经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大额班级更加严重。

1.2 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能力培养。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现在,农村中学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都出现了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

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

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也有的老师是“无期”地等待,过分放纵学生;

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的学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问题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

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抹杀了学生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1.3 教师“角色”的错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题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突出学生主题,以为把舞台全部交个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致使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一堂课,讲授的是“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它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在利用生活中吃水果的感觉,引导学生推测出水果所含的物质,接着就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分组实验,自行“探究细胞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学生的整个实验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着,直至下课,教师还没有给予点评。我不知道这种“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何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可否定,有些教师无法摆脱旧的教育思想,舍不得放弃“中心地位”,导致过多占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

2 引导策略

2.1 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2.2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在课前,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制订一些相应的班级纪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学生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2.3 提高小组讨论的时效性

找准讨论的“点”,即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讨论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尽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讨论;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合理?

2.4 制订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

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使课堂安全有序,引人入胜;

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即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小组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由中合作,合作中自由;

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方矢。

2.5 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地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从中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以从中物色“生物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

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即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习惯,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教师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新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改革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正视并研究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发展的。

作者:张 永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之我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势态推进。而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因此,在教学中有一下几点体会:

(1)改变教学观点。教学不仅仅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教学生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到知识,怎样将旧知识合成新的知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解决实验材料等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各项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一课时,我曾让每位同学自己回家用绿豆或黄豆发芽,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并与课本中的图比较,学会看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平时吃的豆芽是哪一部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豆子发芽有几种方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这样大家对种子结构印象就很深了。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更灵活地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不仅看学生期末考试能考多少分,而要结合学生的平时作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有的同学对书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差,作业总是出错,但他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高,但学习的主动性极强,即使做得不好,但还是认认真真的去做了。对这种学生,应肯定其突出的一面,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进行客观的评价。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学生认为生物是副科,不参加中考,因此,学生根本不把这种所谓的“豆芽科”放在眼里,高兴时学一点,大部分时间则把生物课当休息课。面对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初中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好动,但是自控能力差,耐挫力弱,故往往有的学生在活动开始时热情高涨,但中途则因缺乏毅力、最后失去兴趣而坚持不下去。对此,切忌盲目批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经常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而对学生在探究中的大胆质疑、创新的设计研究方案,教师应及时表扬;即使有的学生因知识或其他原因所致使探究失败了,教师仍应肯定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收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在有关章节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介绍生物科学的尚待攻破的难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调动其主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各尽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课中,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然后把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带到学校,再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探究实验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并要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学生还要通过实验,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把自己在实践中的新发现新见解说出来,并给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和辩驳的机会。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结论,他的印象将更深刻,以后学习的激情更强烈。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情,大部分学生不再把学习生物学当作负担,原来认为生物课可有可无的思想也大有改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作者:熊洪瑜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论文 篇3:

论农村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改革

我作为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师,发现农村生物教学经过几年的新课改,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地方由于课程内容多,而课时不够(每周每班只上两节生物课),为了赶进度,取得好成绩,仍然热衷于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认为新课改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师角色转变应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师道尊严,居高临下。问题是教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通过第二节课的提问便可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佳。如何改变现状呢?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可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创造多样化,更亲切、生动的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不必再“满堂灌”,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定条件下,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小组活动有问题时,教师是他们的帮助者;当活动进程受到阻碍时,教师是他们的促进者。师生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

二、注重过程性知识

传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教师热衷于讲,学生热衷于听,重点、难点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能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的就课后背,只要在考试时能答出结果,取得好成绩就行,把生物当成文科来教。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生物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通过探究过程掌握了生物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上七年级的“生物体的器官”这一课时,提供了鸡翅、解剖刀、解剖盘、棉花等器具材料后,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提醒他们注意:“组织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那么多个组织又如何进一步构成生物体呢?”由他们自己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最终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器官的概念,清楚地认识了鸡翅的结构,并了解了器官如何再进一步构成整个生物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三、转变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功利心日益膨胀,造成不少老师的短视行为。新课程改革要重视发展功能的形成性评价,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进行差异评价,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在总结成绩时,不但奖励成绩好的学生,更注重奖励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他们的成绩并不理想(甚至不及格),这样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越来越优秀。还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学生原本不会做实验,后来对某个仪器感兴趣,想动手做一做,或是他们认为不按课本提供的方法,用其他方法也能验证,或是他们发现了新的问题,等等,我们都应加以肯定。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新课堂教学

如果认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新课改的优异之处,就可以引入新课堂教学。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导学案—学习目标—小组学习探究研究—学生展示—师生点评—规律总结等。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想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达到成绩标准或结果,主体是学生,设计者是教师,要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示。其中最难的是小组学习探究研究这个环节。因此,最关键的是小组的建立。我在建立小组时,总是要“好坏”搭配,让好的帮助基础较差的。选择小组长时更要颇费脑筋,组长不但要能力较强,而且要热心,能帮助别人,善于发言,引领全组发展。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发现某些小组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提示;对某些小组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绝不是坐在那里袖手旁观,认为是学生自主就没有自己的事了,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

总之,面对新课程,生物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教育、认识课程、认识学生、认识教学、认识自己、认识评价,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投身课改,大胆探索课改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能考好,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作者:陈文钦

上一篇:多维分析信息网络论文下一篇:新闻摄影长短研究论文